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講課的內容是《中國古代的青銅器》。在正式講這個題目以前,先講講基本的概念性的東西。首先要講一下青銅和青銅時代。大傢知道銅是人類最早利用的一種金屬材料。在開始的時候使用的是紅銅,就是自然銅。這個自然銅由於它的熔點是很高,它這個熔點是1080多度,很不容易熔化。所以在開始的時候,衹能是用鍛打的辦法來製造一些小件的一些工具、一些裝飾品。在世界上發現最早的紅銅的器物是土耳其和伊朗,距離現在是9000多年。那個時候人類使用的工具絶大多數還是石器。所以這個時候在考古學上稱為銅石並用時代。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摸索,生産的發展特別是製陶技術的這個發展。因為對陶器來講,燒陶器的溫度可以達到1000度。那麽這樣的話就對熔銅就不睏難了。在經過相當時間的摸索,逐漸地就認識到了在銅料當中摻上錫和鉛可以降低它的熔點可以降到八九百度。那麽這樣就很容易了,這樣的話就可以鑄造用它來鑄造更多的工具和武器,鑄造一些器皿。這樣就被稱為青銅。
在公元前4000年到3000年左右的這個時間,很多地區都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但這個時候,青銅還不能夠完全代替石器,完全代替石器衹有到了鐵器出現以後。所以這個時期呢,就被稱為青銅時代。我們中國目前所發現的青銅器和紅銅器,最早的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這段時間。發現的一些地點,從甘肅到山西,到河南,到山東,都有發現。發現的時候,這個階段,就是青銅和紅銅同時就出現了,同時出現了。應該是更早的時候,有個時期使用,很長時間使用紅銅這樣一個時期。那我們國傢呢,這個時期我們考古啊是一個,是發展得是比西方國傢晚了將近100年的時間。隨着最近幾十年的考古學的不斷地深入,不斷地有新的發現,不斷地改變了我們的認識。我們相信一定會能夠發現,比公元前3000年,更早的這個紅銅,使用紅銅比較多的這樣一個時期。
下邊再講一點,總的講一下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特點。中國古代的青銅器有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它廣泛應用於當時貴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種類和數量都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占據着重要的地位,對於當時的物質生活和政治生活起了很重大的影響。當時的人們的飲食起居用的這些器物,就是所謂禮器,禮器,青銅的,樂器。一直到車馬上面的裝飾,建築上的裝飾,到武器。那麽前面講的這些都是維護着當時的等級制度的。那麽武器嘛,就是直接和國傢機器、軍隊直接相關的。所以古書上講“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打仗。所以這些呢,“祀”和“戎”,這就和青銅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中國的青銅器在世界文明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這麽樣地廣泛地使用,應該說是少有的。它同當時的生産、科技、藝術這些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關係。所以各個國傢的博物館,凡是收藏有中國文物的都是以青銅為很突出的。那麽美國的弗利爾博物館,英國的不列顛博物館,日本的東京國立博物館,這些都有着相當數量的中國的青銅器,國外也還有的博物館,就是專門收藏中國青銅器的,收藏中國青銅器的。現存的數量可以說是數以萬計,就拿《中國青銅器全集》這一部書,一共是16本,它是集中了國內外博物館的,收藏了中國青銅器的精華,一共16本,就是收藏了2700多件。說到《中國青銅器全集》,我們今天提到的衹能提到1%。
下面我想講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青銅器是商周時代生産科技和藝術發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青銅器是怎麽樣鑄造的呢?鑄造青銅器,首先要用泥巴塑一個模型,這個泥料怎麽樣。那還很復雜,今天限於時間不講了,然後把它翻成一個範,要在上面加工,刻花紋,刻銘文,然後再把範合起來進行澆鑄。澆鑄,當然這個範怎麽做,內範外範這都很復雜了。然後進行鑄造,鑄造了以後再進行修整,大體上這麽一個過程。夏代和商代初期,這個時候就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還不久,鑄造業還不夠發達。我們現在所發現的主要是些扁平的工具、武器,器皿這一類東西呢衹有那麽三四種,發現最多的就是這種東西,叫爵杯,爵是一種酒器。這個時期的銅器,它的體積一般都比較小,大概一般都是十多個釐米到二十多個釐米。器形也比較單純、比較簡單。同樣一種器,它的器形形狀都差不多,器壁很薄、素面。或者衹是裝飾一點圓點或者圓餅或者是有幾道單綫。
到了商代的前期,那麽社會有了很大的發展。那麽在河南的鄭州偃師都發現了當時的都城,相當規模的都城和宮殿的基址。那麽這個時候的鑄銅業也有了顯著的進步,工具和兵器以外,容器這類東西已經發現了有十多種,有做烹飪的東西,做盛食器,酒器、水器。像這個,這是在鄭州一個窖藏裏邊發現的銅鼎,這個銅鼎已經有1米高了。一個窖藏裏面發現了還不止一件銅鼎,好幾件銅鼎,還有些別的東西。這個時期的合範的技術,有了相當的水平。器壁都比較均勻,花紋還是很素樸的。當然它這個當中是有這個一般地還是有這個獸面紋,花紋都很清晰,但是顯得很粗獷。
到了商代的後期和西周時期,這是中國青銅器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青銅器,器類齊全、鑄造精細、紋飾華麗。有很多是成套的大件的東西,商代的後期,我們知道都城是在現在的河南的安陽。這個地方,在近代盜掘出土的青銅器是很多。後來又盜掘出土了甲骨文,引起了學者們的註意。所以中國的學術機關的考古發掘,就是1928年從這個地方開始的。而早期被盜的青銅器,那可以說遍布國內外的博物館。國外的一些博物館有很多大件的東西都是民國初年那個時候出去的。這個時期發現過當時的大型的宮殿,發現過那個時候的王陵,也發現過那個時候的鑄銅的遺址。現在我們發現的最大的這個商代後期的青銅器,就是這件司母戊鼎,收藏在天安門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它的重量是875公斤。這個時候,因為被盜的關係,被盜掘的關係,有很多墓挖了以後,挖了這個時候的王陵,王陵大部分都是空的,剩下的東西很少。
從1928年到1937年,在解放以前,那個當時的這個學術機關做過15次發掘。那個時候發掘的青銅器加在一起,一共衹有170件,170件東西。而我們在1976年,曾經發掘過一個墓,叫“婦好墓”,她是一代商王的一個妃子。她當時又是一個武將,可以帶兵打仗,甲骨文裏面有記載,“婦好”。這一個墓就出了400多件青銅器。這種容器,像鼎這一類的東西,我剛纔講的170多件呢,不算那小東西,就是鼎這些大件的東西出了170件,而這一個墓就出了 210件,一共加起來有1600多公斤。這是這個墓出的最大件的東西,叫三連甗,它是上面是三個蒸鍋,就是三個屜啊,下面是那個底,底部是個篦子一樣的東西,這個中間放上水,這樣可以蒸東西。這是另外一個地方出土的,這個叫簋,是盛這個食品的。這也是婦好墓出土的酒器叫尊,婦好的方尊,這是它出的一個鳥形的,一個貓頭鷹形的一個尊。這個時期鑄造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可以說各種門類的東西都已經齊備。它這個時候的花紋,剛纔我們看到前期的鄭州發現的它是很單綫的那種花紋。這個時期的花紋一般地來講是比較華麗的,都是三層花紋,怎麽叫三層花紋呢?它是這個突出的這部分。下面還有個底子,底子是什麽?很細的很細的一種回形的這種紋,我們叫它雲雷紋,這種突起的花紋呢!花紋上面,表面上還有很細的花紋,所以這樣子叫三層花紋。這個時期最流行的獸面紋,這個時期已經有了分鑄的技術了,分鑄是怎麽樣呢?先鑄造一個器身,然後再把它的零件,鑄的零件,局部再搞一個模子,像這件東西,那些小東西,就是這樣鑄進去,還有先把那個零件鑄好,然後把它插在那個大件的東西那個範上,然後怎麽把它再鑄接連起來。這個時期不但在它的首都,而在地方上一些地方也有了相當的發現,就是地方青銅的生産有了相當地發展。
這是在湖南發現的這個象尊,這種鳥獸形的東西發現得很不少,造型是很生動的。這是在北京,北京出的一個西周墓出的當時的酒器,叫方罍。這是婦好墓的叫方斝,讀做jiā,“家庭”的“傢”。這是發現當時的武器嘛,這是當時的鋼盔,這是在山東發現的。這是鉞,這個鉞個很大,大概有這麽30公分長寬,這個斧頭,把腦袋一下能砍下來是不成問題的。這是在四川廣漢三星堆發現的這個銅人,這個銅人呢,單單這個,不算底座,單單人這一部分,就一米七高,加上底座是2 米多。西周時期,當時的都城它開始的時候,西周建國以前,就是武王伐紂以前,那是本來是在陝西的扶風、歧山這一帶,後來呢就到了長安,現在的西安的東南。先是在豐京,後來在鎬京。在這個武王伐紂以後呢,為了鞏固對東方的統治呢,又在洛陽搞了一個陪都。所以這個西周的這個都城呢是在周原、豐鎬和洛邑這3個地方,這3個地方都是西周銅器的主要的出土地。我們知道周初的時候呢,一個是分封諸侯,一個是製禮作樂,把他的這個周天子的子弟封到各個地方。然後由周公製禮作樂,製定當時的一些典章制度以鞏固他的統治秩序。這個時期青銅器鑄造業是對於商代的一個繼承和發展,同時又形成了自己的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西周時期很多的青銅器都有着長篇的銘文,早年周原和洛陽出土的銅器,有很多也是流傳到國內外,最近的三五十年,周原這一個地方出土的青銅器,出土的是最多的。單那有銘文的,據統計就將近400件。在扶風一個地方,一個窖藏一次就出了103件,這103件當中有很多長銘文,重要的銘文。這是西周時期的一件很大的鼎,這件大鼎高度是一米二,重量是220多公斤。這是叫一個大剋鼎,西周晚期的,現在收藏在上海博物館,裏面有長篇的銘文。還有個大剋鼎,還有小剋鼎,小剋鼎的銘文比它簡單一點,一共有7件。這是在北京琉璃河出土的一個鬲,叫伯矩鬲。伯矩是個人,這個銅器當中就記載了伯矩這個人怎麽樣受到燕侯的賞識,這件東西陳列在就是琉璃河的那個燕都博物館,這個琉璃河發現的東西就提到。有另外的銅器就提到,周王怎麽樣封召公到燕做燕侯,所以講北京建城多少周年,就是因為琉璃河的考古發現,但是到後來嘛又發現了西周的甲骨。
西周的青銅器在形狀和紋飾上是更加規範化,它具有一些樸實的風格。這個鳳鳥嘛是很突出,這個可能和這個所謂“鳳鳴歧山”,可能有一定的關係。除了王室的東西以外,在這個都城以外,在它各地的諸侯國也不斷地有所發現。北京的琉璃河燕國的墓地發現了一批銅器,特別是在山西麯沃的晉侯墓地,就發現了從西周早中期之間開始,一共是9組19座墓,若夫妻兩個,兩座墓並列,這麽合葬的,中間有一個是一個侯兩個夫人,所以是一共是9組19座墓。這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很大的一件鬲,這件鬲是鬲當中最大的,它有半米高,將近40斤重。這是周武王時候的一件銅簋,這個西周的時候呢,這種方座的東西很多,它經常是那種,尾巴捲起來的這種,張着嘴捲起來這種。這是另外一件簋,上面是鳥,那個鳥呢鳥頭上面還有個垂冠,所以是這個鳳凰一類的東西。那個你看兩個耳朵也是鳥,這是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無己其簋,它是西周晚期的。這是簋當中最大的一件,叫害夫簋,這個字呢讀音是讀做hú,這是西周的周厲王的名字,周厲王的東西。周王親自,屬於他的別的都是,好多都是屬於下面的貴族,屬於周王的東西,有數的幾件,這一件是他的一件簋。這一件是一件興壺,就是我剛纔講的在扶風,一個窖藏出了103件,這是中間的一件,你看這個花紋啊,已經是圖案化了,很樸實的一種花紋。這種花紋我們叫它波麯文,像波浪一樣的。這是在天安門歷史博物館的一件盤,這件盤,它是長度是一米三,將近一米四,重量是215公斤,簡直像個洗澡盆似的。這個出土以後,後來在民間流傳,後來重新發現的時候啊,被人當做喂馬的槽子,這就是很有名的一件東西。這是一個盤,這個盤,剛纔那個盛水,這個盤和我們下面要看的這個叫匜,盤匜這東西是配合着使用的,是怎麽使用呢?貴族在舉行典禮的時候,祭祀的時候,旁邊有3個人伺候他,一個人手裏捧着盤子,一個人手裏頭拿着這個匜,匜裏面盛着水,他們要洗洗手,就一個人給他倒水,一個人拿盤子把水擎着,旁邊再有人拿手巾給他擦手,這樣使用。
下面再講一下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候周天子的勢力已經衰微了,列國興起。所以各地在經濟上、政治上都發展起來,青銅鑄造業也有了新的發展。這個時候我們知道,中國是從西周發現了最早的鐵器,是西周晚期,那麽經過一個春秋,到了戰國的時候,鐵器的使用就越來越多了,隨着鐵器使用的廣泛,中國從戰國時候就進入了鐵器時代,但剛剛開始的這段時間呢,這個青銅器呢,在社會生活當中還占有相當的比重,所以這樣有了鐵器也就導致了一些新的工藝的出現,而適應着所謂“禮崩樂壞”的這樣一個局面,青銅器的這種神秘色彩逐漸地也就蛻變為,生動活潑的這樣一種新的風格,形成了一個新的技藝的高峰。這個前後在若幹個地方,有過一大批的發現,在早年,在1925年,在河南新鄭這個地方。就發現過鄭國的國君的大墓,出土了有上百件,大件的東西,在安徽壽縣就發現了,楚王在滅亡前不久的一座楚王的這個陵墓。僅僅這個安徽省博物館,現在收藏的就有700來件,還有流散的就不算了。特別是湖北隨州的曾侯乙墓,這個墓裏面,大大小小的青銅器就出了有6000多件。有大件的,有一些很小的包括到箭頭一共用銅據統計用了有10噸重的銅,就這一個墓地。它連棺材,棺材外面那個槨啊,架子也是銅架子,銅架子上面再鑲上木頭板。這種禮器,鼎啊什麽,這一類的禮器,就出了100多件。
我們下面來看,這件呢,這是在山西太原一個晉國的一個高級的貴族的一個墓裏出的,一個鳥尊。你看鳥的羽毛都是栩栩如生的。這是剛纔我講到那個河南新鄭鄭國的國君的墓出的,這個蓮鶴雙壺,這個一件在北京,一件在鄭州。這是還在淅川那個墓出的,淅川墓出的這個銅禁,銅禁是一個,就等於一個炕桌,弄個臺子上面放酒器的,這個邊上這個花紋你看着很細,這是用一種新的方法,叫做失蠟法來鑄造的,因為這麽細啊,要用那個泥範合範,是沒辦法合範的。它是怎麽?先做個蠟模子,就做出這樣的模子,然後外面搞成泥範,完了銅汁澆灌進去,以後呢,那個蠟就熔化了,就是這樣鑄造出來。過去衹知道中國呢出現得比較晚。可能到了開始呢,可能認為是到了唐朝,後來因為雲南的考古發現,把這個年代提早到,戰國末、西漢初這個時候,因為有了這個墓的發現,這種鑄造方法在中國,在春秋的時候就有了。這種鑄造的方法到現在,還是精密鑄造所采用的方法。這是件吳王夫差劍,這在湖北江陵發現的吳王夫差劍,這個銘文呢是錯金,這種方法如果沒有鐵器,那是很難想像的。它不但錯了銘文,還有些銅器的花紋,也是采取這樣的辦法。這是在洛陽發現的一件銅鼎。它這個花紋錯進去了金和銀,這個是曾侯乙墓出的一個尊盤,一個尊、還有一個盤。這樣連起來。它這個也是采取失蠟法鑄造的。
大傢看這件銅器,它是這種花紋是攻戰的,水陸攻戰的這種花紋,很生動的。這個時期呢,不但一些銅器的花紋程式化,像這種花紋,它有了一定的範本,怎麽一定範本,我們發現在不同地點,不同地方出的,那個圖像是幾乎完全一樣,它如果沒有一定的範本是不可能的。像這件,是曾侯乙墓出的一個大件的銅器,這件銅器呢,它的高度是一米二六,重量是327公斤。這一個墓裏邊出了兩件,一件調到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了,湖北還留了一件。這個時期,我剛纔講了,這個各地的經濟政治都有相當的發展,所以這個時候呢,各地的青銅器有了不同的風格。我們根據現有的材料可以進行分區,知道這個地區能夠分作幾個地區。它的花紋,這個從器物的形狀到花紋,都有所差別。而這種花紋,它的程式化,它是當時有一定的印模,它不是一件一件地來設計、刻。有一定的模子,然後把它拍到那個範上去,這樣子。
那麽從西周晚期開始,銅器的銘文也都是像活字一樣,我們從銅器上可以看出來痕跡。當時是一個一個字拍上去的,不是整體這麽寫下來的,這麽刻的,這個應運用是活字最早的這個淵源了,這是第一個問題。
下面講第二個問題,青銅器的組合是商周禮樂文化的實物例證,商周的禮樂文化的核心是“明貴賤,辨等列” 就貫穿個等級制度。這個商代的青銅器的組合的等級情況,因為目前限於資料的所限,我們還說不太清楚,就像那個婦好墓,那樣完完整整的墓,這樣的墓畢竟還是發現太少。我們知道這個墓,它是大個的方鼎,像司母戊鼎那樣的大個方鼎,出了兩件,一件大的圓鼎,那是中號的這種鼎出了2組6件。但是別的墓呢?你現在材料還很難對比,它是很難對比,它是我們還看不出這樣的等級情況是怎麽樣,一定有一定的等級,那麽到了西周中期以後,到春秋的時候,這種規範化的組合,就非常明確,就是鼎,是9件鼎配8件簋,當然還再加上別的銅器,7件鼎配6件簋,5件鼎配4件簋,這都和當時的等級,他的身份有關係。根據有銘文的材料,知道呢,像9件的是諸侯,那麽7件5件的吧,是比他低一點等級,不但它這些禮器,而且這個編鐘也有一定的組合關係,組合關係,這個一般地是衹能出一套,到國君這一級可以出2套,有編鐘,還有編磬。再有車馬,最高一等的是有真車真馬,幾輛車幾匹馬,這個中間有個等級問題,沒有真車真馬是把這個車馬的零件,給它摘下來,放在墓裏邊,再低的嘛連零件也沒有,零件也沒有,所以這樣呢,從青銅器我們研究當時的禮製是很重要的這個實物資料。
下面再看,這裏曾侯墓出的這個編鐘,這個編鐘是現在出的件數最多的,這套編鐘,它是鐘連那個鐘架子,我們有好多在博物館看那個陳列,那是復原的。這個它是鐘架子,都是原來的架子,在墓裏邊的那個架子,還擺得好好的。那些零件和那個旁邊那個銅人,這麽托着,銅人連那個挂鈎,這些都是原來的,上面都有銘文,根據這個銘文啊,記載它的部位,部位在什麽地方。這是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藏的一套西周的編鐘,西周晚期的鐘,西周從西周中期開始,典型的就是八件一組,從第三件開始是發兩個音,中間敲中間和敲邊上和敲右側,發兩個音。這個時候,西周的鐘是四聲音節。中國一直到後來的,長期後來的這個民樂,請教他們搞民樂的一直都是五聲音階。
下面講第三個問題,這個青銅器的銘文,是商周時代歷史事件的真實記錄,商周時代的銅器銘文,大多是鑄成的,少數是刻成的,或者鑿成的。據我們統計,我們在《殷周金文集成》這部書裏面,著錄的銅器銘文是將近12000件,因為這個書,是1994年出齊的,在這些年,各地還有不斷地有出土,現在呢,總數超過12000件了。有銘文的。商代後期一般呢衹有一兩個字,多的四五個字,直到商代的末年,纔有四五十個字的這樣的,也衹有幾件東西。西周時期就有很多長篇巨製了,字數最多的是現在在臺灣故宮的毛公鼎,497個字,我剛纔講了12000件,100個字以上的大概有100件左右,150個字的也大概有20多件,那個幾十個字的那就很多了。這些銅器的銘文的內容,就包括了周天子的誥命,記載當時的徵伐、宴享、田獵,一直到土地轉讓,婚姻關係等等。可以說一些長銘文的統計,長銘文的統計,這一篇一件器的銘文就相當於《尚書》中間的一篇。當然到了東周時代一般的銘文都比較少,有的衹有這個工名,工人的名字,但是也有個別的長銘文的,像河北平山就是西柏坡,不是在平山縣嘛,平山縣是戰國的時候的,中山國的都城所在就從這一個墓裏邊,出了三件銅器,長銘文的銅器,這個一件鼎,就460多個字,一件一件方壺是450個字就記載了這個中山和燕國之間的一些歷史事件。
我下面舉幾個例子,這件是,這個叫利簋,這是在陝西臨潼就在華清池附近,那個臨潼縣博物館收藏的。這件銅器就記載了這個周武王,武王伐商的事情。這個銘文一開頭第一個字就是武,這個武在銅器銘文中,這個文武的武是帶個斜玉旁的。“武徵商,維甲子朝”,在甲子這一天,維甲子歲鼎剋聞,“鼎”做“當”講,這一天這個太歲是正當空,這是第一件。剛纔我前面講過一件,武王的器物,那是過去是唯一的,現在又有了一件。這件是有了確切的年代,就是武王伐商的時候鑄的。這件叫何尊。這在寶雞,寶雞在文革前出土的一件東西,在寶雞博物館。文革以後,籌備第一次中國的青銅器出國展覽,出國展覽,這件東西拿到北京來,這個籌備展覽,到上海博物館,馬承源先生他負責籌備,他是青銅器國內有數的專傢,數一數二的專傢。看這件尊的內底,看着邊上好像露出點筆道,後來一去銹,去出來這麽長一篇銘文,這篇銘文就記載了什麽,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在洛陽這邊建一個陪都,這樣的重要的歷史事件。再看這件,這件叫史墻盤,這就是在扶風那個窖藏,103件當中出的這件東西,這件東西啊這麽長篇的銘文,前一半就記載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還有當時在位的這個周天子恭王,七代,每一代呢講那麽兩句話,他的突出的這個歷史功績是什麽。後一半就講他自己本傢族幾代的事跡,所以這件東西這個歷史價值是非常高。因為它這個窖藏出的東西,不是一代人的東西,根據這件銘文,給它串起來,對於西周中期銅器,過去這個時期的銅器啊,標準的器物比較少,所以對這個時期的銅器的斷代,有非常重要的價值。銅器的銘文有很多史事可以和文獻資料相對照,甚至可以補充不足。
不久以前,這個報刊上都介紹,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新進了一件銅器,一件壺,這件壺就講了大禹治水,第一行講大禹治水。下面整篇銘文就講怎麽樣以德治國,這樣的思想,大禹治水我們過去知道,衹有在春秋的時候銅器當中,有兩件銅器提到禹,還沒有提到治水,這一下子把這個大禹治水,這個是確切的事件,提早到了西周晚期,提早了幾百年。在夏商周斷代工程當中,夏商周斷代工程嘛,最基本的是個西周的王的年的斷代,因為841年共和元年這個我們是知道的,《史記》上記載知道,就是往上推,往上推,第一部就是推西周的每一個五多少年,首先第一部就是要它根據考古發現,根據碳14的測定,根據青銅器的斷代,青銅器的斷代的基礎上,天文學家再來推算哪一個時候哪一個年和它比較符合。他如果推的,如果過去的來講相當長的時間,一些天文學家他不管銅器的年代,這個互相不結合的,這次結合,他推的年代,他說個年代討論,我們討論不行,你這個年代早了,沒那麽早,他再算,這麽樣算出來的,那麽像剛纔那個,上海博物館收藏那個晉侯墓地出的那套鐘,那套鐘提到了這樣的年代,提到了七個歷日。那麽在同一件器上提到,那當然這個學術價值就非常高了,所以總的來說就是中國古代的青銅器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今天是限於時間,衹能這麽很粗略地這麽說一說,我就講到這裏。
提問: 王教授您好,我看了您這麽多的圖片,感覺到鼎有大的,有小的,數量非常多,因為當時夏商周的時候,他們的生産力比較低下,科技也不發達,我不僅對它的原料來源産生了疑問,我就想請您介紹一下,它鑄造這些銅器的原料來源情況。
答: 好,銅礦在中原地區是比較缺少的,我們知道,大概在山西,山西晉南有銅礦,那在長江流域,銅礦很豐富,從湖北大冶有個銅緑山,大治不是現在還是銅緑山,在長江流域發現最早的,春秋時期,後來不斷地發現了,從湖北經過江西經過安徽,一直到,可能都臨近到南京了,這一路都有銅礦,都有銅礦。像這個在江西,有的銅礦年代可以早到商代,早到商代,所以這批銅呢,就是從那個地方,來通過一定的交換關係,輸入進來的,剛纔我不是介紹這個保利藝術博物館這套鐘,在過去呢,我們是知道的,在宋朝的書上,宋朝的這個著錄銅器的書上,講過一件銅器,這是春秋早期的,就講了,怎麽樣到這個河南安徽這一帶去換銅去。這套編鐘的銘文,它也是它8件是連起來一篇銘文,150多個字就講了一件事情,叫戎生這個人,他是和晉國有關係的,除山西不知道,山西運城地區不有個????池嗎,????池産????鹵、産????,用山西進貢的這個????,裝了多少車,運到繁湯這個地方,再就是河南的東南部這個地方,當時可能是一個貿易的集散地,到那個地方去換銅,換了銅回來就鑄的這個鐘,我們在有的地方,有的遺址呢就發現過銅錠這些原料,可能那邊經過初步冶煉,輸入進來是銅錠,這一點恐怕大量地是從長江流域運來的。
提問: 王老師您能不能介紹一下戰國以後的青銅器的情況呢?謝謝!
答:我剛纔講到這個戰國時期呢,那麽已經進入鐵器時代了,那麽從戰國和戰國以後,從這個工具和武器來講,那主要都是用鋼鐵的東西,那麽人生活用的這些器皿,這些東西,器皿這些東西,那麽到漢代呢,從戰國開始,到漢代,是個貴族用的東西,這個漆器占了很重要的地位,銅器呢也還有,像我發現漢代的一些王的墓,徐州的楚王墓,什麽還有寫河北滿城的那個中山王墓,那銅器嗎還有相當的銅器,但是他在生活當中的這個地位就有所不同,這個銅器一般的都是素面的,銅是大量用來做什麽呢?用來鑄造銅鏡,鑄造錢幣。那麽從這個銅器,漢代以後,瓷器又發展起來了,瓷器金銀器這些又發展起來了,所以這個銅器所占的位置,就有所不同,當時像編鐘這一類的東西,漢代的編鐘也還有。那麽到了這個魏晉,鑄造佛像,有很多銅的造型,有的鎏金的,當然銅這種東西,這個一直到後來,一直到故宮、頤和園的銅獅子,圓明園的水竜頭、猴頭、馬頭,一直到民間銅壺銅盆。那個四川的茶館用的大銅壺,這些也還用銅,還有香爐、蠟臺,但是它和商周時期。這樣在生活當中方方面面這個就有所不同,所處的地位在整個社會中間所占的地位不同,因為社會總要往前發展的,是吧!到後來到近代不但瓷器,玻璃器,塑料器那麽這個比重就不一樣了,我是這麽認為的。
在公元前4000年到3000年左右的這個時間,很多地區都已經進入了青銅時代,但這個時候,青銅還不能夠完全代替石器,完全代替石器衹有到了鐵器出現以後。所以這個時期呢,就被稱為青銅時代。我們中國目前所發現的青銅器和紅銅器,最早的是公元前3000年到公元前2000年這段時間。發現的一些地點,從甘肅到山西,到河南,到山東,都有發現。發現的時候,這個階段,就是青銅和紅銅同時就出現了,同時出現了。應該是更早的時候,有個時期使用,很長時間使用紅銅這樣一個時期。那我們國傢呢,這個時期我們考古啊是一個,是發展得是比西方國傢晚了將近100年的時間。隨着最近幾十年的考古學的不斷地深入,不斷地有新的發現,不斷地改變了我們的認識。我們相信一定會能夠發現,比公元前3000年,更早的這個紅銅,使用紅銅比較多的這樣一個時期。
下邊再講一點,總的講一下中國古代青銅器的特點。中國古代的青銅器有個突出的特點,就是它廣泛應用於當時貴族生活的方方面面,種類和數量都在人們的生活當中占據着重要的地位,對於當時的物質生活和政治生活起了很重大的影響。當時的人們的飲食起居用的這些器物,就是所謂禮器,禮器,青銅的,樂器。一直到車馬上面的裝飾,建築上的裝飾,到武器。那麽前面講的這些都是維護着當時的等級制度的。那麽武器嘛,就是直接和國傢機器、軍隊直接相關的。所以古書上講“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就是“祭祀”,“戎”就是打仗。所以這些呢,“祀”和“戎”,這就和青銅有密不可分的關係。中國的青銅器在世界文明史上占着重要的地位,這麽樣地廣泛地使用,應該說是少有的。它同當時的生産、科技、藝術這些方方面面,都有着密切的關係。所以各個國傢的博物館,凡是收藏有中國文物的都是以青銅為很突出的。那麽美國的弗利爾博物館,英國的不列顛博物館,日本的東京國立博物館,這些都有着相當數量的中國的青銅器,國外也還有的博物館,就是專門收藏中國青銅器的,收藏中國青銅器的。現存的數量可以說是數以萬計,就拿《中國青銅器全集》這一部書,一共是16本,它是集中了國內外博物館的,收藏了中國青銅器的精華,一共16本,就是收藏了2700多件。說到《中國青銅器全集》,我們今天提到的衹能提到1%。
下面我想講三個問題。第一個問題,青銅器是商周時代生産科技和藝術發展水平的集中反映。青銅器是怎麽樣鑄造的呢?鑄造青銅器,首先要用泥巴塑一個模型,這個泥料怎麽樣。那還很復雜,今天限於時間不講了,然後把它翻成一個範,要在上面加工,刻花紋,刻銘文,然後再把範合起來進行澆鑄。澆鑄,當然這個範怎麽做,內範外範這都很復雜了。然後進行鑄造,鑄造了以後再進行修整,大體上這麽一個過程。夏代和商代初期,這個時候就是中國進入青銅時代還不久,鑄造業還不夠發達。我們現在所發現的主要是些扁平的工具、武器,器皿這一類東西呢衹有那麽三四種,發現最多的就是這種東西,叫爵杯,爵是一種酒器。這個時期的銅器,它的體積一般都比較小,大概一般都是十多個釐米到二十多個釐米。器形也比較單純、比較簡單。同樣一種器,它的器形形狀都差不多,器壁很薄、素面。或者衹是裝飾一點圓點或者圓餅或者是有幾道單綫。
到了商代的前期,那麽社會有了很大的發展。那麽在河南的鄭州偃師都發現了當時的都城,相當規模的都城和宮殿的基址。那麽這個時候的鑄銅業也有了顯著的進步,工具和兵器以外,容器這類東西已經發現了有十多種,有做烹飪的東西,做盛食器,酒器、水器。像這個,這是在鄭州一個窖藏裏邊發現的銅鼎,這個銅鼎已經有1米高了。一個窖藏裏面發現了還不止一件銅鼎,好幾件銅鼎,還有些別的東西。這個時期的合範的技術,有了相當的水平。器壁都比較均勻,花紋還是很素樸的。當然它這個當中是有這個一般地還是有這個獸面紋,花紋都很清晰,但是顯得很粗獷。
到了商代的後期和西周時期,這是中國青銅器的鼎盛時期。這個時期的青銅器,器類齊全、鑄造精細、紋飾華麗。有很多是成套的大件的東西,商代的後期,我們知道都城是在現在的河南的安陽。這個地方,在近代盜掘出土的青銅器是很多。後來又盜掘出土了甲骨文,引起了學者們的註意。所以中國的學術機關的考古發掘,就是1928年從這個地方開始的。而早期被盜的青銅器,那可以說遍布國內外的博物館。國外的一些博物館有很多大件的東西都是民國初年那個時候出去的。這個時期發現過當時的大型的宮殿,發現過那個時候的王陵,也發現過那個時候的鑄銅的遺址。現在我們發現的最大的這個商代後期的青銅器,就是這件司母戊鼎,收藏在天安門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它的重量是875公斤。這個時候,因為被盜的關係,被盜掘的關係,有很多墓挖了以後,挖了這個時候的王陵,王陵大部分都是空的,剩下的東西很少。
從1928年到1937年,在解放以前,那個當時的這個學術機關做過15次發掘。那個時候發掘的青銅器加在一起,一共衹有170件,170件東西。而我們在1976年,曾經發掘過一個墓,叫“婦好墓”,她是一代商王的一個妃子。她當時又是一個武將,可以帶兵打仗,甲骨文裏面有記載,“婦好”。這一個墓就出了400多件青銅器。這種容器,像鼎這一類的東西,我剛纔講的170多件呢,不算那小東西,就是鼎這些大件的東西出了170件,而這一個墓就出了 210件,一共加起來有1600多公斤。這是這個墓出的最大件的東西,叫三連甗,它是上面是三個蒸鍋,就是三個屜啊,下面是那個底,底部是個篦子一樣的東西,這個中間放上水,這樣可以蒸東西。這是另外一個地方出土的,這個叫簋,是盛這個食品的。這也是婦好墓出土的酒器叫尊,婦好的方尊,這是它出的一個鳥形的,一個貓頭鷹形的一個尊。這個時期鑄造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了,可以說各種門類的東西都已經齊備。它這個時候的花紋,剛纔我們看到前期的鄭州發現的它是很單綫的那種花紋。這個時期的花紋一般地來講是比較華麗的,都是三層花紋,怎麽叫三層花紋呢?它是這個突出的這部分。下面還有個底子,底子是什麽?很細的很細的一種回形的這種紋,我們叫它雲雷紋,這種突起的花紋呢!花紋上面,表面上還有很細的花紋,所以這樣子叫三層花紋。這個時期最流行的獸面紋,這個時期已經有了分鑄的技術了,分鑄是怎麽樣呢?先鑄造一個器身,然後再把它的零件,鑄的零件,局部再搞一個模子,像這件東西,那些小東西,就是這樣鑄進去,還有先把那個零件鑄好,然後把它插在那個大件的東西那個範上,然後怎麽把它再鑄接連起來。這個時期不但在它的首都,而在地方上一些地方也有了相當的發現,就是地方青銅的生産有了相當地發展。
這是在湖南發現的這個象尊,這種鳥獸形的東西發現得很不少,造型是很生動的。這是在北京,北京出的一個西周墓出的當時的酒器,叫方罍。這是婦好墓的叫方斝,讀做jiā,“家庭”的“傢”。這是發現當時的武器嘛,這是當時的鋼盔,這是在山東發現的。這是鉞,這個鉞個很大,大概有這麽30公分長寬,這個斧頭,把腦袋一下能砍下來是不成問題的。這是在四川廣漢三星堆發現的這個銅人,這個銅人呢,單單這個,不算底座,單單人這一部分,就一米七高,加上底座是2 米多。西周時期,當時的都城它開始的時候,西周建國以前,就是武王伐紂以前,那是本來是在陝西的扶風、歧山這一帶,後來呢就到了長安,現在的西安的東南。先是在豐京,後來在鎬京。在這個武王伐紂以後呢,為了鞏固對東方的統治呢,又在洛陽搞了一個陪都。所以這個西周的這個都城呢是在周原、豐鎬和洛邑這3個地方,這3個地方都是西周銅器的主要的出土地。我們知道周初的時候呢,一個是分封諸侯,一個是製禮作樂,把他的這個周天子的子弟封到各個地方。然後由周公製禮作樂,製定當時的一些典章制度以鞏固他的統治秩序。這個時期青銅器鑄造業是對於商代的一個繼承和發展,同時又形成了自己的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西周時期很多的青銅器都有着長篇的銘文,早年周原和洛陽出土的銅器,有很多也是流傳到國內外,最近的三五十年,周原這一個地方出土的青銅器,出土的是最多的。單那有銘文的,據統計就將近400件。在扶風一個地方,一個窖藏一次就出了103件,這103件當中有很多長銘文,重要的銘文。這是西周時期的一件很大的鼎,這件大鼎高度是一米二,重量是220多公斤。這是叫一個大剋鼎,西周晚期的,現在收藏在上海博物館,裏面有長篇的銘文。還有個大剋鼎,還有小剋鼎,小剋鼎的銘文比它簡單一點,一共有7件。這是在北京琉璃河出土的一個鬲,叫伯矩鬲。伯矩是個人,這個銅器當中就記載了伯矩這個人怎麽樣受到燕侯的賞識,這件東西陳列在就是琉璃河的那個燕都博物館,這個琉璃河發現的東西就提到。有另外的銅器就提到,周王怎麽樣封召公到燕做燕侯,所以講北京建城多少周年,就是因為琉璃河的考古發現,但是到後來嘛又發現了西周的甲骨。
西周的青銅器在形狀和紋飾上是更加規範化,它具有一些樸實的風格。這個鳳鳥嘛是很突出,這個可能和這個所謂“鳳鳴歧山”,可能有一定的關係。除了王室的東西以外,在這個都城以外,在它各地的諸侯國也不斷地有所發現。北京的琉璃河燕國的墓地發現了一批銅器,特別是在山西麯沃的晉侯墓地,就發現了從西周早中期之間開始,一共是9組19座墓,若夫妻兩個,兩座墓並列,這麽合葬的,中間有一個是一個侯兩個夫人,所以是一共是9組19座墓。這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很大的一件鬲,這件鬲是鬲當中最大的,它有半米高,將近40斤重。這是周武王時候的一件銅簋,這個西周的時候呢,這種方座的東西很多,它經常是那種,尾巴捲起來的這種,張着嘴捲起來這種。這是另外一件簋,上面是鳥,那個鳥呢鳥頭上面還有個垂冠,所以是這個鳳凰一類的東西。那個你看兩個耳朵也是鳥,這是上海博物館收藏的一件無己其簋,它是西周晚期的。這是簋當中最大的一件,叫害夫簋,這個字呢讀音是讀做hú,這是西周的周厲王的名字,周厲王的東西。周王親自,屬於他的別的都是,好多都是屬於下面的貴族,屬於周王的東西,有數的幾件,這一件是他的一件簋。這一件是一件興壺,就是我剛纔講的在扶風,一個窖藏出了103件,這是中間的一件,你看這個花紋啊,已經是圖案化了,很樸實的一種花紋。這種花紋我們叫它波麯文,像波浪一樣的。這是在天安門歷史博物館的一件盤,這件盤,它是長度是一米三,將近一米四,重量是215公斤,簡直像個洗澡盆似的。這個出土以後,後來在民間流傳,後來重新發現的時候啊,被人當做喂馬的槽子,這就是很有名的一件東西。這是一個盤,這個盤,剛纔那個盛水,這個盤和我們下面要看的這個叫匜,盤匜這東西是配合着使用的,是怎麽使用呢?貴族在舉行典禮的時候,祭祀的時候,旁邊有3個人伺候他,一個人手裏捧着盤子,一個人手裏頭拿着這個匜,匜裏面盛着水,他們要洗洗手,就一個人給他倒水,一個人拿盤子把水擎着,旁邊再有人拿手巾給他擦手,這樣使用。
下面再講一下春秋戰國時期,春秋戰國時期。這個時候周天子的勢力已經衰微了,列國興起。所以各地在經濟上、政治上都發展起來,青銅鑄造業也有了新的發展。這個時候我們知道,中國是從西周發現了最早的鐵器,是西周晚期,那麽經過一個春秋,到了戰國的時候,鐵器的使用就越來越多了,隨着鐵器使用的廣泛,中國從戰國時候就進入了鐵器時代,但剛剛開始的這段時間呢,這個青銅器呢,在社會生活當中還占有相當的比重,所以這樣有了鐵器也就導致了一些新的工藝的出現,而適應着所謂“禮崩樂壞”的這樣一個局面,青銅器的這種神秘色彩逐漸地也就蛻變為,生動活潑的這樣一種新的風格,形成了一個新的技藝的高峰。這個前後在若幹個地方,有過一大批的發現,在早年,在1925年,在河南新鄭這個地方。就發現過鄭國的國君的大墓,出土了有上百件,大件的東西,在安徽壽縣就發現了,楚王在滅亡前不久的一座楚王的這個陵墓。僅僅這個安徽省博物館,現在收藏的就有700來件,還有流散的就不算了。特別是湖北隨州的曾侯乙墓,這個墓裏面,大大小小的青銅器就出了有6000多件。有大件的,有一些很小的包括到箭頭一共用銅據統計用了有10噸重的銅,就這一個墓地。它連棺材,棺材外面那個槨啊,架子也是銅架子,銅架子上面再鑲上木頭板。這種禮器,鼎啊什麽,這一類的禮器,就出了100多件。
我們下面來看,這件呢,這是在山西太原一個晉國的一個高級的貴族的一個墓裏出的,一個鳥尊。你看鳥的羽毛都是栩栩如生的。這是剛纔我講到那個河南新鄭鄭國的國君的墓出的,這個蓮鶴雙壺,這個一件在北京,一件在鄭州。這是還在淅川那個墓出的,淅川墓出的這個銅禁,銅禁是一個,就等於一個炕桌,弄個臺子上面放酒器的,這個邊上這個花紋你看着很細,這是用一種新的方法,叫做失蠟法來鑄造的,因為這麽細啊,要用那個泥範合範,是沒辦法合範的。它是怎麽?先做個蠟模子,就做出這樣的模子,然後外面搞成泥範,完了銅汁澆灌進去,以後呢,那個蠟就熔化了,就是這樣鑄造出來。過去衹知道中國呢出現得比較晚。可能到了開始呢,可能認為是到了唐朝,後來因為雲南的考古發現,把這個年代提早到,戰國末、西漢初這個時候,因為有了這個墓的發現,這種鑄造方法在中國,在春秋的時候就有了。這種鑄造的方法到現在,還是精密鑄造所采用的方法。這是件吳王夫差劍,這在湖北江陵發現的吳王夫差劍,這個銘文呢是錯金,這種方法如果沒有鐵器,那是很難想像的。它不但錯了銘文,還有些銅器的花紋,也是采取這樣的辦法。這是在洛陽發現的一件銅鼎。它這個花紋錯進去了金和銀,這個是曾侯乙墓出的一個尊盤,一個尊、還有一個盤。這樣連起來。它這個也是采取失蠟法鑄造的。
大傢看這件銅器,它是這種花紋是攻戰的,水陸攻戰的這種花紋,很生動的。這個時期呢,不但一些銅器的花紋程式化,像這種花紋,它有了一定的範本,怎麽一定範本,我們發現在不同地點,不同地方出的,那個圖像是幾乎完全一樣,它如果沒有一定的範本是不可能的。像這件,是曾侯乙墓出的一個大件的銅器,這件銅器呢,它的高度是一米二六,重量是327公斤。這一個墓裏邊出了兩件,一件調到北京的中國歷史博物館了,湖北還留了一件。這個時期,我剛纔講了,這個各地的經濟政治都有相當的發展,所以這個時候呢,各地的青銅器有了不同的風格。我們根據現有的材料可以進行分區,知道這個地區能夠分作幾個地區。它的花紋,這個從器物的形狀到花紋,都有所差別。而這種花紋,它的程式化,它是當時有一定的印模,它不是一件一件地來設計、刻。有一定的模子,然後把它拍到那個範上去,這樣子。
那麽從西周晚期開始,銅器的銘文也都是像活字一樣,我們從銅器上可以看出來痕跡。當時是一個一個字拍上去的,不是整體這麽寫下來的,這麽刻的,這個應運用是活字最早的這個淵源了,這是第一個問題。
下面講第二個問題,青銅器的組合是商周禮樂文化的實物例證,商周的禮樂文化的核心是“明貴賤,辨等列” 就貫穿個等級制度。這個商代的青銅器的組合的等級情況,因為目前限於資料的所限,我們還說不太清楚,就像那個婦好墓,那樣完完整整的墓,這樣的墓畢竟還是發現太少。我們知道這個墓,它是大個的方鼎,像司母戊鼎那樣的大個方鼎,出了兩件,一件大的圓鼎,那是中號的這種鼎出了2組6件。但是別的墓呢?你現在材料還很難對比,它是很難對比,它是我們還看不出這樣的等級情況是怎麽樣,一定有一定的等級,那麽到了西周中期以後,到春秋的時候,這種規範化的組合,就非常明確,就是鼎,是9件鼎配8件簋,當然還再加上別的銅器,7件鼎配6件簋,5件鼎配4件簋,這都和當時的等級,他的身份有關係。根據有銘文的材料,知道呢,像9件的是諸侯,那麽7件5件的吧,是比他低一點等級,不但它這些禮器,而且這個編鐘也有一定的組合關係,組合關係,這個一般地是衹能出一套,到國君這一級可以出2套,有編鐘,還有編磬。再有車馬,最高一等的是有真車真馬,幾輛車幾匹馬,這個中間有個等級問題,沒有真車真馬是把這個車馬的零件,給它摘下來,放在墓裏邊,再低的嘛連零件也沒有,零件也沒有,所以這樣呢,從青銅器我們研究當時的禮製是很重要的這個實物資料。
下面再看,這裏曾侯墓出的這個編鐘,這個編鐘是現在出的件數最多的,這套編鐘,它是鐘連那個鐘架子,我們有好多在博物館看那個陳列,那是復原的。這個它是鐘架子,都是原來的架子,在墓裏邊的那個架子,還擺得好好的。那些零件和那個旁邊那個銅人,這麽托着,銅人連那個挂鈎,這些都是原來的,上面都有銘文,根據這個銘文啊,記載它的部位,部位在什麽地方。這是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藏的一套西周的編鐘,西周晚期的鐘,西周從西周中期開始,典型的就是八件一組,從第三件開始是發兩個音,中間敲中間和敲邊上和敲右側,發兩個音。這個時候,西周的鐘是四聲音節。中國一直到後來的,長期後來的這個民樂,請教他們搞民樂的一直都是五聲音階。
下面講第三個問題,這個青銅器的銘文,是商周時代歷史事件的真實記錄,商周時代的銅器銘文,大多是鑄成的,少數是刻成的,或者鑿成的。據我們統計,我們在《殷周金文集成》這部書裏面,著錄的銅器銘文是將近12000件,因為這個書,是1994年出齊的,在這些年,各地還有不斷地有出土,現在呢,總數超過12000件了。有銘文的。商代後期一般呢衹有一兩個字,多的四五個字,直到商代的末年,纔有四五十個字的這樣的,也衹有幾件東西。西周時期就有很多長篇巨製了,字數最多的是現在在臺灣故宮的毛公鼎,497個字,我剛纔講了12000件,100個字以上的大概有100件左右,150個字的也大概有20多件,那個幾十個字的那就很多了。這些銅器的銘文的內容,就包括了周天子的誥命,記載當時的徵伐、宴享、田獵,一直到土地轉讓,婚姻關係等等。可以說一些長銘文的統計,長銘文的統計,這一篇一件器的銘文就相當於《尚書》中間的一篇。當然到了東周時代一般的銘文都比較少,有的衹有這個工名,工人的名字,但是也有個別的長銘文的,像河北平山就是西柏坡,不是在平山縣嘛,平山縣是戰國的時候的,中山國的都城所在就從這一個墓裏邊,出了三件銅器,長銘文的銅器,這個一件鼎,就460多個字,一件一件方壺是450個字就記載了這個中山和燕國之間的一些歷史事件。
我下面舉幾個例子,這件是,這個叫利簋,這是在陝西臨潼就在華清池附近,那個臨潼縣博物館收藏的。這件銅器就記載了這個周武王,武王伐商的事情。這個銘文一開頭第一個字就是武,這個武在銅器銘文中,這個文武的武是帶個斜玉旁的。“武徵商,維甲子朝”,在甲子這一天,維甲子歲鼎剋聞,“鼎”做“當”講,這一天這個太歲是正當空,這是第一件。剛纔我前面講過一件,武王的器物,那是過去是唯一的,現在又有了一件。這件是有了確切的年代,就是武王伐商的時候鑄的。這件叫何尊。這在寶雞,寶雞在文革前出土的一件東西,在寶雞博物館。文革以後,籌備第一次中國的青銅器出國展覽,出國展覽,這件東西拿到北京來,這個籌備展覽,到上海博物館,馬承源先生他負責籌備,他是青銅器國內有數的專傢,數一數二的專傢。看這件尊的內底,看着邊上好像露出點筆道,後來一去銹,去出來這麽長一篇銘文,這篇銘文就記載了什麽,記載了周成王營建洛邑,在洛陽這邊建一個陪都,這樣的重要的歷史事件。再看這件,這件叫史墻盤,這就是在扶風那個窖藏,103件當中出的這件東西,這件東西啊這麽長篇的銘文,前一半就記載了西周文武成康昭穆,還有當時在位的這個周天子恭王,七代,每一代呢講那麽兩句話,他的突出的這個歷史功績是什麽。後一半就講他自己本傢族幾代的事跡,所以這件東西這個歷史價值是非常高。因為它這個窖藏出的東西,不是一代人的東西,根據這件銘文,給它串起來,對於西周中期銅器,過去這個時期的銅器啊,標準的器物比較少,所以對這個時期的銅器的斷代,有非常重要的價值。銅器的銘文有很多史事可以和文獻資料相對照,甚至可以補充不足。
不久以前,這個報刊上都介紹,北京保利藝術博物館,新進了一件銅器,一件壺,這件壺就講了大禹治水,第一行講大禹治水。下面整篇銘文就講怎麽樣以德治國,這樣的思想,大禹治水我們過去知道,衹有在春秋的時候銅器當中,有兩件銅器提到禹,還沒有提到治水,這一下子把這個大禹治水,這個是確切的事件,提早到了西周晚期,提早了幾百年。在夏商周斷代工程當中,夏商周斷代工程嘛,最基本的是個西周的王的年的斷代,因為841年共和元年這個我們是知道的,《史記》上記載知道,就是往上推,往上推,第一部就是推西周的每一個五多少年,首先第一部就是要它根據考古發現,根據碳14的測定,根據青銅器的斷代,青銅器的斷代的基礎上,天文學家再來推算哪一個時候哪一個年和它比較符合。他如果推的,如果過去的來講相當長的時間,一些天文學家他不管銅器的年代,這個互相不結合的,這次結合,他推的年代,他說個年代討論,我們討論不行,你這個年代早了,沒那麽早,他再算,這麽樣算出來的,那麽像剛纔那個,上海博物館收藏那個晉侯墓地出的那套鐘,那套鐘提到了這樣的年代,提到了七個歷日。那麽在同一件器上提到,那當然這個學術價值就非常高了,所以總的來說就是中國古代的青銅器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今天是限於時間,衹能這麽很粗略地這麽說一說,我就講到這裏。
提問: 王教授您好,我看了您這麽多的圖片,感覺到鼎有大的,有小的,數量非常多,因為當時夏商周的時候,他們的生産力比較低下,科技也不發達,我不僅對它的原料來源産生了疑問,我就想請您介紹一下,它鑄造這些銅器的原料來源情況。
答: 好,銅礦在中原地區是比較缺少的,我們知道,大概在山西,山西晉南有銅礦,那在長江流域,銅礦很豐富,從湖北大冶有個銅緑山,大治不是現在還是銅緑山,在長江流域發現最早的,春秋時期,後來不斷地發現了,從湖北經過江西經過安徽,一直到,可能都臨近到南京了,這一路都有銅礦,都有銅礦。像這個在江西,有的銅礦年代可以早到商代,早到商代,所以這批銅呢,就是從那個地方,來通過一定的交換關係,輸入進來的,剛纔我不是介紹這個保利藝術博物館這套鐘,在過去呢,我們是知道的,在宋朝的書上,宋朝的這個著錄銅器的書上,講過一件銅器,這是春秋早期的,就講了,怎麽樣到這個河南安徽這一帶去換銅去。這套編鐘的銘文,它也是它8件是連起來一篇銘文,150多個字就講了一件事情,叫戎生這個人,他是和晉國有關係的,除山西不知道,山西運城地區不有個????池嗎,????池産????鹵、産????,用山西進貢的這個????,裝了多少車,運到繁湯這個地方,再就是河南的東南部這個地方,當時可能是一個貿易的集散地,到那個地方去換銅,換了銅回來就鑄的這個鐘,我們在有的地方,有的遺址呢就發現過銅錠這些原料,可能那邊經過初步冶煉,輸入進來是銅錠,這一點恐怕大量地是從長江流域運來的。
提問: 王老師您能不能介紹一下戰國以後的青銅器的情況呢?謝謝!
答:我剛纔講到這個戰國時期呢,那麽已經進入鐵器時代了,那麽從戰國和戰國以後,從這個工具和武器來講,那主要都是用鋼鐵的東西,那麽人生活用的這些器皿,這些東西,器皿這些東西,那麽到漢代呢,從戰國開始,到漢代,是個貴族用的東西,這個漆器占了很重要的地位,銅器呢也還有,像我發現漢代的一些王的墓,徐州的楚王墓,什麽還有寫河北滿城的那個中山王墓,那銅器嗎還有相當的銅器,但是他在生活當中的這個地位就有所不同,這個銅器一般的都是素面的,銅是大量用來做什麽呢?用來鑄造銅鏡,鑄造錢幣。那麽從這個銅器,漢代以後,瓷器又發展起來了,瓷器金銀器這些又發展起來了,所以這個銅器所占的位置,就有所不同,當時像編鐘這一類的東西,漢代的編鐘也還有。那麽到了這個魏晉,鑄造佛像,有很多銅的造型,有的鎏金的,當然銅這種東西,這個一直到後來,一直到故宮、頤和園的銅獅子,圓明園的水竜頭、猴頭、馬頭,一直到民間銅壺銅盆。那個四川的茶館用的大銅壺,這些也還用銅,還有香爐、蠟臺,但是它和商周時期。這樣在生活當中方方面面這個就有所不同,所處的地位在整個社會中間所占的地位不同,因為社會總要往前發展的,是吧!到後來到近代不但瓷器,玻璃器,塑料器那麽這個比重就不一樣了,我是這麽認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