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经书评论>> 林语堂 Lin Yuta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
左手孔子右手老子
第1節:代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
  代 序 中國文化的左膀右臂
  南懷瑾
  老子被譽為道傢的宗師,道教的教主。道傢為中國文化主流之一,人們每提及道傢,則必說到老子。中國文化歷史,在秦漢以前,由儒、墨、道三傢,籠罩了全部的文化思想。到唐、宋以後,換了一傢,成為儒、釋、道三傢,這三傢又籠罩着中國文化思想。
  《老子》這本衹有五千字的書,從文字表面上看來,似乎很容易讀懂,如果也用"綜羅百代,廣博精微"的眼光去讀,那就夠我們去探討,去闡述了。老子《道德經》中說,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一書五千言,可以說,幾乎是一字就涵蓋一個觀念,一句就涵蓋有三玄三要的妙義。它告訴了我們許多法則。
  細讀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會發現一個秘密。每一個朝代,在其鼎盛的時候,在政事的治理上,都有一個共同的秘訣,簡言之,就是"內用黃老,外示儒術"。自漢、唐開始,接下來宋、元、明、清的創建時期,都是如此。內在真正實際的領導思想,是黃(黃帝)、老(老子)之學,即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傢思想。而在外面所標榜的,即在宣傳教育上所表示的,則是孔孟的思想、儒傢的文化。但這衹是口號,衹是招牌而已,亦可以旁藉"挂羊頭賣狗肉"的市井俚語來勉強比擬,意思就是:講的是一套,做的又另外是一套。
  那麽所謂黃老之學的道傢學術,它的內容又如何?當然,最能代表道傢思想的是老子,他所著《老子》(到了唐玄宗時代,又尊稱它為《道德經》)一書,最能代表道傢思想,最有係統,有最具體的敘述。
  我國自唐、宋以後,以儒、釋、道三傢的哲學,作為文化的主流。在這三傢中,佛傢是偏重於出世的,雖然佛傢的大乘道,也主張入世,普救衆生,但出傢學道、修道的人,本身還是偏重於出世。而且佛傢的學問,從心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儒傢的學問,又以孔孟之學為其歸趨,則是偏重於入世的,像《大學》、《中庸》。亦有一部分儒傢思想,從倫理入手,然後進入形而上道,但是到底是偏重入世;道傢的學問,老莊之道就更妙了,可以出世,亦可以入世,或出或入,都任其所欲。像一個人,跨了門檻站在那裏,一隻腳在門裏,一隻腳在門外,讓人去猜他將入或將出,而別人也永遠沒有辦法去猜,所以道傢的學問,是出世的,亦是入世的,可出可入,能出能入。在個人的養生之道上,亦有如此之妙。
  至於孔子學說與其著作的價值,無論在任何時代、任何地區,對它的原文本意,衹要不故加麯解,始終具有不可毀的不朽價值,後起之秀,如篤學之,慎思之,明辨之,融會有得而見之於行事之間,必可得到自證。現在,特錄宋儒陳同甫先生的精闢見解,以供讀者藉鏡。
  如其告宋孝宗之說:"今之儒者,自以為正心誠意之學者皆風痹不知痛癢之人也。舉一世安於君父之仇,而方低頭供手以談性命,不知何者謂之性命。"而於《論語》,則說:"《論語》一書,無非下學之事也。學者求其上達之說而不得,則取其言之若微妙者玩索之,意生見長,又從而為之辭:曰此精也,彼特其粗耳。此所以終身讀之,卒墮於榛莽之中,而猶自謂其有得也。夫道之在天下,無本末,無內外。聖人之言,烏有舉其一而遺其一者乎!舉其一而遺其一,是聖人猶與道為二也。然則《論語》之書,若之何而讀之,曰:用明於心,汲汲於下學,而求其心之所同然者,功深力到,則他日之上達,無非今日之下學也。於是而讀《論語》之書,必知通體而好之矣。"
第2節:想象的孔老會談(1)
  上 篇 孔子
  想象的孔老會談
  這是莊子虛構的故事,他本人也承認自己的作品中,十之八九都是寓言。他詳述哲學思想的方法,往往是以歷史上、傳說中,或自己虛構的人物為主,不時為這些主角安插談話的機會。
  因此,在他的作品裏,充滿了無法逐字記載的會話。衹要看過雲將和鴻蒙,光曜與泰清,黃帝,無為和無始,以及"伯昏無人"和"叔山無趾"等人的會談故事,就不難明白他的取材了。
  本篇描述雖為想象,但其間也會提到不少孔、老時代的歷史事實。一般傳言,老子較孔子年長,而孔子一生衹見過他一次。當然,由道傢經手的文章,總是把孔子描寫為接受勸告,而不是給予勸告的人。
  在《莊子》這本書裏,孔子以不同的會談方式出現了有四五十次之多,其中還包括了孔子的弟子--顔回和子貢--與道傢聖者邂逅的趣聞。孔老會談共有八篇,其中之一已在第四章之一介紹過。
  一
  孔子想要西行至周,把他那些珍貴的書藏在周室。子路思考了一會兒,便對他說:"聽說周室有個掌管圖書的人,名叫老聃,現在已退職歸隱,老師如果要藏書,不妨找他試一試。"
  孔子說:"好吧!"
  於是孔子到了老聃的住所,請求他代理藏書,老子說什麽都不答應,孔子衹得用十二經 (1 )來嚮他解說。還沒有說完,老子就打斷他的話:"你說得太復雜了,還是告訴我一些簡要的思想吧!"
  孔子說:"最簡要的就是仁義。"
  老子問:"請問仁義是不是人的本性?"
  孔子說:"是的,君子如果不仁便成不了德,不義就沒有正當的生活方式。仁義實在是人的本性。否則,除了仁義還有什麽可做的?"
  老子又問:"請問什麽叫做仁義?"
  孔子說:"心中坦誠歡樂,博愛無私,便是仁義的本質。"
  老子說:"唉!你這是近似後世浮華的言論啊!說到兼愛,那不就迂腐了嗎?所謂的無私,纔是真正的偏私啊!如果你真想使得天下蒼生皆有所養,何不順着天道而行?要知道,天地本有一定的常道,日月、星辰也自有其光明和行列,禽獸本有群類,樹木也各自生長。你又何必高舉仁義,深怕衆人不知似的,拼命擊鼓去找尋那迷失的人呢?你這麽做,是在迷亂人的本性啊!"(《莊子》外篇第十二章《天道》)
  二
  孔子已五十一歲了,還不曾聽過大道的事,於是他南行到沛這個地方去見老聃。老聃看他來了,便說道:"聽說你是北方的賢人,是不是已經悟解大道了?"
  孔子說:"還沒有。"
  老子又問:"你怎麽去尋求的?"
  孔子說:"我從制度上尋求,已經有五年了,可是到現在還沒有得到。"
  老子再問:"那麽,你是如何尋求真理的?"
  孔子答道:"我從陰陽變易的道理中尋求,已經有十二年了,仍未得到。"
  老子說道:"不錯。假如道是可以貢獻的,沒有一個人把它當作禮物送給國君;假如道是可以進奉的,沒有一個人不把它拿去進奉給雙親;假如大道可以說給人聽,那麽人們早就告訴自己的弟兄了;假如大道是可以傳授的,人們也早就傳給了自己的子孫。
  "但是,直到現在還沒有一個人得到'道',沒有別的緣故,實在是因為本心還沒有領受到大道的本質。本心不曾領受,大道怎會留止?何況在外沒有與本心配合的對象,大道自然也難於運行。
  "若出自本心,外在不能接受的,聖人就不會拿來傳授;若是出於外在,其本心又無法接受的,聖人也不會強迫自己來接受。要知道,名聲是天下共用的,不可多取,多取便容易造成混亂;仁義,是先王的旅捨,衹可留宿一夜,若是久居常見,責難也就相繼而起。
  "古代的至人,時而假藉仁道而行,時而寄托義理而止,沒有一定的常跡,僅求能自由自在地邀遊就夠了。他們靠簡陋的田地而活,賴荒蕪的菜圃居住。然而,就因他逍遙自在,所以能無為;就因為簡陋,所以容易生活;就因它荒蕪,所以纔沒有損失。古人認為衹有這樣纔是本真行為的表現。
  "顯達的人,不能辭讓祿位與人;有名望的人,也不能把聲名讓給別人;位高勢大的人,更不能給人權柄。因為獲得這項權柄的人,有了就害怕失去;真失去了又悲傷莫名。他們對這些權勢毫無所知,卻又渴慕那無休無止的物欲,自己陷身其中而無法自拔,這是上天給他們的懲罰啊!
  "恩、怨、取、與、諫、教、生、殺這八項,都是糾正人類行為的工具,衹有順從自然而不滯塞的人,才能使用這八項工具。所以說:'自己端正了,才能正人。'本心看不到這些道理的人,他的智機也就閉塞不明。"(《莊子》外篇第十四章《天運》)
首頁>> >> 经书评论>> 林语堂 Lin Yuta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895年10月10日1976年3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