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天下>>游记选萃>> 人类与考古>> 吕贝克·斯特夫 Rebecca Stefoff   美国 United States   现代美国  
废墟的真相---寻找失落的邦城
  世界伟大考古纪实报告之七
  
  寻找失落的城邦:考古的黄金时代(FINDING THE LOST CITIES)
  
  吕贝克·斯特夫 等著
  
  陈忠荣 邱望季 闰惠平 费文娟 编译
  陈湘祖 审校
  前 言
  聆听远古的心跳
  第01章
  佩特拉(Petra)阿拉伯世界的禁地
  第02章
  尼尼微(Nineveh)古亚述王朝兴衰的秘密
  第03章
  汉梯沙(Hattusha)湮没的赫梯城堡
  第04章
  科潘(Copan)玛雅文明的最后领地
  第05章
  查科峡谷(Chaco Canyon)印第安人的古老屏障
  第06章
  吴哥(Angkor)捕蝶人的伟大发现
  第07章
  特洛伊(Troy)考古史上的永恒传奇
  第08章
  津巴布韦(Zimbabwe)探险家赠予的礼品
  第09章
  克诺塞斯(Knossos)欧洲文明的秘密“子宫”
  第10章
  戈尔尼娅(Gournia)痴迷于田野考古的杰出女性
  第11章
  马丘·比丘(Machu Picchu)印加文明之路的最后驿站
  第12章
  吾珥(Ur)对《圣经》的注释和证实
  第13章
  巴比伦塔(Babylon)聆听沙土下的心跳
  第14章
  契晨-伊特萨(Chichen-Itza)遗弃在丛林中的巨城
  后 记
  吾巴尔(Ubar)沙漠中的新发现
  考古纪元表
聆听远古的心跳
  ---废墟的真相
  废墟的真相
  前言
  你即将看到:考古史上最为动人心弦的篇章——
  14个失落的城市在百余年间相继被发现,它们无疑是人类文明的最早胚胎,有的甚
  至可以追溯到人类的黎明时期。14个城市,14个扑朔迷离的故事,每一次发现都是考古
  史上最为动人心弦的一章 ,它们共同奏响了史前文明的挽歌。
  本书几乎囊括了自考古学诞生以来所有伟大的考古发现,可以说是一把打开远古、
  通向未来的钥匙……
  聆听远古的心跳
  1922年11月26日黄昏,桔红色的夕阳正坠向西山悬崖,金色的余辉呈扇状洒满帝王
  谷。可是,霍华德·卡特却没有欣赏到落日的辉煌。此时,他沿着3000多年前就已开凿
  出来的16级阶梯,来到了帝王谷底,在一条长达27英尺的岩石通道的尽头,他眼前呈现
  的是刻有古埃及法老皇室标志的密封洞口,洞口有曾被启封开动过的痕迹。
  卡特多么希望洞口之后就是那位统治了埃及10年,于公元前1325年去世的年青法老
  ——图坦卡门的陵墓啊!可是,他又担忧发现的仅是一座在古代和近代被人洗劫一空的
  空墓。
  霍华德是一位考古学家,致力于考察早期文明的废墟和研究人类文明史。30多年来
  他一直沉醉于古埃及研究工作,他搜寻图坦卡门陵墓已达15年之久。在过上的6年里,
  搜寻古墓的经费都是由卡拉旺爵士提供的。卡拉旺是一位富有的英国人,和卡特一样,
  怀着寻找小国王最终安息地的梦想。可是搜寻工作越来越令他沮丧,他告诉卡特,这是
  他最后一次为挖掘工作提供经费了。
  卡特握着锤子和凿子的双手颤抖不已,身后狭窄的石头通道中,卡拉旺和女儿,以
  及卡特的助手正注视着他,默默无言地期待着。卡特在石膏门上凿开一个小洞,举着蜡
  烛往洞里探头瞧。“眼睛渐渐适应了洞中的光亮,”卡特事后写道,“房中的一切慢慢
  地从迷茫中显露出来,形状奇异的动物和雕塑,到处都是黄金,金光闪闪烁烁。”
  考古学家惊得目瞪口呆。“看见什么了吗,”卡拉旺爵士焦急地问道。“是的,惊
  人的发现,”卡特答道,好似在做梦一般。霍华德·卡特终于找到了几千年来未被人触
  及过的法老图坦卡门之墓。
  这是考古史上最富轰动效应的发现之一。虽然这一发现耗资巨大,历时漫长,但卡
  特从未动摇和放弃过搜寻图坦卡门陵墓的坚定决心。这位9岁登基19岁就去世的娃娃国
  王的浪漫故事,再加上那显赫一世的财富和5000件精美的出土文物,这一切使得“图坦
  宝藏”成了考古史上最著名的一次发现。卡特在1922年的这一发现标志着辉煌的考古时
  代的结束。
  这一辉煌的时代始于1798年。当时,拿破仑·被拿巴企图要为法兰西征服埃及。一
  群学者和科学家也随军前往。拿破仑授权他们测量、描绘和研究古埃及的各种纪念碑,
  当时那些纪念碑还未被外界所知。虽然拿破仑军队的人侵被英国海军击败,狼狈不堪,
  科学家们在埃及的研究却产生了永不磨灭的影响。一回到法国,他们就著书立说,激起
  了欧美人对远古世界的激情和兴趣。
  在随后的几十年中,冒险家、探险者以及学者们奔向世界各地。他们有的研究已知
  的古代废墟,比如罗马纪念碑,希腊神庙,埃及金字塔和狮身人面像;有的寻找窥视遥
  远过去的新窗口,寻求被埋藏和遗忘了许多个世纪的古文明证据,其中有些搜寻者发现
  了曾经繁荣一时,后又神秘消失了的城市,这可大受公众欢迎。正如今天一样,在19世
  纪,发现失落了的城市这一类消息是报纸的头版头条新闻。这些激动人心的发现远不上
  激起厂公众对失去的文明的兴趣,每一发现都增进了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每一发现都以
  科学的原则代表了考古发展史上的新阶段。
  本书中描述了14个消失的城巾。从非州、地中海、中东、东南亚到美洲大陆,它们
  跨越了全球,我们按其发现的顺序加以描写。其中最后一个城市由伦纳德·伍利于1922
  年发现——也就是霍华德·卡特发现轰动一时的帝王谷那一年。在这个过程中,考古学
  逐渐成为一门相互配合,有条不紊,有现代技术支持、组织合理的现代科学。孤独的探
  险家时代已经结束,而科学探索者的时代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失落的城市令我们如痴如醉。考古学向我们展示,千百年来人们聚集在城市生活,
  繁演后代,敬仰神灵,统治管辖和贸易交往。有欢乐幸福,也有痛苦不满,城市毕竟成
  为了人类文明的象征。通过研究人类遗留下的城市,我们跨越世纪的空间,窥视了古人
  的心灵和思想。
  公元前一世纪,罗马学者法罗曾说过,“是神赋予了我们国家,是人创造了物件产
  城市。”
佩特拉(Petra)阿拉伯世界的禁地
  ---废墟的真相
  废墟的真相
  第一章 佩特拉(Petra)阿拉伯世界的禁地
   佩特拉城的重现,有两个人功不可灭。一位是19世纪的瑞士探
   险家,另一位是电影导演斯皮尔伯格,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再次
   让这一古城名垂青史。
  令我震惊的惟有东方大地,玫瑰红墙见证了整个历史。
   ——英国诗人威廉贝根《致佩特拉》
  1812年,奥斯曼帝国,一个地处土耳其中心地带的穆斯林国家,统治着地中海东端
  的土地。几个巨纪来,奥斯曼帝国与信仰基督教的欧洲各国战火不断。因此,奥斯曼土
  耳其人以及他们遍布中东和北非的臣民们对欧洲人都颇怀疑心。独身途经穆斯林地带的
  基督教徒会被当地人当做奸细,或被驱逐出境,或遭杀害。
  可是,巡回商人西克·坎布拉罕·阿布道拉却是个例外。他满脸络腮胡,头裹穆斯
  林头巾,身着穆斯林长袍,讲一口流利的阿拉伯语,对伊斯兰的宗教信仰、典礼仪式无
  所不晓,了如指掌。渊博的学识使他在旅途中处处受人尊敬,穆斯林人都误把他当成了
  博学多才的伊斯兰法学家,若知道他的真名叫约翰·路德维格·贝克哈特,他们定会震
  惊不己的。
  贝克哈特1784年生于瑞士,在德国和英国受教育并且学习阿拉伯语。1809年,他受
  于英非联合会,负责调查了解并解答当时的一个地质学难题:北非的两条大河——尼日
  尔河和尼罗河——是否源于同一条河流,当时有些地质学家认为两条河或是起源于同一
  个源头,或是在巨大的北非沙漠内部某地(一个欧洲人刚涉入探索的地区)汇合的;另
  一些人却坚持认为(随后的事实证明他们是正确的)两条河流完全互不相干。
  英非联合会要求贝克哈特用第一手考察材料,揭开尼日尔河与尼罗河之间的谜底。
  贝克哈特接受了这一富有挑战的任务,开始策划自己的旅行,他首先计划去叙利亚,用
  几年时间完善自己的阿拉伯语;然后前往埃及的开罗,加入穿越撒哈拉沙漠去尼日尔地
  区的商队。贝克哈特蓄了胡须,更名西克·坎布拉罕·阿布道拉,动身去了叙利亚的阿
  勒颇。
  身处穆斯林世界的贝克哈特远不止研究了这一使命,他逐渐了解熟悉,并深深地敬
  仰首穆斯林文化,在执行英美联合会使命的主道上,出于对地质学知识的求知欲,一种
  难以遏制的好奇心不时驱使他离开土道,步入众多叉路。就是这其中一条叉道引他奔向
  了一座自12世纪以来少有,或者说根本没有欧洲人涉足过的城市。
  佩特拉不完全是一个消失了的城市,历史学家们还清楚地记得它的存在。在公元2、
  3世纪——罗马帝国全盛时期——佩特拉曾一度是罗马东部省城的佼佼者,然而后来一
  度长期衰落。到了贝克哈特时代,除了阿拉伯沙漠小的游牧民族贝督因人外,少有游人
  访问此地。对外界而言,佩特拉的地理位置极其神秘。它隐没于死海和阿克巴湾(今天
  的约旦国境内)之间的山峡中。1806年,一位名叫尤尔里奇·西特仁的德国学者伪装成
  阿拉伯人,穿越奥斯曼领地,从一个贝督因人那儿获悉了“佩特拉废墟”。好奇的西特
  仁试图悄悄溜进佩特拉,可是不幸被发现是伪装成穆斯林的基督教徒,惨遭杀害。
  事隔6年后,贝克哈特由叙利亚向开罗南行,途中他突然发现自己正处在佩特拉附
  近,于是决定去看望一下这长期被遗忘了的城。不知是伪装术比西特仁得当,还是运气
  比他好,他竟然未受任何伤害地到达了佩特拉城。他发现,通往佩特拉的必经之路是一
  个叫西克的山峡,深约200英尺。这条天然通道蜿蜒深入,直达山腰的岩石要塞,这就
  是加保·哈朗(圣经中称为荷尔的)要塞。西克山峡漆黑一片,回声荡荡,可是一转过
  这个令人毛骨悚然的山峡,则是另一番景观。世上最令人惊叹的建筑就呈现在眼前:高
  130英尺,宽100英尺,高耸的柱子,装点着比真人还大的塑像,整座建筑完全由坚固的
  岩石雕凿成形。这座建筑名叫卡兹尼,它最引人注目的特征是其色彩。由于整座建筑雕
  凿在沙石壁里,阳光照耀下粉色、红色、桔色以及深红色层次生动分明,衬着黄、白、
  紫三色条纹,沙石壁闪闪烁烁,无比神奇。
  过了卡兹尼,西克峡霍然开阔,伸向约1英里宽的大峡谷。这峡谷中有一座隐没于
  此的城市:悬崖绝壁环抱,形成天然城墙;壁上两处断口,形成这狭窄山谷中进出谷区
  的天然通道。四周山壁上雕凿有更多的建筑物。有些简陋,还不及方形小室大,几乎仅
  能算洞穴;另一些大而精致——台梯,塑像,堂皇的入口,多层柱式前廊,所有这一切
  都雕筑在红色和粉色的岩壁用,这些建筑群是已消失的纳巴泰民族的墓地和寺庙。
  纳巴秦人是阿拉伯游牧民族,约在公元前6世纪从阿拉伯半岛北移进入该地区(今
  天约旦和南叙利亚境内)。在他们建造的众多安居地中,尤以首都佩特拉最为突出。佩
  特拉是一个值得介绍的地方,第一,它易守难攻,唯一的入口是狭窄的山峡,敌方无法
  调集大军攻城,可说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第二,资源丰富,环抱城市的高地平原上
  森林繁茂,木材丰富,牧草肥沃,利于游牧;第二,水源充足,一股终年不断的喷泉提
  供了可靠的水源。
  到了公元前4世纪,纳巴泰人又充分利用了该地的另一地理特点,大获其利。佩特
  拉位于亚洲和阿拉伯去欧洲的主要商道附近,来自世界各地的商人们押运着满载货物的
  骆驼队经过佩特拉门前—一阿拉伯的香、经波斯湾输入的印度香料、埃及的黄金以及中
  国的丝绸都要途经佩特拉,运往大马士革、泰尔以及加沙等地的市场。与此同时,皮塔
  还是通往希腊和地中海各地的门户,接近商道线的纳巴泰人得天独厚,赢利不少。他们
  有时也采取不法的海盗行径,但大多数时候是靠收取途经货物的税和过路费获利的。他
  们有时也为旅客、商队及牲口做向导,提供食物和水,朝廷有偿服务。
  公元前3世纪,佩特拉成为了纳巴泰人的首都,在岩石中开凿墓地成了一种风俗。
  有些考古学家认为,这种习惯可能起源于早期居住在那儿的当地人,后来又由纳巴泰人
  继承和吸收了。虽然学者们对纳巴泰人的宗教信仰一无所知,他们相信该民族可能把已
  故的国王们视为神灵,把他们的陵墓视为神庙。纳巴泰人也建造其它庙宇,有的嵌凿在
  岩石中。不过其中最大的一座是建于公元前1世纪的独立式建筑,可能是用来供奉佩特
  拉主神都萨尔斯的,该神的象征是一块石头。
  公元前2世纪,纳巴泰达到了全盛时期。版图最大时,王国由大马士革一直延伸到
  红海地区,从某种程度上讲,它的影响已超越疆界、广泛传播且影响久远:“纳巴泰人
  的”文字进化成了当代阿拉伯文字,在当今大部份阿拉伯世界中广泛使用。公元前80年
  ~前65年,国王阿尔塔斯二世统治时期,纳巴泰人铸造了自己的钱币,建造了希腊式的
  圆形剧场,佩特拉城蜚声于古代世界。无论何地,甚至远至中国,只要有骆驼商队,只
  要有贸易团体,人们都听说过神话般的石头之城。
  公元1世纪,罗马人控制了佩特拉周围的地区;106年,罗马人夺取了佩特拉,城市
  及周边地带成了罗马帝国的一个省,称作阿拉伯人佩特拉区。它是罗马帝国最繁荣的一
  个省,几年中创造的经济效益占罗马帝国经济生产收入的1/4。
  在罗马人统治卜,佩特拉曾一度繁荣昌盛,罗马工程师们铺筑商道,改进灌溉设施。
  可是佩特拉的贸易——该城的经济支柱却开始发生变化:越来越多的货物依靠海上运输,
  地中海岸的一座名叫亚力山大的城市抢走了它的一部分生意;陆地运输也开始变化,罗
  马人在它北部兴建了一条大路,连通了叙利亚的大马士革与美索不达米亚(今天的伊拉
  克),掠走了更多的运输贸易。到了公元3世纪,佩特拉的经济实力和财富大大减弱。
  公元4世纪,佩特拉沦为拜占庭(或称东罗马帝国)的一部分。在这期间,它成为一座
  基督教城市,是拜占庭(或称东正教)大主教的居住地。公元7世纪,伊斯兰教在阿拉
  伯地区东山再起,迅速波及西亚和北非地带。伊斯兰帝国趋强大,最终控制了从西班牙
  到阿富汗的广大地区,阿拉伯人佩特拉区又成了伊斯兰帝国的一个小省。
  此时的佩特拉几乎处于被遗弃的地步。几个世纪后,为了争夺近东控制权,伊斯兰
  势力与欧洲基督教各国间战争不断。佩特拉这座石城在十字军东征期间再次兴旺起来。
  欧洲十字军在该地建立起短命王国,把佩特拉作为他们的一个要塞,一直坚守到1189年。
  召集,在曾经一度荣耀过的纳巴泰人的佩特拉废墟中,城堡的残骸还依稀可见。公元12
  世纪后,佩特拉再次被遗弃。在贝克哈特来访之前,西方世界完全将它遗忘了。唯有贝
  督因人和放牧者们继续把那些墓地当做遮风避雨的场所。
  对贝克哈特来说,佩特拉不过是旅途中遇见的众多奇观之一。他马不停蹄,前往开
  罗;然后洞尼罗河岸去埃塞俄比亚,横跨红海奔向阿拉伯,最后再返回开罗。在他给英
  非联合会的信中,他解释说他正在等待一个机会,以便加入进入西部沙漠的商队,一旦
  时机成熟,他将继续执行原有使命——探索尼日尔河。不幸的是他于1817年病故于开罗,
  一生未能有缘接近尼日尔河。不过,他在漫游叙利亚、阿拉伯和尼罗河峡谷期间却做了
  大量的笔记,1819年至1831年间,英非联合会出版了他的笔记,厚达五卷。
  在其中名为《叙利亚圣地旅行记》的一卷书中,他对佩特拉的描述引发了欧洲人的
  激情。欧洲冒险者们,不畏艰辛,勇往直前,源源不断地踏上了去佩特拉的旅程。雁过
  留声,人过留名,探险行们在那里开创了在卡兹尼墙上留下姓名的传统。1830年,一位
  名叫利昂·德·拿波德的法国旅人出版了一本附有插图的佩特拉游记,展示了庄严堂皇
  的石雕墓地及神庙。1835年,一位年仅三十,博览群书的美国游客在巴黎偶然读到此书。
  这位名叫约翰·李约德·斯蒡芬斯(他后来在南美丛林中发现了玛雅人的科庞城—一译
  者)的人突然产生了强烈愿望,要亲自去看看这消失了的佩特拉城。他首先去埃及,考
  察了拿克斯尔和其它一些法老时代的古迹;然后扮作商人模样,带着一个身着阿拉伯服
  装的意大利仆人,从外罗动身,前往佩特拉;为了贿赂当地的贝督因酋长,以便为从探
  险提供方便,他花了一笔钱。
  正如贝克哈特一样,斯蒂芬斯被突然展现在眼前的卡兹尼美景所震惊。他称其为
  “一座神庙,精致清晰,宛如一颗嵌在岩石壁上的浮雕宝石。”在卡兹尼墙上的小小留
  名册上,他自豪地添上了“一个美国公民的名字”,接着又考察了墓地和纪念碑。不过
  如今,在他面前,有价值的东西早已被洗劫一空,到处都是牲口的粪便,牧人的烟火熏
  黑了这些建筑。
  斯蒂芬斯独自坐在岩石雕凿而成的巨大圆形剧场里,举目眺望着峡谷,思绪万千,
  他力图要在游记中公正地评价石城的辉煌。他惊叹遗迹保存得如此完好,并在后来的书
  中写道:“整个剧场保存完好,假如墓中住户们有幸显灵重生,他们或许会在老位子上
  就坐。”这是一种为19世纪欧美游人所陶醉的感觉:深陷于工业革命导致的飞速发展中
  的现代市民,面对这活生生的遗迹——失去了昔日辉煌,然而却令人难以忘怀的废墟半
  掩在遥远而令人生畏的山峡风沙境地中,他们激动不已,思绪万千。英国诗人波西·比
  希·雪莱写于1817年的《欧兹曼耿亚斯》一诗中就曾洋溢着这种情感。诗里描述一尊被
  毁坏了的古代国王的巨大雕塑,躺在“寂寞平坦的沙丘里。”返回纽约后,斯蒂芬斯于
  1837年出版了《阿拉伯人佩特拉区游记》一书,书中字字句句也都充满了激情。
  该书得到美国诗歌评论家埃德加·爱伦·坡的高度评价和赞扬,而一举成为美英两
  国的畅销书,这本书使人们对佩特拉的兴趣经久不衰,诗人约翰·威廉·贝根也因此书
  诗意大发,即兴写下《佩特拉》一诗,其中两行常被引用,索绕人心的诗句使他留芳百
  世:令我震惊的惟有东方大地,玫瑰红墙见证了整个历史。最近,电影制片人史蒂芬·
  斯皮尔伯格和乔治·路卡斯合作,实地拍摄了影片《印第安纳·琼斯和最后的十字军》,
  以截然不同的艺术方式使佩特拉名垂青史,
  19世纪,好奇的游客继续踏上去佩特拉之路。他们中有后来发现了特洛伊城的考古
  学家亨利·谢里曼和后来在尼尼微地区开凿出美索不达米亚城的奥斯丁·亨利·莱亚德。
  由于当地政局骚乱动荡,加上贝督因人的反对,严肃持续的考古工作在该地受到阻碍。
  1914年至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火蔓延,燃及中东。英国士兵T·E·劳伦斯(史
  称“阿拉伯的劳伦斯”)领导下的阿拉伯游击队经常藏身佩特拉,在古代纳巴泰人雕凿
  出的500来个岩墙洞穴中暂时避难。
  到了20世纪,佩特拉成为旅游圣地,同时也成了严肃的考古课题。自本世纪初以来,
  德国。英国,瑞士、美国以及约旦等国的考古学家们都一直在佩特拉考察发掘。他们的
  工作使人们进一步深刻地了解了佩特拉。对早期探索者,如贝克哈特和斯蒂芬斯而言,
  佩特拉之所以有趣是因为它与罗马之间的历史关系。可是,当代的历史学家们却意识到
  佩特拉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文明中心,纳巴泰文明早在罗马帝国控制中东以前许多世纪
  就已形成。
  首批当代考古队考察了佩特拉的石雕墓地和庙宇,研究者们确定佩特拉建筑融人了
  埃及、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希腊以及罗马的建筑风格,展示出一个多国文化交流中
  心城市的风貌。然而,近期的一些重要研究却越过著名的石雕纪念碑,去揭示这座古城
  的新面容。
  过去多年的研究都把注意力聚集在那些墓地上,结果人们常把佩特拉当成是一个大
  墓地,一个亡灵之城。而今天的考古学则对佩特拉人的生活方式越来越感兴趣。考古研
  究者们正在追寻后来被罗马人重铺过的,过去的纳巴泰商道的痕迹;他们正在发掘三个
  大市场:那里曾店铺林立,过往商队赶着骆驼打着马重步经过,车水马龙,好不繁华;
  他们也在研究由纳巴泰人发展起来的蓄水设施。该设施包括一个岩石中开凿出来的大蓄
  水池(或称水库)和一条水渠;水池用来收集泉水和雨水,并通过水渠把水送给城中心
  的一个较小的水池,纳巴泰人还从喷泉处直接安装了许多陶管,把水引向城市各地;佩
  特拉沦为罗马一个省后,精干建造水渠的罗马人又改进了纳巴泰的供水设施。
  近期的发现表明纳巴泰人不仅仅搞贸易,还制造并且出口精美的陶器。他们的泥器
  细薄精致,装饰着树枝树叶之类的自然图案。作为文化财富中心的佩特拉,吸引了来自
  纳巴泰王国各地的学者和艺术家们。也许他们的精品还埋在佩特拉废墟之中,等待后人
  去发掘。
  当今学者们估计:在全盛时期,皮塔城居民多达3万,城市规模远比早期欧洲人估
  计的大得多;大多数建筑物并非都雕凿在岩壁上,而是些独立的建筑,随着年代的推移,
  逐渐沦为废墟,随后又被千年风沙所淹没。事实上,佩特拉城的大部分还有待发掘,众
  多的谜底还等待人们去提示。1994年,一位在此地工作的考古学家说:“大多数的城市
  建筑都埋在了自然沉积的沙中。这里风极大,我希望我们能发现1~2高层的保存完好的
  建筑。”
  如今,学者们研究纳巴泰文化的注意力转向了两个重要方面。一些研究者试图了解
  纳巴泰人的宗教信仰,典礼仪式;另一些则在集中专研他们日常生活的细节:普通人怎
  样谋生;他们的家庭及其成员是什么样的。
  我们对罗马时期之后的佩特拉生活一无所知,不过引人注目的近期发现却让我们对
  拜占庭时期的佩特拉城有了新的认识。地处约旦阿曼的美国东方间题研究中心(ACOR)
  的一位考古学家,他于1990年在佩特拉发掘出了始于公元6世纪的拜占庭教堂的部份墙
  壁和整个地板。地板由两块各72平方英尺大的镶嵌图案装饰而成;图案中描绘了长颈鹿、
  大象之类的动物,四季的象征,以及渔夫、吹笛者和赶骆驼的人,如今这些图案已经得
  到清理和修复。一套约40卷的羊皮纸卷是在教堂中的一个重要发现,科学家们估计它们
  有1400多年的历史,可追溯到晚期的罗马时代。虽然纸卷因火灾毁坏严重,字迹仍然依
  稀可读。学者们正在竭力解释这些像是用拜占庭希腊语写成的文字内容,而另一种手写
  体文字还有待考证。
  考古学家们还竭力想解答一个最令人困惑的问题:佩特拉为什么被遗弃?即便它失
  去了对商道的控制权,仍然可以幸存下来,那么为什么它又没有幸存下来呢?据分析,
  导致佩特拉城衰亡的可能是天灾。公元363年,一场地震重击了佩特拉城,震后,许多
  建筑沦为废墟,房屋的主人们无能力或者无心思将它们修复,“沿着柱廊街道看看那些
  商店你就明白了。店主们嫌麻烦,不愿打扫清理碎石,宁愿在震倒的建筑前重建房屋,”
  参加过发掘拜占庭教堂的ACOR组织成员日比纽·菲玛说,“这是城市财富与秩序开始衰
  退的迹象,”公元551年,佩特拉城再次遭受严重地震,也许那次地震震塌了拜占庭教
  堂;随后教堂又受到震后蔓延全城的大火袭击,羊皮纸卷也就在火灾中被毁坏了。
  然而为什么许多城市都能在地震和火灾之后重建,而佩特拉却不能呢?1991年,一
  群亚利桑那的科学家们在《贝冢》一书中给了答案,他们研究过那些鼠、兔和啮齿类动
  物的贝冢或者说巢穴。这一类动物都惯于收集棍子、植物、骨头以及粪便一类的东西。
  动物的巢穴被它们的尿水浸透,尿中的化学物质硬化,便可形成一种胶状物质,防止穴
  中的东西腐烂。据发现,有的贝冢已有4万年之久,盛满了贝冢形成年代的植物和花粉
  的标本。每一个贝冢泵都尤如一个揭示历史的时间仓。
  科学家们研究了大量的佩特拉贝冢,发现在早期的纳巴泰人时代,橡树林和阿月浑
  子林遍布佩特拉四周的山地;然而到了罗马时代,大量的森林消失了。人们为了建房和
  获取燃料砍伐了大量的木材,致使林区衰变成为灌木林草坡带;到了公元900年,这种
  衰退进一步恶化,过分地放牧羊群使灌木林和草地也消失了,这个地区逐渐沦为沙漠。
  科学家们认为环境恶化是导致佩特拉衰亡的因素之一:当周围的环境再也无法为庞大的
  人口提供足够的食物和燃料时,城市就彻底消亡了。
  佩特拉如同一本仅被读过几页的书,在发现拜占庭教堂之后不久,菲玛又留意到了
  一根拔地而起的花岗岩石柱。“约旦国境内没有花岗石,”他对来访者解释道,“肯定
  来自埃及。看着那根花岗石柱,我常常在想,地下面究竟埋藏着什么。一座皇宫?一座
  教堂,无论你走到佩特拉城的何处,你都会面对这样一些谜。”
  未来几十年将向我们揭示更多有关佩特拉从史前到伊斯兰时代的历史。“佩特拉城
  几乎还未被人触及过,我们期望会有许多惊人的发现等待着我们,”ACOR总裁于1994年
  这样说,“这是个一流的考古地,一个中东最大的考古宝藏。”
首页>> 旅游天下>>游记选萃>> 人类与考古>> 吕贝克·斯特夫 Rebecca Stefoff   美国 United States   现代美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