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假洋鬼子"
英若誠是個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又極富幽默感的人。在工作中,他是備受人們尊敬與愛戴的藝術傢和領導;在生活裏,他能欣然接受親朋好友根據他的生活習慣送給他的綽號"假洋鬼子"!
"假洋鬼子"是魯迅先生筆下的一個人物,對於這個稱謂,英若誠不僅不反感,還覺得這是大傢表達友善的一種方式。他曾請四弟英若智為自己刻了一枚"假洋鬼子"的圖章,算是接受了這個榮譽稱號。
親朋好友對英若誠的如此"大不敬"並非無的放矢、空穴來風,而是根據他的日常生活習慣和行為做派創造出來的。英若誠的確是個集大俗大雅、大洋大土於一身的人。
說"洋",他能講一口流利而又十分標準的英語,喜讀英文書,愛穿西服、飲洋酒、喝咖啡、吃西餐、吸洋煙,待人彬彬有禮,確有"紳士風度";說"土",他平時操一口純正的北京普通話,且從不在講漢語時夾帶外文詞句。為人豪放,以食肥肉為快,自言"無脂不飽",對粗茶淡飯從不挑剔,飲酒吸煙均不剋製,直到晚年身患重病,仍不願戒除嗜好,與一般固執老人無異。
也難怪大傢嘲諷他假"洋",這種善意的嘲諷包含了大傢對他的關心和規勸。英若誠身邊的人都曾或多或少地受到"假洋鬼子"巨大的影響,他們都打心眼裏敬佩"假洋鬼子"的學問和成就,傾慕"假洋鬼子"的豐富經歷,都慶幸有"假洋鬼子"這樣一位良師益友。
1.讓洋人敬服的"假洋鬼子"
1979年秋。
隨着中國政治形勢的變化,中外文化交流的禁區逐步解除,美國著名演員鮑勃·霍普先生來華演出美式幽默喜劇,進行民間文化交流。
對於這次演出,中方有關部門極為重視。鮑勃·霍普本人雖然也對首次來東方文明古國進行文化交流寄予極大希望,但他卻暗暗擔心他的表演與中國觀衆之間存在着語言障礙,會極大地影響演出效果。
鮑勃·霍普的擔心不是多餘的。他的演出形式類似中國的單口相聲,被稱為"脫口秀",主要是靠幽默的語言和過硬的嘴皮子功夫來吸引觀衆。由於演出時的語言中有很多美國的方言俚語,趣味性詞彙比比皆是,請人現場口譯,難度是可以想象的。
果然不出所料,鮑勃·霍普一行到上海後,無法找到可以為他準確做同臺口譯的人。經過雙方再三研究,决定采用打中文字幕的形式,在演出時把臺詞大意提示給觀衆。
鮑勃·霍普先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始了自己的表演,儘管他在舞臺上使出了渾身解數,也很難調動起觀衆的情緒。現場反應冷冷清清,觀衆望着在舞臺上手舞足蹈、"妙語連珠"的美國幽默大師,如鴨子聽雷一般,難以産生共鳴。
"假洋鬼子"
英若誠是個和藹可親、平易近人又極富幽默感的人。在工作中,他是備受人們尊敬與愛戴的藝術傢和領導;在生活裏,他能欣然接受親朋好友根據他的生活習慣送給他的綽號"假洋鬼子"!
"假洋鬼子"是魯迅先生筆下的一個人物,對於這個稱謂,英若誠不僅不反感,還覺得這是大傢表達友善的一種方式。他曾請四弟英若智為自己刻了一枚"假洋鬼子"的圖章,算是接受了這個榮譽稱號。
親朋好友對英若誠的如此"大不敬"並非無的放矢、空穴來風,而是根據他的日常生活習慣和行為做派創造出來的。英若誠的確是個集大俗大雅、大洋大土於一身的人。
說"洋",他能講一口流利而又十分標準的英語,喜讀英文書,愛穿西服、飲洋酒、喝咖啡、吃西餐、吸洋煙,待人彬彬有禮,確有"紳士風度";說"土",他平時操一口純正的北京普通話,且從不在講漢語時夾帶外文詞句。為人豪放,以食肥肉為快,自言"無脂不飽",對粗茶淡飯從不挑剔,飲酒吸煙均不剋製,直到晚年身患重病,仍不願戒除嗜好,與一般固執老人無異。
也難怪大傢嘲諷他假"洋",這種善意的嘲諷包含了大傢對他的關心和規勸。英若誠身邊的人都曾或多或少地受到"假洋鬼子"巨大的影響,他們都打心眼裏敬佩"假洋鬼子"的學問和成就,傾慕"假洋鬼子"的豐富經歷,都慶幸有"假洋鬼子"這樣一位良師益友。
1.讓洋人敬服的"假洋鬼子"
1979年秋。
隨着中國政治形勢的變化,中外文化交流的禁區逐步解除,美國著名演員鮑勃·霍普先生來華演出美式幽默喜劇,進行民間文化交流。
對於這次演出,中方有關部門極為重視。鮑勃·霍普本人雖然也對首次來東方文明古國進行文化交流寄予極大希望,但他卻暗暗擔心他的表演與中國觀衆之間存在着語言障礙,會極大地影響演出效果。
鮑勃·霍普的擔心不是多餘的。他的演出形式類似中國的單口相聲,被稱為"脫口秀",主要是靠幽默的語言和過硬的嘴皮子功夫來吸引觀衆。由於演出時的語言中有很多美國的方言俚語,趣味性詞彙比比皆是,請人現場口譯,難度是可以想象的。
果然不出所料,鮑勃·霍普一行到上海後,無法找到可以為他準確做同臺口譯的人。經過雙方再三研究,决定采用打中文字幕的形式,在演出時把臺詞大意提示給觀衆。
鮑勃·霍普先生就是在這種情況下開始了自己的表演,儘管他在舞臺上使出了渾身解數,也很難調動起觀衆的情緒。現場反應冷冷清清,觀衆望着在舞臺上手舞足蹈、"妙語連珠"的美國幽默大師,如鴨子聽雷一般,難以産生共鳴。
首場演出失敗了。鮑勃·霍普焦躁不安,他這次來華演出,一方面是想把美國的一種藝術表現形式介紹給中國觀衆;另一方面,他還要在中國拍攝一部以他為主人公的大型歌舞趣味電視片。首場演出的失敗,對他來說無疑是當頭一棒,他擔心下面的工作將難以進行。
中方負責演出的有關部門也憂心如焚。面對中國人民十分友好的美國著名藝術傢在上海這座文化建設領先於全國的大城市演出失敗這種尷尬的局面,他們的難堪絶不亞於霍普先生,這事關中國的形象。
在這種進退維𠔌的處境下,演出公司的一位負責人情急生智,突然想起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英若誠。
英若誠的名字頓時使衆人眼前一亮,大傢同時歡呼了起來:"他一定行!"
霍普聽到這個消息後,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興奮,他不太相信在中國會有人能把他的幽默語言準確到位地現場口譯出來。因形勢所迫,他衹能懷着試試看的心理,請演出公司速請英先生來救場。
英若誠聽了有關人士介紹霍普先生首場演出失敗的情況後,十分自信地接受了邀請。心想洋人有了難處,我這個"假洋鬼子"怎好袖手旁觀?還是那句話,這事關中國的形象!
救場如救火。
鮑勃·霍普先生第二場演出開始時,"假洋鬼子"英若誠已風塵僕僕地及時趕到了。
上海國際俱樂部的舞臺帷幕徐徐拉開,英若誠與霍普同時出現在舞臺上。臺下除了一些慕霍普之名而來的在華外國觀衆外,絶大多數是中國觀衆。掌聲過後,演出該開始了。霍普看了看身旁的英若誠,英若誠鎮定地對他微微一笑,示意他可以開始表演了。
英若誠從容的氣度鼓舞了霍普,他立即十分投入地開始表演。霍普簡短的幾句開場白被英若誠一一口譯出來以後,立即引起現場觀衆的哄堂大笑。霍普見場面熱烈,更加打起了精神,越演越活,笑料百出。專業人士都知道,英若誠的這種現場口譯難度確實極大,他不僅要把對方的臺詞譯得準確,還要把美國式的幽默傳神地變成中國幽默。幸虧英若誠英語水平高深,反應機敏,又有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才能在口譯時處理得恰如其分。他藉用中國傳統相聲的特點,把自己定位在"捧哏"的位置上,翻譯了對方的臺詞,又自然地把自己的表演融入進去,他不時藉用中國的笑話來做註解,讓觀衆加深理解霍普的幽默,劇場內笑聲不斷,掌聲雷動。
這場演出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走下舞臺,霍普激動得熱淚盈眶,熱烈地擁抱英若誠。他緊緊地握住英若誠的手,真誠地說:"謝謝您!謝謝您!我太幸運了,我遇到了一位既精通英語又精通戲劇表演,既能把握喜劇分寸又能理解喜劇幽默的中國戲劇傢。偉大的中國,有人才!有人才!"
英若誠為中國人、為中國藝術傢爭了光。
這次成功的合作後,英若誠想到的是中外藝術交流不僅可以增進中外人民之間的友誼,對我們自己的藝術發展也會起到促進作用。可惜,自己雖通曉英文等幾國語言,卻還從未出過國門,沒機會接觸國外更多的優秀文化藝術,終究衹能算個"假洋鬼子",英若誠希望自己能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盡一份心力。
他有了一種強烈的使命感。
中方負責演出的有關部門也憂心如焚。面對中國人民十分友好的美國著名藝術傢在上海這座文化建設領先於全國的大城市演出失敗這種尷尬的局面,他們的難堪絶不亞於霍普先生,這事關中國的形象。
在這種進退維𠔌的處境下,演出公司的一位負責人情急生智,突然想起了北京人民藝術劇院的英若誠。
英若誠的名字頓時使衆人眼前一亮,大傢同時歡呼了起來:"他一定行!"
霍普聽到這個消息後,並沒有表現出特別的興奮,他不太相信在中國會有人能把他的幽默語言準確到位地現場口譯出來。因形勢所迫,他衹能懷着試試看的心理,請演出公司速請英先生來救場。
英若誠聽了有關人士介紹霍普先生首場演出失敗的情況後,十分自信地接受了邀請。心想洋人有了難處,我這個"假洋鬼子"怎好袖手旁觀?還是那句話,這事關中國的形象!
救場如救火。
鮑勃·霍普先生第二場演出開始時,"假洋鬼子"英若誠已風塵僕僕地及時趕到了。
上海國際俱樂部的舞臺帷幕徐徐拉開,英若誠與霍普同時出現在舞臺上。臺下除了一些慕霍普之名而來的在華外國觀衆外,絶大多數是中國觀衆。掌聲過後,演出該開始了。霍普看了看身旁的英若誠,英若誠鎮定地對他微微一笑,示意他可以開始表演了。
英若誠從容的氣度鼓舞了霍普,他立即十分投入地開始表演。霍普簡短的幾句開場白被英若誠一一口譯出來以後,立即引起現場觀衆的哄堂大笑。霍普見場面熱烈,更加打起了精神,越演越活,笑料百出。專業人士都知道,英若誠的這種現場口譯難度確實極大,他不僅要把對方的臺詞譯得準確,還要把美國式的幽默傳神地變成中國幽默。幸虧英若誠英語水平高深,反應機敏,又有豐富的舞臺表演經驗,才能在口譯時處理得恰如其分。他藉用中國傳統相聲的特點,把自己定位在"捧哏"的位置上,翻譯了對方的臺詞,又自然地把自己的表演融入進去,他不時藉用中國的笑話來做註解,讓觀衆加深理解霍普的幽默,劇場內笑聲不斷,掌聲雷動。
這場演出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走下舞臺,霍普激動得熱淚盈眶,熱烈地擁抱英若誠。他緊緊地握住英若誠的手,真誠地說:"謝謝您!謝謝您!我太幸運了,我遇到了一位既精通英語又精通戲劇表演,既能把握喜劇分寸又能理解喜劇幽默的中國戲劇傢。偉大的中國,有人才!有人才!"
英若誠為中國人、為中國藝術傢爭了光。
這次成功的合作後,英若誠想到的是中外藝術交流不僅可以增進中外人民之間的友誼,對我們自己的藝術發展也會起到促進作用。可惜,自己雖通曉英文等幾國語言,卻還從未出過國門,沒機會接觸國外更多的優秀文化藝術,終究衹能算個"假洋鬼子",英若誠希望自己能為中外文化藝術交流盡一份心力。
他有了一種強烈的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