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婚姻家庭>> 葛紅兵 Ge Gongbi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68年十一月), 鬍榴明 Hu Liumi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現代都市的單身群落
  葛紅兵、鬍榴明合作的《現代都市的單身群落》一書中,對於城市單身群落給予了極大的關註,單身生活做為婚姻生活的對立與補充,在都市文化環境中漸成氣候、方興未艾。單身族如何生活、感受、思考,如何面對空寂的房間和內心的落寞?本書以忠實的采訪記錄、深入的理解和評析為我們打開一個隱秘的世界。
單身者
  英國王儲查爾斯,美國前國務卿奧爾布萊特,秘魯前首相藤森,已故世界級時裝大師範思哲,好萊塢影星朱迪·福斯特,法國電影明星朱麗亞·比諾什,已故華人歌星鄧麗君,臺灣影界女藝人張艾嘉,香港電影導演關錦鵬,香港娛樂界明星劉德華、張國榮、王菲、梅豔芳等數也數不清的社會名流,在這裏我們都可以稱他們為單身者。  單身,這個詞在日常用語中含義比較模糊,大意指的是處於婚姻之外的人--例如達到法定結婚年齡,但是尚未結婚的年輕人;例如曾經有過婚姻生活,但是又因為種種原因失去婚姻生活的獨居者;例如過去沒有婚姻將來也不準備結婚的單身主義者;還有目前脫離於婚姻狀態之外,但是對於將來的生活方式的選擇還沒有具體定規的單身獨居者,等等。  為了更進一步地認識"單身者"的概念,我們必須將它和"未婚者"、"獨身者"兩個概念加以比較。社會生活中的"單身者"和"未婚者",概念很容易弄混淆,都含有"現在沒有進入婚姻生活"的意思。其中"未婚者"是指此前沒有結過婚,對婚姻生活沒有直接經驗和負面意識,儘管現在尚未結婚,但是將來有可能選擇婚姻生活方式的人;而"單身者"這個詞多半指的是在目前一段時期內明確地選擇了獨身生活的人。  在我們這本書裏,將"未婚者"包含在"單身者"概念之內,將單身者定義為達到法定婚齡而未選擇結婚的人,所以下面涉及的有關中國城市單身現象的采訪,以及有關的評論和資料的引用,都以上述的定義為依據。  書中關於"法定婚齡"的界定,采自我國現行婚姻法(2001年頒布)規定,男年滿22歲,女年滿20歲。在我們以下的所有采訪調查之中,被采訪者的年齡都在法定婚齡以上,這是一個嚴格的硬性指標。  單身者的人數在中國呈逐年上升的趨勢,按1.016‰比例進行抽樣調查,《中國統計年鑒(1998)》公佈的數據,全國以及北京、上海、重慶三個大城市單身者的人數如下:  全國932 395人 ,未婚182 133人占19.5%,男108 255人、女73 878人。北京10 730人,未婚2 052人占19.1%,男1 172人、女880人。上海12 589人,未婚2 004人占15.9%,男1 183人、女821人。重慶23 669人,未婚3 050占12.9%,男2 412人、女1 238人。雖然上表"未婚"一項中的人數並不完全屬於本書所界定的"單身者",但是,從上表未婚者占成年男女總數近20%這個數據來看,考慮到中國人口基數,單身者的人數在中國實際上是相當多的。  這個龐大的社會群體的存在方式、內部結構、亞文化性狀,它和主流社會的關係等都具有社會學價值。單身者的存在已經構成了一個獨特的社會現象,他們的生活方式正在對當代中國社會的總體生活發生着重要的影響。過去我們對此不曾有明確的認識,那是因為我們忽視了他們,對他們視而不見,而不是因為他們的存在不重要--因為就"人"來說,沒有什麽是不重要的。
人生是一枚苦果子(一)
  曉雨,女,27歲,昆明某旅遊公司部門經理,出身知識分子家庭,有過一次談婚論嫁的經歷,自述受傷害很大,她說:"從此再也不會相信男人的許諾。" 當年的男友是大學同學,校園戀愛,青春浪漫,當時的感覺很真摯很單純,畢業之後因為相同的理想和嚮往,兩人一塊去了海南,"那兒藍色的海洋,還有那高高的緑色的椰子樹,都是我們枯燥的北方沒有看到過的……"曉雨說。創業三年,終於在海口市站住了腳,當初為了避免相互影響,兩個人分頭在不同的公司和不同的部門尋求發展,其間的辛苦衹能浸泡在自己的心裏。那時,結婚成了她的一個美麗的夢,成為了她殷切期盼的歸宿,她說:"不是說我不想奮鬥了,也不是不想自立,你想想,在一個遠離故鄉的異地,當然會把和從北方家乡一道出來的他看得是多麽的重要!以為有一個寬厚的肩膀倚着,作為一個女人無論遇到什麽樣的風風雨雨都不會害怕了。現在回憶起來那時候真的是好幼稚。"意外的事往往發生得很偶然,婚禮即將舉行的前一個星期,有匿名電話嚮她透露,男友和他所在公司的女上司早已經勾搭了很久。"你以為你們辦喜事的錢來得很幹淨麽?那是你的未來老公被女人包着換來的!" 後來就不用細述了,從很小起就受父母正統教育的曉雨絶不原諒男友的行為,海南成了她情感的傷心地,她辭去工作,解除了婚約,堅决地離開了那裏。"在那個城市早不見晚見的,心裏真像刀剜一樣。"曉雨在昆明呆了兩年,感覺很好,她說:"當初不知道為什麽賴死賴活地想着結婚,想着嫁一個男人,真的是很傻,現在我這樣不是很好?一個人,工作和休息,也不是不交男友,但是永遠保持自己精神和身體的獨立。我覺得現在生活得很快樂,起碼,在目前,我根本就不會考慮結婚這兩個字。"  傅奔騰,男,青島人,藝術監理,45歲。年輕時有過一次刻骨銘心的戀愛,戀人是一位南方女子,當時兩人感情非常好,彼此都不願意分離。但是遭到女方傢長堅决反對,女方傢長堅持要女兒將生活選擇在南方,因為傢裏衹這麽一個寶貝獨生女兒。但此時傅已經在青島開始了自己的事業,不願意輕易地放棄。時間長了,那女孩抵擋不住父母的勸說和另外的誘惑而與他人結婚。傅奔騰直至今天還孑然一身,有錢有房有車,就是沒有老婆。有朋友開玩笑說他是天下第一號情種,一次失戀終身不娶。他苦笑說:"現代社會,哪裏來的什麽情種,衹不過是一次長點時間的戀愛把年輕時候的激情給磨耗光了,如今愛也沒有了,激情也沒有了,也就不覺得有結婚的必要了。"  下面是對一個有婚史的女性單身者的采訪。  林寧,39歲,任職於北京某事業機關,大專學歷,離異,有一女。問及離婚原因,她回答:"夫妻兩地分居多年,雙方在性格志趣和愛好方面産生極大的差異,最後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  她說:"我是一個比較重視精神需求的人,希望丈夫能夠溫柔地待我,兩個人有共同的語言。但是不能辦到。前些年還可以,還能合得來。自從1990年代初期他去南方的一個公司任職之後,兩人在一起的時間少了,漸漸地我們的感情就越來越淡漠。我覺得他把他在工作部門當領導的作風帶到了傢裏,這點我首先就不能接受,我覺得這樣給人感覺很不舒服;他這人自尊心很強,覺得我對他冷漠,不善於體貼,這樣我們開始發生口角。大概是因為我太敏感,對離傢在外的男人缺乏信任,的確我很冷淡他。這樣一來夫妻感情更加惡化,我提出了離婚申請,我們是協議離婚的,孩子歸我。"  問:為什麽沒有看在孩子的份上維持這個家庭?  答:我覺得父母的長期不和給孩子各方面都可能造成傷害。這樣的情況下,離婚反而會對孩子好一些。再說是現代社會了,女人除了考慮孩子之外,也應該考慮自己的需要,我的需要就是有一個清靜的環境,讓我能夠安靜地過我自己的生活。有一個自己不喜歡的男人在身邊,看見了衹有生氣。  問:今後是否有再婚的可能?  答:决不。我對男人已經完全失去了信心,這次離婚已經耗費了我很多精力。我再也不會和一個男人組成家庭,我覺得就這樣,我和我的孩子相依為命,挺好。結婚並不是生活的惟一方式,獨身也可以維持,為什麽一定要結婚呢?  問:今後有沒有可能找男朋友,也就是情人或者是性伴侶?  答:這個問題不好回答。在我們婚姻出現問題的前前後後,我和他之間從來就沒有出現第三者。我這人對精神需求太高,剛纔也說過我這人特別敏感,容易看到對方的缺點,而且我也的確沒有太廣泛的社交,估計我不會輕易涉足此事。  王云,一個喪偶20年,至今仍然單身的中年女人,談到個人的遭際,她淚如雨下。  丈夫死的那年,我的兒子纔1歲。如今孩子考上了一所名牌大學。接到錄取通知書的那天,我們全家,我母親,我的祖母,我們三代單身女人在一起抱頭痛哭。別的人傢如果遇到這樣的喜事也許同樣會喜極而泣,但是我們傢不同,在我這個家庭裏,20年來,就是我們三代上輩女人照顧着這一個孩子。俗話說" 千畝地裏一棵苗",三代沒有男人的女人(母親和祖母都是因為離婚,而我是因為丈夫去世),衹有這麽一個男孩,我們就覺得特別珍貴。  我是1979年結婚的,兩口子感情很好,新婚嘛。我們的愛好、志趣都很相投,彼此合得來,比如都很愛讀書、愛看電影、愛看球賽,總之,那時候我以為我們會幸福地在一起生活一輩子。後來有了我的兒子,我們真是高興得很,他說將來一定讓兒子讀書,做一個有學問的人。檢查出他患了肺癌時,兒子衹有半歲,你們可以想像得到,當時我的感覺,真是晴天霹靂。我真是像要瘋了,但是我衹有控製自己,鎮定自己,怎麽辦呢?我能靠誰?剛開始婆傢這邊也是一樣痛苦,後來眼看着人沒有救了,他們也顧不得悲痛了,成天在一起盤算着怎麽把我們娘倆趕出傢門,把那一間15平方米的房子收回去。  丈夫去世前後的一年多時間,我過的真不是人過的日子,要照顧吃奶的小孩(人一着急,奶也回去了,後來衹有讓孩子吃牛奶和奶粉),要照顧重病的丈夫,還要對付婆婆和小叔子、小姑子,對付他們三天兩頭上門吵鬧。
首頁>> >> 婚姻家庭>> 葛紅兵 Ge Gongbi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   (1968年十一月), 鬍榴明 Hu Liuming   中國 China   現代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