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莊子的智慧
莊子是道傢的代表,與老子合稱“老莊”。談起道傢,最難懂的當然是這個“道”字。“道”並不是我可以客觀加以界定的對象,而是包含一切客觀與主觀之物的“整體”。整體是唯一的,我們身在其中,又怎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我們看待任何事物,衹要走出自我中心的狹隘範圍,那麽隨着觀點的提升與擴大,眼界與心胸也將不同凡響。如果抵達“道”的境界,亦即可以從“道”的角度來觀察萬物,則將覺悟“一切都很好”。
人生的種種切切,無論悲喜順逆,最後難免都是“船過水無痕”。這時是衹能低嘆三聲無奈呢,還是可以放曠慧眼、穿透表象,直觀“道”之本體,見出一切變化都是“道”的姿態,若有苦樂,則純屬人為造作呢?莊子由此入手,以令人驚羨的“達觀”心態,把人生的煩惱與痛苦一一點化,成為連綿無盡的美好風光。
在莊子筆下,我們看到他如何夢見蝴蝶、欣賞魚樂、曳尾於塗、笑傲江湖。他口中的比喻,有如連環之珠,晶瑩剔透而閃耀懾人,能使聽者駐足沉思、若有所悟,甚至自覺慚愧、若負平生。他擅長描寫平凡人的不凡,如庖丁解牛、痀僂丈人承蜩、大馬捶鈎之絶技、梓慶鬼斧神工、輪扁得心應手,等等。任何一樣小技藝,衹要長期專註去做,心無旁騖而樂此不疲,最後皆可登至化境,如有神助,甚至形同通靈一般,可以自娛娛人。
莊子對於人間的競爭、鬥爭與戰爭,總是以批評嘲諷的語氣,指出其中的執著、盲點與愚昧。世人所嚮往的富貴功名以及浮華享樂,無不讓人付出自我遺忘或自我遺棄的慘重代價,實在得不償失。相對於此,莊子認為人的生命除了身與心之外,還有靈性的層次。問題是:靈性的呈現需要修行的工夫。在老子看來,功夫在於“虛”與“靜”;莊子接受此一觀點,再以“心齋”一詞畫竜點睛,亦即以心之齋戒為階梯,以求嚮上悟道。“精神生於道”一語,顯示人在悟道之時,才能展現靈性的光輝。這樣的精神一旦出現,則“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就不再是夢囈之語了。
道傢立說的目的,在於化解“存有學”的虛無主義,因此要扣緊“道”來尋求啓明。悟道者是極少數人,他們即使無緣以其“三寶”來治理百姓,至少可以安排自己的人間際遇,做到遊刃有餘,進而逍遙自得。在老子之後,戰國時代的莊子就是道傢的最佳代表。
莊子能夠悟道,當然有一套修養方法。這套方法的前提,是深入而準確地瞭解“人的生命”是怎麽回事。簡而言之,莊子要由人的生命現象着手,看穿人的生命本體,然後提出一係列修行指針,最後抵達悟道的境界。
莊子的智慧
莊子是道傢的代表,與老子合稱“老莊”。談起道傢,最難懂的當然是這個“道”字。“道”並不是我可以客觀加以界定的對象,而是包含一切客觀與主觀之物的“整體”。整體是唯一的,我們身在其中,又怎能看清廬山的真面目呢?我們看待任何事物,衹要走出自我中心的狹隘範圍,那麽隨着觀點的提升與擴大,眼界與心胸也將不同凡響。如果抵達“道”的境界,亦即可以從“道”的角度來觀察萬物,則將覺悟“一切都很好”。
人生的種種切切,無論悲喜順逆,最後難免都是“船過水無痕”。這時是衹能低嘆三聲無奈呢,還是可以放曠慧眼、穿透表象,直觀“道”之本體,見出一切變化都是“道”的姿態,若有苦樂,則純屬人為造作呢?莊子由此入手,以令人驚羨的“達觀”心態,把人生的煩惱與痛苦一一點化,成為連綿無盡的美好風光。
在莊子筆下,我們看到他如何夢見蝴蝶、欣賞魚樂、曳尾於塗、笑傲江湖。他口中的比喻,有如連環之珠,晶瑩剔透而閃耀懾人,能使聽者駐足沉思、若有所悟,甚至自覺慚愧、若負平生。他擅長描寫平凡人的不凡,如庖丁解牛、痀僂丈人承蜩、大馬捶鈎之絶技、梓慶鬼斧神工、輪扁得心應手,等等。任何一樣小技藝,衹要長期專註去做,心無旁騖而樂此不疲,最後皆可登至化境,如有神助,甚至形同通靈一般,可以自娛娛人。
莊子對於人間的競爭、鬥爭與戰爭,總是以批評嘲諷的語氣,指出其中的執著、盲點與愚昧。世人所嚮往的富貴功名以及浮華享樂,無不讓人付出自我遺忘或自我遺棄的慘重代價,實在得不償失。相對於此,莊子認為人的生命除了身與心之外,還有靈性的層次。問題是:靈性的呈現需要修行的工夫。在老子看來,功夫在於“虛”與“靜”;莊子接受此一觀點,再以“心齋”一詞畫竜點睛,亦即以心之齋戒為階梯,以求嚮上悟道。“精神生於道”一語,顯示人在悟道之時,才能展現靈性的光輝。這樣的精神一旦出現,則“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就不再是夢囈之語了。
道傢立說的目的,在於化解“存有學”的虛無主義,因此要扣緊“道”來尋求啓明。悟道者是極少數人,他們即使無緣以其“三寶”來治理百姓,至少可以安排自己的人間際遇,做到遊刃有餘,進而逍遙自得。在老子之後,戰國時代的莊子就是道傢的最佳代表。
莊子能夠悟道,當然有一套修養方法。這套方法的前提,是深入而準確地瞭解“人的生命”是怎麽回事。簡而言之,莊子要由人的生命現象着手,看穿人的生命本體,然後提出一係列修行指針,最後抵達悟道的境界。
那麽,人的生命現象有何內容?人有身體與心智。身體有感官,由此引發情緒與欲望,造成各種睏境。莊子的觀察是:“一受其成形,不亡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莊子?齊物論》)意思是:人承受形體而出生,就執著於形體的存在,直到生命盡頭。它與外物互相較量摩擦,追逐奔馳而停不下來,這不是很可悲嗎?這樣的人,“其寐也魂交,其覺也形開,與接為構,日以心鬥”。(《莊子?齊物論》)意即:人們睡覺時心思紛擾,醒來後形體不安,與外界事物糾纏不清,每天勾心鬥角。很明顯,這樣的睏境可以推源於心智的偏差作用。
人的心智擁有認知、判斷、選擇等功能,但是它很容易陷於“區分”的層次。莊子質疑說:人所肯定之“正處、正味、正色”(真正舒服的住處、真正可口的味道、真正悅目的美色),對於其他動物而言是完全無法接受的。(《莊子?齊物論》)即使專就人的社會而言,所謂“仁義、禮樂”也都難免是偏頗的、相對的、形式化的要求,其結果則往往是扭麯了人的本性。因此,莊子的建議是:“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莊子?大宗師》)意即:擺脫肢體,除去聰明,離開形骸,消解知識,同化於萬物相通的境界。
簡單說來,針對人的身體與心智而言,莊子的立場是要做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莊子?齊物論》),要讓身體好像沒有血氣與欲望,並且讓心智好像沒有執著的意念。做到這一步,纔可進入修行的領域。
修行共分七個階段,依序是: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莊子?大宗師》)意即:遺忘(或超越)天下(代表人間的一切,包括仁義與禮樂之類的價值觀);遺忘萬物;遺忘生命。這三步皆用“外”字,表示不受幹擾之意。然後,是透徹通達,有如陽光照亮一切(類似“啓明”狀態);看見一個整體(一切合而為一,皆源於“道”)。接着,沒有古今之分,時間不再具有意義;最後是不死不生,亦即與“道”合一,永恆不變。
以上雖然列出七個階段,但是要做到第一步“外天下”已屬睏難之至。譬如,誰能做到“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莊子?逍遙遊》)亦即做到了“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稱贊,他也不會特別振奮;即使全世界的人都責備,他也不會特別沮喪”。要有多強的內在定力,纔可完全無視於“天下”的左右?莊子期許人們由習以為常的“重外輕內”,提升到“重內輕外”,而最高目標是“有內無外”。但是,這個內在自我還需要下另一番工夫,就是莊子著名的“心齋”之說。
人的心智擁有認知、判斷、選擇等功能,但是它很容易陷於“區分”的層次。莊子質疑說:人所肯定之“正處、正味、正色”(真正舒服的住處、真正可口的味道、真正悅目的美色),對於其他動物而言是完全無法接受的。(《莊子?齊物論》)即使專就人的社會而言,所謂“仁義、禮樂”也都難免是偏頗的、相對的、形式化的要求,其結果則往往是扭麯了人的本性。因此,莊子的建議是:“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於大通。”(《莊子?大宗師》)意即:擺脫肢體,除去聰明,離開形骸,消解知識,同化於萬物相通的境界。
簡單說來,針對人的身體與心智而言,莊子的立場是要做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莊子?齊物論》),要讓身體好像沒有血氣與欲望,並且讓心智好像沒有執著的意念。做到這一步,纔可進入修行的領域。
修行共分七個階段,依序是: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不死不生。(《莊子?大宗師》)意即:遺忘(或超越)天下(代表人間的一切,包括仁義與禮樂之類的價值觀);遺忘萬物;遺忘生命。這三步皆用“外”字,表示不受幹擾之意。然後,是透徹通達,有如陽光照亮一切(類似“啓明”狀態);看見一個整體(一切合而為一,皆源於“道”)。接着,沒有古今之分,時間不再具有意義;最後是不死不生,亦即與“道”合一,永恆不變。
以上雖然列出七個階段,但是要做到第一步“外天下”已屬睏難之至。譬如,誰能做到“舉世而譽之而不加勸,舉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莊子?逍遙遊》)亦即做到了“即使全世界的人都稱贊,他也不會特別振奮;即使全世界的人都責備,他也不會特別沮喪”。要有多強的內在定力,纔可完全無視於“天下”的左右?莊子期許人們由習以為常的“重外輕內”,提升到“重內輕外”,而最高目標是“有內無外”。但是,這個內在自我還需要下另一番工夫,就是莊子著名的“心齋”之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