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華是香港藝壇的一種“現象”。這種“現象”涵蓋了陽光與瀟灑的氣度、敬業與奮鬥的精神、無私與仁善的品德等諸多元素。如今,“現象”已然成了當代青年追求的路標。
“現象”不是一天形成的。記得劉德華憑藉一首《忘情水》紅遍中國大江南北時,人們更多的是喜歡他俊朗的外貌與儒雅的親和力,人們無法從歌兮情感的旋律中領悟到他更深刻的內在與本質。直到那年的春節晚會上,劉德華現象井噴般陡然誕生。
劉德華站到了春節晚會的臺上,和他站在一起的,還有一名內地歌手,同唱劉德華那首著名的歌《中國人》。“五千年的風和雨啊,藏了多少夢/黃色的臉黑色的眼,不變是笑容/八千裏山川河嶽,像是一首歌/不論你來自何方,將去嚮何處/一樣的淚,一樣的痛,曾經的苦難,我們留心中/一樣的血,一樣的種,未來還有夢,我們一起開拓/手牽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嚮前走/讓世界知道我們都是中國人。”
從劉德華口裏流出的,不是普通的歌詞,而是一種力量,一種穿越古今,從秦王的兵馬俑那裏一脈相承的漢子精神。歌成了劉德華的另一生命,隨着他的血液,流動在他身體的每一個部位,激發着他的每一個細胞,即使是他的發梢,也都充滿了生命感和旋律感。那一瞬間,人們突然明白了劉德華賴以走紅,賴以青春不倒的真訣。
他人是用嗓子在唱歌,劉德華則是用生命在唱歌。
難怪劉德華會成為香港青年的路標,任何一個社會,都需要這樣一種劉德華精神。
但這畢竟不是劉德華的全部,更不是劉德華精神的全部。
劉德華首先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作為普通人,他的最大優點在於他的執着和力量,最大缺點也在於他的執着和力量。
執着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種堅忍不拔的意志力。力量太強,外在表現則為剛,如果沒有柔相濟,則會失之於單薄。2004年的劉德華收穫頗豐,電影《十面埋伏》、《竜鳳鬥》、《魔幻廚房》等都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一度對劉德華演技頗有微辭的人,也對他這一年度的表現給予了積極的肯定。特別是《天下無賊》結尾那刀鋒上綻開的生命之花,更是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觀者,人性之美在那一刻與劉德華渾如一體,絢爛奪目。
劉德華是香港的一面旗幟,旗面在社會浪潮的吹打之下,獵獵作響,旗桿卻仍在成長與積澱。劉德華畢竟不是一座山,至少在目前他還缺乏一座山足夠的厚重敦實。他就像一名古代的武士,有着一往無前的勇猛精神,卻沒有停下來內省的時間與能力。
劉德華永遠都是一名鬥士。
這或許就是矛盾,而且是不可調和的。
這絶不是一種批判,而是更深層地解讀劉德華。換言之,批判也是一種欣賞。
正因為劉德華有值得批判之處,他纔更顯得真實,纔更可親可敬。這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完整,或者完美,一種形而下同形而上的和諧。我們的民族精神,太講究獨善其身,缺乏的恰恰是個性的張揚和力量的宣泄。劉德華是矗立在民族肩頭的一座噴發的火山,因此他纔會炫目,纔會震撼。
這或許就是劉德華之所以能夠成為大衆情人,而梁朝偉衹能是劉嘉玲一個人的情人的原因吧。
劉德華現象就是一種象徵,一種奮鬥不息的象徵。
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力量:人格的力量、性格的力量、信念的力量共同組成的生命的力量。劉德華的存在,喚醒了人們潛意識之中對漸已遠去的雄性精神的回歸。
朱麗倩之所以默默地站在劉德華身後十數年,承受着所有的委屈壓力,無怨無悔,恐怕正是享受着一種靈魂的激蕩。
作為女性,被一種純粹的男性精神徵服,是一種無上快感。
一件物體和另一件物體,如果一定要同時站在陽光的面前,它們永遠衹可能是平行的兩個個體。衹有其中一個物體站在陽面,而另一個站在陰面,這兩個物體,才能合而為一。喻可欣和劉德華的情海大道之所以無法走到盡頭,根本原因,應該就在於此。相比而言,朱麗倩似乎找到了一種生命和感情的哲學體現方式。
走近劉德華,就是走近溫暖、走近陽光;解讀劉德華現象,就是解讀奮鬥的精神。
“現象”不是一天形成的。記得劉德華憑藉一首《忘情水》紅遍中國大江南北時,人們更多的是喜歡他俊朗的外貌與儒雅的親和力,人們無法從歌兮情感的旋律中領悟到他更深刻的內在與本質。直到那年的春節晚會上,劉德華現象井噴般陡然誕生。
劉德華站到了春節晚會的臺上,和他站在一起的,還有一名內地歌手,同唱劉德華那首著名的歌《中國人》。“五千年的風和雨啊,藏了多少夢/黃色的臉黑色的眼,不變是笑容/八千裏山川河嶽,像是一首歌/不論你來自何方,將去嚮何處/一樣的淚,一樣的痛,曾經的苦難,我們留心中/一樣的血,一樣的種,未來還有夢,我們一起開拓/手牽着手不分你我,昂首嚮前走/讓世界知道我們都是中國人。”
從劉德華口裏流出的,不是普通的歌詞,而是一種力量,一種穿越古今,從秦王的兵馬俑那裏一脈相承的漢子精神。歌成了劉德華的另一生命,隨着他的血液,流動在他身體的每一個部位,激發着他的每一個細胞,即使是他的發梢,也都充滿了生命感和旋律感。那一瞬間,人們突然明白了劉德華賴以走紅,賴以青春不倒的真訣。
他人是用嗓子在唱歌,劉德華則是用生命在唱歌。
難怪劉德華會成為香港青年的路標,任何一個社會,都需要這樣一種劉德華精神。
但這畢竟不是劉德華的全部,更不是劉德華精神的全部。
劉德華首先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作為普通人,他的最大優點在於他的執着和力量,最大缺點也在於他的執着和力量。
執着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種堅忍不拔的意志力。力量太強,外在表現則為剛,如果沒有柔相濟,則會失之於單薄。2004年的劉德華收穫頗豐,電影《十面埋伏》、《竜鳳鬥》、《魔幻廚房》等都在人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曾一度對劉德華演技頗有微辭的人,也對他這一年度的表現給予了積極的肯定。特別是《天下無賊》結尾那刀鋒上綻開的生命之花,更是深深地震撼了每一位觀者,人性之美在那一刻與劉德華渾如一體,絢爛奪目。
劉德華是香港的一面旗幟,旗面在社會浪潮的吹打之下,獵獵作響,旗桿卻仍在成長與積澱。劉德華畢竟不是一座山,至少在目前他還缺乏一座山足夠的厚重敦實。他就像一名古代的武士,有着一往無前的勇猛精神,卻沒有停下來內省的時間與能力。
劉德華永遠都是一名鬥士。
這或許就是矛盾,而且是不可調和的。
這絶不是一種批判,而是更深層地解讀劉德華。換言之,批判也是一種欣賞。
正因為劉德華有值得批判之處,他纔更顯得真實,纔更可親可敬。這是一種哲學意義上的完整,或者完美,一種形而下同形而上的和諧。我們的民族精神,太講究獨善其身,缺乏的恰恰是個性的張揚和力量的宣泄。劉德華是矗立在民族肩頭的一座噴發的火山,因此他纔會炫目,纔會震撼。
這或許就是劉德華之所以能夠成為大衆情人,而梁朝偉衹能是劉嘉玲一個人的情人的原因吧。
劉德華現象就是一種象徵,一種奮鬥不息的象徵。
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更需要的是一種力量:人格的力量、性格的力量、信念的力量共同組成的生命的力量。劉德華的存在,喚醒了人們潛意識之中對漸已遠去的雄性精神的回歸。
朱麗倩之所以默默地站在劉德華身後十數年,承受着所有的委屈壓力,無怨無悔,恐怕正是享受着一種靈魂的激蕩。
作為女性,被一種純粹的男性精神徵服,是一種無上快感。
一件物體和另一件物體,如果一定要同時站在陽光的面前,它們永遠衹可能是平行的兩個個體。衹有其中一個物體站在陽面,而另一個站在陰面,這兩個物體,才能合而為一。喻可欣和劉德華的情海大道之所以無法走到盡頭,根本原因,應該就在於此。相比而言,朱麗倩似乎找到了一種生命和感情的哲學體現方式。
走近劉德華,就是走近溫暖、走近陽光;解讀劉德華現象,就是解讀奮鬥的精神。
白雲之美,飄逸於高天之瞬,青山之秀,超拔在絶頂之巔。
野性,無羈中奔騰出烈焰,
靈魂,自然中綻放出絢爛……
1961年9月27日,香港大埔鎮泰亨村的劉傢,又要增添人丁了。傢裏的女眷欣喜地忙碌着,有人跑進廚房燒水,有人去請接生婆。老太爺卻穩穩地坐在搖椅上,隨着搖椅的擺動身體上下起伏着,表情看上去穩如泰山。他心裏在默默祈禱:已經生了3個女兒了,這回該生個兒子了吧。
大埔是香港北面的一個鎮,位於新界境內,東臨大埔灣。因為三面環山,衹有東面經過陀羅海峽可以出海,避風條件良好。自古以來,大埔便是天然漁港,因此,大埔是一個以漁民為主的城鎮。上世紀60年代,香港發展的腳步加快,但主要集中在香港島以及九竜,經濟發展的春風,連沙田都不曾波及到,更不用說靠北的大埔了。
泰亨村在大埔的西北約5公裏處,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村落。因為離海有相當一段距離,所以泰亨村的村民是以種植糧食為生,主要農産品是蔬菜和稻穀。
劉傢在大埔是個大戶人傢,有着大埔村最大的一幢祖屋。祖屋呈品字形,正中突出的地方,是劉傢祠堂。正門進去,當中是一個神龕,龕上常年香火不絶。神龕的上面,挂着許多畫像,畫的全都是劉傢的祖人。祠堂的後面,纔是劉傢的住房。
畢竟不是頭胎,孩子出生異常順利,而且是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
大兒媳婦第一時間來到堂屋,嚮老爺子報喜,恭恭敬敬叫了一聲爸,然後說:“恭喜您,又添了一個孫子。”
老太爺喜笑顔開,說:“好哇,這是老二的長子。好事,好事哇。”
大兒媳婦說:“你給孫子取個名字吧。”
老太爺說:“這孩子是福字輩。”說這話的時候,他側耳聽了聽,聽見裏屋中,小傢夥的哭聲異常洪亮,聲震屋宇,便說:“這是我們劉傢的大喜事,就叫榮吧。”
大兒媳婦立即往屋裏跑,一邊跑一邊叫道:“孩子有名了,叫劉福榮。”老太爺在後面說:“你們找個人給他爸爸打個電話,別把這大事忘了。”
劉福榮的爸爸劉禮,在香港啓德機場當消防員。中國內地的消防員是軍隊編製,香港不同,是民營編製,屬於一種半軍事化單位。啓德機場是企業,他們的消防隊便是完全的企業編製。機場緊靠九竜灣,離大埔有幾十裏。聽說添了個兒子,劉禮驚喜異常,當即請了假,乘車往傢裏趕。
第二天,劉禮抱着兒子來到大埔醫院,讓醫院為兒子驗明正身,發一張出生證。出生證上端端正正寫着這孩子的名字:劉福榮,籍貫:廣東新會。劉禮顯然不太重視中國那傳統的取名法,也不太喜歡劉福榮這個名字,因此,當這個孩子後來上學的時候,他便給兒子改了一個名字,叫劉德華。據說,夏天出生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好動。
這一特點,在劉德華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自從會走路時起,他就整天跟在爺爺身後東跑西顛,爺爺長爺爺短地叫着,更喜歡爬在爺爺身上,捋他頜上的白鬍子玩。爺爺呢,最喜歡做的一件事,便是將他帶進祠堂裏,指着上面的畫像對他說,這是你的高祖,這個是你的太祖。
劉德華太小了,完全不懂,問爺爺:“什麽是太祖?”爺爺說:“太祖就是爺爺的爺爺。你太祖爺可了不得,他是朝廷的大官。”孫子又問:“爺爺,朝廷是什麽?”
年幼的劉德華並不真的想弄明白朝廷是什麽,衹是他這樣問的時候,爺爺總會給他講一大堆有關朝廷、有關太祖爺爺的故事。這些故事就像是莊稼地裏的肥料,滋潤着小小的劉德華,使得他日漸壯碩。
鄉村裏長大的孩子,就像野地裏長出的草,無拘無束,自生自滅。這一點,和城裏長大的孩子全然不同。城裏太繁雜,車多房子多,出門容易迷路,走在路上容易出車禍。兼鄰居間相互不熟悉,誰都摸不清誰的底細,如果不管束好孩子,隨時都會出事。鄉村就不一樣,出門就是阡陌田畝,青山緑水,長期生活在一起,彼此熟悉,自然無需防範什麽。因此,鄉村的孩子,就像那些放養在野地裏的小牛,自然、野性,卻也帶着率直和陽光。
一群孩子就是一群小牛犢,在廣袤的土地上,自然地釋放着他們的野性。
孩子間所有調皮的遊戲都嘗試後,便覺無趣了,想探尋更具刺激性的遊戲。某一天,劉德華和堂兄商量出一種玩法,各自找來一些廢報紙和漁綫,將那些舊報紙鋪在地上,先畫了一個人的形狀,然後用刀片沿着綫切割。劉德華的小弟弟見兩個哥哥玩得起勁,也湊上前來,問他們要幹什麽。劉德華用一種大人口氣說:“沒你的事,到一邊玩去。”弟弟受了委屈,立即說:“我去告訴媽媽。”
這事,如果告訴了媽媽,麻煩就來了,兩兄弟衹好將這個小弟叫過來,讓他一起玩。正做準備的時候,村裏又有一個孩子加入進來。他們用黑色的漆將紙人塗得全身漆黑一團,又用漁綫係住紙人的四肢,再將紙人藏好。
吃過晚飯,幾個孩子放下碗就湊到了一起,他們走出村口,沿着山路走了好遠,一直走到山路的邊上。那條路是泰亨村的村民進出的必經之路,待天完全黑下來之後,由堂哥領頭,將紙人在地上鋪好。然後再拉着漁綫,爬到一棵樹上,將漁綫從樹上穿過,牽到稍遠的地方。4個人各拉一根漁綫,眼睛緊緊地盯着前面那條影影綽綽的路。月亮沒有出來,漆黑一片,衹有樹下的那條路,慘白地橫陳在那裏。等了好一會兒,終於看到路的盡頭有一火星兒,似乎是有個抽着煙的人正走過來。
野性,無羈中奔騰出烈焰,
靈魂,自然中綻放出絢爛……
1961年9月27日,香港大埔鎮泰亨村的劉傢,又要增添人丁了。傢裏的女眷欣喜地忙碌着,有人跑進廚房燒水,有人去請接生婆。老太爺卻穩穩地坐在搖椅上,隨着搖椅的擺動身體上下起伏着,表情看上去穩如泰山。他心裏在默默祈禱:已經生了3個女兒了,這回該生個兒子了吧。
大埔是香港北面的一個鎮,位於新界境內,東臨大埔灣。因為三面環山,衹有東面經過陀羅海峽可以出海,避風條件良好。自古以來,大埔便是天然漁港,因此,大埔是一個以漁民為主的城鎮。上世紀60年代,香港發展的腳步加快,但主要集中在香港島以及九竜,經濟發展的春風,連沙田都不曾波及到,更不用說靠北的大埔了。
泰亨村在大埔的西北約5公裏處,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村落。因為離海有相當一段距離,所以泰亨村的村民是以種植糧食為生,主要農産品是蔬菜和稻穀。
劉傢在大埔是個大戶人傢,有着大埔村最大的一幢祖屋。祖屋呈品字形,正中突出的地方,是劉傢祠堂。正門進去,當中是一個神龕,龕上常年香火不絶。神龕的上面,挂着許多畫像,畫的全都是劉傢的祖人。祠堂的後面,纔是劉傢的住房。
畢竟不是頭胎,孩子出生異常順利,而且是一個白白胖胖的兒子。
大兒媳婦第一時間來到堂屋,嚮老爺子報喜,恭恭敬敬叫了一聲爸,然後說:“恭喜您,又添了一個孫子。”
老太爺喜笑顔開,說:“好哇,這是老二的長子。好事,好事哇。”
大兒媳婦說:“你給孫子取個名字吧。”
老太爺說:“這孩子是福字輩。”說這話的時候,他側耳聽了聽,聽見裏屋中,小傢夥的哭聲異常洪亮,聲震屋宇,便說:“這是我們劉傢的大喜事,就叫榮吧。”
大兒媳婦立即往屋裏跑,一邊跑一邊叫道:“孩子有名了,叫劉福榮。”老太爺在後面說:“你們找個人給他爸爸打個電話,別把這大事忘了。”
劉福榮的爸爸劉禮,在香港啓德機場當消防員。中國內地的消防員是軍隊編製,香港不同,是民營編製,屬於一種半軍事化單位。啓德機場是企業,他們的消防隊便是完全的企業編製。機場緊靠九竜灣,離大埔有幾十裏。聽說添了個兒子,劉禮驚喜異常,當即請了假,乘車往傢裏趕。
第二天,劉禮抱着兒子來到大埔醫院,讓醫院為兒子驗明正身,發一張出生證。出生證上端端正正寫着這孩子的名字:劉福榮,籍貫:廣東新會。劉禮顯然不太重視中國那傳統的取名法,也不太喜歡劉福榮這個名字,因此,當這個孩子後來上學的時候,他便給兒子改了一個名字,叫劉德華。據說,夏天出生的孩子有一個特點:好動。
這一特點,在劉德華身上表現得尤為突出。自從會走路時起,他就整天跟在爺爺身後東跑西顛,爺爺長爺爺短地叫着,更喜歡爬在爺爺身上,捋他頜上的白鬍子玩。爺爺呢,最喜歡做的一件事,便是將他帶進祠堂裏,指着上面的畫像對他說,這是你的高祖,這個是你的太祖。
劉德華太小了,完全不懂,問爺爺:“什麽是太祖?”爺爺說:“太祖就是爺爺的爺爺。你太祖爺可了不得,他是朝廷的大官。”孫子又問:“爺爺,朝廷是什麽?”
年幼的劉德華並不真的想弄明白朝廷是什麽,衹是他這樣問的時候,爺爺總會給他講一大堆有關朝廷、有關太祖爺爺的故事。這些故事就像是莊稼地裏的肥料,滋潤着小小的劉德華,使得他日漸壯碩。
鄉村裏長大的孩子,就像野地裏長出的草,無拘無束,自生自滅。這一點,和城裏長大的孩子全然不同。城裏太繁雜,車多房子多,出門容易迷路,走在路上容易出車禍。兼鄰居間相互不熟悉,誰都摸不清誰的底細,如果不管束好孩子,隨時都會出事。鄉村就不一樣,出門就是阡陌田畝,青山緑水,長期生活在一起,彼此熟悉,自然無需防範什麽。因此,鄉村的孩子,就像那些放養在野地裏的小牛,自然、野性,卻也帶着率直和陽光。
一群孩子就是一群小牛犢,在廣袤的土地上,自然地釋放着他們的野性。
孩子間所有調皮的遊戲都嘗試後,便覺無趣了,想探尋更具刺激性的遊戲。某一天,劉德華和堂兄商量出一種玩法,各自找來一些廢報紙和漁綫,將那些舊報紙鋪在地上,先畫了一個人的形狀,然後用刀片沿着綫切割。劉德華的小弟弟見兩個哥哥玩得起勁,也湊上前來,問他們要幹什麽。劉德華用一種大人口氣說:“沒你的事,到一邊玩去。”弟弟受了委屈,立即說:“我去告訴媽媽。”
這事,如果告訴了媽媽,麻煩就來了,兩兄弟衹好將這個小弟叫過來,讓他一起玩。正做準備的時候,村裏又有一個孩子加入進來。他們用黑色的漆將紙人塗得全身漆黑一團,又用漁綫係住紙人的四肢,再將紙人藏好。
吃過晚飯,幾個孩子放下碗就湊到了一起,他們走出村口,沿着山路走了好遠,一直走到山路的邊上。那條路是泰亨村的村民進出的必經之路,待天完全黑下來之後,由堂哥領頭,將紙人在地上鋪好。然後再拉着漁綫,爬到一棵樹上,將漁綫從樹上穿過,牽到稍遠的地方。4個人各拉一根漁綫,眼睛緊緊地盯着前面那條影影綽綽的路。月亮沒有出來,漆黑一片,衹有樹下的那條路,慘白地橫陳在那裏。等了好一會兒,終於看到路的盡頭有一火星兒,似乎是有個抽着煙的人正走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