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军事类>> 孫臏 Sun Bin   中國 China   战国中   (?前354年)
孫臏兵法註釋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整理
  
  1972 年在山東省臨沂銀雀山一、二號漢墓中發現4900多枚竹簡,一號墓竹簡內容為《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尉繚子》、《管子》、《晏子春秋》以及不少軍事、政治和陰陽雜占等佚書,二號墓竹簡內容為《漢武帝元光元年歷譜》。這些竹簡的出土,為有關古籍的校刊、輯佚和辨偽等工作有重要意義。尤其《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的同時出土,結束了長期以來關於這兩部書的一些懸而未决的爭議。其整理情況如下: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八開綫裝本,文物出版社,1975年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孫臏兵法(銀雀漢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75年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孫子兵法(銀雀山漢墓竹簡)》,文物出版社,1976年
  
  張震澤《孫臏兵法校理》,中華書局,1984年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竹書〈守法〉、〈守令〉等十三篇》,《文物》1985年第4期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銀雀山漢墓竹簡》(壹),文物出版社,1985年
  
  吳九竜《銀雀山漢簡釋文》,秦漢魏晉出土文獻,文物出版社,1985年
  
  駢宇騫《銀雀山漢墓竹簡 晏子春秋校釋》,書目文獻出版社,1988年
凡例
  一、本書分上下兩編。上編前四篇記孫臏擒龐涓事跡以及孫臏與齊威王、田忌的問答。其他各篇篇首都稱“孫子曰”,但內容書體都與銀雀山漢墓所出孫武兵法佚篇不相類,所以可以肯定是孫臏兵法。下編各篇沒有提到孫子,今據內容、文例及書體定為孫臏兵法。由於竹簡殘斷散亂,而孫臏兵法又早巳亡佚,無從核對,整理工作中肯定會有錯誤。本書中可能有一些本來不屬於孫臏兵法的內容攙雜在內,請讀者指正。
  二、每篇釋文前標出篇題。凡由編者補加的篇題,外加[]號以示區別。
  三、一篇中所收各簡,凡文字相連的,或其間雖有缺字、缺簡,但確知其屬於同一段文字的,釋文都連成一段寫。簡文提行分段時,釋文也分段。
  四、有的簡雖然可以確定屬於某篇,但不能確定它在篇中的位置。有的簡很像是屬於某篇的,但又不能十分肯定。釋文把這些簡分別附於各篇之末,加三個 * 號與成段釋文隔開。這類簡除去彼此文字相連的以外,每簡釋文都提行寫。
  五、不能辨識的字以及由於竹簡殘斷而缺去的字用□號表示,但字數超過五個或字數無法確定時(包括中間缺整簡的情況),則用……號表示。與……號相連約□號一般省去。
  六、根據上下文補出的缺文或簡文原來脫字,外加[]號。
  七、簡文原來的各種標號,釋文一律略去,另加標點符號。
  八、如果簡文中引語的開頭或結尾處正在殘缺部分,釋文就衹標下引號或上引號。
  九、為了便利廣大讀者,簡文中的異體字和假藉字多改寫為通行字,如“{月豊}”改作“體”,“宭”改作“窘”,“亓”改作“其”,“{亻啇}”“適”改作“敵”,“陳”改作“陣”,“侍”改作“待”,“埶”改作“勢”,“請”改作“情”,“兌”改作“銳”等。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擒龐涓
  本篇記述孫臏在“圍魏救趙”之戰中,用避實擊虛、“攻其必救”等辦法,在桂陵大破魏軍,俘獲龐涓。這是孫臏運用他的軍事思想取得勝利的一個著名戰例。
  —— 銀雀山漢墓竹簡整理小組
  擒龐涓(1)
  昔者,梁君將攻邯鄲(2),使將軍龐涓、帶甲(3)八萬至於茬丘(4)。齊君(5)聞之,使將軍忌子(6)、帶甲八萬至……競。龐子攻衛(7)□□□,將軍忌[子]……衛□□,救與……曰:“若不救衛,將何為?”孫子曰:“請南攻平陵(8)。平陵,其城小而縣大,人衆甲兵盛,東陽戰邑(9),難攻也。吾將示之疑。吾攻平陵,南有宋(10),北有衛,當途有市丘(11),是吾糧途絶也。吾將示之不知事。”於是徒捨而走平陵(12)。……陵,忌子召孫子而問曰:“事將何為?”孫子曰:“都大夫孰為不識事(13)?”曰:“齊城、高唐(14)。”孫子曰:“請取所……二大夫□以□□□減□□都橫捲四達環塗(15)□橫捲所□陣也。環塗{車皮}甲(16)之所處也。吾未甲勁,本甲不斷(17)。環塗擊柀(18)其後,二大夫可殺也(19)。”於是段齊城、高唐為兩(20),直將蟻附(21)平陵。挾{艹世}(22)環塗夾擊其後,齊城、高唐當術而大敗(23)。將軍忌子召孫子問曰:“吾攻乎陵不得而亡齊城、高唐,當術而厥(24)。事將何為?”孫子曰:“請遣輕車西馳梁郊(25),以怒其氣。分卒而從之,示之寡(26)。”於是為之。龐子果棄其輜重(27),兼趣捨(28)而至。孫子弗息而擊之桂陵(29),而擒龐涓(30)。故曰,孫子之所以為者盡矣(31)。
  四百六(32)
  * * *
  ……子曰:“吾……
  ……孫子曰:“毋待三日……”
  (1) 此是篇題,寫在本篇第一簡簡背。龐涓,戰國時人,早年曾與孫臏同學兵法,後被魏惠王任為將軍。簡文中龐涓又稱龐子。
  (2) 梁君,指魏國國君惠王 (西元前三六九-前三一九年在位)。魏國在惠王時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魏又稱梁。邯鄲,趙國國都,今河北邯鄲。
  (3) 帶甲,穿有鎧甲的士卒,此處泛指軍隊。
  (4) 茬丘,地名,其地末詳。
  (5) 齊君,指齊威王(西元前三五六-前三二○年在位)。
  (6) 忌子,即田忌,齊國的將軍,曾薦孫臏於齊威王。
  (7) 衛,國名,原建都朝歌(今河南淇縣),春秋時遷都帝丘(今河南濮陽)。
  (8) 平陵,地名。據下文“吾攻平陵,南有宋,北有衛”,則此平陵應在宋、衛之間。
  (9) 東陽,地區名。戰邑,指平陵。意謂平陵是東陽地區軍事上的重要城邑。
  (10) 宋,國名,原建都商丘(今河南商丘),戰國初期遷都彭城(今江蘇徐州)。
  (11) 市丘,地名,在魏國。
  (12) 徙捨,拔營。走,急趨。
  (13) 都,齊國稱大城邑為都。都大夫,治理“都”的長官。這裏似指那些率領自己都邑軍隊跟從田忌參加戰爭的都大夫。孰,誰。
  (14) 齊城、高唐,齊國的兩個都邑。齊城,疑即齊都臨淄,在今山東臨淄。高唐,在今山東高唐、禹城之間。
  (15) 環塗,下文屢見,疑是魏軍駐地或將領之名。一說“環塗”即“環途”,迂回的意思。
  (16) {車皮},疑藉為彼此之彼。
  (17) 末甲,前鋒部隊。本甲,後續部隊。
  (18) 柀,疑藉為破。
  (19) 孫臏的意思似是要犧牲“不識事”的二大夫,使魏軍産生齊軍軟弱無能的錯覺。
  (20) 段,藉為斷。意謂把齊城、高唐二大夫帶領的軍隊分成兩部。
  (21) 蟻附,指攻城,形容軍士攻城時攀登城墻,如螞蟻附壁而上。
  (22) 挾{艹世},疑是魏軍駐地或將領之名。一說藉為浹渫,形容軍隊相連不斷。
  (23) 術,道路。意謂齊城和高唐二大夫的軍隊在行軍的道路上大敗。
  (24) 厥,藉為蹶(jue絶),摔倒,敗。
  (25) 請派遣輕快的戰車嚮西直趨魏國國都大梁城郊。
  (26) 以上兩句意謂把隊伍分散,讓敵人覺得我方兵力單薄。
  (27) 輜(zi資)重,軍用物資器材。
  (28) 趣,行進。捨,止息。趣捨,指行軍。“兼趣捨”就是急行軍,晝夜不停。
  (29) 弗息,不停息。桂陵,地名,在今山東菏澤東北。
  (30) 《史記?魏世傢》記魏惠王十八年(據《竹書紀年》當為十七年,西元前三五三年)齊、魏桂陵之戰,沒有提到龐涓;記後十三年(據《竹書紀中》當為後十二年)的馬陵之戰時,說龐涓被殺,太子申被虜(《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所記略同,但謂龐涓自殺)。簡文記龐涓於桂陵之役被擒,與《史記》所記不同。
  (31) 盡,終極。意思是稱贊孫臏的作為盡善盡美。
  (32) 此數字為本篇字數總計。
首頁>> >> 军事类>> 孫臏 Sun Bin   中國 China   战国中   (?前35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