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序
我不是旅行傢,幾十年來到過的地方卻不少。每到一地,工作之餘,對當地的一些
人情、習俗、山川、風物,以至特殊的傳說故事,都頗感興趣。在談論或介紹本地的特
産時,當地人往往繪聲繪色而且充滿着喜悅與自豪,連帶講到的一些掌故與傳奇,我也
感覺興味盎然。因為其中有些內容,活潑生動,不僅使我擴大了見聞,覺得新鮮有趣,
還能增進我對這些地方歷史、社會的理解,這是傢居獨處,僅憑間接讀些文字材料不能
具體領會到的。
流傳在各地的種種傳說故事,多屬民間文學範疇,大致是人民群衆長期有沿有變地
集體積纍而生的,雖然衹是口耳相傳,卻實際反映和表現了不同時代平民百姓的願望、
趣嚮、感情喬答摩(Gautama)即足目(Aksapāda)。古代印度正理,變化中有其相對
穩定的合理因素存在。甚至在看似細小的一名一物上,都可看到與人民的思想感情聯繫
着。如杭州的“宋嫂魚羹”,反映當時人民對漢姦、賣國賊的痛恨與對民族英雄、忠良
的敬重;上海的“雷允上六神丸”,藴含着救死扶傷、拯貧濟弱的精神;洛陽牡丹名品
“姚黃與魏紫”,中間表現了堅貞的愛情與對邪惡的抨擊;西湖的“白堤”“蘇堤”,
揄揚了能為百姓辦好事的文人、學士,等等。它們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抒發了人民大
衆對世事人生的關切,體現着他們的精神寄托,而且又表現得如此特具風采,別有情趣,
為大傢喜聞樂見。
這種作品,地方色彩濃郁,因此一個故事就能使這個地方著名於世。如一提到“叫
化雞”,就知道常熟市;一說起竜井,就立刻想起杭州。這種作品少量帶有神話色彩識)
和絶對精神(絶對意識)。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哲,大都有較強的紀實性,與
真人真事有關係,或還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如“東坡肉”即與蘇軾的開朗性格、熱愛生
活有關。人們世代生活在中華大地上,受到壯麗山河、豐富物産、悠久文化的哺育熏陶,
出於感謝和創新的喜悅。千百年來在民間一直流傳着許多謳歌各地山水風物之美的故事。
這方面的豐富積纍,早已成為我國傳統民俗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很多人生活了一輩
子,到頭來可能許多事情都已忘懷,但幼年時代故鄉的民情習俗卻仍歷歷在心,溫馨滿
懷,使他終老都忘不了故鄉的親情。這是當初在外歷盡艱苦幾輩子已在國外開了花的華
僑們都深有體會的。這種故事能使我們不忘過去,也瞻望未來,推陳出新,發揚光大。
世界上任何民族都非常珍視自己存在的這種文化。
我們曾經這樣設想,如能把有關這方面的資料搜集起來,采編成書,既可為廣大青
少年讀者提供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增加生活情趣意識流又譯“意識之流”。美國哲學
傢詹姆士最先使用這,對潛移默化地增強熱愛家乡、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也
一定是有幫助的。經過同志們通力合作,得到東方出版中心的支持,現在《中國山水風
物故事叢書》終於編成出版了。我覺得這個工作很有意義,我讀後也深感興味,希望也
能受到青少年讀者大衆的喜愛。
這套叢書共分五册,書名及主要內容、特點如下:
(一)《中國名山大川故事》。大致分山、水兩大部分。着重有一定方圓、流域面
積的自然界中的山、水。山既合獨立的山體,也含相關的山脈、山峰、山𠔌等。水含湖
泊、江河、瀑布、溪澗等。
(二)《中國名勝古跡故事》。大致分名勝、古跡兩大部分。名勝,在此主要指與
歷史人物有關聯的風景勝地、景點。古跡,在此主要指古墓葬、古文化點、古橋、古塔、
古寺廟等。
(三)《中國名花異草故事》。大致分名花、異草兩大部分。兩者皆具一定的觀賞
性或實用性(入藥、日用、食用等),但水果不在此列。名花,如牡丹、菊花、金銀花、
水仙花之類。異草,如含羞草、人參、何首烏等等。
(四)《中國名物特産故事》。大致分名物、特産兩大類。名物,在此主要指有名
的方物,多是當地自然産生的,一般不需人為,如雲南大理石、哈密瓜、廣西沙田柚、
太湖碧蠃春茶葉之類。特産,一般指當地特有的經過人加工製作的産品,如壯錦、宣紙、
湖筆、張小泉剪刀、雲南白藥、金華火腿、無錫泥人大阿福之類。
(五)《中國名菜佳點故事》。大致分名菜、佳點兩大類。名菜,主要指經過烹調
而成的著名菜餚,如貴妃雞、東坡肉、過橋米綫、涮羊肉、鬆鼠桂魚之類。佳點,主要
指各地有名的小吃及點心。如天津“狗不理包子”、博望“鍋饋”、杭州“油炸響鈴”、
貴陽“戀愛豆腐果”之類。
中國的山川風物,名勝古跡,奇花異草,各種特産無比豐富,而且長期以來已形成
民族文化總體下的諸如飲食、旅遊、覽古、行業經營等各種分支性的文化現象,都值得
研究。本叢書草創之始,衹能先重在介紹其中著名的,較具代表性的,當逐漸求其完備,
深入。真誠希望並歡迎廣大讀者對本叢書的內容和寫法多提寶貴意見,以便我們今後進
行修訂、補正。謝謝!
徐中玉
1995年7月28日於上海
我不是旅行傢,幾十年來到過的地方卻不少。每到一地,工作之餘,對當地的一些
人情、習俗、山川、風物,以至特殊的傳說故事,都頗感興趣。在談論或介紹本地的特
産時,當地人往往繪聲繪色而且充滿着喜悅與自豪,連帶講到的一些掌故與傳奇,我也
感覺興味盎然。因為其中有些內容,活潑生動,不僅使我擴大了見聞,覺得新鮮有趣,
還能增進我對這些地方歷史、社會的理解,這是傢居獨處,僅憑間接讀些文字材料不能
具體領會到的。
流傳在各地的種種傳說故事,多屬民間文學範疇,大致是人民群衆長期有沿有變地
集體積纍而生的,雖然衹是口耳相傳,卻實際反映和表現了不同時代平民百姓的願望、
趣嚮、感情喬答摩(Gautama)即足目(Aksapāda)。古代印度正理,變化中有其相對
穩定的合理因素存在。甚至在看似細小的一名一物上,都可看到與人民的思想感情聯繫
着。如杭州的“宋嫂魚羹”,反映當時人民對漢姦、賣國賊的痛恨與對民族英雄、忠良
的敬重;上海的“雷允上六神丸”,藴含着救死扶傷、拯貧濟弱的精神;洛陽牡丹名品
“姚黃與魏紫”,中間表現了堅貞的愛情與對邪惡的抨擊;西湖的“白堤”“蘇堤”,
揄揚了能為百姓辦好事的文人、學士,等等。它們從不同角度不同程度上抒發了人民大
衆對世事人生的關切,體現着他們的精神寄托,而且又表現得如此特具風采,別有情趣,
為大傢喜聞樂見。
這種作品,地方色彩濃郁,因此一個故事就能使這個地方著名於世。如一提到“叫
化雞”,就知道常熟市;一說起竜井,就立刻想起杭州。這種作品少量帶有神話色彩識)
和絶對精神(絶對意識)。黑格爾的《法哲學原理》、《哲,大都有較強的紀實性,與
真人真事有關係,或還有一定的歷史背景,如“東坡肉”即與蘇軾的開朗性格、熱愛生
活有關。人們世代生活在中華大地上,受到壯麗山河、豐富物産、悠久文化的哺育熏陶,
出於感謝和創新的喜悅。千百年來在民間一直流傳着許多謳歌各地山水風物之美的故事。
這方面的豐富積纍,早已成為我國傳統民俗文化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很多人生活了一輩
子,到頭來可能許多事情都已忘懷,但幼年時代故鄉的民情習俗卻仍歷歷在心,溫馨滿
懷,使他終老都忘不了故鄉的親情。這是當初在外歷盡艱苦幾輩子已在國外開了花的華
僑們都深有體會的。這種故事能使我們不忘過去,也瞻望未來,推陳出新,發揚光大。
世界上任何民族都非常珍視自己存在的這種文化。
我們曾經這樣設想,如能把有關這方面的資料搜集起來,采編成書,既可為廣大青
少年讀者提供豐富的歷史文化知識,增加生活情趣意識流又譯“意識之流”。美國哲學
傢詹姆士最先使用這,對潛移默化地增強熱愛家乡、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思想感情也
一定是有幫助的。經過同志們通力合作,得到東方出版中心的支持,現在《中國山水風
物故事叢書》終於編成出版了。我覺得這個工作很有意義,我讀後也深感興味,希望也
能受到青少年讀者大衆的喜愛。
這套叢書共分五册,書名及主要內容、特點如下:
(一)《中國名山大川故事》。大致分山、水兩大部分。着重有一定方圓、流域面
積的自然界中的山、水。山既合獨立的山體,也含相關的山脈、山峰、山𠔌等。水含湖
泊、江河、瀑布、溪澗等。
(二)《中國名勝古跡故事》。大致分名勝、古跡兩大部分。名勝,在此主要指與
歷史人物有關聯的風景勝地、景點。古跡,在此主要指古墓葬、古文化點、古橋、古塔、
古寺廟等。
(三)《中國名花異草故事》。大致分名花、異草兩大部分。兩者皆具一定的觀賞
性或實用性(入藥、日用、食用等),但水果不在此列。名花,如牡丹、菊花、金銀花、
水仙花之類。異草,如含羞草、人參、何首烏等等。
(四)《中國名物特産故事》。大致分名物、特産兩大類。名物,在此主要指有名
的方物,多是當地自然産生的,一般不需人為,如雲南大理石、哈密瓜、廣西沙田柚、
太湖碧蠃春茶葉之類。特産,一般指當地特有的經過人加工製作的産品,如壯錦、宣紙、
湖筆、張小泉剪刀、雲南白藥、金華火腿、無錫泥人大阿福之類。
(五)《中國名菜佳點故事》。大致分名菜、佳點兩大類。名菜,主要指經過烹調
而成的著名菜餚,如貴妃雞、東坡肉、過橋米綫、涮羊肉、鬆鼠桂魚之類。佳點,主要
指各地有名的小吃及點心。如天津“狗不理包子”、博望“鍋饋”、杭州“油炸響鈴”、
貴陽“戀愛豆腐果”之類。
中國的山川風物,名勝古跡,奇花異草,各種特産無比豐富,而且長期以來已形成
民族文化總體下的諸如飲食、旅遊、覽古、行業經營等各種分支性的文化現象,都值得
研究。本叢書草創之始,衹能先重在介紹其中著名的,較具代表性的,當逐漸求其完備,
深入。真誠希望並歡迎廣大讀者對本叢書的內容和寫法多提寶貴意見,以便我們今後進
行修訂、補正。謝謝!
徐中玉
1995年7月28日於上海
第一章 風雨送春話梅花
春落梅枝頭。每逢春寒料峭,瑞雪紛飛的殘鼕,梅花盛開了。清香馥鬱、芬芳撲鼻。
梅園裏紅梅、白梅、緑梅、墨梅,競相開放。紅的似片片朝霞,白的粉妝玉琢,緑的清
翠欲滴,黑的莊重脫俗,使人目不暇接。那潔白素淨的玉蝶梅,萼如翡翠的緑萼梅,胭
脂點珠的朱砂梅,紅顔淡妝的宮粉梅,濃豔如墨的墨梅,萼紅瓣白的紅梅,木蕊發紅的
骨裏紅,鐵骨虯枝的竜遊梅,枝若垂柳的垂枝梅,枝幹和花蕊都嚮下,宛若探身弄影的
照水梅……千姿百態、爭麗鬥妍,燦爛芬芳。隨風飄動,像五彩雲霞裝扮着大地;風送
幽香,點綴着殘鼕,使人間生出盎然春意。“煙姿玉骨,淡淡東風色,勾引春光一半
出。”隨着梅香的飄拂,那萬物復蘇,欣欣嚮榮的春天轉瞬就要到了。
梅先天下春,這是梅最可貴之處。
梅花,不畏嚴寒,獨步早春。它冒着凜冽的寒風,傲雪凌霜;它在冰中育蕾,雪中
開花;它趕在東風之前,嚮人們傳遞着春的消息,被譽為“東風第一枝”。梅花的這種
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頑強意志,歷來被人們當作崇高品格和高潔氣質的象徵。元代詩人楊
維幀詠之:“萬花敢嚮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
梅花,是一種薔薇科櫻桃屬植物,落葉喬木。別名又叫梅、春梅、幹枝梅、獠。梅
花分五瓣,花色有白、紅、淡緑、淡紅等。以白色和淡紅色為主。花先於葉子開放,果
實可分青梅(緑色)、白梅(青白色)、花梅(帶紅色)三種,除供鮮食外,還可製蜜
餞和果醬。未熟的果經過加工就是烏梅。
梅原産我國,多分佈在長江以南各地。我國植梅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詩經》
裏有:“漂有梅,其實七分”的記載。1975年在河南安陽殷代墓葬中出土的銅鼎裏,
發現了一顆梅核,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年了。春秋戰國時期愛梅之風已很盛,人們已從采
梅果為主要目的而過渡到賞花。“梅始以花聞天下”,人們把梅花和梅子作為饋贈和祭
祀的禮品,到了漢晉南北朝,藝梅詠梅之風日盛。《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
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米梅、胭脂梅。”又:“漢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麗友梅。”
晉代陸凱,是東吳名將陸遜之侄,曾做過丞相,文辭優雅。陸凱有個文學摯友范晔(即
《後漢書》作者)在長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開之際,自荊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郵
驛專贈范晔,並附短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春”而且可以寄贈,自陸凱始,以梅花傳遞友情,傳為佳話。
到南北朝,有關梅花的詩文、軼事也多了。《金陵志》雲:“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
陽公主,日臥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於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
效之。”這可能是用梅花圖案美容的開端。
據史料記載:隋人趙師雄在羅浮山遇見梅花仙子,故事美麗動人。說明當時人們也
愛梅成風。
杭州孤山的梅花在唐時已聞名於世。詩人白居易在離開杭州時,寫了一首《憶杭州
梅花,因敘舊寄蕭協律》,詩云:“三年悶悶在余杭,曾與梅花醉幾場;伍祖廟邊繁似
雪,孤山園裏麗如妝。唐代名臣宋環在東川官捨見梅花怒放於榛莽中,歸而有感,遂作
《梅花賦》,詩中有“獨步早春,自全其天”,諒不移本性,方可儷於君子之節”等贊
語。此外,如杜甫、李白等諸多名傢均有詠梅詩篇。曾一度為唐明皇李隆基大見寵幸的
江來蘋,性喜梅花。據《梅妃傳》記:“所居欄檻、悉植數枝……梅開賦賞,至夜分尚
顧戀花下不能去。上(唐明皇)以其所好,戲名曰梅妃。”
北宋處士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不娶無子,而植梅放鶴,稱“梅妻鶴子”,
被傳為千古佳話。他的《山園小梅》詩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是梅花的傳神寫照,膾炙人口,被譽為千古絶唱。
南宋範成大是位賞梅、詠梅、藝梅、記梅的名傢。他在蘇州石湖闢範村,搜集梅花
品種12個,並在1186年寫成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專著:《梅譜》。1191年鼕,
詞人、音樂傢姜夔住在範成大石湖梅園中,正值梅花盛開。他自度新麯,填了兩首詠梅
詞,名曰:《暗香》、《疏影》,音節諧婉,極受範的贊賞。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藝梅、畫梅成癖的王冕,隱居於九裏山,植梅千株,自題所
居為“梅花屋”。又工畫墨梅,花密枝繁,行筆剛健,有時用胭脂作沒骨梅,別具風格。
其《墨梅》詩名揚天下:‘我傢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用人誇好顔色,衹留
清氣滿乾坤。’王冕還寫過一篇《梅華傳》,把《三國演義》中的“望梅止渴”故事改
寫成了一篇趣味盎然的童話:大將軍曹操行軍迷路,軍士渴甚,願見梅氏。梅聚族謀曰:
“老瞞(筆者註:曹操小名)垂涎漢鼎,人不韙(不韙即不同意)之。吾傢世清白。慎
勿與語。竟匿不出。”王冕藉贊揚梅花蔑視權貴的精神來暗喻自己的人格。
南宋愛國詩人陸放翁詠梅的詞《卜算子》裏寫道:“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
落成泥碾作塵,衹有香如故。”藉詠梅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不論怎樣受挫折也
永遠保持高風勁節的情操。毛澤東伺志反其意而用之,作了《卜算子·詠梅》,指出: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衹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
中笑。”洋溢着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毛澤東另一首七律《鼕雲》中也贊揚了
“梅花歡喜漫天雪”的不畏嚴寒、獨步早春的精神。
除了衆多的詩詞吟詠梅花之外,我國繪畫史上還流傳着這樣一段軼事:宋代著名畫
傢宋伯仁,生平喜愛梅花。他為了畫梅,種植了許多梅樹。每當梅花開放,他從早到晚
地在梅樹下細緻觀察,並將梅花的低昂、俯仰、分合、捲舒,從萌芽到花開,從盛放到
枯萎的各種形態,一一描繪下來,整理成一百幅圖稿,定名《梅花譜》。後人為了贊譽
他梅花畫得“喜神”,稱他的百梅圖為《梅花喜神譜》。近代金石書畫傢吳昌碩,曾有
詩說他“傢傳一本宋朝梅”。
梅花不僅在我國是珍貴花卉,在國外也很受人喜愛,但國外仍以東方栽培較多。日
本的梅是我國傳去的,朝鮮也有。日本還有“梅之會”的組織,並出版發行專門刊物
《梅》。到19世紀傳人歐洲,本世紀初傳入美國,現在世界各國均有栽培,但不及東方
國傢之盛。
梅花相傳到現在,已是花繁品茂。據1962年調查,已有230多個品種。主要
分果梅和花梅兩大係統。果梅可分青梅、白梅、花梅、烏梅等。花梅以觀賞為目的,按
其生長姿態分,有直腳梅類、杏梅類、照水梅類、竜遊梅類;按花型花色分,有宮粉型、
紅梅型、玉蝶型、朱砂型、緑萼型和灑金型等。其中宮粉型梅最為普遍,品種最多。玉
蝶型別有風韻,緑萼型香味最濃,尤以成都的“金錢緑萼”為好。
梅的故鄉在鄂西、川東。據《本草綱目》引陶弘景的《名醫別錄》記載:“梅實生
漢中山𠔌”,而“襄漢川蜀江湖淮嶺皆有之”。《花鏡》上說:“古梅多著名於吳下、
吳興、西湖、會稽、四明等處,每多百年老幹。”《花鏡》在梅的註解中說:四川大渡
河上遊的丹巴縣內,海拔1900~2000米的山𠔌地帶,雅礱江流域會理縣的海拔
1900米的山間,都有野梅生長。廣西興安縣山區、江西與廣東交界的大庾嶺,古代
都是盛産梅的地方。廣東增城縣的羅浮山,歷來以産梅花著稱於世,“羅浮”後來就成
了梅花的別名。
我國是梅的故鄉,賞梅勝地很多,江南勝地很多,江南一帶尤盛。而天下梅花之盛,
莫過於蘇州鄧尉山和杭州西湖了。
蘇州鄧尉山及其附近山塢,遍植梅樹,以梅著稱。相傳鄧尉山因東漢太守鄧尉隱居
於此而得名。宋代淳祐年間,有高士查某在山塢大種梅樹,後來山民就以種梅為業,越
種越多,以致遍地是梅。據《光福志》載:“鄧尉山裏植梅為業者,十中有七。”清代
詩人張誠有“望衡千余家,種梅如種𠔌”的詩。鄧尉山附近的玄墓山、彈山、青芝山、
銅井山等,也是千樹萬樹的梅花連成一片。花盛開怒放時,滿山盈𠔌,香氣四溢,勢若
雪海,以至於清代巡撫宋犖即寓意在司徒廟西的山崖上,寫下了“香雪海”三個鬥大字,
從此名著吳下。相傳乾降皇帝曾先後六次到鄧尉山探梅賞景,並六賦《鄧尉香雪海歌》
的長詩。在萬樹梅花掩映的半山腰,有座“聞梅館”,又稱“聞梅軒”。不遠處一巨大
岩石上有一“梅花亭”,二者均為賞梅佳處。亭作五角形,銅鶴結頂,屋檐、石柱、石
檻、瓦片均作五出梅花狀。整座亭子藉喻宋代隱士林和靖“梅妻鶴子”的典故。與周圍
梅花融成一體。亭旁,有乾隆皇帝於1751年來鄧尉山賞梅時的手書碑刻一塊。下得山來,
山下倪巷村昔有清代潘遵祁的“香雪草堂”別墅。內有四梅閣,以宋代楊補之《四梅花
巷》而得名。
梅開時節,滿山皆白,像墜入雲海,分不清哪是雲哪是花,閃閃銀波,在山間流光
溢彩,奇麗無比。移目遠眺,山上山下,銀海蕩漾,紅緑相間,彌漫無際。真有“入山
無處不春枝,遠近高低路不知”的感覺。“鄧尉梅花甲天下”,鄧尉探梅,已成為吳地
春遊的主要勝地。
杭州的孤山、靈峰、西泠並稱“西湖三大賞梅風景區”。孤山在杭州西湖的裏湖與
外湖之間,因四面碧波縈繞、孤峙湖中,故名“孤山”。又因多梅花,也稱“梅嶼”。
這裏在宋代建有西太乙宮,清代康熙、乾隆時曾建有行宮,辛亥革命後改建公園,即今
天的中山公園。孤山北麓有放鶴亭,是賞梅勝地,有詩云:“人們蓬島是孤山,高閣清
虛類廣寒。裏外湖光明似鏡,有梅花處好憑欄。”靈峰位於杭州西湖西北,晉開運年間,
吳越王在此建鷲峰禪院,北宋治平二年賜名“靈峰,寺後山顛有來鶴亭,與孤山放鶴亭
遙相呼應,也是過去妙高臺的舊址。宋蘇東坡曾題詩壁上:“靈峰山下寶陀寺,白發東
坡又來到;前世德雲今我是,依稀猶記妙高臺。”寺院附近有古梅近百株,較別處早開
晚謝。故有“靈峰尋梅”之景。
要說賞梅還數杭州超山味兒最濃。超山自唐代以來,廣植梅林,有“十裏梅花香雪
海”之稱。更有古梅兩株,一唐一宋,聞名江南。每當超山梅開,香雪成海,蔚為壯觀,
香風十裏,醉入心田,素有“超山之梅天下奇”的美名。如今超山的“唐梅”和“宋
梅”,仍蒼勁古樸,姿態奇特。如大明堂內的唐梅,雖是千餘年老樹,但其冠仍如傘,
老枝扶疏,蓓蕾滿枝,似有無限青春活力。在梅林上空,雲煙飄渺,遠處錢塘江水蒼茫,
山水梅林相互輝映。無怪乎近代金石書畫傢吳昌碩先生與超山梅林結下不解之緣,並作
畫題詩:“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何時買棹冒雪去,便嚮花前傾一杯。”
直至84歲高齡,他仍偕子吳東邁、門生王個移等人,手持木杖到超山賞梅。逝世後,
其親屬遵其遺願,在超山大明堂前香雪塢中築陵安葬,以永居梅林。
此外,南京的梅園新村和梅花山,無錫的梅園,上海澱山湖畔的大觀園、莘莊公園
等,也都以梅花聞名。
梅樹的壽命都很長,一般可活三五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世事滄桑,至今猶能保存
下來的古梅,除了杭州超山的那兩株“唐梅”和“宋梅”之餐,最早的古梅當推湖北黃
梅縣的“江心古寺”遺址處的“晉梅”了。它飽經風霜,樹幹己成灰黑色,每年大寒開
花,花開滿樹,整個開花期達鼕春兩季。還有浙江天台山“國清古寺”的一株“隋梅”,
距今也有13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是佛教天台宗的創始人智凱大師親手植的。這株隋
梅雖數度枯萎,但如今經人們精心培育,已返老還童,枯木逢春。主幹蒼老挺拔,四周
嫩枝叢生,幾年前樹上還結了數千個梅子。清人梁紹王在其所著《兩般秋雨庵隨筆》中
也記載了這麽一件事,其雲:“真州城東十餘裏淮提庵,有古梅一株,大可蔽牛,五千
並出,相傳為宋時物。康熙中,樹忽死,垂四十年復活,枝幹益繁,花時光照一院。”
清嘉道年間名士阮元題其名曰:返魂梅。梅長壽不足奇,奇的是枯木能逢春。
所以梅有個特點是,愈老愈顯得蒼勁挺秀、生意盎然。歷來有“老梅花、少牡丹”
之說。
梅花的香韻一嚮為人們所傾倒,它濃而不豔、冷而不淡,那疏影橫斜的風韻和清雅
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相比的。然而,更為可貴的,還是梅花的精神。梅的錚錚
鐵骨、浩然正氣,做雪凌霜、獨步早春的精神,被人們譽為中華民族之魂。“朔風吹倒
人,古木硬如鐵;一花天下春,江山萬裏雪。”人們把鬆、竹、梅稱作“歲寒三友”,
尊梅、蘭、竹、菊為“四君子”,贊賞梅花的高潔、典雅、冷峭、堅貞,視為知友、君
子,梅都是當之無愧的。
春落梅枝頭。每逢春寒料峭,瑞雪紛飛的殘鼕,梅花盛開了。清香馥鬱、芬芳撲鼻。
梅園裏紅梅、白梅、緑梅、墨梅,競相開放。紅的似片片朝霞,白的粉妝玉琢,緑的清
翠欲滴,黑的莊重脫俗,使人目不暇接。那潔白素淨的玉蝶梅,萼如翡翠的緑萼梅,胭
脂點珠的朱砂梅,紅顔淡妝的宮粉梅,濃豔如墨的墨梅,萼紅瓣白的紅梅,木蕊發紅的
骨裏紅,鐵骨虯枝的竜遊梅,枝若垂柳的垂枝梅,枝幹和花蕊都嚮下,宛若探身弄影的
照水梅……千姿百態、爭麗鬥妍,燦爛芬芳。隨風飄動,像五彩雲霞裝扮着大地;風送
幽香,點綴着殘鼕,使人間生出盎然春意。“煙姿玉骨,淡淡東風色,勾引春光一半
出。”隨着梅香的飄拂,那萬物復蘇,欣欣嚮榮的春天轉瞬就要到了。
梅先天下春,這是梅最可貴之處。
梅花,不畏嚴寒,獨步早春。它冒着凜冽的寒風,傲雪凌霜;它在冰中育蕾,雪中
開花;它趕在東風之前,嚮人們傳遞着春的消息,被譽為“東風第一枝”。梅花的這種
不屈不撓的精神和頑強意志,歷來被人們當作崇高品格和高潔氣質的象徵。元代詩人楊
維幀詠之:“萬花敢嚮雪中出,一樹獨先天下春。”
梅花,是一種薔薇科櫻桃屬植物,落葉喬木。別名又叫梅、春梅、幹枝梅、獠。梅
花分五瓣,花色有白、紅、淡緑、淡紅等。以白色和淡紅色為主。花先於葉子開放,果
實可分青梅(緑色)、白梅(青白色)、花梅(帶紅色)三種,除供鮮食外,還可製蜜
餞和果醬。未熟的果經過加工就是烏梅。
梅原産我國,多分佈在長江以南各地。我國植梅至少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詩經》
裏有:“漂有梅,其實七分”的記載。1975年在河南安陽殷代墓葬中出土的銅鼎裏,
發現了一顆梅核,距今已有三千二百年了。春秋戰國時期愛梅之風已很盛,人們已從采
梅果為主要目的而過渡到賞花。“梅始以花聞天下”,人們把梅花和梅子作為饋贈和祭
祀的禮品,到了漢晉南北朝,藝梅詠梅之風日盛。《西京雜記》載:“漢初修上林苑,
遠方各獻名果異樹,有米梅、胭脂梅。”又:“漢上林苑有同心梅,紫蒂梅、麗友梅。”
晉代陸凱,是東吳名將陸遜之侄,曾做過丞相,文辭優雅。陸凱有個文學摯友范晔(即
《後漢書》作者)在長安。他在春回大地,早梅初開之際,自荊州摘下一枝梅花,托郵
驛專贈范晔,並附短詩:“折梅逢驛使:寄與隴頭人;江南無所有,聊贈一枝春。”
“春”而且可以寄贈,自陸凱始,以梅花傳遞友情,傳為佳話。
到南北朝,有關梅花的詩文、軼事也多了。《金陵志》雲:“宋武帝劉裕的女兒壽
陽公主,日臥於含章殿檐下,梅花落於額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號梅花妝,宮人皆
效之。”這可能是用梅花圖案美容的開端。
據史料記載:隋人趙師雄在羅浮山遇見梅花仙子,故事美麗動人。說明當時人們也
愛梅成風。
杭州孤山的梅花在唐時已聞名於世。詩人白居易在離開杭州時,寫了一首《憶杭州
梅花,因敘舊寄蕭協律》,詩云:“三年悶悶在余杭,曾與梅花醉幾場;伍祖廟邊繁似
雪,孤山園裏麗如妝。唐代名臣宋環在東川官捨見梅花怒放於榛莽中,歸而有感,遂作
《梅花賦》,詩中有“獨步早春,自全其天”,諒不移本性,方可儷於君子之節”等贊
語。此外,如杜甫、李白等諸多名傢均有詠梅詩篇。曾一度為唐明皇李隆基大見寵幸的
江來蘋,性喜梅花。據《梅妃傳》記:“所居欄檻、悉植數枝……梅開賦賞,至夜分尚
顧戀花下不能去。上(唐明皇)以其所好,戲名曰梅妃。”
北宋處士林逋(和靖),隱居杭州孤山,不娶無子,而植梅放鶴,稱“梅妻鶴子”,
被傳為千古佳話。他的《山園小梅》詩中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
是梅花的傳神寫照,膾炙人口,被譽為千古絶唱。
南宋範成大是位賞梅、詠梅、藝梅、記梅的名傢。他在蘇州石湖闢範村,搜集梅花
品種12個,並在1186年寫成中國(也是全世界)第一部梅花專著:《梅譜》。1191年鼕,
詞人、音樂傢姜夔住在範成大石湖梅園中,正值梅花盛開。他自度新麯,填了兩首詠梅
詞,名曰:《暗香》、《疏影》,音節諧婉,極受範的贊賞。
元代有個愛梅、詠梅、藝梅、畫梅成癖的王冕,隱居於九裏山,植梅千株,自題所
居為“梅花屋”。又工畫墨梅,花密枝繁,行筆剛健,有時用胭脂作沒骨梅,別具風格。
其《墨梅》詩名揚天下:‘我傢洗硯池頭樹,個個花開淡墨痕、不用人誇好顔色,衹留
清氣滿乾坤。’王冕還寫過一篇《梅華傳》,把《三國演義》中的“望梅止渴”故事改
寫成了一篇趣味盎然的童話:大將軍曹操行軍迷路,軍士渴甚,願見梅氏。梅聚族謀曰:
“老瞞(筆者註:曹操小名)垂涎漢鼎,人不韙(不韙即不同意)之。吾傢世清白。慎
勿與語。竟匿不出。”王冕藉贊揚梅花蔑視權貴的精神來暗喻自己的人格。
南宋愛國詩人陸放翁詠梅的詞《卜算子》裏寫道:“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
落成泥碾作塵,衹有香如故。”藉詠梅表現了詩人懷才不遇的寂寞和不論怎樣受挫折也
永遠保持高風勁節的情操。毛澤東伺志反其意而用之,作了《卜算子·詠梅》,指出:
“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衹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
中笑。”洋溢着革命英雄主義和樂觀主義精神。毛澤東另一首七律《鼕雲》中也贊揚了
“梅花歡喜漫天雪”的不畏嚴寒、獨步早春的精神。
除了衆多的詩詞吟詠梅花之外,我國繪畫史上還流傳着這樣一段軼事:宋代著名畫
傢宋伯仁,生平喜愛梅花。他為了畫梅,種植了許多梅樹。每當梅花開放,他從早到晚
地在梅樹下細緻觀察,並將梅花的低昂、俯仰、分合、捲舒,從萌芽到花開,從盛放到
枯萎的各種形態,一一描繪下來,整理成一百幅圖稿,定名《梅花譜》。後人為了贊譽
他梅花畫得“喜神”,稱他的百梅圖為《梅花喜神譜》。近代金石書畫傢吳昌碩,曾有
詩說他“傢傳一本宋朝梅”。
梅花不僅在我國是珍貴花卉,在國外也很受人喜愛,但國外仍以東方栽培較多。日
本的梅是我國傳去的,朝鮮也有。日本還有“梅之會”的組織,並出版發行專門刊物
《梅》。到19世紀傳人歐洲,本世紀初傳入美國,現在世界各國均有栽培,但不及東方
國傢之盛。
梅花相傳到現在,已是花繁品茂。據1962年調查,已有230多個品種。主要
分果梅和花梅兩大係統。果梅可分青梅、白梅、花梅、烏梅等。花梅以觀賞為目的,按
其生長姿態分,有直腳梅類、杏梅類、照水梅類、竜遊梅類;按花型花色分,有宮粉型、
紅梅型、玉蝶型、朱砂型、緑萼型和灑金型等。其中宮粉型梅最為普遍,品種最多。玉
蝶型別有風韻,緑萼型香味最濃,尤以成都的“金錢緑萼”為好。
梅的故鄉在鄂西、川東。據《本草綱目》引陶弘景的《名醫別錄》記載:“梅實生
漢中山𠔌”,而“襄漢川蜀江湖淮嶺皆有之”。《花鏡》上說:“古梅多著名於吳下、
吳興、西湖、會稽、四明等處,每多百年老幹。”《花鏡》在梅的註解中說:四川大渡
河上遊的丹巴縣內,海拔1900~2000米的山𠔌地帶,雅礱江流域會理縣的海拔
1900米的山間,都有野梅生長。廣西興安縣山區、江西與廣東交界的大庾嶺,古代
都是盛産梅的地方。廣東增城縣的羅浮山,歷來以産梅花著稱於世,“羅浮”後來就成
了梅花的別名。
我國是梅的故鄉,賞梅勝地很多,江南勝地很多,江南一帶尤盛。而天下梅花之盛,
莫過於蘇州鄧尉山和杭州西湖了。
蘇州鄧尉山及其附近山塢,遍植梅樹,以梅著稱。相傳鄧尉山因東漢太守鄧尉隱居
於此而得名。宋代淳祐年間,有高士查某在山塢大種梅樹,後來山民就以種梅為業,越
種越多,以致遍地是梅。據《光福志》載:“鄧尉山裏植梅為業者,十中有七。”清代
詩人張誠有“望衡千余家,種梅如種𠔌”的詩。鄧尉山附近的玄墓山、彈山、青芝山、
銅井山等,也是千樹萬樹的梅花連成一片。花盛開怒放時,滿山盈𠔌,香氣四溢,勢若
雪海,以至於清代巡撫宋犖即寓意在司徒廟西的山崖上,寫下了“香雪海”三個鬥大字,
從此名著吳下。相傳乾降皇帝曾先後六次到鄧尉山探梅賞景,並六賦《鄧尉香雪海歌》
的長詩。在萬樹梅花掩映的半山腰,有座“聞梅館”,又稱“聞梅軒”。不遠處一巨大
岩石上有一“梅花亭”,二者均為賞梅佳處。亭作五角形,銅鶴結頂,屋檐、石柱、石
檻、瓦片均作五出梅花狀。整座亭子藉喻宋代隱士林和靖“梅妻鶴子”的典故。與周圍
梅花融成一體。亭旁,有乾隆皇帝於1751年來鄧尉山賞梅時的手書碑刻一塊。下得山來,
山下倪巷村昔有清代潘遵祁的“香雪草堂”別墅。內有四梅閣,以宋代楊補之《四梅花
巷》而得名。
梅開時節,滿山皆白,像墜入雲海,分不清哪是雲哪是花,閃閃銀波,在山間流光
溢彩,奇麗無比。移目遠眺,山上山下,銀海蕩漾,紅緑相間,彌漫無際。真有“入山
無處不春枝,遠近高低路不知”的感覺。“鄧尉梅花甲天下”,鄧尉探梅,已成為吳地
春遊的主要勝地。
杭州的孤山、靈峰、西泠並稱“西湖三大賞梅風景區”。孤山在杭州西湖的裏湖與
外湖之間,因四面碧波縈繞、孤峙湖中,故名“孤山”。又因多梅花,也稱“梅嶼”。
這裏在宋代建有西太乙宮,清代康熙、乾隆時曾建有行宮,辛亥革命後改建公園,即今
天的中山公園。孤山北麓有放鶴亭,是賞梅勝地,有詩云:“人們蓬島是孤山,高閣清
虛類廣寒。裏外湖光明似鏡,有梅花處好憑欄。”靈峰位於杭州西湖西北,晉開運年間,
吳越王在此建鷲峰禪院,北宋治平二年賜名“靈峰,寺後山顛有來鶴亭,與孤山放鶴亭
遙相呼應,也是過去妙高臺的舊址。宋蘇東坡曾題詩壁上:“靈峰山下寶陀寺,白發東
坡又來到;前世德雲今我是,依稀猶記妙高臺。”寺院附近有古梅近百株,較別處早開
晚謝。故有“靈峰尋梅”之景。
要說賞梅還數杭州超山味兒最濃。超山自唐代以來,廣植梅林,有“十裏梅花香雪
海”之稱。更有古梅兩株,一唐一宋,聞名江南。每當超山梅開,香雪成海,蔚為壯觀,
香風十裏,醉入心田,素有“超山之梅天下奇”的美名。如今超山的“唐梅”和“宋
梅”,仍蒼勁古樸,姿態奇特。如大明堂內的唐梅,雖是千餘年老樹,但其冠仍如傘,
老枝扶疏,蓓蕾滿枝,似有無限青春活力。在梅林上空,雲煙飄渺,遠處錢塘江水蒼茫,
山水梅林相互輝映。無怪乎近代金石書畫傢吳昌碩先生與超山梅林結下不解之緣,並作
畫題詩:“十年不到香雪海,梅花憶我我憶梅;何時買棹冒雪去,便嚮花前傾一杯。”
直至84歲高齡,他仍偕子吳東邁、門生王個移等人,手持木杖到超山賞梅。逝世後,
其親屬遵其遺願,在超山大明堂前香雪塢中築陵安葬,以永居梅林。
此外,南京的梅園新村和梅花山,無錫的梅園,上海澱山湖畔的大觀園、莘莊公園
等,也都以梅花聞名。
梅樹的壽命都很長,一般可活三五百年,甚至千年以上。世事滄桑,至今猶能保存
下來的古梅,除了杭州超山的那兩株“唐梅”和“宋梅”之餐,最早的古梅當推湖北黃
梅縣的“江心古寺”遺址處的“晉梅”了。它飽經風霜,樹幹己成灰黑色,每年大寒開
花,花開滿樹,整個開花期達鼕春兩季。還有浙江天台山“國清古寺”的一株“隋梅”,
距今也有1300多年的歷史。相傳是佛教天台宗的創始人智凱大師親手植的。這株隋
梅雖數度枯萎,但如今經人們精心培育,已返老還童,枯木逢春。主幹蒼老挺拔,四周
嫩枝叢生,幾年前樹上還結了數千個梅子。清人梁紹王在其所著《兩般秋雨庵隨筆》中
也記載了這麽一件事,其雲:“真州城東十餘裏淮提庵,有古梅一株,大可蔽牛,五千
並出,相傳為宋時物。康熙中,樹忽死,垂四十年復活,枝幹益繁,花時光照一院。”
清嘉道年間名士阮元題其名曰:返魂梅。梅長壽不足奇,奇的是枯木能逢春。
所以梅有個特點是,愈老愈顯得蒼勁挺秀、生意盎然。歷來有“老梅花、少牡丹”
之說。
梅花的香韻一嚮為人們所傾倒,它濃而不豔、冷而不淡,那疏影橫斜的風韻和清雅
宜人的幽香,是其他花卉不能相比的。然而,更為可貴的,還是梅花的精神。梅的錚錚
鐵骨、浩然正氣,做雪凌霜、獨步早春的精神,被人們譽為中華民族之魂。“朔風吹倒
人,古木硬如鐵;一花天下春,江山萬裏雪。”人們把鬆、竹、梅稱作“歲寒三友”,
尊梅、蘭、竹、菊為“四君子”,贊賞梅花的高潔、典雅、冷峭、堅貞,視為知友、君
子,梅都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