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新單身女性能肯定地回答這個問題:"你很重要嗎?"她不再為這樣的問題所煩擾:"你怎麽沒同他在一起?"
--諾拉·奧法琳《你很重要嗎?》
那是6月裏的一個溫暖的下午,我和賈尼斯·貝爾蒙坐在公園裏聊天。她是一位畫傢、教師,也是一位我多年追蹤采訪的單身女性。她今年五十出頭,看起來更像九年前我們剛剛相識時的那般模樣:身材苗條,外表沉靜,說起話來輕聲細語,一副大大的眼鏡部分地遮住了她那很有吸引力的臉龐,一頭短短的黑發,發型時尚又很休閑。1994年她曾參與了我組織的一場討論,討論者有她和另外三個離異卻一直都沒再婚的女性。我問她從那以後她的生活有了些什麽變化。那時,她的生活很不幸福,是一位問題少年的單身母親。她渴望找到一位生活伴侶。現在她還是單身,但是兒子已經大學畢業了,就要進入一所重點研究生院深造,她也成了一位驕傲的奶奶了。
賈尼斯告訴我,多年來她一直都在渴望、一直都在尋找一位可以讓她托付終身的男士。一年前她最終選擇了放棄,準備要像目前這樣生活下去。賈尼斯說:"我現在明白了找到某個人並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得到幸福。事情往往就是這麽怪,你全身心渴望得到的,到時你卻意識到那是沒有必要的東西。這不是說我决定不要這種男女關係,而是不想刻意去找,也不刻意去想,有一種隨意性,一切順其自然好了。在順其自然中,我體會到了一種真正有樂趣又充實的生活。"
一個五十多歲的單身女人還可能過着充實快樂的生活嗎?如果依照我們接受的文化信息,就會認為那是不可能的。儘管二十多歲三十出頭的單身女性能夠得到社會關註和認可,可超過35歲的單身女人卻有見不得人的感覺。她們生活在這樣的文化氛圍裏--找到一個伴侶,最好是心心相印的伴侶,纔是擁有幸福生活的絶對必要條件。這種文化氛圍還告訴我們,衹有在親密伴侶之間,我們才能找到那種令人滿意的感情以及性的和諧,雙方是朋友,彼此有安全感,能夠實現心靈上的溝通。這種觀念強調了浪漫的情侶關係,卻隱含着忽視所有其他類型的人際關係,尤其忽視了友誼,忽視了與包括近親在內的大家庭、同事、師生、鄰居以及社區之間的關係。在所有或一些人際關係中,已經找到親密的感情寄托、安全感、人際間的溫暖並且能夠享受獨處的女性,我們的文化氛圍上卻視而不見。
近年來,浪漫情侶的標準被提升到一個更理想化的高度。2001年的對20到29歲的未婚男女進行的全國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有94%的人找到心靈伴侶纔結婚,有80%的人確信自己能夠找到。調查中還顯示,整整有80%的女性更願意找到一位能夠與她進行內心深處情感交流的丈夫,而不是生活條件不錯的人。我發現,這種理想心靈伴侶的理念也在影響着那些年齡偏大的單身女性,並且衹要這些女性在尋找心靈伴侶,她們的單身生活狀態就變得合理化,但是這種理念卻否定了存在於伴侶之外其他方式的滿意生活。
有伴侶才能幸福的理念已經帶動了一項數百萬美元的産業,包括網上鵲橋、個人徵婚廣告、婚介服務等。數不清的電視、電影及書籍的故事情節中充滿了這樣的內容,歷經了多年令人不堪回首的、苦澀的以及凄涼的單身生活後,人們找到了自己的心靈之約。如果一個單身女人,不論她多大年齡,或離婚多久,不去找或沒有成功地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那麽傳統觀念就認為她一定有問題。雖然"老處女"這個詞不再用了,與其相關的一些消極影響還餘音未絶,年齡大的單身女性常常被看做不合群的孤獨者,不幸的工作狂,或者是在婚戀關係中屢受挫折的精神不正常的失意者。
新單身女性能肯定地回答這個問題:"你很重要嗎?"她不再為這樣的問題所煩擾:"你怎麽沒同他在一起?"
--諾拉·奧法琳《你很重要嗎?》
那是6月裏的一個溫暖的下午,我和賈尼斯·貝爾蒙坐在公園裏聊天。她是一位畫傢、教師,也是一位我多年追蹤采訪的單身女性。她今年五十出頭,看起來更像九年前我們剛剛相識時的那般模樣:身材苗條,外表沉靜,說起話來輕聲細語,一副大大的眼鏡部分地遮住了她那很有吸引力的臉龐,一頭短短的黑發,發型時尚又很休閑。1994年她曾參與了我組織的一場討論,討論者有她和另外三個離異卻一直都沒再婚的女性。我問她從那以後她的生活有了些什麽變化。那時,她的生活很不幸福,是一位問題少年的單身母親。她渴望找到一位生活伴侶。現在她還是單身,但是兒子已經大學畢業了,就要進入一所重點研究生院深造,她也成了一位驕傲的奶奶了。
賈尼斯告訴我,多年來她一直都在渴望、一直都在尋找一位可以讓她托付終身的男士。一年前她最終選擇了放棄,準備要像目前這樣生活下去。賈尼斯說:"我現在明白了找到某個人並不意味着就一定能得到幸福。事情往往就是這麽怪,你全身心渴望得到的,到時你卻意識到那是沒有必要的東西。這不是說我决定不要這種男女關係,而是不想刻意去找,也不刻意去想,有一種隨意性,一切順其自然好了。在順其自然中,我體會到了一種真正有樂趣又充實的生活。"
一個五十多歲的單身女人還可能過着充實快樂的生活嗎?如果依照我們接受的文化信息,就會認為那是不可能的。儘管二十多歲三十出頭的單身女性能夠得到社會關註和認可,可超過35歲的單身女人卻有見不得人的感覺。她們生活在這樣的文化氛圍裏--找到一個伴侶,最好是心心相印的伴侶,纔是擁有幸福生活的絶對必要條件。這種文化氛圍還告訴我們,衹有在親密伴侶之間,我們才能找到那種令人滿意的感情以及性的和諧,雙方是朋友,彼此有安全感,能夠實現心靈上的溝通。這種觀念強調了浪漫的情侶關係,卻隱含着忽視所有其他類型的人際關係,尤其忽視了友誼,忽視了與包括近親在內的大家庭、同事、師生、鄰居以及社區之間的關係。在所有或一些人際關係中,已經找到親密的感情寄托、安全感、人際間的溫暖並且能夠享受獨處的女性,我們的文化氛圍上卻視而不見。
近年來,浪漫情侶的標準被提升到一個更理想化的高度。2001年的對20到29歲的未婚男女進行的全國蓋洛普民意調查顯示,有94%的人找到心靈伴侶纔結婚,有80%的人確信自己能夠找到。調查中還顯示,整整有80%的女性更願意找到一位能夠與她進行內心深處情感交流的丈夫,而不是生活條件不錯的人。我發現,這種理想心靈伴侶的理念也在影響着那些年齡偏大的單身女性,並且衹要這些女性在尋找心靈伴侶,她們的單身生活狀態就變得合理化,但是這種理念卻否定了存在於伴侶之外其他方式的滿意生活。
有伴侶才能幸福的理念已經帶動了一項數百萬美元的産業,包括網上鵲橋、個人徵婚廣告、婚介服務等。數不清的電視、電影及書籍的故事情節中充滿了這樣的內容,歷經了多年令人不堪回首的、苦澀的以及凄涼的單身生活後,人們找到了自己的心靈之約。如果一個單身女人,不論她多大年齡,或離婚多久,不去找或沒有成功地找到一個合適的人,那麽傳統觀念就認為她一定有問題。雖然"老處女"這個詞不再用了,與其相關的一些消極影響還餘音未絶,年齡大的單身女性常常被看做不合群的孤獨者,不幸的工作狂,或者是在婚戀關係中屢受挫折的精神不正常的失意者。
如果你過了35歲還是單身,那麽在這種文化背景下,你就會很容易地被扣上喪失愛的功能的帽子了,精神不正常而且有問題,在家庭和朋友間這種文化信息會得到強化。2004年1月,單身的專欄作傢理查德·羅伊博在《星期日芝加哥報》上寫到了來自他那些有固定關係的朋友的壓力。他收到了兩位長期交往的女友的度假明信片,她們暢想着婚後快樂的生活,還堅信他很快能找到心儀的伴侶。雖然這些話沒有使羅依坡大為不快,但他想象得出如果他寫下類似的信來表達他的世界觀,她們會怎樣消極地反應:"我最最親愛的朋友:我知道你已經結婚12年了,並且聲稱自己是幸福的,但是在2004年我最大的願望就是你要睜大眼睛,面對可能會失去承諾的生活!拋開你的丈夫回到遊戲中來吧!我不想讓你在60歲的某一天才幡然醒悟,纔想明白你為什麽不去過單身生活。"三天後,《星期日芝加哥報》的另一位專欄作傢尼爾·斯泰因貝格寫了一篇反駁的文章,"三十單身還不錯,過了三十正常人就要結婚"(1月23日)。
一個類似的情景,一位30歲的女性被邀請到電臺真人秀中做嘉賓,她說她的朋友們為她過單身生活更快樂而擔憂。她的朋友說:"不要拒絶愛情;和心愛的人在一起,你會覺得幸福得多。"另一位嘉賓是個47歲的未婚女性,認為自己有性格缺點:"我感覺生活很美好,總的來說我很快樂,但我認為我和很多單身的人們在深層的信任方面有問題。"目前還沒有研究能證實她的觀點,也沒有研究證明有伴侶的那些人會更加值得信賴。擁有了幸福的生活,同時覺得單身生活有問題,這種觀念在中年的單身女性中還是普遍存在的。
由於這種文化背景,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决定對30歲到60歲的單身女性進行研究。我自己是單身女性,又是一個單身母親,我思考單身這個話題大約有十年了,在這期間,我查閱了現存的少量社會學和心理學文獻,發表了我個人對這個社會問題的一些粗淺見解,也在想是否投入到這個頗受個人關註的課題之中。作為一名社會學家,我想查明單身女性的數量激增是如何與婚姻危機和對家庭的影響相關聯的。但現在作為一個五十五六歲從未結婚的女性,一個十幾歲孩子的母親,我也要尋找自己的個人目標。衹是在最近我纔接受了自己有可能會一直單身的生活狀態。由於我沒有可以模仿的先例,也沒有文化指南來規劃我的單身生活,我决定采訪一些長期過單身生活的女性,希望能找到過着滿意生活的單身女性,而且生活壓力比我所經歷的要小。這是我想發現的。
在1994至1995年間,通過大量寄信給同事、朋友 、熟人,我的研究資料匯集了各種群體中的人,有中産階級的白人、非洲裔美國人、拉丁人等。她們的年齡都超過了30歲,一些人從未結婚,另一些則是離異的,其中一半都有孩子,包括有異性戀者、同性戀者、雙性戀者。我一共采訪了46位女性,她們都生活在加利福尼亞北部,卻成長在不同的地區,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和家庭類型。她們大部分的成年生活都是離傢在外,從事不同的職業。這些女性的多樣性,及她們不同的渴望、感知、價值觀,使我確信她們的經歷具有代表性,能夠代表大多數美國女性。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社會運動中,其中的一些女性積極參與其中並深受影響。但是也有相當數量的人沒有受到女權主義、黑人運動、公民權利、新左翼以及反文化運動的衝擊。在那段時期裏,一些來自宗教以及傳統家庭的人們深受這些運動的價值觀的影響,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當他們傳播這種價值觀念的時候,他們遭到了激烈的反對。
一個類似的情景,一位30歲的女性被邀請到電臺真人秀中做嘉賓,她說她的朋友們為她過單身生活更快樂而擔憂。她的朋友說:"不要拒絶愛情;和心愛的人在一起,你會覺得幸福得多。"另一位嘉賓是個47歲的未婚女性,認為自己有性格缺點:"我感覺生活很美好,總的來說我很快樂,但我認為我和很多單身的人們在深層的信任方面有問題。"目前還沒有研究能證實她的觀點,也沒有研究證明有伴侶的那些人會更加值得信賴。擁有了幸福的生活,同時覺得單身生活有問題,這種觀念在中年的單身女性中還是普遍存在的。
由於這種文化背景,20世紀90年代中期,我决定對30歲到60歲的單身女性進行研究。我自己是單身女性,又是一個單身母親,我思考單身這個話題大約有十年了,在這期間,我查閱了現存的少量社會學和心理學文獻,發表了我個人對這個社會問題的一些粗淺見解,也在想是否投入到這個頗受個人關註的課題之中。作為一名社會學家,我想查明單身女性的數量激增是如何與婚姻危機和對家庭的影響相關聯的。但現在作為一個五十五六歲從未結婚的女性,一個十幾歲孩子的母親,我也要尋找自己的個人目標。衹是在最近我纔接受了自己有可能會一直單身的生活狀態。由於我沒有可以模仿的先例,也沒有文化指南來規劃我的單身生活,我决定采訪一些長期過單身生活的女性,希望能找到過着滿意生活的單身女性,而且生活壓力比我所經歷的要小。這是我想發現的。
在1994至1995年間,通過大量寄信給同事、朋友 、熟人,我的研究資料匯集了各種群體中的人,有中産階級的白人、非洲裔美國人、拉丁人等。她們的年齡都超過了30歲,一些人從未結婚,另一些則是離異的,其中一半都有孩子,包括有異性戀者、同性戀者、雙性戀者。我一共采訪了46位女性,她們都生活在加利福尼亞北部,卻成長在不同的地區,來自不同的社會階層和家庭類型。她們大部分的成年生活都是離傢在外,從事不同的職業。這些女性的多樣性,及她們不同的渴望、感知、價值觀,使我確信她們的經歷具有代表性,能夠代表大多數美國女性。在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社會運動中,其中的一些女性積極參與其中並深受影響。但是也有相當數量的人沒有受到女權主義、黑人運動、公民權利、新左翼以及反文化運動的衝擊。在那段時期裏,一些來自宗教以及傳統家庭的人們深受這些運動的價值觀的影響,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當他們傳播這種價值觀念的時候,他們遭到了激烈的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