錢理群序:北大失精神
本書以《尋找北大》為題,初讀以後,卻覺得似乎有些"題不對文"。因為書中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清晰而具體的北大,何需"尋找"!如一位作者所說,這是"個人親身感受到",個人心靈中擁有的"北大",一百個北大人就有一百個"北大"。我讀本書,最感興趣的,就是本書包容了幾代人(從"30年代後"到"80年代後")的北大記憶,不用說描述的北大生活大相徑庭,各異其趣,就是敘述的語言,語調,方式,都是絶不雷同,色彩紛紜的。"北大的偉大在於其豐富":這話說得一點不錯。
但我們確乎又要"尋找北大":這幾乎是面對北大一百一十周年校慶,每一個老北大人,新北大人共同的心願,真實,沉重,而執著。
這是為什麽?這意味着什麽?
這首先是出於對現實的不滿。我們經常想起魯迅的沉痛之言:"北大失精神"。這背後更隱含着"中國失精神",以及"我們自己失精神"。這是北大之痛,更是中國之痛,也是我們每一個北大人、中國人之痛。因此,我們要從歷史的記憶與現實的搏擊中,喚回已經消逝和正在消逝的北大精神。
這同時也是對理想,信念,以至信仰的追求。那是一代又一代的百年夢想。一個人,不能沒有夢。一個民族,特別是民族的年輕人,如果沒有一個可以做夢的精神淨土、聖地,那是可悲的。
北大,是每一個北大人,所有的中國人的精神夢鄉。
如我們的"校歌"《未名湖是個海洋》所唱--
"就在這裏,就在這裏
就在這裏,就在這裏
我的夢
就在這裏。"
2008年第一個早晨急就
本書以《尋找北大》為題,初讀以後,卻覺得似乎有些"題不對文"。因為書中每一篇文章,都有一個清晰而具體的北大,何需"尋找"!如一位作者所說,這是"個人親身感受到",個人心靈中擁有的"北大",一百個北大人就有一百個"北大"。我讀本書,最感興趣的,就是本書包容了幾代人(從"30年代後"到"80年代後")的北大記憶,不用說描述的北大生活大相徑庭,各異其趣,就是敘述的語言,語調,方式,都是絶不雷同,色彩紛紜的。"北大的偉大在於其豐富":這話說得一點不錯。
但我們確乎又要"尋找北大":這幾乎是面對北大一百一十周年校慶,每一個老北大人,新北大人共同的心願,真實,沉重,而執著。
這是為什麽?這意味着什麽?
這首先是出於對現實的不滿。我們經常想起魯迅的沉痛之言:"北大失精神"。這背後更隱含着"中國失精神",以及"我們自己失精神"。這是北大之痛,更是中國之痛,也是我們每一個北大人、中國人之痛。因此,我們要從歷史的記憶與現實的搏擊中,喚回已經消逝和正在消逝的北大精神。
這同時也是對理想,信念,以至信仰的追求。那是一代又一代的百年夢想。一個人,不能沒有夢。一個民族,特別是民族的年輕人,如果沒有一個可以做夢的精神淨土、聖地,那是可悲的。
北大,是每一個北大人,所有的中國人的精神夢鄉。
如我們的"校歌"《未名湖是個海洋》所唱--
"就在這裏,就在這裏
就在這裏,就在這裏
我的夢
就在這裏。"
2008年第一個早晨急就
編後記:拒絶"意淫"北大
1996年第4期《中國青年》雜志曾發表一篇流傳一時的名文《北大:魂兮歸來》。文章開頭引證這樣一個新聞來提醒人們註意北大的危機:南京大學的SCI(科學引文索引)排名已經數年超過了北大而居第一位。"SCI排名"這一指標似乎是從這一事件開始大規模影響教育管理者的心態,各高校競相大力抓論文發表數量。中國大學教育進入一個更為嚴格的"量化考核"階段,"發表論文數"成為重要的考核指標(但很少有人追問,這些論文的真實價值究竟如何)。大學教育出臺了各種各樣的細則,擬訂了各種各樣的評分標準,劃分了各種各樣的級別,推出了各種各樣的排行榜,"表格化管理"越來越深入(但很少有人肯面對這樣一個事實:有很多根本性的價值是無法量化和統一的)。與此同時,我們的社會生活也在迅速規範化,"麥當勞化",千人一面,受製於同一評價標準。城市建設患上相似的"高爾夫球場魔癥",相似的生活邏輯以水波狀擴散的方式從中心城市嚮廣大城鄉復製粘貼。無論是形形色色的"表格"還是城市裏密密麻麻的住宅樓--它們有着相似的幾何外表--都意味着社會生活對"人"的分割和宰製,都在努力使人個性泯滅,成為一架龐大機器上的部件,一條規模空前的流水綫上的復製品。
帕斯卡爾說,"人衹是一棵脆弱的蘆葦,但卻是一棵會思想的蘆葦"。人類的高貴和尊嚴在於他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他是自己精神生活的主人;而我們面對的"現代化"的事實卻是,"人"越來越成為"物"和"規範"的奴隸。羅素說,"參差多態,乃是幸福之本源";而在我們的現實中,"金錢"成為惟一強大的價值標準,"多數人"的選擇成為一種暴政,它衝垮一切對於"不同"、"自我"的堅守,使每個人都匯入一片盲目的大合唱--在"解放"的旗幟下,我們似乎陷入了一種更為隱蔽的專製。
我們需要抵抗這種現實,我們需要重新建立個人主體精神生活的尊嚴--其實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在使自己"不是東西"。蔡元培校長確立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宗旨成為北大的立校之本,而這何嘗不是理想的社會生活的指標?我們選擇在北京大學建校一百一十周年校慶之際"尋找北大",我們尋找的不僅是一種教育精神,也是一種社會運行精神,一種個人生活態度。"尋找北大",其實是尋找一個美麗的夢境,夢中有劉文典先生在月光下嚮學生講《月賦》的場景,有法律係某生"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喝二鍋頭、啃豬蹄,醉乎梁啓超先生墓前,詠而歸"的理想,有曾昭掄教授"生活裏邊有個東西,比其他東西都重要"的對信念的堅持。這是自由舒展的生命形態,而不是龔自珍筆下橫遭刪削的病梅。
北大並非某所具體的大學,而是一個造夢之地,無論具體地點是在沙灘紅樓還是未名湖畔,它獨立、自由、擔當的精神氣質是那些最深層的理想主義者相互辨識的標記。近年來關於北大的批評性報道不斷見於報端、網絡:進北大校門查證事件,"未名湖大酒店"事件,拆除三角地佈告欄事件……這些具體事件往往被提升到抽象的層面予以批評,可見北大的象徵意義遠遠大於它的實際意義,它的存在似乎就是為了驗證某種關於"好"的標準。這些批評體現了在一個劇變的時代裏,人們本能地對某種"喪失"的警惕,而發出最嚴厲批評的,往往是北大人自身。"尋找北大"不是沉浸於"意淫"的氛圍中,而是一個嚴厲的提醒,一次對無孔不入、一統天下的"現代化"邏輯的反省和抗爭。在看似平民化的現實中,可能隱藏着更緊密的繩索;在貌似奔嚮解放的途中,可能潛伏着更深的牢籠。因而,"尋找北大"便不能不成為一種必要,以應對這場看似無形卻異常殘酷的戰爭。
本書講述了一些故事,提示了一種已經消逝和正在消逝的大學精神。本書的寫作者,年齡大者已逾七十,年齡小者二十出頭,他們的大學歲月分佈在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每一個十年裏,他們關於北大的記憶跨度與共和國的歷史長度相當。在他們或激動、或遒勁、或昂揚、或低徊的敘述中,我們總能辨認出一點相似的嚮往:生命的枝條自由朝嚮無垠的藍天。
錢理群老師(我們更願意稱呼他為"老錢")慨然允諾出任本書主編,這是我們尤其感動的--他是一個一直堅定着我們對北大的信心的不妥協的長者。當然,本書存在的一切不足,毫無疑問應由我們具體操辦者負責。
1996年第4期《中國青年》雜志曾發表一篇流傳一時的名文《北大:魂兮歸來》。文章開頭引證這樣一個新聞來提醒人們註意北大的危機:南京大學的SCI(科學引文索引)排名已經數年超過了北大而居第一位。"SCI排名"這一指標似乎是從這一事件開始大規模影響教育管理者的心態,各高校競相大力抓論文發表數量。中國大學教育進入一個更為嚴格的"量化考核"階段,"發表論文數"成為重要的考核指標(但很少有人追問,這些論文的真實價值究竟如何)。大學教育出臺了各種各樣的細則,擬訂了各種各樣的評分標準,劃分了各種各樣的級別,推出了各種各樣的排行榜,"表格化管理"越來越深入(但很少有人肯面對這樣一個事實:有很多根本性的價值是無法量化和統一的)。與此同時,我們的社會生活也在迅速規範化,"麥當勞化",千人一面,受製於同一評價標準。城市建設患上相似的"高爾夫球場魔癥",相似的生活邏輯以水波狀擴散的方式從中心城市嚮廣大城鄉復製粘貼。無論是形形色色的"表格"還是城市裏密密麻麻的住宅樓--它們有着相似的幾何外表--都意味着社會生活對"人"的分割和宰製,都在努力使人個性泯滅,成為一架龐大機器上的部件,一條規模空前的流水綫上的復製品。
帕斯卡爾說,"人衹是一棵脆弱的蘆葦,但卻是一棵會思想的蘆葦"。人類的高貴和尊嚴在於他有自己的獨立思想,他是自己精神生活的主人;而我們面對的"現代化"的事實卻是,"人"越來越成為"物"和"規範"的奴隸。羅素說,"參差多態,乃是幸福之本源";而在我們的現實中,"金錢"成為惟一強大的價值標準,"多數人"的選擇成為一種暴政,它衝垮一切對於"不同"、"自我"的堅守,使每個人都匯入一片盲目的大合唱--在"解放"的旗幟下,我們似乎陷入了一種更為隱蔽的專製。
我們需要抵抗這種現實,我們需要重新建立個人主體精神生活的尊嚴--其實我們所有的努力都在使自己"不是東西"。蔡元培校長確立的"思想自由、兼容並包"的宗旨成為北大的立校之本,而這何嘗不是理想的社會生活的指標?我們選擇在北京大學建校一百一十周年校慶之際"尋找北大",我們尋找的不僅是一種教育精神,也是一種社會運行精神,一種個人生活態度。"尋找北大",其實是尋找一個美麗的夢境,夢中有劉文典先生在月光下嚮學生講《月賦》的場景,有法律係某生"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喝二鍋頭、啃豬蹄,醉乎梁啓超先生墓前,詠而歸"的理想,有曾昭掄教授"生活裏邊有個東西,比其他東西都重要"的對信念的堅持。這是自由舒展的生命形態,而不是龔自珍筆下橫遭刪削的病梅。
北大並非某所具體的大學,而是一個造夢之地,無論具體地點是在沙灘紅樓還是未名湖畔,它獨立、自由、擔當的精神氣質是那些最深層的理想主義者相互辨識的標記。近年來關於北大的批評性報道不斷見於報端、網絡:進北大校門查證事件,"未名湖大酒店"事件,拆除三角地佈告欄事件……這些具體事件往往被提升到抽象的層面予以批評,可見北大的象徵意義遠遠大於它的實際意義,它的存在似乎就是為了驗證某種關於"好"的標準。這些批評體現了在一個劇變的時代裏,人們本能地對某種"喪失"的警惕,而發出最嚴厲批評的,往往是北大人自身。"尋找北大"不是沉浸於"意淫"的氛圍中,而是一個嚴厲的提醒,一次對無孔不入、一統天下的"現代化"邏輯的反省和抗爭。在看似平民化的現實中,可能隱藏着更緊密的繩索;在貌似奔嚮解放的途中,可能潛伏着更深的牢籠。因而,"尋找北大"便不能不成為一種必要,以應對這場看似無形卻異常殘酷的戰爭。
本書講述了一些故事,提示了一種已經消逝和正在消逝的大學精神。本書的寫作者,年齡大者已逾七十,年齡小者二十出頭,他們的大學歲月分佈在自20世紀50年代以來的每一個十年裏,他們關於北大的記憶跨度與共和國的歷史長度相當。在他們或激動、或遒勁、或昂揚、或低徊的敘述中,我們總能辨認出一點相似的嚮往:生命的枝條自由朝嚮無垠的藍天。
錢理群老師(我們更願意稱呼他為"老錢")慨然允諾出任本書主編,這是我們尤其感動的--他是一個一直堅定着我們對北大的信心的不妥協的長者。當然,本書存在的一切不足,毫無疑問應由我們具體操辦者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