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影视同名>> 瑪格麗特·杜拉斯 Marguerite Duras   法國 France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14年四月4日1996年三月3日)
印度之歌 India Song
  《印度之歌》係應倫敦國傢劇院經理彼得·豪之請,寫於一九七二年八月。


  India Song, Gallimard, 1973 (tr. India Song, 1976)
印度之歌-1
  《印度之歌》係應倫敦國傢劇院經理彼得·豪之請,寫於一九七二年八月。
   人物表
   安娜一瑪麗·斯特雷泰爾
   女乞丐
   米歇爾·理查遜
   使館青年隨員(無名姓)
   斯特雷泰爾傢的客人(無名姓)
   喬治·剋拉文
   法國駐拉合爾副領事(無名姓)
   僕人甲
   僕人乙
   男群衆十人
   女群衆十人
   女聲2
   男聲2
   概述
   首先,本劇中出現的印度的城市、河流、行政區域及海域等的名稱都具有一種音樂感。
   《印度之歌》中,凡舉地理的、人文的、的等情節,均屬虛構。
   因此,切勿認真地坐上汽車用一個下午的時間、從加爾各答奔嚮恆河口以看個究竟,當然,也用不着為此去尼泊爾。
   同樣,“威爾士親王”旅館,並不在德爾塔的一個島上,而是在科倫坡。
   也是同樣,印度的行政首府是新德裏,而不是加爾各答。
   如此等等。
   本故事中出場的人物,均係從一本名叫《副領事》的書中移植過來,並把他們安排在一些新的地方。因此,無須再讓他們回到原書中去對號入座,也不應當認為,讀《印度之歌》乃是讀從《副領事》一書改寫成的電影或戲劇劇本。即使那書中某些大致情節,被本劇所采用,但在故事的處理上,本書也換了方式和視角。
   實際上,《印度之歌》乃是《恆河女子》故事的延續,如果《恆河女子》不誕生,《印度之歌》也便不會出現。
   9祿說,《印度之歌》深入和揭示的是《副領事》一書並沒有觸及的一個領域,卻也不是寫這個劇本的充分理由。
   之所以寫這個劇本,乃是為了探索《恆河女子》所揭示和探索的那種“手段”,即把聲音用於故事的敘述。這種新手法,可以把往日的故事從忘卻中重新技出,以便為另一些記憶所支配,而不是受作者的記憶所支配。這些記憶是另一種形式的,具有創新性的記憶,但同樣可以使人“回憶”起任何其他的愛情故事。
   《恆河女子》中的某些聲音,在這裏作了變動,同樣,人物的對白也有了變化。
   能夠說明的,差不多也就是這些。
   《印度之歌》的樂麯,據我們所知,溝還沒有。一旦譜麯成功,那對《印度之歌》在法國和其他各地的上演是一件功德無量的事。屆時作者將會發出通知。
   即使《印度之歌》偶然能在法國上演,但最終必將全面禁演。不過,在外國這一禁令不起作用。
   關於聲音工和聲音2的幾點說明
   聲音1和聲音2,係兩個女性聲音,是年輕的女性聲音。
   這兩個聲音由一個愛情故事所串聯。
   有時,她們共同講述一段愛情,是她們自己的愛情。但在大多數情況下,她們所說的,乃是另一個愛情,另一個故事。但這另一個故事,卻把我們帶入她們自己的故事中去。同樣,她們自己的故事,又把我們帶入《印度之歌》的故事中去。
   同男性聲音即聲音3和聲音4(他們衹在故事的結尾處出現),相反的是,這兩個女性聲音有着瘋狂的愛情,她們甜美的聲音包含着危險性。她們對愛情故事的記憶是無條理的,是混亂的,在絶大多數情況下,她們都處於狀態,這種譫妄既冷靜又熱烈。聲音1,為安娜一瑪麗·斯特雷泰爾的故事而焦灼難當,而聲音2又為聲音1而憂心如焚。
   我們應該以最清晰的頭腦,冷靜地聽她們講話,但衹能從聲音中辨別,因為她們的聲調因講的內容不同而不同。即,當她們轉而講述自身的故事時,都是以最現身的說法來敘述。亦即是說,她們幾乎是始終如一,即當《印度之歌》的愛情故事在不斷轉換時,她們便把自己的故事也同時加了進去。但仍然會存在着不同:
   當她們講述着正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故事時,她們同我們一樣,也投入故事中去,而且同我們一樣,有同樣的擔心,甚至也可能有同樣的情感。
   但當她們在講自己的故事時(這故事始終是隨着興之所至倏忽便至),我們應該善於體會她們各自感情的不同。特別是要認真體會在聲音1面對着故事的發展而不斷出現昏亂狀態時,聲音2的恐懼情緒。這是由於聲音1已經“迷失’”在《印度之歌》那種傳奇式的故事演變之中而面臨着一種危險所致。這是一種典型,走出自我的典型。
   這些聲音從不大聲喊叫,她們溫柔的聲音始終如一。
   昏暗
   鋼琴聲,慢鏡頭,是一支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麯子,麯名是:“印度之歌”。
   麯子被完整地演奏着,這就要占據觀衆和讀者的很多時間(因為麯子特別之長),因而使他們在演出或閱讀一旦開始,便不能很快地從那公共場所離去。
   依然是“印度之歌”。
   依然繼續。
   “印度之歌”演奏至此全部結束。
   歌麯再起。但比第一次要“遠”,因為是在遠離現場的地方演奏的。
   這次的“印度之歌”是以普通節奏演奏,是布魯斯舞麯的節奏。
   昏暗漸漸轉明。
   在昏暗非常緩慢地轉明時,突然響起了聲音。和我們平時看到和聽到的不一樣的是,這一次我們覺得衹有我們自己在聽,在看。這是女性的聲音。聲音緩慢,舒展,且又非常之近,似乎就在我們所置身的同一個地方。但卻無從捉摸。
   (所聽到的聲音是聲音1和聲音2)
   聲音三:
   他跟隨她來到了印度?
   聲音2:
   是的。
   停頓片刻。
   聲音2:
   為了她,他可是拋棄了一切。
   而且是在一晚上。
   聲音1:
   是在舞會的晚上…
   聲音2:
   是的。
   轉亮,持續明亮。“印度之歌”始終響着。
   聲音沉默了許久,隨後又響起:
   聲音1:
   是她在彈鋼琴嗎?
   聲音2(猶豫):
   是的……但他也在彈……
   他有時,晚上,用鋼琴彈這支薩塔拉的麯子……
   沉默。
   一所印度式住宅,十分寬大。是“白人”的住宅。有沙發、扶手椅,等等。傢具都是印度之歌時代的。
   天花板上一架電風扇正在轉動,但卻慢得如在夢幻之中。
   窗上安着金屬框紗窗,紗窗外是一個熱帶花園,數條小徑縱橫其間。種滿了歐洲莢竹桃,棕桐樹。
   寂靜異常。花園中沒有一絲風,屋內十分陰暗。是夜間嗎?無從知道。空闊,寬敞,仿金製品。一架鋼琴。吊燈關着。擺設着各種花草。除了那架風扇夢幻般地“象徵性”地轉動外,一切都死一般的靜。
   隨着光綫十分緩慢地轉明,兩位女性的聲音又緩慢地。柔和地響起,聲音聽起來使人心碎。
   聲音1(似在讀文章):
   “米歇爾·理查遜是薩塔拉一個年輕姑娘的未婚夫,
   她名叫諾拉·瓦雷裏·斯泰思,婚禮定於秋季舉行……
   “於是便舉行了這個舞會。
   這個薩塔拉舞會……”
   沉默。
   聲音2:
   她很晚纔來到這個舞會上…在半夜時分……
   聲音1:
   是的……穿一身黑衣……
   這是多麽迷人的舞會呀……
   她想幹什麽呀……
   沉默。
   在強烈的燈光下,見到的是一些殖民地風格的裝飾。並且有人。
   這些人或在一然緑色草木片面,或在一挑細木欄桿後面,或在一面透明軟簾後面,或在香煙繚繞的香爐後面。隔着這樣一層空間,便使人的視綫變得模糊不清了。
   一位身材修長,甚至顯得有些消瘦的女子,全身着黑衣,依偎在沙發裏。
   離她很近的地方,一名男子,也身穿黑衣,坐在那裏。
   被這對戀人所隔開,還有一個男人同樣穿一身黑衣。(這兩個黑衣人中的一個正在衣着香煙,這是在打量那些愛情嗎?)
   聲音1在我們身後也發現了那位黑衣女子。
   聲音1(焦慮不安,聲音非常低):
   安娜一瑪麗·斯特雷泰爾……
   可能聲音2並未聽到。
   聲音2(低聲地):
   看您面色多麽蒼白,您怕什麽呢…。
   沒有回答。
   沉默。
   三個人死一般的一動不動。
   “印度之歌”中止。
   聲音也同寂靜的大廳一樣,低了下來。
   聲音2:
   她死後,他便離開了印度。
   沉默。
   句子說得極其緩慢,像緩慢地背誦一般。
   那位在我們前面的黑衣女子原來已經死了。
   光綫固定、漸黑。
   一片寂靜。
   近處,遠處,寂無聲息。
   聲音非常痛苦,被打斷的記憶又恢復了、但聲音依舊溫柔。
   本青2:
   她的墳墓在加爾各答英國公墓……
   停頓片刻。
   聲音!:
   她在那邊死的嗎?
   聲音2:
   死在島上,(遲疑者)被人發現時已經死了。那是在一天夜裏。
   沉默。
   “印度之歌”重新響起,緩慢,遙遠。
   開始時,大傢看不見他們在動,看不見他們開始在動,因為這種微小的活動恰是在“印度之歌”奏響第一個音符時開始的。
   黑衣女子同坐在她旁邊的那個男人開始動了。就這樣,他們從死亡中復蘇了。
   他們走路沒有一點兒聲音。
   他們站了起來。
   兩個人互相接近。
   他們要幹什麽?
   他們跳起舞來。
   他們繼續跳,在他們已經在跳舞時,我們纔發現。
   他們跳得極慢,繼續跳。
   當聲音1開始講話時,他們已經跳了一會兒了。
   聲音1漸漸地回憶了起來。
   聲音1:
   法國駐印度大使……
   聲音2:
   是的。
   停頓片刻。
   聲音1:
   這種浪濤聲,是恆河的……
   聲音2:
   是的。
   停頓片刻。
   聲音三:
   那麽這光綫呢?
   聲音2:
   是季風。
   聲音1:……可沒颳一點風呀……
   聲音2(繼續說下去):……它來到孟加拉灣,風勢就剎下去了……
   聲音三:…但些塵土呢……
   聲音2:
   是加爾各答中部的。
   沉默。
   聲音三:
   好像有一種花香……
   聲音2:
   是麻風。
   沉默。
   他們一直隨着“印度之歌”的麯子跳舞。
   他們還在跳。
   (好似事情並不太協調。為了使畫面同聲音相一致,那就盡量讓這些聲音互相接近些。)
   聲音2:
   他們在跳舞。
   沉默。
   聲音2:
   那天晚上,他們也在跳舞。
   沉默。
   他們在跳舞。
   他們在跳舞中互相靠得那麽緊,到後來簡直就成了一個人。
   “印度之歌”漸漸遠去。
   兩個人沉浸在跳舞中,互相溶合在一起,並且幾乎是靜止了。
   隨後,便一動都不動了。
   聲音2:
   您哭什麽?
   沒有回答。
   沉默。
   音樂停止。
   遠處有嘈雜聲,這陣嘈雜聲過去,接着是另一陣嘈雜聲。
   他們一動不動,一直那樣,周圍是一片寂靜,遠處是嘈雜聲。
   隨後兩個人都固定了,不再動了。
   很長的時間。
   衹聽聲音對這凝固的兩個人說道——
   聲音2:
   我愛你們,直到再也看不見,
   再也聽不到
   死的到來……
   沒有回答。
   沉默。
   “印度之歌”又在遙遠處響起。慢慢地,這一對兒又開始復蘇,又有了生命。
   嘈雜聲升起,蓋住了音樂。是加爾各答的嘈雜聲,愈來愈強烈,愈來愈多。各種嘈雜聲在四面響起。商人有節奏的叫賣聲,狗叫聲,遠處的呼喚聲。
   隨着外面的聲音大起,花園小路上布滿烏雲,光綫變成青灰色。沒有一絲風。
   沉默。
   這一對夫妻分開了。轉身嚮花園望去。一動不動地註視着花園。
   第二位坐着的男人也開始註視着花園。
   光綫越來越灰暗。
   加爾各答的嘈雜聲仍然不停。
   等待着。
   繼續等待着。天幾乎要黑下來了。
   突然,等待停止了。
   雨聲。
   震耳欲聾的響聲,就在近處。
   雨在孟加拉灣上下着。
   看不見雨,衹能聽到。似乎別的地方到處都在下雨,卻不在這個沒有生命的花園裏下。
   所有的人都在註視着雨聲。
   聲音2(剛剛能聽到):
   孟加拉灣上在下雨……
   聲音1:
   一片汪洋……
   沉默。
   遠處的叫喊聲,歡快的叫喊聲,是用那種聽不懂的語言在呼喚,是興都斯坦語。
   光綫漸漸亮起來。
   在幾秒鐘內,雨聲,嘈雜聲非常強烈。
   接着便小下去。叫聲少了,笑聲十分刺耳,比較清晰的,是雨聲。
   光綫一直很亮。
   突然,叫喊聲又清晰起來,很近,是女人的叫聲。
   笑聲也是發自同一個女人。
   聲音1:
   有人在喊……是一個女人……
   聲音2:
   喊什麽?
   聲音三:
   一些不連貫的話。
   她在笑。
   聲音2:
   是個女乞丐。
   聲音1:
   瘋子嗎?
   聲音2:
   不錯……
   花園的小徑上,雨後的太陽。太陽在不斷變幻。地上有灰色的、暗淡的光點。
   女丐的喊聲和笑聲一直繼續。
   聲音1:
   噢,對,我想起來了,她原先住在河邊上……她是
   從緬甸來的吧……
   聲音2:
   是的。
   兩個聲音在談論女乞丐時,那三個人便動起來,並且從旁門走了出去。
   聲音2:
   她不是印度人。
   她是從沙灣拿吉來的。
   是在那兒出生的。
   聲音1:
   噢,對……是的……
   有一天……已經十年了,她始終這麽走着,
   有一天,在她面前出現的,是恆河……
   聲音2:
   是的。
   她就留下來了。
   聲音1:
   就是這樣……
   那三個人不見了。原來的地方空無一人。
   遠處有說話聲,同呼叫聲一般,聲音長而輕柔,是老撾語。
   聲音1(停頓片刻):
   她十二個孩子都死了,可她自己卻來到孟加拉灣
   聲音2:
   是的,她丟棄了他們,把他們賣了、忘了。(停頓
   片刻)來到孟加拉灣,就不再生育了。
   那三個人來到花園裏,慢慢地走着,在雨後涼爽的空氣中漫步,踏着太陽照在地上的光點到處走着。遠處一直有喊叫般的說話聲,是女乞丐。在這些話語中,突然又聽到那個詞:沙灣拿吉。
   聲音打住了。接着又響起來:
   聲音1:
   沙灣拿吉,老撾?
   聲音2:
   是的。(停頓片刻)十七歲……她就有了身孕,她
   十七歲……(停頓片刻)便被母親趕出傢門,就此離開了傢。(停頓片刻)為不致淪落,她請人指點迷津。但沒有人知道。
   聲音三(停頓片刻):
   是的。已經十年了,她始終這麽走着,
   有一天,
   有一天,她面前出現的,是加爾各答。
   她便留了下來。
   聲音2:
   她在那兒的恆河邊上、在樹陰下,把一切都忘了。
   沉默。那三個人走出了花園。在寂靜的花園裏,光綫在變化,季風也在變化。遠處傳來女乞丐的歌聲。(名字叫:“沙灣拿吉之秋’。)(聲音2的聲音,未定形的,但卻沉靜、輕柔)
   聲音2:
   您知道,麻風病突然出現,人數之多就像沙袋裏的沙子。
   聲音1:
   他們不痛苦嗎?
   聲音2:
   不,一點兒也不。
   一點也不。
   沉默。
   一片寂靜,聲音沒有了。
   花園深處的一個所在,這裏一直非常陰暗,似被陽光所忘記,這時,在聚光燈的照射下漸漸顯現,非常緩慢,卻整齊、勻稱。
   遠處,沙灣拿吉之歌,忽而又近了,隨後又遠去。遠處,加爾各答的嘈雜聲。
   網球場的鐵網圍墻在黑暗中顯現。圍墻旁邊放着一輛女式自行車,是紅色的。
   依然寂無一人。
   兩個女聲音熟悉這裏的一切,感到很害怕:
   聲音三(低聲驚呼):網球場,沒有人……
   聲音2(低3驚呼):……安娜一瑪麗·斯特雷泰爾的自行車……
   沉默。
   一個男子走進花園。他高大、消瘦,穿一身白衣服,他走得很慢,但腳下沒有一點兒聲音。他環視着周圍靜悄悄的一切。很久。開始嚮屋裏張望,但這間屋裏卻空無一人。
   隨後,他又打量什麽呢?開始時不知他在看什麽,接着便清楚了,他在看那輛紅色自行車,那輛靠在網欄上的安娜一瑪麗·斯特雷泰爾的自行車。
   他嚮自行車走去。停住。遲疑。不再嚮前走了。一動不動地註視着它。
   (聲音低沉而恐懼)
   聲音2:……他每晚都來……
   停頓片刻。
   聲音1:
   法國駐拉合爾副領事……
   聲音2:
   是的。……在加爾各答遇到了不幸……
   沉默。
   白衣人開始慢慢移動。他擡腳走了。沿着一條小路前行,漸遠。
   消失。
   他走後,這裏的一切都給人以思念。
   沉默。可怕。天真無邪。
   隨後,兩聲槍響。
   第一聲槍響,使燈光變暗。
   第二聲槍響,燈便全熄了。
   沉默。
   暗。
   隨着槍響,沙灣拿吉之歌也便中斷。似乎那兩槍是朝着沙灣拿吉之歌放的。
   沉默。
   暗。
   聲音低沉,充滿恐懼。
   聲音2:
   槍是在樹下開的……在恆河岸上……
   沉默。
   聲音1:
   剛纔是沙灣拿吉之歌嗎……
   聲音1:
   是的。
   沉默。
   倒敘手法,精確、對應,強烈的燈光在第一聲槍響後變暗的場面再重現一次。
   這種燈光是夜裏照明的燈光。
   夜幕降臨。
   場面始終是靜和空。
   衹有一件東西在動,即那個夢幻般的電風扇。
   在這個靜、空的場面中,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
   沉默。
   一個身着白衣的印度僕人走過,他穿過法國大使館的大小客廳。
   他走出去。場上又變得空無一人。
   在非常遙遠的地方,又響起了沙灣拿吉之歌。這證明女乞丐並沒有被殺死。
   聲音依然低沉、驚恐。
   聲音1:……
   她沒有死……
   聲音2:
   她不能死。
   聲音1(幾乎聽不見):
   沒有……
   沉默。
   聲音2:
   您知道……她在恆河邊上的一個土坑裏過夜,在那
   裏吃住……
   沒有回答。
   沉默。
   聲音1:
   那位黑衣女子在哪兒?
   聲音2:
   每晚都在閑逛。
   一到夜間她就出來。
   沉默。
   一個僕人走進,打開一盞燈,那盞燈在角落裏,光綫很弱。他在幹着什麽活。
   他漸漸走遠(但仍能見到他的身影)。
   又回來了。
   打開一個窗戶。
   他可能正在點幾支蚊香(這時大廳裏應該有香味)。
   他又去倒煙灰缸。
   聲音2:
   她來了。
   使館裏黑女朗西亞剛剛走進花園。
   沉默。
   僕人又走了。
   場面靜了幾秒鐘,隨後黑衣女子便走進陰暗的客廳。衹見她赤着雙腳,長發散亂,穿一件短浴袍,乃黑色棉布做成,十分寬大。
   場面節奏非常緩慢,時間長。
   她慢慢地走到那個夢幻般電風扇下面,並停在那兒。
   她在整理自己的頭髮,讓它們脫離開身軀紛披着。動作極其疲憊——天氣熱得讓人窒息。然後她的雙臂便沿着身軀垂了下去。
   浴衣的開檔處,露出雪白的胴體。
   她一動不動,任面孔嚮後仰着。因熱得透不過氣,似在呼吸空氣。她在努力驅趕暑氣。
   瘦弱的軀體顯得可憐楚楚。
   就這樣,她直挺挺地,一動不動地,把自己呈現出來。呈現給“聲音”。
   (聲音緩慢,沉重,因這副一動不動的軀體,使聲音陷入欲望的折磨中)
   聲音2(激動又沉悶):
   穿上白衣您是多麽漂亮啊……
   聲音1:
   我想拜訪一下那位恆河女子……
   停頓中止。
   聲音1:……
   那位白人女子……
   聲音1(停頓片刻):……
   哪位白人女子……
   停頓片刻。
   聲音1:
   就是她自己……
   聲音2:……
   死在島上的那一個……
   聲音1:
   兩眼無神,怕見光的那一位。
   聲音2:
   是的。
   她死在那邊的亂石中。
   恆河口上。
   沉默。
   恆河上的那位已死的女子,一直在我們面前,一動不動。
   聲音就是一首低沉的歌,但喚不醒死者。
印度之歌-2
  表面上看,什麽也沒有改變,什麽也沒有發生,但卻使人感到害怕。
   聲音工(恐懼、低沉):
   發生什麽事了?
   沒有回答。
   聲音1(恐懼、低沉):
   現在幾點了?
   聲音2(停頓片刻):
   四點。
   夜色很黑。
   停頓片刻。
   聲音1:
   沒有人睡覺吧?
   聲音2:
   沒有。
   沉默。
   女子臉上挂着淚珠。
   容貌一點兒沒有變化。
   她哭了,但並不痛苦。
   僅處於哭的狀態。
   聲音在談論着炎熱的天氣,談論着願望——似乎已從哭泣的屍體中走了出來。
   聲音1:
   多炎熱呀。
   無法忍受。
   熱得可怕。
   停頓片刻。
   聲音2:
   又要有暴風雨……
   它在嚮孟加拉灣移動……
   聲音1(停頓片刻):
   是從島上來的……
   聲音2(停頓片刻):
   是從河口來的。
   又要下個沒完沒了……
   沉默。
   聲音1:
   聽到什麽了?
   聲音2(停頓片刻):
   她在哭。
   停頓片刻。
   聲音1:
   但並不痛苦,是吧……
   聲音2:
   不再痛苦了。
   心請不好罷了。
   聲音1:
   不能忍受嗎……
   聲音又
   不能。
   不能忍受。
   對印度,不能忍受了。一
   沉默。
   從房間左前門外走進一個男人,他也穿一件黑色浴衣。
   他停住了,在看着她。
   隨後便慢慢地嚮她走過去,她像木雕泥塑般站在那裏,臉上仍有淚痕,在電風扇下面,已經睡着了。
   站着睡覺的女人。他註視着她,嚮她靠近。
   他用手輕輕地在她臉上撫摩着以示愛撫,然後縮回手,伸開看了看,手掌被淚水弄濕了。
   聲音2(非常輕地):
   她睡了。
   這個男子十分小心地把這個淚流滿面的女子扶起來,然後輕輕地放在地上。
   我們見過這個男子,他就是在薩塔拉舞會上和她跳舞的那個人——米歇爾·理查遜。
   他坐在她身旁。
   用眼睛看着她的身軀。
   他把她的浴衣解開,把嗣體暴露在外,以便讓電風扇送下來的涼風(想象中的涼風)更直接地吹在她身上。
   他撫摩着她的臉,擦去臉上的淚水和汗水,撫磨着這個人睡的身軀。
   “聲音”使這個男子動作的節奏減慢了。那聲音如泣如訴,十分凄婉。
   聲音1:
   他從前愛她,比愛任何人都熱烈。
   聲音2(停頓片刻):
   還要強烈……
   沉默。
   聲音2的語氣,似在講述着自己的愛情一般。
   聲音1:
   那時候薩塔拉的這位年輕姑娘在哪兒?
   沒有回答。
   聲音1(似在讀文章):
   “在酒吧間的緑色花草後面,她看着他們(停頓片
   刻)。那是在晨饋到來的時候(停頓片刻)……在那對
   戀人雙雙嚮舞會出口走去時,諾拉·瓦萊裏·斯泰思發出
   了一聲叫喊。”
   沉默。
   遠處,傳來了興都斯坦語有規律的呼喚聲。是商人的呼喚,一直在繼續着。
   停止。
   平靜。
   聲音2:
   那是在清晨四點鐘,常常是大傢將要入睡時。
   沉默。
   那個男子一直在入睡的女子身旁。
   用眼睛望着她。
   他拉起她的雙手,撫摩它們,端詳它們。
   雙手又落在原處,已然了無生機。
   沉默。
   聲音1:她一直沒把那位薩塔拉的年輕姑娘救治過來嗎?
   聲音2:沒有。
   聲音1:難道他們沒聽見她呼叫嗎?
   聲音2:沒有。隨後便再也聽不到聲音了。也再也沒見到什麽。
   停頓片刻。
   聲音1(停頓片刻):他們把她遺棄了?(停頓片刻)把她殺了?
   聲音2:是的。
   停頓片刻。
   聲音1:這一罪行是悄悄幹的……
   聲音2(幾乎聽不到):是的。
   沉默。
   聲音1:
   那個薩塔拉的姑娘當時想幹什麽?
   聲音2:
   想跟隨他們。
   想着他們。
   想看着那些恆河的戀人們。
   沉默。
   這也正是我們想讓她看的。
   那個男子也慢慢地躺在入睡的女子身旁。他的手仍在繼續撫摩她的面頰,她的身軀。
   遠處,隱隱的聲響,是槳聲、水聲,接着便是笑聲,齊特拉琴聲,並漸漸遠去。
   一切都中止。
   聲音2:
   聽……
   是恆河上的漁夫……
   是樂師……
   一切又復歸於靜。
   聲音又談起大氣的炎熱,聲音又講起她們的欲望。
   聲音2(極緩慢地):
   這是什麽樣的夜晚啊。
   真是太熱了。
   一切都讓人受不了。
   沉默。
   清晰的、無情的、可怕的聲音又響起:
   聲音2:
   我以絶對強烈的欲望愛您。
   沒有回答。
   沉默。
   米歇爾·理查遜(也就是那情夫)的手在這一剎那間停止了對那女子軀體的撫摩,就好像聲音2的那最後一句話,把他的手給拉住了。
   那雙手就一動不動地放在女子的身體上。
   沉默。
   第二個男子走進屋來。他在門口站住了,看着這一對情人。
   這時米歇爾·理查遜的手又動了,繼續撫磨着裸露的嗣體。
   這個男子嚮他們走去。
   他也同那個情夫一樣,坐在她旁邊。
   情夫的手撫磨得非常慢。
   隨後便停了下來。
   新來的人並不撫摩女子的身體。
   但他也躺了下來。
   三個人一動不動地躺在電風扇下。
   沉默。
   雨。
   孟加拉灣上又出現了暴風雨。
   雨聲伴着屋裏的睡眠。
   聲音似一股清新的芳香,在溫柔地竊竊私語。
   聲音1:……
   在下雨……
   聲音2:……
   是的……
   停頓片刻。
   聲音回:……
   好涼爽啊……
   沉默。
   天開始發亮,但依然是夜間。
   漸漸地響起了音樂聲,是貝多芬第十四鋼琴變奏麯,鋼琴聲非常遙遠。
   雨漸小。
   白色的天代替了雨。在花園的小徑上有許多光點。沒有風。
   屋裏三個人閉着眼睛在睡覺。
   兩個聲音即將以極其甜美的聲音歌唱安娜一瑪麗·斯特雷泰爾的傳奇故事。敘述很緩慢,恰似那單純的歌麯由記憶的碎片所組成。其中偶然插入一句完整的話。
   聲音1:
   威尼斯。
   她原是威尼斯人……
   聲音2:
   是的。音樂就屬於威尼斯。
   是音樂的希望……
   聲音回(停頓片刻):
   她從未放棄過音樂嗎?
   聲音2:
   沒有。
   沉默。
   聲音1(非常緩慢地):
   她叫安娜一瑪麗亞·卡爾蒂…
   聲音2:
   是的。
   沉默。
   聲音1:
   是第一次結婚,第一次工作……
   聲音2:
   是在老撾的沙灣拿吉。
   她嫁給一個法國殖民地的行政官員。
   ·她十八歲。
   聲音1(回憶):
   噢,是的……有一條河……
   她生在一條河岸上。
   她已經……
   她望着那條河。
   聲音2:
   那是循公河。
   聲音1(停頓片刻):
   她一聲不響?
   她哭了?
   聲音2:
   是的。有人說:“她會不適應這個新環境的,最好是把她送回歐洲。”
   停頓片刻。
   聲音三:
   那時她已經受不住了。
   聲音2:
   已經忍受不住了。
   沉默。
   聲音1(幻覺):
   她周圍的柵欄是什麽?
   聲音2:
   是行政管理總局的花園。
   聲音1(幻覺):
   那些警衛人員呢?
   聲音2:
   是政府官員。
   聲音1:
   已經……
   聲音2:
   是的。
   聲音1:
   已經,忍受不住了。
   聲音2:
   忍受不住了。
   沉默。
   聲音2:
   一天,一艘政府的小艇開來,斯特雷泰爾先生前來視察循公河上各驛站。
   聲音1(停頓片刻):
   他把她從沙灣拿吉搶走了?
   聲音2:
   是的,把她帶走了。
   把她帶到亞洲各國的城市達十七年之久。
   停頓片刻。
   聲音2:
   先是在北京。
   隨後是曼德勒。
   在曼𠔌。
   有人在曼𠔌見到過她。
   然後又去仰光,去悉尼。
   在拉合爾也有人見過她。
   一共十七年,
   後來是在加爾各答。
   在加爾各答,
   她死了。
   沉默。又高又瘦的白衣男子走進了花園。兩個聲音沒見到他。他站住了,透過窗戶的擋板,望着三個睡着的軀體。
   聲音1:
   安娜一瑪麗·斯特雷泰爾的墓上題詞了嗎?
   聲音2:
   題的是:“安娜一瑪麗亞·卡爾蒂之墓”,但已經模糊不清了。
   她的墳墓就在英國公墓內……
   聲音三(幾乎聽不見):
   是的……
   沉默。
   白衣男子嚮窗戶擋板走去,走近些以便隔着擋板能更清楚地看到那三個睡着的身軀。
   停下了,他註視着她,她。
   但“聲音”一直沒看見他。
   聲音1:
   米歇爾·理查遜每年夏天都到薩塔拉來。
   聲音2:
   是的。
   但她卻很少到這兒來……
   那年夏天……
   瘦長的男子一直在望着已經入睡的安娜一瑪麗·斯特雷泰爾的軀體。
   他兩眼光神,但卻很可怕,他看着兩個聲音講的那個男人,然後目光又回到已入睡的身體上。
   聲音始終沒看見他。
   聲音1:
   米歇爾·理查遜,是英國人……
   聲音2:
   是的。(停頓片刻,念:)“米歇爾·理查遜,為留在
   印度,他在孟加拉籌辦了一項保險事業。”
   聲音1:
   為了在她身邊。
   聲音2:
   是的。
   瘦長男子走了。衹能看到他的背影,衹見他沿着花園小路嚮網球場走去。
   聲音裏:
   那個睡覺的人是誰?
   聲音2:
   是個過路人,斯特雷泰爾傢的一個朋友。
   誰要她,她就屬於誰,
   誰收留她,就給誰。
   聲音裏(停頓片刻、痛苦):
   是加爾各答的妓女。
   聲音2:
   是的。
   不信上帝的徒。
   是個尤物。
   聲音1(非常低):
   這就是愛情。
   聲音2(幾乎聽不見):
   是的……
   沉默。
   瘦長男子嚮放在空無一人的網球場鐵絲圍墻邊上的紅色自行車走去。
   他終於被聲音發現了。
   她們又開始講話,但特別低,顯得很害怕。
   聲音1:
   他又來到花園裏了……
   聲音2:
   是的……每晚都來……
   來望着她……
   沉默。
   那個男子遲疑了片刻,隨後便嚮安娜一瑪麗·斯特雷泰爾的自行車走去。
   聲音1:
   他從不和她講話……
   聲音2:
   從不。
   也從不接近任何女人……
   停頓片刻。
   聲音1:
   是拉合爾的貞男……
   聲音2:
   是的……
   那個男子站在自行車前邊。
   把手伸出去,猶豫。
   隨即便碰到車身。
   撫摩它。
   彎下腰。
   用雙臂抱住它。
   然後又站在那兒,面對着安娜一瑪麗·斯特雷泰爾的自行車——一動不動地保持着這種嚮往的姿勢。
   沉默。
   幾乎感覺不到,在三個入睡者中間,有一人開始動了,是她。
   當地朝自行車彎下腰時,有一倒敘鏡頭:她也在同時起來了,以同樣慢的節奏,站起來並嚮花園方向轉過身去。
   安髒瑪麗·斯特雷泰爾看見這位白衣男子正用雙臂抱住那輛e行車。
   沉默。
   突然,那個男子放手鬆開那輛自行車,雙手伸着,雙臂下垂,一副失望和激動的神情。
   男人的哭泣聲(衹能聽到聲音)。
   那個女子一直在望着他,雙手平放在地上,坐在那裏。
   哭泣聲止。
   那個男子站直了。
   一直面對自行車站着。
   然後,便慢慢地轉過身來。
   看見她了。
   女子一動不動。
   沉默。
   兩人四目相對。
   這樣持續了幾秒鐘。
   沉默。
   男子首先不對視了。
   轉過臉去,接着身子也動了。
   他走了。
   她坐在地上,目送他走遠。
   直到他完全消失,她纔極緩慢地回到那架夢幻般的電風扇下,她原先躺着睡覺的地方。
   沉默。
   一切都是靜止的。
   遠處傳來副領事的哭泣聲。
   然後又復歸於靜。
   花園裏,燈光又轉暗一次,畫面呈鉛灰色。
   靜靜的花園,沒有一絲風。
   聲音2(恐懼,聲音極低):
   您心髒的跳動聲,讓我害怕……
   沉默。
   在一動不動躺着睡覺的三個人中,又有了動靜。是米歇爾·理查遜的那雙手,開始嚮那女子身體伸了過去,撫摩她,並放在她身上不動了。
   米歇爾·理查遜並沒睡。
   燈光再次轉暗。
   聲音2的聲音帶有強烈的欲望,聽了使人害怕。
   聲音2:
   您的心,這麽年輕,還是顆童心…
   沒有回答。
   沉默。
   聲音2:
   您現在在哪兒?
   沒有回答。
   沉默。
   遠處的叫喊聲。是副領事的聲音。絶望的叫喊,鞭褻的叫喊,撕心裂肺。
   聲音1(在遠處):
   他喊什麽?
   聲音2:
   在寂寞的加爾各答,
   喊他的威尼斯的名字。
   沉默。喊叫聲轉遠。消失。聲音2,懷着恐懼,一口氣講了拉合爾那邊的罪行:
   聲音2(低):
   一天夜間,在拉合爾他的涼臺上,他開了槍。他嚮沙裏馬爾花園裏的麻風病人開了槍。
   沉默。聲音1的聲音溫柔而沉靜:
   聲音1:
   他無法忍受了。
   聲音2:
   是的。
   聲音1:
   他對印度無法忍受了嗎?
   聲音2:
   是的。
   聲音三:
   不能忍受印度的什麽樣?
   聲音2:
   思想觀念。
   沉默。
   光綫愈加暗了。躺在電風扇下面的三個人的身體愈來愈模糊了,電扇的葉片始終在慢騰騰地轉。
   終於分不清他們的形體了。
   沉默。
   聲音三:
   一個名叫朗西亞的黑女在南戴納革爾公路上飛快地
   走着……
   沉默。
   聲音1(又說):……
   就在那兒……她第一次……
   停。
   聲音2:
   是的。
   她被送上救護車……
   有人說,那是一場車禍……
   停頓片刻。
   聲音三:
   自那時起…他就一直很瘦……
   聲音2(幾乎聽不見)。
   是的。
   貝多芬第十四鋼琴變奏麯,遠遠地傳來。
   全暗。
   隨後,在花園的那邊,天上有了亮光,或者是霞光,或者是燈光,一種棕紅色的燈光。
   緩慢而沉靜的聲音又起。
   聲音1:
   是亮光嗎……那邊?
   聲音2:
   那是焚燒俄停嗎?
   聲音2:
   是的。
   天就要亮了。
   沉默。
   在焚屍爐的火光中,貝多芬第十四鋼琴變奏麯一直演奏完畢。
   轉暗。
   我們仍在前一場景處。衹不過我們對事物的處理換了視角。場景的右側打開了:有敞開的門朝會客廳開着,當然,這些門也同樣是朝花園開的。
   (這些會客室坐落在使館的側翼。)
   到處都十分明亮,各種吊燈也已打開。
   花園裏是威尼斯燈籠。
   沉靜。
   法國使館裏似乎沒有人。
   會客廳裏什麽都不見,衹有燈光從門裏射出來,也照亮了花園。
   這種空場持續了幾秒鐘。
   隨後,一個僕人不聲不響地走過。他手裏托着一盤香檳酒杯,穿過這個地方,然後嚮右邊走去。
   仍然悄無聲息,仍然寂靜無人。
   等待。
   隨後,突然便有了聲音。
   會客廳裏開始有了劇烈的聲響。夜晚像用機器脫毛一樣衹一瞬間就變了樣。也一下子,從打開的門裏傳出來這種聲音。 一位女子唱着《快樂的寡婦》,有一架鋼琴、兩把小提琴為她伴奏。
   在樂麯後面:
   許多談話聲混合在一起。
   酒杯碰撞聲、刀盤叮當聲等不絶於耳。
   聽不到舞蹈者們的舞步聲。
   場面上沒有談話的人,也看不見他們。因為那些表演者並不說話。
   在上述規定情景中衹有一個例外,即副領事的哭泣聲,我們會看到並且會聽到。
   既然這裏將出現觀衆看不見人的談話聲,那麽客廳裏的嘈雜聲將要壓低。
   而且有幾次這種嘈雜聲還必須突然完全停止。因為那時候要突出某些人的談話內容,比如,年輕的使館隨員和安娜一瑪麗·斯特雷泰爾之間的談話,或者法國駐拉合爾的副領事同安娜一瑪麗·斯特雷泰爾之間的談話等。還可以設想一些人,由於好奇,他們不參加談話,卻看着別人談話。因此,客廳裏這種嘈雜聲的存留,切不可任意而為。
   所有的談話(不管需突出的還是不需突出的),不管它們是不是需要客廳暫為之寂靜與否,都將以觀衆是否能聽見為準,而不是以客廳裏的客人能否聽見為準:
   如果必要,喧嘩聲儘管很輕,也要同這些談話同時錄製下來。這些談話如果需要漸漸淡化,並同另外的一些內容不同的談話混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必須明確表現出來,這些需要突出的談話內容完全沒有被在場的客人聽到,或者表明他們不能聽清楚。同樣,某些談話被客人聽到了,這些談話可以保留,但一定要表現出某種方式的不協調。正是這些輕微的不協調,可以最好地證明,衹有觀衆,纔是那需要突出的談話的聽衆。
   客廳裏的嘈雜聲應該來自舞臺和客廳的右翼,這樣可以表明接待的客人是在客廳裏。
   安娜一瑪麗·斯特雷泰爾穿着一件黑色長裙(即她在薩塔拉舞會上穿的那件)。
   男人穿黑色無尾常利服,衹有法國駐拉合爾副領事例外,他穿一件白色無尾常禮服。
   招待會上的其他女賓穿各式花色長裙。
   招待會在進行其間,其地點不一,有時在花園裏,有時是在我們上面所介紹的地方,特別是安娜一瑪麗·斯特雷泰爾的客廳裏,那是個重要地方。
   畫面或場景,從音響效果看,應該是一個有回聲的屋子,聲音通過這個空間傳到觀衆的耳中,其效果應該同他們自己在“默讀”劇本時自己的聲音相同。
   背景的佈置應該顯示出非比尋常的氣氛,應該是一切自然造化所達不到的地步,因為這是招待會。
   臺詞在一般情況下,應該十分規範。它應該不是完全自然化。
   任何一個小毛病都應該反復糾正,反復練習。要使它同所有的臺詞一致起來。
   我們應該有讀一本小說的感覺,卻又不是閱談,因為它已經被上演了。這就是我們所說的“默讀的聲音”。
   應該記住,舞臺表演是很嚴格的,任何多餘的話都不能說。
   一個女子正在唱《美好的時刻》,唱畢,樂隊又演奏了一遍。
   一對舞伴跳着華爾茲,穿過花園的一角敗之地
   一群女士在談話(相當近):
   ——在季風到來之前,這是最後一次招待
   會了。
   ——什麽?季風還沒開始嗎?
   ——剛剛開始,到它勢頭最大的時候還得
   等十五天。從來見不到太陽。有六個月都是那
   樣……你們瞧吧……簡直無法睡覺…都盼着
   暴風雨呢①……
   一個印度僕人走來,他嚮客廳走去。手上端着一個盤子,上滿放着裝滿香檳的酒杯。
   兩對跳着華爾茲的人出現,他們跳得很慢,隨後便走出鏡頭。
   一群女士在談話(較遠):
   ——她邀請了法國駐拉合爾的副領事……
   ——不錯,直到招待會前最後一分鐘,她
   纔給他送了一張卡片,上面寫着:“來吧。”是
   大使讓這樣做的。
   一個年輕人走來,他停住了,嚮周圍看了看。很明顯,他不認識大使館的這個地方。衹見他面容疲憊,一副想從客廳逃出去的樣子。他又嚮很冷落的網球場望去。
   當他左右顧盼時,一對舞伴舞到花園的一角,隨即離開鏡頭。
   一些人在議論(議論這個年輕人):
首頁>> >> 影视同名>> 瑪格麗特·杜拉斯 Marguerite Duras   法國 France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   (1914年四月4日1996年三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