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天下>> 新闻媒介>> 刘长乐 Liu Changle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51年), 基思·鲁珀特·默多克 Keith Rupert Murdoch   美国 United States   现代美国   (1931年)
东西方传媒大亨的对话:东西论剑
  本书以2004年底美国新闻集团老板默多克与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的会晤,对话为主线,辅以丰富的案例和故事,揭示了中西传媒大亨对世界传媒发展趋势、中国传媒市场开发,两大文化产业各自的发展与战略的理念、回顾、思考与展望
引子
  2004年2月28日,两位传媒界的盟主级人物在美国洛杉矶会面:一个是美国新闻集团董事会主席默多克,一个是中国香港凤凰卫视董事局主席兼行政总裁刘长乐。 洛杉矶是好莱坞电影城和迪斯尼乐园所在地,美国人在这里构筑了一个娱乐帝国。他们的文化产品,单个的元素和片断可能是平庸的,而一旦被组合成庞大的史诗性结构,立刻大气磅礴,有了超个人、超地区的力量。
  在这样的城市背景下,默多克和刘长乐在福克斯电影厂里,相对而坐,进行了一次有趣的对话。这次对话,是两位传媒大亨对他们从事传媒业几十年成功经验的梳理和总结,是对世界传媒发展走势的预测,是对中国媒介市场出路的探索,是对新闻集团和凤凰卫视各自的战略和管理方式的描述,是识才用人、高层公关、市场运作的心得。这些经验,有时候可能是充满条理、清晰可见的,有时候就是一种感觉,这种微妙的感觉成为事业成败的关节点,是一子定乾坤的胜负手。企图在传媒界或商海获得成功的人士不妨考察一下此二人的成功轨迹和心路历程,从中得到一二 “真经”。
  作为贵宾,刘长乐还应邀登上矗立着HOLLYWOOD字样的比弗利山,在默多克充满西班牙风格的别墅里做客。比弗利山是全美著名的富人区,在这个崇尚个人奋斗的国度,能住在这里的人被演绎成一个个令人心动的美国故事。不知道澳大利亚人的后代默多克是不是也把自己当成了美国故事。在他的家里,默多克认真地把互动式数字电视介绍给刘长乐。他预言这种电视在不远的将来会成为全球时尚。
  为了让读者诸君对已经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事有大致的了解,有必要先介绍一下默多克、刘长乐其人其事,了解他们各自的事业和企图心。
默多克其人
  1953年6月,刚从牛津大学毕业的22岁的默多克站在了伦敦《每日快报》老板比弗布鲁克勋爵面前,彬彬有礼地说,我什么都想学。
  比弗布鲁克勋爵是个很出色的报人,他向默多克明确地表示,办报的最佳方法是拥有足够的股份使自己独立。勋爵说,如果你为我工作,你永远成不了百万富翁,但是你会生活得像一个百万富翁。年轻的默多克在心里打算自己干成一个百万富翁。
  鲁伯特·默多克1931年3月11日生于澳大利亚的一个媒体世家,父亲凯斯·默多克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战地记者和出版商。1949年,默多克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三年后,他的父亲去世,给他留下了60万澳镑的资产以及19万澳镑的现期债务。为捍卫父亲留下的报纸,默多克勇敢面对挑战,并彻底改变了尴尬的状况,到了1967 年,默多克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的传媒大王。
  之后,默多克开始逐步向海外市场发展。他的第一个目标是自己熟悉的英国。20 世纪60年代末,默多克收购英国的《世界新闻报》和《太阳报》,并把《太阳报》变成了英国发行量最大的一家报纸。20世纪80年代初期,默多克收购了在英国国民心目中享有盛誉的《泰晤士报》和它的姊妹报《星期日泰晤士报》,并创办了英国天空广播有限公司(BSSKY)。
  1976年,跟随着默多克收购《纽约邮报》的脚步,他又把自己征战的战场转移到美国。1985年,默多克宣布买下20世纪福克斯公司50%的股份,这使新闻集团朝着创建一个世界性传媒和娱乐帝国的目标迈出了关键一步。为便于扩展在美国的业务,默多克甚至加入了美国国籍。此后,他一直是“美国梦的最勤奋的推销员”。新闻集团开疆扩土,触角伸向所有和传媒相关的领域,成为最具实力和活力的跨国传媒帝国之一。
  鲁伯特·默多克是当今世界上极具影响的传媒大亨,他的新闻集团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综合性传媒公司之一,净资产超过400亿美元。有人概括说,“默多克已经编织起一个遍布世界的立体传媒网。在传媒业高速发达的今天,如果你不认识默多克,那你一定看过他的报纸;如果你没看过他的报纸,那你一定看过他的电视;如果你没看过他的电视,那你一定看过他的电影;如果你没看过他的电影,那你一定看过他的图书……默多克已经让你无处可逃。”
  有数据显示,截至2004年6月30日的2004财年,新闻集团的总收入是210亿美元,在全球同行业中排名第四。
首页>> 旅游天下>> 新闻媒介>> 刘长乐 Liu Changle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51年), 基思·鲁珀特·默多克 Keith Rupert Murdoch   美国 United States   现代美国   (193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