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載導語:柔弱文靜的魯豫,竟一肩挑起主持人、管理兩副擔子,卻舉重若輕、行走如飛,一年幹出別人五年的活。她的感悟深切而有趣。
從聽到奧普拉名字的那天起,我就成了她的觀衆。
1994年的奧普拉比現在還要胖,我猜總有一百七八十斤吧?妝化得很濃,齊肩的短發,燙過,總是硬硬地戳在那裏。着裝風格好像還停留在八十年代,以大墊肩式居多。她,一點兒都不漂亮,卻有一種讓你不由自主地停下手中遙控器的力量。我的眼睛似乎很勢力。一個人一旦走紅,我看他(她)的樣子就怎麽看怎麽順眼。這些年,奧普拉在我的眼裏就一點點在變化,如今我已覺得她是美女一名了。前年她穿晚裝登上《VOGUE》雜志的封面,我甚至有驚豔的感覺。
第一次看她的節目,話題是什麽我已記不清了,好像是家庭倫理方面的選題。奧普拉大半時間都面色凝重,兩個極胖的女嘉賓則一直哭哭啼啼的。那時的美國talk show都流行諸如“我的媽媽其實是我的姐姐,我的妹妹搶了我的老公”之類的匪夷所思的家庭悲喜劇,觀衆、嘉賓在現場對駡乃至大打出手是傢常便飯,更有甚者,1995年還發生過節目播出後,一個感覺被羞辱的男嘉賓開槍打死另一男嘉賓的極端事例。那時的奧普拉也得隨隨大溜。可再低俗不堪的話題,在她的節目裏就顯得不那麽齷齪了。她的力量究竟在哪裏呢?
有一個月的時間吧,我不再逛商店了,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裏看電視。我看奧普拉,看Larry King,看David Letterman,看Jay Leno,看Barbara Waters,看 Diane Sawyer,還看Dan Rather, Peter Jennings, Tom Browkow,Katie Couric,和Connie Chung報新聞。越看,我的內心越是像長了草一樣地不安分起來。在美國呆着幹什麽?我的英文已經夠好了,還留的哪門子學啊?回北京去呀,去做電視,那纔是我該幹的。
我知道回去是早晚的事情,問題是回去後做什麽。“做一個像Oprah一樣的節目,現場要坐滿觀衆,他們不一定發言,但他們的掌聲、笑聲、驚嘆聲或者衹是靜靜地聆聽就是最好的參與。我也要做成一檔日播的節目,就用自己的名字,叫《The LUYU Show》。場中擺一張舒服的大沙發,要黃色的,我坐在左邊,因為我始終認為我的左半邊臉較為上鏡,每天換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坐在我的旁邊。我的身後還要竪一塊大大的電視屏幕,在我談話的過程中穿插播放一些事先編輯好的短片。至於選題嘛,衹要是有經歷的人,好聽的故事,都可以是我的素材,這樣,一周五期,一個月20期,一年260期,我不愁題材枯竭。做這樣一檔節目,我需要一筆不小的投資,再搭建一個龐大的團隊,還要一個能收回成本並有盈利的播出平臺”這是我在1995年初做的關於《魯豫有約》的第一個白日夢。當然,那時我還沒上過長江商學院的EMBA課程,還無法這麽有條理地說明我的想法,更不可能高屋建瓴地思考關於投資與回報的問題。這衹是我在2006年因為寫書而回顧這段往事時,以今天的語言和高度來重述我當年的單純的夢想。當時我不過對着電視嘟噥了一句:“我也要做一檔Oprah式的節目,也帶好多觀衆,也每天都播。”
從聽到奧普拉名字的那天起,我就成了她的觀衆。
1994年的奧普拉比現在還要胖,我猜總有一百七八十斤吧?妝化得很濃,齊肩的短發,燙過,總是硬硬地戳在那裏。着裝風格好像還停留在八十年代,以大墊肩式居多。她,一點兒都不漂亮,卻有一種讓你不由自主地停下手中遙控器的力量。我的眼睛似乎很勢力。一個人一旦走紅,我看他(她)的樣子就怎麽看怎麽順眼。這些年,奧普拉在我的眼裏就一點點在變化,如今我已覺得她是美女一名了。前年她穿晚裝登上《VOGUE》雜志的封面,我甚至有驚豔的感覺。
第一次看她的節目,話題是什麽我已記不清了,好像是家庭倫理方面的選題。奧普拉大半時間都面色凝重,兩個極胖的女嘉賓則一直哭哭啼啼的。那時的美國talk show都流行諸如“我的媽媽其實是我的姐姐,我的妹妹搶了我的老公”之類的匪夷所思的家庭悲喜劇,觀衆、嘉賓在現場對駡乃至大打出手是傢常便飯,更有甚者,1995年還發生過節目播出後,一個感覺被羞辱的男嘉賓開槍打死另一男嘉賓的極端事例。那時的奧普拉也得隨隨大溜。可再低俗不堪的話題,在她的節目裏就顯得不那麽齷齪了。她的力量究竟在哪裏呢?
有一個月的時間吧,我不再逛商店了,每天把自己關在房間裏看電視。我看奧普拉,看Larry King,看David Letterman,看Jay Leno,看Barbara Waters,看 Diane Sawyer,還看Dan Rather, Peter Jennings, Tom Browkow,Katie Couric,和Connie Chung報新聞。越看,我的內心越是像長了草一樣地不安分起來。在美國呆着幹什麽?我的英文已經夠好了,還留的哪門子學啊?回北京去呀,去做電視,那纔是我該幹的。
我知道回去是早晚的事情,問題是回去後做什麽。“做一個像Oprah一樣的節目,現場要坐滿觀衆,他們不一定發言,但他們的掌聲、笑聲、驚嘆聲或者衹是靜靜地聆聽就是最好的參與。我也要做成一檔日播的節目,就用自己的名字,叫《The LUYU Show》。場中擺一張舒服的大沙發,要黃色的,我坐在左邊,因為我始終認為我的左半邊臉較為上鏡,每天換不同的故事不同的人物坐在我的旁邊。我的身後還要竪一塊大大的電視屏幕,在我談話的過程中穿插播放一些事先編輯好的短片。至於選題嘛,衹要是有經歷的人,好聽的故事,都可以是我的素材,這樣,一周五期,一個月20期,一年260期,我不愁題材枯竭。做這樣一檔節目,我需要一筆不小的投資,再搭建一個龐大的團隊,還要一個能收回成本並有盈利的播出平臺”這是我在1995年初做的關於《魯豫有約》的第一個白日夢。當然,那時我還沒上過長江商學院的EMBA課程,還無法這麽有條理地說明我的想法,更不可能高屋建瓴地思考關於投資與回報的問題。這衹是我在2006年因為寫書而回顧這段往事時,以今天的語言和高度來重述我當年的單純的夢想。當時我不過對着電視嘟噥了一句:“我也要做一檔Oprah式的節目,也帶好多觀衆,也每天都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