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與社會》導讀
你如果到德國慕尼黑旅遊,可能會看到一個叫韋伯的廣場。韋伯是一位舉世聞名的思想大師,這個廣場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曾用一句話贊揚韋伯——歷來登上學術舞臺的角色中最有影響的一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韋伯是一個集政治傢、科學家、哲學家於一身的人物。韋伯的研究面極廣,處理政治學問題要談到韋伯,研究經濟問題也要談到韋伯,在研究法律的産生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時同樣無法回避韋伯,談到人類學、史學因果律研究,甚至管理學時也不能不說到韋伯,當然,社會學研究更不能離開韋伯。韋伯以社會學研究聞名世界,也以政治經濟學家和公共行政學家著稱,被公認為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韋伯與馬剋思、愛因斯坦一起被人並稱為對現代世界歷史産生了巨大影響的三個德國人。
1864年4月21日,韋伯生於德國圖林根州埃爾福特的一個有廣泛社會和政治關係的富裕的新教徒家庭。韋伯的父親是位知名政治傢和公務傢,常常有著名學者和公衆人物來傢中拜訪。天資過人的韋伯從小就有良好的讀書條件,這種家庭環境,對韋伯宏大思想體係的構建有很大的作用。韋伯的弟弟阿爾弗雷德後來也成了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
13歲時,韋伯撰寫了兩篇論文送給父母,標題分別為《論德國歷史的發展以及皇帝和教宗的角色》、《論羅馬帝國從君士坦丁至民族遷徙運動的歷史》。14歲時,韋伯的書信中就開始引用荷馬、西塞羅、維吉爾、李維等人的著作。在進入大學之前,韋伯已經熟讀了歌德、斯賓諾莎、康德、叔本華等人的理論著作,並表現出對社會科學研究的強烈興趣。但韋伯的青少年時代整體上還是平淡無奇的,沒有顯示出特別的早慧和睿智,在學業上也不夠勤奮和刻苦。
1882年,韋伯進入其父親曾經求學的海德堡大學法律係就讀,並且也加入了其父親讀大學時所加入過的學生社團。主攻法律之外,青年韋伯還學習了經濟學、中世紀歷史、神學。這期間,韋伯的表現更像是一個活躍的紈袴子弟,和同學拼酒、打鬥,在决鬥場上還差點兒被劍劃破了臉。1883年,韋伯在斯特拉斯堡加入德國國防軍,服役一年,行為也有所收斂了。
1884年秋,韋伯回到老傢以便到柏林大學上學,雖然後來還曾至哥廷根大學學習了一個學期,但主要是在柏林求學探究。韋伯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一邊繼續學業,一邊當見習律師(1886年他通過了律師實習階段的測驗並成為實習法官),後來又在柏林大學當了講師。在此期間,韋伯繼續其歷史研究,並於1889年完成了題為《中世紀商業組織的歷史》的博士論文,以此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
在博士論文即將完成的那年,韋伯開始對當時的社會政策産生興趣,並在1888年加入了一個“社會政治聯盟”團體。這個團體的成員多數是當時經濟歷史學派的德國經濟學家,他們認為經濟是解决當時廣泛社會問題的主要方法,並對當時的德國經濟進行大規模的統計研究。1890年,這個團體搞了個專題研究,目的是檢驗日趨嚴重的東部移民問題:當時,德國勞工逐漸遷往快速工業化的德國城市,而大量外國勞工則遷徙至德國東部的農村地區。韋伯負責這次調查研究,根據調查結果寫的報告獲得好評,被認為是一篇出色的觀察研究報告,韋伯因此成了小有名氣的農業經濟專傢。1891年,韋伯完成大學講師資格論文《古羅馬農業制度的歷史對古羅馬公法與私法的重要性》,並開始在柏林大學教授羅馬法、日耳曼法及商法。1892年,韋伯將學術重心從法學轉嚮經濟學,受“社會政策研究會”委托,分析德國東部農業社會結構變遷,及其對德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以此為基礎,韋伯著述頗多,並開始了其對德國政治經濟轉型的具體分析。
1893年,韋伯與遠房表妹、後來成為一名女權主義者和作傢的瑪麗安娜•施尼特格爾結婚。1894年,韋伯辭去柏林大學教職,受聘為弗萊堡大學經濟學教授。1896年,韋伯又轉到海德堡大學教授政治科學。韋伯的父親對子女的教育方式相當專製,父子關係一直比較僵。 1897年,韋伯與父親曾發生過一場激烈的爭吵,而其父在兩個月之後的一次旅行中去世了,從此,父子間永遠失去了和解的機會,這使韋伯患上了失眠癥,並變得越來越神經質,難以胜任教授工作。因此,韋伯不得不減少教學量,並在1899年的學期中途休假療養,1900年夏秋兩季還在精神療養院休養了幾個月。此後,至1903年間,韋伯因為精神崩潰,被迫停止一切教學、研究與政治活動,多次到意大利及南歐各地旅遊,也基本沒有再發表任何著作,並於1903年秋辭去了教職。1904年,韋伯到美國旅遊,並參與了當時在聖路易斯舉行的社會科學大會,對新大陸的都市和工商業的觀察奠定了他研究新教與資本主義關係的基礎。
你如果到德國慕尼黑旅遊,可能會看到一個叫韋伯的廣場。韋伯是一位舉世聞名的思想大師,這個廣場就是用他的名字命名的。著名經濟學家熊彼特曾用一句話贊揚韋伯——歷來登上學術舞臺的角色中最有影響的一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認為,韋伯是一個集政治傢、科學家、哲學家於一身的人物。韋伯的研究面極廣,處理政治學問題要談到韋伯,研究經濟問題也要談到韋伯,在研究法律的産生及其對社會的影響時同樣無法回避韋伯,談到人類學、史學因果律研究,甚至管理學時也不能不說到韋伯,當然,社會學研究更不能離開韋伯。韋伯以社會學研究聞名世界,也以政治經濟學家和公共行政學家著稱,被公認為現代社會學和公共行政學最重要的創始人之一。韋伯與馬剋思、愛因斯坦一起被人並稱為對現代世界歷史産生了巨大影響的三個德國人。
1864年4月21日,韋伯生於德國圖林根州埃爾福特的一個有廣泛社會和政治關係的富裕的新教徒家庭。韋伯的父親是位知名政治傢和公務傢,常常有著名學者和公衆人物來傢中拜訪。天資過人的韋伯從小就有良好的讀書條件,這種家庭環境,對韋伯宏大思想體係的構建有很大的作用。韋伯的弟弟阿爾弗雷德後來也成了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
13歲時,韋伯撰寫了兩篇論文送給父母,標題分別為《論德國歷史的發展以及皇帝和教宗的角色》、《論羅馬帝國從君士坦丁至民族遷徙運動的歷史》。14歲時,韋伯的書信中就開始引用荷馬、西塞羅、維吉爾、李維等人的著作。在進入大學之前,韋伯已經熟讀了歌德、斯賓諾莎、康德、叔本華等人的理論著作,並表現出對社會科學研究的強烈興趣。但韋伯的青少年時代整體上還是平淡無奇的,沒有顯示出特別的早慧和睿智,在學業上也不夠勤奮和刻苦。
1882年,韋伯進入其父親曾經求學的海德堡大學法律係就讀,並且也加入了其父親讀大學時所加入過的學生社團。主攻法律之外,青年韋伯還學習了經濟學、中世紀歷史、神學。這期間,韋伯的表現更像是一個活躍的紈袴子弟,和同學拼酒、打鬥,在决鬥場上還差點兒被劍劃破了臉。1883年,韋伯在斯特拉斯堡加入德國國防軍,服役一年,行為也有所收斂了。
1884年秋,韋伯回到老傢以便到柏林大學上學,雖然後來還曾至哥廷根大學學習了一個學期,但主要是在柏林求學探究。韋伯與父母生活在一起,一邊繼續學業,一邊當見習律師(1886年他通過了律師實習階段的測驗並成為實習法官),後來又在柏林大學當了講師。在此期間,韋伯繼續其歷史研究,並於1889年完成了題為《中世紀商業組織的歷史》的博士論文,以此獲得了法學博士學位。
在博士論文即將完成的那年,韋伯開始對當時的社會政策産生興趣,並在1888年加入了一個“社會政治聯盟”團體。這個團體的成員多數是當時經濟歷史學派的德國經濟學家,他們認為經濟是解决當時廣泛社會問題的主要方法,並對當時的德國經濟進行大規模的統計研究。1890年,這個團體搞了個專題研究,目的是檢驗日趨嚴重的東部移民問題:當時,德國勞工逐漸遷往快速工業化的德國城市,而大量外國勞工則遷徙至德國東部的農村地區。韋伯負責這次調查研究,根據調查結果寫的報告獲得好評,被認為是一篇出色的觀察研究報告,韋伯因此成了小有名氣的農業經濟專傢。1891年,韋伯完成大學講師資格論文《古羅馬農業制度的歷史對古羅馬公法與私法的重要性》,並開始在柏林大學教授羅馬法、日耳曼法及商法。1892年,韋伯將學術重心從法學轉嚮經濟學,受“社會政策研究會”委托,分析德國東部農業社會結構變遷,及其對德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以此為基礎,韋伯著述頗多,並開始了其對德國政治經濟轉型的具體分析。
1893年,韋伯與遠房表妹、後來成為一名女權主義者和作傢的瑪麗安娜•施尼特格爾結婚。1894年,韋伯辭去柏林大學教職,受聘為弗萊堡大學經濟學教授。1896年,韋伯又轉到海德堡大學教授政治科學。韋伯的父親對子女的教育方式相當專製,父子關係一直比較僵。 1897年,韋伯與父親曾發生過一場激烈的爭吵,而其父在兩個月之後的一次旅行中去世了,從此,父子間永遠失去了和解的機會,這使韋伯患上了失眠癥,並變得越來越神經質,難以胜任教授工作。因此,韋伯不得不減少教學量,並在1899年的學期中途休假療養,1900年夏秋兩季還在精神療養院休養了幾個月。此後,至1903年間,韋伯因為精神崩潰,被迫停止一切教學、研究與政治活動,多次到意大利及南歐各地旅遊,也基本沒有再發表任何著作,並於1903年秋辭去了教職。1904年,韋伯到美國旅遊,並參與了當時在聖路易斯舉行的社會科學大會,對新大陸的都市和工商業的觀察奠定了他研究新教與資本主義關係的基礎。
辭去教職後的韋伯與同事維爾納•鬆巴特創辦了社會學雜志《社會學和社會福利檔案》。1904年,韋伯開始在雜志上發表一些重要文章,其中最著名的是“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係列論文。《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是韋伯在世時唯一出版成書的著作,也是韋伯知名度最高的著作,它為韋伯研究文化和宗教對經濟體係的影響打下了根基。韋伯的學術進展越來越好,但他覺得自己無法再胜任固定的教學工作,因此繼續當私人學者。1907年,韋伯獲得一筆可觀的遺産,從此不必再為經濟問題發愁。
韋伯是個新康德主義者,一生都希望能夠參與德國政治,並努力為之,但終生也未能實現夙願。1910年,韋伯參與創立德國社會學學會(1913年退出學會)。1912年,韋伯試圖組織一個左翼的政黨,以結合社會民主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但最後沒有成功。1916年,開始發表政論文章。1918年,韋伯加入新成立的德國民主黨,參加該黨法蘭剋福選區的候選人競選,在落選後到慕尼黑大學任經濟學教授。1919年,韋伯參與凡爾賽和談中的德國代表團顧問工作,其後參與製定戰後德國新憲法。1920年 6月14日,韋伯因肺炎辭世。
韋伯對音樂很感興趣,常常沉浸在音樂中以平息自己的情緒,並且有一篇未完成的與音樂有關的著作《音樂的理性基礎和社會基礎》。除此之外,韋伯一生中還有過幾次有損名譽的緋聞。
雅斯貝爾斯說:“儘管由於命運和環境的捉弄,他沒有在政治方面享有顯赫的地位,但卻毫不減損他傑出政治傢本色,他的偉大就像一個沒有手的拉斐爾,沒有功績但卻有無限的潛力。”
韋伯生前可謂命途多舛,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其去世後纔出版成書的。韋伯的遺孀瑪麗安娜整理出版了多種韋伯文集,韋伯未完成的遺稿《經濟、諸社會領域及權力》以《經濟與社會》之名在1922年出版。1974年,學術界成立了《韋伯全集》出版委員會,並得到德國研究協會等機構的經濟支持。
韋伯在國際學界的聞名始於後來學者對韋伯著作的翻譯研究。1927年,大經濟學家弗蘭剋•奈特將韋伯的《經濟史》譯為英文出版,社會學結構功能學派創立人塔爾卡特•帕森斯憑藉研究韋伯論文的成果獲得博士學位。帕森斯在1930年將《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譯成英文出版,並且,帕森斯在其成名作《社會行動的結構》中係統地論述了韋伯的理論貢獻。
1964年,在海德堡召開的國際社會學大會上,帕森斯、雷蒙德•阿隆、哈伯特•馬爾庫塞等名傢一致認為,韋伯在社會學方面是與馬剋思、迪爾凱姆齊名的社會學“經典作傢”。
20多年前,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傳入中國大陸,引起了學界的廣泛興趣。隨着韋伯的許多重要著作被譯介過來,人們開始了對韋伯的關註和研究,而《經濟與社會》(副題《理解的社會學綱要》)是韋伯諸多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正是這本書的出版使得韋伯的思想體係獲得了係統的展現。
《經濟與社會》原著共兩捲,英文本由多位韋伯研究專傢合作翻譯,並加有長篇導言和註釋,於1968年出版,這使韋伯的理論在全世界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經濟與社會》第一部分探討的是“社會學範疇理論”,即所謂的抽象的社會學部分;第二部分探討“經濟與社會制度及權力”,即具體的社會學方面的問題。
正像一些中國學者所指出的,韋伯在《經濟與社會》中全面而係統地表述了他的社會學觀點和對現代文明本質的見解。首先,對社會學的定義、對象、方法及一些基本範疇和概念進行了詳細的闡釋,統稱為社會學的基礎。然後,又分別互有交叉地闡發了他的經濟社會學、法律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和宗教社會學思想。韋伯廣泛地援引世界歷史資料,把發生在不同時代、不同文明和不同社會中的經濟形式、法律形式、統治形式和宗教形式納入他獨特的概念體係,分門別類地做出類型化比較研究和係統化因果分析。韋伯以現代西方社會為立足點,通過對東西古今各種文明的比較,突出以理論化為方向的現代西方文明的本質和特徵。韋伯社會學的根基建立在理解人的社會行動的主觀意義上,通過對不同社會生活領域的行為類型的比較和係統分析,達到了對特定文明本質的理解和解釋。書中對經濟、政治、法律和宗教的社會行動和社會制度進行了詳細的比較分析,試圖對社會行動的結構進行闡釋。這一嘗試在某些細節、方法和結論上曾引起過爭議。但是,那種把社會學的基本概念、範疇和抽象理論與對世界歷史的具體理解和解釋密切結合起來的追求,以及韋伯在社會科學衆多領域的淵博知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得到了學術界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評價。
韋伯是個新康德主義者,一生都希望能夠參與德國政治,並努力為之,但終生也未能實現夙願。1910年,韋伯參與創立德國社會學學會(1913年退出學會)。1912年,韋伯試圖組織一個左翼的政黨,以結合社會民主主義者和自由主義者,但最後沒有成功。1916年,開始發表政論文章。1918年,韋伯加入新成立的德國民主黨,參加該黨法蘭剋福選區的候選人競選,在落選後到慕尼黑大學任經濟學教授。1919年,韋伯參與凡爾賽和談中的德國代表團顧問工作,其後參與製定戰後德國新憲法。1920年 6月14日,韋伯因肺炎辭世。
韋伯對音樂很感興趣,常常沉浸在音樂中以平息自己的情緒,並且有一篇未完成的與音樂有關的著作《音樂的理性基礎和社會基礎》。除此之外,韋伯一生中還有過幾次有損名譽的緋聞。
雅斯貝爾斯說:“儘管由於命運和環境的捉弄,他沒有在政治方面享有顯赫的地位,但卻毫不減損他傑出政治傢本色,他的偉大就像一個沒有手的拉斐爾,沒有功績但卻有無限的潛力。”
韋伯生前可謂命途多舛,他的大部分著作都是在其去世後纔出版成書的。韋伯的遺孀瑪麗安娜整理出版了多種韋伯文集,韋伯未完成的遺稿《經濟、諸社會領域及權力》以《經濟與社會》之名在1922年出版。1974年,學術界成立了《韋伯全集》出版委員會,並得到德國研究協會等機構的經濟支持。
韋伯在國際學界的聞名始於後來學者對韋伯著作的翻譯研究。1927年,大經濟學家弗蘭剋•奈特將韋伯的《經濟史》譯為英文出版,社會學結構功能學派創立人塔爾卡特•帕森斯憑藉研究韋伯論文的成果獲得博士學位。帕森斯在1930年將《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譯成英文出版,並且,帕森斯在其成名作《社會行動的結構》中係統地論述了韋伯的理論貢獻。
1964年,在海德堡召開的國際社會學大會上,帕森斯、雷蒙德•阿隆、哈伯特•馬爾庫塞等名傢一致認為,韋伯在社會學方面是與馬剋思、迪爾凱姆齊名的社會學“經典作傢”。
20多年前,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傳入中國大陸,引起了學界的廣泛興趣。隨着韋伯的許多重要著作被譯介過來,人們開始了對韋伯的關註和研究,而《經濟與社會》(副題《理解的社會學綱要》)是韋伯諸多著作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正是這本書的出版使得韋伯的思想體係獲得了係統的展現。
《經濟與社會》原著共兩捲,英文本由多位韋伯研究專傢合作翻譯,並加有長篇導言和註釋,於1968年出版,這使韋伯的理論在全世界得到了廣泛的傳播。《經濟與社會》第一部分探討的是“社會學範疇理論”,即所謂的抽象的社會學部分;第二部分探討“經濟與社會制度及權力”,即具體的社會學方面的問題。
正像一些中國學者所指出的,韋伯在《經濟與社會》中全面而係統地表述了他的社會學觀點和對現代文明本質的見解。首先,對社會學的定義、對象、方法及一些基本範疇和概念進行了詳細的闡釋,統稱為社會學的基礎。然後,又分別互有交叉地闡發了他的經濟社會學、法律社會學、政治社會學和宗教社會學思想。韋伯廣泛地援引世界歷史資料,把發生在不同時代、不同文明和不同社會中的經濟形式、法律形式、統治形式和宗教形式納入他獨特的概念體係,分門別類地做出類型化比較研究和係統化因果分析。韋伯以現代西方社會為立足點,通過對東西古今各種文明的比較,突出以理論化為方向的現代西方文明的本質和特徵。韋伯社會學的根基建立在理解人的社會行動的主觀意義上,通過對不同社會生活領域的行為類型的比較和係統分析,達到了對特定文明本質的理解和解釋。書中對經濟、政治、法律和宗教的社會行動和社會制度進行了詳細的比較分析,試圖對社會行動的結構進行闡釋。這一嘗試在某些細節、方法和結論上曾引起過爭議。但是,那種把社會學的基本概念、範疇和抽象理論與對世界歷史的具體理解和解釋密切結合起來的追求,以及韋伯在社會科學衆多領域的淵博知識和敏銳的洞察力,得到了學術界的一致肯定和高度評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