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後的背影
序
1962年,鬍適在臺灣的一個酒會上突發心髒病去世。他在寶島度過了人生最後的四年,靜靜地躺在臺北近郊的墓園中,"不少過境臺灣的學人會在這裏獻上一束鮮花,腦中彷佛滑過一世紀來中國知識分子的沉浮。"
隨之雲散的是一些慧星般的名字或者浮突在書册上的腳跡。1976年,林語堂病逝於香港,隨後移靈臺北。雷震1979年病逝,由於他生前要求不聲望,喪禮稍嫌冷清。1987年,梁實秋病逝臺北,留下了後人難忘的學術典範。錢穆,傅斯年、羅傢倫,蔣夢鱗……斯人獨去時,身後留下悵然一片。他們當年渡海赴臺,身負在學術與政治兩岸間不得自拔,但如同一篇推定鬍適先生身後的斷論所稱:
"可以認同的一點是:鬍適是個學者,甚至是很著名的學者,然偉大與否則各有認識。鬍適一生既有在中國推行民主的大志願,又遭遇了國共雙方不待見的尷尬,直至國民黨敗退臺灣,鬍適受蔣介石之邀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職務,鬍適的自由、民主實踐也衹是紙上之夢。不過,1962年在臺以院長身份去世,多少使國民黨政府博了個尊重文化人的名聲,這對鬍適來說,是幸與不幸,都難以蓋棺定論。"而這些逝去經年的名字,又何曾有幾個脫離出政治的評價與學術的功成。當年錢穆曾被毛澤東點名批評為"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所能控製的極少數人"。為了對抗1966年中國內地的文化大革命,蔣介石發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73歲的錢穆在此時受邀移居臺灣。學術終難脫逃政治使用的尷尬。而多年後的今日,他的著作開始大面積地登陸,人們已忘記了他身上的那些政治的痕跡 ,甚至忘記了他在臺灣,更多的人記住的不過他是中國的一位學術大傢而已。而那位雷震先生,所推行的主義則成為後人追認他的方式。這些從一九四九年後就與故國大陸脫離開文化傳承的學界大師,則在今日再渡大海,被大陸學界追認與傳承。
歷史的吊詭與傳承啓合總會有自己的迷樣通道,他們不過是符號或者是傳奇部分的音符。更多的政治的外表退去,在今天,對於中國一代,我們看到的仍然是他們迷樣的背影。年代不過是背景。
文化斷層,在中國已經日益成為沉重並且隆重的話題。從"五四"的文化斷層開始,中國近代文化史上出現過多次斷代。對過去的文化精髓的淡忘或無視,已是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這種文化知覺麻木的現象並非是新知識爆炸的副産品,而是更多地因為了知識屏蔽的結果。
1949年,中國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國傢發生了變化,政治發生了變化,人情發生了變化,事物發生了變化,文化發生了變化。這一年,在中國的文化領域,發生了兩件大事:從人文上來講,很多文化大師都去了臺灣;從物質上來講,故宮的大多數國寶被轉移到了海峽對岸。
這一個地理與政治意義上的文化斷代,不期然地也給國人的心理造成了文化斷代。以人文為例,那些前半生對我們還如雷貫耳的文化名人,其後半生就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以及文化記載之中。這種遺忘居然很清晰地就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
在將近一個甲子以後的2007年,當我們重新回顧這些人物的時候,會發現我們對他們的記憶與認識仍有許多的殘缺。他們離開中國內地之後的行蹤、作為,並不完全記載於我們的文化檔案裏。
譬如,並非很多人都知道:那個被魯迅痛駡的梁實秋,他後來對臺灣的英文教育影響甚大;而被毛澤東點名批評的錢穆,受到蔣介石的高度禮遇,晚年又被捲入民進黨對國民黨的政治鬥爭之中;羅傢倫,曾經的清華大學校長,他在臺灣曾經努力推廣過簡體字,最後落寞地成為一個國民黨黨史研究傢;1967年,從海外被邀至臺灣定居的林語堂,在島內掀起一場"紅學"大辯論,他以客卿身分與蔣介石相處在臺北陽明山上;蔣夢麟,當年的北大校長,晚年居然成為了"臺灣現代農業之父",他還堅持推動了臺灣的人口節育政策;而上世紀40年代畢業於西南聯大哲學心理學係的湖北黃岡人殷海光,在臺灣經歷了從追隨蔣介石到反對蔣介石的巨大轉變,最終成為臺灣自由知識分子的領袖;還有雷震,1950年他成為蔣介石的智囊,卻最終反對蔣而成為臺灣著名的政治迫害案件主角……
這些文化大師,當年的知識精英分子,現在我們已習慣於稱呼為文化大師,他們的命運在我們的記憶中是不連貫的。在這個時候來重讀他們,尋找他們留在臺灣的故事,他們的名字一個個重新被激活:梁實秋、錢穆、羅傢倫、林語堂、蔣夢麟、殷海光、雷震、傅斯年、鬍適……他們的晚年都在臺灣度過,他們將自己的背影留在了海峽那邊。
還有更多的背影,我們無法一一紀錄。我們想說明的是,我們如何選擇以及為何選擇這些背影並不是本書最重要的問題。我們能告訴你的是,這些名字與這些人的故事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他們存在的意義。這九個人,是我們用在臺灣多年的研究經驗,這些經驗不是史傢的,也不是學術的,而是人文的,甚至是報告體的,甚至是他們的一些生活要件,或者是細節,或者是他們的一些野史,更或者是報道中的傳說。我們是站在記者的立場來還原的歷史報道。所以這不是他們嚴格的歷史傳記,而衹是我們作為旁觀者的記錄。
而更為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將如何去修復我們被損壞的文化硬盤。這纔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這也是我們編著這本書的初衷。
序
1962年,鬍適在臺灣的一個酒會上突發心髒病去世。他在寶島度過了人生最後的四年,靜靜地躺在臺北近郊的墓園中,"不少過境臺灣的學人會在這裏獻上一束鮮花,腦中彷佛滑過一世紀來中國知識分子的沉浮。"
隨之雲散的是一些慧星般的名字或者浮突在書册上的腳跡。1976年,林語堂病逝於香港,隨後移靈臺北。雷震1979年病逝,由於他生前要求不聲望,喪禮稍嫌冷清。1987年,梁實秋病逝臺北,留下了後人難忘的學術典範。錢穆,傅斯年、羅傢倫,蔣夢鱗……斯人獨去時,身後留下悵然一片。他們當年渡海赴臺,身負在學術與政治兩岸間不得自拔,但如同一篇推定鬍適先生身後的斷論所稱:
"可以認同的一點是:鬍適是個學者,甚至是很著名的學者,然偉大與否則各有認識。鬍適一生既有在中國推行民主的大志願,又遭遇了國共雙方不待見的尷尬,直至國民黨敗退臺灣,鬍適受蔣介石之邀任中央研究院院長職務,鬍適的自由、民主實踐也衹是紙上之夢。不過,1962年在臺以院長身份去世,多少使國民黨政府博了個尊重文化人的名聲,這對鬍適來說,是幸與不幸,都難以蓋棺定論。"而這些逝去經年的名字,又何曾有幾個脫離出政治的評價與學術的功成。當年錢穆曾被毛澤東點名批評為"帝國主義及其走狗所能控製的極少數人"。為了對抗1966年中國內地的文化大革命,蔣介石發動"中華文化復興運動",73歲的錢穆在此時受邀移居臺灣。學術終難脫逃政治使用的尷尬。而多年後的今日,他的著作開始大面積地登陸,人們已忘記了他身上的那些政治的痕跡 ,甚至忘記了他在臺灣,更多的人記住的不過他是中國的一位學術大傢而已。而那位雷震先生,所推行的主義則成為後人追認他的方式。這些從一九四九年後就與故國大陸脫離開文化傳承的學界大師,則在今日再渡大海,被大陸學界追認與傳承。
歷史的吊詭與傳承啓合總會有自己的迷樣通道,他們不過是符號或者是傳奇部分的音符。更多的政治的外表退去,在今天,對於中國一代,我們看到的仍然是他們迷樣的背影。年代不過是背景。
文化斷層,在中國已經日益成為沉重並且隆重的話題。從"五四"的文化斷層開始,中國近代文化史上出現過多次斷代。對過去的文化精髓的淡忘或無視,已是大多數人的第一反應。這種文化知覺麻木的現象並非是新知識爆炸的副産品,而是更多地因為了知識屏蔽的結果。
1949年,中國發生了重要的變化。國傢發生了變化,政治發生了變化,人情發生了變化,事物發生了變化,文化發生了變化。這一年,在中國的文化領域,發生了兩件大事:從人文上來講,很多文化大師都去了臺灣;從物質上來講,故宮的大多數國寶被轉移到了海峽對岸。
這一個地理與政治意義上的文化斷代,不期然地也給國人的心理造成了文化斷代。以人文為例,那些前半生對我們還如雷貫耳的文化名人,其後半生就消失在我們的視野以及文化記載之中。這種遺忘居然很清晰地就出現在我們的腦海中。
在將近一個甲子以後的2007年,當我們重新回顧這些人物的時候,會發現我們對他們的記憶與認識仍有許多的殘缺。他們離開中國內地之後的行蹤、作為,並不完全記載於我們的文化檔案裏。
譬如,並非很多人都知道:那個被魯迅痛駡的梁實秋,他後來對臺灣的英文教育影響甚大;而被毛澤東點名批評的錢穆,受到蔣介石的高度禮遇,晚年又被捲入民進黨對國民黨的政治鬥爭之中;羅傢倫,曾經的清華大學校長,他在臺灣曾經努力推廣過簡體字,最後落寞地成為一個國民黨黨史研究傢;1967年,從海外被邀至臺灣定居的林語堂,在島內掀起一場"紅學"大辯論,他以客卿身分與蔣介石相處在臺北陽明山上;蔣夢麟,當年的北大校長,晚年居然成為了"臺灣現代農業之父",他還堅持推動了臺灣的人口節育政策;而上世紀40年代畢業於西南聯大哲學心理學係的湖北黃岡人殷海光,在臺灣經歷了從追隨蔣介石到反對蔣介石的巨大轉變,最終成為臺灣自由知識分子的領袖;還有雷震,1950年他成為蔣介石的智囊,卻最終反對蔣而成為臺灣著名的政治迫害案件主角……
這些文化大師,當年的知識精英分子,現在我們已習慣於稱呼為文化大師,他們的命運在我們的記憶中是不連貫的。在這個時候來重讀他們,尋找他們留在臺灣的故事,他們的名字一個個重新被激活:梁實秋、錢穆、羅傢倫、林語堂、蔣夢麟、殷海光、雷震、傅斯年、鬍適……他們的晚年都在臺灣度過,他們將自己的背影留在了海峽那邊。
還有更多的背影,我們無法一一紀錄。我們想說明的是,我們如何選擇以及為何選擇這些背影並不是本書最重要的問題。我們能告訴你的是,這些名字與這些人的故事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他們存在的意義。這九個人,是我們用在臺灣多年的研究經驗,這些經驗不是史傢的,也不是學術的,而是人文的,甚至是報告體的,甚至是他們的一些生活要件,或者是細節,或者是他們的一些野史,更或者是報道中的傳說。我們是站在記者的立場來還原的歷史報道。所以這不是他們嚴格的歷史傳記,而衹是我們作為旁觀者的記錄。
而更為重要的是,從現在開始,將如何去修復我們被損壞的文化硬盤。這纔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而這也是我們編著這本書的初衷。
1,梁實秋:將西風帶進臺灣的浪漫幹將
梁實秋,以散文、翻譯、批評聞名於世;年輕氣盛時,他曾與魯迅等左派作傢大打筆戰,被冠上資本傢的"乏"走狗稱號,更被毛澤東點名批判,成為了"資産階級作傢"代表。1949年,新中國成立,梁實秋在百般無奈下偕妻女來臺,雖然躲過了一波波政治運動的侵襲,但從此再也無緣踏上它所深愛的故鄉。
到了臺灣後,梁實秋决心自斷了宦途,致力於教育與翻譯,歷任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英語研究所主任、文學院院長,並在臺灣各大專院校兼課,梁實秋於1956年在臺師大成立的中國語言文化中心,目前已成為外國人學習華語文的重要訓練機構。1966年,梁實秋自臺師大退休後,之後專事寫作和翻譯二十餘年,至死方休。
梁實秋與元配夫人程季淑育有四名子女,二女夭折,大女兒梁文茜和三子梁文騏都在大陸,來臺時僅帶着小女兒梁文薔。但相依為命的幺女取得美國華盛頓大學高等教育博士後,定居美國,一方面思女心切,又因程季淑高血壓身體孱弱,梁實秋夫婦於1972年移居美國西雅圖。這種享清福的好景卻不常,1974年4月30日,兩人如往常牽手在街上散步,路邊突然倒下鐵梯壓傷程季淑,緊急送醫不治,享年七十四歲。梁實秋痛不欲生,因而動筆寫下四十七年恩愛歲月的《槐園夢憶》,期待能稍解心中思念。
但是在程季淑過世後不久,年逾七十梁實秋又火速地陷入愛河,與明星韓菁清自熱戀而結婚,不但衆所矚目,更掀起文壇一波波的漣漪。
在文學主張上,梁實秋年輕時服膺浪漫主義,親近崇天才、主情感、為藝術而藝術的創造社,卻在進入哈佛大學修習新人文主義者白璧德教授"十六世紀以後之文藝批評"後,轉為重視儒傢,主張古典清明的新人文主義;行為上,程季淑過世,卻是梁實秋生命的重大轉折,從他出版的《槐園夢憶》到過世前預留的遺囑中都可看到,原本個性感性但行為理性的梁實秋,突然在晚年行為轉為浪漫,就像是尋找年輕之不足。
早年以文學批評的筆鋒聞名
梁實秋,清光緒28年(公元1903年)1月6日生於北京,籍貫浙江,學名治華,字實秋。民國四年(1915年)考進外交部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後,梁實秋開始寫作,第一篇翻譯小說《藥商的妻》發表於《清華周刊》增刊第六期;第一篇散文《荷水池畔》 1921年發表於《晨報》。
1923年8月,梁實秋自清華學校畢業,赴美留學前,與程季淑定下三年之約,在上海上船前話別,梁實秋竟大哭了一場。在赴美的船上,梁實秋與同船的冰心等人結為好友,衹是相較於說自己要去研習文學的冰心,梁實秋則不客氣地說,他到美國是要學"文學批評",在美期間,梁實秋先後於科羅拉多大學英語係、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學習,並與留美學生共同創辦大江社,出版社刊《大江季刊》。
梁實秋,以散文、翻譯、批評聞名於世;年輕氣盛時,他曾與魯迅等左派作傢大打筆戰,被冠上資本傢的"乏"走狗稱號,更被毛澤東點名批判,成為了"資産階級作傢"代表。1949年,新中國成立,梁實秋在百般無奈下偕妻女來臺,雖然躲過了一波波政治運動的侵襲,但從此再也無緣踏上它所深愛的故鄉。
到了臺灣後,梁實秋决心自斷了宦途,致力於教育與翻譯,歷任臺灣師範大學教授、英語研究所主任、文學院院長,並在臺灣各大專院校兼課,梁實秋於1956年在臺師大成立的中國語言文化中心,目前已成為外國人學習華語文的重要訓練機構。1966年,梁實秋自臺師大退休後,之後專事寫作和翻譯二十餘年,至死方休。
梁實秋與元配夫人程季淑育有四名子女,二女夭折,大女兒梁文茜和三子梁文騏都在大陸,來臺時僅帶着小女兒梁文薔。但相依為命的幺女取得美國華盛頓大學高等教育博士後,定居美國,一方面思女心切,又因程季淑高血壓身體孱弱,梁實秋夫婦於1972年移居美國西雅圖。這種享清福的好景卻不常,1974年4月30日,兩人如往常牽手在街上散步,路邊突然倒下鐵梯壓傷程季淑,緊急送醫不治,享年七十四歲。梁實秋痛不欲生,因而動筆寫下四十七年恩愛歲月的《槐園夢憶》,期待能稍解心中思念。
但是在程季淑過世後不久,年逾七十梁實秋又火速地陷入愛河,與明星韓菁清自熱戀而結婚,不但衆所矚目,更掀起文壇一波波的漣漪。
在文學主張上,梁實秋年輕時服膺浪漫主義,親近崇天才、主情感、為藝術而藝術的創造社,卻在進入哈佛大學修習新人文主義者白璧德教授"十六世紀以後之文藝批評"後,轉為重視儒傢,主張古典清明的新人文主義;行為上,程季淑過世,卻是梁實秋生命的重大轉折,從他出版的《槐園夢憶》到過世前預留的遺囑中都可看到,原本個性感性但行為理性的梁實秋,突然在晚年行為轉為浪漫,就像是尋找年輕之不足。
早年以文學批評的筆鋒聞名
梁實秋,清光緒28年(公元1903年)1月6日生於北京,籍貫浙江,學名治華,字實秋。民國四年(1915年)考進外交部清華留美預備學校後,梁實秋開始寫作,第一篇翻譯小說《藥商的妻》發表於《清華周刊》增刊第六期;第一篇散文《荷水池畔》 1921年發表於《晨報》。
1923年8月,梁實秋自清華學校畢業,赴美留學前,與程季淑定下三年之約,在上海上船前話別,梁實秋竟大哭了一場。在赴美的船上,梁實秋與同船的冰心等人結為好友,衹是相較於說自己要去研習文學的冰心,梁實秋則不客氣地說,他到美國是要學"文學批評",在美期間,梁實秋先後於科羅拉多大學英語係、哈佛大學和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學習,並與留美學生共同創辦大江社,出版社刊《大江季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