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凯歌
再想不到,一本十多年前写的小书,仍能在08年的岁末再版。细想,出版者也有他的道理。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间节点,与书中所描写的年代相比,这三十年过去,至少在表面上,国家的面貌已经变化到不可复识。但在书中反复提及的那些问题,在表面改变的下面仍旧存在,只不过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因此,可能这本小书,仍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
此书不是关于一个叫陈凯歌的少年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但它的诉说方式是当浩荡的洪流行走至转弯处,落叶在身不由己,卷入旋涡时的感受。与落叶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少年陈凯歌在旋涡中犯了很多错误。
人生的错误是体悟的发端。我在写作本书时,不仅是作者,也是读者,我看我的错误,我看时代的荒谬,我看青春的汁液鲜血般淋漓。
本书的主题是克服恐惧。
我愿我的同时代人去读这本书,更愿青年读者去读这本书。这不仅是关于我们的书,也是关于你们的。借我的痛苦,看你们自己的心,才有心中的未来。
再想不到,一本十多年前写的小书,仍能在08年的岁末再版。细想,出版者也有他的道理。今年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时间节点,与书中所描写的年代相比,这三十年过去,至少在表面上,国家的面貌已经变化到不可复识。但在书中反复提及的那些问题,在表面改变的下面仍旧存在,只不过有了新的表现形式。因此,可能这本小书,仍有一定的生命力和存在价值。
此书不是关于一个叫陈凯歌的少年的,是关于那个时代的,但它的诉说方式是当浩荡的洪流行走至转弯处,落叶在身不由己,卷入旋涡时的感受。与落叶唯一不同的地方,是少年陈凯歌在旋涡中犯了很多错误。
人生的错误是体悟的发端。我在写作本书时,不仅是作者,也是读者,我看我的错误,我看时代的荒谬,我看青春的汁液鲜血般淋漓。
本书的主题是克服恐惧。
我愿我的同时代人去读这本书,更愿青年读者去读这本书。这不仅是关于我们的书,也是关于你们的。借我的痛苦,看你们自己的心,才有心中的未来。
一九五二年夏天,我出生在一个电影工作者家庭。我的父母一个是电影导演;一个先在国家电影局工作,以后改做了电影剧本的编辑。抗日战争以后,他们都曾是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学生,父亲又做了教师。他们曾参加反对国民党政府的学生运动,名字列在报纸的通缉令上,不得不离开,就到华北参加了革命,中间有一些艰难。
一九六五年,我十三岁了。我开始在人前饶舌,又在饶舌者面前假装沉默。人到十三岁,自以为对这个世界已相当重要,而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你的幼稚——原谅在过去,不是这个理由。因为你确实已经十三岁了。十三岁时发生的事情永远也忘不了。
特别留下印象的事,有两件。一件在夏天,另一件也在夏天。第一件:我在夏季的末尾考上了北京市最著名的男子中学。我跟在邮递员的
自行车后面飞跑,他手上举着一只白色的信封。我穿过锯木厂的电锯声、一个公共厕所和一大丛美人蕉,在家门口的石影壁前追上了他。我一直感激他,不仅我相信正是他把运气带给了我,而且为了他把快乐带给别人时的快乐。从走进教室的第一天算起,我只在这座学校正式待了十个月。这个,是他和我都没有想到的。
第二件事,发生在小巷转弯处的破屋门前。我走近的时候,一群孩子正挤在那儿,朝里望。里头很暗,要不就是外边太明亮,我好一阵没有看清那是个老人。虽是夏天,他身上的棉衣也不该破碎得像一只鹅绒枕头,当然没有那样的洁白。一只麻袋中露出一些肮脏的废纸,瘫在地上;一只用铁丝弯成的扒子,木柄雪亮,仰面躺着;一只同样雪亮的碗和一只生了锈的锅,郑重地放在木床板上,像是两件文物;响着的,是一只苍蝇。在我受到的教育中,一些我并不真正知道的什么,仿佛近了一点;我仿佛知道的另外一些什么,远了一点。让人在饶舌和沉默之间左右不是。老人抬起头,眼睛晶亮晶亮,刀子似地一闪,孩子们就一哄而散。许多年以后,我才从朋友的书中知道了,只有就要饿死的人,才有那样晶亮的眼睛。我又经过那里的时候,破屋已经拆掉了,我想,老人自然是死了。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六周年。
其实,无论在哪儿,这样的景象都不足为怪,现在也是。可新中国的同义语即是人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相信这个。——你无法不相信一个和你一同长大的说法,甚至你本人都是它的一部分,直到你有勇气首先否定你自己。我当时很吃惊。可我没有想到我应该而且可能为那老人做点什么,是使我日后更吃惊的事。我只是一哄而散的孩子中间的一个。我只是一名看客。类似的事情我以后看过不少,许多淡忘了。不忘的是那双眼睛,晶亮地长在我的背上,晶亮地看着世界。
一九六五年,我十三岁了。我开始在人前饶舌,又在饶舌者面前假装沉默。人到十三岁,自以为对这个世界已相当重要,而世界才刚刚准备原谅你的幼稚——原谅在过去,不是这个理由。因为你确实已经十三岁了。十三岁时发生的事情永远也忘不了。
特别留下印象的事,有两件。一件在夏天,另一件也在夏天。第一件:我在夏季的末尾考上了北京市最著名的男子中学。我跟在邮递员的
自行车后面飞跑,他手上举着一只白色的信封。我穿过锯木厂的电锯声、一个公共厕所和一大丛美人蕉,在家门口的石影壁前追上了他。我一直感激他,不仅我相信正是他把运气带给了我,而且为了他把快乐带给别人时的快乐。从走进教室的第一天算起,我只在这座学校正式待了十个月。这个,是他和我都没有想到的。
第二件事,发生在小巷转弯处的破屋门前。我走近的时候,一群孩子正挤在那儿,朝里望。里头很暗,要不就是外边太明亮,我好一阵没有看清那是个老人。虽是夏天,他身上的棉衣也不该破碎得像一只鹅绒枕头,当然没有那样的洁白。一只麻袋中露出一些肮脏的废纸,瘫在地上;一只用铁丝弯成的扒子,木柄雪亮,仰面躺着;一只同样雪亮的碗和一只生了锈的锅,郑重地放在木床板上,像是两件文物;响着的,是一只苍蝇。在我受到的教育中,一些我并不真正知道的什么,仿佛近了一点;我仿佛知道的另外一些什么,远了一点。让人在饶舌和沉默之间左右不是。老人抬起头,眼睛晶亮晶亮,刀子似地一闪,孩子们就一哄而散。许多年以后,我才从朋友的书中知道了,只有就要饿死的人,才有那样晶亮的眼睛。我又经过那里的时候,破屋已经拆掉了,我想,老人自然是死了。这一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六周年。
其实,无论在哪儿,这样的景象都不足为怪,现在也是。可新中国的同义语即是人人都过上幸福的生活。我相信这个。——你无法不相信一个和你一同长大的说法,甚至你本人都是它的一部分,直到你有勇气首先否定你自己。我当时很吃惊。可我没有想到我应该而且可能为那老人做点什么,是使我日后更吃惊的事。我只是一哄而散的孩子中间的一个。我只是一名看客。类似的事情我以后看过不少,许多淡忘了。不忘的是那双眼睛,晶亮地长在我的背上,晶亮地看着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