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在线>> 饮食文化>>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50年)
盐与文明
  盐,似乎无处不在,却有时又求之不得。盐,是普通的,普通地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你可能不知道,就是这么普通的东西,却在人类的历史进程中起着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说水是生命之源,那么盐就是文明之源。
    盐,吸引着人类聚集在一起,久而久之这些人类聚集之地就成了最早的城邑。古时,人说“国家税赋,盐利居半”,盐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齐桓公靠盐成就了春秋五霸之首的地位。因盐而战,因盐得利。
    《盐与文明》展现了盐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娓娓道来的与盐相关的人类故事,让我们在碎屑而平凡的故事中感受盐带给我们的历史感……
1.玄滋素液(1)
  盐泉的牧羊女
  盐从哪里来?
  盐似乎无处不在,有时却又求之不得。
  许多人都知道,海水是咸的,这是因为海水里有盐,那么海水中的盐是从哪里来的呢?
  有一种推测说,最初大洋中海水的盐分很少,甚至是淡水。现在海水中含有的盐,是陆地上岩石和土壤里的盐分,受到了雨水的浸洗溶解,流入小溪,经过大江大河流入到了海洋。
  一些实测结果表明,现在每年经江河带进海中的盐分有39亿吨之多。有的地质学家是根据海水中盐分的多少,来计算地球的大致年龄。
  大陆有盐,大海有盐。盐由苦涩的海水和盐湖水风吹日晒出来,由井下的卤水熬出来。
  盐是美的,在古人的诗赋里,用“玄滋素液”(晋·左思《魏都赋》)来描述盐卤,用“玉洁冰鲜”(晋·王《洛都赋》)来赞美白盐。在这样的词句里,可以体味到大自然对人类莫大的恩赐。
  发现:循着动物的脚印
  人类很早就知道,盐存在于大海之中。浅滩的海水经风吹日晒,因蒸发作用自然结晶生成白花花的盐。生活在海边的古代先民也会很早发现并食用这种天然海盐。
  陆地也许是盐的真正故乡,盐在大陆上几乎是无处不在。但是盐并不是就在人们的眼前,要得到它,还需要寻找。
  有研究者注意到,研究北美洲几乎任何地方的一份交通图,都会关注到各地道路那古怪的线型,事先没有进行任何设计。这些道路只是经过扩展的小路和羊肠小道,我们也许不会想到,它们起初是动物寻找盐留下的踪迹。动物寻找卤水泉以获得它们体内所需要的盐,咸味的水、岩盐以及任何能够获得的自然盐,都是动物寻找并舔食的对象。这些舔食的对象,遍布大陆,往往在特别的土壤中。有一些深深的洞,是动物不断舔食形成的。
  我不久前在西藏林芝考察,偶尔拍到这样一个镜头:一头牛在吃饱之后来到一处它熟识的断崖前,津津有味地舔食着咸咸的泥土。看着那大片舔光了的崖头,就知道那是它和它的同类们经常光顾的地方。
  动物原本也需要盐的补给,食肉动物可以由其他动物获取盐,食草动物由草料获取。驯鹿会迁移到盐渍地或海岸以获取盐分,甚至会到人类的营地寻找人带有盐的尿迹。
  人类寻找盐的最初方式便是跟随动物的脚印,动物最终会行走到有盐的地方。史前人在观察野生动物留下的脚印时,发现动物重复走着那些通往天然盐矿的道路。在动物舔食之处的尽头,因为有充足的盐,所以成为古代人类定居的适宜之地,古老的村庄往往就建立在附近。
  伊利湖附近的一个舔食之处,有一条宽阔的道路,是由北美洲的水牛开发出来的,在那里形成的一座城镇被称为布法罗。
  中国四川盐源的纳西族,传说是一位牧羊女在牧羊时发现了盐水。牧羊女发现白鹿群在池水边饮水,她的羊也喜欢饮这池水,她发现池水是咸的,回去告诉别人,于是人们就开始在那里提卤煎盐。
  在重庆巫溪也传说是猎人在狩猎时,见到白鹿在山洞饮泉水,他发现是盐泉。从此人们置锅煎盐,渐渐人烟云集,形成了一个盐镇,这就是后来闻名的宁厂镇。
  自然生成的池盐和海盐,以及露出地表的岩盐,自然溢流外泄的盐泉和随地可得的土盐,只要在生成这些天然盐的地域内有人类活动,总会或迟或早被发现。
  人类就这样向动物学习,循着鹿、牛和羊等动物的脚印,发现了自己所需要的宝藏。我们与动物同行,动物给了人类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在一定意义上说,是动物教我们找到的盐。
  盐就在身边
  比起人类来,野生动物与自然的关系更为密切,它们饮泉舐盐是出自生理本能的需要,这种需要使得它们成为自然盐的最初发现者。
  人类对盐卤的发现和利用,与动物一样,也应当是出自生理的本能。当自然盐不再能满足需要,人类想到了自己生产盐,发明了一些生产食盐的技术,人工盐、土盐、湖盐、海盐、井盐和岩盐作为调味品先后进入到饮食生活中。凡是有古代先民活动的海滨和有盐湖、岩盐、井盐、土盐的地域内,都有可能在很早就开始了发现和食用盐的历史。
  [返回目录]
1.玄滋素液(2)
  在西藏见到的舐盐的牛
  盐似乎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其实盐很可能就在人们的身边。生活在热带雨林中的玛雅人,懂得如何从植物中提炼盐,虽然植物盐通常是氯化钾,而不是氯化钠。他们会烧掉植物中那些特定种类的棕榈叶和绿草,将灰烬浸泡在水中,然后蒸发成盐。这一技术是由那些遍布美洲和非洲,居住在森林中与世隔绝的人发明出来的。这些盐除食用之外,还作为货币使用。
  这样的故事也曾经发生在古代中国。《晋书·东夷传》记述古代东北肃慎氏无盐,人们“烧木作灰,取汁而食之”。这就是焚薪成盐。动物体内有盐,植物体内也含盐,虽然含量并不多,但总胜于无。
  明代时广西左、右江道地区因缺盐,少数民族人民无盐可食,只能到山中寻找代用品。《粤西诗载》说:“山深路远不通盐,蕉叶烧灰把菜腌。”这取盐的方法与东北肃慎氏和美洲玛雅人几乎是一模一样。在无盐之地,居然也能通过这样的方法得到盐,这也可以看作是一个重要发明。
  具有原始传统的焚薪成盐方法,在古代中国还影响到后来池盐的开采。《华阳国志》说,西南“越隽笮夷有盐池,积薪以池水灌而后焚之成盐”。将木柴放进盐池泡一泡,再点火一烧,就得到了更多的盐。
  还有土盐,也称“碱盐”,为盐碱地所产,味苦,是食用盐的替代品。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记载,汶山(今四川省茂汶一带)“地有咸土,煮以为盐,羊牛马食之皆肥”。土中取盐,煮而得之。
  岩盐由开采的盐矿炼制而成,在中国产地多集中西北和西南高原区域,如新疆、西藏、云南境内。《水经注·江水》说:“朐忍县(今重庆云阳县)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煮之,水竭成盐。”这是古代岩盐生产的可靠记录。
  井盐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巴蜀地区。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在治水的同时,勘察地下盐卤分布状况,始凿盐井取卤煮盐。
  在木、水、土、石中,古代采用很简单的方法,就可以得到人们需要的盐。
  充满盐分的星球
  在地球上,盐的资源极为丰富。据美国第四届科学讨论会报道,世界盐的总储量为6.4×108多亿吨,其中海盐为4.3×108多亿吨,矿盐为2.1×108亿吨,河湖和地下水中的盐为3100亿吨。盐是地壳中普遍存在的物质,由于易溶于水,因此常被雨水带进河川再流入大海。据测算统计,每年从陆地流入海洋的盐大约有1.1亿吨。
  全球海洋所含盐分总量约在4500亿吨以上,有人曾经推算,如果把海水中所有的盐分都提取出来,铺在陆地上可得到厚153米的盐层。如果将全部盐铺在中国国土上,可使地面平均高出海面2400米左右!
  这可不是一个小数字。
  我们的地球,是一个充满盐的星球。盐的代表矿物为石盐,盐作为矿物,它是人类取食的唯一岩石。
  盐的原料主要来源可分为4类:海盐、湖盐、井盐和矿盐。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为海盐,开采盐湖制得的盐为湖盐,运用凿井法汲取地表浅部或地下天然卤水制取的盐为井盐,开采岩盐矿床加工得到的盐为矿盐。由于岩盐矿床有时与天然卤水盐矿共存,加之开采岩盐矿床钻井水溶法的问世,又有“井盐”和“矿盐”的合称—“井矿盐”,或泛称为“矿盐”。
  中国的盐产量中一直是以海盐为大宗,其次是湖盐和井矿盐。中国盐资源富足,海盐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沿由北向南的18000多公里的海岸线,包括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台湾等省、市、自治区,已形成海盐生产能力达到每年2000万吨以上,海盐产量居世界第一位。
  井矿盐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包括四川、重庆、云南、湖北、湖南、江西、河南、安徽、江苏等省、市,已形成真空精制盐生产能力600万吨以上。
  湖盐分布在西北部地区,包括内蒙古、新疆、青海、甘肃、宁夏、西藏、陕西等省、自治区。
  上一页
  [返回目录]
首页>> 艺术在线>> 饮食文化>> 王仁湘 Wang Renxia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5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