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話春秋品兵法
序言
孫子,即中國春秋末期的吳國將領孫武。
孫子給我們留下了一部曠世奇文:《孫子兵法》。全書共計六千餘字,分為十三篇,所以,後人多稱之為:《孫子》十三篇。
但是,《孫子兵法》的出世卻極為“世俗”:一篇對老闆的“自我推薦書”而已,大概稱其為初次應聘的“書面答捲”更為合理。當然,這份絶世答捲後來又經作者豐富潤色是無疑的,以至於這答捲成為東方兵學最早、最傑出的代表作,成為全球最先面世的軍事謀略係統專論,成為世界古代軍事學史上的奇跡。
也可以肯定,這份答捲在初稿時就甚為精彩,以至老闆當場拍板過關,進入下步應聘程序。可見:職場應聘的首份答捲至關重要,是老闆對你的第一印象,求職者務必慎重對待。
知道孫子為這份答捲準備了多長時間嗎?三年!
可見,重新研讀孫子這份略帶“孫子”餘味的答捲,對我們所有現代“求職者”將會大有助益,實際上,“孫子答捲”對在職者也是一本“葵花寶典”!
可以斷言:孫子的這份面試答捲,既是古今軍事傢的指南,也是經商企管的教科書,更是幫助個人成功的處世“寶典”。
《孫子兵法》出自孫子,孫子的一生也是相當精彩的,曾任一國遠征軍主將,戰事波瀾壯闊,戰程麯折起伏,戰況引人入勝!
孫子人生精彩,《孫子兵法》精彩,孫子那個時代更精彩!
要吃透深邃的《孫子兵法》,最好同時關註有趣的孫子人生,要瞭解孫子人生,必須全面洞察産生孫子的那個精彩時代:春秋時代。
産生孫子的春秋時代,具體說是中國的春秋末期。
就讓我們從中國的春秋末期談起。
序言
孫子,即中國春秋末期的吳國將領孫武。
孫子給我們留下了一部曠世奇文:《孫子兵法》。全書共計六千餘字,分為十三篇,所以,後人多稱之為:《孫子》十三篇。
但是,《孫子兵法》的出世卻極為“世俗”:一篇對老闆的“自我推薦書”而已,大概稱其為初次應聘的“書面答捲”更為合理。當然,這份絶世答捲後來又經作者豐富潤色是無疑的,以至於這答捲成為東方兵學最早、最傑出的代表作,成為全球最先面世的軍事謀略係統專論,成為世界古代軍事學史上的奇跡。
也可以肯定,這份答捲在初稿時就甚為精彩,以至老闆當場拍板過關,進入下步應聘程序。可見:職場應聘的首份答捲至關重要,是老闆對你的第一印象,求職者務必慎重對待。
知道孫子為這份答捲準備了多長時間嗎?三年!
可見,重新研讀孫子這份略帶“孫子”餘味的答捲,對我們所有現代“求職者”將會大有助益,實際上,“孫子答捲”對在職者也是一本“葵花寶典”!
可以斷言:孫子的這份面試答捲,既是古今軍事傢的指南,也是經商企管的教科書,更是幫助個人成功的處世“寶典”。
《孫子兵法》出自孫子,孫子的一生也是相當精彩的,曾任一國遠征軍主將,戰事波瀾壯闊,戰程麯折起伏,戰況引人入勝!
孫子人生精彩,《孫子兵法》精彩,孫子那個時代更精彩!
要吃透深邃的《孫子兵法》,最好同時關註有趣的孫子人生,要瞭解孫子人生,必須全面洞察産生孫子的那個精彩時代:春秋時代。
産生孫子的春秋時代,具體說是中國的春秋末期。
就讓我們從中國的春秋末期談起。
一、 孫子出世話春秋
一、 孫子出世話春秋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孫子,即春秋末期的吳孫子孫武,戰國中期的齊孫子孫臏。其實按照今天的行政區域劃分,兩個孫子都是山東人,不過由於他們各自效力的國傢不同,後世人為了便於區分,在其尊稱“孫子”前冠以地區簡稱——就如同今天電話號碼前面的區號吧。
兩個孫子都有軍事著作傳世,而且著的都是兵書。我們今天比較熟悉的《孫子兵法》,就是吳孫子孫武所著。齊孫子孫臏據史載是孫武的後裔,也著書立說,所著兵書為《孫臏兵法》。其實《孫臏兵法》書中也是稱呼作者為“孫子”,換句話說,《孫臏兵法》也是可以稱為“孫子兵法”的,也就是說,歷史上不僅有兩個“孫子”,也有兩部不同的“孫子兵法”。
談到兩位偉人孫子前,不能不先交代清楚他們出世前各自的社會環境。
從今天往前翻查兩千五百多年,就是中國歷史上稱為春秋的年代,嚴格說應該是春秋末期,距離戰國年代還有一個甲子(60年)的時光,被稱為戰國的時期是公元前476年之後的年代了。
這段時期之所以被稱為春秋時期,是儒傢的鼻祖孔丘的功勞,孔丘是當時的魯國人,修訂了一部魯國史書,命名為《春秋》,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後人就幹脆把這段時期稱為“春秋”。
不過,當時畢竟大傢都尊東周創建者姬氏的後裔為天子,後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更是為了不能忽視東周的存在,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都城從鎬京東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中國的春秋時期是個離奇的時期,更是個偉大的時期。
離奇在於這時期所謂天子已經光剩下塊招牌了,天下之主的周天子活得極為窩囊,下屬封國140多個,卻成天受欺負。一個不算太強大的鄭國,即能大敗周天子的御驾親徵,並且給了周天子肩膀上一箭,這是劃時代的一箭,射掉了天子頭上的所有光環。
其後天子的日子過得更可憐了,就連北方的荒蠻之地的犬戎部落入侵周地,天子卻衹能嚮屬國求救勤王,自身已經幾乎沒有了自衛能力。
馬瘦毛長,人弱遭殃。天子手裏的棍子不硬了也要受氣,這沒有啥不合理的。幾個手頭棍子最硬氣的大國出了個損招:打着“尊王”的旗號,舉行盟會,選舉個頭頭來做“尊重”周天子的表率,實際上是“挾天子以令天下”(《戰國策·秦一》引張儀語),這個各國民主選舉的頭頭就是春秋時代的所謂“霸主”。
“霸主”實際上享受過去周天子所有的政治、經濟特權,可以嚮諸侯國發號施令、徵調軍隊和收取貢賦。這活誰不願幹?各大國君主都想嘗嘗滋味,這樣一來,相互之間比比誰的棍子粗,就是極為正常的現象了,春秋時期的一段歷史,實際上就是大大小小諸侯國一段爭奪霸主與保住生存的戰爭史。
其實人類文字記載的歷史本來就多有爭鬥與戰爭,戰爭的出現肯定不知要比文字早許多年。
不過那時的戰爭肯定不上臺面,真正出現上檔次的戰爭是人類學會了組織起來之後的事。史書翻到了春秋這一頁,人類殺戮同類的技巧已經日漸成熟,已經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部隊,甚至是專業化的部隊,作戰經驗已經總結了不少。
總結前人的經驗,實踐於今天,傳之於後世,這是人類偉大的天賦,能著書立說的人在任何年代都是受世人尊敬的人。
春秋末期的偉大之處,就在於群星閃耀般的出現了一大批這種偉人。不過也挺別緻,這種人才一般被冠以一個“子”字,其中被世所公認排在前面的有三個人:老子、孔子、孫子。
這三“子”可了不得!直到今天還影響着地球上的人們,就是因為他們各自留下的經典著作:老子的一部《道德經》——哲學;孔子的一部《論語》——倫理;孫子的一部兵書《孫子兵法》——軍事。
說明一點:這其中孔老夫子的《論語》嚴格說來不能算作他本人的著作,實際上是他的學生們對老師日常生活中的言論筆錄;而老子李耳留下的《道德經》卻係本人所著,這部五千餘字的哲學著作從深層次對社會、人生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無論古代還是當代,不論中國還是國外,都影響巨大,被後人稱為“哲理詩”。
孫子的《孫子兵法》也確係本人所著,其對後世的影響絲毫不亞於老子與孔子的偉作,更為難得的是,作者本人對書中所述親自做了實踐檢驗,後來又根據實踐經驗親自做了修訂。另外,孫子不僅僅談兵論武稱鼻祖,其文采也堪稱精美絶倫。
不過,孫子本人卻在千年後差點遭了大劫:不光本人的著作差點被奪走安排給他人,就連自己也差點給弄沒了影了。一千多年裏,跨越中國國界的歷代學術界議論紛紛,對孫子其人以及所著“孫子兵法”的質疑是五花八門。
各種說法都有,少數人承認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認為春秋末期確有孫武其人,《孫子兵法》確係其所著(明宋濂、明鬍應麟、清紀昀等)。
占絶對多數的學者專傢們則說法不一了:認為根本沒有過孫武、孫臏這兩個姓孫的,《孫子兵法》是戰國初年某位山林處士所編寫。推測出此論的有南宋葉適、清代全祖望和現代齊思和等,這類學者的主要依據是春秋主要史書《左傳》、《國語》,沒有記載兩位孫姓軍事大傢。
認為有孫武這個人,但《孫子兵法》是其後代孫臏整理而成。日本學者武內義雄——《孫子十三篇之作者》的作者,持這一看法。
孫武有其人,但《孫子兵法》肯定是不知名的後人偽作。這樣認為的有北宋梅堯臣、清姚鼎、近代梁啓超等,其依據主要是覺得《孫子兵法》的內容也太過於邪乎了,竟如同預見般的描繪了後來戰國時期的戰爭現象。
到底有沒有孫武這個人?《孫子兵法》是本人寫的嗎?都有可能,或許都不可能,總之不大好說——這類學者最滑頭,用沒有觀點造成了自己的觀點,這幾位史學高手有南宋的陳振孫和清代的姚際恆等。
孫武與孫臏實際上就是一人,《孫子兵法》為孫臏所著。主此說者想象力最為豐富,日本學者齋藤拙堂和中國現代著名學者錢穆都持此說法,現代學者金德建甚至撰寫了《孫子十三篇作於孫臏考》。
還有的甚至說是三國時代曹操編撰,至於孫武本人,清人牟庭在《校正孫子》中甚至認為:根本沒有這個人,其原型不過是吳國的楚人伍員伍子胥而已。
大多數專傢更高明,幹脆采取了折中大法:孫武實有其人,兵法著作源出於孫武,完成於孫臏。
東洋史學家也跟着起哄,說自己研究出來“沒有孫武或孫臏這個人”,或“這兩個人根本就是一個人”,《史記》是誤載等等。
所幸中國考古界立了大功:1972年4月,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了兩座漢代墓葬,同時發現了用竹簡寫成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
專傢們如同鑽研甲骨文般的分析判斷發現的這兩部兵法,纔認定孫武和孫臏顯然是不同時期的兩個人,他們各自的著作具有各自時代之特點,有着不同的戰爭方式和軍事思想,並且有着明顯的繼承和發展關係。
這樣,數百年的爭論方告結束,《孫子兵法》的作者被確認為春秋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太史公沒有欺騙後世。
孫臏及《孫臏兵法》咱們以後再講,先說吳孫子孫武其人。
孫子為後人尊稱,實名孫武,字長卿,有些史書中稱其為孫武子。
孫武出生於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具體的生卒年月已不大可考。孫武先祖叫媯滿,在周朝也算個標準“高幹”,被周天子册封為陳國國君,賜姓為媯(陳國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
後來陳國發生內亂,孫武的直係遠祖媯完便攜傢帶口,“闖關東”般的逃難到了齊國,投奔當時霸主齊桓公。
齊桓公看來對遠來投奔的媯完挺欣賞,任命媯完為本國“工業部長”——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
媯完在齊國定居以後,由媯姓改姓田,故又被稱為田完。一百多年後,田傢成為齊國後起的一大傢族,地位越見顯赫,在齊國的領地也越來越大。
尤其是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做了齊國的大夫,特有軍事才幹,因為領兵徵伐莒地(今山東莒縣)有功,齊景公在樂安封給他一塊養老地(諸侯封賜給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又稱“采邑”式“食邑”),並賜姓孫氏。
從此,田書又被稱為孫書,孫書的兒子孫憑,做了齊國的卿,成為齊國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級官員,這位高幹孫憑就是孫武的老爸。
由此看,孫武的家庭出身為其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從後來其著作中所引用的即能看出:少年孫武能有幸閱讀前代軍事典籍《軍政》,以及瞭解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實。加上祖父、父親都是帶兵作戰的將領,從小自然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實例。少年孫武的軍事學識是在齊國打下的厚底子。
齊景公初年,齊國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鮑、欒、高等四大傢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再後來內亂日甚,齊國王室同四大傢族的矛盾激化,齊國四大傢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爭鬥也愈演愈烈。
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年),田、鮑兩族與欒、高兩族從文攻發展到了武衛,齊國亂成了一窩蜂,幼年的孫武其實生長在“全民皆兵”的舉國武鬥之秋。
隨着孩童孫武成長為少年孫武,也逐漸懂事醒物,對這種全國範圍的內訌實在膩煩,不願糾纏其中。恰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聯晉伐楚,國勢漸盛,很有新興氣象。孫武開始認定吳國是他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地方,於是準備跳槽發展。
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孫武正值十八歲,他毅然離開樂安,告別齊國,長途跋涉投奔吳國而去。
古語雲:樹挪死,人挪生。孫武這一挪不當緊,竟然挪出來了一個曠古奇人、千古兵聖!
一、 孫子出世話春秋
中國歷史上有兩個孫子,即春秋末期的吳孫子孫武,戰國中期的齊孫子孫臏。其實按照今天的行政區域劃分,兩個孫子都是山東人,不過由於他們各自效力的國傢不同,後世人為了便於區分,在其尊稱“孫子”前冠以地區簡稱——就如同今天電話號碼前面的區號吧。
兩個孫子都有軍事著作傳世,而且著的都是兵書。我們今天比較熟悉的《孫子兵法》,就是吳孫子孫武所著。齊孫子孫臏據史載是孫武的後裔,也著書立說,所著兵書為《孫臏兵法》。其實《孫臏兵法》書中也是稱呼作者為“孫子”,換句話說,《孫臏兵法》也是可以稱為“孫子兵法”的,也就是說,歷史上不僅有兩個“孫子”,也有兩部不同的“孫子兵法”。
談到兩位偉人孫子前,不能不先交代清楚他們出世前各自的社會環境。
從今天往前翻查兩千五百多年,就是中國歷史上稱為春秋的年代,嚴格說應該是春秋末期,距離戰國年代還有一個甲子(60年)的時光,被稱為戰國的時期是公元前476年之後的年代了。
這段時期之所以被稱為春秋時期,是儒傢的鼻祖孔丘的功勞,孔丘是當時的魯國人,修訂了一部魯國史書,命名為《春秋》,這部書記載了從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的歷史,後人就幹脆把這段時期稱為“春秋”。
不過,當時畢竟大傢都尊東周創建者姬氏的後裔為天子,後代的學者為了方便起見,更是為了不能忽視東周的存在,一般從周平王元年(公元前770年),都城從鎬京東遷至洛邑(今河南省洛陽),東周立國起,到周敬王四十三年(公元前477年)為止,稱為“春秋時期”。
中國的春秋時期是個離奇的時期,更是個偉大的時期。
離奇在於這時期所謂天子已經光剩下塊招牌了,天下之主的周天子活得極為窩囊,下屬封國140多個,卻成天受欺負。一個不算太強大的鄭國,即能大敗周天子的御驾親徵,並且給了周天子肩膀上一箭,這是劃時代的一箭,射掉了天子頭上的所有光環。
其後天子的日子過得更可憐了,就連北方的荒蠻之地的犬戎部落入侵周地,天子卻衹能嚮屬國求救勤王,自身已經幾乎沒有了自衛能力。
馬瘦毛長,人弱遭殃。天子手裏的棍子不硬了也要受氣,這沒有啥不合理的。幾個手頭棍子最硬氣的大國出了個損招:打着“尊王”的旗號,舉行盟會,選舉個頭頭來做“尊重”周天子的表率,實際上是“挾天子以令天下”(《戰國策·秦一》引張儀語),這個各國民主選舉的頭頭就是春秋時代的所謂“霸主”。
“霸主”實際上享受過去周天子所有的政治、經濟特權,可以嚮諸侯國發號施令、徵調軍隊和收取貢賦。這活誰不願幹?各大國君主都想嘗嘗滋味,這樣一來,相互之間比比誰的棍子粗,就是極為正常的現象了,春秋時期的一段歷史,實際上就是大大小小諸侯國一段爭奪霸主與保住生存的戰爭史。
其實人類文字記載的歷史本來就多有爭鬥與戰爭,戰爭的出現肯定不知要比文字早許多年。
不過那時的戰爭肯定不上臺面,真正出現上檔次的戰爭是人類學會了組織起來之後的事。史書翻到了春秋這一頁,人類殺戮同類的技巧已經日漸成熟,已經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部隊,甚至是專業化的部隊,作戰經驗已經總結了不少。
總結前人的經驗,實踐於今天,傳之於後世,這是人類偉大的天賦,能著書立說的人在任何年代都是受世人尊敬的人。
春秋末期的偉大之處,就在於群星閃耀般的出現了一大批這種偉人。不過也挺別緻,這種人才一般被冠以一個“子”字,其中被世所公認排在前面的有三個人:老子、孔子、孫子。
這三“子”可了不得!直到今天還影響着地球上的人們,就是因為他們各自留下的經典著作:老子的一部《道德經》——哲學;孔子的一部《論語》——倫理;孫子的一部兵書《孫子兵法》——軍事。
說明一點:這其中孔老夫子的《論語》嚴格說來不能算作他本人的著作,實際上是他的學生們對老師日常生活中的言論筆錄;而老子李耳留下的《道德經》卻係本人所著,這部五千餘字的哲學著作從深層次對社會、人生等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無論古代還是當代,不論中國還是國外,都影響巨大,被後人稱為“哲理詩”。
孫子的《孫子兵法》也確係本人所著,其對後世的影響絲毫不亞於老子與孔子的偉作,更為難得的是,作者本人對書中所述親自做了實踐檢驗,後來又根據實踐經驗親自做了修訂。另外,孫子不僅僅談兵論武稱鼻祖,其文采也堪稱精美絶倫。
不過,孫子本人卻在千年後差點遭了大劫:不光本人的著作差點被奪走安排給他人,就連自己也差點給弄沒了影了。一千多年裏,跨越中國國界的歷代學術界議論紛紛,對孫子其人以及所著“孫子兵法”的質疑是五花八門。
各種說法都有,少數人承認太史公司馬遷在《史記》中的記載,認為春秋末期確有孫武其人,《孫子兵法》確係其所著(明宋濂、明鬍應麟、清紀昀等)。
占絶對多數的學者專傢們則說法不一了:認為根本沒有過孫武、孫臏這兩個姓孫的,《孫子兵法》是戰國初年某位山林處士所編寫。推測出此論的有南宋葉適、清代全祖望和現代齊思和等,這類學者的主要依據是春秋主要史書《左傳》、《國語》,沒有記載兩位孫姓軍事大傢。
認為有孫武這個人,但《孫子兵法》是其後代孫臏整理而成。日本學者武內義雄——《孫子十三篇之作者》的作者,持這一看法。
孫武有其人,但《孫子兵法》肯定是不知名的後人偽作。這樣認為的有北宋梅堯臣、清姚鼎、近代梁啓超等,其依據主要是覺得《孫子兵法》的內容也太過於邪乎了,竟如同預見般的描繪了後來戰國時期的戰爭現象。
到底有沒有孫武這個人?《孫子兵法》是本人寫的嗎?都有可能,或許都不可能,總之不大好說——這類學者最滑頭,用沒有觀點造成了自己的觀點,這幾位史學高手有南宋的陳振孫和清代的姚際恆等。
孫武與孫臏實際上就是一人,《孫子兵法》為孫臏所著。主此說者想象力最為豐富,日本學者齋藤拙堂和中國現代著名學者錢穆都持此說法,現代學者金德建甚至撰寫了《孫子十三篇作於孫臏考》。
還有的甚至說是三國時代曹操編撰,至於孫武本人,清人牟庭在《校正孫子》中甚至認為:根本沒有這個人,其原型不過是吳國的楚人伍員伍子胥而已。
大多數專傢更高明,幹脆采取了折中大法:孫武實有其人,兵法著作源出於孫武,完成於孫臏。
東洋史學家也跟着起哄,說自己研究出來“沒有孫武或孫臏這個人”,或“這兩個人根本就是一個人”,《史記》是誤載等等。
所幸中國考古界立了大功:1972年4月,在山東臨沂銀雀山發掘了兩座漢代墓葬,同時發現了用竹簡寫成的《孫子兵法》和《孫臏兵法》!
專傢們如同鑽研甲骨文般的分析判斷發現的這兩部兵法,纔認定孫武和孫臏顯然是不同時期的兩個人,他們各自的著作具有各自時代之特點,有着不同的戰爭方式和軍事思想,並且有着明顯的繼承和發展關係。
這樣,數百年的爭論方告結束,《孫子兵法》的作者被確認為春秋時期吳國的將軍孫武——太史公沒有欺騙後世。
孫臏及《孫臏兵法》咱們以後再講,先說吳孫子孫武其人。
孫子為後人尊稱,實名孫武,字長卿,有些史書中稱其為孫武子。
孫武出生於公元前535年左右的齊國樂安(今山東惠民),具體的生卒年月已不大可考。孫武先祖叫媯滿,在周朝也算個標準“高幹”,被周天子册封為陳國國君,賜姓為媯(陳國在今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建都宛丘,今河南淮陽)。
後來陳國發生內亂,孫武的直係遠祖媯完便攜傢帶口,“闖關東”般的逃難到了齊國,投奔當時霸主齊桓公。
齊桓公看來對遠來投奔的媯完挺欣賞,任命媯完為本國“工業部長”——管理百工之事的工正。
媯完在齊國定居以後,由媯姓改姓田,故又被稱為田完。一百多年後,田傢成為齊國後起的一大傢族,地位越見顯赫,在齊國的領地也越來越大。
尤其是田完的五世孫田書,做了齊國的大夫,特有軍事才幹,因為領兵徵伐莒地(今山東莒縣)有功,齊景公在樂安封給他一塊養老地(諸侯封賜給所屬卿、大夫作為世祿的田邑,又稱“采邑”式“食邑”),並賜姓孫氏。
從此,田書又被稱為孫書,孫書的兒子孫憑,做了齊國的卿,成為齊國君主以下的最高一級官員,這位高幹孫憑就是孫武的老爸。
由此看,孫武的家庭出身為其提供了優越的學習環境,從後來其著作中所引用的即能看出:少年孫武能有幸閱讀前代軍事典籍《軍政》,以及瞭解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實。加上祖父、父親都是帶兵作戰的將領,從小自然也耳聞目睹了一些戰爭實例。少年孫武的軍事學識是在齊國打下的厚底子。
齊景公初年,齊國左相慶封滅掉了右相崔杼,接着田、鮑、欒、高等四大傢族又聯合起來,趕走了慶封,再後來內亂日甚,齊國王室同四大傢族的矛盾激化,齊國四大傢族相互之間爭權奪利的爭鬥也愈演愈烈。
周景王十三年(公元前532年),田、鮑兩族與欒、高兩族從文攻發展到了武衛,齊國亂成了一窩蜂,幼年的孫武其實生長在“全民皆兵”的舉國武鬥之秋。
隨着孩童孫武成長為少年孫武,也逐漸懂事醒物,對這種全國範圍的內訌實在膩煩,不願糾纏其中。恰南方的吳國自壽夢稱王以來,聯晉伐楚,國勢漸盛,很有新興氣象。孫武開始認定吳國是他施展才能和實現抱負的地方,於是準備跳槽發展。
大約在齊景公三十一年(公元前517年)左右,孫武正值十八歲,他毅然離開樂安,告別齊國,長途跋涉投奔吳國而去。
古語雲:樹挪死,人挪生。孫武這一挪不當緊,竟然挪出來了一個曠古奇人、千古兵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