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天下>> 地理类>> 郦道元 Li Daoyuan   中国 China   北魏   (466年527年)
水经注
  宇宙未有之奇书
  《水经注》是公元6世纪北魏时郦道元所著,是我国第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进程中有过深远影响,自明清以后不少学者从各方面对它进行了深入细致的专门研究,形成了一门内容广泛的“郦学”。
  郦道元,字善长,北魏涿州郦亭(今河北涿县南)人。他生年说法不一,尚难确定。史书仅记载他于孝昌三年(527年)被害于阴盘驿亭(今陕西临潼县东)。他出身仕宦之家,少年时随父官居山东,喜好游历,酷爱祖国锦绣河山,培养了“访渎搜渠”的兴趣。成年后承袭其父封爵,封为永宁伯,先后出任太尉掾、书侍御史、冀州镇东府长史、颖川太守、鲁阳太守、东荆州刺史、河南尹、黄门侍郎、侍中兼摄行台尚书、御史中尉等职。他利用任职机会,周游了北方黄淮流域广大地区,足迹遍布今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内蒙、山东、江苏、安徽等省区。每到一地都留心勘察水道形势,溯本穷源,游览名胜古迹,在实地考察中广泛搜集各种资料,以补文献不足,从而完成了举世无双的地理名著《水经注》。郦道元自幼好学,历览奇书,除《水经注》外,还撰有《本志》13卷及《七聘》诸文,但都已亡佚,仅《水经注》得以流传。
  我国古代记载河流的专著就叫《水经》,其作者历来说法不一,二说晋郭璞撰,一说东汉桑钦撰,又说郭璞曾注桑钦撰的《水经》。当代郦学家陈桥驿认为即使汉桑钦撰有《水经》,晋郭璞为其作注确有其事,但这部《水经》和《水经注》也都已失传,今本郦道元所注的《水经》当是另外一部,是无名氏所为,其成书年代,诸家说法不一,全祖望认为是东汉初,戴震认为是三国时作品,今人钟凤年又认为是新莽时所作,诸说尚难确认,不过大体应为汉魏之作不成问题。
  《水经注》则是以注《水经》而得名。
  郦道元为何要为《水经》作注呢?在他自己序文中就写道:首先,古代地理书籍,《山海经》过于荒杂,《禹贡》、《周礼·职方》只具轮廓,《汉书·地理志》记述又不详备,而一些都、赋限于体裁不能畅所记述《水经》一书虽专述河流,具系统纲领,但未记水道以外地理情况。他在游历大好河山时所见所闻十分丰富,为了把这些丰富的地理知识传于后人,所以他选定《水经》一书为纲来描述全国地理情况。正如王先谦所说,郦道元注《水经》的目的在于“因水以证地,即地以存右”(《王先谦合校本序》)。其次,他认识到地理现象是在经常变化的,上古情况已很渺茫,其后部族迁徙、城市兴衰、河道变迁、名称交互更替等等都十分复杂,所以他决定以水道为纲,可以进而描述经常变化中的地理情况。而更重要的是,他当时身处政局分裂时代,他向往祖国统一,着眼于《禹贡》所描写过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版图广大的祖国,他利用属于全国的自然因素河流水系来作纲,可以把当时人为的政治疆界的限制打破了,从而充分体现他要实施祖国统一的决心。由此说明郦道元是一位爱国主义者,他所著的《水经注》是一部爱国主义著作。
  《水经注》是以《水经》所记水道为纲,《唐六典》注中称《水经》共载水道137条,而《水经注》则将支流等补充发展为1252条。今人赵永复将全书水体包括湖、淀、陂、泽、泉、渠、池、故渎等算入,实记2596,倍于《唐六典》之数。
  注文达30万字。涉及的地域范围,除了基本上以西汉王朝的疆域作为其撰写对象外,还涉及到当时不少域外地区,包括今印度、中南半岛和朝鲜半岛若干地区,覆盖面积实属空前。
  所记述的时间幅度上起先秦,下至南北朝当代,上下约2000多年。它所包容的地理内容十分广泛,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掌故、神话故事等等,真可谓是我国6世纪的一部地理百科全书,无所不容。难能可贵的是这么丰富多彩的内容并非单纯地罗列现象,而是有系统地进行综合性的记述。侯仁之教授概括得最为贴切:“他赋予地理描写以时间的深度,又给予许多历史事件以具体的空间的真实感。”(《水经注选释·前言》)
  《水经注》是我国古代地理名著,其内容包括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各个方面。在自然地理方面,所记大小河流有1000余条,从河流的发源到入海,举凡干流、支流、河谷宽度、河床深度、水量和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冰期以及沿河所经的伏流、瀑布、急流、滩濑、湖泊等等都广泛搜罗,详细记载。所记湖泊、沼泽500余处,泉水和井等地下水近300处,伏流有30余处,瀑布60多处。所记各种地貌,高地有山、岳、峰、岭、坂、冈、丘、阜、崮、障、峰、矶、原等,低地有川、野、沃野、平川、平原、原隰等,仅山岳、丘阜地名就有近2000处,喀斯特地貌方面所记洞穴达70余处,植物地理方面记载的植物品种多达140余种,动物地理方面记载的动物种类超过100种,各种自然灾害有水灾、旱灾、风灾、蝗灾、地震等,记载的水灾共30多次,地震有近20次。
  在人文地理方面,所记的一些政区建置往往可以补充正史地理志的不足。所记的县级城市和其他城邑共2800座,古都180座,除此以外,小于城邑的聚落包括镇、乡、亭、里、聚、村、墟、戍、坞、堡等10类,共约1000处。在这些城市中包括国外一些城市,如在今印度的波罗奈城、巴连弗邑、王舍新城、瞻婆国城等,林邑国的军事要地区粟城和国都典冲城等都有详细记载。交通地理包括水运和陆路交通,其中仅桥梁就记有100座左右,津渡也近100处。经济地理方面有大量农田水利资料,记载的农田水利工程名称就有坡湖、堤、塘、堰、堨、覩、墱*、坨、水门、石逗等。还记有大批屯田、耕作制度等资料。在手工业生产方面,包括采矿、冶金、机器、纺织、造币、食品等。所记矿物有金属矿物如金、银、铜、铁、锡、汞等,非金属矿物有雄黄、硫黄、盐、石墨、云母、石英、玉、石材等,能源矿物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此外还有兵要地理、人口地理、民族地理等各方面资料。
  除了丰富的地理内容外,还有许多学科方面的材料。诸如书中所记各类地名约在2万处上下,其中解释的地名就有2400多处。所记中外古塔30多处,宫殿120余处,各种陵墓260余处,寺院26处以及不少园林等。可见该书对历史学、考古学、地名学、水利史学以至民族学、宗教学、艺术等方面都有一定参考价值。以上这些内容不仅在数量上惊人,更重要的是作者采用了文学艺术手法进行了绘声绘色的描述,所以它还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在文学史上居有一定地位。它“写水着眼于动态”,“写山则致力于静态”,它“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山水散文的集锦,神话传说的荟萃,名胜古迹的导游图,风土民情的采访录”。《水经注》在语言运用上也是出类拔萃的,仅就描写的瀑布来说,它所用的词汇就有:泷、洪、悬流、悬水、悬涛、悬泉、悬涧、悬波、颓波、飞清等,真是变化无穷。所以我们说《水经注》不仅是科学名著,也是文学艺术的珍品。
  如此丰富的内容,其价值自不待言。这里仅就历史地理方面来说,就有取之不尽的功效,侯仁之教授曾利用它复原了北京周围古代水利工程,研究了毛乌素沙漠的历史变迁。我们可以运用它来研究古代水道变迁,湖泊湮废、地下水开发、海岸变迁、城市规划、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等等诸多课题。
  《水经注》有如此深远影响,这与郦道元治学态度的认真是分不开的。为了著作此书,他搜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引书多达437种,辑录了汉魏金石碑刻多达350种左右,还采录了不少民间歌谣、谚语方言、传说故事等,并对所得各种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亲自实地考察,寻访古迹,追末溯源,采取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这本书实际上是我国北魏以前的古代地理总结,书中许多珍贵资料早已失传,不少人从中可以辑佚或校正一些古籍。
  当然,如此宏富的巨作,受到当时时代和条件的限制,难免存在不少错误。唐代杜佑在《通典》中即已明确指出其黄河河源问题上的“纰缪”。另外由于他不可能到边远地区和南方进行实地调查,这方面错误也较多些。有些地方的引书也不尽可信等等,但这些并不损害全书价值。
  《水经注》原有40卷,宋初已缺5卷,后人将其所余35卷,重新编定成40卷。由于迭经传抄翻刻,错简夺伪十分严重,有些章节甚至难以辨读。明清时不少学者为研究《水经注》做了大量工作,有的订正了经注混淆500余处,使经注基本恢复了原来面貌。有的做了不少辑佚工作,更多的是做了校勘注疏工作,清末著名学者杨守敬与其弟子熊会贞用了毕生精力撰写了《水经注疏》和编绘了古今对照、朱墨套印的《水经注图》,最近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有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的《水经注疏》,为今后研究利用《水经注》提供了方便。
  
  戴震校勘《水经注》,删去妄增之字 一个多个 ,改正错讹三千多处,补葺阙佚两千多处,足见功夫之深,如段玉裁所说:“凡故训、音声、算数、天文、地理、制度、名物、人事之善恶是非,以及阴阳、气化、道德、性命,莫不究乎其实。”
  ——《戴震全书》
卷一
  ○河水一
  △昆仑墟在西北,
  三成为昆仑丘。
  《昆仑记》曰:昆仑之山三级,下曰樊桐,一名板桐;二曰玄圃,一名阆风;
  上曰层城,一名天庭,是谓太帝之居。
  △去嵩高五万里,地之中也。
  《禹本纪》与此同。高诱称:河出昆山,伏流地中万三千里,禹导而通之,
  出积石山。按《山海经》,自昆仑至积石一千七百四十里,自积石出陇西郡至洛,
  准地志可五千余里。又按《穆天子传》,天子自昆仑山入于宗周,乃里西土之数。
  自宗周瀍水以西,北至于河宗之邦、阳纡之山,三千有四百里,自阳纡西至河首,
  四千里,合七千四百里。《外国图》又云:从大晋国正西七万里,得昆仑之墟,
  诸仙居之。数说不同。道阻且长,经记绵褫,水陆路殊,径复不同,浅见末闻,
  非所详究,不能不聊述闻见,以志差违也。
  △其高万一千里。
  《山海经》称,方八百里,高万仞。郭景纯以为自上二千五百余里。《淮南
  子》称,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六寸。
  △河水
  《春秋说题辞》曰:河之为言荷也。荷精分布,怀阴引度也。《释名》曰:
  河,下也,随地下处而通流也。《考异邮》曰:河者,水之气,四渎之精也,所
  以流化。《元命苞》曰:五行始焉,万物之所由生,元气之腠液也。《管子》曰:
  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故曰,水具财也。而水最为大。水有大小,
  有远近,水出山而流入海者,命曰经水。引佗水入于大水及海者,命曰枝水。出
  于地沟流于大水及于海者,又命曰川水也。《庄子》曰:秋水时至,百川灌河,
  经流之大。《孝经援神契》曰:河者,水之伯,上应天汉。《新论》曰:四渎之
  源,河最高而长,从高注下,水流激峻,故其流急。徐干《齐都赋》曰:川渎则
  河洋洋,发源昆仑,九流分逝。北朝沧洲,惊波沛厉,浮沫扬奔。《风俗通》曰:
  江、河、淮、济为四渎。渎,通也,所以通中国垢浊。《白虎通》曰:其德著大,
  故称渎。《释名》曰:渎,独也,各独出其所而入海。
  △出其东北陬,
  《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北,河水出其东北隅。《尔雅》曰:色白,所渠
  并千七百,一川,色黄。《物理论》曰:河色黄者,众川之流,盖浊之也。百里
  一小曲,千里一曲一直矣。汉大司马张仲《议》曰:河水浊。清澄,一石水,六
  斗泥。而民竞引河溉田,令河不通利。至三月桃花水至,则河决,以其噎不泄也。
  禁民勿复引河。是黄河兼浊河之名矣。《述征记》曰:盟津河津恒浊,方江为狭,
  比淮、济为阔。寒则冰厚数丈。冰始合,车马不敢过,要须狐行,云此物善听,
  冰下无水声乃过。人见狐行方渡。余案《风俗通》云:里语称狐欲渡河,无如尾
  何,且狐性多疑,故俗有狐疑之说,亦未必一如缘生之言也。
  △屈从其东南流,入于渤海。
  《山海经》曰:南即从极之渊也,一曰中极之渊,深三百仞,惟冯夷都焉。
  《括地图》曰:冯夷恒乘云车,驾二龙。河水又出于阳纡。凌门之山,而注于冯
  逸之山。《穆天子传》一曰:天子西征,至阳纡之山,河伯冯夷之所都居,是惟
  河宗氏。天子乃沈珪璧礼焉。河伯乃与天子披图视典,以观天子之宝器,玉果、
  璿珠、烛银、金膏等物。皆《河图》所载,河伯以礼穆王。视图,方乃导以西迈
  矣。粤在伏羲,受龙马图于河,八卦是也。故《命历序》曰:《河图》,帝王之
  阶,图载江河山川州界之分野。后尧坛于河,受《龙图》,作《握河记》。逮虞
  舜、夏、商咸亦受焉。李尤《盟津铭》:洋洋河水,朝宗于海。径自中州,《龙
  图》所在。《淮南子》曰:昔禹治洪水,身祷阳纡。盖于此也。高诱以为阳纡,
  秦薮,非也。释氏《西域志》曰:阿耨达太山,其上有大渊水,宫殿楼观甚大焉,
  山即昆仑山也。《穆天子传》二曰:天子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丰
  隆之葬。丰隆,雷公也。雷电龙即阿耨达宫也。其山出六大水。山西有大水,名
  新头河。郭义恭《广志》曰:甘水也。在西域之东,名曰新陶水。山在天竺国西,
  水甘,故曰甘水。有石盐,白如水精,大段则破而用之。康泰曰:安息、月支、
  天竺、至伽那调洲,皆仰此盐。释法显曰:度葱岭已,入北天竺境。于此顺岭,
  西南行十五日,其道艰阻,崖岸险绝,其山惟石,壁立千仞,临之目眩,欲进则
  投足无所。下有水,名新头河。昔人有凿石通路施倚梯者,凡度七百梯。度已,
  蹑悬絙过河,河两岸相去咸八十步。九译所绝,汉之张骞、甘英皆不至也。余
  诊诸史传,即所谓罽宾之境,有磐石之隥,道狭尺余,行者骑步相持,縆桥相
  引,二十许里,方到县度。阻险危害,不可胜言。郭义恭曰:乌秅之西,有悬
  度之国,山溪不通,引绳而度,故国得其名也。其人山居,佃于石壁间,累石为
  室,民接手而饮,所谓援饮也。有白草、小步马。有驴无牛。是其悬度乎?释法
  显又言:度河便到乌长国乌长国即是北天竺,佛所到国也。佛遗足迹于此,其迹
  长短在人心念,至今犹尔。及晒衣石尚在。新头河又西南流,屈而东南流,迳中
  天竺国。两岸平地,有国名毗荼,佛法兴盛。又迳蒲那般河,河边左右,有二十
  僧伽蓝。此水流迳摩头罗国,而下合新头河。自河以西,天竺诸国,自是以南,
  皆为中国,人民殷富。中国者,服食与中国同,故名之为中国也。泥洹已来,圣
  众所行威仪法则,相承不绝。自新头河至南天竺国,迄于南海,四万里也《释氏
  西域记》曰:新头河,经罽宾,犍越、摩诃剌诸国,而入南海,是也。阿耨达山
  西南,有水名遥奴。山西南小东,有水名萨罕,小东,有水名恒伽。此三水同出
  一山,俱入恒水。康泰《扶南传》曰:恒水之源,乃极西北,出昆仑山中,有五
  大源。诸水分流,皆由此五大源。枝扈黎大江出山,西北流,东南注大海。枝扈
  黎即恒水也。故释氏《西域志》有恒曲之目。恒北有四国,最西头恒曲中者是也。
  有拘夷那褐国。《法显传》曰:恒水东南流,迳拘夷那竭国南,城北双树间,有
  希连禅河,河边,世尊于此北首般泥洹,分舍利处。支僧载《外国事》曰:佛泥
  洹后,天人以新白緤裹佛,以香花供养,满七日,盛以金棺,送出王宫,度一
  小水,水名醯兰那,去王宫可三里许,在宫北,以栴檀木为薪,天人各以火烧薪,
  薪了不然。大迦叶从流沙还,不胜悲号,感动天地。从是之后,他薪不烧而自然
  也。王敛舍利,用金作斗,量得八斛四斗。诸国王、天、龙,神王,各得少许,
  斋还本国,以造佛寺。阿育王起浮屠于佛泥洹处,双树及塔,今无复有也。此树
  名娑罗树,其树华名娑罗佉也。此花色白如霜雪,香无比也。竺芝《扶南记》
  曰:林杨国,去金陈国步道二千里,车马行,无水道,举国事佛。有一道人命过,
  烧葬,烧之数千束樵,故坐火中,乃更著石室中,从来六十余年,尸如故不朽,
  竺芝目见之。夫金刚常住,是明永存。舍利刹见,毕天不朽,所谓智空罔穷,大
  觉难测者矣。其水乱流注于恒。恒水又东迳毗舍利城北。释氏《西域志》曰:毗
  舍利,维邪离国也。支僧载《外国事》曰:维邪离国,去王舍城五十由旬。城周
  圆三由旬。维摩诘家在大城里,宫之南,去宫七里许,屋宇坏尽,惟见处所尔。
  释法显云:城北有大林重阁,佛住于此,本菴婆罗女家施佛起塔也。城之西北三
  里,塔名放弓仗,恒水上流,有一国,国王小夫人生一肉胎。大夫人妒之,言汝
  之生,不祥之征。即盛以木函,掷恒水中。下流有国王游观,见水上木函,开看,
  见千小儿,端正殊好。王取养之,遂长大,甚勇健,所往征伐,无不摧服。次欲
  伐父王本国,王大愁忧。小夫人问何故愁忧?王曰:彼国王有千子,勇健无比,
  欲来伐吾国,是以愁尔。小夫人言勿愁,但于城西作高楼,贼来时,置我楼上,
  则我能却之。王如是言。贼到,小夫人于楼上语贼云:汝是我子,何故反作逆事?
  贼曰:汝是何人,云是我母?小夫人曰:汝等若不信者,尽张口仰向。小夫人即
  以两手捋乳,乳作五百道,俱坠千子口中。贼知是母,即放弓仗。二父王作是思
  惟皆得辟支佛。今二塔犹在。后世尊成道,告诸弟子,是吾昔时放弓仗处,后人
  得知,于此处立塔,故以名焉。千小儿者,即贤劫千佛也。释氏《西域志》曰:
  恒曲中次东,有申迦扇柰揭城,即佛下三道宝阶国也。《法显传》曰:恒水东南
  流,迳僧迦施国南。佛自忉利天东下三道宝阶,为母说法处。宝阶既没,阿育王
  于宝阶处作塔,后作石柱,柱上作师子像,外道少信,师子为吼,怖效心诚。恒
  水又东迳罽绕夷城,城南接恒水。城之西北六七里,恒水北岸,佛为诸弟子说法
  处。恒水又东南迳沙祗国北。出沙祗城南门道东,佛嚼杨枝刺土中,生长七尺,
  不增不减,今犹尚在。恒水又东南,迳迦维罗卫城北,故白净王宫也。城东五十
  里有王园,园有池水,夫人入池洗浴,出北岸二十步,东向举手扳树,生太子。
  太子堕地,行七步,二龙吐水浴太子,遂成井池,众僧所汲养也。太子与难陀等
  扑象角力,射箭入地。今有泉水,行旅所资饮也。释氏《西域志》曰:城北三里,
  恒水上父王迎佛处,作浮图,作父抱佛像。《外国事》曰:迦维罗越国,今无复
  王也。城池荒秽,惟有空处。有优婆塞,姓释,可二十余家,是白净王之苗裔,
  故为四姓,住在故城中为优婆塞。故尚精进,犹有古风。彼曰浮图坏尽,条王弥
  更修治。一浮图,私诃条王送物助成。今有十二道人住其中。太子始生时,妙后
  所扳树,树名须诃。阿育王以青石作后扳生太子像。昔树无复有,后诸沙门取昔
  树栽种之,展转相承,到今树枝如昔,尚荫石像。又太子见行七步足迹,今日文
  理见存。阿育王以青石挟足迹两边,复以一长青石覆上。国人今日恒以香花供养,
  尚见足七形,文理分明,今虽有石覆无异。或人复以数重吉贝,重覆贴著石上,
  逾更明也。太子生时,以龙王夹太子左右,吐水浴太子,见一龙吐水暖,一龙吐
  水冷,遂成二池,今尚一冷一暖矣。太子未出家前十日,出往田阎浮树下坐。树
  神以七宝奉太子,太子不受。于是思维,欲出家也。王田去宫一据。据者,晋言
  十里也。太子以三月十五日夜出家,四天王来迎,各捧马足。尔时诸神天人,侧
  塞空中,散天香花。此时以至河南摩强水,即于此水边作沙门。河南摩强水在迦
  维罗越北,相去十由旬。此水在罗阅祗瓶沙国,相去三十由旬。菩萨于是暂过瓶
  沙,王出见菩萨。菩萨于瓶沙随楼那果园中住一日。日暮便去半达钵愁宿。半达,
  晋言白也,钵愁,晋言山也。白山北去瓶沙国十里,明旦便去。暮宿云兰山,去
  白山六由旬。于是径诣贝多树。贝多树在阅祗北,去云兰山二十里。太子年二十
  九出家,三十五得道,此言与经异,故记所不同。竺法维曰:迦维国,佛所生天
  竺国也。三千日月万二千天地之中央也。康泰《扶南传》曰:昔范旃时,有嘾
  杨国人家翔梨,尝从其本国到天竺,展转流贾。至扶南,为旃说天竺土俗,道法
  流通,金宝委积,山川饶沃,恣其所欲,左右大国,世尊重之。旃问云:今去何
  时可到,几年可回?梨言:天竺去此可三万余里,往还可三年逾,及行,四年方
  返,以为天地之中也。恒水又东迳蓝莫塔。塔边有池,池中龙守护之。阿育王欲
  破塔作八万四千塔,悟龙王所供,知非世有,遂止。此中空荒无人,群象以鼻取
  水洒地,若苍梧、会稽象耕鸟耘矣。恒水又东至五河口,盖五水所会,非所详矣。
  阿难从摩竭国向毗舍离欲般泥洹,诸天告阿阇世王,王追至河上,毗舍离诸梨车
  闻阿难来,亦复来迎,俱到河上。阿难思维,前则阿阇世王致恨,却则梨车复怨,
  即于中河入火光三昧,烧具两般泥洌身二分,分各在一岸。二王各持半舍利还,
  起二塔。渡河南下一由巡,到摩竭提国巴连弗邑,邑即是阿育王所治之城。城中
  宫殿,皆起墙阙,雕文刻镂,累大石作山。山下作石室,长三丈,广二丈,高丈
  余。有大乘婆罗门子,名罗汰私婆,亦名文殊师利,住此城里,爽悟多智,事无
  不达,以清净自居。国王宗敬师之事,赖此一人,宏宣佛法,外不能陵。凡诸中
  国,惟此城为大。民人富盛,竞行仁义。阿育王坏七塔作八万四千塔,最初作大
  塔,在城南二里余。此塔前有佛迹,起精舍,北户向塔。塔南有石柱,大四五围,
  高三丈余。上有铭题云:阿育王以阎浮提布施四方僧,还以金赎塔。塔北三百步,
  阿育王于此作泥犁城。城中有石柱,亦高三丈余。上有师子,柱有铭,记作泥犁
  城因缘及年数日月。恒水又东南,迳小孤石山。山头有石室,石室南向,佛昔坐
  其中,天帝释以四十二事问佛,佛一一以指画石,画迹故在。恒水又西迳王舍新
  城,是阿阇世王所造。出城南四里入谷,至五山里。五山周围,状若城郭,即是
  蓱沙王旧城也。东西五六里,南北七八里。阿阇世王始欲害佛处。其城空荒,又
  无人径。入谷传山,东南上十五里,到耆阇崛山。未至顶三里有石窟,南向,佛
  坐禅处。西北三十步,复有一石窟,阿难坐禅处。天魔波旬化作雕鹫,恐阿难。
  佛以神力,隔石舒手,摩阿难肩,怖即得止。鸟迹、手孔悉存,故曰雕鹫窟也。
  其山峰秀端严,是五山之最高也。释氏《西域记》云:耆阇崛山在阿耨达王舍城
  东北。西望其山。有两峰双立,相去二三里,中道,鹫鸟常居其岭,土人号曰耆
  阇崛山,山名耆阇,鹫也。又竺法维云:王舍城,胡语云罗阅祇国,有灵鹫山,
  胡语云耆阇崛山,山是青石,头似鹫鸟。阿育王使人凿石,假安两翼两脚,凿治
  其身,今见存。远望似鹫鸟形,故曰灵鹫山也。数说不同,远迩亦异。今以法显
  亲宿其山,诵《首楞严》,香华供养,闻见之宗也。又西迳伽耶城南二十里,到
  佛苦行六年坐树处,有林木。西行三里,到佛入水洗浴,天王按树枝得扳出池处。
  又北行二里,得弥家女奉佛乳糜处。从此北行二里,佛于一大树下石上东向坐、
  食糜处。树石悉在,广长六尺,高减二尺。国中寒暑均调,树木或数千岁,乃至
  万岁。从此东北行二十里,到一石窟,菩萨入中,西向结跏趺坐。心念若我成道。
  当有神验,石壁上即有佛影见,长三尺许,今犹明亮。时天地大动,诸天在空言:
  此非过去当来诸佛成道处,去此西南行减半由旬,贝多树下,是过去当来诸佛成
  道处。诸天导引,菩萨起行。离树三十步,天授吉祥草,菩萨受之。复行十五步,
  五百青雀飞来,绕菩萨三币西去。菩萨前到贝多树下,敷吉祥草,东向而坐。时
  魔王遣三玉女从北来试,菩萨魔王自从南来试。菩萨以足指按地,魔兵却散,三
  女变为老姥,不自服。佛于尼拘律树下方石上,东向坐。梵天来诣佛处,四天王
  捧钵处皆立塔。《外国事》曰:毗婆梨,佛在此一树下六年。长者女以金钵盛乳
  糜上佛。佛得乳糜,往尼连禅河浴,浴竟于河边啖糜竟,掷钵水中,逆流百步,
  钵没河中,迦梨郊龙王接取,在宫供养,先三佛钵亦见。佛于河傍,坐摩诃菩提
  树摩诃菩提树去贝多树二里,于此树下,七日思惟道成。魔兵试佛。释氏《西域
  记》曰:尼连水南注恒水,水西有佛树,佛于此苦行,日食麻米六年。西去城五
  里许,树东河上,即佛入水浴处。东上岸尼衢立树下坐修,舍女上糜于此。于是
  西度水,于六年树南贝多树下坐,降魔得佛也。佛图调曰:佛树中枯,其来时更
  生枝叶。竺法维曰,六年树去佛树五里,书其异也。法显从此东南行,还巴连弗
  邑,顺恒水西下,得一精舍,名旷野,佛所住处。复顺恒水西下,到迦尸国波罗
  柰城。竺法维曰:波罗柰国,在迦维罗卫国南千二百里,中间有恒水,东南流。
  佛转法轮处,在国北二十里。树名春浮,维摩所处也。法显曰:城之东北十里许,
  即鹿野苑,本辟支佛住此,常有野鹿栖宿,故以名焉。法显从此还居巴连弗邑。
  又顺恒水东行,其南岸有瞻婆大国。释氏《西域记》曰:恒曲次东,有瞻婆国,
  城南有卜佉兰池,恒水在北,佛下说戒处也。恒水又迳波丽国,即是佛外祖国
  也。法显曰:恒水又东到多摩梨帝国,即是海口也。释氏《西域记》曰:大秦一
  名梨靬,康泰《扶南传》曰:从迦那调洲西南入大湾,可七八里,乃到枝扈黎
  大江口,度江迳西行,极大秦也。又云:发拘利口入大湾中,正西北入,可一年
  余,得天竺江口,名恒水。江口有国,号担袟,属天竺,遣黄门字兴为担袂王。
  释氏《西域记》曰:恒水东流入东海,盖二水所注,两海所纳,自为东西也。
  释氏论:佛图调列《山海经》曰:西海之南,流沙之滨,赤水之后,黑水之
  前,有大山,名曰昆仑。又曰:钟山西六百里有昆仑山,所出五水。祖以佛图调
  《传》也。又近推得康泰《扶南传》,传昆仑山,正与调合。如《传》,自交州
  至天竺最近,泰《传》亦知阿耨达山是昆仑山。释云:赖得调《传》,豁然为解,
  乃宣为《西域图》,以语法汰。法汰以常见怪,谓汉来诸名人,不应河在敦煌南
  数千里,而不知昆仑所在也。释复书曰:按《穆天子传》三:穆王于昆仑侧瑶池
  上,觞西王母。云,去宗周瀍涧万有一千一百里。何得不如调言?子今见泰《传》,
  非为前人不知也。而今以后,乃知昆仑山为无热丘,何云乃胡国外乎?余考释氏
  之言,未为佳证。《穆天子》、《竹书》及《山海经》,皆埋缊岁久,编韦稀绝,
  书策落次,难以缉缀。后人假合,多差远意。至欲访地脉川,不与经符,验程准
  途,故自无会。释氏不复根本众归之鸿致,陈其细趣,以辨其非,非所安也。今
  按《山海经》曰:昆仑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
  有木禾。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郭璞
  曰:此自别有小昆仑也。又按淮南之书,昆仑之上,有木禾、珠树、玉树、璇树,
  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玕在其东,绛树在其南,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
  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间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井,玉横维其西北隅。北门开
  以纳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仑阊阖之中,是其疏圃,
  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饮之不死。河水出其东北陬,
  赤水出其东南陬,洋水出其西北陬,凡此四水,帝之神泉,以和百药,以润万物。
  昆仑之邱,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玄圃之山,
  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禹乃以
  息土填鸿水,以为名山,掘昆仑虚以为下地。高诱曰:地或作池则以仿佛近浮图
  调之说。阿耨达六水,葱岭,于阗二水之限,与经史诸书,全相乖异,又按《十
  洲记》:昆仑山在西海之戍地,北海之亥地,去岸十三万里,有弱水,周币绕山。
  东南接积石圃,西北接北户之室,东北临大阔之井,西南近承渊之谷,此四角大
  山,实昆仑之支辅也。积石圃南头昔西王母告周穆王云:去咸阳三十六万里。山
  高平地三万六千里。上有三角,面方广万里,形如偃盆,下狭上广。故曰昆仑山
  有三角,其一角正北,干辰星之辉,名曰阆风巅。其一角正西,名曰玄圃台。其
  一角正东,名曰昆仑宫。其处有积金,为天墉城,面方千里。城上安金台五所,
  玉楼十二,其北户出,承渊山,又有墉城,金台玉楼,相似如一。渊精之阙,光
  碧之堂,琼华之室,紫翠丹房,景烛日晖,朱霞九光,西王母之所治,真官仙灵
  之所宗,上通旋机,元气流布,五常玉衡。理九天而调阴阳。品物群生,希奇特
  出,皆在于此。天人济济,不可具记。其北海外,又有钟山,上有金台玉阙,亦
  元气之所含,天帝居治处也。考东方朔之言及《经》五万里之文,难言浮图调、
  康泰之是矣。六合之内,水泽之藏,大非为巨,小非为细,存非为有,隐非为无,
  其所苞者广矣。于中同名异域,称谓相乱,亦不为寡。至如东海方丈,亦有昆仑
  之称,西洲铜柱,又有九府之治。东方朔《十洲记》曰:方丈在东海中央。东西
  南北岸相去正等。方丈面各五千里,上专是群龙所聚,有金玉琉璃之宫,三天司
  命所治处。群仙不欲升天者皆往来也。张华叙东方朔《神异经》曰:昆仑有铜柱
  焉,其高入天,所谓天柱也。围三千里,圆周如削。下有回屋,仙人九府治。上
  有大鸟,名曰希有,南向,张左翼覆东王公,右翼覆西王母,背上小处无羽,一
  万九千里,西王母岁登翼上,之东王公也。故其柱铭曰:昆仑铜柱,其高入天,
  圆周如削,肤体美焉。其鸟铭曰:有鸟希有,绿赤煌煌,不鸣不食,东覆东王公,
  西覆西王母。王母欲东,登之自通。阴阳相须,惟会益工。《遁甲开山图》曰:
  五龙见教,天皇被迹,望在无外柱州昆仑山上。荣氏《注》云:五龙治在五方,
  为五行神。五龙降,天皇兄弟十二人,分五方为十二部,法五龙之迹,行无为之
  化,天下仙圣,治在柱州昆仑山上。无外之山,在昆仑东南一万二千里,五龙天
  皇,皆出此中,为十二时神也。《山海经》曰:昆仑之邱,实惟帝之下都,其神
  陆吾,是司天之九部及帝之囿时。然六合之内其苞远矣。幽致冲妙,难本以情,
  万像遐渊,思绝根寻。自不登两龙于云辙,骋八骏于黾途,等轩辕之访百灵,方
  大禹之集会计,儒墨之说,孰使辨哉?
  △又出海外,南至积石山,下有石门,河水冒以西南流。
  《山海经》曰:河水入渤海,又出海外,西北入禹所导积石山。山在陇西郡
  河关县西南羌中。余考群书,咸言河出昆仑,重源潜发,沦于蒲昌,出于海水,
  故《洛书》曰:河自昆仑,出于重野,谓此矣。迳积石而为中国河。故成公子安
  《大河赋》曰:览百川之宏壮,莫尚美于黄河,潜昆仑之峻极,出积石之嵯峨。
  释氏《西域传》曰:河自蒲昌,潜行地下,南出积石。而经文在此,似如不比。
  积石宜在蒲昌海下矣。
卷二
  ○河水二
  △又南入葱岭山,又从葱岭出而东北流,
  河水重源有三,非惟二也。一源西出捐毒之国,葱岭之上,西去休循二百余
  里,皆故塞种也。南属葱岭,高千里。《西河旧事》曰:葱岭在敦煌西八千里,
  其山高大,上生葱,故曰葱岭也。河源潜发其岭,分为二水:一水西迳休循国南,
  在葱岭西。郭义恭《广志》曰:休循国,居葱岭,其山多大葱。又迳难兜国北,
  北接休循,西南去罽宾国三百四十里。河水又西迳罽宾国北。月氏之破,西君大
  夏,塞王南君罽宾。治循鲜城。土地平和,无所不有。金银珍宝,异畜奇物,逾
  于中夏大国也。山险有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人畜同然。河水又西
  迳月氏国南,治监氏城,其俗与安息同。匈奴冒顿单于破月氏,杀其王,以头为
  饮器,国遂分。远过大宛,西居大夏为大月氏。其余小众不能去者,共保南山羌
  中,号小月氏。故有大月氏、小月氏之名也。又西迳安息国南,城临妫水地方数
  千里,最大国也。有商贾车船行旁国,画革旁行,为书记也。河水与蜺罗跂禘水
  同注雷翥海。释氏《西域记》曰:蜺罗跂禘,出阿耨达山之北,西迳于阗国。
  《汉书·西域传》曰:于阗以西,水皆西流,注于西海。又西迳四大塔北。释法
  显所谓糺尸罗国,汉言截头也。佛为菩萨时以头施人,故因名国。国东有投身
  饲饿虎处,皆起塔。又西迳犍陀卫国北,是阿育王子法益所治邑。佛为菩萨时,
  亦于此国以眼施人,其处亦起大塔。又有弗楼沙国。天帝释变为牧牛小儿,聚土
  为佛塔,法王因而成大塔,所谓四大塔也。《法显传》曰:国有佛钵,月氏王大
  兴兵众,来伐此国,欲持钵去,置钵象上,象不能进,更作四轮车载钵,八象共
  牵,复不进,王知钵缘未至,于是起塔,留钵供养,钵容二斗,杂色而黑多,四
  际分明,厚可二分,甚光泽。贫人以少花投中便满,富人以多花供养,正复百千
  万斛,终亦不满。佛图调曰:佛钵,青玉也,受三斗许,彼国宝之。供养时,愿
  终日香花不满,则如言。愿一把满,则亦便如言。又按道人竺法维所说:佛钵在
  大月支国,起浮图,高三十丈,七层,钵处第二层,金络络锁县钵,钵是青石。
  或云:悬钵虚空。须菩提置钵在金机上,佛一足迹与钵共在一处。国王臣民,悉
  持梵香七宝璧玉,供养塔迹。佛牙、袈裟、顶相舍利,悉在弗楼沙国。释氏《西
  域记》曰:犍陀越王城西北,有钵吐罗越城,佛袈裟王城也。东有寺。重复寻川
  水西北十里,有河步罗龙渊,佛到渊上浣衣处,浣石尚存。其水至安息,注雷翥
  海。又曰:犍陀越西,西海中有安息国。竺芝《扶南记》曰:安息国去私诃条国
  二万里,国土临海上,即《汉书》安息国也。户近百万,最大国也。《汉书·西
  域传》又云:犁靬、条支临西海。长老传闻,条支有弱水,西王母,亦未尝见。
  自条支乘水西行,可百余日,近日所入也。或河水所通西海矣。故《凉土异物志》
  曰:葱岭之水,分流东西,西入大海,东为河源。《禹记》所云昆仑者焉。张骞
  使大宛而穷河源,谓极于此而不达于昆仑者也。河水自葱岭分源,东迳伽含罗国。
  释氏《西域记》曰:有国名伽舍罗逝,此国狭小,而总万国之要道无不由。城南
  有水,东北流出罗逝西山,山即葱岭也。迳岐沙谷,出谷分为二水。一水东流,
  迳无雷国北,治卢城。其俗与西夜子合同。又东流迳依耐国北,去无雷五百四十
  里,俗同子合。又东迳蒲犁国北,治蒲犁合,北去疏勒五百五十里,俗与子合同。
  河水又东,迳皮山国北,治皮山城,西北去莎车三百八十里。
  △其一源出于阗国南山,北流,与葱岭河合,东注蒲昌海。
  河水又东与于阗河合。南源导于阗南山,俗谓之仇摩置。自置北流,迳于阗国
  西。治西城,山多玉石。西去皮山三百八十里,东去阳关五千余里。释法显自乌夷
  西南行,路中无人民,沙行艰难,所迳之苦,人理莫比。在道一月五日,得达于阗,
  其国殷庶,民笃信,多大乘学,威仪齐整,器钵无声。城南一十五里,有利刹寺,
  中有石鞾,石上有足迹。彼俗言是辟支佛迹,法显所不传,疑非佛迹也。又西北
  流注于河。即《经》所谓北注葱岭河也。南河又东,迳于阗国北。释氏《西域记》
  曰:河水东流三千里,至于阗,屈东北流者也。《汉书·西域传》曰:于阗已东,
  水皆东流。南河又东北,迳扜弥国北,治扜弥城,西去于阗三百九十里。南河
  又东迳精绝国北,西去扜弥四百六十里。南河又东迳且末国北,又东,右会阿
  耨达大水。释氏《西域记》曰:阿耨达山西北有大水,北流注牢兰海者也。其水
  北流,迳且末南山,又北,迳且末城西,国治且末城,西通精绝二千里,东去鄯
  善七百二十里。种五谷,其俗略与汉同。又曰且末河东北流,迳且末北,又流而
  左会南河。会流东逝,通为注滨河。注滨河又东,迳鄯善国北,治伊循城,故楼
  兰之地也。楼兰王不恭于汉。元凤四年,霍光遣平乐监传介子刺杀之,更立后王。
  汉又立其前王质子尉屠耆为王,更名其国为鄯善。百官祖道横门。王自请天子曰:
  身在汉久,恐为前王子所害,国有伊循城,土地肥美,愿遣将屯田积粟,令得依
  威重。遂置田以镇抚之。敦煌索劢,字彦义,有才略。刺史毛奕表行贰师将军将
  酒泉、敦煌兵千入,至楼兰屯田,起白屋,召鄯善、焉耆、龟兹三国兵各千,横
  断注滨河。河断之日,水奋势激,波陵冒堤。劢厉声曰:王尊建节,河堤不溢。
  王霸精诚,呼沱不流。水德神明,古今一也。劢躬祷祀,水犹未减,乃列阵被杖,
  鼓噪讙叫,且刺且射,大战三日,水乃回减,灌浸沃衍,胡人称神。大田三年,
  积粟百万,威服外国。其水东注泽。泽在楼兰国北,治扜泥城,其俗谓之东故
  城,去阳关千六百里,西北去乌垒千七百八十五里,至墨山国千三百六十五里。
  西北去车师千八百九十里,土地沙卤,少田,仰谷旁国。国出玉,多葭苇、柽柳、
  胡桐、白草。国在东垂,当白龙堆,乏水草,常主发导,负水担粮迎送汉使,故
  彼俗谓是泽为牢兰海也。释氏《西域记》曰:南河,自于阗东迤北三千里,至鄯
  善,入牢兰海者也。北河自岐沙东分,南河,即释氏《西域记》所谓二支北流,
  迳屈茨、乌夷、禅善,入牢兰海者也。北河又东北流,分为二水,枝流出焉。北
  河自疏勒迳流南河之北。《汉书·西域传》曰:葱岭以东,南北有山,相距千余
  里,东西六千里,河出其中。暨于温宿之南,左合枝水。枝水上承北河于疏勒之
  西,东北流迳疏勒国南,又东北与疏勒北山水合。水出北溪,东南流迳疏勒城下。
  南去莎车五百六十里,有市列,西当大月氏、大宛、康居道。释氏《西域记》曰:
  国有佛浴床,赤真檀木作之,方四尺。王于宫中供养。汉永平十八年,耿恭以戊
  己校尉,为匈奴左鹿蠡王所逼,恭以此城侧涧傍水,自金蒲迁居此城。匈奴又来
  攻之,壅绝涧水。恭于城中穿井,深一十五丈,不得水。吏士渴乏,笮马粪汁饮
  之。恭乃仰天叹曰:昔贰师拔佩刀刺山,飞泉涌出。今汉德神明,岂有穷哉?整
  衣服,向井再拜,为吏士祷之。有顷,水泉奔出,众称万岁。乃扬水以示之,虏
  以为神,遂即引去。后车师叛,与匈奴攻恭。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
  恭与士卒同生死,咸无二心。围恭,不能下。关宠上书求救。建初元年,章帝纳
  司徒鲍昱之言,遣兵救之。至柳中,以校尉关宠分兵入高昌壁,攻交河城,车师
  降。遣恭军吏范羌将兵二千人迎恭,遇大雪丈余,仅能至。城中夜闻兵马声大恐。
  羌遥呼曰:我范羌也。城中皆称万岁,开门相持涕泣,尚有二十六人,衣履穿决,
  形容枯槁,相依而还。枝河又东迳莎车国南,治莎车城,西南去蒲犁七百四十里。
  汉武帝开西域,屯田于此。有铁山,出青玉。枝河又东迳温宿国南,治温宿城,
  土地物类与鄯善同。北至乌孙赤谷六百一十里。东通姑墨二百七十里。于此枝河
  右入北河。北河又东迳姑墨国南,姑墨川水注之。水导姑墨西北赤沙山,东南流
  迳姑墨国西,治南城。南至于阗,马行十五日。土出铜铁及雌黄。其水又东南流,
  右注北河。又东迳龟兹国南,又东,左合龟兹川。水有二源:西源出北大山南。
  释氏《西域记》曰:屈茨北二百里有山,夜则火光,昼日但烟。人取此山石炭,
  治此山铁,恒充三十六国用。故郭义恭《广志》云:龟兹能铸冶。其水南流迳赤
  沙山。释氏《西域记》曰:国北四十里,山上有寺,名雀离,大清净。又出山东
  南流,枝水左派焉。又东南,水流三分,右二水俱东南流,注北河。东川水出龟
  兹东北,赤沙积梨南流。枝水右出,西南入龟兹城,音屈茨也,故延城矣。西去
  姑墨六百七十里。川水又东南流,迳于轮台之东也。昔汉武帝初通西域,置校尉屯
  田于此。搜粟都尉桑弘羊奏言:故轮台以东,地广,饶水草,可溉田五千顷以上。
  其处温和田美,可益通沟渠,种五谷,收获与中国同。时匈奴弱,不敢近西域,
  于是徙莎车相去千余里,即是台也。其水又东南流,右会西川枝水,水有二源,
  俱受西川。东流迳龟兹城南,合为一水。水间有故城,盖屯校所守也。其水东南
  注东川水东川水又东南迳乌垒国南,治乌垒城,西去龟兹三百五十里。东去玉门、
  阳关二千七百三十八里,与渠犁田官相近。土地肥饶,于西域为中,故都护治焉。
  汉使侍郎郑吉并护北道,故号都护,都护之起,自吉置也。其水又东南注大河。
  大河又东,左会敦薨之水。其水出焉耆之北敦薨之山,在匈奴之西,乌孙之东。
  《山海经》曰:敦薨之山,敦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出于昆仑之东北
  隅,实惟河源者也。二源俱道,西源东流分为二水,左水西南流,出于焉耆之西,
  迳流焉耆之野,屈而东南流,注于敦薨之渚。右水东南流,又分为二,左右焉耆
  之国,城居四水之中,在河水之洲,治员渠城,西去乌垒四百里,南会两水,同
  注敦薨之浦。东源东南流,分为二水,涧澜双引,洪湍濬发,俱东南流,迳出焉
  耆之东,导于危须国西。国治危须城,西去焉耆百里。又东南流,注于敦薨之数。
  川流所积,潭水斯涨,溢而为海。《史记》曰:焉耆近海,多鱼鸟,东北隔大山,
  与车师接。敦薨之水,自海西迳慰犁国。国治尉犁城,西去都护治所三百里,北
  去焉耆百里。其水又西出沙山铁关谷。又西南流,迳连城别注,裂以为田。桑弘
  羊曰:臣愚以为连城以西,可遣屯田,以威西国。即此处也。其水又屈而南,迳
  渠犁国西。故《史记》曰:西有大河。即斯水也。又东南流,迳渠犁国南。治渠
  犁城,西北去乌垒三百三十里。汉武帝通西域,屯渠犁,即此处也。南与精绝接,
  东北与尉犁接,又南流注于河。《山海经》曰:敦薨之水,西流注于泑泽。盖
  乱河流,自西南注也。河水又东,迳墨山国南,治墨山城,西至尉犁二百四十里。
  河水又东,注宾城南,又东迳楼兰城南而东注,盖墢田士所屯,故城禅国名耳。
  河水又东,注于泑泽,即《经》所谓蒲昌海也。水积鄯善之东北,龙城之西南。
  龙城故姜赖之虚,胡之大国也。蒲昌海溢,烫覆其国,城基尚存而至大,晨发西
  门,暮达东门。浍其崖岸,余溜风吹,稍咸龙形,西面向海,因名龙城。地广千
  里,皆为盐而刚坚也。行人所迳,畜产皆布毡卧之。掘发其下,有大盐,方如巨
  枕,以次相累,类雾起云浮,寡见星日,少禽,多鬼怪。西接鄯善,东连三沙,
  为海之北隘矣。故蒲昌亦有盐泽之称也。《山海经》曰: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
  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河水之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者也。东去玉门
  阳关一千三百里,广袤三百里。其水澄渟,冬夏不减。其中洄湍电转,为隐沦
  之脉,当其澴流之上,飞禽奋翮于霄中者,无不坠于渊波矣。即河水之所潜而
  出于积石也。
  △又东入塞,过敦煌、酒泉、张掖郡南。
  河自蒲昌,有隐沦之证,并间关入塞之始,自此《经》当求实致也。河水重
  源,又发于西塞之外,出于积石之山。《山海经》曰:积石之山,其下有石门,
  河水冒以西南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禹贡》所谓导河自积石也。山在西羌
  之中,烧当所居也。延熹二年,西羌烧当犯塞,护羌校尉段颎讨之,追出塞,至
  积石山,斩首而还。司马彪曰:西羌者,自析支以西滨于河首,左右居也。河水
  屈而东北流,迳析支之地,是为河曲矣。应劭曰:《禹贡》析支,属雍州,在河
  关之西。东去河关千余里,羌人所居,谓之河曲羌也。东北历敦煌、酒泉、张掖
  南。应劭《地理风俗记》曰:敦煌酒泉,其水若酒味故也。张掖,言张国臂掖以
  威羌狄。《说文》曰:郡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
  曰:上大夫县,下大夫郡。至秦始置三十六郡以监县矣。从邑,君声。《释名》
  曰:郡,群也,人所群聚也。黄义仲《十三州记》曰:郡之言君也,改公侯之封
  而言君者,至尊也。郡守专权,君臣之礼弥崇。今郡字君在其左,邑在其右,君
  为元首,邑以载民,故取名于君,谓之郡。《汉官》曰:秦用李斯议,分天下为
  三十六郡。凡郡:或以列国,陈、鲁、齐、吴是也。或以旧邑,长沙、丹阳是也。
  或以山陵,太山、山阳是也。或以川原,西河、河东是也。或以所出,金城,城
  下得金,酒泉,泉味如酒,豫章,樟树生庭,雁门,雁之所育,是也。或以号令,
  禹合诸侯,大计东冶之山,因名会稽,是也。河迳其南,而缠络远矣。河水自河
  曲又东,迳西海郡南,汉平帝时,王莽秉政,欲耀威德,以服远方,讽羌献西海
  之地,置西海郡,而筑五县焉。周海,亭燧相望。莽篡政纷乱,郡亦弃废。河水
  又东迳允川而历大榆、小榆谷北,羌迷唐钟存所居也。永元五年,贯友代聂尚为
  护羌校尉,攻迷唐,斩获八百余级,收其熟麦数万斛,于逢留河上筑城以盛麦,
  且作大航于河峡,作桥渡兵,迷唐遂远依河曲。永元九年,迷唐复与钟存东寇而
  还。十年,竭者王信、耿谭西击迷唐,降之,诏听还大小榆谷。迷唐以汉造河桥,
  兵来无时,故地不可居,复叛居河曲,与羌为雠,种人与官兵击之允川,去迷唐
  数十里营止,遣轻兵挑战,因引还,迷唐追之,至营,因战,迷唐败走,于是西
  海及大、小榆谷无复聚落。隃糜相曹凤上言:建武以来,西戎数犯法,常从烧
  当种起。所以然者,以其居大、小榆谷,土地肥美,又近塞内,与诸种相傍,南
  得钟存,以广其众。北阻大河,因以为固,又有西海鱼监之利,缘山滨河以广田
  畜,故能疆大,常雄诸种。今党援沮坏,亲属离叛,其余胜兵不过数百,宜及此
  时,建复西海郡县,规固二榆,广设屯田,隔塞羌胡交关之路,殖谷富边,省输
  转之役。上拜凤为金城西部都尉,遂开屯田二十七部。列屯夹河,与建威相首尾。
  后羌反,遂能。按段国《沙州记》:吐谷浑于河上作桥,谓之河厉。长一百五十
  步,两岸累石作基陛,节节相次,大木从横,更相镇压。两边俱平,相去三丈,
  并大材,以板横次之,施钧栏,甚严饰桥在清水川东也。
  △又东过陇西河关县北,洮水从东南来流注之。
  河水右迳沙州北。段国曰:浇河西南一百七十里有黄沙。沙,南北一百二十
  里,东西七十里。西极大杨川,望黄沙,犹若人委乾糒于地,都不生草木,荡然
  黄沙,周回数百里,沙州于是取号焉。《地理志》曰:汉宣帝神爵二年,置河关
  县,盖取河之关塞也。《风俗通》曰:百里曰同,总名为县。县,玄也,首也,
  从系倒{巛百},举首易偏矣。言当玄静,平徭役也。《释名》又曰:县,县也县
  于郡矣。黄义仲《十三州记》曰:县,弦也。弦以贞直,言下体之居,邻民之位。
  不轻其誓,施绳用法,不曲如弦。弦声近县,故以取名,今系字在半也。汉高帝
  六年,令天下县邑城。张晏曰:令各自筑其城也。河水又东北流,入西平郡界,
  左合二川,南流入河,又东北,济川水注之。水西南出滥渎,东北流入大谷,谓
  之大谷水。北迳浇河城西南,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迳浇河故城北,有二城,
  东西角倚,东北去西平二百二十里。宋少帝景平中,拜吐谷浑阿豺为安西将军浇
  河公,即此城也。河水又东北,迳黄川城。河水又东,迳石城南,左合北谷水,
  昔段颎击羌于石城,投河坠坑而死者八百余人,即于此也。河水又东北迳黄河城
  南,西北去西平二百一十七里。河水又东北,迳广违城北,右合乌头川水。水发
  远川,引纳支津,北迳城东,而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迳邯川城南。城之左右,
  历谷有二水,导自北山,南迳邯亭,注于河。河水又东,临津溪水注之,水自南
  山,北迳临津城西,而北流注于河。河水又东,迳临津城北,白土城南。《十三
  州志》曰:左南津西六十里,有白土城。城在大河之北,而为缘河济渡之处。魏
  凉州刺史郭淮破羌遮塞于白土,即此处矣。河水又东,左会白土川水。水出白土
  城西北岭下,东南流迳白土城北,又东南注于河。河水又东北会两川,右合二水,
  参差夹岸,连壤负险相望,河北有层山,山甚灵秀。山峰之上,立石数百丈,亭
  亭桀竖。竞热争高,远望々,若攒图之托霄上。其下层岩峭举,壁岸无阶。
  悬岩之中,多石室焉。室中若有积卷矣,而世士罕有津逮者因谓之积书岩。岩堂
  之内,每时见神人往还矣。盖鸿衣羽裳之士,练精饵食之夫耳,俗人不悟其仙者,
  乃谓之神鬼。彼羌目鬼曰唐述,复因名之为唐述山,指其堂密之居,谓之唐述窟。
  其怀道宗玄之士,皮冠净发之徒,亦往栖托焉。故《秦州记》曰:河峡崖傍有二
  窟:一曰唐述窟,高四十丈。西二里有时亮窟,高百丈,广二十丈,深三十丈,
  藏古书五卷,亮,南安人也。下封有水,导自是山,溪水南注河,谓之唐述水。
  河水又东得野亭南,又东北流历研川,谓之研川水。又东北注于河,谓之野城口。
  河水又东历凤林北。凤林,山名也,五峦俱峙。耆彦云:昔有凤乌飞游五峰,故
  山有斯目矣。《秦州记》曰:枹罕原北有凤林川,川中则黄河东流也。河水又东,
  与漓水合,水导源塞外羌中。故《地理志》曰:其水出西塞外,东北流,历野虏
  中迳消铜城西。又东北迳列河城东,考《地说》无目,盖出自戎方矣。左合列水。
  水出西北溪,东北流,迳列城北,右入漓水,城居二水之会也。漓水又北,迳可
  石孤城西,西戎之名也。又东北,左合黑城溪水。水出西北山下,东南流迳黑城
  南。又东南,枝水左出焉。又东南,入漓水。漓水又东北,迳榆城东,榆城溪水
  注之。水出素和细越西北山下,东南流,迳细越川,夷俗乡名也,又东南出狄周
  峡,东南右合黑城溪之枝津。津水上承溪水,东北迳黑城东,东北注之榆溪。又
  东南,迳榆城南,东北注漓水。漓水又东北,迳石门口。山高险绝,对岸若门,
  故峡得阙名矣,疑即皋兰山门也。汉武帝元狩三年,骠骑霍去病出陇西,至皋兰,
  谓是山之关塞也。应劭《汉书音义》曰:皋兰在陇西白石县,塞外,河名也。孟
  康曰:山关名也。今是山去河不远,故论者疑目河山之间矣。漓水又东北,皋兰
  山水自山左右翼注漓水。漓水又东,白石川水注之,水出县西北山下,东南流,
  枝津东注焉。白石川水,又南迳白石城西,而注漓水。漓水又东迳白石县故城南。
  王莽更曰顺砾。阚骃曰:白石县在狄道西北二百八十五里,漓水迳其北。今漓水
  迳其南,而不出其北也。漓水又东,迳白石山北,应劭曰:白石山在东。罗溪水
  注之。水出西南山下,东入漓水。漓水又东,左合罕幵南溪之,水出罕幵西,东
  南流迳罕幵南,注之。《十三州志》曰:广大阪在枹罕西北,罕幵在焉。昔慕容
  吐谷浑自燕历阴山西驰,而创居于此。漓水又东,迳枹罕县故城南。应劭曰:故
  罕羌侯邑也。《十三州志》曰:枹罕县在郡西二百一十里漓水在城南门前东过也。
  漓水又东北,故城川水注之。水有二源:南源出西南山下,东北流,迳金纽大岭
  北,又东北,迳一故城南,又东北,与北水会。北源自西南迳故城北,右入南水,
  乱流东北,注漓水。漓水又东北,左合白石川之枝津水,上承白石川,东迳白石
  城北,又东绝罕幵溪,又东迳枹罕城南,又东入漓水。漓水又东北出峡,北流注
  于河。《地理志》曰:漓水出白石县西塞外,东至枹罕入河。河水又迳左南城南。
  《十三州志》曰:石城西一百四十里,有左南城者也,津亦取名焉。大河又东,
  迳赤岸北即河夹岸也。《秦州记》曰:枹罕有河夹岸,岸广四十丈。义熙中,乞
  佛于此河上作飞桥,桥高五十丈,三年乃就。河水又东,洮水注之。《地理志》
  曰:水出塞外羌中。《沙州记》曰:洮水与垫江水,俱出嵹台山,山南即垫
  江源,山东则洮水源。《山海经》曰:白水出蜀。郭景纯《注》云:从临洮之西
  倾山,东南流入汉,而至垫江。故段国以为垫江水也。洮水同出一山,故知嵹
  台,西倾之异名也。洮水东北流,迳吐谷浑中。吐谷浑者,始是东燕慕容之枝庶,
  因氏其字,以为首类之种号也,故谓之野虏。自洮嵹南北三百里中,地草遍
  是龙须,而无樵柴。洮水又东北流,迳洮阳曾城北。《沙州记》曰:嵹城东
  北三百里有曾城,城临洮水者也。建初二年,羌攻南部都尉于临洮,上遣行车骑
  将军马防与长水校尉耿恭救之,诸羌退聚洮阳,即此城也。洮水又东迳洪和山南,
  城在四山中。洮水又东迳迷和城北,羌名也。又东迳甘枳亭,历望曲,在临洮西
  南,去龙桑城二百里。洮水又东,迳临洮县故城北。禹治洪水,西至洮水之上,
  见长人,受黑玉书于斯水上。洮水又东北流,屈而迳索西城西,建初二年,马防、
  耿恭从五溪,祥谷,出索西,与羌战,破之,筑索西城,徙陇西南部都尉居
  之。俗名赤水城,亦曰临洮东城也。《沙州记》曰:从东洮至西洮一百二十里者
  也。洮水又屈而北,迳龙桑城西,而西北流。马防以建初二年,从安故五溪出龙
  桑,开通旧路者也。俗名龙城。洮水又西迳步和亭东,步和川水注之。水出西山
  下,东北流出山,迳步和亭北,东北注洮水。洮水又北出门峡,历求厥川,蕈川
  水注之,水出桑岚西溪,东流历桑岚川,又东迳蕈川北,东入洮水。洮水又北历
  峡,迳偏桥,出夷始梁,右合蕈垲川水。水东南出石底横下,北历蕈垲川,西北
  注洮水。洮水又东北,迳桑城东又北会蓝川水,水源出求厥川西北溪,东北流迳
  蓝川,历水池城北,东入洮水。洮水又北,迳外羌城西,又北迳和博城东,城在
  山内,左合和博川水。水出城西南山下,东北迳和博城南,东北注于洮水。洮水
  北迳安故县故城西。《地理志》陇西之属县也。《十三州志》曰:县在郡南四十
  七里。盖延转击狄道、安故,五溪反羌,大破之,即此也。洮水又北迳降狄道故
  城西。阚骃曰:今日武始也。洮水在城西北下,又北,陇水注之,即《山海经》
  所谓滥水也。水出鸟鼠山西北高城岭,西迳陇坻,其山岸崩落者,声闻数百里,
  故杨雄称响若坻颓,是也。又西北,历白石山下。《地理志》曰:降狄道东有白
  石山。滥水又西北,迳武街城南。又西北迳降狄道故城东。《百官表》曰:县有
  蛮夷谓之道,公主所食曰邑。应劭曰:反舌左衽,不与华同,须有译言乃通也。
  汉陇西郡治,秦昭王二十八年置。应劭曰:有陇坻在其东,故曰陇西也。《神仙
  传》曰:封君达,陇西人,服炼水银,年百岁,视之如年三十许,骑青牛,故号
  青牛道士。王莽更郡县之名,郡曰厌戎,县曰操虏也。昔马援为陇西太守六年,
  为狄道开渠,引水种秔稻,而郡中乐业,即此水也。滥水又西北流,注于洮水。
  洮水右合二水。左会大夏川水,水出西山,二源合舍而乱流,迳金柳城南。《十
  三州志》曰:大夏县西有故金柳城,去县四十里,本都尉治。又东北迳大夏县故
  城南。《地理志》王莽之顺夏。《晋书地道记》曰:县有禹庙,禹所出也。又东
  北出山,注于洮水。洮水又北,翼带三水,乱流北入河。《地理志》曰:洮水北
  至枹罕,东入河,是也。
  △又东过金城允吾县北。
  金城郡治也,汉昭帝始元六年置。王莽之西海也。莽又更允吾为修远县。河
  水迳其南,不在其北。南有湟水,出塞外,东迳西王母石室、石釜、西海、盐池
  北,故阚骃曰:其西即湟水之源也。《地理志》曰:湟水所出也。湟水又东南流,
  迳龙夷城,故西零之地也。《十三州志》曰:城在临羌新县西三百一十里,王莽
  纳西零之献,以为西海郡,治此城。湟水又东南,迳卑禾羌海北,有盐池,阚骃
  曰:县西有卑禾羌海者也。世谓之青海,东去西平二百五十里,湟水东流,迳湟
  中城北,故小月氏之地也。《十三州志》曰:西平、张掖之间,大月氏之别,小
  月氏之国。范晔《后汉书》曰:湟中月氏胡者,其王为匈奴所杀,余种分散,西
  逾葱岭,其弱者南入山,从羌居止,故受小月氏之名也。《后汉·西羌传》曰:
  羌无弋爰剑者,秦厉公时,以奴隶亡入三河,羌怪为神,推以为豪。河、湟之间,
  多禽兽,以射猎为事,遂见敬信,依者甚众。其曾孙忍,因留湟中,为湟中羌也。
  湟水又东,右控四水,导源四溪,东北流,注于湟。湟水又东,迳赤城北,而东
  入,迳戎峡口,右合羌水,水出西南山下,迳护羌城东,故护羌校尉治。又东北,
  迳临羌城西,东北流注于湟。湟水又东,迳临羌县故城北。汉武帝元封元年以封
  孙都为侯国,王莽之监羌也,谓之绥戎城,非也。湟水又东,卢溪水注之,水出
  西南卢川,东北流,注于湟水。湟水又东,迳临羌新县故城南。阚骃曰:临羌新
  县在郡西百八十里,湟水迳城南也。城有东西门,西北隅有子城。湟水又东,右
  合溜溪、伏溜、石杜、蠡四川,东北流注之。左会临羌溪水,水发新县西北,东
  南流,历县北,东南入湟水。湟水又东,龙驹川水注之,水右出西南山下,东北
  流,迳龙驹城,北流注于湟水。湟水又东,长宁川水注之。水出松山,东南流,
  迳晋昌城,晋昌川水注之。长宁水又东南,养女川水注之。水发养女北山,有二
  源,皆长湍远发,南总一川。迳养女山,谓之养女川。阚骃曰:长宁亭北有养女
  岭,即浩亹山,西平之北山也。乱流出峡,南迳长宁亭东。城有东西门,东北隅
  有金城,在西平西北四十里。《十三州志》曰六十里,远矣。长宁水又东南与一
  水合。水出西山,东南流。水南山上,有风伯祠,春秋祭之。其水东南迳长宁亭
  南,东入长宁水。长宁水又东南流,注于湟水。湟水又东,牛心川水注之。水出
  西南远山,东北流,迳牛心堆东。又北迳西平亭西,东北入湟水。湟水又东,迳
  西平城北。东城,即故亭也。汉景帝六年,封陇西太守北地公孙浑邪为侯国。魏
  黄初中,立西平郡,凭倚故亭,增筑南西北三城,以为郡治。湟水又东,迳土楼
  南。楼北倚山原,峰高三百尺,有若削成。楼下有神祠,雕墙故壁存焉。阚骃曰:
  西平亭北,有土楼神祠者也。今在亭东北五里。右则五泉注之。泉发西平亭北,
  雁次相缀,东北流,至土楼南,北入湟水。湟水又东,右合葱谷水。水有四源,
  各出一溪,乱流注于湟水。又东,迳东亭北,东出漆峡,山峡也。东流,右则漆
  谷常溪注之,左则甘夷川水入焉。湟水又东,安夷川水注之。水发远山,西北流,
  控引众川,北屈,迳安夷城西北,东入湟水。湟水又东,迳安夷县故城。城有东
  西门,在西平亭东七十里,阚骃曰:四十里。湟水又东,左合宜春水,水出东北
  宜春溪,西南流至于安夷,南入湟水。湟水又东,勒且溪水注之。水出县东南勒
  且溪,北流迳安夷城东,而北入湟水。湟水有勒且之名,疑即此号也。阚骃曰:
  金城河,初与浩亹河合,又与勒且河合者也。湟水又东,左合承流谷水南入,右
  会达扶东西二溪水,参差北注,乱流东出,期顿、鸡谷二水北流注之。又东,吐
  那、孤长门两川,南流入湟水。━━六山名也。湟水又东,迳乐都城南,东流,
  右合来谷、乞斤二水,左会阳非、流溪、细谷三水。东迳破羌县故城南。应劭曰:
  汉宣帝神爵二年置,城,省南门。《十三州志》曰:湟水河在南门前东过。六谷
  水自南,破羌川自北,左右翼注湟水。又东南迳小晋兴城北,故都尉治,阚骃曰:
  允吾县西四十里,有小晋兴城也。湟水又东,与閤门河合,即浩亹河也。水出西
  北塞外,东入塞,迳敦煌、酒泉、张掖南。东南迳西平之鲜谷塞尉故城南。又东
  南与湛水合。水有二源,西水出白岭下,东源发于白岸谷,合为一川,东南流至
  雾山,注閤门河。閤门河又东迳养女北山,东南,左合南流川水。水出北山,南
  流入于閤门河。閤门河,又东,迳浩亹县故城南,王莽改曰兴武矣。阚骃曰:浩
  读閤也,故亦曰閤门水,两兼其称矣。又东流,注于湟水。故《地理志》曰:浩
  亹水东至允吾入湟水。又东迳允吾县北,为郑伯津,与涧水合。水出令居县西北
  塞外,南流迳其县故城西,汉武帝元鼎二年置,王莽之罕虏也。又南迳永登亭西,
  历黑石谷,南流注郑伯津。湟水又东,迳允街县故城南,汉宣帝神爵二年置,王
  莽之修远亭也。县有龙泉,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文成交龙,或试挠破之,寻
  平成龙。畜生将饮者,皆畏避而走,谓之龙泉,下入湟水。湟水又东迳枝阳县,
  逆水注之。水出允吾县之参街谷,东南流,迳街亭城南。又东南,迳阳非亭北,
  又东南,迳广武城西,故广武都尉治,郭淮破羌,治无戴于此处也,城之西南二
  十许里,水西有马蹄谷。汉武帝闻大宛有天马,遣李广利伐之,始得此马,有角
  为奇。故汉武帝《天马之歌》曰:天马来兮历无皂,迳千里兮巡东道。胡马感北
  风之思,遂顿羁绝绊,骧首而驰。晨发京城,食时至敦煌北塞外,长鸣而去,因
  名其处曰候马亭。今晋昌郡南及广武马蹄谷,盘石上马迹若践泥中,有自然之形,
  故其俗号曰天马径。夷人在边效刻,是有大小之迹,体状不同,视之便别。逆水
  又东,迳枝阳县故城南,东南入于湟水。《地理志》曰:逆水出允吾,东至枝阳,
  入湟。湟水又东流,注于金城河,即积石之黄河也。阚骃曰:河至金城县,谓之
  金城河,随地为名也。释氏《西域记》曰:牢兰海东伏流龙沙堆,在屯皇东南四
  百里阿步干━━鲜卑山东流至金城为大河。河出昆仑,昆仑即阿耨达山也。河水
  又东,迳石城南,谓之石城津。阚骃曰:在金城西北矣。河水又东南,迳金城县
  故城北。应劭曰:初筑城得金,故曰金城也。《汉书集注》,薛瓒云:金者,取
  其坚固也,故《墨子》有金城汤池之言矣。王莽之金屏也。《世本》曰:鲧作城。
  《风俗通》曰:城,盛也。从土,成声。《管子》曰:内为之城,城外为之郭,
  郭外为之土阆。地高则沟之,下则堤之,命之曰金城。《十三州志》曰:大河在
  金城北门,东流,有梁泉注之,泉出县之南山。按耆旧言:梁晖,字始娥,汉大
  将军梁冀后,冀诛,入羌。后其祖父为羌所推为渠帅,而居此城。土荒民乱,晖
  将移居枹罕,出顿此山,为群羌围迫,无水。晖以所执榆鞭坚地,以青羊祈山,
  神泉涌出,榆木成林。其水自县北流,注于河也。
  △又东过榆中县北。
  昔蒙恬为秦北逐戎人,开榆中之地。《案《地理志》,金城郡之属县也。故
  徐广《史记音义》曰:榆中,在金城。即阮嗣宗《劝进文》所谓榆中以南者也。
  △又东过天水北界。
  苑川水出勇士县子城南山,东北流历此成川,世谓之子城川。又北迳牧师苑,
  故汉牧苑之地也。羌豪迷吾等万余人,到襄武、首阳、平襄、勇士,至此抄苑马,
  焚烧亭驿,即此处也。又曰:苑川水地,为龙马之沃土,故马援请与田户中分以
  自给也。有东西二苑城,相去七里,西城即乞佛所都也。又北入于河也。
  △又东北过武威媪围县东,
  河水迳其界,东北流,县西南有泉源,东迳其县南,又东北入河也。
  △又东北过天水勇士县北。
  《地理志》曰:蒲福也。属国都尉治。王莽更名之曰纪德。有水出县西,世
  谓之二十八渡水,东北流,溪涧萦曲,途出其中,迳二十八渡,行者勤于溯涉,
  故因名焉。北迳其县而下注河。又有赤晔川水,南出赤蒿谷,北流迳赤晔川,又
  北迳牛官川,又北迳义城西北,北流,历三城川,而北流注于河也。
  △又东北过安定北界麦田山。
  河水东北流,迳安定祖厉县故城西北。汉武帝元鼎五年,幸雍,遂逾陇,登
  空同,西临祖厉河而远。即于此也。王莽更名之曰乡礼也。━━李斐曰:音赖。
  又东北,祖厉川水注之。水出祖厉南山,北流,迳祖厉县而西北流,注于河,河
  水又东北,迳麦田城西。又北,与麦田泉水合,水出城西北,西南流注于河。河
  水又东北,迳麦田山西谷,山在安定西北六百四十里。河水又东北迳于黑城北,
  又东北,高平川水注之,即苦水也。水出高平大陇山苦水谷。建武八年,世祖征
  隗嚣,吴汉从高平第一苦水谷入,即是谷也。东北流,迳高平县故城东。汉武帝
  元鼎三年置,安定郡治也。王莽更名其县曰铺睦。西十里有独阜,阜上有故台,
  台侧有风伯坛,故世俗呼此阜为风堆。其水又北,龙泉水注之,水出县东北七里
  龙东,东北流,注高平川。川水又北出秦长城,城在县北一十五里。又西北流,
  迳东西二太楼故城门北,合一水,水有五源,咸出陇山西。东水发源县西南二十
  六里湫渊,渊在四山中,湫水北流,西北出长城北,与次水会。水出县西南四十
  里长城西山中。北流迳魏行宫故殿东,又北,次水注之,水出县西南四十里山中。
  北流迳行宫故殿西,又北合次水,水出县西南四十八里。东北流,又与次水合。
  水出县西南六十里酸阳山。东北流,左会右水,总为一川。东迳西楼北,东注苦
  水。段颎为护羌校尉,于安定、高平、苦水讨先零,斩首八千级于是水之上。苦
  水又北,与石门水合。水有五源。东水导源高平县西八十里,西北流,次水注之。
  水出县西百二十里如州泉。东北流,右入东水,乱流,左会三川,参差相得,东
  北同为一川。混涛历峡,峡即陇山之北垂也。谓之石门口。水曰石门水。在县西
  北八十余里。石门之水,又东北,注高平川。川水又北,自延水注之,水西出自
  延溪,东流历峡,谓之自延口,在县西北一百里。又东北迳延城南,东入高平川。
  川水又北,迳廉城东。按《地理志》,北地有廉县,阚骃言在富平北。自昔匈奴
  侵汉,新秦之土,率为狄场,故城旧壁,尽从胡目。地理沦移,不可复识,当是
  世人误证也。川水又北,苦水注之。水发县东北百里山,流注高平川。川水又北,
  迳三水县西,肥水注之。水出高平县西北二百里牵条山西,东北流与若勃溪合,
  水有二源,总归一渎,东北流入肥。肥水又东北流,违泉水注焉。泉流所发,导
  于若勃溪东,东北流入肥。肥水又东北出峡,注于高平川。水东有山,山东有三
  水县故城,本属国都尉治,王莽之广延亭也。西南去安定郡三百四十里。议郎张
  奂为安定属国都尉,治此。羌有献金马者,奂召主簿张祁入。于羌前以酒酹地,
  曰:使马如羊,不以入厩,使金如粟,不以入怀。尽还不受,威化大行。县东有
  温泉,温泉东有盐池,故《地理志》曰:县有盐官。今于城之东北有故城,城北
  有三泉,疑即县之盐官也。高平川水又北入于河。河水又东北,迳眴卷县故城
  西。《地理志》曰:河水别出为河沟,东至富平北入河。河水于此有上河之名也。
首页>> 旅游天下>> 地理类>> 郦道元 Li Daoyuan   中国 China   北魏   (466年52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