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天下>> 小说评论>> 闫红 Yan Go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75年)
破译张爱玲的情感密码:哪一种爱不千疮百孔
  张爱玲所以能成为张爱玲,才华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在于她有那样一个沧桑堆积的家族背景。她的祖父是晚清名臣张佩纶,曾外祖父是更有名的李鸿章,父亲是旧式才子,母亲是新潮淑女,还有孤僻的姑姑,软弱的弟弟……她一生爱过两个男人,胡兰成和赖雅,一个是处处留情自命不凡的汉奸文人,一个是江郎才尽寄人篱下的美国共产党员,不管张爱玲本人是否情愿,她的名字已经永远和这些人连在一起,要了解张爱玲,了解张爱玲的作品,这些人就是不可回避的话题。
  
  安徽才女作家闫红,一向以敏锐独到的观察视角和犀利洒脱的文风赢得众多网友的追捧,在这本新作中,她将隐藏在张爱玲背影中的那些人一一请到幕前,还原成有血有肉的真实个体,借由对他们的性格、际遇的观察走入他们的人生,通过他们与张爱玲的情感联系探求张爱玲独特的心灵世界,用闫红的话说,是“通过她的亲人,还原一个张爱玲的前世今生”。
序:张爱玲是怎样炼成的(1)
  今年春天的某个上午,一如往常被“囚禁”在电脑前,突然接到区号是石家庄的电话,一个中气十足的声音说,你好,我是张爱玲的堂弟。
  我首先是惊奇一下,当然也有点半信半疑,但还是可以想象,几个月来一直在《燕赵都市报》上开专栏,讲述张爱玲的亲人们的人生,张家祖籍正是河北,那么,招来一个“张爱玲的堂弟”,就不足为奇了。
  关键是,张爱玲的堂弟找我干吗呢?虽自认为下笔谨慎且充满善意,但既有的经验告诉我,被写体的感觉,和局外人的感觉,往往差了十万八千里,局外人觉得无伤大雅的轶闻,在当事人心中,没准就是讳莫如深的阴影,难不成,这位也是“寻仇”来了?
  我还在细细揣度,便听见那边热情的声音,说,我要谢谢你,谢谢你为我十一叔说了句公道话,我看过的关于十一叔的文字里,没有谁提到他是爱张爱玲的,谢谢你看出这一点。
  “十一叔”这称呼,让我想起《胭脂扣》里的十三少,那年头大约都是按照族中排序来称呼,如今想来,一个交际场合要接触到那么多数目字,一定让人晕头转向。不过,这位“十一叔”倒是指向明确,一定是张爱玲的父亲张志沂,我曾写到他和张爱玲之间那千疮百孔千转百合的爱,彼此默契的恩怨。
  果然,这位来电者,张允傥先生,正是和张爱玲同一个曾祖父的堂弟,张志沂是他的堂叔,他幼年也在上海,6岁那年,和家门里另外两位兄弟去张志沂家拜年,每人得了100块银元的压岁钱,在当时,这是一个不菲的数额。
  那是1942年,张爱玲早已搬走,他只见到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大家都喊他“tan先生”,他始终没闹清楚那个“tan”应该是哪个字,隐约感到是个诨号,好像是在嘲弄张子静的斯文孱弱。
  他的印象中,张志沂是个很有才华的人,而堂婶孙用蕃也不像张爱玲书中描画得那么刁恶,是一个温柔的知书达理的女人,当然,各人有各人的角度,这都无所谓,但没有人看出张志沂对女儿的那份情感,让他觉得很遗憾。
  他说,张爱玲离去之后,她的房子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摆设,谁也不许进去,连对孙用蕃都是禁区,只有张志沂没事时就会进去坐坐,发上一会儿愣。
  张爱玲的文章中曾说,孙用蕃把她的东西都送了人,叫嚣着就当她死了,但对于七十二岁老人张允傥先生提供的这个细节,我还是决定采信,他没有必要对我撒这个谎,而张志沂对女儿的心情确实如此矛盾,他很有可能一方面任由妻子将张爱玲的东西送人,另一方面,又独留一隅,独自品味。
  1951年,张先生最后一次来到十一叔家,却在巷口看见十一婶正在卖古董,见到他就说,别去看了,你十一叔现在太惨了!那时,张志沂已经家徒四壁,极度落魄,之后不久,张允傥就搬离了上海。
  关于十一叔的往事,张先生就留下这么些柔和而又恍惚的记忆,他似乎有些抱歉,觉得不能为我提供更多,说族中还有一位张辅合先生,现居鞍山,对张家往事特别知情,还曾编过一部家谱,他告诉了我张辅合先生的电话号码。
  我迟迟没打那个号码,主动跟陌生人联络,我总有些心理压力,不知道对方性情如何,手边是否忙碌,是否愿意跟我交流,直拖到初秋,某个早晨,对自己说,好吧,今天一定要打这个电话了。
序:张爱玲是怎样炼成的(2)
  与张允傥先生的热情不同,张辅合先生的声音平稳而从容,说起张家往事,仿佛脑子里就有一部纪年,不,纪年还不够,他对那些细节,细节之后的人情世故,亦能娓娓道来,听他说话,如对这明晃晃的秋天,如观略略泛黄但韧性依旧的书卷,不由得要屏息静气。
  谈及爱玲父亲与姑姑之间的那段官司,张辅合先生道出些内情。按照张爱玲的说法,她祖母死后,她姑姑和父亲便跟着异母兄生活,直到张爱玲的弟弟出生,才分了家,各自过活。可是那财产分得颇不公道,核心是一套宋版书的归属。张爱玲的父亲和姑姑联手,一道将她伯父告上法庭,原本是个十拿九稳的官司,但最后,张爱玲的伯父赢了。
  张爱玲她爸临阵反戈,撇下妹妹,倒向异母兄,继母孙用蕃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说起这桩恩怨又是一堆车轱辘话,不管怎么说吧,张爱玲伯父张志潜昧下弟弟和妹妹的财产,这一丑恶行为是坐实了。
  我曾与一位张氏家史研究者谈起这个,他站到张志潜立场上,气咻咻地说:“幸好没给他们,不然也是送进当铺。”他有点意气用事了,倒是张辅合先生说得清楚。
  这批宋版书,原是张佩纶用李鞠耦的嫁妆,从前任舅子那里买来的,辛亥革命时,旧日的贵族从京城出逃,这批书辗转落到了于右任手中,看着都没可能再回来,尘埃落定之后,是张志潜写了信去要,这批书等于是失而复得,而张志潜功莫大焉。
  张志潜向来作风强势,照顾家人,承担祭祀,编印父亲著作,有典型的家族中老大的做派,他决定留下这些书,既强词夺理,也自说自话,却不见得就那么黑暗肮脏,确实有珍惜父亲遗物的缘故,经济价值倒在其次,上世纪80年代初,他将书一股脑儿捐献给了上海图书馆,那是个让人放心的去处。
  虽然这不足以让我认同张志潜的做法,但对他的形象有所改观,生活总有源源不尽的层次,须得一层层看下去。
  那年,张爱玲“考证”出李家跟写《孽海花》的曾朴的交情,感到很得意;如今,跟张家两位老先生谈话,能得到这一鳞片爪的细节,我也很高兴。它使我穿越张爱玲笔下那清楚决绝的亲情世界,看到生活的混沌与丰富,而追问这个,也是张爱玲喜欢干的。
  她的口号是要从传奇里看普通人,又从普通人身上看传奇,她习惯于严格地写实,唯恐有脱离了生活的荒腔走板。只是写到自己的家族,尽管力作公允,还是难免带点偏见,我这样热衷于探佚,我想她是会赞同的。
  而我对于张爱玲的家事如此热衷,则因为,张爱玲所以能成为张爱玲,才华是一个原因,更重要的,在于她有那样一个沧桑堆积的家族背景。
  她初露峥嵘时,傅雷这么形容广大读者的目瞪口呆,“太突兀了,太像奇迹了”,后来胡兰成初读她的小说,也有似真非真的魔幻之感——她那一手犀利又华丽的文字,实在不像出自二十出头的女生之手。
  不过,天上或许可以掉下一个林妹妹,却掉不下一个张爱玲,她如此早熟,跟大家族的生活方式有关,人来人往间,成就多少世故人心,我自己就是通过亲戚间噪噪切切的闲言碎语开始阅读理解人生的。她的祖父是晚清名臣张佩纶,曾外祖父是更有名的李鸿章,随着辛亥革命等一系列变故,昔日的辉煌已经变成“蹉跎暮容色,煊赫旧家声”的慨叹,但正是那夕阳余烬,照进张爱玲的字里行间,如飞金走彩,韵味无穷。
  《金锁记》里七巧的原型,张爱玲称作“三妈妈”的,是李鸿章的孙媳妇;《创世纪》里紫薇的原型,是张爱玲的姨奶,李鸿章的小女儿;《茉莉香片》里的聂传庆,很有些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的模样儿,《花凋》里的郑先生,那个“酒精里泡着的孩尸”,摆明了就是张爱玲的舅舅黄定柱,据说小说出来后,这位舅舅大发雷霆,说,她问我什么,我都告诉她,现在倒在文章里骂起我来了。
  写小说的张爱玲,就有这种见佛灭佛的狠劲儿,在旖旎的文字间杀伐决断,真得用她自己引用过的诗句:静静的杀机。
  不过,若她的家族,只是作为她撷取写作素材的自留地,那么,她跟自己的被写体之间,总归是隔了一层,她的家族对她更深的意义是,起头就影响了她的心灵,她呼吸感知着那种氛围,形成了自己的身世之感。
  父亲的温度和遗少习气,母亲的激进与矫情,姑姑的真实和冷清,弟弟的可爱与软弱,随着时代的翻云覆雨,都推到了极致,张爱玲一路走来,遇见这样的亲人,才有这样的一个她,和这样的一些作品。
  托马斯?沃尔夫说,每个作家的作品,都是他(她)本人的自传,我觉得,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他(她)本人的心灵史。回望张爱玲的家事,对于更深刻地理解张爱玲,是有好处的,我梦想通过她的亲人,还原一个张爱玲的前世今生——别急着嘲笑我,我也知道是痴心妄想,我哪里能够做到还原呢?不过是用我自己的心,照一照罢了。
首页>> 旅游天下>> 小说评论>> 闫红 Yan Go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7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