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释家类>> 季羡林 Ji Xianli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
佛 Buddha
  本書為季羨林佛學研究精華自選本,最權威,最經典。季羨林先生是國內外公認的佛教權威,一生對佛教研究傾註了大量心血,著述甚豐。當代中國出版社出版的《季羨林談佛》,中華書局出版的《佛教十五題》,已在廣大讀者間引起強烈反響,本書結合這兩部作品特點,由羨林先生親自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豐富補充,使之成為一部較完整佛學著述匯編全本。
第1節:做真實的自己(代序)
  做真實的自己(代序)
  在人的一生中,思想感情的變化總是難免的。連壽命比較短的人都無不如此,何況像我這樣壽登耄耋的老人!
  我們舞筆弄墨的所謂"文人",這種變化必然表現在文章中。到了老年,如果想出文集的話,怎樣來處理這樣一些思想感情前後有矛盾,甚至天翻地覆的矛盾的文章呢?這裏就有兩種辦法。在過去,有一些文人,悔其少作,竭力掩蓋自己幼年挂屁股簾的形象,盡量刪削年輕時的文章,使自己成為一個一生一貫正確,思想感情總是前後一致的人。
  我個人不贊成這種做法,認為這有點作偽的嫌疑。我主張,一個人一生是什麽樣子,年輕時怎樣,中年怎樣,老年又怎樣,都應該如實地表達出來。在某一階段上,自己的思想感情有了偏頗,甚至錯誤,决不應加以掩飾,而應該堂堂正正地承認。這樣的文章决不應任意刪削或者幹脆抽掉,而應該完整地加以保留,以存真相。
  在我的散文和雜文中,我的思想感情前後矛盾的現象,是頗能找出一些來的。比如對中國社會某一個階段的歌頌,對某一個人的崇拜與歌頌,在寫作的當時,我是真誠的;後來感到一點失望,我也是真誠的。這些文章,我都毫不加以刪改,統統保留下來。不管現在看起來是多麽幼稚,甚至多麽荒謬,我都不加掩飾,目的仍然是存真。
  像我這樣性格的一個人,我是頗有點自知之明的。我離一個社會活動傢,是有相當大的距離的。我本來希望像我的老師陳寅恪先生那樣,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不求聞達,畢生從事學術研究,又决不是不關心國傢大事,决不是不愛國,那不是中國知識分子的傳統。然而陰差陽錯,我成了現在這樣一個人。應景文章不能不寫,寫序也推脫不掉,"春花秋月何時了,開會知多少",會也不得不開。事與願違,塵根難斷,自己已垂垂老矣,改弦更張,衹有俟諸來生了。
  季羨林自選集·佛釋迦牟尼釋迦牟尼本文是季羨林給《中國大百科全書》寫的一個詞條,編入本書時改為現標題。
第2節:羨林按(1)
  羨林按:
  這一篇論文本來是給《中國大百科全書》寫的一個詞條。既然是詞條,就要求簡明扼要,條理清楚,不能像平常的論文那樣把引文出處一一標出。但現在既然要發表,它又成了一篇平常的論文。這是一個矛盾,我無法完全解决。我衹能采取一種折衷的辦法,把必要的引文註明出處。這裏或那裏,再加上一點我認為必要的補充或者說明。結果就形成了現在這個樣子,送到讀者面前。我認為有必要在這裏把我的指導思想說明一下。釋迦牟尼,就是佛教信徒的"如來佛"或者"佛爺",他是一個神仙。但我是一個科學工作者,不是一個宗教信徒。我認為,釋迦牟尼確有其人,是一個歷史人物。因此我寫這篇東西,就把釋迦牟尼當成一個人,同世界上其他歷史人物一樣,他是我研究的對象。我必須把籠罩在他身上的那一團團神話迷霧,盡上我的力量全部廓清,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的原則,還他一個本來面目。這是我作為一個科學工作者不可推卸的職責。如果說得不對,那是受水平的限製,我主觀上並無意宣傳什麽東西。如果有一些話對某一些有信仰的人有點刺耳,那我說一聲:"請原諒!"信仰與科學有時候會有矛盾的,正如魚與熊掌不能得而兼有一樣。
  一、釋迦牟尼的名字
  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他的名字梵文是S'?kyamuni,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釋迦"是部落的名字,可見這不是他的真名。另外還有一個名字叫"喬達磨"或"瞿曇",梵文Gautama,巴利文Gotama。有人說這是他的氏族名稱,連一些百科全書,比如《大英百科全書》也這樣說,但這是不對的。氏族一般都是外婚製,釋迦牟尼的姨母名叫Gautamī瞿曇彌,可見他們不是外婚。此外,瞿曇還是一個婆羅門氏族名稱,而釋迦牟尼屬於剎帝利種姓。瞿曇這個名字是按照當時印度貴族的一般習慣從古代《梨俱吠陀》贊歌的作者仙人傢族中藉用來的。Gautama就是V?madeva。釋迦牟尼的真名是"悉達多",梵文Siddh?rtha,巴利文Sidhattha,意譯"吉財"或"一切義成",梵文Sarv?rthasiddha。
  二、釋迦牟尼的傢族
  他屬於釋迦族。當時在印度北部有十六個大國。基本上都是君主制度。此外還有四個獨立的或半獨立的共和國,釋迦就是其中之一。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用首都的名字稱之為劫比羅伐窣堵國(舊譯迦毗羅衛國),梵文Kapilavastu。這是一個小共和國,衹能說是半獨立的,承認薩羅為宗主國,轄地跨今天印度和尼泊爾。釋迦牟尼的誕生地就在今天尼泊爾泰來地區的梯羅拉柯提(Tilaura Kot·)廢墟,距印度北方邦巴斯提縣的比普羅瓦(piprahwa)西北約十英裏。這可能是歷史事實。因為在釋迦牟尼涅槃後二百多年即位的孔雀王朝的大王阿育王曾在這裏立過一個石柱,說明此處是釋迦誕生地。《大唐西域記》捲六說:
  城東南窣堵波,有彼如來遺身捨利,前建石柱,高三十餘尺,上刻獅子之像,傍記寂滅之事,無憂王建焉……次北有窣堵波,有彼如來遺身捨利,前建石柱,高二十餘尺,上刻獅子之像,傍記寂滅之事,無憂王之所建也。
  次東窣堵波,無憂王所建,二竜浴太子處也。
  這個石柱今天保留下來。考古學者還在這裏挖掘出釋迦牟尼的捨利壇。曾有一個時期西歐一些學者認為根本沒有釋迦牟尼其人。這是不對的。
  他的傢屬自稱是印度古代甘蔗王族的後裔,同《羅摩衍那》主人公羅摩同出一係。這恐怕是偽托。有人甚至懷疑,釋迦族不是雅利安人,而是蒙古種,也沒有什麽具體的證據。
  三、釋迦牟尼出生的時間
  釋迦牟尼活了80年,這沒有異議。爭論不休的是他滅度(逝世)的年代。衹要把這一點弄清楚,他的生年問題也就迎刃而解。佛滅年代,異說甚多,據說約有60種。衹在中國的西藏地方,就有14種之多。參閱呂澂:《印度佛學源流略講》,任繼愈:《漢唐佛教思想論集》。關於這個問題,德國著名梵文學者H?Bechert在他的新著《重新探討佛陀生卒年代芻議》(Contribution to the Discussion on"The Date of the Buddha Reconsidered",1980年10月瑞典皇傢人文科學院印度研究討論會上的發言,作者寄來了打字原稿)中又重新作了分析研究。其中比較通行的、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一,南傳佛教各國主張佛滅度於公元前544年或543年。二,我國蒙藏黃教主張佛滅度於公元前961年。三,我國內地有公元前 1027年說;根據"衆聖點記",則為公元前485年,較中國的孔子早死6年。四,在西方學者中,德國威廉·蓋格主張公元前483年說,荷蘭學者亨利·刻恩主張公元前370年說,日本學者有公元前386年說和384年說,加拿大學者瓦德主張公元前486年說A?K?Warder,Indian Buddhism(《印度佛教》),Delhi,1970,P?44~45?;采納得比較多的是公元前483年說。
首頁>> >> 释家类>> 季羡林 Ji Xianli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11年8月6日2009年7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