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風起青萍末
小崗寒夜--二十位農民的契約文書是否贋品--中南海關於人民公社制度的爭論--農村兩億人食不果腹--無力回天的陳庭元終於大徹大悟
公元1978年12月,中國舊歷為戊午年鼕月,也是北風南雲犬牙交錯的時節。北京城內,氣候有些反常,風雲雪霧間,忽冷忽暖。敗葉枯枝,寒霜相逼,落滿街頭。
但是,這一點冷暖對於北京人來說,卻是無關痛癢。京城一嚮為政治的中心,雖普通百姓也已慣睹政壇風雲。當月國事頻頻,早把人們的心緒吸引去了多半。略去街頭巷尾裏種種聳人聽聞的流言蜚語不論,衹就官方發佈的消息,也足令舉國震動。12月16日,中國總理與美國總統於各自的首都宣佈中美建交,語驚世界。兩天以後,中國共産黨一百六十九名中央委員和一百一十二名候補中央委員聚會人民大會堂中,這便是後來被全中國認定為改變了中國歷史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此前後不過一旬時間,震撼人心的事件重重疊疊,接踵而來:真理標準的討論以"凡是派"的退卻告一段落。所謂"天安門反革命事件"的昭雪,在一輪激烈的爭論之後,終於達成一致,這消息由本次事件的落難者鄧小平出面宣佈,更使全部經過極富戲劇色彩。12月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為彭德懷和陶鑄召開追悼會,以示平反。隨後,廣播裏面宣佈以薄一波為首的六十一個叛徒不再是叛徒。然而還有更為驚人的消息從中南海裏傳出來,十年前淪為中國最大的壞蛋、被開除出共産黨又死於非命的前國傢主席劉少奇,沉冤將洗,其魂靈也將重回共産黨人的行列中。
至此,"文革"的赫赫戰果已去大半,而官方的報紙在本月一連四次刊出毛澤東的書信文稿,其頻繁的程度,即使在幾年前以最高指示定天下的時候也不多見。這可能是藉其八十五周年誕辰之機昭告世人,毛澤東的英明偉大在今天依然如故,以求得在繼承與糾正之間的某種平衡。
總之,在史學家眼裏,即使沒有忽晴忽陰的氣候,1978年12月也實在是風起雲涌的一個月。
大事不暇應接,小事便為人們忽視。這些小事發生在遠離京城的地方,又是由若幹小人物一手造成,表面上看來係一時一地的末枝細節,不足為史傢贅述,但是我們敘述的這一段歷史,不妨由這裏開始。因為這在我們龐大國傢的歷史當中,乃是要點所在。它是過去三十年間中國所發生的若幹大事的結局,也是今後十幾年中國掀起的更大波瀾的源頭。承前啓後,因果相連,其對當代歷史的影響,决不在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件以下。
這一月某日,北方的冷風和烏雲席捲南下,籠罩了江淮腹地一個不為人知的小村,當地人把它叫作小崗。
天氣雖還不算酷寒,農事卻早已停止。照老輩的習俗,此時鄉下該是閉戶居傢的時節,衹待來年冰融雪化,方能開始新的一輪耕作。然而當日傍晚時分,小村忽然蠢蠢而動,男女老少,仨倆相繼,分赴村西。這些人多為嚴姓,具有血緣與親緣的雙重關聯,依中國人的傳統,既屬一脈同宗,平日相逢便總會問寒問饑,說些傢長裏短。可是今日相顧卻都無言,衹默默並肩而去。
小崗處皖東淮水南岸,在地域上屬鳳陽縣,距首都北京兩千多華裏,距安徽省的省城合肥也有數百裏。中國從古到今歷代的版圖之上,從未有過它的名字。在以交通為紐帶連接起來的漢文化的歷史中,它的被冷落並不奇怪。小崗實在太小,在1978年12月,衹有十八戶農傢,一百一十口人。然而它被遺忘的原因,除了因地域的遙遠和偏狹所造成的文化上的隔離,更由於在我們龐大的鄉土社會裏,像這樣的村莊至少有五百萬之衆,倘若中樞政要一一給以關註,在技術上實在難以操作,何況以政治傢高瞻遠矚的眼光看來,這也確實是大可忽略的區區小節。
但是,對於小崗的農民來說,其利害關係全然是另一回事。北京發生的變故他們根本不曾與聞,即使知道了又能怎樣?種種榮辱沉浮,地覆天翻,畢竟都是上面的事,離他們的饑寒是那麽地遙遠。眼前這個小村裏的醖釀,纔是事關自己生死命運的大計。
小崗寒夜--二十位農民的契約文書是否贋品--中南海關於人民公社制度的爭論--農村兩億人食不果腹--無力回天的陳庭元終於大徹大悟
公元1978年12月,中國舊歷為戊午年鼕月,也是北風南雲犬牙交錯的時節。北京城內,氣候有些反常,風雲雪霧間,忽冷忽暖。敗葉枯枝,寒霜相逼,落滿街頭。
但是,這一點冷暖對於北京人來說,卻是無關痛癢。京城一嚮為政治的中心,雖普通百姓也已慣睹政壇風雲。當月國事頻頻,早把人們的心緒吸引去了多半。略去街頭巷尾裏種種聳人聽聞的流言蜚語不論,衹就官方發佈的消息,也足令舉國震動。12月16日,中國總理與美國總統於各自的首都宣佈中美建交,語驚世界。兩天以後,中國共産黨一百六十九名中央委員和一百一十二名候補中央委員聚會人民大會堂中,這便是後來被全中國認定為改變了中國歷史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在此前後不過一旬時間,震撼人心的事件重重疊疊,接踵而來:真理標準的討論以"凡是派"的退卻告一段落。所謂"天安門反革命事件"的昭雪,在一輪激烈的爭論之後,終於達成一致,這消息由本次事件的落難者鄧小平出面宣佈,更使全部經過極富戲劇色彩。12月24日,中共中央在北京為彭德懷和陶鑄召開追悼會,以示平反。隨後,廣播裏面宣佈以薄一波為首的六十一個叛徒不再是叛徒。然而還有更為驚人的消息從中南海裏傳出來,十年前淪為中國最大的壞蛋、被開除出共産黨又死於非命的前國傢主席劉少奇,沉冤將洗,其魂靈也將重回共産黨人的行列中。
至此,"文革"的赫赫戰果已去大半,而官方的報紙在本月一連四次刊出毛澤東的書信文稿,其頻繁的程度,即使在幾年前以最高指示定天下的時候也不多見。這可能是藉其八十五周年誕辰之機昭告世人,毛澤東的英明偉大在今天依然如故,以求得在繼承與糾正之間的某種平衡。
總之,在史學家眼裏,即使沒有忽晴忽陰的氣候,1978年12月也實在是風起雲涌的一個月。
大事不暇應接,小事便為人們忽視。這些小事發生在遠離京城的地方,又是由若幹小人物一手造成,表面上看來係一時一地的末枝細節,不足為史傢贅述,但是我們敘述的這一段歷史,不妨由這裏開始。因為這在我們龐大國傢的歷史當中,乃是要點所在。它是過去三十年間中國所發生的若幹大事的結局,也是今後十幾年中國掀起的更大波瀾的源頭。承前啓後,因果相連,其對當代歷史的影響,决不在那些驚天動地的大事件以下。
這一月某日,北方的冷風和烏雲席捲南下,籠罩了江淮腹地一個不為人知的小村,當地人把它叫作小崗。
天氣雖還不算酷寒,農事卻早已停止。照老輩的習俗,此時鄉下該是閉戶居傢的時節,衹待來年冰融雪化,方能開始新的一輪耕作。然而當日傍晚時分,小村忽然蠢蠢而動,男女老少,仨倆相繼,分赴村西。這些人多為嚴姓,具有血緣與親緣的雙重關聯,依中國人的傳統,既屬一脈同宗,平日相逢便總會問寒問饑,說些傢長裏短。可是今日相顧卻都無言,衹默默並肩而去。
小崗處皖東淮水南岸,在地域上屬鳳陽縣,距首都北京兩千多華裏,距安徽省的省城合肥也有數百裏。中國從古到今歷代的版圖之上,從未有過它的名字。在以交通為紐帶連接起來的漢文化的歷史中,它的被冷落並不奇怪。小崗實在太小,在1978年12月,衹有十八戶農傢,一百一十口人。然而它被遺忘的原因,除了因地域的遙遠和偏狹所造成的文化上的隔離,更由於在我們龐大的鄉土社會裏,像這樣的村莊至少有五百萬之衆,倘若中樞政要一一給以關註,在技術上實在難以操作,何況以政治傢高瞻遠矚的眼光看來,這也確實是大可忽略的區區小節。
但是,對於小崗的農民來說,其利害關係全然是另一回事。北京發生的變故他們根本不曾與聞,即使知道了又能怎樣?種種榮辱沉浮,地覆天翻,畢竟都是上面的事,離他們的饑寒是那麽地遙遠。眼前這個小村裏的醖釀,纔是事關自己生死命運的大計。
十八戶人傢的主持者悄然聚於一間茅屋裏面。在這個時候,他們是人民公社制度中最基層的一個集體,叫作生産隊,共同擁有五百一十七畝耕地和十頭牛。隊長嚴俊昌在當村嚴姓居民中有着類於傢長的位置,又具有秉公處置傢族衝突和鄰里糾紛的品質,雖不識字,卻有相當的威嚴。另一個名叫嚴宏昌的年輕人,為嚴俊昌的堂弟,也是村民中惟一讀過中學、識得幾個字的人,所以在幾天前被衆人推舉為副隊長。此人大耳大嘴,高顴高鼻,其面相與他的那位同鄉,也即六百多年前橫掃天下開創大明王朝的明太祖朱元璋很有相似之處。眼下,嚴氏兄弟望着治下這一群貧下中農,破衣爛襖,饑腸轆轆,一個個全是窮途末路的模樣,憑着一點點的知識和直覺,他們對這個集體已經信心全無。二十多年前,也即五十年代初期,這個集體尚未成立的時候,他們都還是孩子,那時小村也窮,但還不至窮到用勒緊褲腰帶的辦法來忍饑挨餓。嚴氏兄弟永遠記得,那是他們的村子最興旺的時候。此後,由公社化而為大躍進,由學大寨而為大批判,小村風風火火,慘慘凄凄,尤以"大躍進"以後那三年的慘淡刻骨銘心。全村數月無糧,父老百姓食盡糠麩、樹皮、草根、棉籽,最後竟是無可果腹。一百七十五條人命,十死其三,僥幸活着的大都四下逃生,衹剩滿村殘垣斷壁,蒿棘叢生,三十九個人和一頭牛。嚴宏昌劫後餘生,竟然還能讀幾年書,衹不過,驚魂依舊難定,而且越讀越驚。這個農民用他所學到的最簡單的加減法即可計算出,二十年人民公社,他的小崗減少了半數人口、半數耕地以及三分之二的牲口,每一個人每年産出的糧食則由五百公斤減至五十公斤。
即使憑着簡單的直覺,嚴氏兄弟也可以對黨的幹部們把饑荒歸咎於自然災害表示懷疑:就算"老天爺"連年地故意刁難,何以自從人民公社的大旗在小崗招展起來,這塊土地上長出的東西就從沒有讓人吃飽過肚子?!
政府每年盡其行政的手段賑濟饑民,力使"三年悲劇"不至再現。但逢救濟糧到,幹部三吆四喝,社員端盆舉碗,一致地翹首引頸,其情景猶如舊時豪門的開倉放糧,令他們經久不會忘記。所不同者,豪門放賑在於市恩養威,所以總歸大喊大叫。今天黨的幹部則口口聲聲帶領農民走過"社會主義橋梁"進入"共産主義天堂","天堂"裏面食不果腹不能算作光彩。因之,無論運來多少糧款,總是不肯聲張。直到1979年底,也即對於人民公社的失望情緒已在中國大部地區公開彌漫起來的時候,小崗的上級鳳陽縣委纔敢於公佈這本賬目:1966年到1978年,總計一百五十六個月裏,這個小小的村莊有八十七個月靠救濟度過。總計吃去救濟糧十一萬四千公斤,比他們自己生産的糧食多出三分之一;花去救濟錢一萬五千元,比他們自己掙的錢多出十分之一。
即使如此,仍是不足為濟。
每臨秋鼕時節,小村傢傢閉門堵戶,老幼相攜,在他鄉乞討。農傢人淪為乞丐,在講究名節的漢民族中,原是羞於見人的事,無奈生活所迫,且年復一年,人們漸以為常,凡能行走者大半離傢行乞,竟至成群結隊,步履遍及淮北江南。
到了1978年的12月,在外人眼裏,他們仍然是幸福的人民公社社員。一位女高音在村子邊上高高挑起的大喇叭裏,用輕快的調子唱道:
公社是棵長青藤,
社員都是藤上的瓜,
瓜兒連着藤,
藤兒牽着瓜,
藤兒越肥瓜越甜,
藤兒越壯瓜越大。
……
姑娘不知疲倦地唱了十幾年,嚴氏兄弟及其家乡父老最初聽到這首歌時的激動卻早已蕩然無存。他們即使再愚昧也會發現,說公社是一根把大傢連在一起的"藤",倒不是騙人的,可是,作為公社的社員,他們似乎永遠也不會成為甜蜜的"瓜",而衹不過是一個乞丐。以今日衡當初,究竟是公社養活了小崗,還是公社剝奪了小崗?
實際上,對於這群叫花子來說,諸如此類的疑問還過於深奧難測,這要留待他們吃飽肚子之後纔有餘力來回答。在當日他們所想的至為簡單,那便是不再做一個叫花子而能自己養活自己。
即使憑着簡單的直覺,嚴氏兄弟也可以對黨的幹部們把饑荒歸咎於自然災害表示懷疑:就算"老天爺"連年地故意刁難,何以自從人民公社的大旗在小崗招展起來,這塊土地上長出的東西就從沒有讓人吃飽過肚子?!
政府每年盡其行政的手段賑濟饑民,力使"三年悲劇"不至再現。但逢救濟糧到,幹部三吆四喝,社員端盆舉碗,一致地翹首引頸,其情景猶如舊時豪門的開倉放糧,令他們經久不會忘記。所不同者,豪門放賑在於市恩養威,所以總歸大喊大叫。今天黨的幹部則口口聲聲帶領農民走過"社會主義橋梁"進入"共産主義天堂","天堂"裏面食不果腹不能算作光彩。因之,無論運來多少糧款,總是不肯聲張。直到1979年底,也即對於人民公社的失望情緒已在中國大部地區公開彌漫起來的時候,小崗的上級鳳陽縣委纔敢於公佈這本賬目:1966年到1978年,總計一百五十六個月裏,這個小小的村莊有八十七個月靠救濟度過。總計吃去救濟糧十一萬四千公斤,比他們自己生産的糧食多出三分之一;花去救濟錢一萬五千元,比他們自己掙的錢多出十分之一。
即使如此,仍是不足為濟。
每臨秋鼕時節,小村傢傢閉門堵戶,老幼相攜,在他鄉乞討。農傢人淪為乞丐,在講究名節的漢民族中,原是羞於見人的事,無奈生活所迫,且年復一年,人們漸以為常,凡能行走者大半離傢行乞,竟至成群結隊,步履遍及淮北江南。
到了1978年的12月,在外人眼裏,他們仍然是幸福的人民公社社員。一位女高音在村子邊上高高挑起的大喇叭裏,用輕快的調子唱道:
公社是棵長青藤,
社員都是藤上的瓜,
瓜兒連着藤,
藤兒牽着瓜,
藤兒越肥瓜越甜,
藤兒越壯瓜越大。
……
姑娘不知疲倦地唱了十幾年,嚴氏兄弟及其家乡父老最初聽到這首歌時的激動卻早已蕩然無存。他們即使再愚昧也會發現,說公社是一根把大傢連在一起的"藤",倒不是騙人的,可是,作為公社的社員,他們似乎永遠也不會成為甜蜜的"瓜",而衹不過是一個乞丐。以今日衡當初,究竟是公社養活了小崗,還是公社剝奪了小崗?
實際上,對於這群叫花子來說,諸如此類的疑問還過於深奧難測,這要留待他們吃飽肚子之後纔有餘力來回答。在當日他們所想的至為簡單,那便是不再做一個叫花子而能自己養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