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圣经类>> 詹姆斯·泰伯 詹姆斯泰伯   美國 United States   現代美國  
耶穌的真實王朝
  本書講述一個更加貼近真實歷史的耶穌:身為古代以色列大衛王室的後裔,以及一個王族傢族的長子,耶穌的確曾被尊為“猶太人的王”,並因存有此念而被羅馬人處死。他所奠定的不是一般理解的一個教會,或是一種新的宗教信仰,而是自他弟弟雅各與諸親屬所形成的王朝……書中提出基督教起源的另一種版本,也是更接近耶穌、耶穌傢族,及最初信徒的一個版本,將足以改變我們對歷史上最關鍵時刻的理解。
第1節:編者的話
  編者的話
  2006年,一本講述基督教起源的考古書《耶穌的真實王朝》一出版,馬上引起了強烈的反響。《出版傢周刊》《Booklist》《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等多傢權威媒體,都以大篇幅報道嚮大衆強烈舉薦此書。而亞馬遜網站上,讀者更紛紛留言,稱贊這是一本難得一見的歷史考古傑作。
  同樣的情況還出現在學界。美國聖地亞哥加州大學基督教文學教授亞瑟·德洛吉評價說:"他(作者詹姆斯·泰伯)就像一位刑事鑒定專傢,鑽研僅存的證據--尤其是有關耶穌傢族與耶路撒冷的拿撒勒人的證詞,把以往流失的(有些甚至是被抹掉的)歷史記錄重歸原位。這是一本既精深卻又易讀的書。"諸如此類的贊譽不勝枚舉。
  為什麽一本專業考古書,會如此受歡迎,得到這麽多好評?為什麽一部講述基督教起源的神秘文化讀物,會引起這麽大的轟動? 這一切並非偶然,必然有着某種"魔法"。
  當然,詹姆斯·泰伯在基督教起源研究領域的權威與成就不容置疑,他的寫法也確有稱奇之處,但至關重要的是,《耶穌的真實王朝》不僅僅是一本考古書,更是一本前所未有的耶穌傳記,在考古發現與典籍中還原耶穌面貌。耶穌是誰?基督教是如何發端的?我們從宗教中能夠獲得哪些意義?如何找到心靈的安寧之道……都可以在這裏找到答案,並且或許是我們從來不曾聽過的答案。說到底,還是人們對於耶穌及宗教的好奇與追尋在"作怪"。
  我們相信,引進此書不僅能夠極大滿足人們的好奇心、求知欲,還能啓發我們獨立思考,以更廣阔的視野看待世界上最大的宗教,以及我們周遭的世界。對中國讀者來說,這又何嘗不是一次美麗的相遇呢? 歷史考古、宗教信仰及心靈救贖,就這樣不期而遇。
第2節:序言 發現耶穌王朝(1)
  序 言 發現耶穌王朝
  寫一本書耗了40年工夫,是少有的事。這本書差不多就是40多年前發端的,那時候我纔十幾歲,跟着父母親,還有我姐姐,第一次造訪巴勒斯坦聖地。就是這次經驗使我走上了"探尋歷史的耶穌之路"--這是學術界的用語,指的是兩百多年來關於耶穌以及早期基督教源流的歷史研究。
  我們對於耶穌究竟知道了多少,又是憑什麽纔知道的?40年前的我連問題該怎麽問都不會。我當時沒學過考古,也沒聽過《死海古捲》和其他古籍,完全不懂歷史研究。但是我已經開始讀《聖經》,尤其仔細讀了《新約》,對耶穌這個人物非常感興趣。那次巴勒斯坦聖地之行使這個興趣擴大加深為強烈的求知欲,我想知道有關耶穌的事,也極想碰觸那過去的時代。
  我仍清楚記得當時在耶路撒冷舊城區裏逛的情形。城裏滿是觀光客,全是基督教徒,卻沒有猶太教徒和以色列人。那是1967年"六日戰爭"尚未發生之前,東耶路撒冷舊城仍屬約旦統治。帶我們逛的人是兼做導遊的城中居民,這種導遊數以百計,看見好似觀光客模樣的人就會湊上前,隨招隨雇。我們照例看了他們會帶基督教徒去看的所有景點,包括基督聖墓教堂、橄欖山、客西馬尼園、最後晚餐的客房,以及古代猶太會堂舊址所在的岩石穹頂。這種遊覽會走上十多所教堂,這些教堂全是在耶穌死後幾世紀纔建的,據說都是建在《聖經》記載某某史實發生的確切地點上。
  在耶路撒冷的三天裏,我開始有越來越失望的感覺。即便我發揮想象力,也無法把20世紀的耶路撒冷和《新約》描述的耶穌時代的古城連在一起。雖然名稱和地點是原來的,而且都經過正確辨識,我眼前所見的卻是土耳其、十字軍、拜占庭的遺跡,看不出什麽是公元1世紀的東西。聽說連現代的街道地面也比羅馬時代高出3.7-4.6米。我買了一本叫作《走在耶穌曾經走的路上》(Walking Where Jesus Walked)的遊覽指南,而且很天真地存有這樣做(走在耶穌曾經走的路上)的想法。
  我們住的小旅館蓋在橄欖山頂上,橄欖山就在舊城的東邊。大約午夜時分,我輾轉難眠,便下了床,拿起《聖經》,决定步行到山腳的客西馬尼園。下山的陡路那時候還沒有鋪柏油,路兩旁仍有看得出來是鑿磨過的基岩,顯然曾是古代的一條窄道。我想象着耶穌在被釘十字架前一星期的時候,騎着驢子循這條小路進了舊城,被歡迎的群衆呼為彌賽亞。那時候客西馬尼園是不分晝夜隨時可以出入的,大門是開的,遊客可以在上百年的老橄欖樹之間散步,不像現在。但我是午夜唯一的訪客。我根據《聖經》,深信這裏就是耶穌在人世最後一晚祈禱的地方。就是在下山的路上和園裏,我在這次旅行中首度感覺可以連結到我想觸及的過去。我在那裏待了很久,試圖想象所有的情景。我一直默默告訴自己──就是這裏了。事情就是在這裏發生的。我的"歷史傢"興趣被勾起來了,可能還連帶勾起了"考古傢"的興趣。總之,這樣便開始了我終生無悔的追求──發現並理解耶穌曾經度過的生活。
  我們每個人都會為這種感受到過去時代的經驗而激動不已,可能是因為讀了一封古老的信、一篇傢譜,置身一處古戰場或墓地,或是看到古籍的殘捲。現在去以色列的人可以到以色列博物館的"藏經龕"觀看耶穌時代留下來的《死海古捲》。我相信許多遊客和我一樣,第一次目睹展示的古捲頗有特殊的感受。透過玻璃,可以清楚看到裏面放着的兩千年前留下來的那册古捲。我記得自己當時在每一件展出物面前駐足,想要感受眼前事物的真實。這些久遠昔時的羊皮紙捲或紙草紙捲,寫着古希伯來文和古敘利亞阿拉姆文,可能正是當年耶穌或他的追隨者讀過的。
  耶路撒冷的許多其他古跡遺址現在都已經挖掘出來了。遊客可以在通往希律大帝時代建造的猶太聖殿的臺階上步行或坐下。我於1962年初訪耶路撒冷時,這些臺階還埋在7.6米深的地下。許多處羅馬時代市街的石鋪路面也出土了。例如,遊客可以走進猶太區一所豪宅的廢墟,廢墟地面比現在的街道低了3.66米,這裏當年可能是大祭司和傢人們的住處,大祭司可能就是列席審判耶穌的人之一。2004年夏天,《新約》上提及的西羅亞池在長久被埋沒遺忘後重見天日。以色列境內到處都有古今重逢的事例,這是考古學鏟子的功勞,也是歷史學家解讀古籍的功勞。
首頁>> >> 圣经类>> 詹姆斯·泰伯 詹姆斯泰伯   美國 United States   現代美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