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天下>> 科幻小说>> 艾萨克·艾西莫夫 Isaac Asimov   美国 United States   冷战结束   (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
我,机器人 I, Robot
  公元2035年,总部位于芝加哥的美国 USR公司开发出超能机器人产品--NS-5。随着NS-5被大量倾销,机器人开始充当起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角色。警探史普纳(威尔·史密斯饰)始终留恋以往简单的生活,爱听老歌,喜欢老式的打扮。专门从事机器人心理研究的科学家苏珊(布里吉特·莫伊纳罕饰)向来崇尚逻辑与科学,她坚信总有一天机器人会胜过人类。生活观念南辕北辙的史普纳和苏珊却在调查一桩疑似NS-5谋杀人类的案件中不期而遇。随着调查的深入,人们发觉机器人似乎已经学会了自我思考,并且解开了控制他们的密码,成为了完全独立的“机器类”。
        
  《机械公敌》-剧情简介
  
  
  公元2035年,总部位于芝加哥的美国USR公司开发出超能机器人产品--NS-5,其外形酷似人类,拥有强化耐久的钛金属外壳,可执行各种任务。从保母、厨师、快递、遛狗到管理家庭收支,简直是无所不能。一时间,机器人的数量成3倍趋势增长,平均每5人便拥有1个机器人。随着NS-5被大量倾销,机器人开始充当起社会各个领域的重要角色。而发明它的USR公司也成为地球上有史以来最强大的集团。
  
  警探史普纳(威尔•史密斯WillSmith饰)始终留恋以往简单的生活,爱听老歌,喜欢老式的打扮。他厌恶科技和机器人,却又不得不生活在由这两者组成的世界里。专门从事机器人心理研究的科学家苏珊(布里吉特•莫伊纳罕BridgetMoynahan饰)向来崇尚逻辑与科学,她坚信总有一天机器人会胜过人类,并回过头来帮助人类进步。
  
  生活观念南辕北辙的史普纳和苏珊却在调查一桩疑似NS-5谋杀人类的案件中不期而遇……人类制造机器人时,通常会遵循所谓“机器人三大安全法则”来设计并控制它们。但是,随着调查的深入,人们发觉机器人似乎已经学会了自我思考,并且解开了控制他们的密码,成为了完全独立的“机器类”。
  
  人类必须开始重新思考如何面对机器人,但是,机器人或者人类自身都值得信赖吗?
  《机械公敌》-幕后制作
  
  
  澳大利亚导演艾里克斯•布罗雅斯是一个制造幻想的天才,他的《移魂都市》(DarkCity)一直是广受好评的CULT电影经典之作,后来的众多电影,甚至包括《楚门的世界》(TrumanShow)和《骇客帝国》都曾深受其影响。对于本片的制作,他认为电影的重要作用是让单纯的幻想更富真实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艾里克斯集合了一个计算机特效的全明星组合,实现机器人模型、场景设计和数字虚拟形象的完美结合,拍摄了近1000个特效镜头。全新机器人造型,是本片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元素。
  
  影片的创作过程
  
  电影最初的剧本叫《硬线》(HARDWIRED),是一个经典样式的悬疑谋杀故事,其主旨非常贴近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大定律”,可以说,故事的发展脉络就是根据定律的逻辑推演来设计情节的。
  
  迪斯尼导演布莱恩•辛格(BryanSinger)对这份最初的《硬线》手稿进行了修改,当手稿最终被送到20世纪福克斯公司以后,导演亚历克斯•普罗亚斯(AlexProyas)和作家杰夫•温塔(JeffVintar)共同努力,将它修改为一个适合大制作的更加宏大开放的电影剧本。趁着福克斯公司在争取阿西莫夫(IsaacAsimov)小说版权的时候,温塔花了大约两年左右的时间,将电影剧本编写为类似阿西莫夫机器人小说系列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包含了女主角机器人心理学家苏珊•卡尔文博士和机器人三大定律,这两个元素是阿西莫夫《我,机器人》系列科幻小说里面一直存在贯穿始终的。后来,希拉里•塞兹(HillarySeitz)又为剧本动了手术。最后,在威尔•史密斯加盟影片后,阿基瓦•高斯曼(AkivaGoldsman)又为了他的角色再次对剧本进行了剪裁,形成了现在影片最终所呈现的面貌。尽管花了这么长的时间和如此多人的辛劳,但确实是最初的《硬线》作者高夫•赞恩里(GeoffZanell)为本片的故事提供了主题。
  
  阿西莫夫及作品
  
  艾萨克•阿西莫夫,美籍俄裔犹太人,本世纪最伟大的科幻小说家。同样也是文学硕士、化学博士和非常优秀的科普小说家。渊博的学识和不懈的努力使阿西莫夫作品的数量非常巨大,并使他获得了一系列的荣誉和褒奖。在逝世前不久,他曾自述出版过467部著作,但研究他的作品的专家称,他至少出版过480部著作。而且体裁广泛,有严肃的历史和科学论著,也有轻松的戏剧、幽默小说。
  
  《我,机器人》是阿西莫夫诸多科幻著作中最有名的系列之一。另外一个著名的是《基地》系列。这两个脍炙人口的系列和《其他机器人》等等故事,都各自独立成篇,但当贯串起来,却又是一部俯仰两万年的长篇史诗。阿西莫夫的科幻世界广阔巨大,通过描绘银河帝国的兴亡史,来讨论人性与政治、经济、军事等文明要素产生的互动影响。这种宏观视野使他的作品充满对人类未来的关怀和思考,可以说影响和改变了很多读者对世界的看法。
  本片片名《我,机器人》,对于科幻小说读者可以说是如雷贯耳。系列小说由十几个独立成篇的故事分别组成,而在《引言》的开篇第一句话,阿西莫夫就提出了有名的“机器人三大定律”: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也不得见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一-机器人应服从人类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由于本片的故事悬念来自根据机器人三大定律的逻辑推演,因此扮演警探的科幻电影专业户威尔•史密斯说:“本片告诉我们:机器人并没有问题,技术也不是问题,人类逻辑的局限才是最大的问题。因此,到头来我们才发现,人类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正是人类自己。”
  
  影片特技
  
  对这部科幻题材来说,电脑特技理应是本片的主角。导演认为电影的重要作用是让单纯的幻想更富真实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集合了一个计算机特效的全明星组合,由制作电影《指环王》而荣获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奖、享誉全球的新西兰维塔公司团队执行制作,实现了机器人模型、场景设计和数字虚拟形象的完美结合,为此一共拍摄了近1000个特效镜头。其中亮点显然是流线型、周身透明泛光的NS-5型机器人。桑尼除了眼睛是蓝色的以外,和其他该型号的机器人没区别,不过它的形体和声音是由专门的演员加上绿幕技术结合电脑特效来做的。其余的NS-5机器人是采用最新型的改进绿幕技术完成。NS-5高180厘米,具有456个活动零件,经由12位博士组装完成,熔点六千华氏度,可负重800磅,能承受数千磅撞击,电子智慧脑可复制人类自由意志,具有1TB(1000GB)内存,每秒能执行6M笔以上运算,拥有80种语言能力。能记住所有你记不住的任何内容,采用体贴细心的泰丽莎2.1.2版操作系统;安装在头骨内的是有耐久钛金属外壳保护的智慧脑以及万能记忆网路(UniversalRetentionNetwork)……等着在影片中看看,2035年,我们每四个人将拥有的一个的机器人特效处理是否能如它的文字说明般真实可信吧!
  《机械公敌》-幕后花絮
  
  
  片子开头,当史普纳打开大门,一个头上写着42的机器人站在他门前的台阶上。很多科幻电影都有42这个号码,是因为受到了道格拉斯.亚当斯的《银河系漫游指南》的影响。片子受到的《银河系漫游指南》影响的另一个例子,史普纳的唯一好日子是“星期四”。在《指南》中,这是作家登特一整周当中 “从不能理解……”的一天。在古董机器人橱窗里,陈列的是索尼公司的机器狗爱波AIBO。
  
  片子里威尔•史密斯开的车是一款叫做AudiRSQ的概念车,是奥迪特别为本片设计的,导演亚历克斯•普罗亚斯还为车的特别外形设计提供了建议。对于嫌疑犯机器人桑尼,剧组采用了在《指环王:双塔奇兵》里创造哥伦(Gollum)的同样处理方法:由艾伦•图代克AlanTudyk为桑尼提供身体动作和声音。威尔•史密斯在本片里骑的摩托是一款2004年的MVAgustaF4-SPR,全球总共只生产了300辆。技术参数:750cc,内置4缸引擎,147马力,能推进到时速超过175英里。
  
  影片中大多数的车型是以2004年前的奥迪车,比如A2、A6和TT为模型改造的,甚至有些都没有改,直接就用了。兰宁博士的猫咪叫“阿西莫夫”。在戏剧性的追逐场面中,戴尔•史普纳警探对约翰•伯金少尉说:“我要开始怀念过去的好日子了。”伯金回答:“什么过去好日子?”史普纳就说:“"那时候人还是被其他人杀死的。”在片子里,最先提出这个“美好旧时光”的人并非是史普纳,正是伯金。
  
  影片最后,史普纳的奶奶祈祷的句子是来自《圣经•诗篇》16:8“我将耶和华常摆在我面前.因他在我右边、我便不至摇动”。桑尼的眼睛是蓝色的,其他所有的NS-5型机器人的眼睛都是金色的。约翰•伯金少尉的台词:“不,老实说,人创造怪物,怪物杀人。每个人杀怪物、狼人。”这段台词和《侏罗纪公园》里的很相似:马尔科
  姆博士说“神创造恐龙,神毁灭恐龙。神创造人类,人毁灭神,人类创造恐龙……”
  《机械公敌》-影片看点
  
  
  机器人、威尔•史密斯的电脑大作战
  
  “我认为,我们的动作电影已经做好了达到新的技术水平的时候。”好莱坞男星威尔•史密斯(《独立日》、《绝地战警》)此次身兼影片执行制作人,他饶有兴趣地说,“你的故事必须让人感兴趣。所有的特效和爆炸都必须来的超酷才行。”于是为本片全力投入电脑效果制作的是四届奥斯卡特效得奖队伍,他们为片中无所不能的机器老兄们制作了超过900个电脑独立特效,以使得效果更加逼真。有人说片中白色透明的机器人外形颇有类似苹果公司(Apple)产品风格,事实上,制作人帕特里克就是在苹果产品iMac中找到了灵感:“当你穿过外壳看到(机器人)构造时,它们显得就不那么可怕了”,帕特里克笑道。
  
  “领衔主演”机器人角色索尼的实际上是真人演员艾伦•图代克(《闪避球的奇迹》)。我们屏幕上将看到的机器人表演,采用了和《指环王三》里怪物咕噜的同样真人和电脑结合的技术——绿屏、传感器、动作捕捉和完美的电脑合成。“这是我最棒的角色,尽管屏幕上没人看得到我本人,不过角色在电影中的经历对我来说非常刺激。”机器人索尼的银幕表现也将成为本片令人关注的焦点。
  
  就本片的特效水片而言,仅仅提及以上是远远不够的。三位金牌特效制作人加上数十位特效制作师,以及新西兰知名的WETA(《指环王》系列)的鼎力协助,《机械公敌》全力描绘出一个2035年的芝加哥——机器人遍布,流光玻璃街道和未来建筑繁屹的未来都市。但我们也不用担心这仅是一部充满花哨特效的电影,导演亚历克斯•普罗亚斯(《移魂都市》)表示,“我们把故事和情感放到第一位,如此电脑动画将提高电影效果而不是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事实上,本片在叙事方法上多少有点《少数派报告》的影子,但结合阿西莫夫的机器人三大定律、好莱坞最炙手可热的黑人影星威尔•史密斯还有“性感苹果造型”的机器人这三大最吸引的噱头,《机械公敌》必将成为七月票房大热。问题只有一个:这部影片能否最终成为像《终结者》一样的科幻经典?
  《机械公敌》-演员介绍
  
  《机械公敌》威尔•史密斯
  威尔•史密斯
  
  美国演员,高中毕业后痴心于歌唱事业,遂决定放弃上大学,做全职的艺人。1989年首次获得葛莱美奖“最佳饶舌歌演唱奖”。进而成为NBC电视影集《活力王子》(TheFreshPrinceofBelAir)的男主角。在乐坛获得巨大成功之后,威尔•史密斯向几个演艺公司的主管表示了他对演戏的兴趣,这其中包括华纳总裁班尼•梅迪纳。梅迪纳是在洛杉矶出生穷苦但却在洛杉矶的的富人区贝浮力山庄的一个富人家庭度过了他的青少年时期。他当时正好在计划根据他的亲身经历拍一部电视剧。梅迪纳觉得威尔•史密斯是正好的人选。据好莱坞内部人士透露,当年威尔•史密斯在试镜时念剧本念得如此精彩,美国国家广播电台当场拍板决定上戏。1990年,《贝莱尔的新鲜王子》开始播放,深受广大观众喜爱,一播就是六年。
  
  尽管威尔•史密斯看起来象一个大大咧咧的小混混,其实他出身中等家庭,父亲是工程师,母亲是教育界人士。威尔•史密斯的书读得更是出色,当年麻省理工学院给他全奖让他去读书,但是他因为要全身心投入演艺界,不得不拒绝。《贝莱尔的新鲜王子》的成功使威尔•史密斯与许多好莱坞的出色演员建立起了亲密关系,这其中包括大量黑人演员,如琼斯,比尔•考兹比,胡比•歌德宝,以及丹泽尔•华盛顿。
  
  1993年以主角身份跃登大银幕,在一部讽刺纽约知识分子的文艺片《六度分离》之中,扮演一个自称是黑人巨星薜尼鲍迪儿子的老千。1995年主演警匪动作片《绝地战警》便一举成名,《独立日》、《黑超特警组》全球票房奏捷后,身价飙到巅峰。近几年接拍了许多卖座的动作片。
  《机械公敌》布里吉特•莫伊纳罕
  布里吉特•莫伊纳罕
  
  布丽姬•穆娜是好莱坞目前除了杰米•李•柯蒂斯和薛歌妮•韦弗之外为数不多可以胜任高智商的强硬角色而外形又不失优雅妩媚的女演员之一。1970年生于纽约的Binghamton,和两个哥哥一起在Longmeadow长大,结果她也如同假小子一般多动,爱好各种体育项目,高中是篮球队队长,选择去上橄榄球课而不是戏剧班。布丽姬先是登上时尚T台并逐渐小有名气,出现在Glamour、Vogue等众多著名杂志之上,之后又进入了纽约 CaymichaelPattenStudio学习表演。1999年,布丽姬作为嘉宾出演热门剧《欲望都市》中的Natasha一角,次年影片《女狼俱乐部》中吞云吐雾的酒吧女招待一角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接下来又出现在了一系列备受观注的热门影片中,包括《谍海计中计》、《战争之王》、《我,机器人》以及《玩命记忆》等等,戏路也愈来愈广阔。
  
  布丽姬的科学家父亲后来成了麻省阿默斯特大学(UMass)的一名管理人员,母亲的职业是教师并且还在2005年和布丽姬一起出演过一则 Bostonarea的电视广告。此外布丽姬•穆娜2004年开始和新英格兰爱国者队的明星四分位TomBrady约会,但在2006年的感恩节分手,07年布丽姬迎来了自己第一个孩子的降生。
  《机械公敌》-穿帮镜头
  
  
  连贯性错误:
  
  兰宁博士的猫出现的绝大多数场景,她的眼睛都是蓝色的。但是在史普纳跳过喷泉那场戏,猫的眼睛变成黄色了。史普纳和少尉在酒吧喝酒,少尉酒瓶上面的商标,每次切换镜头角度一次,就变化一次。在隧道追逐戏后,史普纳去检查他的脚踝,开始他的腿是分开的,下一个镜头,他的左腿就叠放在了右脚上。当加尔文博士走进她的实验室去问桑尼时,她得走下几级台阶。摄像机从她背后推进的时候,可以看见她走了四步下台阶,但是,那儿一共就只有三级台阶。
  
  暴露错误:
  
  史普纳和加尔文博士试图关闭VIKI,机器人袭击他们的那场戏,一个长镜头拍摄了史普纳对着他身边四面射击并跑动。这个明显是CGI做的,因为有些瞬间可以看出画面里他的头跟脖子或者身体分开没挨着。
  《机械公敌》-影片点评
  
  
  未来,发达的高科技社会中发生的足以改变人类历史的危机--《机械公敌》的故事蓝本,最早来源于编剧杰夫•温塔JeffVintar十多年以前创作的剧本《Hardwired》,它讲述了一桩神秘的谋杀案,而机器人可能才是幕后元凶。制片人劳伦斯•马克LaurenceMark对这个故事相当感兴趣,与此同时,二十世纪福斯电影公司一直想拍一部有关机器人的大型电影,遂将之列入筹拍日程,并初步拟订由亚历克斯•普罗亚斯AlexProyas执导。2000年初,杰夫•温塔飞赴澳洲开始同导演普罗亚斯就《机械公敌》拍片计划进行沟通,整个合作案足足花了两年多。
  开始时,该片被定位于未来背景下的谋杀惊悚片,接下来他们尝试将格局放大以便有更多可发挥的空间。因为导演普罗亚斯对视觉风格独到且优异的品味,主创人员最终达成共识,要将《机械公敌》拍成宏大背景下的史诗浩劫,他们的野心促使该片必须要在视觉特效上力争有所突破。
  
  在当时,制片人约翰•戴维斯JohnDavis名下的制片公司拿到了《机械公敌》的电影版权,而导演普罗亚斯在科幻大师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Asimov的小说里找到了剧本以外的视觉元素,阿西莫夫作品中的思想和人物很自然地融入编剧杰夫•温塔的未来谋杀案剧本。
  《机械公敌》-一句话评论
  
  
  What will you do with yours?   
  机械公敌机械公敌
  
  Laws are made to be broken   
  
  One man saw it coming.   
  
  情节过于简单而令人失望,追逐和动作场面充斥着科幻电影常规滥用的CGI技术处理。   
  
  ——芝加哥太阳报   
  
  非常熟练,但也明显让人失望,闹独立的机器人和流氓警察在一些片段里显得闹哄哄的。   
  
  ——伦敦时报   
  
  这部高科技电影,拍的好看但是显得智商并不高。   
  
  ——观察家   
  
  作为对人工智能技术的伦理探索,这部电影比《A.I.》要更谦逊、更迷人。   
  
  ——BBC电影评论   
  
  动作场面十分引人入胜。虽然不能算是历史性突破,但通过我们这个时代的数字技术,观看机器人对打的场面着实令人兴奋。   
  
  ——视觉周刊
  《机械公敌》-完全班底
  
  威尔·史密斯:官方首选   
  
  据几位制片人口径一致的“官方”说法,威尔·史密斯是制作方的首选。同时,他还答应在该片中担任监制(此前,他曾为由罗伯特·德尼罗和埃迪·墨菲主演的影片《作秀时刻》(Showtime)。担任监制),正是由于威尔的推荐,《美丽心灵》的金奖编剧阿齐瓦·高斯曼Akiva Goldsman也得已加入幕后阵容。  
  机械公敌机械公敌
  
  “《机械公敌》最吸引我的是,它的中心概念是机器人没有问题,科技并不是问题本身,人类逻辑的极限才真的是问题,而最终,我们成为自己最大的敌人。”这是威尔·史密斯出演该片的最大体会。   
  
  布里吉特·莫伊纳罕:热忱至上   
  
  依旧引用官方的说法:“她能够非常贴切地传达我们对这个角色的设计,也就是在机器人般冰冷的外表下,却有着很人性的热忱。”   
  
  相貌秀丽的布里吉特·莫伊纳罕从影片《妹力四射》(Coyote Ugly)中迅速崛起。在热门剧集《欲望都市》中她也曾有上佳表现。影片《新手》(The Recruit)中她与阿尔·帕西诺和科林·法瑞尔有过愉快的合作。   
  
  导演:亚历克斯·普罗亚斯   
  
  这位来自澳洲且科班出身的导演,素来以擅长营造充满神秘和未来感的影片而闻名。1994年,他凭一部改编自同名漫画的《乌鸦》(The Crow)令世人所知。四年后,更是以那部《移魂都市》(Dark City)征服了观众。此前,他还自编自导了其第一部描写现实世界的青春片《车库时光》(Garage Days)。   
  
  亚历克斯自小便是阿西莫夫的忠实读者,他一直梦想着能拍一部如《机械公敌》的影片,这次他梦想成真了。   
  
  NS-5基本资料   
  
  高度180公分,耐久钛金属外壳,具456个活动零件,需经由12位博士组装完成,熔点华氏六千度,可负重800磅,能承受数千磅撞击。电子智慧脑可复制人类自由意志,具有1TB内存,每秒能执行6兆笔以上运算,拥有80种语言能力。
  
  科幻大师阿西莫夫--划时代的机器人三大安全法则:   
  
  1. 机器人不能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2. 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3. 在不违背第一和第二法则前提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我,机器人》(I, Robot),是美国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出版于1950年的科幻
  机械公敌机械公敌
  
  小说短篇集,收录9篇短篇小说。大多原载于1940年到1950年间的美国《超级科学故事》(Super Science Stories)杂志和《惊奇科幻小说》杂志(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书中的短篇故事各自独立,却拥有共同的主题,探讨人类与机器人之间的道德问题。这些故事结合之后,开创出阿西莫夫的机器人浩翰虚构历史。   
  
  串连起这几个故事的灵魂人物,是美国机器人与机械人股份有限公司(常简称为「美国机器人公司」)(U.S. Robots and Mechanical Men, Inc.)的机器人心理学家苏珊·凯文(Dr. Susan Calvin)博士。在出版短篇集时,阿西莫夫藉由晚年凯文接受专访,回忆过往如何运用「机器人心理学」(Robopsychology)跟行为失常机器人的接触。著名的「机器人三定律」就是在这部短篇集里初次登场。   
  
  想像一下未来,如果机器人有了主体意识,他们可以思考,可以决策,甚至可以瞧不起人类(你们这些手无缚鸡之力、由蛋白质组成、每天要昏睡八个钟头的家伙……),世界将会变得如何?   
  
  早在1950年,艾西莫夫就已经设想到了这些情景,并且以超越时代的思维,创建出宏观的未来机器人世界。于是,伟大的「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就此诞生,成为科幻界无可撼动的铁律:   
  
  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袖手旁观坐视人类受到伤害。   
  
  二、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   
  
  三、在不违背第一法则及第二法则的情况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   
  
  因此,巨大的水星采矿机器人SPD13,因为三大法则的冲突而在原地打转;小巧可爱的太空站主控机器人QT1,不仅完全取代人的工作,甚至还开始思考关于造物主的哲学问题;据说可以透视心灵的机器人RB34,居然懂得用人类的心理,揣摩说出他们想听的话;而想要在一大群Nester10号机器人中,找出一个隐藏其中逃脱者,竟成为人与机器人大玩心理游戏的战场……   
  
  艾西莫夫笔下的「机器人心理学家」苏珊˙凯文,亲身体验这些事件的演进,也记下了20世纪末到21世纪中的机器人发展史──从简单的褓姆型机器人,一直到全世界只有四台的超级电脑。随着机器人越来越聪明,功能越来越强大,她不得不叹道:「一开始机器人还不会说话,但最后他们却挺立于人类与毁灭之间……」   
  
  本书曾于2004年被改编为电影《机械公敌》。电影只从书中引用了机器人学三大法则和一些人名,主体内容并无直接相关;但是从《我,机器人》小说中,读者可以找到电影的原始创意精神,并了解三大法则的真正涵义。   
  
  艾西莫夫的科幻小说相当简单易读,故事结构都很清楚,可说是非常大众化的科幻作品。在20世纪科幻小说的写作发展史里,艾西莫夫与克拉克、海莱因齐名,被誉为最伟大的「三巨头」。艾西莫夫完成了【机器人】、【帝国】、【基地】三大科幻小说系列,评价都非常高,而本书便是【机器人】系列里第一本,同时也是最精采的一本。如果你想认识艾西莫夫和他的科幻小说,《我,机器人》绝对是你的首选!   
  《机械公敌》-影片观后感  
  
  在机械公敌前面的时候,机器人桑尼说起它做了一个梦,在梦中,有一个人站在沙堆上,那人是领导机器人解放的领导者!所以人开始的时候都以为是威尔· 史密斯所扮演的戴尔。史普纳!但在影片就要结束的最后那一个镜头里,站在沙堆上的那“人”却是机器人桑尼!   
  
  大家都知道,桑尼已经学会了人类的思想!没有人知道它站在沙堆上观看着下面这无数机器人时有什么想法!   
  
  但如果它当时拥有一个在人类中名为“征服”的念头后,会不会发生一些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结局呢?


  I, Robot is a collection of nine science fiction short stories by Isaac Asimov, first published by Gnome Press in 1950 in an edition of 5,000 copies. The stories originally appeared in the American magazines Super Science Stories and 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 between 1940 and 1950. The stories are woven together as Dr. Susan Calvin tells them to a reporter (the narrator) in the 21st century. Though the stories can be read separately, they share a theme of the interaction of humans, robots and morality, and when combined they tell a larger story of Asimov's fictional history of robotics.
  
  Several of the stories feature the character of Dr. Susan Calvin, chief robopsychologist at U.S. Robots and Mechanical Men, Inc., the major manufacturer of robots. Upon their publication in this collection, Asimov wrote a framing sequence presenting the stories as Calvin's reminiscences during an interview with her about her life's work, chiefly concerned with aberrant behaviour of robots, and the use of "robopsychology" to sort them out. The book also contains the short story in which Asimov's famous Three Laws of Robotics first appear. Other characters that appear in these short stories are Powell and Donovan, a field-testing team which locates flaws in USRMM's prototype models.
  
  The collection's title is the same as a short story written by Eando Binder, but is not connected to it. Asimov wanted to call his collection Mind and Iron, and initially objected when the publisher changed the title.
  
  Contents
  
   * "Robbie"
   * "Runaround"
   * "Reason"
   * "Catch that Rabbit"
   * "Liar!"
   * "Little Lost Robot"
   * "Escape!"
   * "Evidence"
   * "The Evitable Conflict"
  
  Publication history
  Cover art for I, Robot featuring a scene from "Runaround".
  
   * New York: Gnome Press, (Trade paperback "Armed Forces Edition", 1951)
   * New York: Grosset & Dunlap, (hardcover, 1952)
   * London: Grayson, (hardcover, 1952)
   * British SF Book Club, (hardcover, 1954)
   * New York: Signet Books, (mass market paperback, 1956)
   * New York: Doubleday, (hardcover, 1963)
   * London: Dobson, (hardcover, 1967)
   * ISBN 0-449-23949-7 (mass market paperback, 1970)
   * ISBN 0-345-31482-4 (mass market paperback, 1983)
   * ISBN 0-606-17134-7 (prebound, 1991)
   * ISBN 0-553-29438-5 (mass market paperback, 1991)
   * ISBN 1-4014-0039-6 (e-book, 2001)
   * ISBN 1-4014-0038-8 (e-book, 2001)
   * ISBN 0-553-80370-0 (hardcover, 2004)
   * ISBN 91-27-11227-6 (hardcover, 2005)
   * ISBN 0-7857-7338-X (hardcover)
   * ISBN 0-00-711963-1 (paperback, UK, new edition)
   * ISBN 0-586-02532-4 (paperback, UK)
  
  Film, TV and theatrical adaptations
  
  At least three of the short stories from I, Robot have been adapted for television. The first was an 1962 episode of Out of this World hosted by Boris Karloff called "Little Lost Robot" with Maxine Audley as Susan Calvin. In the 1960s, two short stories from this collection were made into episodes of the television series Out of the Unknown: "The Prophet" (1967), based on "Reason"; and "Liar!" (1969). The 12th episode of the USSR science fiction TV series This Fantastic World, filmed in 1987 and entitled Don't Joke with Robots was based on works by Aleksandr Belyaev, Fredrik Kilander and Asimov's "Liar!" story.
  
  In the late 1970s, Warner Brothers acquired the option to make a film based on the book, but no screenplay was ever accepted. The most notable attempt was one by Harlan Ellison, who collaborated with Asimov himself to create a version which captured the spirit of the original. Asimov is quoted as saying that this screenplay would lead to "the first really adult, complex, worthwhile science fiction movie ever made."
  
  Ellison's script builds a framework around Asimov's short stories that involves a reporter named Robert Bratenahl tracking down information about Susan Calvin's alleged former lover Stephen Byerly. Asimov's stories are presented as flashbacks that differ from the originals in their stronger emphasis on Calvin's character. Ellison placed Calvin into stories in which she did not originally appear and fleshed out her character's role in ones where she did. In constructing the script as a series of flashbacks that focused on character development rather than action, Ellison used the film Citizen Kane as a role model.
  
  Although acclaimed by critics, the screenplay is generally considered to have been unfilmable based upon the technology and average film budgets of the time. Asimov also believed that the film may have been scrapped because of a conflict between Ellison and the producers: when the producers suggested changes in the script, instead of being diplomatic as advised by Asimov, Ellison "reacted violently" and offended the producers. The script eventually appeared in book form under the title I, Robot: The Illustrated Screenplay, in 1994 (reprinted 2004, ISBN 1-4165-0600-4).
  
  "I, Robot" is the title of an episode of the original The Outer Limits television show. The episode, based on the Eando Binder short story, first aired on 14 November 1964, during the second season. It was remade under the same title in 1995.
  
  The film I, Robot, starring Will Smith, was released by Twentieth Century Fox on July 16, 2004 in the United States. Its plot is not based on any one story in the collection but does incorporate elements of "Little Lost Robot" and other stories, and uses many of Asimov's characters and ideas about robots, including the Three Laws.
  Influence
  
  In 2004 The Saturday Evening Post said that I, Robot's Three Laws "revolutionized the science fiction genre and made robots far more interesting than they ever had been before." I, Robot has influenced many aspects of modern popular culture, 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science fiction and technology. One example of this is in the technology industry. The name of the real-life modem manufacturer named U.S. Robotics was directly inspired by I, Robot. The name is taken from the name of a robot manufacturer ("United States Robots and Mechanical Men") that appears throughout Asimov's robot short stories.
  
  Many works in the field of science fiction have also paid homage to Asimov's collection. The animated science fiction/comedy Futurama makes several references to I, Robot. The title of the episode "I, Roommate" is a spoof on I, Robot although the plot of the episode has little to do with the original stories. Additionally, the episode "The Cyber House Rules" included an optician named "Eye Robot" and the episode "Anthology of Interest II" included a segment called "I, Meatbag."[citation needed] Also in "Bender's Game" the psychiatric doctor is shown a logical fallacy and explodes when the assistant shouts "Liar!" a la "Liar!" . And an episode of the original Star Trek series, "I, Mudd" which depicts a planet of androids in need of humans references "I, Robot." Another reference appears in the title of a 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episode, "I, Borg". in which Geordi La Forge befriends a lost member of the Borg collective and teaches it a sense of individuality and free will.
  
  The Positronic brain, which Asimov named his robots' central processors, is what powers Data from Star Trek: The Next Generation, as well as other Soong type Androids. Positronic brains have been referenced in a number of other television shows including Doctor Who, Once Upon a Time... Space, Perry Rhodan, The Number of the Beast, and others.
  
  Author Cory Doctorow has written a story called "I, Robot" as homage to Asimov, as well as "I row-boat", both released in the short-story collection Overclocked: Stories of the Future Present. He has also said, "If I return to this theme, it will be with a story about uplifted cheese sandwiches, called 'I, Rarebit.'".
  
  Other cultural references to the book are less directly related to science fiction and technology. The 1977 album I Robot, by The Alan Parsons Project, was inspired by Asimov's I, Robot. In its original conception, the album was to follow the themes and concepts presented in the short story collection. The Alan Parsons Project were not able to obtain the rights, so the album's concept was altered slightly (although the name was kept). The 2002 electronica album by experimental artist Edman Goodrich (known, at times, to operate under the aliases of "je, le roi!" and "The Ghost Quartet") shares the title of I, Robot, and is heavily influenced by Asimovian themes. The 2009 album, I, Human, by Singaporean band Deus Ex Machina draws heavily upon Asimov's principles on robotics and applies it to the concept of cloning. The satirical newspaper The Onion published an article entitled "I, Rowboat" in which an anthropomorphized rowboat gives a speech parodying much of the angst experienced by robots in Asimov's fiction, including a statement of the "Three Laws of Rowboatics."
  
  The name of the movie itself is taken from Robert Graves' book I, Claudius.
引言
  机器人学三定律
   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一——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第二定律
   引自《机器人学指南》第56版
   我看了一遍自己的记录,对记录很不满意,我用好几天在《美国机器人公司》采访到的乐西,我坐在家里看百科全书,也能了解到。
   据人介绍,苏珊·卡尔文生于1982年,那么,她今年该有75岁了。这谁都知道。《美国机器人与机械人公旬》也有75年的历史了。
   正好在卡尔文博士出生的那年,劳伦斯·罗伯逊创办了企业,这个企业日后成了人类历史中最非凡的大工业部门。这也是众所周知的、苏栅·卡尔文20岁的时候听过一次心理数学讲习会的报告,就在这次会上《美国机器人公司》艾尔弗雷德·兰宁博士展出了第一个会说话、能行走的机器人,从这个巨大的、动作笨拙的、形象丑陋的机器人身上散发出一股机油气味,它是专为计划在水星上开发矿藏而制造的。然而它会讲话,而且能讲出意思来。
   这吹讲习会上苏珊没有发言。她也没有加入后来的热烈讨论这个秉性孤僻、面色苍臼、表情冷淡而且过分理智的姑娘不吸引人。
   她自己尽量避开人们。
   可是当她听到看到这一切,内心像燃起火焰一样,暗暗着了迷。
   她于200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学士学位,进了控制论研究生班。
   罗伯逊发明的正电子大脑电路。超过了20世纪中叶电子计算机领域中所有的成就,完成了真正的转折。成千上万的继电器和光电元件都让位给由海绵状的铂铱材料制成的、跟人脑一样大的球体。
   苏珊学会了计算必要的参数,测定正电子“脑”的变参量的可能值并且设计出一些电路。用以准确地预测大脑对于各种给定刺激的反应。
   她于200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然后以机器人心理学家的身份到《美国机器人公司》工作,于是她便成为这个新的科学领域中的首屈一指的专家。劳伦斯·罗泊逊那时仍是该公司的董事长,艾尔弗雷德·兰宁是研究所所长。
   苏珊·卡尔文亲眼看见这五十年来人类的进步玫变了历史的行程,勇猛奔向前方。
   如今她要退休了——在她所能做到的程度上退休了。至少,她允许把自己办公室的门牌换上了别人的名字。
   说实在的,这几乎就是我的全部记录。还有一些她发表过的文章和她的专利的长长清单,以及她的准确履历表。一句话,我知道她的正式经历的每个细节。
   然而我需要的是另外的东西。我需要更多的素材来为我绘《星际通讯社》的特写充实内容,要求比这多得多。
   我对她正是这样讲的:“卡尔文博士,”我尽可能亲切他说道,“对于公众来说,您和《美国机器人公司》是一码事。您的退休将意味着整整一个时代的结束。”
   “您需要有人情味的细节吗?”
   她没有微笑。我觉得,她是从来不笑的。但她的锐利目光不带有生气的样子。我感到她的目光一直刺透到我的后脑勺。我明白,她能把我看穿,她能看穿一切人。然而我还是说了:“完全正确。”
   “关于机器人的有人情味的细节?这就出现矛盾了。”
   “不是的,博士。是关于您本人的。”
   “可是,人家也管我叫机器人呢。一定有人对您讲过,在我身上没有一点人情味的东西。”我确实听过这话,但是我决定沉默。
   她离开椅子站起来。她身材不高,看起来很单薄。我同她一起走到窗边。望着外面。
   《美国机器人公司》的管理处和车间像一个规划得整整齐齐的小城市。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像一张航空照片。
   “当我开始在这里工作时.”她说道。“我在楼里有一个小房间,过去的楼所在地方现在是锅炉房。在你还没有出生的时候,这座楼就拆掉了。那间房里还有三个人,我只占了半张桌子。我们的所有工作都在这个楼里进行的,每周生产三个。可是您看如今的规模!”
   “五十年够长的了。”我想不出比这句陈词滥凋更好的话来。
   “-点也不,当您回道往事的时候。”她反对道,“你会惊讶,时间怎么这么快就飞逝过去了。”
   她重新坐到桌子旁边。虽然她的表情没有改变,可是我觉得,她得忧郁起来。
   “您多大了?”她问。
   “32岁。”我回答道。
   “那您就不会记得没有机器人的世界是个什么样子。那时候人类在字宙面前是孤独的,没有朋友。如今人类已经有了助手,这是一些比人类更有力量、更可靠、更有效,同时又绝对忠实于人的生物。
   人类再也不孤单了。您从来没有想到这点吧?”
   “恐怕是没有。以后可以引用您的话吗?”
   “可以。对于你们来说,机器人就是机器人。是一些机械和金属,电和正电子……用铁来作为智慧的化身!由人创造的,如果需要的话,也由人消灭它……。可是您没有跟它们一道工作过,因而您不了解它们。它们比我们更纯洁,更好。”
   我小心地尝试着给地鼓劲。
   “我们会高兴地听到您所知道的机器人的故事,还有您对它们的想法。《星际通讯社》是为整个太阳系服务的。潜在的听众有几十亿,卡尔文博士。他们要听到您讲的机器人的故事。”
   然而,我的鼓劲没有必要。她没有听我说话,就继续按正确的方向说下去。
   “这一切从一开始就可以预见到。当时我们出售的机器人是用在地球上的,甚至在我来之前就是如此。当然,那时候的机器人还不会说话。后来它们变得更像人了,于是有人开始了。工会自然不系望机器人与人竞争;而宗教组织出于自己的偏见,也极力反对,这-切都十分可笑而且也无济于事。然而确实有过这样的事。
   我把这些话依次录到自己的袖珍录音机中,尽量做到手指的动作不被人觉察出来。只要稍加练习就可以做到在口袋里自如地操练录音饥,而不必将它拿出来。
   “就拿罗比的经历来说吧”,她说道,“我不认识它。在我工作的头一年,它就被当作没有前途的过时的机器给拆毁了。可是我见道一个小女孩在博物馆………她沉默下来,而我不能说什么。她的眼睛蒙上了一层云雾。
   也不出声,以免妨碍她追忆往事。这是多么遥远的过去啊!
   “我听到这个故事要晚一些。当我们被叫做创造魔鬼者和渎神者的时候,我始终会想赶这件事。罗比是个不会说话的哑机器人它在1996年出厂,那时机器人尚未成为极其专业化的,它是当作保姆出售的。”
   “什么人?”
   “保姆……”
罗比
  “98……99……1O0!”
   格洛莉松开蒙着自己眼睛的胖胖的小手,站在阳光下眨着眼睛。
   小心地离开树往前走了几步,想一下子就能看清周围的一切。
   她伸着脖子向右边茂密的灌木丛仔细看,然后又走开几步,离树远些,便劲察看灌木深处。
   炎热的午间,周围静悄俏的,只有昆虫的嗡嗡声和一只不知疲倦小鸟的瞅瞅声才打破了这里的宁静。格洛莉噘着小嘴:”哼,他准是躲在家里,我对他说过一百万遍了,这样不公平。”
   她紧闭两片小嘴唇,生气地皱起眉头,抬腿向林荫道另-头两层小楼走去。当格洛莉听到背后传来沙沙声夹杂着均匀的金属脚步的时候,已经晚了,她急忙转过身来。只见罗比从隐藏的地方全速向树跑去。
   格洛莉拼命喊:“站住!罗比!这样不公平,罗比!你答应过我,没找到你之前不走!”
   她的小脚板当然赶不上罗比的大步,可是离大树还剩3米远的时候,罗比猛然-下子放慢了速度,格洛莉喘着气拼命地从它身旁赶过去,第一个摸着了树干。她快乐地转过身来面向忠实的罗比,不感谢它的暗中让步。反而大声地嘲笑它不会跑。
   “罗比不会跑!”8岁的格洛莉放开嗓子叫道,“我每次跑都赢他,每次跑都赢他!”她尖声地、单调地重复这几句话。
   罗比当然没有回答。然而它做出个要跑开的姿势,格洛莉立即追上去。罗比机灵地躲开小女孩,弄得她左追右赶,两手在空中乱抓,怎么也捉不到。她笑得喘不过气来,喊道:“罗比!站住!”
   这时罗比冷不防转过身来,捉住她。举到空中转起圈子来。格洛莉顿时觉得天旋地转,蓝天在脚下,而绿色的树捎倒挂在天上……然后格洛莉发现自己又站在草地上了。她紧靠着罗比的腿,使劲抓住它的金属手指。
   过了-会儿,格洛莉喘过气来了。她整理了一下散乱的头发,不自觉地学着母亲的动作,扭过身去看看衣服撕破没有。然后,用小手打了罗比-巴掌。
   “你坏!我打你!”
   罗比缩起身子,用手捂着脸,她只好改口说道:“啊。别怕!罗比,我不打你了。现在轮到我去藏了。你的腿比我长,你答应不许跑!”
   罗比点了点头-——-个平行六面体的头,四角圆滑。头与身驱之间用一个很短的软质器件连接着,身躯也是长方形的。但要比头大得多。罗比顺从地转向大树,把薄薄的金属片眼皮闭上,遮住了光电眼睛。可以听到它身体内均匀的滴答声。
   “听着:不许偷看,也不许少数!”格洛莉说完就跑去躲藏。罗比对时间算得很准确,正好数到-百下,它把眼睛睁开了。那双发这红光的眼睛环视着草地。一瞬间目光停留在一块石头后面露出的一小片印花布上。罗比走近-些观看,在看清石头后面真的藏着格罗莉之后,就慢慢向她躲藏的地方走去。与此同时、它一直保持在格罗莉与大树之间,直到格治莉完全暴露在它面前,无论如何也不能装作看不见了。罗比便向她伸出-只手,另一只手响亮地拍了-下自己的腿。格洛莉噘着小嘴走了出来。
   “你一定偷看了!”她显然是不公道地嚷着,“而且我也玩腻了捉迷藏游戏,我想骑着玩。”
   可是罗比因为刚才错怪了它,就小心地坐到草地上,摇了摇沉重的头。格洛莉马上改变了语气,用温和的口气央告说:“喂,罗比!我不是当真说你偷看了。好了,让我骑骑!”
   可是,罗比并不那么容易说服。它固执地望着天空,并且更坚决地摇摇头,“罗比!让我骑骑!”
   她那双粉红的手紧紧地拥抱着罗比的脖子。后业她忽然闹起情绪,走开了。
   “那我就要哭了!”
   她的脸故意拉长了。可是硬心肠的罗比一点也不理会这种威胁,它第三次摇了摇头。格洛莉决定使用她的那张王牌:“如果你不让我骑,”她嚷道,“我就再也不给你讲故事了!就这么办,再也不了!。。。。。这个最后通牒逼得机器人立即无条件投降了。它是那样用劲地点头,使得金属脖子都响起来了。于是它小心地把女孩送到自己又宽又平的肩上。
   格洛莉用来进行威胁的泪水顿时消失了,她甚至高兴地叫了起来。罗比的金属“皮肤”由电热元件保持在21℃,因此摸着很舒服。
   她用小脚丫去踢机器人的胸部,就能发出好听的咚咚声。
   “你是飞机,罗比!你是-架银灰色的大飞机,你得把胳膊伸开。”
   这个逻辑是无可非议的。罗比的双臂成了翅膀,而它本身就是灰色的飞机。格洛莉猛地扭转它的头,把身体歪向右边。机器人就作了个急转弯。格洛莉给飞机装上了“发动机”:“哒哒……”接着开炮:“轰!轰!轰!”……海盗在后面追他们,大炮火力像暴风雨-样,轰倒了一群海盗。“来-圈……再来两圈!”她叫着。后来格洛莉煞有介事地喊道:“快-点,伙伴们!我们的弹药就要用光啦!”她从机器人肩头勇敢地瞄准假想的敌人。这时罗比又变成了一个平头的字宙飞船,以极限加速度冲过太空。它带着女孩穿过草坪,向草长得更茂盛的那边跑去。到了那里它突然刹车。使得脸色通红的小骑手惊叫一声,又把她抛到柔软的绿茵茵的草毯上。
   格洛莉喘着气,兴致勃勃他说:“噢,真有趣!………”
   罗比让她喘过气来,轻轻地揪了-下她的一络头发。
   “你要什么?”格洛莉问道,故意睁大眼睛假装不明白似的。
   天真的小花招一点也骗不了这个大个儿“保姆”。罗比又-次她那络头发,稍稍用力一点。
   “啊,我知道,你想听故事。”
   罗比连忙点头。
   “哪个故事呀?”
   罗比用手指在空中划了一个半圆形。
   女孩反对道:“又是那个灰姑娘的故事,我已经给你讲过一百万遍了,你还没有听厌?这是讲给小孩听的!”
   罗比的铁手重新划了一个半圆形。
   “那好吧。”
   格洛莉坐舒服了之后,就回忆起故事的情节来(当然免不了添油加醋地加以发挥),她开始讲道:“你准备好了吗?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小姑娘,名叫艾拉。她有-个心肠狠毒的后妈,还有两个又丑又狠的姐姐……当格洛莉讲到最精彩的地方:“夜中的钟声已经敲过了.一切重又变成破破烂烂的原样……”罗比正睁大两只闪光的眼睛聚精会神地听着,这时故事被打断了。
   “格洛莉!”一个女人恼怒的声音在叫,她已经叫过好几次了,从口气中听得出来,不耐烦已经变成不安了。
   “妈妈叫我了,”格洛莉不怎么高兴地说,“最好送我回家吧,罗比!”
   罗比立刻照办了,有什么东西提醒它执行威斯顿太太的命令一点也不能怠慢。格洛莉的爸爸平时白天很少在家,除非是星期天(今天正好是星期天),当他在家的时候,看得出是个脾气温和、心肠好的人。只有女主人使罗比害怕,因此总想躲开她远一点。
   威斯顿太太看贝她们两个刚从草地上站起来,就回到门口去堵住他们。
   “我的嗓子都要喊哑了,格洛莉。”她严厉地说,“你到哪儿去了?”
   “我和罗比在一起,”格洛莉战战兢兢地回答,“我在给他讲灰姑娘的故事,忘了吃饭。”
   “可惜,罗比也忘了吃饭。”她似乎忽然想起了机器人,转过身去对着它,说道:“你可以去了,罗比!现在她不需要你,我不叫你的时候.你别来。”她粗鲁地补充了一句。
   罗比转身朝门口走去,忽然又犹豫起来,因为它听到格洛莉为它辩解:“等一等,妈妈,让他留下来吧!我还没有讲完故事呢,我答应给他讲灰姑娘了,还没来得及讲完呢。”
   “格洛莉!”
   “我说的是实话,妈妈。他会悄悄地坐在那里不出声,坐在屋角的椅子上,什么也不作。是吧,罗比?…罗比点了点它那沉重的头。
   “格洛莉!如果你不听话,我就让你一个星期见不到罗比!”
   女孩眼睛看着地面。
   “嗳,算了。他最爱听灰姑娘的故事,我还没讲完。他是那样喜欢听……”,失望的罗比走出去了。而格洛莉含着眼泪……乔治·威斯顿感到浑身舒服,他总是这祥:星期天午饭后感觉很舒服。家庭风味的午餐丰盛而可口!靠在柔软的旧沙发上看当天的《泰晤士报》,脚上穿着便鞋。脱去上浆的村衣换上睡衣、你说怎么会不舒服呢?!
   因此当他的妻子走进来的时候,他不高兴了。经过十年的共同生活,他仍旧很爱他,当然总是高兴见到她。可是这星期日午餐后的休息对他来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他这时需要的是两三小时的完全与世隔绝的生活。于是他把注意力集中到最新消息中那段关于里费布尔等人到火星探险的报导(这一次他们是从月球站起飞的,看起来完全能飞到).装着没有看见她。
   威斯顿太太耐心地等了两分钟,然后又不耐烦地等了两分钟。最后忍不住了。
   “乔治!”
   “恩……”
   “乔治,听我说!你能不能放下报纸,看我-眼?”
   报纸落到地下,威斯顿先生转过苦恼的脸望着妻子。“怎么回事,亲爱的?”
   “你知道,乔治,是格洛莉和这部可怕的机器的事………”
   “什么可怕的机器?”
   “请你别装模作样,难道你不明白我的意思?我是说机器人,就是格洛莉给它起名叫罗比的机器人。机器人一分钟也不离开她。”
   “可是,为什么机器人要丢开她呢”它就是为了这了这个任务而存在的,无论怎么说,它也不是什么可怕的机器。这是用钱所能买到的最好的机器人。我记得太清楚了,为它花去了我半年的工资。不过它也值这么多钱。它比我的一半职工都聪明得多。”
   他伸手想去拾报纸,可是妻子更厉害,一把夺去了报纸。
   “听我说,乔治!我可不想把自己的孩子托给机器。它聪明不聪明与我无关,它是没有灵魂的,谁也不知道它头脑里都有些什么。不能让各种金属玩艺去照看孩子!”
   威斯顿皱赶了眉头。
   “你什么时候有了这种看法?它带格洛莉已经两年多了,以前我可没有发现你有什么不放心的地方。”
   “开始是另一回事。总算是件新鲜事,同时也减少了我许多麻烦,而旦还这样时髦……可是现在我也不知道。邻居们都说……”
   “这和邻居有什么相干?听我说!机器人比起保姆来要可靠不知多少倍。要知道,罗比就是专为照看幼儿而制造的,它的“思维”活动专为这个任务设计的。它不可能不可靠、不爱护孩子和不善良。
   它的构造就是这样的。不是每个真人都有这么多优点。”
   “可是万一有什么地方坏了呢,比方说……”威斯顿太太说不清楚了;她对机器人的内部结构的了解是相当糊涂的。“比方说,坏了个什么小零件,这个可怕的机器会就发疯,并且……”。
   她没有力量说完显然是很明确的想法。
   .“无稽之谈。”威斯反驳说,他不由自主的战栗-下。“这简直可笑。当我们买下罗比的时候,我们谈了半天有关机器人学第一定律的内容。你该记得,按照第-定律,机器人不准伤害人。只要有-点小小的违反第-定律的意图,机器人就会立即自动坏掉。不可能出现别的情况,这是经过严格的数学计算的。此外,《美国机器人公司》的技师每年要来我们这儿两次,检查全部机构,罗比什么故障也不会发生。多半倒是我和你有点疯了。再说,你准备用什么方法从格洛莉那儿夺走机器人呢?”
   “他又伸手去拿报纸,然而白费劲,妻子愤怒地把报纸朝开着的房门扔到旁当然可以。”斯特拉兹先生戴上眼镜,咳嗽了一“请往这边走!”
   他陪着威斯顿夫妇走过长长的走廊下了楼梯,这时他的话少了。可是当他们来到光线充足、充满金属叮当声的房间,斯特拉兹的话匣子像闸门一样打开了,滔滔不绝更起劲地讲起来。
   “瞧!”他骄檄地说道,“全是机器人!有五个人只是照看它们一下,人甚至不必在这个房间里。自从我们开始试验以来,五年当中从没出现过一次故障。当然,这里装配的是比较简单的机器人,不过……”
   管理人员的声音对于格洛莉来说,早已和催眠的嗡嗡声混杂起来了。整个参观她都觉得枯燥无味,毫无目的。尽管周围有许多机器人,可是哪怕稍微有点像罗比的一个也没有,她毫不掩饰轻蔑地看她发现在这间屋里完全没有人。随后她的目光落在六七个机器人身上,它们正在屋子当中的圆桌旁工作。她惊讶和怀疑地睁大眼,房间太大了,她不能完全相信,但有一个机器人很像……很像……是的,就是他!
   “罗比!”
   “空气中响起她的一声尖叫。桌旁的一个机器人打了个哆嗦,丢下了手里的工具。格洛莉高兴得发狂了。在她的父母亲还没有来得及制止她之前,她钻过防护栏杆,轻轻地往下一跳,跳到了低l米多的地板上,挥舞着双手,朝着她的罗比跑去。三个成人吓呆了。因为们看到了激动的格洛莉所没看到的东西。一台巨型的自动拖拉机隆轰隆地正朝她开过来。
   几分之-秒钟这后。威斯顿醒悟过来了,可是这几分之一秒决定一切。格洛莉已经是追不上了。威斯顿在一瞬间翻过了栅栏,这显然是毫无希望的尝试。斯特拉兹先生拼命挥动双手,向工人手势制止拖拉机。但是这些工人也是-般人。他们要执行这个命需要-定的时间。
   只有罗比毫不迟疑地、准确地行动起来,它迈开金属腿猛跨着大步迎着它的小主人飞穿而来。说时迟,那时快,它在毫不降低速度同时,一把将格洛莉抱起来,快得使她喘不出气。威斯顿还没明白来眼前发生的一切,只是感觉到罗比已经从他身边冲过去了,于是不知所措地站住了。这时拖拉机从格洛莉站过的地方开过去,只罗比晚了半秒钟。一直冲过去3米多才发出吱吱声刹住车。
   格洛莉喘过气来。挣脱父母的拥抱,高兴地奔向罗比。对她来说只发生一件事情——她找到到了自己的朋友。
   可是威斯顿太太脸上轻松的表情很快就变成怀疑。她向着丈夫转过身来。顾不得激动和散乱的头发,气势汹汹地问:“这是你安排的吧?”
   乔治擦去头上的汗。他的手还在发抖,颤动的嘴唇只能发了常勉强的微笑。威斯顿太太继续说:“罗比不是为工厂工作而设计的。你故意安排它坐在这里,格洛莉找到它,这是你有意安排的。”
   “不错,是我,”威斯顿说,”可是,格雷斯,我哪里知道见面会这狂热!而且罗比救了她的命——这-点你得承认。你不能再把它打发走了。”
   格雷斯·威斯顿沉思了一会儿。她心慌意乱地朝格洛莉和罗比望去。格洛莉是那么紧地搂着罗比的脖子,如果这是有血和肉的人,-定会窒息的。女孩感到无比幸福,俯在机器人的耳朵上,兴奋讲着许多傻话。罗比用它那铬钢铸造的,能将5厘米的粗的钢条拧成蝴蝶结的手。温柔地抚摸着女孩。它的眼睛发出暗红的光芒。”
   “好吧,”威斯顿太太终于开口了,“就让罗比留在咱们家吧,直到铁锈把它锈坏的那-天。”
   苏珊·卡尔文耸了耸肩膀。
   “当然,还没有发展到这个地步,上面这一切发生在l998年。
   到了2002年,发明了会说话的行走机器人。自然,从此不会讲话的机器人型号就过时了。机器人的全体反对派面对这件事的忍耐性到了尽头。在2003年至2007年之间,大多数国家的政府禁止在地球上使用机器人。除了用于科学目的之外,不论做什么都不允许。““这么说。格洛莉最后还是和罗比分手了?”
   恐怕是这样。总而言之,我想,她到了15岁会比在8岁的时候容易忍受些。然而这一切都是愚蠢的,不必要的。当我在2O07年美国机器人公司》工作时,公司的财政状况岌岌可危。一开始我甚至想到,再过几个月我就会失业的,可是终于找到了出路:我们着手开辟地球以外的市场。”
   “这么说,后来情况就完全好转了?”
   “也不尽然。起初我们尝试着利用当时已有的型号,例如这些第一批会说话机器人。它们身高约3.5米,笨手笨脚的,没有多大用处,我们把这些机器人派到水星上去帮助建设矿井,可是它们干不了。“我惊奇地看了她一眼。
   “难道真是这样?可是现在《水星矿藏公司)是一个很大的康采恩,有许多亿的资本。”
   “是的,这是现在。然而那只是在第二次尝试之后才成功的。如果年轻人想听到有关这方面的事情,我倒是建议去访问格雷戈里·鲍威尔。他和迈克尔·多诺万在本世纪的一二十年代担负了我们公司最困难的工作。我已经好多年没听到多诺万的消息了,可是鲍威尔住在这里,就是纽约市。他当上爷爷了——我还难以习惯这个想法能记得他年轻时候的样子。当然,那时候我也年轻一些……”
   我试着截住她的话题:“要是可以的话,先概括地给我讲一讲。
   博士。然后我再请鲍威尔先生作补充。”(我这样做看来是做对了。)她伸出纤细的手指放到桌上,凝视着。
   有两三个故事,”她说道,“我知道的很少。”
   就从水星谈起吧。”我建议说。
   那好吧。派往水星的第二次考察队好像是在2015年。这是一次勘测性考察,经费是由《美国机器人公司)和〈太阳矿业公司》资助的。
   考察队由格雷戈里。鲍威尔、迈克尔。多诺万和-部新型的机器人实验样机组成……”
首页>> 旅游天下>> 科幻小说>> 艾萨克·艾西莫夫 Isaac Asimov   美国 United States   冷战结束   (1920年1月2日1992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