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昊
太昊,亦作太,風姓,號伏戲氏。以木德王,是為春皇。一云伏羲氏,一云宓犧氏,一云包羲氏,一云庖犧氏,都陳。在位百十一年,一云百六十四年。
◇十言之教
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消息。(《左傳》定四年《正義》引《易》雲:「伏羲作十言之教。」)
◎炎帝
帝生於薑水。(《說文》)因姓姜,以火德王,稱炎帝。一云赤帝。一云有焱氏。始作耒耜,號神農氏。一云農皇。以起烈山,亦號烈山氏。一云厲山氏。一云連山氏,一云朱襄氏。初都陳,後居麯阜,在位百二十年,傳八世五百三十年。一云傳十七世,一云七十世。謹案《漢。藝文志》農傢有《神農》二十篇,本《註》雲:「六國時,諸子疾時怠於農業,道耕農事,托之神農」。師古引劉嚮《別錄》雲「疑李悝及商君所說」。兵陰陽傢又有《神農兵法》一篇,五行傢有《神農大幽五行》二十七捲,雜占傢有《神農教田相土耕種》十四捲。經方傢有《神農黃帝食禁》七捲,《周禮。醫師疏》引《食禁》作《食藥》。神仙傢有《神農雜子技道》二十三捲,獨《本草》不見,見《平帝紀》及《樓護傳》,蓋《食禁》、《食藥》即《本草》矣。倉頡造字在黃帝時,前此未有文字。神農之言,皆後人追錄。晁錯所引,顯是六國時語。即《六韜》及《管子》、《文子》所載,亦不過謂神農之法,相傳如是。豈謂神農手撰之文哉。今除《本草》見存外,皆入錄。
◇神農之禁
春夏之所生,不傷不害。(《群書治要》、《六韜。虎韜篇》引《神農之禁》)
◇神農之數
一𠔌不登,減一𠔌,𠔌之法什倍。二𠔌不登,減二𠔌,𠔌之法再什倍。夷疏滿之,無食者予之陳,無種者貸之新。(《管子。揆度》)
◇神農之法
丈夫丁壯不耕,天下有受其饑者。婦人當年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文子。上義》、《淮南子。齊俗訓》「不耕不織」上皆有「而」字。又《呂氏春秋。愛類》引《神農之教》曰:「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饑矣。女有當年而不織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
◇神農之教
有石城十仞,有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漢食貨志》晁錯引《神農之教》)
◇神農書
禾生於棗,出於上黨羊頭之山右𠔌中。生七十日秀,六十日熟,凡一百三十日成。忌於寅卯。黍生於榆,出於大梁之山左𠔌中。生六十日秀,四十日熟,凡一百日成。忌於醜。大豆生於槐,出於沮石之山𠔌中。九十日華,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於卯。小豆生於李,出於農石之山𠔌中。生六十日華,五十日熟,凡一百一十日成。忌於卯。秫生於楊,出於農石之山𠔌中。七十日秀,六十日熟。凡一百三十日成。忌於午。蕎麥生於杏,出於農石之山𠔌中。生二十五日秀,五十日熟。凡七十五日成。忌於子。麻生於荊,出於農石之山𠔌中。生七十日秀,六十日熟,凡一百三十日成。忌幹未午辰亥。小麥生於桃,出於須石之山𠔌中。生二百日秀,三十日熟,凡二百三十日成。忌於子。稻生於柳,出於農石之山𠔌中。生八十日秀,七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於亥。五穀以生長日種者多實,以老死日種者無實,又難生。以忌日種之,一人不食。
禾生於己,疾於酉,長於子,老於戌,惡於丙丁,忌於寅卯。黍生於寅,疾於午,長於丙丁,老於戌,死於申,惡於辰,忌於醜。豆生於申,疾於子,長於壬,老於醜,惡於甲乙,忌於丙丁。麥生於酉,疾於卯,長於辰,老於午,死於巳。惡於戌,忌於子。太歲在四季,葶藶子熟時可種禾豆,夏至時可種黍麻。夏至後百日,地氣上時可種麥。(醜未戌是也)太歲在四仲,椹熟時可種禾豆,夏至可種黍麻,夏至後九十日,地氣上可種麥(子午醜酉是也。)太歲在四孟,以蠶眠起時可種禾豆。夏至前五十日可種稻黍麻。夏至後八十日,地氣上可種麥(寅申已亥是也《開元占經》一百十一。)
◇神農占
正月上朔,有風雨。三月𠔌貴,石五百錢。八月有三卯,旱,麥大善。無三卯,麥不善。凡蟲食李,則黍貴。食棗,粟貴。食杏,麥貴。食荊,麻貴。食桑,絲貴。正月上朔日,風從東來,植禾善。從南來,植黍善。從北來,稚禾善。四月四日,風從東來,植豆善。西來,四日至七日,中豆善。七日至十日,稚豆善。十四日無風,不種豆。從鼕至日到來年,滿六十日,有大風雨折樹木,麥大善。從平朔至食時,植麥善。至日中,中麥善。至日入,稚麥善。常以夏至後九十日可種。四月朔日,風從東來,從平明至辰時,植黍善。至日中,中黍善。至日入,稚黍善。月朔日入,清明蠶善。正月有甲子,糴初貴後賤。正月上辛,溫者善,風寒者不好。(《開元占經》一百十一)
◇有焱氏頌
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莊子。天運》引「有焱氏為之頌」。《釋文》「焱亦作炎」。)
◎黃帝
帝姓公孫,名軒轅。一云姓姬。始服軒冕,號軒轅氏。一云居軒轅之丘,因以為號亦云帝軒氏。一云帝鴻氏,一云歸藏氏。有熊國君少典氏之子,亦號有熊氏。伐炎帝,殺蚩尤,以土德王,稱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一。
◇道言
一者,階於道,機於神。(《六韜。兵道》十二)
芒芒昧昧,因天之威,與天同氣。(《文子。符言》、《上仁》、《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繆稱訓》、《泰族訓》、《御覽》七十七。)
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呂氏春秋。去私》)
帝無常處也。有處者,乃無處也。以言不刑蹇。(《呂氏春秋。圜道》)
厲女德而弗忘,與女正而弗衰,雖惡奚傷。(《呂氏春秋。遇合》)
四時之不正也,正五穀而已矣。(《呂氏春秋。審時》)
◇政語
日中必й,操刀必割。(賈誼《新書。一宗首》)
道若川𠔌之水,其出無已,其行無止。(賈誼《新書》九《修政語》上)
◇巾幾銘
毋翕弱,毋亻肥德,毋違同,毋敖禮,毋謀非德,毋犯非義。(《路史。疏仡紀》「黃帝作巾幾之銘」。案《後漢。朱穆傳》《註》:「黃帝作巾機之法。」即此。《漢志》道傢有《黃帝銘》六篇)
◇金人銘
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行所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無殘,其禍將然。勿謂莫聞,天妖伺人。熒熒不滅,炎炎柰何。涓涓不壅,將成江河。綿綿不絶,將成綱羅。青青不伐,將尋斧柯。誠不能慎之,禍之根也。曰是何傷,禍之門也。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盜怨主人,民害其貴。君子知天下之不可蓋也,故後之下之,使人慕之。執雌持下,莫能與之爭者。人皆趨彼,我獨守此,衆人惑,我獨不從。內藏我知,不與人論技。我雖尊富,人莫害我。夫江河長百𠔌者,以其卑下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戒之哉!戒之哉!(《說苑。敬慎》。案此銘舊無撰人名,據《太公陰謀》、《太公金匱》,知即黃帝六銘之一。《金匱》僅載銘首廿餘字,今取《說苑》以足之)
◇戒
餘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意林》一引《太公金匱》:「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太公曰:「黃帝雲」。)
◇丹書戒
施捨在心平,不幸乃弗聞過。禍福在所密,存亡在所用。下匿其私,用試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上下一日百戰。(《路史。疏仡紀》:「黃帝用作戒於丹書」。又《韓非子。楊權》引末五語)
◇誨顓頊
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為民父母。(《呂氏春秋》。序意》:「文信侯曰:「嘗得學黃帝之所以誨顓頊矣」」。)
◇黃雀占
黃者士精,赤者火熒。爵者賞也。餘當立大功乎。黃雀者集也。(《御覽》八百七十二引《春秋考異郵》:「黃帝將興,有黃雀赤頭立於日旁。黃帝曰」《藝文類聚》九十九引作。黃帝占曰:「黃者,玉精。赤者,火熒。雀者,賞也。餘當立。」」)
◇《李法》
壁壘已定,穿窬不繇路,是謂姦人。姦人者殺。(《漢書。鬍建傳》)
◇《兵法》
甲子從北斗魁第一星起,順數至庚午,在第七剛星。至辛未,還從第六星逆數至丙子,又從第一星順數,盡六甲。(《五行大義》第五篇引《黃帝兵訣》。案《隋志。黃帝兵法雜要訣一捲》此省詞。《隋志》《黃帝兵法》共八種。又案《李法》《律法》《兵律》在其中。今輯《兵法》次《李法》後。)
瀋陰,日月俱無光,晝不見日,夜不見月星,皆有雲障之而不雨,此為君臣俱有陰謀,兩敵相當,陰相圖議也。若晝陰,夜月出,君謀臣;夜陰,晝日出,臣謀君,下逆上也。(《開元占經》五引《黃帝用兵要法》。又十一引《黃帝用兵要訣》)
日月暈,仰視之。須臾,忽有雲氣從傍入者,急隨雲以攻之,大勝。(《開元占經》八引《黃帝兵法》)
熒惑出太白之陰,若不有分軍,必有他急,分大軍也。(《開元占經》二十一引《黃帝兵法》)
太白與辰星俱出東方,西方國大敗。俱出西方,東方國大敗。若客主人俱出軍,在東方,東方軍敗。在西方,西方軍敗。言其表面軍也。在表者不善,不獲已,軍堅守可也。(《開元占經》二十二引《黃帝兵法》)
◇出軍訣
牙旗者,將軍之精;金鼓者,將軍之氣,一軍之形侯也。(《御覽》三百三十八)
◎帝顓頊
帝名顓頊,黃帝孫,興於高陽,號高陽氏。雲姓。一云姬姓。以水德王,都帝丘,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
◇政語
帝顓頊曰:「至道不可過也。至義不可易也。是故以後者復跡也。故上緣黃帝之道而行之,學黃帝之道而賞之,加而弗損,天下亦平也。」(賈誼《新書。修正語》上)
顓頊曰:「功莫美於去惡而為善,罪莫大於去善而為惡,故非吾善善而已也。善緣善也。非惡惡而已也,惡緣惡也。吾日慎一日,其此已也。(同上)
◇丹書
敬勝怠者強,怠勝敬者忘。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凡事不強則枉,不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大戴禮》:「武王踐祚,召師尚父而問焉,曰:「昔帝顓頊之道存乎?」師尚父曰:「在《丹書》。書之言雲雲」」。案「昔帝」各本作黃帝,今從官聚珍本。《學記》疏雲。檢《大戴禮》,惟雲帝顓頊之道,無「黃」字)
◇帝顓頊之法
婦人不闢男子於路者,拂之於四達之衢。(《淮南。齊俗訓》、《御覽》七十引《淮南子》「拂」作祓,註云「除其不祥」)
◎帝嚳
帝名嚳,一云名,一云名岌,黃帝曾孫。興於高辛,號高辛氏。年十五,佐顓頊,三十五即位,以木德王,都亳。在位七十年,年百有五。
◇政語
帝嚳曰:「緣道者之辭,而與為道已。緣巧者之事,而學當作與為巧已。行仁者之操,而與為仁已。故節仁之器以修其躬,而身專其美矣。故上緣黃帝之道而明之,學顓頊之道而行之,而天下亦平也。」(賈誼《新書。修政語》上)
帝嚳曰:「德莫高於博愛人,而政莫高於博利人。故政莫大於信,治莫大於仁,吾慎此而已也。」同上)
◎帝堯
帝姓伊祁,名放勳,帝嚳子,兄帝摯封為唐侯,以帝摯之九年受禪,號陶唐氏。以火德王,都平陽。或云以土德王。在位七十年而舜攝,又二十八年崩,年百七十。(謚曰堯。)
◇政語
帝堯曰:「吾存心於千古,加志於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衆生之不遂也。故一民或饑,曰此我饑之也。一民或寒,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此我陷之也。(賈誼《新書。修政語》)上
◇堯戒
戰戰慄慄,日慎一日。人莫貴於山,而貴於垤。(《淮南子。人間訓》)
刻璧東瀋於雒
天子臣放勳,德薄施行不玄。(《御覽》八十引《尚書中侯》)
◎帝舜
帝姓姚,名重華。或云字都君,諸馮人。顓頊之後。堯徵為司徒,尋攝政受禪,號有虞氏。以土德王,都浦阪。在位五十年,年百歲,或云百十歲。(謚曰舜。)
◇九共
予辯下土,使民平平,使民無敖。(《尚書大傳》)
◇政語
帝舜曰:「吾盡吾敬,而以事吾上,故見為忠焉。吾盡吾敬,以接吾敵,故見為信焉。吾盡吾敬,以使吾下,故見為仁焉。
◇祠田
荷此長,耕彼南畝,四海俱有。(《文心雕竜。祝盟篇》引舜之《祠田》)
◎夏禹
禹姓姒,名文命,蜀之石紐人,顓頊六世孫。堯以為司空,封夏伯,因稱伯禹。後受舜禪,號有夏氏,始降稱王。亦號夏後氏。攝位二十年,即位十年,(謚曰禹,亦稱神禹,又曰大禹。)
◇禹誓
濟濟有衆,鹹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群對諸群疑當作群邦諸君以徵有苗。(《墨子。兼愛》下)
◇禹禁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綱罟,以成魚鱉之長。且以並農力,執成男女之功。(《周書。大聚篇》:「旦聞禹之禁」)
◇政語
民無食也。則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於民,我弗能勸也。(賈誼《新書。修政語》上》)
◇夏箴
中不容利,民乃外次。(《周書。文傳篇》引《夏箴》。孔晁曰:「夏禹之箴戒書也。」)
小人無兼年之食,遇天饑,妻子非其有也。大夫無兼年之食,遇天饑,臣妾與馬非其有也。戒之哉。弗思弗行,至無日矣。同上
◇開望
土廣無守,可襲伐。土狹無食,可圍竭。二禍之來,不稱之災。天有四殃,水旱饑荒。其至無時,非務積聚,何以備之!(《周書。文傳篇》引《開望》。孔晁曰:「《開望》,古書名也。」《北堂書鈔》一百二引「天有四殃」已下為《周書。夏箴》。今據編於《夏箴》後。)
◇иね銘
教寡人以道者擊鼓,教寡人以義者擊鐘,教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磬,語寡人參獄訟者揮召。(《鬻子》:「夏禹之治天下也,以五聲聽。門懸鐘鼓鐸磬而置召,以待四海之士。為銘於иね。又見《淮南子。汜論訓》,作「以待四方之士為號」雲雲,小異。)
◇祀六
若爾神靈,洪祀。六是合,無差無傾,無有不正。若民有不敬事,則會批之六,六事之機,以垂示我。民人無敢不敬事。上下王祀。(《尚書大傳》《鴻範五行傳》)
◎後稷
後稷名棄,帝嚳之胄。別姓姬,唐虞之際為天官,主稷。後之言主,故號後稷。後為司馬,子孫世居稷官,皆稱後稷。至太康末失官。商初代柱為稷神。周剋商,追尊為自出之帝,效配天。
◇教稷
後稷曰:「所以務耕織者,以為本教也。(《呂氏春秋。上農》)
後稷曰:「子能以為突乎?子能藏其惡而揖之以陰乎?子能使吾王靖而川浴土乎?子能使保濕安地而處乎?子能使夷母淫乎?子能使子之野盡為泠風乎?子能使藁數節而莖堅乎?子能使穗大而堅均乎?子能使粟圜而薄糠乎?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強乎?無之,若何?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勞,勞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緩,緩者欲急。濕者欲燥,燥者欲濕。上田棄畝,下田棄川。五耕五辱,必審,以盡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大草不生,必無螟蜮。今茲美禾,來茲美麥。是以六尺之,所以成畝也。其博八寸,所以成川也。辱柄尺,此其度也。其辱六寸,所以間稼也。地可使肥,又可使棘。人肥必以澤,使苗堅而地隙。人辱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草訁大月。鼕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孟夏之昔,殺三葉而獲大麥。日至,苦菜死而資生,而樹麻與菽。此告民地寶盡死。凡草生藏日中出。犭希首生而麥無葉,而從事於蓄藏。此告民究也。五時見生而樹生,見死而獲死。天下時,地生財,不與民謀。有年瘞土,無年瘞土,無失民時,無使之治。下知貧富,利器皆時至而作,渴時而止,是以老弱之力可盡起。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不知事者,時未至而逆之,時既往而慕之,當時而薄之,使其民而郄之。民既郄,乃以良時慕,此從事之下也。操事則苦,不知高下,民乃逾處。種禾不為,種重禾不為重,是以粟少而失功。(《呂氏春秋。任地》)
◎商湯
湯姓子,名履。一名天乙。契十四世孫。即位十七年剋夏,號曰武王。王十三年崩,年百歲。謚曰湯。一曰成湯,一曰武湯。
◇帝告
施章乃服,明上下(《睏學紀聞》二引《尚書大傳。帝告》)
◇湯徵
湯曰:「予有言,有視水見形,視民見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君國子民,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湯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罰殛之。無有攸赦。」(《史記。殷本紀》案《孟子。滕文公》篇引「葛伯仇」餉。《梁惠王篇》引「湯一徵自葛始」,又引「我後,後來其蘇。《滕文公》篇引「湯始徵自葛載,」又引「我後,後來其無罰」,皆《湯徵》文。以《孔書》入《仲虺之誥》,故不錄。)
◇湯誥
惟三月,王自至於東郊,告諸侯群後:「毋不有功於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罰殛女,毋予怨。曰古禹,臯陶,久勞於外,其有功於民,民乃有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後稷降播,農殖百𠔌。三公鹹有功於民,故後有立。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帝乃弗予,有狀。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國,女毋我怨。」(《史記。殷本紀》)
◇與諸侯誓
湯即天子之位,與諸侯誓曰:「陰勝陽,即謂之變,而天弗施。雌勝雄,謂之亂,而人弗行。故諸侯之治政,在諸侯之大夫治與從。」(《周書。殷祝》)
◇政語
湯曰:「學聖王之道者,譬如其日。靜思而獨居,譬其若火。夫捨學聖之道而靜居獨思,譬其若去日之明於庭,而就火之光於室也。然可以小見,而不可以大知。(賈誼《新書》九。)
湯曰:「藥食嘗於卑。然後至於貴。藥言獻於貴。然後聞於卑。」(同上,又見《說苑。君道》)
◇嫁妹辭
無以天子之尊而乘諸侯,無以天子之富而驕諸侯。陰之從陽,女之順夫,本天地之義也。往事爾夫,必以禮義。(《睏學紀聞》一京房引湯嫁妹之詞)
◇盤銘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
◇綱祝
湯見設綱者,四面張,祝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至者,皆罹我綱。」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能如此。」令去三面,捨一面,而教之祝曰:「蛛蝥作綱,今之人循緒。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請受其犯命者。(賈誼《新書》七。又見《呂氏春秋。異用》、《史記。殷本紀》、《新序》五,並小異。)
◇桑林禱
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於上天後曰:今天大時,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於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萬方有罪,即當朕躬。朕躬有罪,無及萬方。(《墨子。兼愛》下引湯說。又《呂氏春秋。順民篇》:「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曰:「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多末二語。其為禱旱之詞,可以互證。而《周語。湯誓》曰:「餘一人有罪,無以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韋詔註:「《湯誓》,《商書》伐桀之誓也。」今《湯誓》無此言,則散亡矣。又《論語。堯曰篇》孔安國註:「此伐桀告天之文。」《墨子》引《湯誓》其詞若此,則與《墨子》顯異,所未詳也。)
政不節與?使民疾與?宮室崇與?婦謁盛與?苞苴行與?讒夫興與?(《荀子。大略篇》。又《公羊解詁》二引《韓詩傳》、《說苑。君道篇》、《御覽》八十三引《帝王世紀》,小異。)
◎武丁
武丁,小乙子,湯十世孫,商之第二十二王。在位五十九年,一云百年,廟號高宗。
◇說命
高宗梁ウ,三年不言。(《尚書大傳》)
曰:「以餘正於四方,餘恐德之不類,茲故不言。(《楚語》上:白公子張曰:「昔殷武丁能聳其德,至於神明。於是乎三年默以思道,卿士患之,曰:「王言以出令也。若不言,是無所稟令也。」武丁於是作書。」賈逵。唐固曰:《書》,《說命》也。)
曰:「若金,用女作礪。若津水,用女作舟。若大旱,用女作霖雨。啓乃心,沃朕心。若藥不暝眩,厥疾不瘳。若跣不視地,厥足用傷。(同上)
必交修餘,無餘棄也。(同上)
念終始,典於學。(《文王世子》)
學學半。(《學記》)
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同上)
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推幹戈省厥躬。(《緇衣》)
爵無及惡德,民立而正。事純而祭祀,是為不敬。事煩則亂,事神則難。(同上)
◎伊尹
伊尹名摯,姓伊字尹,有亻先之空桑人。初仕桀,歸相湯,為阿衡。太甲尊為保衡。
◇伊訓
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醜朔,伊尹祀於先王,誕資有牧方明。(《漢書。律歷志》引《伊訓》)
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孟子》)
載孚在亳。(《堯典》疏雲。鄭《註》典寶引《伊訓》)
徵自三屆。(同上)
從諫而不指,微諫而不倦,為上則明,為下則遜。(《荀子。臣道》引《書》。楊亻京雲:「《書》,《伊訓》也。」)
◇四方獻令
湯問伊尹曰:「諸侯來獻,或無牛馬之所生。而獻遠方之物,事實相反,不利。今吾欲因其地勢所有而獻之。(本脫「而」字,從《文選》左思《詠史詩》註引補,)必易得而不貴。其為四方獻令。」伊尹受命,於是為四方令曰:「臣請正東符婁、仇州、伊慮、漚深、九夷、十蠻、越漚、湔發、文身,請令以魚皮之な,吳之醬,(吳字本空白,從《北堂書鈔》一百四十六引補)鮫<盾>利劍為獻。正南甌鄧、桂國、損子、産裏、百濮、九菌,請令以珠璣玳瑁、象齒、文犀、翠羽、菌鶴、短狗為獻。正西昆侖、狗國、鬼親、枳巳、耳、貫胸、雕題、離丘、漆齒、請令以丹青、白旄、紕、江歷、竜角、神龜為獻。正北空同。大夏、莎車、姑他、旦略、豹鬍(一作貌鬍)代翟、匈奴、樓煩、月氏、犁、其竜、東鬍。請令以橐駝、白玉、野馬、餘、是、良弓為獻。」湯曰:「善」(《周書。王會》)
◇說湯
湯得伊尹,祓之於廟,熏以萑葦(此四字本脫,從《風俗通。祀典》、《續漢。禮儀志》中註引補)爝以火,釁以犧犭。明日設朝而見之。說湯以至味。湯曰:「可得(本作「可對」,從《御覽》八百四十九校改)而為乎?」對曰:「君之國小,不足以具之。為天子,然後可具。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犭矍者燥,草食者膻。臭惡猶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鱢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禦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樂(本作「酷」。從《玉篇》引改),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侯。肉之美者,猩猩之唇,<豸>々之炙,雋<角燕>(《文選。七命》註作「雋燕」)之翠,述蕩之腕,旄象之約。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之丸,沃民所食。魚之美者,洞庭之,東海之鮞。醴水之魚,名曰朱鱉,六足有珠百碧(疑當作「若碧」。)水之魚名曰鰩,其狀若鯉而有翼,常從西海夜飛,遊於東海。菜之美者,昆侖之蘋,壽木之華。指姑(《齊民要術》十引作「括姑」)之東,中容之國,有赤木玄木之葉焉。餘瞀之南,南極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樹,其色若碧。陽華之蕓,雲夢之芹(《說文》作{艹豈}),具區之菁,浸淵之草,名曰土英。和之美者,陽樸之薑,招搖之桂,越駱之菌,鮪之醢,大夏之????,宰揭之露(《開元占經》一百一作「雩揭之露」,《初學記》二、《御覽》十二作「揭雩之露。」宋本《初學記》作「揭萼」),其色如玉,長澤之卵。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祭,南海之。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侖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搖水,曰山(疑當作「白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實。常山之北,投淵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東,青鳥之所,有甘櫨焉。江浦之橘,雲夢之柚,漢上石耳,所以致之。馬之美者,青竜之匹,遺風之乘。非先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疆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則至味具。」(《呂氏春秋。本味》。案《漢志》道傢有《伊尹》五十一篇,小說傢有《伊尹說》二十七篇。本註:「其語淺薄,似依托也。」此疑即小說傢之一篇。《孟子》:「伊尹以割烹要湯,」謂此篇也。)
◇對湯問
湯問於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對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將先取。(《呂氏春秋。先己》)
湯問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之有道乎?」伊尹對曰:「昔者堯見人而知,舜任人然後知,禹以成功舉之。夫三君之舉賢,皆異道而成功,然尚有失者。況無法度而任已,直意用人,必大失矣。故君使臣自貢其能,則萬一之不失矣。王者何以選賢?夫王者,得賢材以自輔。然後治也。雖有堯舜之明,而股肱不備,則主恩不流,化澤不行。故明君在上,慎於擇士,務於求賢。設四佐以自輔,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祿。賢者進以顯榮,罷者退而勞力,是以主無遺憂,下無邪慝。百官能治,臣下樂職。恩流群生,潤澤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臯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說苑。君道》)
湯問伊尹曰:「三公九卿,大夫列士,其相去何如?」伊尹對曰:「三公者,知通於大道,應變而不窮。辯於萬物之情,通於天道者也。其言足以調陰陽,正四時,節風雨,如是者舉以為三公。故三公之事常在於道也。九卿者,不失四時,通於溝渠,修堤防,樹五穀,通於地理者也。能通不能通,能利不能利,如是者舉以為九卿,故九卿之事常在於德也。大夫者,出入與民同衆,取去與民同利。通於人事,行猶舉繩,不傷於言。言之於世,不害於身。通於關梁,實於府庫。如是者舉以為大夫,故大夫之事常在於仁也。列士者,知義而不失其心,事功而不獨專其賞,忠政強諫而無有姦詐,去私立公而言有法度,如是者舉以為列士。故列士之事常在於義也。故道德仁義定而天下正。凡此四者,明王臣而不臣。」湯曰:「何謂臣而不臣?」伊尹對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諸父臣而不名,諸兄臣而不名,先王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是謂大順也。」(《說苑。臣術》、《五行大義》第二十二篇引《帝王世紀》)
湯問伊尹曰:「古者所以立三公九卿大夫列士者,何也?」伊尹對曰:「三公者,所以參王事也。九卿者,所以參三公也。大夫者,所以參九卿也。列士者,所以參大夫也。故參而有參,是謂事宗。事宗不失,外內若一。(同上)
◎仲虺
仲虺亦作中蘬,亦作中□。一曰萊朱,薛人。夏車正奚仲之後,為湯左相。
◇仲虺之告
我聞於夏,人矯天命,布命於下,帝伐之惡,龔喪厥師。(《墨子。非命上》引《仲虺之告》。又《非命中》引作「我聞有夏,人矯天命,布命於下,帝式是惡,用闕師。」又《非命下》引作「我聞有夏,人矯天命於下,帝式是增,用爽厥師。」凡三引互異。)
諸侯自為得師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為謀而莫己若者亡。(《荀子。堯問》引《中蘬之言》,又《呂氏春秋。驕恣》引無「霸得疑者」四字。)
亂者取之,亡者侮之。(《左傳》襄十四年引「仲虺有言」。又襄三十年引《仲虺之志》同。又宣十二年引「仲虺有言曰:「取亂侮亡」」。蓋約文。)
太昊,亦作太,風姓,號伏戲氏。以木德王,是為春皇。一云伏羲氏,一云宓犧氏,一云包羲氏,一云庖犧氏,都陳。在位百十一年,一云百六十四年。
◇十言之教
乾、坤、震、巽、坎、離、艮、兌、消息。(《左傳》定四年《正義》引《易》雲:「伏羲作十言之教。」)
◎炎帝
帝生於薑水。(《說文》)因姓姜,以火德王,稱炎帝。一云赤帝。一云有焱氏。始作耒耜,號神農氏。一云農皇。以起烈山,亦號烈山氏。一云厲山氏。一云連山氏,一云朱襄氏。初都陳,後居麯阜,在位百二十年,傳八世五百三十年。一云傳十七世,一云七十世。謹案《漢。藝文志》農傢有《神農》二十篇,本《註》雲:「六國時,諸子疾時怠於農業,道耕農事,托之神農」。師古引劉嚮《別錄》雲「疑李悝及商君所說」。兵陰陽傢又有《神農兵法》一篇,五行傢有《神農大幽五行》二十七捲,雜占傢有《神農教田相土耕種》十四捲。經方傢有《神農黃帝食禁》七捲,《周禮。醫師疏》引《食禁》作《食藥》。神仙傢有《神農雜子技道》二十三捲,獨《本草》不見,見《平帝紀》及《樓護傳》,蓋《食禁》、《食藥》即《本草》矣。倉頡造字在黃帝時,前此未有文字。神農之言,皆後人追錄。晁錯所引,顯是六國時語。即《六韜》及《管子》、《文子》所載,亦不過謂神農之法,相傳如是。豈謂神農手撰之文哉。今除《本草》見存外,皆入錄。
◇神農之禁
春夏之所生,不傷不害。(《群書治要》、《六韜。虎韜篇》引《神農之禁》)
◇神農之數
一𠔌不登,減一𠔌,𠔌之法什倍。二𠔌不登,減二𠔌,𠔌之法再什倍。夷疏滿之,無食者予之陳,無種者貸之新。(《管子。揆度》)
◇神農之法
丈夫丁壯不耕,天下有受其饑者。婦人當年不織,天下有受其寒者。(《文子。上義》、《淮南子。齊俗訓》「不耕不織」上皆有「而」字。又《呂氏春秋。愛類》引《神農之教》曰:「士有當年而不耕者,則天下或受其饑矣。女有當年而不織者則天下或受其寒矣。」)
◇神農之教
有石城十仞,有湯池百步,帶甲百萬,而亡粟,弗能守也。(《漢食貨志》晁錯引《神農之教》)
◇神農書
禾生於棗,出於上黨羊頭之山右𠔌中。生七十日秀,六十日熟,凡一百三十日成。忌於寅卯。黍生於榆,出於大梁之山左𠔌中。生六十日秀,四十日熟,凡一百日成。忌於醜。大豆生於槐,出於沮石之山𠔌中。九十日華,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於卯。小豆生於李,出於農石之山𠔌中。生六十日華,五十日熟,凡一百一十日成。忌於卯。秫生於楊,出於農石之山𠔌中。七十日秀,六十日熟。凡一百三十日成。忌於午。蕎麥生於杏,出於農石之山𠔌中。生二十五日秀,五十日熟。凡七十五日成。忌於子。麻生於荊,出於農石之山𠔌中。生七十日秀,六十日熟,凡一百三十日成。忌幹未午辰亥。小麥生於桃,出於須石之山𠔌中。生二百日秀,三十日熟,凡二百三十日成。忌於子。稻生於柳,出於農石之山𠔌中。生八十日秀,七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忌於亥。五穀以生長日種者多實,以老死日種者無實,又難生。以忌日種之,一人不食。
禾生於己,疾於酉,長於子,老於戌,惡於丙丁,忌於寅卯。黍生於寅,疾於午,長於丙丁,老於戌,死於申,惡於辰,忌於醜。豆生於申,疾於子,長於壬,老於醜,惡於甲乙,忌於丙丁。麥生於酉,疾於卯,長於辰,老於午,死於巳。惡於戌,忌於子。太歲在四季,葶藶子熟時可種禾豆,夏至時可種黍麻。夏至後百日,地氣上時可種麥。(醜未戌是也)太歲在四仲,椹熟時可種禾豆,夏至可種黍麻,夏至後九十日,地氣上可種麥(子午醜酉是也。)太歲在四孟,以蠶眠起時可種禾豆。夏至前五十日可種稻黍麻。夏至後八十日,地氣上可種麥(寅申已亥是也《開元占經》一百十一。)
◇神農占
正月上朔,有風雨。三月𠔌貴,石五百錢。八月有三卯,旱,麥大善。無三卯,麥不善。凡蟲食李,則黍貴。食棗,粟貴。食杏,麥貴。食荊,麻貴。食桑,絲貴。正月上朔日,風從東來,植禾善。從南來,植黍善。從北來,稚禾善。四月四日,風從東來,植豆善。西來,四日至七日,中豆善。七日至十日,稚豆善。十四日無風,不種豆。從鼕至日到來年,滿六十日,有大風雨折樹木,麥大善。從平朔至食時,植麥善。至日中,中麥善。至日入,稚麥善。常以夏至後九十日可種。四月朔日,風從東來,從平明至辰時,植黍善。至日中,中黍善。至日入,稚黍善。月朔日入,清明蠶善。正月有甲子,糴初貴後賤。正月上辛,溫者善,風寒者不好。(《開元占經》一百十一)
◇有焱氏頌
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裹六極。(《莊子。天運》引「有焱氏為之頌」。《釋文》「焱亦作炎」。)
◎黃帝
帝姓公孫,名軒轅。一云姓姬。始服軒冕,號軒轅氏。一云居軒轅之丘,因以為號亦云帝軒氏。一云帝鴻氏,一云歸藏氏。有熊國君少典氏之子,亦號有熊氏。伐炎帝,殺蚩尤,以土德王,稱黃帝。在位百年,年百一十一。
◇道言
一者,階於道,機於神。(《六韜。兵道》十二)
芒芒昧昧,因天之威,與天同氣。(《文子。符言》、《上仁》、《呂氏春秋。應同》、《淮南子。繆稱訓》、《泰族訓》、《御覽》七十七。)
聲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呂氏春秋。去私》)
帝無常處也。有處者,乃無處也。以言不刑蹇。(《呂氏春秋。圜道》)
厲女德而弗忘,與女正而弗衰,雖惡奚傷。(《呂氏春秋。遇合》)
四時之不正也,正五穀而已矣。(《呂氏春秋。審時》)
◇政語
日中必й,操刀必割。(賈誼《新書。一宗首》)
道若川𠔌之水,其出無已,其行無止。(賈誼《新書》九《修政語》上)
◇巾幾銘
毋翕弱,毋亻肥德,毋違同,毋敖禮,毋謀非德,毋犯非義。(《路史。疏仡紀》「黃帝作巾幾之銘」。案《後漢。朱穆傳》《註》:「黃帝作巾機之法。」即此。《漢志》道傢有《黃帝銘》六篇)
◇金人銘
我,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無多言,多言多敗。無多事,多事多患。安樂必戒,無行所悔。勿謂何傷,其禍將長。勿謂何害,其禍將大。勿謂無殘,其禍將然。勿謂莫聞,天妖伺人。熒熒不滅,炎炎柰何。涓涓不壅,將成江河。綿綿不絶,將成綱羅。青青不伐,將尋斧柯。誠不能慎之,禍之根也。曰是何傷,禍之門也。強梁者不得其死,好勝者必遇其敵。盜怨主人,民害其貴。君子知天下之不可蓋也,故後之下之,使人慕之。執雌持下,莫能與之爭者。人皆趨彼,我獨守此,衆人惑,我獨不從。內藏我知,不與人論技。我雖尊富,人莫害我。夫江河長百𠔌者,以其卑下也。天道無親,常與善人。戒之哉!戒之哉!(《說苑。敬慎》。案此銘舊無撰人名,據《太公陰謀》、《太公金匱》,知即黃帝六銘之一。《金匱》僅載銘首廿餘字,今取《說苑》以足之)
◇戒
餘在民上,搖搖,恐夕不至朝。(《意林》一引《太公金匱》:「武王問五帝之戒,可得聞乎?」太公曰:「黃帝雲」。)
◇丹書戒
施捨在心平,不幸乃弗聞過。禍福在所密,存亡在所用。下匿其私,用試其上。上操度量,以割其下。上下一日百戰。(《路史。疏仡紀》:「黃帝用作戒於丹書」。又《韓非子。楊權》引末五語)
◇誨顓頊
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為民父母。(《呂氏春秋》。序意》:「文信侯曰:「嘗得學黃帝之所以誨顓頊矣」」。)
◇黃雀占
黃者士精,赤者火熒。爵者賞也。餘當立大功乎。黃雀者集也。(《御覽》八百七十二引《春秋考異郵》:「黃帝將興,有黃雀赤頭立於日旁。黃帝曰」《藝文類聚》九十九引作。黃帝占曰:「黃者,玉精。赤者,火熒。雀者,賞也。餘當立。」」)
◇《李法》
壁壘已定,穿窬不繇路,是謂姦人。姦人者殺。(《漢書。鬍建傳》)
◇《兵法》
甲子從北斗魁第一星起,順數至庚午,在第七剛星。至辛未,還從第六星逆數至丙子,又從第一星順數,盡六甲。(《五行大義》第五篇引《黃帝兵訣》。案《隋志。黃帝兵法雜要訣一捲》此省詞。《隋志》《黃帝兵法》共八種。又案《李法》《律法》《兵律》在其中。今輯《兵法》次《李法》後。)
瀋陰,日月俱無光,晝不見日,夜不見月星,皆有雲障之而不雨,此為君臣俱有陰謀,兩敵相當,陰相圖議也。若晝陰,夜月出,君謀臣;夜陰,晝日出,臣謀君,下逆上也。(《開元占經》五引《黃帝用兵要法》。又十一引《黃帝用兵要訣》)
日月暈,仰視之。須臾,忽有雲氣從傍入者,急隨雲以攻之,大勝。(《開元占經》八引《黃帝兵法》)
熒惑出太白之陰,若不有分軍,必有他急,分大軍也。(《開元占經》二十一引《黃帝兵法》)
太白與辰星俱出東方,西方國大敗。俱出西方,東方國大敗。若客主人俱出軍,在東方,東方軍敗。在西方,西方軍敗。言其表面軍也。在表者不善,不獲已,軍堅守可也。(《開元占經》二十二引《黃帝兵法》)
◇出軍訣
牙旗者,將軍之精;金鼓者,將軍之氣,一軍之形侯也。(《御覽》三百三十八)
◎帝顓頊
帝名顓頊,黃帝孫,興於高陽,號高陽氏。雲姓。一云姬姓。以水德王,都帝丘,在位七十八年,年九十八。
◇政語
帝顓頊曰:「至道不可過也。至義不可易也。是故以後者復跡也。故上緣黃帝之道而行之,學黃帝之道而賞之,加而弗損,天下亦平也。」(賈誼《新書。修正語》上)
顓頊曰:「功莫美於去惡而為善,罪莫大於去善而為惡,故非吾善善而已也。善緣善也。非惡惡而已也,惡緣惡也。吾日慎一日,其此已也。(同上)
◇丹書
敬勝怠者強,怠勝敬者忘。義勝欲者從,欲勝義者兇。凡事不強則枉,不敬則不正。枉者滅廢,敬者萬世。(《大戴禮》:「武王踐祚,召師尚父而問焉,曰:「昔帝顓頊之道存乎?」師尚父曰:「在《丹書》。書之言雲雲」」。案「昔帝」各本作黃帝,今從官聚珍本。《學記》疏雲。檢《大戴禮》,惟雲帝顓頊之道,無「黃」字)
◇帝顓頊之法
婦人不闢男子於路者,拂之於四達之衢。(《淮南。齊俗訓》、《御覽》七十引《淮南子》「拂」作祓,註云「除其不祥」)
◎帝嚳
帝名嚳,一云名,一云名岌,黃帝曾孫。興於高辛,號高辛氏。年十五,佐顓頊,三十五即位,以木德王,都亳。在位七十年,年百有五。
◇政語
帝嚳曰:「緣道者之辭,而與為道已。緣巧者之事,而學當作與為巧已。行仁者之操,而與為仁已。故節仁之器以修其躬,而身專其美矣。故上緣黃帝之道而明之,學顓頊之道而行之,而天下亦平也。」(賈誼《新書。修政語》上)
帝嚳曰:「德莫高於博愛人,而政莫高於博利人。故政莫大於信,治莫大於仁,吾慎此而已也。」同上)
◎帝堯
帝姓伊祁,名放勳,帝嚳子,兄帝摯封為唐侯,以帝摯之九年受禪,號陶唐氏。以火德王,都平陽。或云以土德王。在位七十年而舜攝,又二十八年崩,年百七十。(謚曰堯。)
◇政語
帝堯曰:「吾存心於千古,加志於窮民。痛萬姓之罹罪,憂衆生之不遂也。故一民或饑,曰此我饑之也。一民或寒,曰此我寒之也。一民有罪,曰此我陷之也。(賈誼《新書。修政語》)上
◇堯戒
戰戰慄慄,日慎一日。人莫貴於山,而貴於垤。(《淮南子。人間訓》)
刻璧東瀋於雒
天子臣放勳,德薄施行不玄。(《御覽》八十引《尚書中侯》)
◎帝舜
帝姓姚,名重華。或云字都君,諸馮人。顓頊之後。堯徵為司徒,尋攝政受禪,號有虞氏。以土德王,都浦阪。在位五十年,年百歲,或云百十歲。(謚曰舜。)
◇九共
予辯下土,使民平平,使民無敖。(《尚書大傳》)
◇政語
帝舜曰:「吾盡吾敬,而以事吾上,故見為忠焉。吾盡吾敬,以接吾敵,故見為信焉。吾盡吾敬,以使吾下,故見為仁焉。
◇祠田
荷此長,耕彼南畝,四海俱有。(《文心雕竜。祝盟篇》引舜之《祠田》)
◎夏禹
禹姓姒,名文命,蜀之石紐人,顓頊六世孫。堯以為司空,封夏伯,因稱伯禹。後受舜禪,號有夏氏,始降稱王。亦號夏後氏。攝位二十年,即位十年,(謚曰禹,亦稱神禹,又曰大禹。)
◇禹誓
濟濟有衆,鹹聽朕言。非惟小子,敢行稱亂。蠢茲有苗,用天之罰。若予既率爾群對諸群疑當作群邦諸君以徵有苗。(《墨子。兼愛》下)
◇禹禁
春三月,山林不登斧,以成草木之長。夏三月,川澤不入綱罟,以成魚鱉之長。且以並農力,執成男女之功。(《周書。大聚篇》:「旦聞禹之禁」)
◇政語
民無食也。則我弗能使也。功成而不利於民,我弗能勸也。(賈誼《新書。修政語》上》)
◇夏箴
中不容利,民乃外次。(《周書。文傳篇》引《夏箴》。孔晁曰:「夏禹之箴戒書也。」)
小人無兼年之食,遇天饑,妻子非其有也。大夫無兼年之食,遇天饑,臣妾與馬非其有也。戒之哉。弗思弗行,至無日矣。同上
◇開望
土廣無守,可襲伐。土狹無食,可圍竭。二禍之來,不稱之災。天有四殃,水旱饑荒。其至無時,非務積聚,何以備之!(《周書。文傳篇》引《開望》。孔晁曰:「《開望》,古書名也。」《北堂書鈔》一百二引「天有四殃」已下為《周書。夏箴》。今據編於《夏箴》後。)
◇иね銘
教寡人以道者擊鼓,教寡人以義者擊鐘,教寡人以事者振鐸,語寡人以憂者擊磬,語寡人參獄訟者揮召。(《鬻子》:「夏禹之治天下也,以五聲聽。門懸鐘鼓鐸磬而置召,以待四海之士。為銘於иね。又見《淮南子。汜論訓》,作「以待四方之士為號」雲雲,小異。)
◇祀六
若爾神靈,洪祀。六是合,無差無傾,無有不正。若民有不敬事,則會批之六,六事之機,以垂示我。民人無敢不敬事。上下王祀。(《尚書大傳》《鴻範五行傳》)
◎後稷
後稷名棄,帝嚳之胄。別姓姬,唐虞之際為天官,主稷。後之言主,故號後稷。後為司馬,子孫世居稷官,皆稱後稷。至太康末失官。商初代柱為稷神。周剋商,追尊為自出之帝,效配天。
◇教稷
後稷曰:「所以務耕織者,以為本教也。(《呂氏春秋。上農》)
後稷曰:「子能以為突乎?子能藏其惡而揖之以陰乎?子能使吾王靖而川浴土乎?子能使保濕安地而處乎?子能使夷母淫乎?子能使子之野盡為泠風乎?子能使藁數節而莖堅乎?子能使穗大而堅均乎?子能使粟圜而薄糠乎?子能使米多沃而食之強乎?無之,若何?凡耕之大方,力者欲柔,柔者欲力息者欲勞,勞者欲息棘者欲肥,肥者欲棘。急者欲緩,緩者欲急。濕者欲燥,燥者欲濕。上田棄畝,下田棄川。五耕五辱,必審,以盡其深殖之度。陰土必得,大草不生,必無螟蜮。今茲美禾,來茲美麥。是以六尺之,所以成畝也。其博八寸,所以成川也。辱柄尺,此其度也。其辱六寸,所以間稼也。地可使肥,又可使棘。人肥必以澤,使苗堅而地隙。人辱必以旱,使地肥而土緩。草訁大月。鼕至後五旬七日,菖始生。菖者,百草之先生者也。於是始耕。孟夏之昔,殺三葉而獲大麥。日至,苦菜死而資生,而樹麻與菽。此告民地寶盡死。凡草生藏日中出。犭希首生而麥無葉,而從事於蓄藏。此告民究也。五時見生而樹生,見死而獲死。天下時,地生財,不與民謀。有年瘞土,無年瘞土,無失民時,無使之治。下知貧富,利器皆時至而作,渴時而止,是以老弱之力可盡起。其用日半,其功可使倍。不知事者,時未至而逆之,時既往而慕之,當時而薄之,使其民而郄之。民既郄,乃以良時慕,此從事之下也。操事則苦,不知高下,民乃逾處。種禾不為,種重禾不為重,是以粟少而失功。(《呂氏春秋。任地》)
◎商湯
湯姓子,名履。一名天乙。契十四世孫。即位十七年剋夏,號曰武王。王十三年崩,年百歲。謚曰湯。一曰成湯,一曰武湯。
◇帝告
施章乃服,明上下(《睏學紀聞》二引《尚書大傳。帝告》)
◇湯徵
湯曰:「予有言,有視水見形,視民見治不。」伊尹曰:「明哉。言能聽,道乃進。君國子民,為善者皆在王官。勉哉勉哉。」湯曰:「汝不能敬命,予大罰殛之。無有攸赦。」(《史記。殷本紀》案《孟子。滕文公》篇引「葛伯仇」餉。《梁惠王篇》引「湯一徵自葛始」,又引「我後,後來其蘇。《滕文公》篇引「湯始徵自葛載,」又引「我後,後來其無罰」,皆《湯徵》文。以《孔書》入《仲虺之誥》,故不錄。)
◇湯誥
惟三月,王自至於東郊,告諸侯群後:「毋不有功於民,勤力乃事。予乃大罰殛女,毋予怨。曰古禹,臯陶,久勞於外,其有功於民,民乃有安。東為江,北為濟,西為河,南為淮,四瀆已修,萬民乃有居。後稷降播,農殖百𠔌。三公鹹有功於民,故後有立。昔蚩尤與其大夫作亂百姓,帝乃弗予,有狀。先王言不可不勉。曰:「不道毋之在國,女毋我怨。」(《史記。殷本紀》)
◇與諸侯誓
湯即天子之位,與諸侯誓曰:「陰勝陽,即謂之變,而天弗施。雌勝雄,謂之亂,而人弗行。故諸侯之治政,在諸侯之大夫治與從。」(《周書。殷祝》)
◇政語
湯曰:「學聖王之道者,譬如其日。靜思而獨居,譬其若火。夫捨學聖之道而靜居獨思,譬其若去日之明於庭,而就火之光於室也。然可以小見,而不可以大知。(賈誼《新書》九。)
湯曰:「藥食嘗於卑。然後至於貴。藥言獻於貴。然後聞於卑。」(同上,又見《說苑。君道》)
◇嫁妹辭
無以天子之尊而乘諸侯,無以天子之富而驕諸侯。陰之從陽,女之順夫,本天地之義也。往事爾夫,必以禮義。(《睏學紀聞》一京房引湯嫁妹之詞)
◇盤銘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大學》)
◇綱祝
湯見設綱者,四面張,祝曰:「自天下者,自地出者,自四方至者,皆罹我綱。」湯曰:「嘻,盡之矣。非桀其孰能如此。」令去三面,捨一面,而教之祝曰:「蛛蝥作綱,今之人循緒。欲左者左,欲右者右,欲高者高,欲下者下,吾請受其犯命者。(賈誼《新書》七。又見《呂氏春秋。異用》、《史記。殷本紀》、《新序》五,並小異。)
◇桑林禱
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於上天後曰:今天大時,即當朕身。履未知,得罪於上下。有善不敢蔽,有罪不敢赦,簡在帝心。萬方有罪,即當朕躬。朕躬有罪,無及萬方。(《墨子。兼愛》下引湯說。又《呂氏春秋。順民篇》:「天大旱,五年不收,湯乃以身禱於桑林曰:「餘一人有罪,無及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無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傷民之命。」」多末二語。其為禱旱之詞,可以互證。而《周語。湯誓》曰:「餘一人有罪,無以萬夫。萬夫有罪,在餘一人。」韋詔註:「《湯誓》,《商書》伐桀之誓也。」今《湯誓》無此言,則散亡矣。又《論語。堯曰篇》孔安國註:「此伐桀告天之文。」《墨子》引《湯誓》其詞若此,則與《墨子》顯異,所未詳也。)
政不節與?使民疾與?宮室崇與?婦謁盛與?苞苴行與?讒夫興與?(《荀子。大略篇》。又《公羊解詁》二引《韓詩傳》、《說苑。君道篇》、《御覽》八十三引《帝王世紀》,小異。)
◎武丁
武丁,小乙子,湯十世孫,商之第二十二王。在位五十九年,一云百年,廟號高宗。
◇說命
高宗梁ウ,三年不言。(《尚書大傳》)
曰:「以餘正於四方,餘恐德之不類,茲故不言。(《楚語》上:白公子張曰:「昔殷武丁能聳其德,至於神明。於是乎三年默以思道,卿士患之,曰:「王言以出令也。若不言,是無所稟令也。」武丁於是作書。」賈逵。唐固曰:《書》,《說命》也。)
曰:「若金,用女作礪。若津水,用女作舟。若大旱,用女作霖雨。啓乃心,沃朕心。若藥不暝眩,厥疾不瘳。若跣不視地,厥足用傷。(同上)
必交修餘,無餘棄也。(同上)
念終始,典於學。(《文王世子》)
學學半。(《學記》)
敬孫務時敏,厥修乃來。(同上)
惟口起羞,惟甲胄起兵,惟衣裳在笥,推幹戈省厥躬。(《緇衣》)
爵無及惡德,民立而正。事純而祭祀,是為不敬。事煩則亂,事神則難。(同上)
◎伊尹
伊尹名摯,姓伊字尹,有亻先之空桑人。初仕桀,歸相湯,為阿衡。太甲尊為保衡。
◇伊訓
惟太甲元年,十有二月乙醜朔,伊尹祀於先王,誕資有牧方明。(《漢書。律歷志》引《伊訓》)
天誅造攻自牧宮,朕載自亳。(《孟子》)
載孚在亳。(《堯典》疏雲。鄭《註》典寶引《伊訓》)
徵自三屆。(同上)
從諫而不指,微諫而不倦,為上則明,為下則遜。(《荀子。臣道》引《書》。楊亻京雲:「《書》,《伊訓》也。」)
◇四方獻令
湯問伊尹曰:「諸侯來獻,或無牛馬之所生。而獻遠方之物,事實相反,不利。今吾欲因其地勢所有而獻之。(本脫「而」字,從《文選》左思《詠史詩》註引補,)必易得而不貴。其為四方獻令。」伊尹受命,於是為四方令曰:「臣請正東符婁、仇州、伊慮、漚深、九夷、十蠻、越漚、湔發、文身,請令以魚皮之な,吳之醬,(吳字本空白,從《北堂書鈔》一百四十六引補)鮫<盾>利劍為獻。正南甌鄧、桂國、損子、産裏、百濮、九菌,請令以珠璣玳瑁、象齒、文犀、翠羽、菌鶴、短狗為獻。正西昆侖、狗國、鬼親、枳巳、耳、貫胸、雕題、離丘、漆齒、請令以丹青、白旄、紕、江歷、竜角、神龜為獻。正北空同。大夏、莎車、姑他、旦略、豹鬍(一作貌鬍)代翟、匈奴、樓煩、月氏、犁、其竜、東鬍。請令以橐駝、白玉、野馬、餘、是、良弓為獻。」湯曰:「善」(《周書。王會》)
◇說湯
湯得伊尹,祓之於廟,熏以萑葦(此四字本脫,從《風俗通。祀典》、《續漢。禮儀志》中註引補)爝以火,釁以犧犭。明日設朝而見之。說湯以至味。湯曰:「可得(本作「可對」,從《御覽》八百四十九校改)而為乎?」對曰:「君之國小,不足以具之。為天子,然後可具。夫三群之蟲,水居者腥,肉犭矍者燥,草食者膻。臭惡猶美,皆有所以。凡味之本,水最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變,火為之紀。時疾時徐,滅腥去鱢除膻,必以其勝,無失其理。調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變,精妙微纖,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禦之微,陰陽之化,四時之數。故久而不弊,熟而不爛,甘而不噥,酸而不樂(本作「酷」。從《玉篇》引改),鹹而不減,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侯。肉之美者,猩猩之唇,<豸>々之炙,雋<角燕>(《文選。七命》註作「雋燕」)之翠,述蕩之腕,旄象之約。流沙之西,丹山之南,有鳳之丸,沃民所食。魚之美者,洞庭之,東海之鮞。醴水之魚,名曰朱鱉,六足有珠百碧(疑當作「若碧」。)水之魚名曰鰩,其狀若鯉而有翼,常從西海夜飛,遊於東海。菜之美者,昆侖之蘋,壽木之華。指姑(《齊民要術》十引作「括姑」)之東,中容之國,有赤木玄木之葉焉。餘瞀之南,南極之崖,有菜,其名曰嘉樹,其色若碧。陽華之蕓,雲夢之芹(《說文》作{艹豈}),具區之菁,浸淵之草,名曰土英。和之美者,陽樸之薑,招搖之桂,越駱之菌,鮪之醢,大夏之????,宰揭之露(《開元占經》一百一作「雩揭之露」,《初學記》二、《御覽》十二作「揭雩之露。」宋本《初學記》作「揭萼」),其色如玉,長澤之卵。飯之美者,玄山之禾,不周之粟,陽山之祭,南海之。水之美者,三危之露,昆侖之井,沮江之丘,名曰搖水,曰山(疑當作「白山」)之水,高泉之山,其上有涌泉焉。冀州之原,果之美者,沙棠之實。常山之北,投淵之上,有百果焉,群帝所食。箕山之東,青鳥之所,有甘櫨焉。江浦之橘,雲夢之柚,漢上石耳,所以致之。馬之美者,青竜之匹,遺風之乘。非先為天子,不可得而具。天子不可疆為,必先知道。道者止彼在己,己成而天子成,天子成則至味具。」(《呂氏春秋。本味》。案《漢志》道傢有《伊尹》五十一篇,小說傢有《伊尹說》二十七篇。本註:「其語淺薄,似依托也。」此疑即小說傢之一篇。《孟子》:「伊尹以割烹要湯,」謂此篇也。)
◇對湯問
湯問於伊尹曰:「欲取天下,若何?」伊尹對曰:「欲取天下,天下不可取。可取,身將先取。(《呂氏春秋。先己》)
湯問伊尹曰:「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知之有道乎?」伊尹對曰:「昔者堯見人而知,舜任人然後知,禹以成功舉之。夫三君之舉賢,皆異道而成功,然尚有失者。況無法度而任已,直意用人,必大失矣。故君使臣自貢其能,則萬一之不失矣。王者何以選賢?夫王者,得賢材以自輔。然後治也。雖有堯舜之明,而股肱不備,則主恩不流,化澤不行。故明君在上,慎於擇士,務於求賢。設四佐以自輔,有英俊以治官。尊其爵,重其祿。賢者進以顯榮,罷者退而勞力,是以主無遺憂,下無邪慝。百官能治,臣下樂職。恩流群生,潤澤草木。昔者虞舜左禹右臯陶,不下堂而天下治,此使能之效也。(《說苑。君道》)
湯問伊尹曰:「三公九卿,大夫列士,其相去何如?」伊尹對曰:「三公者,知通於大道,應變而不窮。辯於萬物之情,通於天道者也。其言足以調陰陽,正四時,節風雨,如是者舉以為三公。故三公之事常在於道也。九卿者,不失四時,通於溝渠,修堤防,樹五穀,通於地理者也。能通不能通,能利不能利,如是者舉以為九卿,故九卿之事常在於德也。大夫者,出入與民同衆,取去與民同利。通於人事,行猶舉繩,不傷於言。言之於世,不害於身。通於關梁,實於府庫。如是者舉以為大夫,故大夫之事常在於仁也。列士者,知義而不失其心,事功而不獨專其賞,忠政強諫而無有姦詐,去私立公而言有法度,如是者舉以為列士。故列士之事常在於義也。故道德仁義定而天下正。凡此四者,明王臣而不臣。」湯曰:「何謂臣而不臣?」伊尹對曰:「君之所不名臣者四:諸父臣而不名,諸兄臣而不名,先王之臣臣而不名,盛德之士臣而不名,是謂大順也。」(《說苑。臣術》、《五行大義》第二十二篇引《帝王世紀》)
湯問伊尹曰:「古者所以立三公九卿大夫列士者,何也?」伊尹對曰:「三公者,所以參王事也。九卿者,所以參三公也。大夫者,所以參九卿也。列士者,所以參大夫也。故參而有參,是謂事宗。事宗不失,外內若一。(同上)
◎仲虺
仲虺亦作中蘬,亦作中□。一曰萊朱,薛人。夏車正奚仲之後,為湯左相。
◇仲虺之告
我聞於夏,人矯天命,布命於下,帝伐之惡,龔喪厥師。(《墨子。非命上》引《仲虺之告》。又《非命中》引作「我聞有夏,人矯天命,布命於下,帝式是惡,用闕師。」又《非命下》引作「我聞有夏,人矯天命於下,帝式是增,用爽厥師。」凡三引互異。)
諸侯自為得師者王,得友者霸,得疑者存。自為謀而莫己若者亡。(《荀子。堯問》引《中蘬之言》,又《呂氏春秋。驕恣》引無「霸得疑者」四字。)
亂者取之,亡者侮之。(《左傳》襄十四年引「仲虺有言」。又襄三十年引《仲虺之志》同。又宣十二年引「仲虺有言曰:「取亂侮亡」」。蓋約文。)
◎周文王
王諱昌,姓姬,後稷之後。商紂以為西伯,以虞芮質成之年受命稱王。或云武王剋商,追尊為王。(詳見《禮記大傳》。在位五十年,年九十七。謚曰文王。)
◇程寤
文王去商在程。正月既生魄,太姒夢見商之庭産棘,太子發取周庭之梓,樹於闕間,化為鬆柏或柞。寤驚以告文王,文王曰:「慎勿言。」乃召太子發,占之於明堂。王及太子發並拜吉夢,受商之大命於皇天上帝。(《藝文類聚》七十九,又八十九。《文選。石闕銘》註,《御覽》三百九十七、五百三十三、九百五十八,又《博物志》八。案《御覽》八十四引《帝王世紀》雲:「十年正月,文王自商至程。太姒夢見商庭生棘,太子發取周庭之梓,樹之於闕間,梓化為鬆柏或柞。覺而驚,以告文王。文王不敢占,召太子發,命祝以幣告於宗廟群神。然後占之於明堂。及發,並拜吉夢,遂作《程寤》。亦據《周書》為說。案《周書》《度訓》至《文傳》十七篇,今見存,不具錄。錄諸篇中所載之詔告令,而以《程寤》佚篇冠周代文之首。)
◇詔牧
不𠔌不德,政事不時。國傢罷病,不能胥匡。二三子尚助不𠔌,官考厥職。鄉問其人,因其耆老,及其總害,慎問其故,無隱乃情。及某日以告於廟,有不用命,有常不赦。(《周書》。大匡》:「維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作《大匡》以詔牧其方。」)
◇詔太子發
汝敬之哉!民物多變,民何響非利。利維生痛,痛維生樂,樂維生禮,禮維生義,義維生仁。嗚呼,敬之哉!民之適敗,上察下遂信。何嚮非私,私維生抗,抗維生奪,奪維生亂,亂維生亡,亡維生死。嗚呼,敬之哉!汝慎守勿失,以詔有司,夙夜勿忘。若民之響引,汝慎何非遂。遂時不遠,非本非標,非微非輝。壞非壤不高,水非水不流。嗚呼,敬之哉!倍本者槁。汝何葆非監,不維一葆監。順時維周,於民之適敗,無有時蓋。後戒後戒,謀念勿擇。(《周書。文儆》:「維周王告夢,懼後祀之無保。庚辰詔太子發。」)
◇告四方遊旅
四方遊旅,旁生忻通。津濟道宿,所至如歸。幣租輕,乃作母以行其子,易資貴賤,以均遊旅,使無滯。無粥熟,無室市,權內外以立均。無蚤暮閭次均行,均行衆從,積而勿口。以罰助均,無使之窮。平均無乏,利民不淫。無播蔬,無食種,以數度多少省用,祈而不賓。祭服漱不製。車不雕飾,人不食肉,畜不食𠔌,國不鄉射,樂不墻合。墻屋有補無作,資農不敗務。非公卿不賓,賓不過具。哭不留日,登降一等。庶人不獨葬。伍有植,送往迎來亦如之。有不用命,有常不違。(《周書。大匡》:「維周王宅程三年,遭天大荒,於是告四方遊旅。」)
◇令縣鄙商旅
能來三室者,與之一室之祿。(《周書。大聚》:「乃合縣鄙商旅。)
◇代崇令
毋殺人,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說苑。指武》)
◇遺戒
我稱非早一人固,下修我度遵德紀。我終之後,恆稱太子。河雒復告,遵朕稱王。(《詩。文王。序》疏引《尚書中侯》)
◇文王之法
有亡荒閱。(《左傳》昭七年,芋尹無宇引周文王之法。註:「荒,大也。閱,也。有亡人,當大其衆。」)
◎武王
王諱發,文王子。年八十三嗣位,明年觀兵商郊,三年剋商。在位十年,年九十三。謚曰武王。
◇大誓
唯四月,太子發上祭於畢,下至於孟津之上,乃告司馬、司徒、司空諸節:「齊慄信哉。予無知,以先祖先父之有德之臣,左右小子,受先公功。畢力賞罰,以定厥功。明於先祖之遺。」師行,師尚父左仗黃鉞,右把白旄,以號曰:「蒼兕蒼兕,總爾衆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太子發升於舟,中流,白魚入於王舟。王跪取入,以燎。群公鹹曰:「休哉。」周公曰:「雖休勿休,祗事不怠。」既渡,至於五日,有火自上復於下,至於王屋,流為雕,其色赤,其聲魄。五至以𠔌俱來。武王喜,諸大夫皆喜。周公曰:「茂哉茂哉。天之見此,以勸之也。」恐恃之,使上,附以周公書,報誥於王,王動色變。八百諸侯不召自來,不期同時,不謀同辭,皆曰:「紂可伐矣。」王曰:「爾未知天命,未可伐。」乃還師歸。(《尚書大傳》、《史記。周本紀》、《齊太公世傢》,《漢書。董仲舒傳》、《書。太誓序疏》引馬融《書序》,《詩。大明疏》、《思文疏》、《宮疏》、《周禮。太祝疏》、《春秋繁露。同類相動篇》、《白虎通。爵篇》、《楚詞。天問》註,《文選。幽通賦》舊註、《藝文類聚》十六、《御覽》一百四十六。)
唯丙午,王逮師。前師乃鼓,{付鼓}噪,師乃搯,前歌後舞,格於上天下地,鹹曰:「孜孜無怠。天將有立,父母民之,有政有居。」(《尚書大傳》、《詩譜序疏》、《大明疏》又《宮疏》引《漢律歷志》、《周禮。大司馬》註、《說文。手部》、《御覽》五百七十四引《尚書大傳》)
王乃作《大誓》,告於衆庶:「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絶於天。毀壞其三正,離其王父母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宗,是長、是信、是使,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音,以說婦人。故今予發,唯其行天罰。勖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史記。周本紀》、《漢。禮樂志》、《𠔌永傳》)
周公曰:「都,懋哉。予聞古先哲王之格言。」(《周禮。太祝疏》)
正稽古立功立事,可以永年,傳於亡窮,丕天之大律。(《漢書。郊祀志》、《刑法志》、《平當傳》)
附下而罔上者死,附上而罔下者刑。與聞國政而無益於民者退,在上位而不能進賢者逐。(《說苑。臣術》、《容齋續筆》一)
小人見姦巧乃聞,不言也,發罪鈞。(《墨子。尚同下》)
太子發拜手稽首。(《周禮。太祝疏》)
於去發(疑作太子發)曰:「惡乎君子,天有顯道,其行甚章。為鑒不遠,在彼殷王。謂人有命,謂敬不可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上帝不常,九有以亡。上帝不順,祝降其喪。惟我有周,受之大帝。(《墨子。非命下》)
紂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鬼神祝厥先,神礻是不祀,乃曰吾有民有命,無﹃亻鼻務。天亦縱之,棄而弗葆。(《墨子。非命上》、《非命中》、《天志中》)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孟子。萬章》)
天聰明,自我民聰明。(《詩民》《箋》《疏》雲《大誓》文)
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左傳》襄三十一年,昭元年。又《周語》單襄公引,《鄭語》史伯引。)
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於四方,於西土。(《墨子。兼愛下》)
獨夫紂。(《荀子。議兵》)
予剋紂,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紂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禮記。緇衣》)
紂有億兆夷人,亦有離德。餘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左傳》昭二十四年,又略見成二年,又《管子。法禁》)
朕夢協朕卜襲於休祥,戎商必剋。(《周語》單襄公引。)
我武惟揚,侵於之疆。取彼兇殘,我伐用張,於湯有光。(《泰誓序疏》馬融《書序》引《孟子》。案《詩。大明疏》引《泰誓》「司馬」在前,謂他篇皆先司徒,後司馬。《大誓》獨雲司馬、司徒司空,是在前也。本非成語,不錄。)
◇武成
惟一月壬辰,旁死霸,若翌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於徵伐紂。(《漢書。律歷志》)
粵若來三月,既死霸,粵五日甲子。鹹劉商王紂。(同上)
惟四月,既旁生霸,粵六日庚戌,武王燎於周廟。翌日辛亥,祀於天位。粵五日乙卯,乃以庶國祀馘於周廟。(同上)
血流浮杵。(《論衡。語增》案《漢志》引上三條與《周書。世俘》同。今此一語,《世俘》無之,知《武成》非即《世俘》也。案《周書。柔武》至《五權》十九篇,皆武王書。今見存,不錄。)
◇立重泉戍令
民自有百鼓之粟不行。(《管子。地數》)
◇役靡令
豹豹裘,方得入朝。(《御覽》六百九十四引《管子》)
◇矢栝銘
肅慎氏之貢矢。(《魯語下》:「昔武王剋商,肅慎氏貢苦矢石。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也,銘其栝。」)
◇席四端銘
席前左端
案樂必敬。
前右端
無行可悔。
」後左端
一反一側,亦不可以忘。
後右端
」所監不遠,視邇所代。
◇機銘
皇皇惟敬,口生後,口戕口。
◇鑒銘
見爾前,慮爾後。
◇盥盤銘
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溺於淵,猶可緩也。溺於人,不可救也。
◇楹銘
毋曰鬍殘,其禍將然。毋曰鬍害,其禍將大。毋曰鬍傷,其禍將長。
◇杖銘
惡乎危?於忿惠。惡乎失道?於嗜欲。惡乎相忘?於富貴。
◇帶銘
火滅修容,慎戒必恭。恭則壽。
◇履屨銘
慎之勞,勞則富。
◇觴豆銘
食自杖,食自杖。戒之╂,╂則逃。
◇戶銘
夫名,難得而易失。無勤弗志,而曰我知之乎。無勤弗及,而曰我杖之乎。擾阻以泥之,若風將至,必先搖搖。雖有聖人,不能為謀也。
◇牖銘
隨天之時,以地之財,敬祀皇天,敬以先時。
◇劍銘
帶之以為服,動必行德。行德則興,倍德則崩。
◇弓銘
屈伸之義,廢興之行,無忘自過。
◇矛銘
造矛造矛,少間弗忍,終身之羞。(自《席四端銘》止此,凡十七銘,並《大戴禮。武王踐阼》)
◇衣銘
桑蠶苦,女工難。得新捐故後必寒。
◇鏡銘
以鏡自照者見形容,以人自照者見吉兇。(案《御覽》五百九十引作。書鏡曰:「以鏡自照,則知吉兇。」即此銘。傳寫有脫落耳。)
◇觴銘
樂極則悲,瀋湎緻非,社稷為危。(己上三銘,並《後漢。朱穆傳》註引《太公陰謀》)
◇冠銘
寵以著首,將身不正,遺為德咎。(《御覽》四百三引《太公金匱》)
◇書履
行必慮正,無懷僥幸。(同上)
◇書劍
常以服兵而行道。德行則福,廢則覆。(《北堂書鈔》一百二十二引《太公金匱》。又《御覽》四百三,「廢」上有「德字」)
◇書車
自緻者急,載人者緩。取欲無度,自緻而反。(《御覽》五百九十引《太公金匱》)
◇書鋒
忍之須臾,乃全汝軀。
◇書刀
刀利皚皚,無為汝開。
◇書井
源泉滑滑,連旱則絶。取事有常,賦斂有節。(已上並《意林》一引《太公金匱》)
◇幾書
安無忘危,存無忘亡。熟惟二者,必後無兇。
◇杖書
輔人無苟,扶人無咎。(己上並《後漢。崔る傳》註引《太公金匱》)
◇門書
敬遇賓客,貴賤無二。(《御覽》一百八十三引《太公金匱》)
◇戶書
出畏之,入懼之。
◇鑰書
昏慎守,深察訛。(已上並《御覽》一百八十四引《太公金匱》)
◇牖書
窺望審,且念所得,可思所忘。(《御覽》一百八十八引《太公金匱》)
◇硯書
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讒言,無得污白。(《藝文類聚》五十八,《初學記》二十一,《御覽》六百五,《事類賦》註十五,《睏學紀聞》五並引《太公金匱》)
◇筆書
毫毛茂茂,陷水可脫,陷文不活。(《睏學紀聞》五引《太公陰謀》)
◇書
馬不可極,民不可劇。馬極則躓,民劇則敗。(《御覽》三百五十九引《太公陰謀》)
◎成王
王諱誦,武王子。在位三十七年,謚曰成王。
◇卜居成周命龜
予一人兼有天下,闢就百姓,敢無中土乎。使予有罪,則四方伐之。無難得也。(《說苑。至公》。案《漢書。婁敬傳》,「成王營成周,都雒。以為此天下中,諸侯四方納貢職,道裏鈞矣。有德則易以興,無德則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務以德致人,不欲險阻,令後世驕奢以虐民也。」)
◇定成周
惟餘一人,營居於成周。惟餘一人。有善,易得而見也。有不善,易得而誅也。(《呂氏春秋。長利》:「南宮括曰:「成王之定成周」其辭雲雲。」)
◇齊魯之命
女股肱周室,以夾輔先王。賜女土地,質之以犧牲,世世子孫,無相害也。(《魯語上》:「展禽使乙喜犒師曰:「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齊先君太公。」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引末二語。)
◇伯禽告
成王封伯禽為魯公,召而告之曰:「爾知為人上之道乎。凡處尊位者,必以敬下順德規諫,必開不諱之門,撙節安靜以籍之。諫者勿振以威,勿格其言。博採其辭,乃擇可觀。夫有文無武,無以威下;有武無文,民畏不親。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親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諫者得進,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辭。(《說苑。君道》)
◎平王
王諱宜臼,幽王太子。避褒姒之難奔申,申伯及鄶與西戎攻周而立之。東遷於雒。在位五十一年,謚曰平王。
◇命晉文侯
與鄭夾輔周室,母廢王命。(《左傳》宣十二年)
◇も旄之盟
世世無失職。(《左傳》襄十年)
◎惠王
王諱閬。一云諱毋涼,平王六世孫,在位二十五年。謚曰惠王。
◇賜楚成王胙
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史記。楚世傢》)
◎襄王
王諱鄭,惠王子。在位三十二年。謚曰襄王。
◇告難
不𠔌不德,得罪於母弟之寵子帶。鄙在鄭地汜,敢告叔父。(《左傳》僖二十四年)
◇策命晉文公
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左傳》僖二十八年。案《史記。晉世傢》載此命,作「王若曰,父義和」雲雲,蓋誤以文侯當文公也。時代懸隔,司馬貞已正辨之。)
◎靈王
王諱泄心,襄王六世孫。在位二十七年,謚曰靈王。
◇賜齊靈公命
昔伯舅太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師保萬民,世胙太師,以表東海。王室之不壞,翳伯舅是賴。今予命汝環,茲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無替乃舊。敬之哉。無廢朕命。(《左傳》襄十四年)
◎景王
王諱貴,靈王子。在位二十五年,謚曰景王。
◇追命衛襄公
叔父陟恪,在我先王之左右,以佐事上帝。餘敢忘高圉亞圉。(《左傳》昭七年)
◇以閻田辭於晉
我自夏以後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毫,吾北土也。吾何邇封之有?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亦其廢隧是為。豈如弁髦,而因以敝之!先王居杌於四裔,以禦螭魅。故允姓之姦,居於瓜州。伯父惠公歸自秦,而誘以來,使逼我諸姬,入我郊甸,則戎焉取之?戎有中國,誰之咎也?後稷封殖天下,今戎製之,不亦難乎?伯父圖之。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餘一人。(《左傳》昭九年:「周甘人與晉閻嘉爭閻田。晉梁丙、張率陰戎伐潁。王使詹桓伯辭於晉。」)
◎王子朝
子朝,景王庶長子。與王子猛爭國。子猛卒而敬王即位,是為東王。尹氏立子朝,是為西王。立五年而敗奔楚。
◇使告於諸侯
昔武王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並建母弟以蕃屏周,亦曰:「吾無專享文,武之功,且為後人之迷敗傾覆而溺入於難,則振救之」。至於夷王,王愆於厥身,諸侯莫不並走其望,以祈王身。至於厲王,王心戾虐,萬民弗忍,居王於彘。諸侯釋位,以間王政。宣王有志,而後效官。至於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攜王姦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辱阝則是兄弟之能用力於王室也。至於惠王,天不靖周,生頽禍心,施於叔帶。惠、襄闢難,越去王都,則有晉、鄭鹹黜不端,以綏定王傢。則是兄弟之能率先王之命也。在定王六年,秦人降妖,曰周其有髭王,亦剋能修其職,諸侯服享,二世共職。王室其有間王位,諸侯不圖,而受其亂災。至於靈王,生而有髭。王甚神聖,無惡於諸侯。靈王、景王,剋終其世。今王室亂,單旗、劉狄,剝亂天下,壹行不若,謂「先王何常之有,唯餘心所命,其誰敢討之」!帥群不吊之人,以行亂於王室。侵欲無厭,規求無度,貫瀆鬼神,慢棄刑法,倍姦齊盟,傲很威儀,矯誣先王。晉為不道,是攝是贊,思肆其罔極。茲不𠔌震蕩播越,竄在荊蠻,未有攸底。若我一二兄弟甥舅奬順天法,無助狡猾,以從先王之命,毋速天罰,赦圖不𠔌,則所願也。敢盡布其腹心及先王之經,而諸侯實深圖之。昔先王之命曰:「王後無適,則擇立長。年鈞以德,德鈞以卜。」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製也。穆後及太子壽早夭即世,單、劉贊私立少,以間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圖之!(《左傳》昭二十六年,「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囂奉周之典籍以奔楚。」王子朝使告於諸侯。)
◎敬王
王諱丐,景王子。在位四十三年,或云四十二年。謚曰敬王。
◇請城成周
天子曰:「天降禍於周,俾我兄弟並有亂心,以為伯父憂。我一二親昵甥舅,不遑啓處,於今十年。勤戍五年,餘一人無日忘之,閔閔焉如農夫之望歲,懼以待時。伯父若肆大惠,復二文之業,馳周室之憂,徼文武之福,以固盟主,宣昭令名,則餘一人有大願矣。昔成王合諸侯城成周,以為東都,崇文德焉。今我欲徼福假靈於成王,修成周之城,俾戍人無勤,諸侯用寧,蝥賊遠屏,晉之力也。其委諸伯父,使伯父實重圖之,俾我一人無徵怨於百姓,而伯父有榮施,先王庸之。」(《左傳》昭三十二年,「王使大夫富辛與石張如晉,請城成周。」)
◎辛甲
辛甲初事紂,七十五諫而不聽,去之周。召公與語,賢之,以告文王。事文王、武王為太史,封於長子。
◇虞箴
茫茫禹跡,畫為九州,經啓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在帝夷羿,冒於原獸,忘其國恤,而思其牡。武不可重,用不恢於夏傢。獸臣司原,敢告僕夫。(《左傳》襄四年,「昔周辛甲之為太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闕。於《虞人之箴》」雲雲。「《虞箴》如是,可不懲乎?」)
◎尹逸
逸一作佚,亦稱衹佚,周初太史。事武王、成王、康王。(案《漢志》墨傢有《尹逸》二篇。本註:「周臣,在成康時也。」)
◇武王即位策
殷未孫受德,迷先成湯之明,侮滅神祗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彰顯聞於昊天上帝。(《周書》。剋殷解》:「王入,即位於社,太卒之左,尹逸)策。(《史記。周本紀》作)「尹佚莢祝曰:「殷之末孫季紂,殄廢先王明德,侮衊神祗不祀,昏暴南邑百姓,其章顯聞於天皇上帝。」」《齊世傢》作「史佚策祝。」
◇對成王問
成王問政於尹逸曰:「吾何德之行,而民親其上?」對曰:「使之以時,而敬順之,忠而愛之。有令,信而不食言。」王曰:「其度安在?」對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王曰:「懼哉。」對曰:「天地之間,四海之內,善之則畜也,不善則讎也。夏、殷之臣,反讎桀紂而臣湯、武。夙沙之民,自攻其主而歸神農氏,此君之所明知也。若何其無懼也?」(《說苑。政理》)
◇史佚之志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左傳》成四年)
◇遺言
無始禍,無怙亂,無重怒。(《左傳》僖十五年)
兄弟緻美,救乏,賀善,吊災,祭敬喪哀。(《左傳》文十五年)
因重而撫之。(《左傳》襄十四年)
動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咨。(《周語》下)
◎祝雍
雍,周初太祝。
◇成王冠祝
使王近於民,遠於年,嗇於時,惠於財,親賢使能。(《大戴禮。公冠》。又見《說苑。修文》。《傢語。冠頌》小異)
◇成王冠頌
令月吉日,王始加元服。去王幼志,服袞職。欽若昊天,六合是式。率爾祖考,永永無極。(《傢語。冠頌》又《說苑。修文》作「令月吉日,加子元服。去爾幼志,慎爾成德。」)
◎王滿生
滿生,齊人。
◇藉筆牘書教周公
社稷且危,傳之於膺。(《說苑。指武》:「齊人王滿生見周公,周公曰:「先生何以教之?」王滿生藉筆牘書之曰雲雲。周公仰視見書曰:「唯唯,謹聞命矣。」明日誅管蔡。」)
◎王子虎
虎,襄王卿士。一稱王叔。謚曰文公,其後為王叔氏。
◇盟諸侯於王庭要言
皆奬王室,無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墜其師,無剋祚國,及而玄孫,無有老幼。(《左傳》僖二十八年)
◎馮旦
旦,仕西周。
◇使人操金與書間遺昌他
告昌他:「事可成,勉成之。不可成,亟亡來亡來。事久且泄,自令身死。」(《戰國策》一:「昌他亡西周之東周,盡輸西周之情於東周。西周大怒。馮旦曰:「臣能殺之,君予金三十斤。」馮旦使人操金與書間遺昌他,侯得而獻東周,東周立殺昌他。」)
王諱昌,姓姬,後稷之後。商紂以為西伯,以虞芮質成之年受命稱王。或云武王剋商,追尊為王。(詳見《禮記大傳》。在位五十年,年九十七。謚曰文王。)
◇程寤
文王去商在程。正月既生魄,太姒夢見商之庭産棘,太子發取周庭之梓,樹於闕間,化為鬆柏或柞。寤驚以告文王,文王曰:「慎勿言。」乃召太子發,占之於明堂。王及太子發並拜吉夢,受商之大命於皇天上帝。(《藝文類聚》七十九,又八十九。《文選。石闕銘》註,《御覽》三百九十七、五百三十三、九百五十八,又《博物志》八。案《御覽》八十四引《帝王世紀》雲:「十年正月,文王自商至程。太姒夢見商庭生棘,太子發取周庭之梓,樹之於闕間,梓化為鬆柏或柞。覺而驚,以告文王。文王不敢占,召太子發,命祝以幣告於宗廟群神。然後占之於明堂。及發,並拜吉夢,遂作《程寤》。亦據《周書》為說。案《周書》《度訓》至《文傳》十七篇,今見存,不具錄。錄諸篇中所載之詔告令,而以《程寤》佚篇冠周代文之首。)
◇詔牧
不𠔌不德,政事不時。國傢罷病,不能胥匡。二三子尚助不𠔌,官考厥職。鄉問其人,因其耆老,及其總害,慎問其故,無隱乃情。及某日以告於廟,有不用命,有常不赦。(《周書》。大匡》:「維周王宅程三年,遭天之大荒,作《大匡》以詔牧其方。」)
◇詔太子發
汝敬之哉!民物多變,民何響非利。利維生痛,痛維生樂,樂維生禮,禮維生義,義維生仁。嗚呼,敬之哉!民之適敗,上察下遂信。何嚮非私,私維生抗,抗維生奪,奪維生亂,亂維生亡,亡維生死。嗚呼,敬之哉!汝慎守勿失,以詔有司,夙夜勿忘。若民之響引,汝慎何非遂。遂時不遠,非本非標,非微非輝。壞非壤不高,水非水不流。嗚呼,敬之哉!倍本者槁。汝何葆非監,不維一葆監。順時維周,於民之適敗,無有時蓋。後戒後戒,謀念勿擇。(《周書。文儆》:「維周王告夢,懼後祀之無保。庚辰詔太子發。」)
◇告四方遊旅
四方遊旅,旁生忻通。津濟道宿,所至如歸。幣租輕,乃作母以行其子,易資貴賤,以均遊旅,使無滯。無粥熟,無室市,權內外以立均。無蚤暮閭次均行,均行衆從,積而勿口。以罰助均,無使之窮。平均無乏,利民不淫。無播蔬,無食種,以數度多少省用,祈而不賓。祭服漱不製。車不雕飾,人不食肉,畜不食𠔌,國不鄉射,樂不墻合。墻屋有補無作,資農不敗務。非公卿不賓,賓不過具。哭不留日,登降一等。庶人不獨葬。伍有植,送往迎來亦如之。有不用命,有常不違。(《周書。大匡》:「維周王宅程三年,遭天大荒,於是告四方遊旅。」)
◇令縣鄙商旅
能來三室者,與之一室之祿。(《周書。大聚》:「乃合縣鄙商旅。)
◇代崇令
毋殺人,毋壞屋,毋填井,毋伐樹木,毋動六畜。有不如令者,死無赦。(《說苑。指武》)
◇遺戒
我稱非早一人固,下修我度遵德紀。我終之後,恆稱太子。河雒復告,遵朕稱王。(《詩。文王。序》疏引《尚書中侯》)
◇文王之法
有亡荒閱。(《左傳》昭七年,芋尹無宇引周文王之法。註:「荒,大也。閱,也。有亡人,當大其衆。」)
◎武王
王諱發,文王子。年八十三嗣位,明年觀兵商郊,三年剋商。在位十年,年九十三。謚曰武王。
◇大誓
唯四月,太子發上祭於畢,下至於孟津之上,乃告司馬、司徒、司空諸節:「齊慄信哉。予無知,以先祖先父之有德之臣,左右小子,受先公功。畢力賞罰,以定厥功。明於先祖之遺。」師行,師尚父左仗黃鉞,右把白旄,以號曰:「蒼兕蒼兕,總爾衆庶,與爾舟楫,後至者斬。」太子發升於舟,中流,白魚入於王舟。王跪取入,以燎。群公鹹曰:「休哉。」周公曰:「雖休勿休,祗事不怠。」既渡,至於五日,有火自上復於下,至於王屋,流為雕,其色赤,其聲魄。五至以𠔌俱來。武王喜,諸大夫皆喜。周公曰:「茂哉茂哉。天之見此,以勸之也。」恐恃之,使上,附以周公書,報誥於王,王動色變。八百諸侯不召自來,不期同時,不謀同辭,皆曰:「紂可伐矣。」王曰:「爾未知天命,未可伐。」乃還師歸。(《尚書大傳》、《史記。周本紀》、《齊太公世傢》,《漢書。董仲舒傳》、《書。太誓序疏》引馬融《書序》,《詩。大明疏》、《思文疏》、《宮疏》、《周禮。太祝疏》、《春秋繁露。同類相動篇》、《白虎通。爵篇》、《楚詞。天問》註,《文選。幽通賦》舊註、《藝文類聚》十六、《御覽》一百四十六。)
唯丙午,王逮師。前師乃鼓,{付鼓}噪,師乃搯,前歌後舞,格於上天下地,鹹曰:「孜孜無怠。天將有立,父母民之,有政有居。」(《尚書大傳》、《詩譜序疏》、《大明疏》又《宮疏》引《漢律歷志》、《周禮。大司馬》註、《說文。手部》、《御覽》五百七十四引《尚書大傳》)
王乃作《大誓》,告於衆庶:「今殷王紂,乃用其婦人之言,自絶於天。毀壞其三正,離其王父母弟。四方之多罪,逋逃是宗,是長、是信、是使,乃斷棄其先祖之樂,乃為淫聲,用變亂正音,以說婦人。故今予發,唯其行天罰。勖哉夫子,不可再,不可三。(《史記。周本紀》、《漢。禮樂志》、《𠔌永傳》)
周公曰:「都,懋哉。予聞古先哲王之格言。」(《周禮。太祝疏》)
正稽古立功立事,可以永年,傳於亡窮,丕天之大律。(《漢書。郊祀志》、《刑法志》、《平當傳》)
附下而罔上者死,附上而罔下者刑。與聞國政而無益於民者退,在上位而不能進賢者逐。(《說苑。臣術》、《容齋續筆》一)
小人見姦巧乃聞,不言也,發罪鈞。(《墨子。尚同下》)
太子發拜手稽首。(《周禮。太祝疏》)
於去發(疑作太子發)曰:「惡乎君子,天有顯道,其行甚章。為鑒不遠,在彼殷王。謂人有命,謂敬不可行,謂祭無益,謂暴無傷。上帝不常,九有以亡。上帝不順,祝降其喪。惟我有周,受之大帝。(《墨子。非命下》)
紂越厥夷居,不肯事上帝。鬼神祝厥先,神礻是不祀,乃曰吾有民有命,無﹃亻鼻務。天亦縱之,棄而弗葆。(《墨子。非命上》、《非命中》、《天志中》)
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孟子。萬章》)
天聰明,自我民聰明。(《詩民》《箋》《疏》雲《大誓》文)
民之所欲,天必從之。(《左傳》襄三十一年,昭元年。又《周語》單襄公引,《鄭語》史伯引。)
文王若日若月,乍照光於四方,於西土。(《墨子。兼愛下》)
獨夫紂。(《荀子。議兵》)
予剋紂,非予武,惟朕文考無罪。紂剋予,非朕文考有罪,惟予小子無良。(《禮記。緇衣》)
紂有億兆夷人,亦有離德。餘有亂臣十人,同心同德。(《左傳》昭二十四年,又略見成二年,又《管子。法禁》)
朕夢協朕卜襲於休祥,戎商必剋。(《周語》單襄公引。)
我武惟揚,侵於之疆。取彼兇殘,我伐用張,於湯有光。(《泰誓序疏》馬融《書序》引《孟子》。案《詩。大明疏》引《泰誓》「司馬」在前,謂他篇皆先司徒,後司馬。《大誓》獨雲司馬、司徒司空,是在前也。本非成語,不錄。)
◇武成
惟一月壬辰,旁死霸,若翌日癸巳。武王乃朝步自周,於徵伐紂。(《漢書。律歷志》)
粵若來三月,既死霸,粵五日甲子。鹹劉商王紂。(同上)
惟四月,既旁生霸,粵六日庚戌,武王燎於周廟。翌日辛亥,祀於天位。粵五日乙卯,乃以庶國祀馘於周廟。(同上)
血流浮杵。(《論衡。語增》案《漢志》引上三條與《周書。世俘》同。今此一語,《世俘》無之,知《武成》非即《世俘》也。案《周書。柔武》至《五權》十九篇,皆武王書。今見存,不錄。)
◇立重泉戍令
民自有百鼓之粟不行。(《管子。地數》)
◇役靡令
豹豹裘,方得入朝。(《御覽》六百九十四引《管子》)
◇矢栝銘
肅慎氏之貢矢。(《魯語下》:「昔武王剋商,肅慎氏貢苦矢石。先王欲昭其令德之致遠也,銘其栝。」)
◇席四端銘
席前左端
案樂必敬。
前右端
無行可悔。
」後左端
一反一側,亦不可以忘。
後右端
」所監不遠,視邇所代。
◇機銘
皇皇惟敬,口生後,口戕口。
◇鑒銘
見爾前,慮爾後。
◇盥盤銘
與其溺於人也。寧溺於淵。溺於淵,猶可緩也。溺於人,不可救也。
◇楹銘
毋曰鬍殘,其禍將然。毋曰鬍害,其禍將大。毋曰鬍傷,其禍將長。
◇杖銘
惡乎危?於忿惠。惡乎失道?於嗜欲。惡乎相忘?於富貴。
◇帶銘
火滅修容,慎戒必恭。恭則壽。
◇履屨銘
慎之勞,勞則富。
◇觴豆銘
食自杖,食自杖。戒之╂,╂則逃。
◇戶銘
夫名,難得而易失。無勤弗志,而曰我知之乎。無勤弗及,而曰我杖之乎。擾阻以泥之,若風將至,必先搖搖。雖有聖人,不能為謀也。
◇牖銘
隨天之時,以地之財,敬祀皇天,敬以先時。
◇劍銘
帶之以為服,動必行德。行德則興,倍德則崩。
◇弓銘
屈伸之義,廢興之行,無忘自過。
◇矛銘
造矛造矛,少間弗忍,終身之羞。(自《席四端銘》止此,凡十七銘,並《大戴禮。武王踐阼》)
◇衣銘
桑蠶苦,女工難。得新捐故後必寒。
◇鏡銘
以鏡自照者見形容,以人自照者見吉兇。(案《御覽》五百九十引作。書鏡曰:「以鏡自照,則知吉兇。」即此銘。傳寫有脫落耳。)
◇觴銘
樂極則悲,瀋湎緻非,社稷為危。(己上三銘,並《後漢。朱穆傳》註引《太公陰謀》)
◇冠銘
寵以著首,將身不正,遺為德咎。(《御覽》四百三引《太公金匱》)
◇書履
行必慮正,無懷僥幸。(同上)
◇書劍
常以服兵而行道。德行則福,廢則覆。(《北堂書鈔》一百二十二引《太公金匱》。又《御覽》四百三,「廢」上有「德字」)
◇書車
自緻者急,載人者緩。取欲無度,自緻而反。(《御覽》五百九十引《太公金匱》)
◇書鋒
忍之須臾,乃全汝軀。
◇書刀
刀利皚皚,無為汝開。
◇書井
源泉滑滑,連旱則絶。取事有常,賦斂有節。(已上並《意林》一引《太公金匱》)
◇幾書
安無忘危,存無忘亡。熟惟二者,必後無兇。
◇杖書
輔人無苟,扶人無咎。(己上並《後漢。崔る傳》註引《太公金匱》)
◇門書
敬遇賓客,貴賤無二。(《御覽》一百八十三引《太公金匱》)
◇戶書
出畏之,入懼之。
◇鑰書
昏慎守,深察訛。(已上並《御覽》一百八十四引《太公金匱》)
◇牖書
窺望審,且念所得,可思所忘。(《御覽》一百八十八引《太公金匱》)
◇硯書
石墨相著而黑。邪心讒言,無得污白。(《藝文類聚》五十八,《初學記》二十一,《御覽》六百五,《事類賦》註十五,《睏學紀聞》五並引《太公金匱》)
◇筆書
毫毛茂茂,陷水可脫,陷文不活。(《睏學紀聞》五引《太公陰謀》)
◇書
馬不可極,民不可劇。馬極則躓,民劇則敗。(《御覽》三百五十九引《太公陰謀》)
◎成王
王諱誦,武王子。在位三十七年,謚曰成王。
◇卜居成周命龜
予一人兼有天下,闢就百姓,敢無中土乎。使予有罪,則四方伐之。無難得也。(《說苑。至公》。案《漢書。婁敬傳》,「成王營成周,都雒。以為此天下中,諸侯四方納貢職,道裏鈞矣。有德則易以興,無德則易以亡。凡居此者,欲令務以德致人,不欲險阻,令後世驕奢以虐民也。」)
◇定成周
惟餘一人,營居於成周。惟餘一人。有善,易得而見也。有不善,易得而誅也。(《呂氏春秋。長利》:「南宮括曰:「成王之定成周」其辭雲雲。」)
◇齊魯之命
女股肱周室,以夾輔先王。賜女土地,質之以犧牲,世世子孫,無相害也。(《魯語上》:「展禽使乙喜犒師曰:「昔者成王命我先君周公及齊先君太公。」又《左傳》僖二十六年引末二語。)
◇伯禽告
成王封伯禽為魯公,召而告之曰:「爾知為人上之道乎。凡處尊位者,必以敬下順德規諫,必開不諱之門,撙節安靜以籍之。諫者勿振以威,勿格其言。博採其辭,乃擇可觀。夫有文無武,無以威下;有武無文,民畏不親。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親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諫者得進,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辭。(《說苑。君道》)
◎平王
王諱宜臼,幽王太子。避褒姒之難奔申,申伯及鄶與西戎攻周而立之。東遷於雒。在位五十一年,謚曰平王。
◇命晉文侯
與鄭夾輔周室,母廢王命。(《左傳》宣十二年)
◇も旄之盟
世世無失職。(《左傳》襄十年)
◎惠王
王諱閬。一云諱毋涼,平王六世孫,在位二十五年。謚曰惠王。
◇賜楚成王胙
鎮爾南方,夷越之亂,無侵中國。(《史記。楚世傢》)
◎襄王
王諱鄭,惠王子。在位三十二年。謚曰襄王。
◇告難
不𠔌不德,得罪於母弟之寵子帶。鄙在鄭地汜,敢告叔父。(《左傳》僖二十四年)
◇策命晉文公
王謂叔父:敬服王命,以綏四國,糾逖王慝。(《左傳》僖二十八年。案《史記。晉世傢》載此命,作「王若曰,父義和」雲雲,蓋誤以文侯當文公也。時代懸隔,司馬貞已正辨之。)
◎靈王
王諱泄心,襄王六世孫。在位二十七年,謚曰靈王。
◇賜齊靈公命
昔伯舅太公,右我先王,股肱周室,師保萬民,世胙太師,以表東海。王室之不壞,翳伯舅是賴。今予命汝環,茲率舅氏之典,纂乃祖考,無替乃舊。敬之哉。無廢朕命。(《左傳》襄十四年)
◎景王
王諱貴,靈王子。在位二十五年,謚曰景王。
◇追命衛襄公
叔父陟恪,在我先王之左右,以佐事上帝。餘敢忘高圉亞圉。(《左傳》昭七年)
◇以閻田辭於晉
我自夏以後稷,魏、駘、芮、岐、畢,吾西土也。及武王剋商,蒲姑商奄,吾東土也;巴濮、楚、鄧,吾南土也;肅慎、燕、毫,吾北土也。吾何邇封之有?文武成康之建母弟,以蕃屏周,亦其廢隧是為。豈如弁髦,而因以敝之!先王居杌於四裔,以禦螭魅。故允姓之姦,居於瓜州。伯父惠公歸自秦,而誘以來,使逼我諸姬,入我郊甸,則戎焉取之?戎有中國,誰之咎也?後稷封殖天下,今戎製之,不亦難乎?伯父圖之。我在伯父,猶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民人之有謀主也。伯父若裂冠毀冕,拔本塞原,專棄謀主,雖戎狄,其何有餘一人。(《左傳》昭九年:「周甘人與晉閻嘉爭閻田。晉梁丙、張率陰戎伐潁。王使詹桓伯辭於晉。」)
◎王子朝
子朝,景王庶長子。與王子猛爭國。子猛卒而敬王即位,是為東王。尹氏立子朝,是為西王。立五年而敗奔楚。
◇使告於諸侯
昔武王剋殷,成王靖四方,康王息民,並建母弟以蕃屏周,亦曰:「吾無專享文,武之功,且為後人之迷敗傾覆而溺入於難,則振救之」。至於夷王,王愆於厥身,諸侯莫不並走其望,以祈王身。至於厲王,王心戾虐,萬民弗忍,居王於彘。諸侯釋位,以間王政。宣王有志,而後效官。至於幽王,天不吊周。王昏不若,用愆厥位。攜王姦命,諸侯替之,而建王嗣,用遷郟辱阝則是兄弟之能用力於王室也。至於惠王,天不靖周,生頽禍心,施於叔帶。惠、襄闢難,越去王都,則有晉、鄭鹹黜不端,以綏定王傢。則是兄弟之能率先王之命也。在定王六年,秦人降妖,曰周其有髭王,亦剋能修其職,諸侯服享,二世共職。王室其有間王位,諸侯不圖,而受其亂災。至於靈王,生而有髭。王甚神聖,無惡於諸侯。靈王、景王,剋終其世。今王室亂,單旗、劉狄,剝亂天下,壹行不若,謂「先王何常之有,唯餘心所命,其誰敢討之」!帥群不吊之人,以行亂於王室。侵欲無厭,規求無度,貫瀆鬼神,慢棄刑法,倍姦齊盟,傲很威儀,矯誣先王。晉為不道,是攝是贊,思肆其罔極。茲不𠔌震蕩播越,竄在荊蠻,未有攸底。若我一二兄弟甥舅奬順天法,無助狡猾,以從先王之命,毋速天罰,赦圖不𠔌,則所願也。敢盡布其腹心及先王之經,而諸侯實深圖之。昔先王之命曰:「王後無適,則擇立長。年鈞以德,德鈞以卜。」王不立愛,公卿無私,古之製也。穆後及太子壽早夭即世,單、劉贊私立少,以間先王。亦唯伯仲叔季圖之!(《左傳》昭二十六年,「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囂奉周之典籍以奔楚。」王子朝使告於諸侯。)
◎敬王
王諱丐,景王子。在位四十三年,或云四十二年。謚曰敬王。
◇請城成周
天子曰:「天降禍於周,俾我兄弟並有亂心,以為伯父憂。我一二親昵甥舅,不遑啓處,於今十年。勤戍五年,餘一人無日忘之,閔閔焉如農夫之望歲,懼以待時。伯父若肆大惠,復二文之業,馳周室之憂,徼文武之福,以固盟主,宣昭令名,則餘一人有大願矣。昔成王合諸侯城成周,以為東都,崇文德焉。今我欲徼福假靈於成王,修成周之城,俾戍人無勤,諸侯用寧,蝥賊遠屏,晉之力也。其委諸伯父,使伯父實重圖之,俾我一人無徵怨於百姓,而伯父有榮施,先王庸之。」(《左傳》昭三十二年,「王使大夫富辛與石張如晉,請城成周。」)
◎辛甲
辛甲初事紂,七十五諫而不聽,去之周。召公與語,賢之,以告文王。事文王、武王為太史,封於長子。
◇虞箴
茫茫禹跡,畫為九州,經啓九道,民有寢、廟,獸有茂草,各有攸處,德用不擾。在帝夷羿,冒於原獸,忘其國恤,而思其牡。武不可重,用不恢於夏傢。獸臣司原,敢告僕夫。(《左傳》襄四年,「昔周辛甲之為太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闕。於《虞人之箴》」雲雲。「《虞箴》如是,可不懲乎?」)
◎尹逸
逸一作佚,亦稱衹佚,周初太史。事武王、成王、康王。(案《漢志》墨傢有《尹逸》二篇。本註:「周臣,在成康時也。」)
◇武王即位策
殷未孫受德,迷先成湯之明,侮滅神祗不祀,昏暴商邑百姓,其彰顯聞於昊天上帝。(《周書》。剋殷解》:「王入,即位於社,太卒之左,尹逸)策。(《史記。周本紀》作)「尹佚莢祝曰:「殷之末孫季紂,殄廢先王明德,侮衊神祗不祀,昏暴南邑百姓,其章顯聞於天皇上帝。」」《齊世傢》作「史佚策祝。」
◇對成王問
成王問政於尹逸曰:「吾何德之行,而民親其上?」對曰:「使之以時,而敬順之,忠而愛之。有令,信而不食言。」王曰:「其度安在?」對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王曰:「懼哉。」對曰:「天地之間,四海之內,善之則畜也,不善則讎也。夏、殷之臣,反讎桀紂而臣湯、武。夙沙之民,自攻其主而歸神農氏,此君之所明知也。若何其無懼也?」(《說苑。政理》)
◇史佚之志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左傳》成四年)
◇遺言
無始禍,無怙亂,無重怒。(《左傳》僖十五年)
兄弟緻美,救乏,賀善,吊災,祭敬喪哀。(《左傳》文十五年)
因重而撫之。(《左傳》襄十四年)
動莫若敬,居莫若儉,德莫若讓,事莫若咨。(《周語》下)
◎祝雍
雍,周初太祝。
◇成王冠祝
使王近於民,遠於年,嗇於時,惠於財,親賢使能。(《大戴禮。公冠》。又見《說苑。修文》。《傢語。冠頌》小異)
◇成王冠頌
令月吉日,王始加元服。去王幼志,服袞職。欽若昊天,六合是式。率爾祖考,永永無極。(《傢語。冠頌》又《說苑。修文》作「令月吉日,加子元服。去爾幼志,慎爾成德。」)
◎王滿生
滿生,齊人。
◇藉筆牘書教周公
社稷且危,傳之於膺。(《說苑。指武》:「齊人王滿生見周公,周公曰:「先生何以教之?」王滿生藉筆牘書之曰雲雲。周公仰視見書曰:「唯唯,謹聞命矣。」明日誅管蔡。」)
◎王子虎
虎,襄王卿士。一稱王叔。謚曰文公,其後為王叔氏。
◇盟諸侯於王庭要言
皆奬王室,無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墜其師,無剋祚國,及而玄孫,無有老幼。(《左傳》僖二十八年)
◎馮旦
旦,仕西周。
◇使人操金與書間遺昌他
告昌他:「事可成,勉成之。不可成,亟亡來亡來。事久且泄,自令身死。」(《戰國策》一:「昌他亡西周之東周,盡輸西周之情於東周。西周大怒。馮旦曰:「臣能殺之,君予金三十斤。」馮旦使人操金與書間遺昌他,侯得而獻東周,東周立殺昌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