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诗人评传>> 宋浩浩 Song Haohao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81年)
山長水闊知何處
  《山長水闊知何處》在這本別具一格的圖書中,作者已頗顯大氣、豪邁又是抒情浪漫的文字,結合歷史文化名人的經典詩詞,解讀了溫庭筠、晏殊、歐陽修、王安石、蘇東坡、黃庭堅、周邦彥、李清照、薑白石九位中國文人的麯折命運和他們在歷史風雨、睏境中表現出來的人格魅力。此書可以說是作者《故國行吟》一書的續篇。這種既是文化散文又似歷史小說的文體,閃爍着作者從人文審美角度出發的較為高遠的人生感悟和較為敏銳的文化感知,做到了史中有文、文中有史。
第1節:引子
  引子
  三年前的一個傍晚,耳畔濤聲陣陣,兩岸青山莽莽,我從四川旅行回來,在重慶到宜昌的三峽水道上。我的家乡也有這樣的風景,卻沒有兩岸綿延的疊嶂層巒,蘇州再美也是寧謐的,放不開氣勢,連洶涌奔騰幾萬裏的長江到了那,都會知趣地變得舒緩起來,怕打擾了那份江南特有的寧靜。小橋流水的衣袖裏,自古以來衹藏得下幾縷蒓鱸之思、幾片逍遙桃花。惟獨眼前,惟獨這裏,滔滔長流融進了黛山猿啼,巍峨峽口直入青冥長天。汽笛聲聲,晚風徐徐,夕陽之西是無邊暮色,那一方浸潤着山河氣勢與歷史滄桑的流霞,已逆着江水的方向,隱隱退去。
  明早會到達白帝城。那是個充滿詩情和政治隱喻的地方,歷代文人遊三峽,鮮有人會不在那裏係纜登賞,要不就好比去杭州卻不看西湖,去西北錯過嘉峪關。白帝城,它是去三峽的一個期盼,它象一個歷史坐標與文化書簽,安穩而長久地伫立在江流之中、濁浪之上,淘盡歲月、洗盡滄桑。我們可以想象,千年前的長江也應該是這種氣勢,這種色調,沉雄而激越,豪邁而歡暢,可自然美的亙古不變往往是一種恆久的虛空,好了,造物顯然比我們更明白這個道理,她一開始就讓白帝城橫腰聳立,點綴起這茫茫大江。讓無數英雄豪傑、士子文人,拋卻輕舟後就不忍離去,留下一聲聲政治重托,一篇篇不朽華章。於是,歷史美和山水之美,一下子融合在了一起,變得溫潤曖昧起來。三峽流水,白帝濤浪,因此也就成了一種象徵,它昭示着後世,讓他們知道這滾滾滔聲裏,曾有過多少經邦濟世的豪願和輕舟晨別的詩情。
  船身在長江起伏的晚潮裏輕輕擺曳,旅客們纍了一天,大都已睡去。我獨自迎風走上甲板,似乎今夜已難再入眠。船舷欄桿已經退卻了白日的溫度,象濺起的江水一樣清涼,夜航是愜意的,尤其在這大江之上,無論你仰眺繁星點綴的蒼穹,還是順着探照燈的光柱望嚮山崖,處處都是風景。此時此刻,我忽然覺得遊船纔是現代社會一個最好的修養隱遁之處,你看,它浮於茫茫大江,起點已過,終點未至,它悠然獨立,恰似與世隔絶,山外青山,無限黛色,完全不知城市何在,現代何代,煩囂與浮躁也一並消失在晚濤江風之中。接着我便不自覺地想起了一位詩人的幾句詩行,這位詩人很年輕,卻已早早故去:
  面對大河我無限慚愧
  我年華虛度
  空有一身疲倦
  詩人當時並沒有面對河流,他衹是以夢為馬,伫立在想象的大河之旁,目送濤浪奔騰不息,嘆息年華虛度,一身疲憊。此時此刻默背着他的詩,我卻真實地面對着萬裏長江,身感雙重的慚愧。其實不僅是面對大江,面對同樣浩瀚的中國文化,我也時常會産生那種慚愧感,像俯身掬起江水,我們能盛滿的也永遠衹是那一小方手掌。在中國文化的這條大河長流前,我們顯得那麽渺小而微不足道,如一粟滄海,如孤舟大江。
  就在這個時候,我有了一種衝動和感悟,是否能將中國文化中一些有代表性的人物,用一種比較新的文體梳理出來。我知道掬水的掌心有限,中國文化之河無限,可這種衝動在起伏有緻的江濤聲裏絲毫沒有消匿的痕跡,顯得越發強烈。我們也知道,古代許多文人幾乎一生都在廟堂,他們大部分的時間離山水比較遠,多在貶謫或命運不濟時纔與山水發生關係,而那個時候可能正是他們最失意無助,情緒最低落的時候,於是山水在他們眼裏也有了情緻,或含愁、或藏怨、或凝恨,隨着一篇篇詩章詞賦灑嚮峻嶺大河的同時,也就賦予了山水永恆的人文含義。可以這麽說,是山水撫慰和靜化了文人,文人也反嚮烘托渲染了山水。可與山水貼膚接觸的一剎那,終究是短暫的,並不能涵括這些文人的一生,他們的人生經歷和命運遠比想象地更復雜,更多舛。這時我想到了文化小說這一方式,不側嚮於山水,亦不偏重於廟堂,衹以這些文人的命運為入口展開敘述。比起純淨唯美的山水,他們仕途的環境要險惡地多;比起淡泊無爭的僻野荒村,他們的人生要喧囂忙碌地多,因此山水往往衹是他們汰洗凡俗的寄托,衹是他們身在廟堂的嚮往,哪一天這種寄托和嚮往鮮活地呈現在自己眼前了,詩情便會如江水般灑脫地奔瀉開來。
  水闊山長,華夏大地還有無數像三峽這樣風景優美的地方,它們默默地安座在遼闊的版圖之上。它們撫慰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國文人,讓他們寄情為他們療傷,就這樣,在不知不覺裏中國文化也得到了它的傳承與綿延,這種綿延千年不斷,從未止息。
  夜已深了,航船正穿越着不知名的峽口,再過幾個時辰,它將駛過千年前那位大詩人解纜離開的地方。
第2節:水風空落眼前花(1)
  水風空落眼前花
  當溫庭筠决定參加長安的科舉考試時,他已快四十歲了。在這之前,他在家乡一直過着讀書漫遊的悠閑生活。我們常說魏晉人物晚唐詩,這是可以讓歷代中國文人談得眉飛色舞的少數幾個話題之一,也許這個話題本身就遙指着那久遠而特殊的歷史背景,纔有了無限的韻味,因而值得一代代後人慢慢地去品咂回味。這種味道實際上並沒有一個品盡的時候,它恆久而綿遠,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了這正是亂世的魅力所在。世道之亂,往往是文人之幸。魏晉人物我們不去提他,這裏我還是說一說晚唐文人。我們知道晚唐有兩位最傑出的詩人,一位是李商隱,在以前的一篇文章中我已寫過他,一位則是開頭提到的溫庭筠。
  唐代到了末期,朝政腐敗,朋黨之爭激烈,李商隱這樣的人覺得空懷壯志,報國無門,所以一生鬱鬱,將苦悶深埋在心裏,用泣血的詩歌吐露他絶望的哀傷。與他齊名的溫庭筠則不然,他並不認同李商隱那種內燃的方式,他的性格外嚮,不羈而狂放。正是這種性格,讓他的人生經歷與大多數同時代的文人不同。他必須為狷介不羈付出一生的代價,就仕途和人生來說溫庭筠是不幸的,可他又是幸運的,文學史留下了他不朽而絢爛的才情。
  一
  溫庭筠的家乡在山西並州,也就是現在的太原祁縣,他是初唐中書侍郎溫彥博的後裔。溫彥博是初唐的功臣,官位也不低,可是到了溫庭筠這一輩,傢道中落,社會地位也已不高,生活更是異常的拮据。不過溫庭筠年少時即顯出特別的天資,聰明穎悟,尤其擅長詩賦,而且精通音樂,撫琴弄笛無所不精。他的非凡才華隨着來到京城而傳開了,人們聽說古代有人七步成一詩,據說這位溫庭筠還要厲害,根本不要走七步,衹要八叉手的那一段工夫,詩詞就從秀口吐出,前無古人,時無二者。可就是這個名動公卿的溫庭筠,在開成四年的這次考試中卻未能得中,他衹在京兆府以榜副得貢,連省試也未能參加得了。而其中又有着特別的原因,當時宮中的政治鬥爭非常激烈,文宗所處的晚唐,面臨着藩鎮割據、黨派傾軋,宦官專權三大弊端,有心圖治而無力回天,這幾大弊端中,尤以宦官仇士良專權為最甚。大和九年宰相李訓、王涯和鳳翔節度使鄭註等實在看不下去仇士良的飛揚跋扈,密謀內外結合,要誅滅宦官集團。他們以宮中一院墻內石榴樹會夜降甘露為名,邀請仇士良等人一起去看,乘機誅殺。可仇士良是怎樣的人物,這點計謀一下子就被看破了,結果謀殺沒成文宗反被他劫持回宮,然後宦官仇士良就對宰相李訓王涯等人瘋狂倒算反撲,史稱"甘露之變",宰相王涯最後也被宦官所殺,溫庭筠對宦官集團的所作所為非常憤慨,為此他還寫了好幾首詩哀悼被誅的朝廷忠臣。這幾首詩傳播甚廣,最後傳到了宦官集團的耳朵裏,溫庭筠也就頗為他們記恨。到了文宗開成二年的六月,因為楊賢妃的讒害,當時莊恪太子左右的數十人不是被殺就是被逐,溫庭筠不知什麽原因也受到了這場政治鬥爭的牽連,也許溫庭筠曾與莊恪太子有過交往。開成二年九月,年輕力壯的太子突然暴卒,估計也是楊賢妃他們所陷害。此後,溫庭筠作了一首傳揚甚廣的《莊恪太子輓詩》,詩中對朝廷陰暗的政治鬥爭進行了嘲諷譏刺,此事又激起了不小的波瀾。溫庭筠得罪了這麽多人,而且都是得勢的貴胄高官,現在沒有被直接禍及已是萬幸,哪還指望有中舉的可能。考試落第之後,掃興的溫庭筠到哪裏去呢,他想來想去,選擇了一個叫雩縣的地方,也就是現在的陝西戶縣所在。這個地方風景怡人,春蘭秋菊,青山莽莽,溫庭筠閑居在此甚是悠閑。
  在這個地方,溫庭筠一住就是兩年,這兩年裏他沒有再去參加朝廷的考試,整日浸淫在詩詞酬唱之中。溫庭筠不是不想去長安,不是不想參加進身的科舉考試,可是朝廷的形勢暗無天日,楊賢妃那幫人仍忙着肅清太子以前的黨羽,溫庭筠現在安閑地呆在傢裏吟詩作畫未必不是種明智的選擇。雖有青山做伴緑水相枕,這樣的日子過長了也慢慢會顯得單調,這個時候溫庭筠收到了一封來自淮南的書信。寫信的人是自己的故友李紳,這位李紳真可謂是舊相識了,溫庭筠幼時即已與之相交,現在這位老朋友在淮南做官,而且官職還不小,他邀請溫庭筠到南方去看看。兩年了,溫庭筠沒有離開過隱居的地方,現在有人相邀,沿途也可以飽覽秀麗的山川,何樂不為,隨即回信李紳說願意南行。
  從陝西到淮南有千裏之遙,溫庭筠走了數月,在這幾個月中,他真切地看到了底層百姓的疾苦生活,唐王朝到了這個時候已經風雨飄搖,再也沒有了什麽盛世景象,看看這乞丐成群,流離失所的場面,不免心酸。那些王公貴胄們在做些什麽呢,他們除了為權利爭逐,除了會嚮民間伸手索取苛捐雜稅之外,哪還會體味到這些水生火熱中的黎民蒼生。溫庭筠這樣的詩人一路竟找不到詩意,文章自然也寫不成。他衹恨自己不能走上仕途,為這些百姓分擔苦痛,可現實是殘酷的,至少到目前為止,他的應試做官之途還沒走通。這一路走來,溫庭筠從未忘記去憑吊遺跡,到了邳縣,他想到有一處地方值得去看看,那便是漢末陳琳之墓。陳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是當時極有名氣的名士,擅長章表書記,起初為大將軍何進的主簿,曾嚮何進獻過誅滅宦官的計策,但卻沒被采納,之後他還以自己的那支如櫞巨筆為袁紹起草過討伐曹操的檄文。袁紹兵敗後,曹操不計前嫌,起用了這位才華橫溢的陳琳,並且予以重任,此後曹操許多的軍國書檄便多出自陳琳之手。溫庭筠瞭解他的這段歷史,不過以前的那種瞭解衹是在書册之中,如今見到了陳琳之墓,更是百感交集,此時還是一介書生的溫庭筠怎能不羨慕起他來:
  曾於青史見遺文,今日飄蓬過此墳。
  詞客有靈應識我,霸纔無主始憐君。
  石麟埋沒藏春草,銅雀荒涼對暮雲。
  莫怪臨風倍惆悵,欲將書劍學從軍。
  --《過陳琳墓》
  這樣雄勁蒼涼的詩出自素以婉約著稱的溫庭筠之手,後人也許難以相信,但這個時候確實是這樣,溫庭筠對人生仕途還是充滿憧憬和希冀的,因為他還沒有踏上仕途,還沒有接受宦海波浪的顛簸,還沒有嘗到世態的炎涼和人生的艱辛。他來到了陳琳的墓前,心裏免不了産生一絲崇敬和欽慕之情,他在詩中以君我之稱來對話,分明是想和這些前賢交流傾吐,他甚至覺得要是陳琳靈下有知,必會真正地瞭解我這個飄蓬之士,瞭解一個懷才不遇者的酸楚。異代尚能同心,而現世的知音卻為何如此難尋,這教他又如何不惆悵感慨。才子皆善怨,溫庭筠如此寄托遙深,黯然神傷,正是因為他有着生不逢時、年華虛度的感懷,在陳琳墓前,溫庭筠長嘆一聲,舉目望去,衹見斜陽一片、荒草萋萋。
首頁>> >> 诗人评传>> 宋浩浩 Song Haohao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8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