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在线>> 学校>> 朱家雄 Zhu Guxio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北大日记
  本书收录了25位北大学子的日记,其时间跨度在1990---2008年之间。日记以非常直观的文字向我们呈现了北大青年们的成长过程,他们的心路历程也因此变得可见、可触、可嗅、可听、可感,变得不再蒙面遮脸拒人于千里之外了。这是一本可得性很强的性情话的成长史与心灵史。它集中展现了十几年中北大新一代青年的青春风采;从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一所有着悠久历史和浓厚学术氛围的名校的学生们在文学、哲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闪烁出的诸多知性的光辉。
第1节:星空下的校园(1)
  第一辑:校园里的美好展望
  星空下的校园
  作者简介:王思泓,女,山西并州人,生于20世纪80年代,2006年考入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攻读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性格开朗敏感,不乏诗性亦善于观察记录生活。高中时已出版个人文集《橙黄橘绿时》,其散文、小说亦频见于《萌芽》、《山西文学》、《山西日报》、《太原晚报》、《中国中学生》等报刊。自入北大以来,怀揣《北大青年》记者证勤奋行走于燕园各角落,拜谒名师、见证大事,并逐渐将北大的气质精神融入自身情怀思考。常以片语记之,久积成文,标记成长历程中的处处。
  众里寻它千百度
  2007年3月14日阴
  下午,出门流浪。
  其实只是去找万泉河路上的一个地方。离北大很近的,听说。但是万泉河路,正如北京的其他路一样,很长。于是只好骑着车子,慢慢地走,走在还不甚熟悉甚至是有几分"敬畏"的四环上--来北大只有半年多,在环路上骑车实在是有绕晕的危险。但是不急,总还是沐浴在春风里。还看到一树桃花,刚刚绽出几丝颜色。给阴沉沉的下午,也给我业已不耐烦的,找寻的心情。想起阿尔卑斯山上的路牌,"慢慢走,欣赏啊"。
  终于在基本上走完了整条万泉河路以后发现,要找的地方在一个旁支斜岔的小路上,而这条路的路口是我刚上万泉河路就看到的。第一眼果然重要,无论你在找寻什么东西。但是第一眼又往往可遇不可求,于是人们只能在走了无数弯路后安慰自己一句"众里寻它千百度"。
  但是,值得。譬如今天就有意外收获。仿佛发现了世外桃源般,又仿佛是回到了人间的繁华热闹。说得这么玄,其实就是发现了小学校旁边的众多路边摊、小卖铺。看来还活在中学时代没有脱胎换骨,呵呵。但是,还是感觉北大这个地方"高处不胜寒"。这也是"众里寻它千百度"的结果,只是个中滋味独心知。
  日记的记
  2007年3月18日晴
  曾几何时,感觉生命是需要留下痕迹的。留下些历史的东西,给自己,也许有一天还能给别人。当然这是后话。然而,立志写日记是凭一时的激情,想坚持下来,却是激情无多,惯性不够。于是,层层递退。
  人的生活轨迹,如果只有记忆和梦想,岂不是有点模糊,如同白雾迷茫的乡间小路,也许是美的,却容易以歧路为正道。但是人的轨迹若太清楚了,又像是笔直大道,没有一点能引起人兴味的地方,只能是最普通的功能完成,就像毫无波澜的生命。
  所以,给自己这个理由,有一搭没一搭的记下些东西,让时间去读,让年华惭愧。
  传说的破灭
  2007年4月3日
  传说,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里看书留下了脚印。
  这的确是一个传说,励志性很强,导致我在中学时代,在我们那个座位多人少的图书馆里总坐在同一个位子上,妄图续写对它的实践。可惜,不知是时间不够还是脚力不够,未遂。
  但是今天在陈平原老师的课上,陈老师带着狡黠的微笑用戏谑的语气警醒梦中人。这里录其大意。
  首先,马克思老先生也没练过"千斤坠",他的脚力也未必能好到哪里去。而在大英博物馆的环形阅览室里,如此安静的环境下,我们伟大崇高的导师马克思同志难道能让自己的脚脱离大脑的指挥,不断在地面上"婆娑"吗?即使是这样,我想他也没有少林寺多少代武僧行路留痕的道行。
  更可悲的是,大英博物馆的环形阅览室不是我那小小的中学图书馆,一个人恐怕难以持之以恒地始终坐在一个位置上,除非他像某些北大图书馆里的double一样,永远把一本破书放在那个位子上。
  这就是中国人对革命导师的想象,励志得经不起推敲。
  传说,传说……
  中国人的磨砂生活(一)
  2007年5月13日晴
  中国人是喜欢磨砂的,在生存方面。
  先从最早的生死世界观上谈起。在老子庄子那里,他们追求的是什么?不是绝对的真,绝对的清晰,恰恰相反,他们追求的是极限,变化的极限。极大与极小,是心之所向。老子庄子乐意谈渺小微物,或谈庞然不可言的大物。而毕达哥拉斯等等的西方人则不同,他们追求的是数、是稳固的常量、是客观所见。中国人善变,正如易经之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能变的东西,必然难以让人看真,于是人们不再去追求那种呆板的"真"。
  哲学,尤其是上古时代的哲学,探讨的都是最朴素的生死问题。在生死大问题搞清楚之后, 因为诸多原因……
  (未完待续)
  中国人的磨砂生活(二)
  2007年5月20日阴
  种种原因,上篇日记居然被时间掐断了脖子。不知现在能否"借尸还魂"。
第2节:星空下的校园(2)
  在生死的大问题搞清楚之后,可以放弃谈一些太玄的东西,而只作清谈观了。
  中国人的意识基本上在几千年来都向一个东西看齐,那就是政治主流。不知这可不可以算历史积淀的集体无意识。但是事实就是这样,无论民众愿否承认,他们做人做事的参照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集团。而历史的记载又多以帝王将相为多,这恐怕也是我们所能看到的"国人"。故,虽然扯了这么远,想要说的只是中国人。但是因为要扯皇帝的事,所以远了一点。中国人的磨砂生活,是从皇帝那里开始的。作为帝国的最高统治者,皇帝追求的是什么?高,远。高,自不必说,高高在上。远,一种统治的艺术,其实也是做人的艺术,那就是距离的控制。距离不能太远,太远了就是让别人看不清自己的同时自己也看不清别人。当然也不能太近,皇帝不必说,就是平常人也不能没有隐私。于是,皇帝给自己想出了一些方法:高高的宝座、密密的珠帘。(珠帘,是头冠之珠帘而非垂帘听政之珠帘。)珠帘挡住了臣子们的视线,阴晴不定又模糊不清的皇帝的脸让他们顿生敬畏之心,还要拿出很多的精力去猜测那被遮挡的脸孔和脸孔下更加让人捉摸不定的心。他们还顾得上威胁统治吗?理论上,不会。而恰在这时,皇帝透过珠帘,睥睨万千。
  普通人也是这样。中国人喜欢磨砂的生活。给自己的生存加一层帷幕。掀开帷幕,你也许会看到家财万贯,也许会看到已经穷得揭不开锅了。但是无论怎样,人们不会轻易地掀开那层帷幕,有防范,是因为畏惧,有距离,是为了安全。帷帐里面的人,裂缝以观,妄图看清外面的人事。但其实,所看到的仍是模糊。你在模糊别人,别人也在模糊你,因为你还不是君王。模糊之后,给你无穷的想象空间。优劣自选。
  再回到最现实生活,中国人的短信事业据说是世界上少有的发达。中国人比较含蓄,这是客气的说法。弯弯绕,希冀从坚实稳定在屏幕上的文字中看到些什么而不是像流动的语言一样什么都抓不住,这恐怕才是真正的原因。加上中国语言的丰富,同样的话,往往会有很多种不同的品味。
  中国人的磨砂生活,疏而不远的生活,亲而不近的生活。其实不仅女子小人,只要是人,就会近而不逊。磨砂的含混,在生活中,是如水的交往。如水般自由,在压力之下的自由,也许就是如此。老祖宗没有给我们西方人畅所欲言的自由,却留给我们变相的,心灵飞升的空间。一如散点透视的绘画、"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的意象诗歌理论、重重宫阙中的舞动的飞檐等等,都是这种透过层云呼吸天堂空气的例证。
  思路有点乱,不是奔腾,而是,交通堵塞,可能是车多,也可能是路窄。呵呵。匆匆作结,看来借尸还魂就是难。
  找椅子
  2007年6月19日
  偶然看到畿米的采访视频。有人拿着畿米的一幅满是各色形态椅子的漫画问畿米喜欢哪个、每个椅子是什么意思之类的问题。但畿米语出惊人--我画的其实是这么多的坟墓。
  不谈接受美学的问题,只说漫画。
  第一次看的时候,因其灿烂色彩的优美与繁多椅子的巨大的崇高美而被双重震撼。继而莫名的感触。这么多椅子,哪一个是我们在世间的位置?哪一个是我们坟墓的位置?或者,打拼一世,连一个座位都抢不到,最后只是空转一圈,回到原点,归于空寂。或者,一时辉煌,找到一个豪华的椅子,但那终究只是一个椅子,或一个坟墓,不是人生,生命的价值是以这个椅子为衡量吗?当然不是。但奔忙又是为了什么?还有一种可能,找到一个最平凡最朴素的椅子,坐上去,不虚华,但稳实,安静。这是很多人鄙视其实根本达不到的美好状态,这些人骑虎难下最痛苦。不敢承认自己内心真正的向往,只是为维持外强中干的精明强干而不断往自己身上加负担。
  "忙着去死,或忙着活。"港片的话往往俗而不烂。
  忙着找椅子。这是我的人生的状态,但不希望是唯一的人生状态。
  桃花依旧笑春风
  2007年7月1日晴
  十年前的今天,香港回归让我认识了流行文化。
  九年前的今天,我生平第一次考到班里45名这么烂的成绩,记忆中父亲第一次流泪。
  八年前的今天,七年前的今天,都因为自身的无足轻重而自动离开了记忆。
  六年前的今天,五年前的今天,四年前的今天与以前的自然不同,但是只有个模糊的概略记忆,不写也罢。
  三年前的今天,在苏杭一带留恋,觉得找到了消遣人生的去处。
  二年前的今天,第一次开始用心做一些事情。
首页>> 艺术在线>> 学校>> 朱家雄 Zhu Guxio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