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國人成纔障礙
上官子木 著
自序
十年前,某出版社約我寫本關於成功學的書,那時這類書還很少見,所以我對這個選題很感興趣,並擬定了一個寫作計劃,但當時正忙着寫別的書,實在沒時間完成這個計劃,衹能很遺憾地放棄了。一晃十年過去,終於有點時間了,忽然發現所有的書店都堆滿了成功學的書。那十年前看着還挺不錯的寫作計劃,如今衹能扔掉了,因為這十年間已經産生了數不清的成功學高手,幾乎個個都有點石成金的本領。既然有這麽多人在談怎樣成功,那我還是換個話題,談談為什麽會失敗,為什麽當今盛産的成功高招還是不能幫助我們成功。
總讓我難以釋懷的問題是: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刻苦最擅長考試的學生,這種優勢為何沒體現在世界科技水平的排行榜上?中國有那麽悠久的文化卻為何難以跨入科技強國的行列?諾貝爾奬為何始終與中國無緣?為什麽我們中國人有這麽聰明的大腦又這麽刻苦地學,並能在少年時代風光無限,卻不能在成年後成為國際科技領域的大師?
顯然,對於成功,有比“聰明”和“刻苦”更重要的東西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們的文化與教育太關註小聰明,忽視了培養個體成就大業的大智慧;學校教育以隱性知識的缺失為代價換來顯性知識的高積纍,而隱性知識的具備是成功的關鍵;高強的學業壓力使個人早期形成的興趣與特長受到壓抑,使那些最適宜個人獲取成功的成功基因發生畸變,原本是多元發展的諸多個體都被強行規劃到同一種發展模式中,致使個體自身的一些天然的優勢逐漸弱化。功利化的求學期使職業探索期開始得太晚;衹重視生命的頭三十年,使個體生命的有效利用率太低;每一代人其整個一生都在忙於生存而不是自我發展,導致整個社會缺乏在創新方面的代際積纍和代際傳遞……
中國人確實是個頂個的聰明,但合在一起的整體效力總是小於單項之和,國外的人似乎沒我們聰明,但他們能夠做到讓整體之和大於單項之和。這是合作的問題,也是管理的問題。
看我們的科研管理觀念:寧願讓所有學術尖子冒不出來,也不能讓一個庸纔在學術界混得舒服。這樣的管理觀念暴露了我們缺乏立足於國際之林的學術抱負,管理的關註點不是放在如何讓有才華的人在更自由寬鬆的環境裏更容易出成果,而是督促那些不適合搞創造的人不要占着位子不幹活。
成功道路上的種種障礙,構成了成功的成本,也限定了我們走嚮成功的速度,並降低了我們實現成功的幾率。我們走得慢是因為我們在走彎路,而我們不得不走彎路是因為所遇到的障礙太多。
在生活中,我們需要面臨的具體問題是:當雞頭還是當鳳尾、跑第一還是跑第二、選文科還是選理科、顧眼前還是慮未來,考大學是首選學校還是首選專業、選擇職業是首選興趣還是首選薪金,而這些問題的背後是一些需要我們搞清的更基本的問題:考試與能力,智商與情商,現在與未來、前瞻與後慮、成功機會與冒險代價;要精神滿足還是物質滿足;如何看待得失與成敗、成功的標準是自我認可還是滿足社會標準或實現他人的期待。
對於青年學生來說,在瞭解社會、瞭解行業之外,最重要的是瞭解自己,不僅要瞭解自己的性格特徵、興趣範圍、知識結構、能力傾嚮、職業意嚮,而且要瞭解文化對個人的深層影響,以及瞭解文化習慣、教育制度和教學體係對個人打下的人格烙印、思維烙印。
對成功來說,具備什麽能力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何時何地用何種方式搭配和使用自己所具備的這些能力。智慧意味着是否善於分配和組合自身資源,如何運用自身的智力、能力和知識來有效地學習、工作、社交和生活。自我開發的智慧反映在自我認識、自我管理、自我設計、自我協調之中。
上官子木
2008年4月於北京
上官子木 著
自序
十年前,某出版社約我寫本關於成功學的書,那時這類書還很少見,所以我對這個選題很感興趣,並擬定了一個寫作計劃,但當時正忙着寫別的書,實在沒時間完成這個計劃,衹能很遺憾地放棄了。一晃十年過去,終於有點時間了,忽然發現所有的書店都堆滿了成功學的書。那十年前看着還挺不錯的寫作計劃,如今衹能扔掉了,因為這十年間已經産生了數不清的成功學高手,幾乎個個都有點石成金的本領。既然有這麽多人在談怎樣成功,那我還是換個話題,談談為什麽會失敗,為什麽當今盛産的成功高招還是不能幫助我們成功。
總讓我難以釋懷的問題是:
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刻苦最擅長考試的學生,這種優勢為何沒體現在世界科技水平的排行榜上?中國有那麽悠久的文化卻為何難以跨入科技強國的行列?諾貝爾奬為何始終與中國無緣?為什麽我們中國人有這麽聰明的大腦又這麽刻苦地學,並能在少年時代風光無限,卻不能在成年後成為國際科技領域的大師?
顯然,對於成功,有比“聰明”和“刻苦”更重要的東西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我們的文化與教育太關註小聰明,忽視了培養個體成就大業的大智慧;學校教育以隱性知識的缺失為代價換來顯性知識的高積纍,而隱性知識的具備是成功的關鍵;高強的學業壓力使個人早期形成的興趣與特長受到壓抑,使那些最適宜個人獲取成功的成功基因發生畸變,原本是多元發展的諸多個體都被強行規劃到同一種發展模式中,致使個體自身的一些天然的優勢逐漸弱化。功利化的求學期使職業探索期開始得太晚;衹重視生命的頭三十年,使個體生命的有效利用率太低;每一代人其整個一生都在忙於生存而不是自我發展,導致整個社會缺乏在創新方面的代際積纍和代際傳遞……
中國人確實是個頂個的聰明,但合在一起的整體效力總是小於單項之和,國外的人似乎沒我們聰明,但他們能夠做到讓整體之和大於單項之和。這是合作的問題,也是管理的問題。
看我們的科研管理觀念:寧願讓所有學術尖子冒不出來,也不能讓一個庸纔在學術界混得舒服。這樣的管理觀念暴露了我們缺乏立足於國際之林的學術抱負,管理的關註點不是放在如何讓有才華的人在更自由寬鬆的環境裏更容易出成果,而是督促那些不適合搞創造的人不要占着位子不幹活。
成功道路上的種種障礙,構成了成功的成本,也限定了我們走嚮成功的速度,並降低了我們實現成功的幾率。我們走得慢是因為我們在走彎路,而我們不得不走彎路是因為所遇到的障礙太多。
在生活中,我們需要面臨的具體問題是:當雞頭還是當鳳尾、跑第一還是跑第二、選文科還是選理科、顧眼前還是慮未來,考大學是首選學校還是首選專業、選擇職業是首選興趣還是首選薪金,而這些問題的背後是一些需要我們搞清的更基本的問題:考試與能力,智商與情商,現在與未來、前瞻與後慮、成功機會與冒險代價;要精神滿足還是物質滿足;如何看待得失與成敗、成功的標準是自我認可還是滿足社會標準或實現他人的期待。
對於青年學生來說,在瞭解社會、瞭解行業之外,最重要的是瞭解自己,不僅要瞭解自己的性格特徵、興趣範圍、知識結構、能力傾嚮、職業意嚮,而且要瞭解文化對個人的深層影響,以及瞭解文化習慣、教育制度和教學體係對個人打下的人格烙印、思維烙印。
對成功來說,具備什麽能力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在何時何地用何種方式搭配和使用自己所具備的這些能力。智慧意味着是否善於分配和組合自身資源,如何運用自身的智力、能力和知識來有效地學習、工作、社交和生活。自我開發的智慧反映在自我認識、自我管理、自我設計、自我協調之中。
上官子木
2008年4月於北京
第1部分 學校教育的缺陷
1. 從高考制度看人才選拔缺陷
中國人對聰明與否的判斷主要依據的是思維的靈巧性和敏捷度,古時的科舉考試在詩賦意藴上的刻意要求,與現今數理考試中的彎彎繞難題,都表達了對思維機敏性的贊賞與推崇。
2. 從精英教育看智育理念缺陷
超常教育的失敗案例從反面說明了,智力水平再高的人,如果根本無意從事學術研究也必將是與科學事業的成功無緣。
超常教育的失敗
科學教育的失敗
3. 從隱性知識看知識結構缺陷
我國的學校教育是以隱性知識的缺失為代價換來顯性知識的高積纍。正是隱性知識方面的劣勢,導致我們的學生沒有後勁。
脫離實際生活的教育
忽視隱性知識的教育
隱性知識的積纍途徑
4. 從成纔規律看學校教學缺陷
在觀察科學現象、掌握科學規律的過程中,兒童能力提高的實際速度比成人以為的速度要慢。我國教學中的問題是,教學進度超過了兒童的理解能力。
中法小學科學常識課程比較
美國中學的物理實驗課“電阻串並聯”
5. 從中外差異看創造能力缺陷
中國的學校鼓勵學生掌握已知、確定、成型的知識,以便成為已知領域的專傢;而西方學校鼓勵學生探索未知、不確定、正在形成的知識,以便成為未知領域的專傢。
中美校長眼中的大學
教育的寬與窄
1. 從高考制度看人才選拔缺陷
中國人對聰明與否的判斷主要依據的是思維的靈巧性和敏捷度,古時的科舉考試在詩賦意藴上的刻意要求,與現今數理考試中的彎彎繞難題,都表達了對思維機敏性的贊賞與推崇。
2. 從精英教育看智育理念缺陷
超常教育的失敗案例從反面說明了,智力水平再高的人,如果根本無意從事學術研究也必將是與科學事業的成功無緣。
超常教育的失敗
科學教育的失敗
3. 從隱性知識看知識結構缺陷
我國的學校教育是以隱性知識的缺失為代價換來顯性知識的高積纍。正是隱性知識方面的劣勢,導致我們的學生沒有後勁。
脫離實際生活的教育
忽視隱性知識的教育
隱性知識的積纍途徑
4. 從成纔規律看學校教學缺陷
在觀察科學現象、掌握科學規律的過程中,兒童能力提高的實際速度比成人以為的速度要慢。我國教學中的問題是,教學進度超過了兒童的理解能力。
中法小學科學常識課程比較
美國中學的物理實驗課“電阻串並聯”
5. 從中外差異看創造能力缺陷
中國的學校鼓勵學生掌握已知、確定、成型的知識,以便成為已知領域的專傢;而西方學校鼓勵學生探索未知、不確定、正在形成的知識,以便成為未知領域的專傢。
中美校長眼中的大學
教育的寬與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