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香港國際書展新書發佈會緻辭
柏楊
感謝香港《明報月刊》,感謝潘耀明總編輯,感謝各位朋友,為我的新書——《中國人,活得好沒有尊嚴》,舉行發佈會!回溯到1999年,潘總編輯忽然嚮我邀稿,使我大為驚喜。多年以來,為了籌建緑島人權紀念碑,超過我體力和能力的負荷,而得了暈眩病,一天二十四小時,暈眩不斷,直到今天,這個病仍然纏身,已經很久沒有寫稿了!而社會大衆也好像以為我的社會工作,比我身為一個寫作人更為重要,所以,潘總編輯的徵召,使我特別興奮。《明報月刊》是海內外華文世界中,最多人文關懷,可讀性又最高的刊物之一,使我感到是一份榮耀。而且,想當初我大量寫作的時候,一直都陷在“伏案執筆”苦境,而現在寫作已用不着伏案,更用不着執筆,衹要有一張嘴巴,有一部計算機,有一位能幹的助理小姐就夠了,這是作傢的天堂時代,我搭上了頭班車。“老牛自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我今年已經八十二歲了——不知道怎麽會活得這麽老!我的性格和受到的詛咒,如果不早死戰場,也一定會早死刑場。雖然經歷了太多的災難,看盡了太多的荒謬和醜陋,但也遇到了太多美好的事情,和太多美好的友情,我覺得我應該全部回饋給年輕的大朋友和小朋友,而《明報月刊》適時地賜給我機會。長期的災難,提高了我心靈層次;難得的幸運,使我産生無窮感恩。現在每當看到年輕孩子,我就十分擔心,擔心他們目前擁有這幅歡樂的畫面,會不會衹是眼前的一種假象?我有很多話要對他們說。真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覺,寫了將近三年,直到上個月,《明報月刊》通知我要出版一個集子了,並且邀我來香港為讀者先生簽名,這可是又一次大為驚喜。我從遙遠的臺北,帶來一份禮物——一套“人權結婚證書”,回贈給《明報月刊》,一則表示我的感謝,一則也藉此報告,在臺灣這些年來,我和朋友們所從事的主要工作是些什麽。簡要地說,我們是在推動一項中華文化的巨大改革,並促進它提升,那就是推廣人權家庭的建立和普及。為使每個家庭都成為“有充分尊重,有充分包容”的家庭,我們設計了這套結婚證書,要求新郎新娘堅持八項誓言,這八項是:
一、從結婚那天開始,新郎新娘不僅是夫婦,也是朋友。二、無論丈夫對妻子、妻子對丈夫、父母對孩子,絶不使用肢體語言和暴力語言。三、夫妻的收入,完全等值,不是誰養誰,而是兩個人共同養這個傢。四、夫妻絶不把孩子當做實現自己希望的工具或炫耀的工具。五、新郎新娘誓言用事實和行動,維持一夫一妻制度。六、夫妻一定要保持適度的度假,絶不無盡期地工作、工作、工作……而不稍作休息。七、夫妻要把對方的父母,當做自己的父母一樣孝敬。八、新郎新娘從結婚那天開始,就要為自己、為配偶、為孩子,盡量購買適當的基金或必要的保險。並且培養專業之外的其他藝術興趣,使生命更為充實。
八項盟誓和婚前的一項講習,是文明人類最基礎的教養——尊重、包容,都包括在八項之中。“人權結婚證書”不僅可供夫妻間互相檢查之用,還可供孩子們鑒定父母履行的程度。孩子們在這樣家庭中,必然謙和有禮,充滿自信,他們會是一種和其他家庭裏成長的孩子不一樣的新品種的孩子,使整個中華民族都會改變。每想到這裏,我就喜不自勝,渴望得到各位朋友的指正贊助。謝謝各位讀者先生!謝謝各位讀者先生!
2002.7.20香港
柏楊
感謝香港《明報月刊》,感謝潘耀明總編輯,感謝各位朋友,為我的新書——《中國人,活得好沒有尊嚴》,舉行發佈會!回溯到1999年,潘總編輯忽然嚮我邀稿,使我大為驚喜。多年以來,為了籌建緑島人權紀念碑,超過我體力和能力的負荷,而得了暈眩病,一天二十四小時,暈眩不斷,直到今天,這個病仍然纏身,已經很久沒有寫稿了!而社會大衆也好像以為我的社會工作,比我身為一個寫作人更為重要,所以,潘總編輯的徵召,使我特別興奮。《明報月刊》是海內外華文世界中,最多人文關懷,可讀性又最高的刊物之一,使我感到是一份榮耀。而且,想當初我大量寫作的時候,一直都陷在“伏案執筆”苦境,而現在寫作已用不着伏案,更用不着執筆,衹要有一張嘴巴,有一部計算機,有一位能幹的助理小姐就夠了,這是作傢的天堂時代,我搭上了頭班車。“老牛自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我今年已經八十二歲了——不知道怎麽會活得這麽老!我的性格和受到的詛咒,如果不早死戰場,也一定會早死刑場。雖然經歷了太多的災難,看盡了太多的荒謬和醜陋,但也遇到了太多美好的事情,和太多美好的友情,我覺得我應該全部回饋給年輕的大朋友和小朋友,而《明報月刊》適時地賜給我機會。長期的災難,提高了我心靈層次;難得的幸運,使我産生無窮感恩。現在每當看到年輕孩子,我就十分擔心,擔心他們目前擁有這幅歡樂的畫面,會不會衹是眼前的一種假象?我有很多話要對他們說。真是“光陰似箭,日月如梭”,不知不覺,寫了將近三年,直到上個月,《明報月刊》通知我要出版一個集子了,並且邀我來香港為讀者先生簽名,這可是又一次大為驚喜。我從遙遠的臺北,帶來一份禮物——一套“人權結婚證書”,回贈給《明報月刊》,一則表示我的感謝,一則也藉此報告,在臺灣這些年來,我和朋友們所從事的主要工作是些什麽。簡要地說,我們是在推動一項中華文化的巨大改革,並促進它提升,那就是推廣人權家庭的建立和普及。為使每個家庭都成為“有充分尊重,有充分包容”的家庭,我們設計了這套結婚證書,要求新郎新娘堅持八項誓言,這八項是:
一、從結婚那天開始,新郎新娘不僅是夫婦,也是朋友。二、無論丈夫對妻子、妻子對丈夫、父母對孩子,絶不使用肢體語言和暴力語言。三、夫妻的收入,完全等值,不是誰養誰,而是兩個人共同養這個傢。四、夫妻絶不把孩子當做實現自己希望的工具或炫耀的工具。五、新郎新娘誓言用事實和行動,維持一夫一妻制度。六、夫妻一定要保持適度的度假,絶不無盡期地工作、工作、工作……而不稍作休息。七、夫妻要把對方的父母,當做自己的父母一樣孝敬。八、新郎新娘從結婚那天開始,就要為自己、為配偶、為孩子,盡量購買適當的基金或必要的保險。並且培養專業之外的其他藝術興趣,使生命更為充實。
八項盟誓和婚前的一項講習,是文明人類最基礎的教養——尊重、包容,都包括在八項之中。“人權結婚證書”不僅可供夫妻間互相檢查之用,還可供孩子們鑒定父母履行的程度。孩子們在這樣家庭中,必然謙和有禮,充滿自信,他們會是一種和其他家庭裏成長的孩子不一樣的新品種的孩子,使整個中華民族都會改變。每想到這裏,我就喜不自勝,渴望得到各位朋友的指正贊助。謝謝各位讀者先生!謝謝各位讀者先生!
2002.7.20香港
——老牛不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
柏楊
2002年6月,匯集我在香港《明報月刊》寫的專欄,出一本新書,香港版書名《中國人,活得好沒有尊嚴!》,大陸版和臺灣版書名《我們要活得有尊嚴》。當時想,這應該是我一生最後一本書了。這並不是無病呻吟,反而正因為我百病纏身。人生像《西遊記》裏的孫悟空,駕着筋鬥雲,到了“五指山”,高興地寫下“齊天大聖到此一遊”。這本書不過是“最後到此一遊”的句點,再也沒有另一座五指山了。美國退休總統裏根先生在“五指山”題字之後,突然宣佈他就要呈現老年癡呆癥,大傢半信半疑。結果,他連他當過美國總統這件事,都忘得幹幹淨淨。我還沒有資格作什麽宣佈,但想起失智、癱瘓、中風,所有造成老年人恐怖的,其恐怖程度都遠超過任何政治恐怖。因為政治恐怖受害的是一群人,老人的恐怖則由老人個別承擔。我曾看到一個住在老人院的母親接到女兒電話時的表情,皺着眉問:“你是誰?什麽?夏緑蒂嗎?我不認識。”這再一次增加我的失落無助。雖然癡呆現在還沒有像對裏根先生一樣,鋪天蓋地陡然降臨在我身上,甚至,也或許我幸運地在之前已經挂掉。問題是,人生的好運總有用盡的時候,恐怕我的好運在我挂掉之前已經枯竭,所以我認為《中國人,活得好沒有尊嚴!》是我最後的一本書,並因此而更不敢懈怠,把握殘餘的時間,寫一字是一字,寫一文是一文。廉頗跨馬,顧盼自雄,心有千萬餘情。在鐘擺的滴答聲中,又是兩年,集結《明報月刊》和各方稿件,又成一書《天真是一種動力》。回首四年前歌舞升平,民主的喜悅剛剛開始。我曾經不斷重複地介紹西漢王朝開國皇帝劉邦先生的故事:最初他對“儒生”不僅輕視,而且厭惡。他一高興或一不高興,就把儒生的帽子拿下來,在裏面撒尿,極盡侮辱的能事,還口出髒言詬駡:“你老子我,馬上得天下,要你們這些搖筆桿的知識分子有什麽用?”儒生回答說:“你陛下可以馬上得天下,但你能馬上治天下乎?”一語驚醒夢中人,這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就在這刻覺醒。劉邦承認自己錯誤,也顯示自己的包容能力,沒有以“挑撥朝廷與人民間的感情”為由把那書生交付軍法審判,反而回答“不能”。講這個故事時,我特別提醒朋友們,民主政治固然可以用選票得天下,但是同樣地並不能用選票治天下。從前的知識分子,一語可以旋轉乾坤;而現在的聽者似乎態度堅強。校對手中的稿件時,仿佛能聽到我一路所作的叮嚀。時代變化太為急劇,臺灣的文化滾動得也太快。滾石不生苔,任何事情,都無可奈何地匆匆而過。潮水來時,大傢都在遊泳;潮水退時,可發現有些人並沒有穿遊泳衣——雖露出原形,仍在那裏裝腔作勢。優質的文化若沒有有心人承傳,惡質的文化便一定陸續呈現,因為有潮就有漲退。我恐懼我們重演第二個魏瑪共和國。當我能寫作的時候,我一定繼續地寫;當我能說話的時候,一定繼續地說,直到有一天,我再也寫不動、說不動。老牛不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2004年10月於臺北
柏楊
2002年6月,匯集我在香港《明報月刊》寫的專欄,出一本新書,香港版書名《中國人,活得好沒有尊嚴!》,大陸版和臺灣版書名《我們要活得有尊嚴》。當時想,這應該是我一生最後一本書了。這並不是無病呻吟,反而正因為我百病纏身。人生像《西遊記》裏的孫悟空,駕着筋鬥雲,到了“五指山”,高興地寫下“齊天大聖到此一遊”。這本書不過是“最後到此一遊”的句點,再也沒有另一座五指山了。美國退休總統裏根先生在“五指山”題字之後,突然宣佈他就要呈現老年癡呆癥,大傢半信半疑。結果,他連他當過美國總統這件事,都忘得幹幹淨淨。我還沒有資格作什麽宣佈,但想起失智、癱瘓、中風,所有造成老年人恐怖的,其恐怖程度都遠超過任何政治恐怖。因為政治恐怖受害的是一群人,老人的恐怖則由老人個別承擔。我曾看到一個住在老人院的母親接到女兒電話時的表情,皺着眉問:“你是誰?什麽?夏緑蒂嗎?我不認識。”這再一次增加我的失落無助。雖然癡呆現在還沒有像對裏根先生一樣,鋪天蓋地陡然降臨在我身上,甚至,也或許我幸運地在之前已經挂掉。問題是,人生的好運總有用盡的時候,恐怕我的好運在我挂掉之前已經枯竭,所以我認為《中國人,活得好沒有尊嚴!》是我最後的一本書,並因此而更不敢懈怠,把握殘餘的時間,寫一字是一字,寫一文是一文。廉頗跨馬,顧盼自雄,心有千萬餘情。在鐘擺的滴答聲中,又是兩年,集結《明報月刊》和各方稿件,又成一書《天真是一種動力》。回首四年前歌舞升平,民主的喜悅剛剛開始。我曾經不斷重複地介紹西漢王朝開國皇帝劉邦先生的故事:最初他對“儒生”不僅輕視,而且厭惡。他一高興或一不高興,就把儒生的帽子拿下來,在裏面撒尿,極盡侮辱的能事,還口出髒言詬駡:“你老子我,馬上得天下,要你們這些搖筆桿的知識分子有什麽用?”儒生回答說:“你陛下可以馬上得天下,但你能馬上治天下乎?”一語驚醒夢中人,這個歷史上的偉大人物就在這刻覺醒。劉邦承認自己錯誤,也顯示自己的包容能力,沒有以“挑撥朝廷與人民間的感情”為由把那書生交付軍法審判,反而回答“不能”。講這個故事時,我特別提醒朋友們,民主政治固然可以用選票得天下,但是同樣地並不能用選票治天下。從前的知識分子,一語可以旋轉乾坤;而現在的聽者似乎態度堅強。校對手中的稿件時,仿佛能聽到我一路所作的叮嚀。時代變化太為急劇,臺灣的文化滾動得也太快。滾石不生苔,任何事情,都無可奈何地匆匆而過。潮水來時,大傢都在遊泳;潮水退時,可發現有些人並沒有穿遊泳衣——雖露出原形,仍在那裏裝腔作勢。優質的文化若沒有有心人承傳,惡質的文化便一定陸續呈現,因為有潮就有漲退。我恐懼我們重演第二個魏瑪共和國。當我能寫作的時候,我一定繼續地寫;當我能說話的時候,一定繼續地說,直到有一天,我再也寫不動、說不動。老牛不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2004年10月於臺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