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艺术在线>> 经书评论>> 黄坚 Huang Jia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先秦诸子解读
  本书是对孔子、孟子、庄子、墨子、韩非、苏秦的一次充满力量与冒险的解读。作者从阅读原著出发,结合自身思考,新见迭出,才气纵横。无论是从墨子的草鞋入手来讨论墨子,还是从钓鱼、做梦的角度来谈庄子,还是提出韩非专制的对象在官不在民,都为理解诸子提供了新的切入点。作者追溯了儒的起源,并提出:只有彻底废弃儒学,国学复兴才有希望。让每一个独立、真实的生命体,直接照射在二十一世纪的阳光下。
第1节:序与书评
  序
  李学勤(历史学家、考古学家)
  《思想门--先秦诸子解读》是一本见解独特、语句犀利、才气纵横的书,相信大家读后会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这本书的标题《思想门》,在我心中激起了深深的忆念之情。
  书的作者黄坚先生与我相识未久,他的叔父黄宣民先生则是我多年故交,长期一起从事过思想史研究工作。熟悉我的朋友都晓得,1953年冬我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转到历史研究所,其后一直到"文革"降临,都是在著名马克思主义历史学家侯外庐先生身边。侯外庐先生是中国思想史这一学科的奠基人,他在历史研究所设立了中国思想史研究组,后称中国思想史研究室。当时侯先生主编的《中国思想通史》(第四卷)、《中国思想史纲》等专著,就是在这个研究室完成的。
  侯外庐先生十分重视吸收青年后进,研究室的人员逐渐增多。开始时大都从其他单位调入,随之有新毕业的大学生,后来均成为思想史学科的专家。黄宣民先生是1959年自中山大学来的,不久侯先生便发现他学习努力,思维明晰,并且文笔清通,于是按照侯先生自己特有的培养方法,在安排任务中陆续加强工作量,使他很快成长为研究骨干之一。尤其是到拨乱反正以后,侯先生因"文革"时的不幸多年卧床,不少文章都由黄宣民先生提供协助。他接替侯先生任思想史研究室主任后,更是全力投入,成绩显著。
  黄宣民先生于中国思想史上下贯通,最后特别关注于明代的泰州学派。1991年,他亲往江西永新访书,在颜学恕先生处获见泰州学派颜钧的遗集。经他联系,这部孤本得由历史研究所收藏。他对该书做了整理研究,撰写出专门论文,同时加以校点,于1994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这是对泰州学派研究的重要贡献。记得他当时对我讲,计划继续研究该学派另一代表人物罗汝芳,我也屡次怂恿。不过,那时他的身体已经不好,竟终于没有达成宿愿,这是我近些年来想起就惋惜叹息的。
  所以,大家可以想象,当我知道黄坚先生也爱好思想史,而且写出了这本《思想门》时,是多么感觉高兴。
  黄坚先生告诉我,他以《思想门》作为书题,取义于罗丹的雕塑名作"思想者",而"思想者"原为群雕"门"的组成部分,"这是思想与门最形象、也最有名的一次结合与分离。思想是一道门,先秦诸子是中国思想的第一道门。"我很赞同这段话的寓意,愿有更多的人通过这道门而登堂入室。
  作者自述:
  这世上所有的思想、言行,转个角度,都有可能成为那个民间笑话的翻版和靶的。笑话是这样的:在一座安静、偌大的院楼,两位成年男子,正在正襟危坐探讨地球上最严肃、最重要的话题;突然,护士走过来厉声喝道:放下!谁叫你们把电话号码本拿在手里玩的!
  第一次看到这个笑话的人,往往会"哄堂大笑",但很少有人想到,那两个疯子的对话,至少对他们俩来说,也许还真是既严肃,又重要的。
  --黄坚
  书评:铁划银钩
  胡少卿(北京大学文学博士)
  这是一本充满内在紧张的书,它的弦绷得很紧。读至最后,竟然有如释重负之感。作者黄坚是一个自由职业者,他四十岁出头,这个年纪的男人一般都已经被拴进"名缰利锁",动弹不得,而黄坚居然可以埋头研读诸子百家。
  在一个高度科层化的社会里,一个人可以不为了讲课、评职称而写这样又长又艰苦的文字,这多少有点令人诧异。黄坚写这些为了什么?他的文字充满战斗的力量,辩驳的激情,他是不是沉迷于一种思维的乐趣?一切历史只有作用于当下才有意义,历史也只有参与到当下才成其为历史,如果不是和现实挂钩,我们对历史哪来那么多的热情?如果历史仅仅是要腐烂的尸体而不孕育着新生,那就让它永远消失好了。我想,黄坚对两千多年前的往事的急切辩白毫无疑问是有他的现实关怀的。
  历史在国人眼里,往往被"漫画化",历史人物不是远远大于他们自身,就是远远小于他们自身,而黄坚采取了一种"贴近"的态度。在他笔下,历史人物和今天的人物一样,有类似的困境和复杂性,孔子、孟子、庄子、墨子、苏秦、韩非都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一样复活了。我无法忘记他描述苏秦说:一个失意的小青年躲在小黑屋里苦闷;同样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对"前倨后恭"这个典故的注意,是啊,这个小青年和他嫂子的这种尴尬难言的关系,究竟导向何等生活的秘密呢?他说,研究一个人,不仅要看他写了什么,还要看他没写什么。一个思想家的秘密也许就隐藏在这种"挑选"中。这正是他读庄子的出发点。这让我想起有人对卡夫卡日记所作的一个观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当天,卡夫卡的日记里写下了寥寥几个字:"德国对俄国宣战。下午游泳。"
  黄坚曾经引用海子的一句诗来说明自己:"顺手摸到的东西越少越好。"这是一种在无限增殖的社会氛围中做减法的生活态度。黄坚说他持续从三个人那里获得灵感:海子,崔健,周星驰。这三个人都是他的同龄人。这三个人并列在一起,初看有点奇怪,细看却觉自然。他们都是那种不老的、内心涌动着激情的人。我很少看见有超过40岁的人还如此表白对于海子的喜爱--这个年龄的人按理是应该"中年写作"的。
  黄坚的文字是坚硬有力的,但并不干枯,酷似那种身材极好的女子。他喜欢用破折号,这个符号的形象配合他的文字风格,总使我想起"铁划银钩"。黄坚的书是那种越品越有味道的书。它会持久而安静地呆在书店一角,默默召唤着它的同类。
第2节:第一部分:走进《论语》,换个角度看孔子(1)
  第一部分:走进《论语》,换个角度看孔子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一千个人心里,也应有一千个孔子。
  童心未泯、风趣搞怪的孔子
  先从一个小故事说起。
  孺悲欲见孔子,孔子辞以疾。将命者出户。取瑟而歌,使之闻之。(《论语 阳货》)
  这是《论语》全书,很少有的,让人忍俊不禁的一章。大意是,一个名叫孺悲的人来找孔子,这人以前跟孔子学过东西,但那天孔子不知什么原因,不想见他,就指使门人说,就说我病了,见不了他。门人走出门去,正准备传话。嘿,孔老先生竟然在屋里把瑟拿出来,一边弹奏,一边唱将起来!--故意让屋外那家伙听到,我不但在家,而且什么事都没有,就是不想见你。
  孔子是个内心充满热情的人,也是一个风趣,会出其不意搞搞怪的人。终生怀抱理想的孔子,一生到处碰壁,但孔子总能从失败的阴影中甩脱出来,时不时让自己,也让身边的朋友快乐一下。
  有一次,孔子和弟子在路上碰到一个隔壁邻居,那人对他大喊大叫,说:"孔子你可真了不起,你学了那么多玩意,你究竟会什么呀。"孔子一听,歪过头来,对弟子说,"是啊,我会点什么呢?驾车呢?还是射箭?我还是驾车算了。"2--那语气,神态,立马浮凸出一股周星驰、吴孟达式的俏皮和谐谑。
  还有一次,孔子在路上--孔子总是在路上,他安安静静呆在屋里的时间不太多--遇到一位故人,叫原壤。这是个不太讲究的家伙,看见孔子过来了,却还蹲在地上等着。你知道孔子是多讲究礼貌的,见原壤这么没有形象感,就冲他说教起来,"小时候就不好好待家人,长大了一事无成,年纪一大把了又不早点死,你整个就是一祸害!"这话听上去,确实刻薄,甚至恶毒了点。然后,更为传神的,是"以杖叩其胫",孔子用手中的拐杖,轻轻敲打原壤的小腿,使他无法继续蹲着,终止了那不雅的姿势。
  我把这,看成是孔子对一位老友特别的致意方式,否则,孔子的形象就有点"双重暴力倾向"了。但朱熹的的官方教科书--《孔子集注》,却正是这样注释的。3
  孔子没事的时候跟人唱歌玩,唱得兴高采烈,他一定得让人家再唱一遍,然后自己跟着唱。4
  孔子并不喜欢那帮年纪轻轻的弟子,成天对自己一副恭敬拘谨的样,为此,他时不时地来一句让人"丈二金刚"的话,接着就一边哈哈大笑,一边解释:开玩笑,开玩笑。比如,他对子游说过,割鸡焉用牛刀,弄得子游很是迷惑。5又对颜渊说,如果你是老板,我就给你打工。6他还说过,假如能发财,替人驾马赶车也愿意干。--随即又补一句,如果发不了财,那还是干回自己的老本行。7
  孔子就是这么个人,平时看上去挺庄重肃穆的,一疯起来,比谁都更能嘻嘻哈哈。在所谓周游列国,其实就是流亡途中,听到有人把他形容成"丧家之狗",老先生笑了,说,比得真像。8
  现在不少地方,计划着要建孔子文化广场,要塑孔子雕像,有的已经塑好立起来了,基本都是庄严肃穆,一副温良恭俭让的模样,让人看了甚感雷同乏味。为什么不可以塑一些快乐、风趣的孔子像呢?即使塑成像某些百货商店里的那些黑人模特,笑得简直夸张到极致,也不是不可以的。
首页>> 艺术在线>> 经书评论>> 黄坚 Huang Jia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