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虎通義〗四捲。漢班固(32-92)撰。此書又稱《白虎通》。漢章帝建初四年(79),令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講議《五經》同異,參加者有賈逵、丁鴻、楊終、班固、李育、樓望、成封、桓鬱等數十人,有今文經學家,亦有古文經學家;當時撰有《白虎議奏》,統名《白虎通德論》,後又命班固撰成此書。《白虎議奏》亡於隋唐時期,《通德論》亦漸廢不存,獨以此編傳世。《隋書?經籍志》著錄為六捲,不載作者名氏;《新唐書。藝文志》亦載為六捲,始題班固之名;《崇文總目》載作十捲,凡十四篇;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亦作十捲,凡四十四門。今傳本為元代大德年間劉世常所藏,共四十四篇,與陳氏《解題》同。但捲數卻為四捲,與宋及其以前各傢書目並不相同,蓋歷代有所分合所致。此書為作者集兩漢今文經學大成之作,主要內容為記述白虎觀會議關於經學之議論,大部分為復述董仲舒的學說及基本觀點,並有所發揮。關於天地萬物生成,書中引圖《易緯乾鑿度》所說:“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陽唱陰和,男行女隨也。”編造出了一套唯心主義的神學世界起源說;把傳統的陰陽五行學說神學化,在這一神學世界觀中。天地、陰陽、五行都是有意志的東西,“天之為言鎮也,居高臨下,為人鎮也”;“地之言施也,謗也”,“元氣之所生,萬物之祖也”。五行“言行者,欲言為天行氣之義也,地之承天,猶妻之事夫,臣之事君也。其位卑,卑者親事,故自周於-行。尊於天也”。很顯然,天是最高神,地是它的“妻子”,五行是它們生萬物的材料,整個宇宙發展過程都是由最高的神安排的。如此,自然現象之間的關係也就具有了封建倫理的性質。天造就了人,人就事事模仿天、指出“王者父天母地”,“天覆地載”,“上法鬥極”;其對朝廷的事務。大到禮與刑,小到吃飯,都作了“王者法天”、“天人合一”的神學解釋:由於天人是合-的,人坤是一體的,所以天與人就互相感應。《白虎通義》在董仲舒的基礎上,對三統說作了更詳盡的發揮,認為“三統”是“本於天”的,“正朔有三。伺本?天有三統,謂三微之月也。明王者當奉順而成之,故受命各統一正也”,指出“三統”循環,變的衹是形式,舊王朝滅亡了,新王朝成立了。正朔、服色、都城等可以改變,但“三綱”、“五常”的大道卻不能改,肯定“王者有改道之文,無改道之質”,三統循環論實際不止是封建一統不變論。關於性命論,書中認為,人是天研生,是“天之貴物”,,人體象八封。人性生於陽,人情生於陰,人的壽命分為“壽命”、“遭命”、“隨命”,三命均為天定:並提出了“二綱”、“六紀”的倫理金條,“三綱”是“署為數綱。父為於綱。夫為妻綱”,“六紀”為“諸父、兄弟、族人、諸舅、師長、朋友”,認為“三綱法天地人,六紀法六合”,“六紀”是從“三綱”而來,是“三綱”之紀,把封建社會的倫理關係說成合乎天意的、永恆的自然關係。關於學習,書中亦十分強調,但其所講的“學”,不是學習客觀世界的知識,而是學“聖人之道”,它把聖人描繪成無所不通,無所不曉、能與天地鬼神交通的人,所以,它對“學”的闡述,實際上是“神學知識論”:同時,又把《五經》神學化,指出“《經》所以有五何?經,常也,有五常之道,故口《五經》。《樂》仁、《書》義、《禮》禮、《易》智、《詩》信也”;何以要學《五經》?“人情有五性,懷五常,不能自成,是以聖人象天五常之道而明之,以教人成其德也”,如此,聖人為天的代言人,《五經》也就成了“天書”、“聖經”。全書大量引述緯書為論斷根據,把神學、經學合為一爐,在董仲舒改造孔子學說的基礎上,進一步附加讖緯迷信成分,把儒學改造為神學,把孔子改造為學者與教主的雙重身份,把儒傢著作改造為《聖經》,給孔孟傳統的唯心主義、形而上學增加了更多的神學內容。傳本較多,主要有《四庫全書》本,清盧文紹抱經堂校刻本,《四部叢刊》本等。 白虎通義 四捲(通行本) 漢班固撰。《隋書?經籍志》載《白虎通》六捲,不著撰人。《唐書?藝文志》載《白虎通義》六捲,始題班固之名。《崇文總目》載《白虎通德論》十捲,凡十四篇。陳振孫《書錄解題》亦作千捲,雲:凡四十四門。今本為元大德中劉世常所藏,凡四十四篇,與陳氏所言相符。知《崇文總目》所云十四篇者,乃傳寫脫一四字耳。然僅分四捲,視諸志所載又不同。朱翌《猗覺寮雜記》稱,《荀子註》引《白虎通》天子之馬六句,今本無之。然則輾轉傳寫,或亦有所脫佚,翌因是而指其偽撰,則非篤論也。據《後漢書》固本傳,稱天子會諸儒講論五經,作《白虎通德論》,令固撰集其事。而《楊終傳》稱,終言宣帝,博徵群儒,論定五經於石渠閣。方今天下少事,學者得成其業,而章句之徒,破壞大體,宜如石渠故事,永為世則,於是詔諸儒於白虎觀論考同異焉。會終坐事係獄,博士趙博,校書郎班固、賈逵等,以終深曉《春秋》,學多異聞,表請之,即日貰出。《丁鴻傳》稱,肅宗詔鴻與廣平王羨及諸儒樓望、成封、桓鬱、賈逵等論定五經同異於北宮白虎觀,使五官中郎將魏應主承製問難。侍中淳於恭奏上,帝親稱製臨决。時張酺、召馴、李育皆得與於白虎觀,蓋諸儒可考者十有餘人。其議奏統名《白虎通德論》,猶不名通義。《後漢書?儒林傳》序言,建初中,大會諸儒於白虎觀,考詳同異,連月乃罷。肅宗親臨稱製,如石渠故事,顧命史臣,著為通義。唐章懷太子賢註,雲即《白虎通義》。是足證固撰集後乃名其書曰《通義》、《唐志》所載,蓋其本名。《崇文總目》稱《白虎通德論》,失其實矣。《隋志》刪去義字,蓋流俗省略,有此一名。故唐劉知幾《史通》序引《白虎通》、《風俗通》為說,實則遞相祖襲,忘其本始者也。書中徵引,六經傳記而外涉及緯識,乃東漢習尚使然。又有王度記、三正記、別名記、親屬記,則禮之逸篇。方漢時崇尚經學,鹹兢兢守其師承,古義舊聞,多存乎是,洵治經者所宜從事也。國朝任啓運嘗舉正其缺,作《白虎通撾訛》,見所自為製藝序中。今其書不傳,所糾之當否,不可考矣。 ---出《四庫總目提要》
○爵
天子者,爵稱也。爵所以稱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載謂之天子,上法鬥極。”《鈎命决》曰:“天子,爵稱也。”帝王之德有優劣,所以俱稱天子者何?以其俱命於天,而王治五千裏內也。《尚書》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何以知帝亦稱天子也,以法天下也?《中候》曰:“天子臣放勳。”《書 逸篇》曰:“厥兆天子爵。”何以“言皇”亦稱天子也?以其言天覆地載俱王天下也。故《易》曰:“伏羲氏之王天下也。”
爵有五等,以法五行也;或三等者,法三光也。或法三光,或法五行何?質傢者據天,故法三光;文傢者據地,故法五行。《含文嘉》曰:“殷爵三等,周爵五等,各有宜也。”《王製》曰:“王者之製祿爵凡五等。”謂公、侯、伯、子、男。此周製也。所以名之為公侯者何。公者通公正無私之意也。侯者,候也。候逆順也。《春秋傳》曰:“王者之後稱公,其餘人皆千乘,象雷震百裏所潤同。大國稱侯,小者伯、子、男也。”《王製》曰:“公、侯田方百裏,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伯者百也。子者孳也孳孳無已也。男者,任也。人皆五十裏,差次功德,小者不滿為附庸,附庸者,附大國以名通也。百裏兩爵、公侯共之,七十裏一爵,五十裏復兩爵何?公者,加尊二王之後,侯者百裏之正爵士,上有可次,下有可第,中央故無二。五十裏有兩爵者,所以加勉進人也。小國下爵,猶有尊卑,亦以勸人也。殷爵三等,謂公、侯、伯也,所以合子、男從伯者何?王者受命,改文從質,無虛退人之義,故上就伯也。《尚書》曰:“侯、甸、任、衛,作國伯。”謂殷也。《春秋傳》曰:“合伯、子、男為一爵。”或曰:合從子,貴中也。以《春秋》名鄭忽,忽者,鄭伯也。此未逾年之君當稱子,嫌為改赴。故名之也。地有三等不變,至爵獨變者何?地比爵為質,故不變。為質故不變,王者有改道之文,無改道之實。傢所以令公居百裏、侯居七十裏何也?封賢極於百裏。其政也,不可空退人,示優賢之意,欲褒尊而上之。何以知殷傢侯人不過七十裏者也?曰:士上有三等,有百裏、有七十裏,有五十裏。其地半者其數倍,製地之理體也,多少不相配。
公、卿、大夫者,何謂也?內爵稱也。曰公、卿、大夫何?爵者,盡也,各量其職盡其纔也。公之為言公正無私也;卿之為言章,善明理也;大夫之為言大,扶進人者也。故《傳》曰:“進賢達能,謂之大夫也。士者事也,任事之稱也。”故《傳》曰:“古今辯然否,謂之士。”《禮》曰:“四十強而士。”不言“爵為士”。至五十爵為大夫何。何以知士非爵?何以知卿為爵也。以大夫知卿亦爵也。何以知公為爵也?《春秋傳》曰:“諸侯四佾,諸公六佾。”合而言之,以是知公卿為爵。內爵所以三等何?亦法三光也。所以不變質文何?內者為本,故不改內也。諸侯所以無公爵者,下天子也。故《王製》曰:“上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此謂諸侯臣也。大夫但有上、下何?明卑者多也。爵皆一字也,大夫獨兩字何?《春秋傳》曰:“大夫無遂事。”以為大夫,職在之適四方,受君之法,施之於民,故獨兩字下之。或曰大夫,爵之下者也。稱大夫,明從大夫以上受下施,皆大自着也。天子之士獨稱元士何?士賤不得體君之尊,故加元以別諸侯之士也。《禮經》曰:“士見大夫。”諸侯之士。《王製》曰:“王者八十一元士。”天子爵連言天子,諸侯爵不連言王侯何?即言王侯,以王者同稱,為衰弱亻替差生篡弒,猶不能為天子也,故連言天子也。或曰:王者天爵,王者不能生諸侯,故不言王侯;諸侯人事自着,故不着也。王者太子亦稱士何?舉從下升,以為人無生得貴者,莫不由士起,是以舜時稱為天子,必先試於士禮。《士冠經》曰:“天子之元子士也。”
婦人無爵何?陰卑無外事,是以有“三從”之義: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故夫尊於朝,妻榮於室,隨夫之行,故《禮 郊特牲》曰:“婦人無爵,坐以夫之齒。”《禮》曰:“生無爵,死無謚。”《春秋》錄夫人皆有謚,夫人何以知非爵也?《論語》曰:“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國人稱之曰君夫人。”即令是爵,君稱之與國人稱之不當異也。庶人,稱匹夫者。匹,偶也。與其妻為偶,陰陽相成之義也,一夫一婦成一室。明君人者,不當使男女有過,時無匹偶也。《論語》曰:“匹夫匹婦之為諒也。”
爵人於朝者,示不私人以官,與衆共之義也。封諸侯於廟者,示不自專也,明法度,皆祖之製也,舉事必告焉。《王製》曰:“爵人於朝,與衆共之也。”《詩》雲:“王命卿士,南仲太祖。”《禮 祭統》曰:“古者明君爵有德,必於太祖。君降立於阼階南面嚮,所命北嚮,央由君右執策命之。”
大夫功成未封而死,不得追爵賜之者,以其未當股肱也。《春秋𠔌梁傳》曰:“追錫死者,非禮也。”《王製》曰:“葬從死者,祭從生者,所以追孝繼養也。”葬從死者何?子無爵父之義也。《禮 中庸》記曰:“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子為大夫,父為士,祭以大夫葬以士也。”
父在稱世子何?係於君也。父沒稱子某者何?屈於屍柩也。既葬稱小子者,即尊之漸也。逾年稱公者,緣民之心不可一日無君也。緣終始之義,一年不可有二君也。故逾年即位,所以係民臣之心也。然後爵者,緣孝子之心未忍安吉。故《春秋》:“魯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乙巳,薨於小寢。文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韓詩內傳》曰:“諸侯世子三年喪畢,上受爵命於天子。”所以名之為世子何?言欲其世世不絶也。何以知天子子亦稱世子也?《春秋傳》曰:“公會世子於首止。”或曰:天子之子稱太子。《尚書》曰:“太子發升於舟也。”或曰:“諸侯之稱代子。”則傳曰:晉有太子申生,鄭有太子華齊。有太子光。由是觀之,周製太子代子亦不定也。漢製天子稱皇帝。其嫡嗣稱皇太子。諸侯王之嫡稱代子。後代鹹因之。世子三年喪畢,必上受爵命於天子何?明爵土者天子之有也,臣無自爵之義。童子當受父爵命,使大夫就其國命之,明王者不與童子為禮也。以《春秋》魯成公幼少,與諸侯會,公不見之,《經》不以為魯恥,明不與童子為禮也。世子上受爵命,衣士服何?謙不敢自專也。故《詩》曰:“韎韐有赩。”世子始行也。
天子大斂之後稱王者,明士不可一日無君也。故《尚書》曰:“王麻冕黼裳。”此斂之後也。何以知王從死後加王也?以尚書言迎子劉。不言迎王。王者既殯而即繼體之位何?緣民臣之心不可一日無君,故先君不可得見則後君繼體矣。《尚書》曰:“再拜興對,乃受銅。”明為繼體君也。緣始終之義,一年不可有二君也。故《尚書》曰:“王釋冕喪服。”吉冕受銅稱王,以接諸侯,明己繼體為君也。釋冕藏銅,反喪,明未稱王以統事也。不曠年無君,故逾年乃即位改元,名元年,年以紀事,君名其事矣,而未發號令也。何以言逾年即位謂改元位?《春秋傳》曰:“以諸侯逾年即位,亦知,天子逾年即位也。”《春秋》曰:“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改元位也。王者改元年,即事天地;諸侯改元,即事社稷。《王製》曰:“夫喪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為越紼而行事。”《春秋傳》曰“天子三年然後稱王”者,謂稱王統事發號令也。《尚書》曰“高宗諒陰三年”是也。《論語》曰:“君薨,百官總己聽於塚宰三年。”緣孝子之心,則三年不當也,故三年除喪,乃即位統事。即位踐阼為主,南面朝臣下稱王,以發號令也。故天子、諸侯凡三年即位,終始之義乃備,所以諒陰三年,卒孝子之道。故《論語》曰:“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聽於塚宰三年。”所以聽於塚宰三年者何?以為塚宰職在製國之用,是以由之也,故《王製》曰:“大塚宰製國用。”所以名之為塚宰何?塚者,大也;宰者,製也;大製事也。故《王度記》曰:“天子塚宰一人,爵祿如天子之大夫。”或曰塚宰視卿,《周官》所云也。
○號
帝王者何?號也。號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號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劣也。《禮記 謚法》曰:“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在稱王。”帝者天號,王者五行之稱也。皇者何謂也?亦號也。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之總,美大稱也,時質,故總之也。號之為皇者,煌煌人莫違也。煩一夫、擾一士以勞天下不為皇也,不擾匹夫匹婦故為皇。故黃金棄於山,珠玉捐於淵,岩居穴處,衣皮毛,飲泉液,吮露英,虛無寥廓,與天地通靈也。號言為帝者何?帝者,諦也,象可承也;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鈎命决》曰:“三皇步,五帝趨,三王馳,五伯騖。”
或稱天子,或稱帝王何?以為接上稱天子者,明以爵事天也;接下稱帝王者,得號天下至尊言稱,以號令臣下也。故《尚書》曰:“‘諮四嶽’,曰:‘裕汝衆’。”或有一人。王者自謂一人者,謙也,欲言巳材能當一人耳。故《論語》曰:“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臣謂之一人何?亦所以尊王者也。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內,所共尊者一人耳。故《尚書》曰:“不施予一人。”或稱朕何?亦王者之謙也。朕,我也。或稱予者,予亦我也。不以尊稱自也,但自我皆謙。
或稱君子何?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故《孝經》曰:“君子之教以孝也,下言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何以言知其通稱也,以天子至於民。故《詩》雲:“凱弟君子,民之父母。”《論語》雲:“君子哉若人。”此謂弟子。弟子者,民也。
三皇者,何謂也?謂伏羲、神農、燧人也。或曰伏羲、神農、祝融也。《禮》曰:“伏羲、神農、祝融,三皇也。”謂之伏羲者何。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後,臥之詓詓,起之籲籲,饑即求食,飽即棄餘,茹毛飲血而衣皮葦。於是伏羲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羲也。謂之神農何?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衆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製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謂之燧人何?鑽木燧取火,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謂之燧人也。謂之祝融何?祝者,屬也;融者,續也。言能屬續三皇之道而行之,故謂祝融也。
五帝者,何謂也?《禮》曰: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五帝也。《易》曰:“黃帝、堯舜、氏作。”《書》曰:“帝堯、帝舜。”黃者中和之色,自然之姓,萬世不易。黃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萬世常存,故稱黃帝也。謂之顓頊何?顓者,專也;頊者,正也;能專正天人之道,故謂之顓頊也。謂之帝嚳者何也?嚳者,極也,言其能施行窮極道德也。謂之堯者何?堯猶嶢嶢也,至高之貌,清妙高遠,優遊博衍,衆聖之主,百王之長也。謂之舜者何?舜猶舛舛也,言能推信堯道而行之。
三王者,何謂也?夏、殷、周也。故《禮 士冠經》曰:“周弁、殷鼾、夏收,三王共皮弁也。”所以有夏殷周號何,以為王者受命,必立天下之美號以表功自剋,明易姓為子孫製也。夏、殷、周者,有天下之大號也。百王同天下,無以相別,改製天子之大禮號,以自別於前,所以表著已之功業也。必改號者,所以明天命巳著,欲顯揚巳於天下也。己復襲先王之號與繼體守文之君,無以異也,不顯不明,非天意也。故受命王者必擇天下美號,表著已之功業,明當緻施是也。所以預自表剋於前也。
帝王者居天下之尊號也。所以差優號令臣下。謚者行之跡也。所以別於後代。著善惡。重無窮,無自推觀施後世皆以勸善著戒惡。明不勉也,不以姓為號何?姓者,一定之稱也,尊卑所同也。諸侯各稱一國之號而有百姓矣,天子至尊,即備有天下之號,而兼萬國矣。夏者,大也,明當守持大道。殷者,中也,明當為中和之道也。聞也,見也,謂當道著見中和之為也。周者,至也,密也,道德周密,無所不至也。何以知即政立號也?《詩》雲:“命此文王,於周於京。”此改號為周,易邑為京也。《春秋傳》曰:“王者受命而王,必擇天下之美號以自稱也。”五帝無有天下之號何?五帝德大能禪,以民為子,成於天下,無為立號也。或曰:唐、虞皆號也。唐,蕩蕩也,蕩蕩者,道德至大之貌也。虞者,樂也,言天下有道,人皆樂也。故《論語》曰:“唐、虞之際。”帝嚳有天下,號高辛,顓頊有天下。號曰高陽,黃帝有天號曰自然者,獨宏大道德也。高陽者,陽猶明也,道德高明也。高辛者,道德大信也。
五霸者,何謂也?昆吾氏、大彭氏、豕韋氏、齊桓公、晉文公也。昔三王之道衰,而五霸存其政,率諸侯朝天子,正天下之化,興復中國,攘除夷狄,故謂之霸也。昔昆吾氏,霸於夏者也;大彭氏、豕韋氏,霸於殷者也;齊桓、晉文,霸於周者也。或曰:五霸,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也。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職,會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義,故聖人與之。非明王之張法。霸猶迫也,把也,迫脅諸侯,把持其政。《論語》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春秋》曰:“公朝於王所。”於是時晉文之霸。《尚書》曰:“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知秦穆之霸也。楚勝鄭而不告,從而攻之,又令還師,而佚晉寇。圍宋,宋因而與之平,引師而去。知楚莊之霸也。蔡侯無罪而拘於楚,吳有憂中國心,興師伐楚,諸侯莫敢不至。知吳之霸也。或曰:五霸,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也。宋襄伐齊,亂齊桓公,不擒二毛,不鼓不成烈。《春秋傳》曰:“雖文王之戰不是過。”知其霸也。
伯、子、男臣子於其國中,褒其君為公。王者臣子獨不得襄其君謂之為帝何?以為諸侯有會聚之事,相朝聘之道。或稱公而尊,或稱伯、子、男而卑。為交接之時,不私其臣子之義,心俱欲尊其君父,故皆令臣子得稱其君為公也。帝、王異時,無會同之義,故無為同也。何以諸侯德公齊侯桓公。《尚書》曰:“公曰:‘嗟。’”秦伯也。《詩》雲:“覃公惟私。”覃子也。《春秋》曰:“葬皆繆公”,許男也。《禮 大射經》曰:“則擇獲。”大射者,諸侯之禮也,伯、子、男皆在也。
○謚
謚者何也?謚之為言引也,引烈行之跡也。所以進勸成德,使上務節也。故《禮 特牲》曰:“古者生無爵,死無謚。”此言生有爵,死當有謚也。死乃謚之何?言人行終始不能若一,故據其終始,後可知也。士冠經曰:“死而謚之。今也所以臨葬而謚之何?因衆會,欲顯揚之也。故《春秋》曰:“公之喪自乾侯。”昭公死於晉乾侯之地,數月歸,至急,當未有謚也。《春秋》曰:“丁巳葬,戊午日下側,乃剋葬。”明祖載而有謚也。
黃帝,先黃後帝何?古者順死生之稱。各持行合而言之。美者在上,黃帝始製法度。得道之中,萬世不易。名黃自然也,後世雖聖,莫能與同也。後世得與天同,亦得稱帝,不能立製作之時,故不得復黃也。謚,或一言,或兩言何?文者,以一言為謚;質者,以兩言為謚。故尚書曰:高宗殷宗也。湯死後稱成湯,以兩言為謚也。號無質文、謚有質文何?號者,始也,為本,故不可變也。周巳後用意,尤文以為本。生時號令善,故有善謚,故捨文武王也。合言之,則上其謚,明別善惡,所以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也。
帝者,天號也,以為堯猶謚,顧上世質直,死後以其名為號耳。所以謚之為堯何?為謚有七十二品。《禮 記謚法》曰:“翼善傳聖謚曰堯,仁聖盛明謚曰舜,慈惠愛民謚曰文,強理直謚曰武。”
天子崩,臣下至南郊謚之者何?以為人臣之義,莫不欲褒大其君,掩惡揚善者也。故之南郊,明不得欺天也。故《曾子問》:“孔子曰:天子崩,臣下之南郊,告謚之。”
諸侯薨,世子赴告天子,天子遣大夫會其葬而謚之何?幼不誄長,賤不誄貴,諸侯相誄,非禮也。臣當受謚於君也。
卿大夫老歸死有謚何?謚者,別尊卑、彰有德也。卿大夫歸,無過,猶有祿位,故有謚也。
夫人無謚者何?無爵故無謚。或曰:夫人有謚。夫人一國之母,修閨門之內,群下亦化之,故設謚以彰其善惡。《春秋傳》曰:“葬宗恭姬。”《傳》曰:“稱謚何?賢也。”《傳》曰:“哀薑者何?莊公夫人也。”卿大夫妻無謚何?賤也。八妾所以無謚何?卑賤無所能務,猶士卑小,不得有謚也。太子夫人無謚何?本婦人隨夫,太子無謚,其夫人不得有謚也。天子太子元士也。士無謚,知太子亦無謚也。附庸所以無謚何?卑小無爵也。《王製》曰:“爵祿凡五等。”附庸本非爵也。
後夫人於何所謚之?以為於朝廷。朝廷本所以治政之處,臣子共審謚,白之於君,然後加之。婦人大夫,故但白君而已。何以知不之南郊也?婦人本無外事,何為於郊也?《禮 曾子問》曰:“唯天子稱天以誅之。”唯者,獨也,明天子獨於南郊耳。
顯號謚何法?法曰未出而明。已入有餘光也。
天子者,爵稱也。爵所以稱天子者何?王者父天母地,為天之子也。故《援神契》曰:天覆地載謂之天子,上法鬥極。”《鈎命决》曰:“天子,爵稱也。”帝王之德有優劣,所以俱稱天子者何?以其俱命於天,而王治五千裏內也。《尚書》曰:天子作民父母,以為天下王。”何以知帝亦稱天子也,以法天下也?《中候》曰:“天子臣放勳。”《書 逸篇》曰:“厥兆天子爵。”何以“言皇”亦稱天子也?以其言天覆地載俱王天下也。故《易》曰:“伏羲氏之王天下也。”
爵有五等,以法五行也;或三等者,法三光也。或法三光,或法五行何?質傢者據天,故法三光;文傢者據地,故法五行。《含文嘉》曰:“殷爵三等,周爵五等,各有宜也。”《王製》曰:“王者之製祿爵凡五等。”謂公、侯、伯、子、男。此周製也。所以名之為公侯者何。公者通公正無私之意也。侯者,候也。候逆順也。《春秋傳》曰:“王者之後稱公,其餘人皆千乘,象雷震百裏所潤同。大國稱侯,小者伯、子、男也。”《王製》曰:“公、侯田方百裏,伯七十裏,子、男五十裏。”伯者百也。子者孳也孳孳無已也。男者,任也。人皆五十裏,差次功德,小者不滿為附庸,附庸者,附大國以名通也。百裏兩爵、公侯共之,七十裏一爵,五十裏復兩爵何?公者,加尊二王之後,侯者百裏之正爵士,上有可次,下有可第,中央故無二。五十裏有兩爵者,所以加勉進人也。小國下爵,猶有尊卑,亦以勸人也。殷爵三等,謂公、侯、伯也,所以合子、男從伯者何?王者受命,改文從質,無虛退人之義,故上就伯也。《尚書》曰:“侯、甸、任、衛,作國伯。”謂殷也。《春秋傳》曰:“合伯、子、男為一爵。”或曰:合從子,貴中也。以《春秋》名鄭忽,忽者,鄭伯也。此未逾年之君當稱子,嫌為改赴。故名之也。地有三等不變,至爵獨變者何?地比爵為質,故不變。為質故不變,王者有改道之文,無改道之實。傢所以令公居百裏、侯居七十裏何也?封賢極於百裏。其政也,不可空退人,示優賢之意,欲褒尊而上之。何以知殷傢侯人不過七十裏者也?曰:士上有三等,有百裏、有七十裏,有五十裏。其地半者其數倍,製地之理體也,多少不相配。
公、卿、大夫者,何謂也?內爵稱也。曰公、卿、大夫何?爵者,盡也,各量其職盡其纔也。公之為言公正無私也;卿之為言章,善明理也;大夫之為言大,扶進人者也。故《傳》曰:“進賢達能,謂之大夫也。士者事也,任事之稱也。”故《傳》曰:“古今辯然否,謂之士。”《禮》曰:“四十強而士。”不言“爵為士”。至五十爵為大夫何。何以知士非爵?何以知卿為爵也。以大夫知卿亦爵也。何以知公為爵也?《春秋傳》曰:“諸侯四佾,諸公六佾。”合而言之,以是知公卿為爵。內爵所以三等何?亦法三光也。所以不變質文何?內者為本,故不改內也。諸侯所以無公爵者,下天子也。故《王製》曰:“上大夫、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此謂諸侯臣也。大夫但有上、下何?明卑者多也。爵皆一字也,大夫獨兩字何?《春秋傳》曰:“大夫無遂事。”以為大夫,職在之適四方,受君之法,施之於民,故獨兩字下之。或曰大夫,爵之下者也。稱大夫,明從大夫以上受下施,皆大自着也。天子之士獨稱元士何?士賤不得體君之尊,故加元以別諸侯之士也。《禮經》曰:“士見大夫。”諸侯之士。《王製》曰:“王者八十一元士。”天子爵連言天子,諸侯爵不連言王侯何?即言王侯,以王者同稱,為衰弱亻替差生篡弒,猶不能為天子也,故連言天子也。或曰:王者天爵,王者不能生諸侯,故不言王侯;諸侯人事自着,故不着也。王者太子亦稱士何?舉從下升,以為人無生得貴者,莫不由士起,是以舜時稱為天子,必先試於士禮。《士冠經》曰:“天子之元子士也。”
婦人無爵何?陰卑無外事,是以有“三從”之義: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故夫尊於朝,妻榮於室,隨夫之行,故《禮 郊特牲》曰:“婦人無爵,坐以夫之齒。”《禮》曰:“生無爵,死無謚。”《春秋》錄夫人皆有謚,夫人何以知非爵也?《論語》曰:“邦君之妻,君稱之曰夫人,國人稱之曰君夫人。”即令是爵,君稱之與國人稱之不當異也。庶人,稱匹夫者。匹,偶也。與其妻為偶,陰陽相成之義也,一夫一婦成一室。明君人者,不當使男女有過,時無匹偶也。《論語》曰:“匹夫匹婦之為諒也。”
爵人於朝者,示不私人以官,與衆共之義也。封諸侯於廟者,示不自專也,明法度,皆祖之製也,舉事必告焉。《王製》曰:“爵人於朝,與衆共之也。”《詩》雲:“王命卿士,南仲太祖。”《禮 祭統》曰:“古者明君爵有德,必於太祖。君降立於阼階南面嚮,所命北嚮,央由君右執策命之。”
大夫功成未封而死,不得追爵賜之者,以其未當股肱也。《春秋𠔌梁傳》曰:“追錫死者,非禮也。”《王製》曰:“葬從死者,祭從生者,所以追孝繼養也。”葬從死者何?子無爵父之義也。《禮 中庸》記曰:“父為大夫,子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子為大夫,父為士,祭以大夫葬以士也。”
父在稱世子何?係於君也。父沒稱子某者何?屈於屍柩也。既葬稱小子者,即尊之漸也。逾年稱公者,緣民之心不可一日無君也。緣終始之義,一年不可有二君也。故逾年即位,所以係民臣之心也。然後爵者,緣孝子之心未忍安吉。故《春秋》:“魯僖公三十三年十二月乙巳,薨於小寢。文公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四月丁巳葬我君僖公。”《韓詩內傳》曰:“諸侯世子三年喪畢,上受爵命於天子。”所以名之為世子何?言欲其世世不絶也。何以知天子子亦稱世子也?《春秋傳》曰:“公會世子於首止。”或曰:天子之子稱太子。《尚書》曰:“太子發升於舟也。”或曰:“諸侯之稱代子。”則傳曰:晉有太子申生,鄭有太子華齊。有太子光。由是觀之,周製太子代子亦不定也。漢製天子稱皇帝。其嫡嗣稱皇太子。諸侯王之嫡稱代子。後代鹹因之。世子三年喪畢,必上受爵命於天子何?明爵土者天子之有也,臣無自爵之義。童子當受父爵命,使大夫就其國命之,明王者不與童子為禮也。以《春秋》魯成公幼少,與諸侯會,公不見之,《經》不以為魯恥,明不與童子為禮也。世子上受爵命,衣士服何?謙不敢自專也。故《詩》曰:“韎韐有赩。”世子始行也。
天子大斂之後稱王者,明士不可一日無君也。故《尚書》曰:“王麻冕黼裳。”此斂之後也。何以知王從死後加王也?以尚書言迎子劉。不言迎王。王者既殯而即繼體之位何?緣民臣之心不可一日無君,故先君不可得見則後君繼體矣。《尚書》曰:“再拜興對,乃受銅。”明為繼體君也。緣始終之義,一年不可有二君也。故《尚書》曰:“王釋冕喪服。”吉冕受銅稱王,以接諸侯,明己繼體為君也。釋冕藏銅,反喪,明未稱王以統事也。不曠年無君,故逾年乃即位改元,名元年,年以紀事,君名其事矣,而未發號令也。何以言逾年即位謂改元位?《春秋傳》曰:“以諸侯逾年即位,亦知,天子逾年即位也。”《春秋》曰:“元年春王正月,公即位。”改元位也。王者改元年,即事天地;諸侯改元,即事社稷。《王製》曰:“夫喪三年不祭,唯祭天地社稷,為越紼而行事。”《春秋傳》曰“天子三年然後稱王”者,謂稱王統事發號令也。《尚書》曰“高宗諒陰三年”是也。《論語》曰:“君薨,百官總己聽於塚宰三年。”緣孝子之心,則三年不當也,故三年除喪,乃即位統事。即位踐阼為主,南面朝臣下稱王,以發號令也。故天子、諸侯凡三年即位,終始之義乃備,所以諒陰三年,卒孝子之道。故《論語》曰:“古之人皆然,君薨,百官總己聽於塚宰三年。”所以聽於塚宰三年者何?以為塚宰職在製國之用,是以由之也,故《王製》曰:“大塚宰製國用。”所以名之為塚宰何?塚者,大也;宰者,製也;大製事也。故《王度記》曰:“天子塚宰一人,爵祿如天子之大夫。”或曰塚宰視卿,《周官》所云也。
○號
帝王者何?號也。號者,功之表也,所以表功明德,號令臣下者也。德合天地者稱帝,仁義合者稱王,別優劣也。《禮記 謚法》曰:“德象天地稱帝,仁義所在稱王。”帝者天號,王者五行之稱也。皇者何謂也?亦號也。皇,君也,美也,大也。天之總,美大稱也,時質,故總之也。號之為皇者,煌煌人莫違也。煩一夫、擾一士以勞天下不為皇也,不擾匹夫匹婦故為皇。故黃金棄於山,珠玉捐於淵,岩居穴處,衣皮毛,飲泉液,吮露英,虛無寥廓,與天地通靈也。號言為帝者何?帝者,諦也,象可承也;王者,往也,天下所歸往。《鈎命决》曰:“三皇步,五帝趨,三王馳,五伯騖。”
或稱天子,或稱帝王何?以為接上稱天子者,明以爵事天也;接下稱帝王者,得號天下至尊言稱,以號令臣下也。故《尚書》曰:“‘諮四嶽’,曰:‘裕汝衆’。”或有一人。王者自謂一人者,謙也,欲言巳材能當一人耳。故《論語》曰:“百姓有過,在予一人。”臣謂之一人何?亦所以尊王者也。以天下之大、四海之內,所共尊者一人耳。故《尚書》曰:“不施予一人。”或稱朕何?亦王者之謙也。朕,我也。或稱予者,予亦我也。不以尊稱自也,但自我皆謙。
或稱君子何?道德之稱也。君之為言群也;子者,丈夫之通稱也。故《孝經》曰:“君子之教以孝也,下言敬天下之為人父者也。”何以言知其通稱也,以天子至於民。故《詩》雲:“凱弟君子,民之父母。”《論語》雲:“君子哉若人。”此謂弟子。弟子者,民也。
三皇者,何謂也?謂伏羲、神農、燧人也。或曰伏羲、神農、祝融也。《禮》曰:“伏羲、神農、祝融,三皇也。”謂之伏羲者何。古之時未有三綱、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能覆前而不能覆後,臥之詓詓,起之籲籲,饑即求食,飽即棄餘,茹毛飲血而衣皮葦。於是伏羲仰觀象於天,俯察法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畫八卦以治下。治下伏而化之,故謂之伏羲也。謂之神農何?古之人民,皆食禽獸肉,至於神農,人民衆多,禽獸不足。於是神農因天之時,分地之利,製耒耜,教民農作。神而化之,使民宜之,故謂之神農也。謂之燧人何?鑽木燧取火,教民熟食,養人利性,避臭去毒,謂之燧人也。謂之祝融何?祝者,屬也;融者,續也。言能屬續三皇之道而行之,故謂祝融也。
五帝者,何謂也?《禮》曰:黃帝、顓頊、帝嚳、帝堯、帝舜,五帝也。《易》曰:“黃帝、堯舜、氏作。”《書》曰:“帝堯、帝舜。”黃者中和之色,自然之姓,萬世不易。黃帝始作制度,得其中和,萬世常存,故稱黃帝也。謂之顓頊何?顓者,專也;頊者,正也;能專正天人之道,故謂之顓頊也。謂之帝嚳者何也?嚳者,極也,言其能施行窮極道德也。謂之堯者何?堯猶嶢嶢也,至高之貌,清妙高遠,優遊博衍,衆聖之主,百王之長也。謂之舜者何?舜猶舛舛也,言能推信堯道而行之。
三王者,何謂也?夏、殷、周也。故《禮 士冠經》曰:“周弁、殷鼾、夏收,三王共皮弁也。”所以有夏殷周號何,以為王者受命,必立天下之美號以表功自剋,明易姓為子孫製也。夏、殷、周者,有天下之大號也。百王同天下,無以相別,改製天子之大禮號,以自別於前,所以表著已之功業也。必改號者,所以明天命巳著,欲顯揚巳於天下也。己復襲先王之號與繼體守文之君,無以異也,不顯不明,非天意也。故受命王者必擇天下美號,表著已之功業,明當緻施是也。所以預自表剋於前也。
帝王者居天下之尊號也。所以差優號令臣下。謚者行之跡也。所以別於後代。著善惡。重無窮,無自推觀施後世皆以勸善著戒惡。明不勉也,不以姓為號何?姓者,一定之稱也,尊卑所同也。諸侯各稱一國之號而有百姓矣,天子至尊,即備有天下之號,而兼萬國矣。夏者,大也,明當守持大道。殷者,中也,明當為中和之道也。聞也,見也,謂當道著見中和之為也。周者,至也,密也,道德周密,無所不至也。何以知即政立號也?《詩》雲:“命此文王,於周於京。”此改號為周,易邑為京也。《春秋傳》曰:“王者受命而王,必擇天下之美號以自稱也。”五帝無有天下之號何?五帝德大能禪,以民為子,成於天下,無為立號也。或曰:唐、虞皆號也。唐,蕩蕩也,蕩蕩者,道德至大之貌也。虞者,樂也,言天下有道,人皆樂也。故《論語》曰:“唐、虞之際。”帝嚳有天下,號高辛,顓頊有天下。號曰高陽,黃帝有天號曰自然者,獨宏大道德也。高陽者,陽猶明也,道德高明也。高辛者,道德大信也。
五霸者,何謂也?昆吾氏、大彭氏、豕韋氏、齊桓公、晉文公也。昔三王之道衰,而五霸存其政,率諸侯朝天子,正天下之化,興復中國,攘除夷狄,故謂之霸也。昔昆吾氏,霸於夏者也;大彭氏、豕韋氏,霸於殷者也;齊桓、晉文,霸於周者也。或曰:五霸,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也。霸者,伯也,行方伯之職,會諸侯,朝天子,不失人臣之義,故聖人與之。非明王之張法。霸猶迫也,把也,迫脅諸侯,把持其政。《論語》曰:“管仲相桓公,霸諸侯。”《春秋》曰:“公朝於王所。”於是時晉文之霸。《尚書》曰:“邦之榮懷,亦尚一人之慶。”知秦穆之霸也。楚勝鄭而不告,從而攻之,又令還師,而佚晉寇。圍宋,宋因而與之平,引師而去。知楚莊之霸也。蔡侯無罪而拘於楚,吳有憂中國心,興師伐楚,諸侯莫敢不至。知吳之霸也。或曰:五霸,謂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也。宋襄伐齊,亂齊桓公,不擒二毛,不鼓不成烈。《春秋傳》曰:“雖文王之戰不是過。”知其霸也。
伯、子、男臣子於其國中,褒其君為公。王者臣子獨不得襄其君謂之為帝何?以為諸侯有會聚之事,相朝聘之道。或稱公而尊,或稱伯、子、男而卑。為交接之時,不私其臣子之義,心俱欲尊其君父,故皆令臣子得稱其君為公也。帝、王異時,無會同之義,故無為同也。何以諸侯德公齊侯桓公。《尚書》曰:“公曰:‘嗟。’”秦伯也。《詩》雲:“覃公惟私。”覃子也。《春秋》曰:“葬皆繆公”,許男也。《禮 大射經》曰:“則擇獲。”大射者,諸侯之禮也,伯、子、男皆在也。
○謚
謚者何也?謚之為言引也,引烈行之跡也。所以進勸成德,使上務節也。故《禮 特牲》曰:“古者生無爵,死無謚。”此言生有爵,死當有謚也。死乃謚之何?言人行終始不能若一,故據其終始,後可知也。士冠經曰:“死而謚之。今也所以臨葬而謚之何?因衆會,欲顯揚之也。故《春秋》曰:“公之喪自乾侯。”昭公死於晉乾侯之地,數月歸,至急,當未有謚也。《春秋》曰:“丁巳葬,戊午日下側,乃剋葬。”明祖載而有謚也。
黃帝,先黃後帝何?古者順死生之稱。各持行合而言之。美者在上,黃帝始製法度。得道之中,萬世不易。名黃自然也,後世雖聖,莫能與同也。後世得與天同,亦得稱帝,不能立製作之時,故不得復黃也。謚,或一言,或兩言何?文者,以一言為謚;質者,以兩言為謚。故尚書曰:高宗殷宗也。湯死後稱成湯,以兩言為謚也。號無質文、謚有質文何?號者,始也,為本,故不可變也。周巳後用意,尤文以為本。生時號令善,故有善謚,故捨文武王也。合言之,則上其謚,明別善惡,所以勸人為善、戒人為惡也。
帝者,天號也,以為堯猶謚,顧上世質直,死後以其名為號耳。所以謚之為堯何?為謚有七十二品。《禮 記謚法》曰:“翼善傳聖謚曰堯,仁聖盛明謚曰舜,慈惠愛民謚曰文,強理直謚曰武。”
天子崩,臣下至南郊謚之者何?以為人臣之義,莫不欲褒大其君,掩惡揚善者也。故之南郊,明不得欺天也。故《曾子問》:“孔子曰:天子崩,臣下之南郊,告謚之。”
諸侯薨,世子赴告天子,天子遣大夫會其葬而謚之何?幼不誄長,賤不誄貴,諸侯相誄,非禮也。臣當受謚於君也。
卿大夫老歸死有謚何?謚者,別尊卑、彰有德也。卿大夫歸,無過,猶有祿位,故有謚也。
夫人無謚者何?無爵故無謚。或曰:夫人有謚。夫人一國之母,修閨門之內,群下亦化之,故設謚以彰其善惡。《春秋傳》曰:“葬宗恭姬。”《傳》曰:“稱謚何?賢也。”《傳》曰:“哀薑者何?莊公夫人也。”卿大夫妻無謚何?賤也。八妾所以無謚何?卑賤無所能務,猶士卑小,不得有謚也。太子夫人無謚何?本婦人隨夫,太子無謚,其夫人不得有謚也。天子太子元士也。士無謚,知太子亦無謚也。附庸所以無謚何?卑小無爵也。《王製》曰:“爵祿凡五等。”附庸本非爵也。
後夫人於何所謚之?以為於朝廷。朝廷本所以治政之處,臣子共審謚,白之於君,然後加之。婦人大夫,故但白君而已。何以知不之南郊也?婦人本無外事,何為於郊也?《禮 曾子問》曰:“唯天子稱天以誅之。”唯者,獨也,明天子獨於南郊耳。
顯號謚何法?法曰未出而明。已入有餘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