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天下>> 别史>> 吴树平 Wu Shup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东观汉记校注
  今人吴树平《东观汉记校注》版本最佳,其中许多资料为《后汉书》所不备,深为学林所珍重。故有人称辑佚是一项嘉惠后人,有益学林的工作。此辑佚之意义二也。
  
  《东观汉记》是记载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光武帝到灵帝时期的一部史书,采用纪传体,名字得自官府的修史馆所在地东观。该书并非一次修成,而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才合成的。汉明帝刘庄命班固、陈宗等人一同写成了《世祖本纪》。班固等又写了功臣、平林等,并作列传、载记共二十八篇。这时期是此书的奠基期。到安帝时,刘珍、李尤等接着写了纪、表、名臣、节士、儒林、外戚等传,从光武帝建武年间到安帝永初年间,这时才有了《汉记》的名称。以后,伏无忌、黄景等又撰写了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和南单于、西羌传和地理志。桓帝在位时也让崔、朱穆等编撰孝穆、孝崇二皇传和顺烈皇后传。崔又和延笃合作写成了百官表和顺帝功臣孙程、郭镇及郑众、蔡伦等传。到这时候,前后共有一百一十四篇。灵帝时,蔡邕、杨彪等补写了纪、志、传几十篇,时限顺延到了灵帝。
  范晔所著的《后汉书》写成之前,《东观汉记》还有些地位和影响,并和《史记》、《汉书》共称“三史”,是当时人学习的主要书籍。等到范晔的《后汉书》一出现,《东观汉记》的地位逐渐下降。根据《隋书。经籍志》记载,全书一百四十三卷,到《旧唐书。经籍志》则是一百二十七卷,官方收藏本减少了十六卷,《宋史。艺文志》只记载了八卷,说明绝大部分已经散失。
  清朝人姚之集录了佚文八卷,但依据也只是《续汉书》十志刘昭注、《后汉书》李贤注、《北堂书钞》、《艺文类聚》、《初学记》等五书,成就不高,遗漏较多。乾隆时期修撰《四库全书》时,大臣便以姚氏本为蓝本,再对照《永乐大典》记载的内容,加上其他书的佐证,查漏补缺,增订成二十四卷,包括帝纪三卷、年表一卷、志一卷、列传十七卷、载记一卷、佚文一卷,最后刊入《武英殿聚珍丛书》,这个辑本比姚氏的完备一些,但还是有些缺陷,其中《稽瑞》、《开元占经》、《事类赋》、《记纂渊海》等书引的一些条目没有收进去。
目录
  卷一纪一
  世祖光武皇帝
  卷二纪二
  显宗孝明皇帝
  肃宗孝章皇帝
  穆宗孝和皇帝
  孝殇皇帝
  卷三纪三
  恭宗孝安皇帝
  敬宗孝顺皇帝
  孝冲皇帝
  孝质皇帝
  威宗孝桓皇帝
  孝灵皇帝
  卷四表
  诸王表王子侯表功臣表恩泽侯表
  百官表
  卷五志
  律历志
  礼志
  乐志
  郊祀志
  天文志
  地理志
  朝会志
  车服志
  卷六传一
  光烈阴皇后
  明德马皇后
  章德窦皇后
  敬隐宋皇后
  孝和阴皇后
  和熹邓皇后
  安思阎皇后
  顺烈梁皇后
  窦贵人
  孝崇匽皇后
  孝桓邓皇后
  灵帝宋皇后
  灵思何皇后
  卷七传二
  齐武王演
  北海靖王兴
  北海敬王睦
  赵孝王良
  刘弘
  刘梁
  城阳恭王祉
  东海恭王强
  沛献王辅
  楚王英
  济南安王康
  东平宪王苍
  阜陵质王延
  广陵思王荆
  中山简王焉
  琅邪孝王京
  彭城靖王恭
  乐成靖王党
  乐成王苌
  下邳惠王衍
  梁节王畅
  清河王庆
  平原王胜
  孝穆皇
  孝崇皇
  卷八传三
  刘玄
  朱鲔
  申屠志
  王郎
  苏茂
  庞萌
  王闳
  彭宠
  卢芳
  卷九传四
  李通
  邓晨
  来歙
  邓禹
  邓训
  邓鸿
  邓陟
  邓悝
  邓弘
  邓阊
  邓豹
  邓遵
  寇恂
  冯异
  冯彰
  岑彭
  岑起
  贾复
  贾宗
  冯骏
  张丰
  秦丰
  邓奉
  卷十传五
  吴汉
  盖延
  陈俊
  陈浮
  臧宫
  耿况
  耿弇
  耿国
  耿秉
  耿恭
  铫期
  王霸
  祭遵
  祭肜
  祭参
  郭况
  邓让
  孙咸
  蒋翊
  杨正
  耿嵩
  张重
  姜诗
  卷十一传六
  任光
  任隗
  李忠
  李纯
  邳彤
  刘植
  刘歆
  刘嘉
  耿纯
  朱祜
  景丹
  王梁
  马成
  刘隆
  傅俊
  坚镡
  马武
  卷十二传七
  窦融
  窦固
  窦宪
  窦章
  马援
  马廖
  马防
  马光
  马客卿
  马严
  马融
  马棱
  朱勃
  樊重
  樊宏
  樊鯈
  樊梵
  樊准
  阴睦
  阴识
  阴兴
  阴傅
  卷十三传八
  卓茂
  鲁恭
  鲁丕
  魏霸
  刘宽
  伏湛
  伏盛
  伏恭
  伏晨
  侯霸
  韩歆
  宋弘
  冯勤
  郭贺
  赵?
  牟融
  韦彪
  韦豹
  桓虞
  赵勤
  王阜
  宋杨
  卷十四传九
  宣秉
  宣彪
  张湛
  王丹
  陈遵
  王良
  杜林
  郭丹
  吴良
  承宫
  郑均
  赵温
  桓谭
  冯衍
  冯豹
  田邑
  申屠刚
  鲍永
  鲍昱
  郅恽
  苏竟
  郭伋
  杜诗
  孔奋
  张堪
  廉范
  王堂
  卷十五传十
  朱浮
  冯鲂
  冯石
  虞延
  郑弘
  梁统
  梁竦
  梁商
  梁冀
  梁不疑
  张纯
  曹?
  郑兴
  郑众
  范升
  陈元
  贾逵
  司马均
  汝郁
  张霸
  张楷
  桓荣
  桓郁
  桓焉
  桓典
  桓鸾
  桓礹
  丁綝
  丁鸿
  杨乔
  毛义
  薛苞
  刘平
  赵孝
  魏谭
  倪萌
  王琳
  淳于恭
  江革
  刘般
  刘恺
  蔡顺
  赵咨
  卷十六传十一
  班彪
  班固
  班超
  班始
  第五伦
  玄贺
  锺离意
  宋均
  朱晖
  乐恢
  何敞
  邓彪
  张况
  张歆
  张禹
  徐防
  张敏
  胡广
  袁安
  张酺
  韩棱
  周荣
  郭躬
  赵兴
  陈宠
  陈忠
  尹勤
  梁讽
  何熙
  应顺
  应奉
  应劭
  李恂
  庞参
  祝良
  陈龟
  巢堪
  郑璩
  张表
  卷十七传十二
  崔篆
  崔骃
  崔瑗
  崔寔
  申屠蟠
  闵贡
  荀恁
  冯良
  杨震
  杨秉
  杨赐
  张纲
  陈球
  杜安
  杜根
  李云
  蔡邕
  左雄
  周举
  黄香
  黄琼
  黄琬
  李固
  陈實
  吴佑
  任尚
  张耽
  朱遂
  张奂
  段颎
  陈蕃
  王允
  李膺
  郭泰
  荀昙
  刘佑
  宗资
  符融
  韩卓
  孔融
  皇甫嵩
  袁绍
  吕布
  丘腾
  韩昭
  赵序
  韦毅
  周珌
  郭汜
  卷十八传十三
  卫飒
  茨充
  任延
  王景
  秦彭
  王涣
  董宣
  樊晔
  李章
  周纡
  阳球
  郑众
  蔡伦
  孙程
  苗光
  郭愿
  曹节
  刘昆
  刘轶
  洼丹
  觟阳鸿
  杨政
  欧阳歙
  戴凭
  牟长
  尹敏
  高诩
  魏应
  薛汉
  召驯
  周泽
  孙堪
  甄宇
  张玄
  李育
  杜笃
  高彪
  李业
  刘茂
  所辅
  温序
  索卢放
  李善
  周嘉
  李充
  范丹
  刘翊
  郭凤
  郭玉
  逢萌
  周党
  王霸
  严光
  井丹
  梁鸿
  高凤
  鲍宣妻
  庞淯母
  卷十九传十四
  蒋迭
  丁邯
  须诵
  周行
  刘训
  梁福
  范康
  宗庆
  喜夷
  卜福
  翟歆
  魏成
  毕寻
  段普
  刑崇
  阴猛
  张意
  沈丰
  萧彪
  陈嚣
  卷二十传十五
  匈奴南单于
  莋都夷
  西羌
  西域
  卷二十一载记
  王常
  刘盆子
  樊崇
  吕母
  隗嚣
  王元
  公孙述
  延岑
  田戎
  卷二十二散句
  补遗
  附录
  刘知几史通古今正史篇
  蔡邕别传(范晔后汉书蔡邕传李贤注引)
  马端临文献通考经籍考二十二
  姚之骃后汉书补逸东观汉记序
  四库全书总目东观汉记提要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卷五别史类
  本书辑佚校注引用书目和简称
东观汉记卷一
  纪一
  世祖光武皇帝
  世祖光武皇帝,〔一〕高祖九世孙,承文、景之统,〔二〕出自长沙定王发,〔三〕定王生舂陵节侯。〔四〕舂陵本在零陵郡,节侯孙考侯以土地下湿,〔五〕元帝时,求封南阳蔡阳白水乡,因故国名曰舂陵。〔六〕类聚卷一二皇考初为济阳令,〔七〕济阳有武帝行过宫,〔八〕常封闭。上将生,皇考以令舍下湿,开宫后殿居之。〔九〕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上生时,有赤光,室中尽明。〔一0〕皇考异之,使卜者王长卜之。长曰:〔一一〕「此善事不可言。」是岁嘉禾生,〔一二〕一茎九穗,大于凡禾,县界大丰熟,因名上曰秀。是岁凤皇来集济阳,〔一三〕故宫皆画凤凰。〔一四〕圣瑞萌兆,始形于此。上为人隆准,日角,〔一五〕大口,美须眉,〔一六〕长七尺三寸。在舂陵时,〔一七〕望气者苏伯阿望舂陵城曰:「美哉!王气郁郁葱葱。」仁智明远,〔一八〕多权略,乐施爱人。在家重慎畏事,勤于稼穑。兄伯升好侠,非笑上事田作,比之高祖兄。〔一九〕年九岁而南顿君卒,〔二0〕随其叔父在萧,入小学,后之长安,受尚书于中大夫庐江许子威。〔二一〕资用乏,〔二二〕与同舍生韩子合钱买驴,令从者僦,以给诸公费。〔二三〕大义略举,因学世事。朝政每下,必先闻知,具为同舍解说。高才好学,〔二四〕然亦喜游侠,斗鸡走马,具知闾里奸邪,吏治得失。时会朝请,舍长安尚冠里,南阳大人往来长安,为之邸,暗稽疑议。为季父故舂陵侯诣大司马府,〔二五〕讼地皇元年十二月壬寅前租二万六千斛、刍稿钱若干万。时宛人朱福亦为舅讼租于尤。尤止车独与上语,不视福。上归,戏福曰:「严公宁视卿邪?」王莽时,〔二六〕雒阳以东米石二千,莽遣三公将运关东诸仓赈贷穷乏,又分遣大夫谒者教民煮木为酪,酪不可食,重为烦扰,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置养赡官以廪之,盗发其廪,民饿死者十七八,人民相食。末年,天下大旱,蝗虫蔽天,盗贼群起,四方溃畔。荆州下江平林兵起,〔二七〕王匡、王凤为之渠率。时南阳旱饿,〔二八〕而上田独收。宛大姓李伯玉从弟轶数遣客求上,〔二九〕上欲避之。先是时伯玉同母兄公孙臣为医,〔三0〕伯升请呼难,伯升杀之。上恐其怨,故避之。使来者言李氏欲相见款诚无他意,上乃见之,怀刀自备,入见。固始侯兄弟为上言:〔三一〕「天下扰乱饥饿,下江兵盛,南阳豪右云扰。」因具言谶文事。「刘氏当复起,李氏为辅。」〔三二〕上殊不意,独内念李氏富厚,父为宗卿师,〔三三〕语言谲诡,殊非次第,尝疾毒诸家子数犯法令,李氏家富厚,何为如是,不然诺其言。诸李遂与南阳府掾史张顺等连谋。上深念良久,天变已成,遂市兵弩,〔三四〕绛衣赤帻。〔三五〕时伯升在舂陵亦已聚会客矣。上归旧庐,望见庐南若火光,〔三六〕以为人持火,呼之,光遂盛,赫然属天,〔三七〕有顷不见,异之。〔三八〕遂从南郭归宅,乃与伯升相见。初,伯升之起也,诸家子弟皆逃自匿,曰:「伯升杀我。」及闻上至,绛衣大冠,〔三九〕将军服,〔四0〕乃惊曰:「以为独伯升如此也,中谨厚亦如之。」〔四一〕皆合会,共劳飨新市、平林兵王凤、王匡等,因率舂陵子弟随之,兵合七八千人。上骑牛与俱,杀新野尉后乃得马。〔四二〕光武起义兵,〔四三〕暮闻冢上有哭声,后有人着大冠绛单衣。使刘终诈称江夏吏,〔四四〕诱杀湖阳尉。五威将军严尤击下江兵,〔四五〕上奉糗一斛,脯三十朐诣幕府营。进围宛城。〔四六〕王莽遣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将兵来征,更始立,以上为太常偏将军。〔四七〕时无印,得定武侯家丞印,佩之入朝。〔四八〕二公兵到颍川,〔四九〕严尤、陈茂与合。〔五0〕尤问城中出者,言上不敢取财物,但合会诸兵为之计策。尤笑言曰:「是美眉目者耶?〔五一〕欲何为乃如此?」初,莽遣二公,〔五二〕欲盛威武,以振山东,甲冲輣,〔五三〕干戈旌旗,战攻之具甚盛。至驱虎豹犀象,〔五四〕奇伟猛兽,以长人巨无霸为垒尉,〔五五〕自秦、汉以来师出未曾有也。上邀之于阳关。二公兵盛,汉兵反走,上驰入昆阳,诸将惶恐,各欲散归。与诸将议:「城中兵谷少,宛城未拔,力不能相救。今昆阳即破,一日之间,诸将亦灭。不同力救之,反欲归守其妻子财物耶?」诸将怒曰:「刘将军何以敢如此!」上乃笑,且去,唯王常是上计。会候骑还,言大兵已来,长数百里,望不见其后尾,前已至城北矣。诸将遽请上,上到,为陈相救之势。诸将素轻上,及迫急,上为画成败,〔五六〕皆从所言。时汉兵八九千人,〔五七〕留王凤令守城,〔五八〕夜出城南门。二公兵已五六万到,〔五九〕遂环昆阳城作营,〔六0〕围之数重,〔六一〕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旗帜蔽野,尘熛连云,〔六二〕金鼓之声数十里。或为地突,〔六三〕或为冲车撞城,积弩射城中,矢下如雨,城中负户而汲。二公自以为功成漏刻。有流星坠寻营中,〔六四〕正昼有云气如坏山,〔六五〕直营而霣,不及地尺而散,吏士皆压伏。〔六六〕时汉兵在定陵郾者,闻二公兵盛,皆怖。上历说其意,为陈大命,请为前行诸部坚阵。上将步骑千余,前去大军四五里。〔六七〕二公遣步骑数千乘合战,上奔之,斩首数十级。〔六八〕诸部将喜曰:「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六九〕今见大敌勇,甚奇怪也。」〔七0〕上复进,二公兵却,诸部乘之,斩首数百千级,连胜。遂令轻足将书与城中诸将,言宛下兵复到,而阳坠其书。读之,恐。上遂选精兵三千人,从城西水上奔阵。二公兵于是大奔北,〔七一〕杀司徒王寻,而昆阳城中兵亦出,中外并击。会天大雷风,暴雨下如注,水潦成川,滍水盛溢。二公大众遂溃乱,奔赴水溺死者以数万,滍水为之不流。〔七二〕王邑、严尤、陈茂轻骑乘死人渡滍水逃去。汉军尽获其珍宝辎重车甲,连月不尽。五月,齐武王拔宛城。〔七三〕六月,上破二公于昆阳。破宛后数日,〔七四〕收伯升部将刘稷,而伯升强争之。更始遂用谮诉,复收伯升,即日皆物故。上降颍阳,〔七五〕虽得入,意不安。门下有击马着鼓者,〔七六〕马惊硠磕。邓晨起走出视之,乃马也。上在父城,征诣宛,拜上为破虏大将军,封武信侯。更始害齐武王,〔七七〕光武饮食语笑如平常,独居辄不御酒肉,枕席有涕泣处。更始欲北之雒阳,以上为司隶校尉,先到雒阳整顿官府,文书移与属县,〔七八〕三辅官府吏东迎雒阳者见更始诸将过者已数十辈,皆冠帻,衣妇人衣,诸于绣拥?,〔七九〕大为长安所笑。知者或畏其衣,奔走入边郡。见司隶官属,皆相指视之,极望老吏或垂涕曰:「粲然复见汉官威仪。」〔八0〕贤者蚁附。更始欲以近亲巡行河北,〔八一〕大司徒赐言上第一可用。〔八二〕更始以上为大司马,遣之河北。十月,上持节度孟津,镇抚河北,安集百姓。〔八三〕上至邯郸,〔八四〕赵王庶兄胡子进狗●马醢。故赵缪王子临说上灌赤眉。〔八五〕赵王庶兄胡子立邯郸卜者王郎为天子,〔八六〕移檄购求公十万户。光武为王郎所追,〔八七〕至饶阳,称邯郸使者,入传舍。厨吏方进食,官属从者饥,遮夺之。吏卒惊起聚语,乃椎鼓数十通,诈言邯郸将军至,官属皆惧失色。上临升车还坐,曰:「请邯郸将军入。」久乃升,后有传呼,寺门开之,是雒阳吏耳。上出,蒙犯霜雪。〔八八〕光武大会真定,自击筑。〔八九〕上率邓禹等击王郎横野将军刘奉,大破之,〔九0〕还过邓禹营,禹进食炙鱼,上大餐啖。时百姓以上新破大敌,欣喜聚观,见上餐啖,〔九一〕劳勉吏士,威严甚厉,于是皆窃言曰:「刘公真天人也。」〔九二〕世祖引兵攻邯郸,连战,郎兵挫折。郎遣谏议大夫杜长威持节诣军门,〔九三〕上遣棨戟迎,〔九四〕延请入军,见公据地曰:「实成帝遗体子舆也。」公曰:「正使成帝复生,天下不可复得也。况诈子舆乎!」长威请降得万户侯。公曰:「一户不可得。」长威曰:「邯战虽鄙,君臣并力城守,尚可支一岁,终不君臣相率而降但得全身也。」辞去。而郎少傅李立反郎,开城门。汉兵破邯郸,诛郎。入王宫收文书,得吏民谤毁公言可击者数千章,〔九五〕公会诸将烧之,〔九六〕曰:「令反侧者自安也。」〔九七〕上围邯郸未下,〔九八〕彭宠遗米糒鱼盐以给军粮,由是破邯郸。更始遣使者即立公为萧王。〔九九〕诸将议上尊号,上不许。又击破铜马,〔一00〕受降适毕,封降贼渠率,〔一0一〕诸将未能信,贼亦两心。上敕降贼各归营勒兵待,〔一0二〕上轻骑入,按行贼营。〔一0三〕贼将曰:〔一0四〕「萧王推赤心置人腹中,安得不投死。」〔一0五〕由是皆自安。诏冯异军雁门,〔一0六〕卒万余人降之。光武北击尤来、大抢、五幡于元氏,追至北平,〔一0七〕连破之。后反为所败,军中不见光武,或云已殁。上已乘王丰小马先到矣,营门不觉。上破贼,〔一0八〕入渔阳,诸将上尊号,上不许。议曹掾张祉言:「俗以为燕人愚,方定大事,反与愚人相守,非计也。」上大笑。光武发蓟还,〔一0九〕士众喜乐,师行鼓舞,〔一一0〕鼓声歌咏,〔一一一〕八荒震动。过范阳,命诸将收葬吏士。至中山,〔一一二〕诸将复请上尊号,曰:「帝王不可久旷。〔一一三〕大王社稷为计,万姓为心。」耿纯说上曰:〔一一四〕「天时人事,已可知矣。」初,王莽时,上与伯升及姊婿邓晨、穰人蔡少公燕语,〔一一五〕少公道谶言刘秀当为天子,或曰是国师刘子骏也。〔一一六〕上戏言:「何知非仆耶?」〔一一七〕坐者皆大笑。时传闻不见赤伏符文军中所,〔一一八〕上未信,到鄗,上所与在长安同舍诸生强华自长安奉赤伏符诣鄗,与上会。群臣复固请,上奏世祖曰:〔一一九〕「符瑞之应,昭然着闻矣。」乃命有司设坛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一二0〕六月己未,即皇帝位。燔燎告天,禋于六宗。〔一二一〕改元为建武,改鄗为高邑。〔一二二〕十月,帝入雒阳,幸南宫,遂定都焉。〔一二三〕光武破圣公,与朱伯然书曰:〔一二四〕「交锋之日,神星昼见,太白清明。」二年正月,〔一二五〕益吴汉、邓禹等封。上封功臣皆为列侯,〔一二六〕大国四县,余各有差。博士丁恭等议:「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一二七〕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一二八〕上曰:「古之亡国,皆以无道,未尝闻封功臣地多而灭者也。」〔一二九〕乃遣谒者,即授印绶。自汉草创德运,正朔服色未有所定,高祖因秦,以十月为正,以汉水德,立北畤而祠黑帝。至孝文,贾谊、公孙臣以为秦水德,汉当为土德。至孝武,倪宽、司马迁犹从土德。自上即位,案图谶,推五运,汉为火德。周苍汉赤,水生火,赤代苍,故上都雒阳。制郊兆于城南七里,北郊四里,〔一三0〕为圆坛,〔一三一〕天地位其上,皆南面西上。行夏之时,时以平旦,服色、牺牲尚黑,〔一三二〕明火德之运,徽炽尚赤,四时随色,季夏黄色。〔一三三〕议者曰:「昔周公郊祀后稷以配天,宗祀文王以配上帝。图谶着伊尧赤帝之子,俱与后稷并受命而为王。汉刘祖尧,〔一三四〕宜令郊祀帝尧以配天,〔一三五〕宗祀高祖以配上帝。」有司奏议曰:「追迹先代,无郊其五运之祖者。故禹不郊白帝,周不郊帝喾。汉虽唐之苗,尧以历数命舜,高祖自感赤龙火德,承运而起,当以高祖配尧之后,还复于汉,宜修奉济阳成阳县尧冢,云台致敬祭祀礼亦宜之。」上遣游击将军邓隆与幽州牧朱浮击彭宠,隆军潞,浮军雍奴,相去百余里。遣吏上奏言:「宠破在旦暮。」上读檄未竟,怒曰:「兵必败,比汝归可知。」吏还,未至隆军,果为宠兵掩击破。浮军远,至不能救,〔一三六〕以兵走幽州。咸曰上神。〔一三七〕南越献白雉。〔一三八〕三年,光武征秦丰,幸旧宅。〔一三九〕十月,上幸舂陵,祠园庙,大置酒,〔一四0〕与舂陵父老故人为乐。以皇祖皇考墓为昌陵,〔一四一〕后改为章陵,因以舂陵为章陵县。〔一四二〕隗嚣上书,报以殊礼。〔一四三〕四年五月,上幸卢奴,为征彭宠故也。自王莽末,天下旱霜连年,百谷不成。元年之初,耕作者少,民饥馑,黄金一斤易粟一石。〔一四四〕至二年秋,天下野谷旅生,麻菽尤盛,〔一四五〕或生瓜菜?实,野蚕成茧被山,民收其絮,〔一四六〕采获谷果,以为蓄积。至是岁,野谷生者稀少,而南亩亦益辟矣。〔一四七〕建武五年,〔一四八〕初起太学,诸生吏子弟及民以义助作。〔一四九〕上自齐归,幸太学,赐博士弟子有差。野谷弥多。〔一五0〕六年二月,吴汉下朐城,〔一五一〕天下悉定,唯独公孙述、隗嚣未平。上曰:「取此两子置度外。」〔一五二〕乃休诸将,置酒,赏赐之。每幸郡国,下舆见吏辄问以数十百岁能吏次第,下至掾史。〔一五三〕简练臣下之行,〔一五四〕下无所隐其情,道数十岁事若案文书,吏民惊惶,〔一五五〕不知所以,人自以见识,家自以蒙恩。远臣受颜色之惠,坐席之间,以要其死力。当此之时,贼檄日以百数,忧不可胜,上犹以余间讲经艺,〔一五六〕发图谶。制告公孙述,署曰「公孙皇帝」。〔一五七〕嚣虽遣子入侍,尚持两心。嚣故吏马援谓嚣曰;「到朝廷凡数十见,〔一五八〕自事主未常见明主如此也。材直惊人,其勇非人之敌。〔一五九〕开心见诚,与人语,好丑无所隐讳。图讲天下事,极尽下恩。兵事方略,量敌校胜。〔一六0〕阔达多大节,与高帝等。经学博览,政事文辩,前世无比。」嚣曰:「如卿言,胜高帝耶?」曰:「不如也。高帝大度,无可无不可。今上好吏事,动如节度,不饮酒。」嚣大笑曰:「如卿言,反复胜也。」〔一六一〕代郡太守刘兴将数百骑攻贾览,〔一六二〕上状檄至,光武知其必败,报书曰:「欲复进兵,恐失其头首也。」诏书到,兴已为览所杀。长史得檄,以为国家坐知千里也。七年正月,诏群臣奏事无得言「圣人」。又旧制上书以青布囊素裹封书,〔一六三〕不中式不得上。既上,诣北军待报,〔一六四〕前后相尘,〔一六五〕连岁月乃决。上躬亲万机,急于下情,乃令上书启封则用,〔一六六〕不得刮玺书,〔一六七〕取具文字而已。奏诣阙,平旦上,其有当见及冤结者,常以日出时,〔一六八〕驺骑驰出召入,其余以俟中使者出报,〔一六九〕即罢去,所见如神,〔一七0〕远近不偏,幽隐上达,民莫敢不用情。追念前世,园陵至盛,王侯外戚,葬埋僭侈,吏民相效,浸以无限,诏诰天下令薄葬。〔一七一〕八年闰月,〔一七二〕车驾西征,河西大将军窦融与五郡太守步骑三万迎上。〔一七三〕隗嚣士众震坏,皆降,嚣走入城。〔一七四〕吴汉、岑彭追守之。九年正月,隗嚣饿,出城餐糗糒,〔一七五〕腹胀死。〔一七六〕十二年,吴汉引兵击公孙述,入犍为界,〔一七七〕小县多城守未下。诏书告汉直拥兵到成都,〔一七八〕据其心腹,后城营自解散。汉意难前,独言朝廷以为我缚贼手足矣。〔一七九〕遣轻骑至成都,烧市桥,〔一八0〕武阳以东小城营皆奔走降,竟如诏书。汉兵乘胜追奔,述距守。诏书又戒汉曰:「成都十万人,不可轻也。〔一八一〕且坚据广都城,〔一八二〕去之五十里,待其即营攻城,罢倦引去,乃首尾击之,勿与争锋。述兵不敢来,转营即之,移徙辄自坚。」〔一八三〕十一月,众军至城门,述自将,背城而战。吴汉攻之,述军大破,刺伤述,扶舆入壁,其夜死。夷述妻子,传首于洛阳。纵兵大掠,举火燔烧。上闻之,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一八四〕「城降,婴儿老母,〔一八五〕口以万数,一旦放兵纵火,闻之可为酸鼻。家有弊帚,享之千金。〔一八六〕禹宗室子孙,故尝更职,何忍行此?仰视天,俯视地,观于放麑啜羹之义,〔一八七〕二者孰仁矣。〔一八八〕失斩将吊民之义。」又议汉杀述亲属太多。是时名都王国有献名马宝剑,〔一八九〕直百金。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一九0〕苑囿池?之官废,弋猎之事不御。雅性不喜听音乐,手不持珠玉,〔一九一〕衣服大绢,而不重彩。征伐尝乘革舆羸马。公孙述故哀帝时,〔一九二〕即以数郡备天子用。述破,益州乃传送瞽师、郊庙乐、葆车、乘舆物,〔一九三〕是后乃稍备具焉。述伏诛之后,而事少闲,官曹文书减旧过半,下县吏无百里之繇,〔一九四〕民无出门之役。十三年,〔一九五〕封殷绍嘉公为宋公,周承休公为卫公。〔一九六〕越裳献白兔。〔一九七〕十四年,封孔子后孔志为褒成侯。〔一九八〕十五年,诏曰:〔一九九〕「刺史太守多为诈巧,不务实核,苟以度田为名,聚人田中,并度庐屋里落,聚人遮道啼呼。」〔二00〕十七年,〔二0一〕上以日食避正殿,〔二0二〕读图谶多,御坐庑下浅露,中风发疾,苦眩甚。左右有白大司马史,病苦如此,不能动摇。自强从公,出乘,以车行数里,病差。四月二日,车驾宿偃师。病差数日,入南阳界,到叶。以车骑省,留数日行,黎阳兵马千余匹,遂到章陵,起居平愈。幸章陵,〔二0三〕修园庙旧宅田里舍。凤皇至,〔二0四〕高八九尺,〔二0五〕毛羽五彩,集颍川,群鸟并从,盖地数顷,〔二0六〕留十七日乃去。商贾重宝,〔二0七〕单车露宿,〔二0八〕牛马放牧,道无拾遗。十九年,〔二0九〕光武下诏曰:「唯孝宣皇帝有功德,其上尊号曰中宗。」上幸南阳、汝南,至南顿,止令舍,大置酒,赐吏民,复南顿田租一岁。〔二一0〕吏民叩头言:「皇考居此日久,陛下识知寺舍,〔二一一〕每来辄加厚恩,但复一岁少薄,愿复十岁。」上曰:「天下重宝大器,常恐不任,日慎一日,安敢自远期十岁。」复增一岁。二十年六月,上风眴黄瘅病发甚,〔二一二〕以卫尉关内侯阴兴为侍中,兴受诏云台广室。〔二一三〕甘露降四十五日。〔二一四〕二十五年,〔二一五〕乌桓献貂豹皮,诣阙朝贺。二十六年正月,诏曰:「前以用度不足,吏禄薄少,乃自益其俸。」〔二一六〕自三公下至佐史各有差。初作寿陵,〔二一七〕始营陵地于临平亭南。将作大匠窦融上言:「园陵广袤,无虑所用。」帝曰:「古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临平望平阴,河水洋洋,舟船泛泛,善矣夫!周公、孔子犹不得存,安得松、乔与之而共游乎!〔二一八〕太宗识终始之义,景帝能遵孝道,遭天下反复,而独完其福,岂不美哉!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二一九〕迭兴之后,〔二二0〕亦无丘垄,使合古法。今日月已逝,当豫自作。臣子奉承,不得有加。」乃令陶人作瓦器。
  上常自细书,〔二二一〕一札十行,报郡县。旦听朝,至日晏,夜讲经听诵。〔二二二〕坐则功臣特进在侧,论时政毕,道古行事,次说在家所识乡里能吏,次第比类。又道忠臣孝子义夫节士,坐者莫不激扬凄怆,欣然和悦。群臣争论上前,常连日。皇太子尝承间言:「陛下有禹、汤之明,而失黄、老养性之道。今天下大安,少省思虑,养精神。」上答曰:「我自乐此。」时城郭丘墟,扫地更为,上悔前徙之。〔二二三〕三十年,有司奏封襌。诏曰:「灾异连仍,日月薄食,百姓怨叹,而欲有事于太山,污七十二代编录,〔二二四〕以羊皮杂貂裘,何强颜耶?」三十二年,〔二二五〕群臣复奏言:「登封告成,为民报德,百王所同也。」遂登太山,勒石纪号。改元为中元。〔二二六〕中元元年,〔二二七〕上幸长安,祠长陵,还洛阳宫。是时醴泉出于京师,郡国饮醴泉者,痼疾皆愈,独眇蹇者不差。〔二二八〕有赤草生于水涯。〔二二九〕郡国上甘露降。群臣上言:「地祇灵应而失草萌,宜命太史撰具郡国所上。」上遂不听,是以史官鲜记焉。冬十月甲申,〔二三0〕使司空冯鲂告祠高庙曰:「高皇吕太后不宜配食。薄太后慈仁,孝文皇帝贤明,子孙赖福,延至于今,宜配食地祇高庙。今上薄太后尊号为高皇后,迁吕太后于园,四时上祭。」是岁,起明堂、辟雍、灵台,及北郊兆域。〔二三一〕二年二月戊戌,帝崩于南宫前殿,在位三十三年,时年六十二。遗诏曰:「朕无益百姓,如孝文皇帝旧制,葬务从约省。刺史二千石长吏皆无离城郭,〔二三二〕无遣吏及因邮奏。」太子袭尊号为皇帝。群臣奏谥曰光武皇帝,庙曰世祖。三月,葬原陵。〔二三三〕御览卷九0
  汉以炎精布耀,或幽而光。〔二三四〕文选卷一一王延寿鲁灵光殿赋李善注
  上东西赴难,以车上为家,传荣合战,〔二三五〕跨马操兵,身在行伍。〔二三六〕书钞卷一三九
  帝即有仁圣之明,气势形体,天然之姿,〔二三七〕固非人之敌,翕然龙举云兴,〔二三八〕三雨而济天下,荡荡人无能名焉。〔二三九〕御览卷九0
  光武诏曰:「明设丹青之信,广开束手之路。」〔二四0〕文选卷二三阮籍咏怀李善注
  光武功臣邓禹等二十八人皆为侯,封余功臣一百八十九人。〔二四一〕御览卷二00
  帝以天下既定,思念欲完功臣爵土,不令以吏职为过,故皆以列侯就第,恩遇甚厚,远方贡甘珍,必先遍赐列侯,而大官无余。有功辄增封邑,故皆保全。〔二四二〕聚珍本
  光武封新野主子邓泛为吴侯,〔二四三〕伯父皇皇考姊子周均为富波侯,〔二四四〕追封外祖樊重为寿张侯,〔二四五〕重子丹为射阳侯,〔二四六〕孙茂为平望侯,〔二四七〕寻玄乡侯,〔二四八〕从子冲更父侯,〔二四九〕后父阴睦宣恩侯,〔二五0〕子识原鹿侯,〔二五一〕就为信阳侯,〔二五二〕皇考女弟子来歙征羌侯,〔二五三〕弟由宜西侯,〔二五四〕以宁平公主子李雄为新市侯,〔二五五〕后父郭昌为阳安侯,〔二五六〕子流绵曼侯,〔二五七〕兄子竟新郪侯,〔二五八〕匡发干侯,〔二五九〕以姨子冯邯为锺离侯。〔二六0〕类聚卷五一
  光武皇帝虽发师旁县,人马席荐羁靽皆有成贾,而贵不侵民,乐与官市。御览卷三五九
  〔一〕「世祖光武皇帝」,即刘秀,字文叔,事详范晔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袁宏后汉纪卷一至卷八。汪文台辑谢承后汉书卷一、薛莹后汉书、司马彪续汉书卷一、谢沈后汉书、袁山松后汉书亦略载其事。
  〔二〕「承文、景之统」,此句原无,聚珍本有,文选卷四张都赋李善注引亦有此句,今据增补。
  〔三〕「发」,此字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九0引亦有,今据增补。
  〔四〕「舂陵节侯」,名买。
  〔五〕「考侯」,原作「孝侯」,后汉纪卷一同,皆误。范晔后汉书城阳恭王祉传云:「敞曾祖父节侯买,以长沙定王子封于零道之舂陵乡,为舂陵侯。买卒,子戴侯熊渠嗣。熊渠卒,子考侯仁嗣。」又文选卷四张都赋李善注云:「东观汉记曰:「舂陵节侯,长沙定王中子买。节侯生戴侯,戴侯生考侯。」……「考」或为「孝」,非也。」今据校改。
  〔六〕「因故国名曰舂陵」,此条御览卷六三、文选卷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亦引,字句简略。此句下尚有「上隆准日角」云云一段文字,因与下条重复,今删去。
  〔七〕「令」,原脱,聚珍本有,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论亦云:「皇考南顿君初为济阳令。」今据增补「令」字。
  〔八〕「济阳有武帝行过宫」,原脱「济阳」二字。文选卷二0谢瞻九日从宋公戏马台集送孔令诗李善注引云:「济阳有武帝行过宫。」玉海卷一五五引同,今据增补。
  〔九〕「开宫后殿居之」,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论李贤注引蔡邕光武碑文云:「光武将生,皇考以令舍不显,开宫后殿居之而生。」与此相合。御览卷八七三,合璧事类卷一九、卷二二,记纂渊海卷四引云:「光武生于济阳县舍。」类聚卷八五、卷九九,御览卷八三九、卷九一五引云:「光武生于济阳。」
  〔一0〕「有赤光,室中尽明」,此二句类聚卷一0引同,书钞卷一引作「赤光照室」,初学记卷二四引作「有赤光,堂上尽明如昼」,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论李贤注引作「光照室中,尽明如昼」。
  〔一一〕「使卜者王长卜之,长曰」,「卜之长」三字原脱,不成文理。姚本、聚珍本有此三字,类聚卷一0引同,今据增补。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论云:「钦异焉,使卜者王长占之,长辟左右曰:「此兆吉不可言。」亦可证当有此三字。论验篇云:「光武帝,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生于济阳宫后殿第二内中。皇考为济阳令,时夜无火,室内自明,皇考怪之,即召功曹吏充兰使出问卜工。兰与马下卒苏永俱之卜王长孙所。长孙卜谓永、兰曰:「此吉事也,毋多言。」」蔡邕蔡中郎文集卷五光武济阳宫碑云:「世祖光武皇帝,考南顿君,初生济阳令,有武帝行过宫,常封闭。帝将生,考以令舍下湿,开空后殿居之。建平元年十二月甲子夜帝生时,赤光,室中有明,使卜者王长卜之。长曰:「此善事不可言。」岁月嘉禾一茎生九穗,长于凡禾,因为尊讳。」「初生」当作「初为」,「空」当作「宫」。
  〔一二〕「是岁嘉禾生」,水经注卷七,书钞卷一,文选卷二0应贞晋武帝华林园集诗李善注,晏元献公类要卷四、卷九亦引此事。
  〔一三〕「是岁凤皇来集济阳」,「是岁」二字姚本、聚珍本作「先是」,类聚卷九九、御览卷九一五引同。「皇」字玉海卷一九九引同,书钞卷一引作「凰」,二字同。论验篇云:「有凤凰下济阳宫,故讫今济阳有凤凰庐。」
  〔一四〕「故宫皆画凤凰」,「宫」字下聚珍本有「中」字,事类赋卷一八引亦有「中」字,类聚卷九九、御览卷九一五引皆无「中」字。
  〔一五〕「日角」,额上之骨隆起如日,古人以为帝者之象。御览卷三六七引云:「光武为人日角,大口,美须眉。」
  〔一六〕「美须眉」,书钞卷一引作「美须髯」。
  〔一七〕「在舂陵时」,此句至「王气郁郁葱葱」诸句原无。书钞卷一五一引「望气者苏伯阿望舂陵城曰」以下三句。聚珍本有此数句,作「在舂陵时,望气者言舂陵城中有喜气,曰:「美哉!王气郁郁葱葱。」」今据书钞卷一五一引辑录,并据聚珍本增补「在舂陵时」一句。
  〔一八〕「远」,姚本、聚珍本作「达」,书钞卷六引亦作「达」。
  〔一九〕「高祖兄」,「兄」字下聚珍本有「仲」字。仲为汉高祖刘邦兄,能治产业。史记高祖本纪云:「未央宫成,……高祖奉玉卮,起为太上皇寿,曰:「始大人常以臣无赖,不能治产业,不如仲力,今某之业所就孰与仲多?」」
  〔二0〕「年九岁」,此上原有「伯升」二字,聚珍本无。按当无「伯升」二字,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回生南顿令钦,钦生光武。光武年九岁而孤,养于叔父良。」可证,今删去。
  〔二一〕「受尚书于中大夫庐江许子威」,此句原作「受尚书经,师事庐江许子威」,今从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引校改。书钞卷一二仅引「师事子威」一句。
  〔二二〕「资用乏」,此句至「以给诸公费」诸句原无,姚本、聚珍本和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引有,今据增补。文选卷三八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李善注引亦有,「诸公」二字下有「之」字。
  〔二三〕「以给诸公费」,书钞卷三引「僦驴给费」四字,即括引此文。
  〔二四〕「高才好学」,此句至「舍长安尚冠里」七句原无,姚本、聚珍本有,今据增补。
  〔二五〕「为季父故舂陵侯诣大司马府」,此句至「严公宁视卿邪」诸句原无,而有「尝讼逋租于大司马严尤,尤见而奇之」二句,今据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引增改。此段文字聚珍本作「尝为季父故舂陵侯讼逋租于大司马严尤,尤止车独与帝语,不视祜。帝归戏祜曰:「严公宁视卿耶?」」朱祜即朱福。据范晔后汉书朱祜传李贤注,东观汉记「祜」作「福」,避安帝讳改。光武帝为舂陵侯讼租事,书钞卷三亦引,字句甚简。
  〔二六〕「王莽时」,此句至「四方溃畔」诸句原无,聚珍本有,今据增补。
  〔二七〕「荆州下江平林兵起」,此下二句原无,聚珍本有,文选卷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引亦有,今据增补。
  〔二八〕「时南阳旱饿」,此下二句原无。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地皇三年,南阳荒饿,诸家宾客多为小盗。光武避吏新野,因卖谷于宛。」李贤注引东观汉记云:「时南阳旱饥,而上田独收。」今据增补。聚珍本亦有此二句,「上」字作「帝」。
  〔二九〕「李伯玉」,聚珍本注云:「以下文事迹推之,李伯玉盖即李通,而范书李通传止云字次元,不言其一名伯玉,是可补其阙略。」
  〔三0〕「先是时伯玉同母兄公孙臣为医」,范晔后汉书李通传李贤注引续汉书云「先是李通同母弟申徒臣能为医,难使,伯升杀之。」后汉纪卷一云:「初,通同母弟申屠臣善为医术,以其难使也,演杀之。」书钞卷一二三引东观汉记亦云李通同母弟为申徒臣,与此不同。
  〔三一〕「固始侯」,原误作「因始侯」,聚珍本作「固始侯」,今据改正。范晔后汉书李通传云:「建武二年,封固始侯。」
  〔三二〕「刘氏当复起,李氏为辅」,此二句谶语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八七二引亦有,今据增补。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载此谶语,但无「当」字。
  〔三三〕「父为宗卿师」,范晔后汉书李通传云:通父守,「初事刘歆,好星历谶记,为王莽宗卿师」。李贤注云:「平帝五年,郡国置宗师以主宗室,盖特尊之,故曰宗卿师也。」
  〔三四〕「市兵弩」,书钞卷三引「市弓弩」三字,即出于此。
  〔三五〕「绛衣赤帻」,此四字上书钞卷一二七引有「皆着」二字,御览卷六八七、卷八一四、卷八七二引无。
  〔三六〕「若火光」,此三字上御览卷八七二引有「有」字。
  〔三七〕「赫然属天」,此句御览卷八七二引作「曈曈上属天」。
  〔三八〕「异之」,此句姚本作「上异之」,御览卷八七二引同。
  〔三九〕「大冠」,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引董巴舆服志云:「大冠者,谓武冠,武官冠之。」
  〔四0〕「将军服」,此三字上聚珍本有「服」字。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通鉴卷三八胡三省注引云:「上时绛衣大冠,将军服也。」「将军服」上亦无「服」字。
  〔四一〕「中」,聚珍本作「仲」。按「中」字读作「仲」。此指光武帝刘秀。御览卷六九0引云:「光武起义,衣绛单衣,赤帻。初,伯升之起,诸家子弟皆曰:「伯升杀我。」及见上绛衣大冠,乃惊曰:「谨厚者亦复为之。」」御览卷六八七、玉海卷八一亦引,字句简略。
  〔四二〕「杀新野尉」,「杀」字下原衍「进」字,姚本、聚珍本无,类聚卷九三、御览卷二六九引亦无,今据删。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
  〔四三〕「光武起义兵」,此句至「后有人着大冠绛单衣」三句原无,书钞卷一二八引此三句,今据增补。姚本作「光武起义兵,攻南阳,暮闻冢上有哭声,后有人着大冠绛单衣」。聚珍本同,惟「光武」二字改作「帝」。二本所辑皆有「攻南阳」一句,系出陈禹谟刻本书钞。聚珍本于「着大冠绛单衣」下注云:「此有阙文。考范书杀新野尉即在是时。」
  〔四四〕「使刘终诈称江夏吏」,此下二句原无,姚本、聚珍本有,今据增补。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光武初骑牛,杀新野尉乃得马。进屠唐子乡,又杀湖阳尉。」李贤注引东观汉记云:「刘终诈称江夏吏,诱杀之。」姚本、聚珍本即据此增改。
  〔四五〕「五威将军严尤击下江兵」,此下三句原无。书钞卷一四七引作「上擢谷相,五威将严尤当击江贼,上奉糗一斛,脯三十朐诣幕府营」。御览卷八六0引作「严尤击江贼,世祖奉糗一斛,脯三十朐」。聚珍本亦有此三句,作「严尤击下江兵,帝奉糗一斛,脯三十朐」。今综合三处文字增补。汉书王莽传地皇三年载:「是时下江兵盛,……莽遣司命大将军孔仁部豫州,纳言大将军严尤、秩宗大将军陈茂击荆州。……世祖与兄齐武王伯升、宛人李通等帅舂陵子弟数千人,招致新市平林朱鲔、陈牧等合攻拔棘阳。是时严尤、陈茂破下江兵。」
  〔四六〕「进围宛城」,据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更始元年进围宛城。更始元年即王莽地皇四年。
  〔四七〕「更始立,以上为太常偏将军」,四库全书考证云:「按前汉书莽传云:「莽地皇四年三月,汉立圣公为帝。四月,莽遣寻、邑发兵。」范书光武纪与前汉书同,惟谓更始即位在是年二月,今寻绎本文,则似更始之立,又在王莽发兵之后,与班、范二书异。」
  〔四八〕「入朝」,此二字原无,御览卷六八三引亦无此二字。姚本、聚珍本有,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引亦有,今据增补。
  〔四九〕「二公」,聚珍本作「寻、邑」。
  〔五0〕「严尤」,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引桓谭新论云:「庄尤,字伯石,此言「严」,避明帝讳也。」
  〔五一〕「美眉目」,聚珍本作「美须眉目」,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作「美须眉」。
  〔五二〕「二公」,聚珍本作「寻、邑」,以下皆同。御览卷三三六、卷三三九引作「王寻、王邑」。
  〔五三〕「甲冲輣」,此下三句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三三六引亦有,今据增补。书钞卷一三九引作「甲冲棚,战攻之具甚盛」。御览卷三三九引作「甲冲輣,干戈旌旗甚盛」。「冲」,橦车,是一种陷阵战车。「輣」,楼车。
  〔五四〕「虎」,此字原脱,姚本、聚珍本有,书钞卷一一八、类聚卷一二引亦有,今据增补。
  〔五五〕「巨无霸」,汉书王莽传云:「夙夜连率韩博上言:「有奇士,长丈,大十围,来至臣府,曰欲奋击胡虏。自谓巨毋霸,出于蓬莱东南,五城西北昭如海濒,轺车不能载,三马不能胜。」」「垒尉」,即垒校尉,主军垒之事。姚本、聚珍本作「中垒校尉」,书钞卷一一八引同。类聚卷一二引作「垒校尉」,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作「垒尉」。
  〔五六〕「为画成败」,书钞卷一四引作「图画成败」。
  〔五七〕「时汉兵八九千人」,此句原无,姚本、聚珍本有,类聚卷一二引亦有,今据增补。
  〔五八〕「留王凤令守城」,此下二句原无,聚珍本有,文选卷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引亦有,今据增补。
  〔五九〕「五六万」,聚珍本同,书钞卷一一七引亦同。姚本作「五六十万」,书钞卷一二一、类聚卷一二引与姚本同。
  〔六0〕「作」,原无此字,聚珍本有,类聚卷一二、御览卷三三六引亦有,今据增补。寻、邑围昆阳事,文选卷五七潘岳马汧督诔李善注亦引,字句较简。
  〔六一〕「数重」,御览卷三三六引同,司马彪续汉书天文志云寻、邑「围营数重」,后汉纪卷一亦云「围之数重」。姚本作「数百重」,类聚卷一二引亦作「数百重」。聚珍本作「数十重」,与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同。聚珍本注云:「姚之骃本作「数百重」,参范书帝纪,则「百」字误。」
  〔六二〕「尘熛连云」,此句文选卷七潘岳藉田赋李善注引作「埃尘连天」。
  〔六三〕「地突」,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作「地道」,后汉纪卷一作「地窟」。
  〔六四〕「寻」,此字原无,姚本、聚珍本有,类聚卷一二引亦有,今据增补。
  〔六五〕「正昼有云气如坏山」,司马彪续汉书天文志云:「昼有云气如坏山,堕军上,军人皆厌,所谓营头之星也。占曰:「营头之所堕,其下覆军,流血三千里。」」刘昭注引袁山松书云:「怪星昼行,名曰营头,行振大诛也。」
  〔六六〕「压」,聚珍本同,御览卷八七七引亦作「压」。姚本作「厌」,类聚卷一二引亦作「厌」。按二字通。
  〔六七〕「前去大军四五里」,此句聚珍本作「前去寻、邑军四五里而阵」,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作「前去大军四五里而陈」。
  〔六八〕「数十」,原脱「十」字,姚本、聚珍本有,与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相合,今据增补。书钞卷一一八引云「斩首千级」。
  〔六九〕「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书钞卷一四引此下二句,文字稍异。
  〔七0〕「甚奇怪也」,此句姚本作「甚可怪也」,书钞卷一一八引同。
  〔七一〕「二公兵于是大奔北」,此下二句聚珍本作「寻、邑兵大奔北,于是杀寻」。
  〔七二〕「滍水为之不流」,书钞卷一三引「滍水不流」四字。
  〔七三〕「齐武王」,即刘伯升,光武帝建武十五年,追谥伯升为齐武王。
  〔七四〕「六月」,此句至「收伯升部将刘稷」四句聚珍本作「后数日,更始收齐武王部将刘稷」。
  〔七五〕「上降颍阳」,此句至「乃马也」诸句原无,御览卷三九四引有此段文字。聚珍本把此段文字连缀于上文「即日皆物故」句下。按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光武因复徇下颍阳。会伯升为更始所害,光武自父城驰诣宛谢。」据此,聚珍本所做连缀基本可信,今从之。
  〔七六〕「击」,聚珍本作「系」。
  〔七七〕「更始害齐武王」,此句至「枕席有涕泣处」诸句原无,聚珍本有,类聚卷三五,御览卷三八七、卷四八八引亦有,今据增补。文选卷四0任昉百辟劝进今上笺李善注引亦有此段文字,字句稍异。
  〔七八〕「文书移与属县」,此句原无,聚珍本有,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通鉴卷三九胡三省注引亦有,今据增补。
  〔七九〕「诸于」,汉书元后传云:「是时政君坐近太子,又独衣绛缘诸于。」颜师古注:「诸于,大掖衣,即褂衣之类也。」「于」即「衧」之省。「绣拥?」,原「拥」字为空格,聚珍本有此字,今据增补。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诸于绣镼。」李贤注云:「或「绣」下有「拥」字。」李贤又注云「字书无「镼」字,续汉书作「?」,音其物反。杨雄方言曰:「襜褕,其短者,自关西谓之??。」郭璞注云:「俗名?掖。」据此,即是诸于上加绣?,如今之半臂也。」「拥?」即??。
  〔八0〕「粲然」,此二字原无,聚珍本有,文选卷三0谢朓五言诗始出尚书省李善注引亦有,今据增补。「复见汉官威仪」,书钞卷一七引作「复见汉官仪」,文选卷三0谢朓诗李善注引作「复见官府仪体」。
  〔八一〕「更始欲以近亲巡行河北」,此下二句原无,御览卷二0九引,今据增补。聚珍本亦有此二句,惟下句「上」字作「帝」。
  〔八二〕「赐」,刘赐,光武帝族兄,事见范晔后汉书宗室四王三侯传。
  〔八三〕「安集百姓」,文选卷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引云:「圣公为天子,以上为大司马,遣之河北,安集百姓。」
  〔八四〕「上至邯郸」,此下二句原无,聚珍本有,书钞卷一四六引有此二句,今据增补。又书钞卷一四五亦引,惟「上」字作「光武」。
  〔八五〕「故赵缪王子临说上灌赤眉」,原无此句。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进至邯郸,故赵缪王子林说光武曰:「赤眉今在河东,但决水灌之,百万之众可使为鱼。」光武不答,去之真定。」李贤注云:「东观记「林」作「临」字。」是知东观汉记有临说光武帝事,今撮取范书大意增补此句。「赵缪王」,即刘元,以刃杀奴婢,谥曰缪。事见汉书景十三王传。
  〔八六〕「赵王庶兄胡子立邯战卜者王郎为天子」,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光武帝「去之真定,林于是乃诈以卜者王郎为成帝子子舆,十二月,立郎为天子,都邯郸,遂遣使者降下郡国」。胡子与临是否为一人,无从确考。「天子」,原误作「太子」,聚珍本不误,今据改正。
  〔八七〕「光武为王郎所追」,此句至「是雒阳吏耳」诸句原无,书钞卷一三九引,今据增补。书钞卷一三九所引无「光武为王郎所追」一句,此句系据书钞卷一四四引增补。又「至饶阳」句上书钞卷一三九引有「上发」二字,为使文义通顺,删此二字。此段文字聚珍本作「王郎追帝,帝自蓟东南驰至饶阳。官属皆乏食,帝乃自称邯郸使者,入传舍。传吏方进食,从者饥,争夺之。传吏疑其伪,乃椎数十通,绐言邯郸将军至,官属皆失色。帝升车欲驰,而惧不免,还坐,曰:「请邯郸将军入。」久乃驾去」。姚本作「光武至饶阳,官属皆乏食」,其下各句与聚珍本同,惟聚珍本「帝」字姚本作「光武」。此段文字书钞卷一四三引作「光武至饶阳,称邯郸使者,如传合。厨吏方进食,官属从者饥,遮夺之」。
  〔八八〕「上出,蒙犯霜雪」,此二句原无。文选卷二0应玚五言诗侍五官中郎将建章台李善注引「蒙犯霜雪」一句,今连缀于此。为使文理通顺,又增「上出」二字。聚珍本把「蒙犯霜雪」一句系于光武帝纪篇末,当作年代不可考者。据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所载,光武帝离饶阳传舍后,「南出,晨夜兼行,蒙犯霜雪,天时寒,面皆破裂」。是文选李善注所引「蒙犯霜雪」一句当编次于此,聚珍本失考。
  〔八九〕「光武大会真定,自击筑」,此二句原无,书钞卷一一0引云:「光武大会真定,王制杨自击筑。」今据增补,删「王制杨」三字。「制杨」二字义不可解,必有舛误。此二句聚珍本作「大会真定,帝自击筑」,其上又有以下一段文字:「夜止芜蒌亭,大风雨,冯异进一笥麦饭兔肩。闻王郎兵至,复惊去。至南宫,天大雨,帝引车入道旁空舍,灶中有火,冯异抱薪,邓禹吹火,帝对灶炙衣。」考之范晔后汉书,此段文字当入冯异传。御览卷九0未引此段文字,聚珍本辑者是据书钞卷一二九、卷一三五、卷一四四所引连缀。
  〔九0〕「上率邓禹等击王郎横野将军刘奉」,此句至「刘公真天人也」诸句原无。御览卷九0屡引东观汉记,有一处引云:「上破王郎,还,过邓禹营,禹进食炙鱼,上大餐啖。时百姓以上新破大敌,欣喜聚观,见上餐,劳勉吏士,威严甚厉,于是皆窃言曰:「刘公真天人也。」」又卷九三五引云:「世祖率邓禹等击王郎横野将军刘奉,大破之。上过禹营,禹进炙鱼,上餐啖,劳勉士吏,威严甚厉,众皆窃言:「刘公真天人也。」」今综合两处所引增补。聚珍本有此段文字,字句微异。又书钞卷一四五、御览卷八四七、范晔后汉书邓禹传李贤注亦引,字句较简略。
  〔九一〕「餐啖」,书钞卷一四五引作「食啖」。
  〔九二〕「刘公真天人也」,杜工部草堂诗笺补遗卷二四赠太子太师汝阳郡王琎引云:「光武过邓禹营,劳勉吏士,众皆窃言:「刘公真天人也。」」节删颇多。
  〔九三〕「杜长威」,范晔后汉书王郎传、袁宏后汉纪卷二亦载杜长威诣光武帝营请降事,「杜长威」作「杜威」。「持节诣军门」,此五字及下二句原无,聚珍本有,今据增补。
  〔九四〕「棨戟」,范晔后汉书杜诗传云:「世祖召见,赐以棨戟。」李贤注:「汉杂事曰:「汉制假棨戟以代斧钺。」崔豹古今注曰:「棨戟,前驱之器也,以木为之。后代刻伪,无复典刑,以赤油韬之,亦谓之油戟,亦曰棨戟,王公已下通用之以前驱也。」」
  〔九五〕「得吏民」,此三字上类聚卷一二引有「寻」字。
  〔九六〕「公会诸将烧之」,书钞卷九引「烧吏民谤帝」一句,即系括引此文。
  〔九七〕「令反侧者自安也」,上文「汉兵破邯郸」至此句,四库全书考证云:「按范书光武纪文与此同,王郎传则云:「郎夜亡走,道死,追斩之。」说复小异。又此数句,姚本有之,而文有异同,今从永乐大典本。」「反侧」,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不安也。诗国风曰:「展转反侧。」」「者」,姚本作「子」,类聚卷一二、文选卷四三丘迟与陈伯之书李善注引亦作「子」,与范书光武帝纪、后汉纪卷二同。
  〔九八〕「上围邯郸未下」,此下三句原无,聚珍本有,书钞卷一四七引,今据增补。
  〔九九〕「更始遣使者即立公为萧王」,文选卷四0吴质答魏太子笺李善注引此一句,无「即」字,又「公」作「光武」。初学记卷九亦引更始立光武帝为萧王事,字句极疏略。
  〔一00〕「又击破铜马」,此句至「由是皆自安」诸句原无,类聚卷一二引,今据增补。聚珍本亦有此段文字,字句微异。
  〔一0一〕「封降贼渠率」,此下二句类聚卷一二引无,今据文选卷四三丘迟与陈伯之书李善注引增补。
  〔一0二〕「营」,此字类聚卷一二引无,聚珍本有,文选卷四三丘迟与陈伯之书李善注引亦有,今据增补。
  〔一0三〕「按行贼营」,书钞卷一四引此一句。
  〔一0四〕「将」,此字类聚卷一二引无,今据文选卷四三丘迟与陈伯之书李善注引增补。
  〔一0五〕「投」,聚珍本同,御览卷三七一引亦同,又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后汉纪卷二也作「投」,惟文选卷四三丘迟与陈伯之书李善注引作「效」。
  〔一0六〕「诏冯异军雁门」,此下二句原无,聚珍本有,今据增补。姚本亦有此下二句,作「诏曰,冯异军雁门,囗卒万余人降之」。聚珍本注云:「「诏」字下原本衍「曰」字,今删。考范书帝纪及冯异传俱不载此诏,惟异拒朱鲔、李轶时曾北攻天井关,拔上党两城,则军雁门当即在是时。」
  〔一0七〕「光武北击尤来、大抢、五幡于元氏,追至北平」,此二句至「营门不觉」诸句原无。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光武北击尤来、大抢、五幡于元氏,追至右北平,连破之。又战于顺水北,乘胜轻进,反为所败。贼追急,短兵接,光武自投高岸,遇突骑王丰,下马授光武,光武抚其肩而上,顾笑谓耿弇曰:「几为虏嗤。」弇频射却贼,得免。士卒死者数千人,散兵归保范阳。军中不见光武,或云已殁,诸将不知所为。」李贤于「追至右北平」句下注云:「东观记、续汉书并无「右」字,此加「右」,误也。营州西南别有右北平郡故城,非此地。」由此可知,东观汉记原有光武击尤来、大抢、五幡事。今据范书酌补「光武北击尤来」至「或云已殁」诸句,以使上下文理通顺。李贤又于「或云已殁」句下引东观汉记云:「上已乘王丰小马先到矣,营门不觉。」今亦补入。
  〔一0八〕「上破贼」,此句至「上大笑」诸句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四九九引,今据增补。
  〔一0九〕「光武发蓟还」,此句至「命诸将收葬吏士」诸句原无,今据御览卷五五三引增补。聚珍本有此诸句,文字微异。
  〔一一0〕「师行鼓舞」,此句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四六八引亦有,今据增补。
  〔一一一〕「鼓声歌咏」,此句聚珍本作「歌咏雷声」,御览卷四六八引同。
  〔一一二〕「至中山」,原有「上发蓟」三字,为避免与上文重复,今删去。
  〔一一三〕「曰:帝王不可以久旷」,此二句至「万姓为心」诸句原无。文选卷三七刘琨劝进表李善注云:「东观汉记:「诸将上奏世祖曰:「帝王不可以久旷。」」」又注云:「东观汉记:「群臣上奏世祖曰:「大王社稷为计,万姓为心。」」」今综合两处所引增补。聚珍本未辑「帝王不可以久旷」句。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光武从蓟还,过范阳,命收葬吏士。至中山,诸将复上奏曰:「……大王初征昆阳,王莽自溃。后拔邯郸,北州弭定。参分天下而有其二,跨州据土,带甲百万。言武力则莫之敢抗,论文德则无所与辞。臣闻帝王不可以久旷,天命不可以谦拒,惟大王以社稷为计,万姓为心。」光武又不听。」
  〔一一四〕「耿纯说上曰」,此下三句原无,聚珍本有,文选卷四九干宝晋纪总论李善注引亦有此三句,今据增补。
  〔一一五〕「伯升」,姚本、聚珍本作「伯叔」,类聚卷一二引同。按「伯升」二字是,范晔后汉书邓晨传云:「光武尝与兄伯升及晨俱之宛,与穰人蔡少公等燕语。」
  〔一一六〕「刘子骏」,即刘歆。歆字子骏,哀帝建平元年改名秀,字颖叔。
  〔一一七〕「何知非仆耶」,此句类聚卷一二引作「何用知仆非也。」
  〔一一八〕「时传闻不见赤伏符文军中所」,此句姚本作「时传闻赤伏符不见文章军中所」,类聚卷一二引同。
  〔一一九〕「上奏世祖曰」,此下三句原无,聚珍本亦未辑录。文选卷三七刘琨劝进表李善注引,今据增补。
  〔一二0〕「乃命有司设坛于鄗南千秋亭五成陌」,原无「五成陌」三字,文选卷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引云:「乃命有司设坛场于鄗之阳千秋亭五成陌。」今据增「五成陌」三字。
  〔一二一〕「燔燎告天,禋于六宗」,此二句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五二八亦引,今据增补。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云;「精意以享谓之禋。续汉志:「平帝元始中,谓六宗为易卦六子之气,水、火、雷、风、山、泽也。光武中兴,遵而不改。至安帝即位,初改六宗为天地四方之宗,祠于洛阳之北,戌亥之地。」」
  〔一二二〕「改鄗为高邑」,此句原无,聚珍本有,文选卷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亦引,今据增补。此句下聚珍本尚有以下一段文字:「诏曰:「故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惇固,断断无他,其心休休焉。夫士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则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故武王诛纣,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今以茂为太傅,封宣德侯,食邑二千户,赐安车一乘,衣一袭,金五斤。」」御览卷九0未引此段文字。据范晔后汉书,光武帝此诏在卓茂传,今依范书编次。
  〔一二三〕「遂定都焉」,此句原无,聚珍本有,又文选卷一班固两都赋李善注引云:「建武元年十月,车驾入洛阳,遂定都焉。」今据补「遂定都焉」句。
  〔一二四〕「光武破圣公,与朱伯然书曰」,此二句至「太白清明」诸句原无,御览卷五引,姚本、聚珍本亦有此数句,今据增补。「朱伯然」,御览卷五引误作「伯叔」。书钞卷一五0引云:「光武破二公,与朱伯然书曰:「交锋之月,神星昼见,太白清明。」」今据改作「朱伯然」。姚本、聚珍本作「朱然」。聚珍本注云:「范书帝纪,未即位前使冯异、寇恂破更始大司马朱鲔军,即位后使邓禹破更始定国公王匡军,此云交锋未知何时。又「朱然」太平御览作「伯叔」。本文似有讹脱。」按朱伯然,不见范晔后汉书、后汉纪,此段文字的前后内容无从考知。
  〔一二五〕「二年」,原误作「三年」,聚珍本作「二年」,与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后汉纪相合,今据改正。
  〔一二六〕「上封功臣皆为列侯」,此句至「即授印绶」诸句原无,类聚卷五一引,今据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所载,将此段文字连缀于建武二年正月下。聚珍本把此段文字移入丁恭传内,无所依据。
  〔一二七〕「古帝王封诸侯不过百里」,史记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云:「武王、成、康所封数百,而同姓五十五,地上不过百里,下三十里」。
  〔一二八〕「故利以建侯,取法于雷」,「雷」字御览卷一九八引同,书钞卷四七引作「周」。按「雷」字是,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作「雷」。李贤注云:「易屯卦震下坎上,震为雷,初九曰「利建侯」,又曰「震惊百里」,故封诸侯地方百里,以法雷也。」
  〔一二九〕「闻」,类聚卷五一引无此字,聚珍本有,御览卷一九八引亦有,今据增补。
  〔一三0〕「制郊兆于城南七里,北郊四里」,此二句原作「制郊祀于城南」。御览卷五二七引云:「上都雒阳,制兆于城南七里,北郊四里。」今据增改。聚珍本与御览卷五二七引同,惟「上」字作「故帝」二字。
  〔一三一〕「为圆坛」,此下三句原无,玉海卷九四引云:「光武于雒阳城南为圆坛,天地位其上,皆南面西上。」今据增补。姚本、聚珍本皆未辑此段文字。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立郊兆于城南,始正火德。」李贤注引续汉书云:「制郊兆于洛阳城南七里,为坛,八陛,中又为重坛,天地位皆在坛上。」
  〔一三二〕「时以平旦,服色、牺牲尚黑」,此二句原无「时以」六字,聚珍本有,御览卷五二七引亦有,今据增补。
  〔一三三〕「季夏黄色」,此句至「云台致敬祭祀礼亦宜之」诸句,原仅有「郊祀帝尧以配天,宗高祖以配上帝」二句,且「宗」下又脱「祀」字。今据御览卷五二七引增补。聚珍本亦有此段文字,末句作「云台致敬祭祀之礼仪亦如之」。
  〔一三四〕「汉刘祖尧」,原脱「尧」字,聚珍本有,今据增补。
  〔一三五〕「宜令」,此二字原误倒,今据聚珍本乙正。
  〔一三六〕「至不能救」,此句聚珍本作「不敢救」。后汉纪卷四云:「浮远,不能救。」四库全书考证云:「按是时浮为幽州牧,彭宠攻浮于蓟,则宠为客,浮为主,非浮远至也。范书云:「帝读檄,怒曰:「营相去百里,其势岂得相及。」宠果大破隆军,浮远,遂不能救。」最得其实,本书「至」字疑衍。」按「至」字与「不能救」三字作一句读,文义可通。考证误以「至」字与上文连读,遂疑「至」字为衍文。
  〔一三七〕「咸曰上神」,后汉纪卷四云:「吏还说上语,皆以为神也。」
  〔一三八〕「南越献白雉」,此句原无,稽瑞引云:「光武建武二年,南越献白雉。」今据增补。
  〔一三九〕「光武征秦丰,幸旧宅」,此二句原无,聚珍本有,文选卷四张都赋李善注、玉海卷一七五亦引,今据增补。聚珍本注云:「范书帝纪及岑彭传,春三月,帝自将南征。夏四月,破斩邓奉。五月,还宫,令岑彭等南击秦丰。秋七月,大破于黎丘。至冬十月,乃幸舂陵。此牵连书之,殊未明晰。」
  〔一四0〕「上幸舂陵,祠园庙,大置酒」,此事类聚卷三九、御览卷五二六亦引,字句相同。书钞卷一六引「置酒旧宅」四字,当为同一事。
  〔一四一〕「以皇祖皇考墓为昌陵」,此下三句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五五七亦引,今据增补。
  〔一四二〕「因以舂陵为章陵县」,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六年春正月丙辰,改舂陵乡为章陵县。世世复傜役,比丰、沛,无有所豫。」此盖牵连后事言之。文选卷四张都赋李善注亦引此句,文字微异。
  〔一四三〕「隗嚣上书,报以殊礼」,此二句原无,聚珍本有,书钞卷九亦引,今据增补。书钞卷一一引「待以殊礼」四字,与此为同一事。范晔后汉书隗嚣传云:「建武二年,大司徒邓禹西击赤眉,屯云阳。禹裨将冯愔引兵叛禹,西向天水,嚣逆击,破之于高平,尽获辎重。于是禹承制遣使节命嚣为西州大将军,得专制凉州、朔方事。及赤眉去长安,欲西上陇,嚣遣将军杨广迎击,破之,又追败之于乌氏、泾阳间。嚣既有功于汉,又受邓禹爵,署其腹心,议者多劝通使京师。三年,嚣乃上书诣阙。光武素闻其风声,报以殊礼,言称字,用敌国之仪,所以慰藉之良厚。」
  〔一四四〕「一石」,书钞卷一五六引作「一斗」。
  〔一四五〕「天下野谷旅生,麻菽尤盛」,编珠卷四、类聚卷八五亦引此文。「旅」,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上李贤注云:「寄也。不因播种而生,故曰旅。」类聚卷八五引作「旋」,误。
  〔一四六〕「其」,聚珍本作「为」,文选卷三四枚乘七发李善注引亦作「为」。
  〔一四七〕「野谷生者稀少,而南亩亦益辟矣」,稽瑞引云:「光武建武二年,野蚕自茧,披于山阜,民收其利,其后耘蚕稍广,二物渐息。」与此文字出入较多。又引云:「光武建武二年,野谷橹生。五年弥多。」「橹」当作「稆」,与「旅」字古通。「五年弥多」句,诸书皆未引征。
  〔一四八〕「建武五年」,此句至「赐博士弟子有差」诸句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五三四引,今据增补。
  〔一四九〕「诸生吏子弟」,其上原有「宫」字,系衍文,聚珍本无,书钞卷八三、类聚卷三八引皆无此字,今据删。
  〔一五0〕「野谷弥多」,此句原无,稽瑞引云:「光武建武二年,野谷橹生,五年弥多。」今据增补。「橹」乃「稆」之讹,上文注已有说。
  〔一五一〕「吴汉下朐城」,平定董宪、庞萌,见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后汉纪卷五。
  〔一五二〕「取此两子置度外」,范晔后汉书隗嚣传云:「六年,关东悉平。帝积苦兵间,以嚣子内侍,公孙述远据边陲,乃谓诸将曰:「且当置此两子于度外耳。」」
  〔一五三〕「至」,此字原脱,从文义来看,当有此字。聚珍本有,今据增补。
  〔一五四〕「简练臣下之行」,书钞卷七引「简练臣下」四字。
  〔一五五〕「吏民惊惶」,后汉纪卷五云:「每幸郡国,见父老掾吏,问数十年事,吏民皆惊喜。」
  〔一五六〕「上犹以余间讲经艺」,「讲」字书钞卷一四引作「谋」,误。书钞卷一0三、类聚卷五八引云:「光武数召诸将,置酒赏赐,坐席之间,以要其死力。当此之时,贼檄日以百数,忧不可胜,上犹以余间讲经艺。」御览卷五九七、永乐大典卷二0八五0引同,惟脱「赏」字。
  〔一五七〕「署曰「公孙皇帝」」,范晔后汉书公孙述传云:「述亦好为符命鬼神瑞应之事,妄引谶记。以为孔子作春秋,为赤制而断十二公,明汉至平帝十二代,历数尽也,一姓不得再受命。又引录运法曰:「废昌帝,立公孙。」括地象曰:「帝轩辕受命,公孙氏握。」援神契曰:「西太守,乙卯金。」谓西方太守而乙绝卯金也。……又自言手文有奇,及得龙兴之瑞。数移书中国,冀以感动众心。帝患之,乃与述书曰:「图谶言「公孙」,即宣帝也。代汉者当涂高,君岂高之身邪?乃复以掌文为瑞,王莽何足效乎!君非吾贼臣乱子,仓卒时人皆欲为君事耳,何足数也。君日月已逝,妻子弱小,当早为定计,可以无忧。天下神器,不可力争,宜留三思。」署曰「公孙皇帝」。述不答。」
  〔一五八〕「到朝廷凡数十见」,范晔后汉书马援传云:「前到朝廷,上引见数十。」李贤注云:「东观记曰凡十四见。」通鉴卷四一胡三省注引同。
  〔一五九〕「材直惊人,其勇非人之敌」,此二句书钞卷一四引作「才直惊人,勇非人敌」。
  〔一六0〕「校」,书钞卷一四引作「受」。
  〔一六一〕「反复胜也」,据范晔后汉书马援传,隗嚣听信马援之言,遂遣长子恂入质。而此记载隗嚣遣子入侍在马援之言以前,彼此歧异。
  〔一六二〕「代郡太守刘兴将数百骑攻贾览」,此句至「以为国家坐知千里」诸句原无,文选卷四0任昉奏弹曹景宗李善注引有,今据增补。聚珍本亦有此段文字,字句微异。书钞卷七引,仅有「坐知千里」四字。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六年六月载;「代郡太守刘兴击卢芳将贾览于高柳,战殁。」又卢芳传云:建武「六年,芳将军贾览将胡骑击杀代郡太守刘兴」。
  〔一六三〕「又旧制上书以青布囊素裹封书」,此句书钞卷一三六引作「上书以青布制囊素裹封书」。
  〔一六四〕「报」,原误作「执」,聚珍本作「报」,今据改。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亦作「报」。
  〔一六五〕「尘」,聚珍本同,注云:「太平御览作「属」。」是聚珍本辑者所用御览与影宋本御览字异。按作「尘」作「属」,于义均通,而以「尘」字义长。文选卷一五张玄赋李善注;「尘,久也。」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作「尘」。
  〔一六六〕「上书」,聚珍本同,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作「尚书」。
  〔一六七〕「刮玺」,聚珍本同,注云:「太平御览作「引经」。」与影宋本御览字异。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作「刮玺」。
  〔一六八〕「常以日出时」,「日」字下原衍一「日」字,聚珍本无,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亦无,今据删。
  〔一六九〕「其余以俟中使者出报」,此句聚珍本作「其余禺中使者出报」,字有脱误,当以御览卷九0所引为正。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作「其余遇中使者出报」,亦有讹脱。
  〔一七0〕「所见」,聚珍本脱,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亦脱。
  〔一七一〕「诏诰天下令薄葬」,「诏」字下原衍「有」字,聚珍本无,王先谦后汉书集解引亦无,今据删。
  〔一七二〕「八年闰月」,此年闰四月。
  〔一七三〕「五郡」,原误作「五部」,聚珍本不误,今据改。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建武八年「闰月,帝自征嚣,河西大将军窦融率五郡太守与车驾会高平」。李贤注:「五郡谓陇西、金城、天水、酒泉、张掖。」后汉纪卷六云:建武闰四月,「窦融与五郡太守将步骑数万、辎重五千两与上会第一」。第一属高平县。
  〔一七四〕「入」,聚珍本同,注云:「太平御览作「西」。」聚珍本辑者所用御览与影宋本御览字异。
  〔一七五〕「出城餐糗糒」,「餐」字下原衍「粮」字,聚珍本无,今据删。范晔后汉书隗嚣传云:建武「九年春,嚣病且饿,出城餐糗糒,恚愤而死」。李贤注云:「郑康成注周礼曰:「糗,熬大豆与米也。」说文曰:「糒,干饭也。」」
  〔一七六〕「腹胀死」,此下聚珍本有以下一段文字:「十一年,幸章陵,修园庙旧宅田里舍。」注云:「文选李善注作「过章陵,祠园庙」。」按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十一年……三月己酉,幸南阳;还,幸章陵,祠园陵。」后汉纪卷六云:「十一年春三月己酉,上幸南阳,过章陵,祠园庙。」通鉴卷四二云:「十一年春三月己酉,帝幸南阳,还幸章陵,庚午,车驾还宫。」皆不言修园庙旧宅田里舍。初学记卷二四引东观汉记云:「建武十七年,幸章陵,修园庙旧宅田里舍。」显然,聚珍本所辑是据初学记,把十七年事误系于十一年。范书光武帝纪十七年载:冬十月「甲申,幸章陵,修园庙,祠旧宅,观田庐,置酒作乐,赏赐。……。乃悉为舂陵宗室起祠堂。……。十二月,至自章陵」。事又见通鉴卷四三。初学记所引与范书、通鉴完全相合。又光武帝在建武十一年幸章陵,来去匆匆,未能久停,不可能修园庙旧宅。而十七年幸章陵,停留两月之久,故有时间修园庙旧宅。聚珍本编次失误,可以肯定无疑。又按文选卷四张都赋李善注引东观汉记云:「建武中,更名舂陵为章陵,光武过章陵,祠园庙。」此所引乃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建武三年文,已见前。聚珍本在此引李善注所引为注,舛乱失次。
  〔一七七〕「入犍为界」,聚珍本注云:「范书帝纪,吴汉伐公孙述,出师实在十一年十二月。下「入犍为界」云云,乃在次年正月,方是十二年事,此盖通始事言之。」
  〔一七八〕「诏书告汉直拥兵到成都」,此「成都」乃「广都」之误。后汉纪卷六云:「汉入犍为界,诸县多城守。诏令汉直到广都,据其心腹,诸城自下。汉意难之。既进兵广都,诸城皆降。」可为确证。
  〔一七九〕「独言朝廷以为我缚贼手足矣」,此句文义不明,必有脱文。
  〔一八0〕「遣轻骑至成都,烧市桥」,此为拔广都后事,上文叙事未完。范晔后汉书吴汉传云:「入犍为界,诸县皆城守。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武阳以东诸小城皆降。」
  〔一八一〕「成都十万人,不可轻也」,原无下句。此二句聚珍本作「成都十万余众,不可轻也」,今据补下句。范晔后汉书吴汉传云:「帝戒汉曰:「成都十余万众,不可轻也。」」
  〔一八二〕「且」,范晔后汉书吴汉传作「但」。
  〔一八三〕「移徙辄自坚」,此叙事未完。据范晔后汉书吴汉传、后汉纪卷六所载,此下有吴汉违诏兵败事,被引书者删去。
  〔一八四〕「下诏让吴汉副将刘禹曰」,此句文选卷五二魏文帝典论李善注引作「上诏让汉曰」。后汉记卷六作「诏让吴汉、刘尚曰」。按范晔后汉书吴汉传云:汉「副将武威将军刘尚」。李贤注云:「东观记、续汉书「尚」字作「禹」。」
  〔一八五〕「婴」,文选卷五二魏文帝典论李善注作「孩」,与范晔后汉书公孙述传同。
  〔一八六〕「家有弊帚,享之千金」,此二句原无,聚珍本有,文选卷五二魏文帝典论李善注、王应麟急就篇补注卷三亦引,今据增补。「家有弊帚,享之千金」,为民间习语,言人各自以其所有为善。
  〔一八七〕「放麑」,韩非子说林云:「孟孙猎得麑,使秦巴西持之归,其母随之而啼,秦巴西弗忍而与之。孟孙归,至而求麑,答曰:「余弗忍而与其母。」孟孙大怒,逐之。居三日,复召以为其子傅。其御曰:「曩将罪之,今召以为子傅,何也?」孟孙曰:「夫不忍麑,又且忍吾子乎?」」又载淮南子人间训、说苑贵德。「啜羹」,战国策魏策云:「乐羊为魏将而攻中山,其子在中山,中山之君烹其子而遗之羹,乐羊坐于幕下而啜之,尽一杯。文侯谓?师赞曰:「乐羊以我之故,食其子之肉。」赞对曰:「其子之肉尚食之,其谁不食?」乐羊既罢中山,文侯赏其功而疑其心。」
  〔一八八〕「矣」,聚珍本注云:「太平御览作「且」。」与影宋本御览字异。
  〔一八九〕「名都王国」,聚珍本同,书钞卷一三九、类聚卷九三、文选卷一四颜延之赭白马赋李善注、玉海卷一四八引亦同。御览卷三四二、事类赋卷一三引无「名都」二字。书钞卷三一两引,一引作「屠耆国」,一引作「屠耆」。
  〔一九0〕「马以驾鼓车,剑以赐骑士」,书钞卷一五、卷一二二亦引此事。
  〔一九一〕「手不持珠玉」,书钞卷八引「不持珠玉」四字,与此相合。
  〔一九二〕「公孙述故哀帝时」,此下有脱文。按范晔后汉书公孙述传云:「公孙述,字子阳,扶风茂陵人也。哀帝时,以父任为郎。……述性苛细,察于小事。敢诛杀而不见大体,好改易郡县官名。然少为郎,习汉家制度,出入法驾,銮旗旄骑,陈置陛戟,然后辇出房闼。」由此可以推知下文大意是说述哀帝时为郎,习见汉家制度,据蜀时,以数郡之地备汉家威仪。
  〔一九三〕「益州乃传送瞽师、郊庙乐、葆车、乘舆物」,「郊」字原误作「交」,「乐」字下又脱「器」字。聚珍本作「郊」,亦脱「器」字。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益州传送公孙述瞽师、郊庙乐器、葆车、舆辇,于是法物始备。」
  〔一九四〕「下县吏无百里之繇」,此下二句书钞卷一五亦引。
  〔一九五〕「十三年」,此句至「封孔子后孔志为褒成侯」诸句原无,聚珍本有,御览卷二0一亦引,今据增补。「十三年」,御览引误作「建武二年」。
  〔一九六〕「殷绍嘉公为宋公,周承休公为卫公」,聚珍本注云:「范书帝纪,建武二年,封周后姬常为周承休公,五年,封殷后孔安为殷绍嘉公,至是改封。」
  〔一九七〕「越裳献白兔」,此句原无,稽瑞引云:「光武建武十三年,越裳献白兔。」今据增补。
  〔一九八〕「封孔子后孔志为褒成侯」,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十四年载:「夏四月辛巳,封孔子后志为褎成侯。」李贤注:「平帝封孔均为褒成侯。志,均子。古今注曰志时为密令。」
  〔一九九〕「十五年,诏曰」,此二句至「聚人遮道啼呼」诸句原无,聚珍本有,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亦引有此段文字,惟无「十五年,诏曰」五字,今据增补。
  〔二00〕「聚人遮道啼呼」,聚珍本注云:「范书帝纪: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垦田顷亩及户口年纪」。十六年,「河南尹及诸郡守十余人,坐度田不实,皆下狱死」。又刘隆传:「天下垦田多不以实,户口年纪互有增减。十五年,诏下州郡检核其事,而刺史太守多不平均,或优饶豪右,侵刻羸弱,百姓嗟怨,遮道号呼。隆坐征下狱。」此所载诏文未完。」
  〔二0一〕「十七年」,此句至「起居平愈」诸句原无,聚珍本有,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亦引,仅无「十七年」三字,今据增补。书钞卷九六、卷一三九,御览卷七四一亦引此段文字,字句皆较简略。
  〔二0二〕「上以日食避正殿」,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十七年载:「二月乙未晦,日有食之。」
  〔二0三〕「幸章陵」,此下二句原无,初学记卷二四引,今据增补。聚珍本误置于建武十一年。
  〔二0四〕「凤皇至」,此句至「留十七日乃去」诸句原无,初学记卷三0引,今据增补。「至」,聚珍本作「五」,御览卷九一五引同,类聚卷九九引作「出」。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十七年十月载:「甲申,幸章陵,修园庙,祠旧宅,观田庐,……有五凤凰见于颍川之郏县。」
  〔二0五〕「高八九尺」,御览卷九一五引同。姚本作「高八尺」,六帖卷九四、万花谷后集卷四0、合璧事类别集卷六二、玉海卷一九九、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引亦作「高八尺」。聚珍本作「高八尺九寸」,类聚卷九九引同。
  〔二0六〕「盖地数顷」,此上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引有「行列」二字。
  〔二0七〕「商贾重宝」,此句至「道无拾遗」诸句原无,聚珍本有,文选卷四九干宝晋纪总论李善注亦引,今据增补。此句上李善注引又有「建武十七年」五字。
  〔二0八〕「单车露宿」,书钞卷一五引此一句。
  〔二0九〕「十九年」,此句至「其上尊号曰中宗」诸句原无,聚珍本有,惟「光武」二字作「帝」。御览卷八九引亦有此段文字,仅无「十九年」三字。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云:「十九年春正月庚子,追尊孝宣皇帝曰中宗。」
  〔二一0〕「一岁」,类聚卷三九引作「一年」。
  〔二一一〕「陛下识知寺舍」,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云:「风俗通曰:「寺,司也。诸官府所止皆曰寺。」光武尝从皇考至南顿,故识知官府舍宇。」
  〔二一二〕「眴」,原误作「?」,聚珍本作「眩」,御览卷七四一引亦作「眩」,按「眴」与「眩」,二字通。
  〔二一三〕「广室」,御览卷七四一引作「庙室」。按当作「广室」。范晔后汉书阴兴传李贤注云:「洛阳南宫有云台广德殿。」通鉴卷四三胡三省注云:「余谓广室者,寝殿也。据晋书元帝纪有司奏太极殿广室施绛帐,帝令夏施青练帷,冬施青布,则广室之为寝殿明矣。」
  〔二一四〕「甘露降四十五日」,此句原无,聚珍本有,今据增补。按御览卷一二引云:「光武帝时,甘露降四十五里。」又卷八七二引云:「光武时,甘露降四十五日。」合璧事类卷一九引同。所引皆未明言具体年代,范晔后汉书、后汉记、通鉴诸书亦未载降甘露事,聚珍本系于建武二十年,不知何据。
  〔二一五〕「二十五年」,此下三句原无,聚珍本有,类聚卷九五亦引,今据增补。御览卷九一二引作「建武二十五年,乌桓诣阙朝贺,献貂皮」。
  〔二一六〕「乃自益其俸」,此句聚珍本作「今益其俸」,王先谦后汉书光武帝纪集解引作「□今益其奉」。
  〔二一七〕「初作寿陵」,此句至「乃令陶人作瓦器」一段文字原引作「四月,始营陵地于临平亭南。诏曰:「无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迭兴之后,亦无丘垄,使合古法。今日月已逝,当豫自作。臣子奉承,不得有加。」乃令陶人作瓦器」。而御览卷五五七引云:「二十六年春正月,初作寿陵,将作大匠宝融上言:「园陵广袤,无虑所用。」帝曰:「古帝王之葬,皆陶人瓦器,木车茅马,使后世之人不知其处。太宗识终始之义,景帝能遵孝道,遭天下反复,而独完其福,岂不美哉!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陵地,裁令流水而已。」」卷九0又引云:「临平望平阴,河水洋洋,舟船泛泛,善矣夫!周公、孔子犹不得存,安得松、乔与之而共游乎!文帝晓终始之义,景帝所谓孝子也,故遭反复,霸陵独完,非成法耶?」今综合各处所引增订。聚珍本所辑重复窜乱。「寿陵」,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李贤注云:「初作陵未有名,故号寿陵,盖取久长之义也。汉自文帝以后皆预作陵,今循旧制也。」
  〔二一八〕「松、乔」,赤松子、王子乔,皆仙人。
  〔二一九〕「陂池」,刊谬正俗卷五云:「陂池,东观汉记述光武初作寿陵,云「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为山陵陂池,裁令流水而已」。按陂池读如吊二世赋「登陂陀之长阪」。凡陂陀者,犹言靡陀耳。光武言不须如前世诸帝高作山陵,但令小隆起陂陀然,裁得流泄水潦,不垫坏耳。今之读者谓为陂池,令得流水,此读非也。」
  〔二二0〕「迭兴」,通鉴卷四四胡三省注云:「谓易姓而王者。」
  〔二二一〕「上常自细书」,此为建武二十六年事。此句上原有「临平望平阴」至「霸陵独完,非成法耶」一段文字,详见注〔二一七〕。为避免与上文重出,今删去。
  〔二二二〕「夜讲经」,书钞卷一二仅引此三字。
  〔二二三〕「时城郭丘墟,扫地更为,上悔前徙之」,此三句原无,聚珍本有,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二十六年李贤注亦引,今据增补。聚珍本注云:「范书帝纪,建武十五年,徙雁门、代郡、上谷三郡民置常山、居庸以东。二十年,省五原郡,徙其吏人置河东。二十五年,南单于奉蕃称臣。二十六年,遣中郎将段郴授南单于玺绶,令入居云中。于是云中、五原、朔方、北地、定襄、雁门、上谷、代八郡民归于本土。遣谒者分将弛刑补理城郭。所谓扫地更为者此也。」此三句下聚珍本有「草创苟合,未有还人」二句。按「草创」云云二句,范晔后汉书赵?传李贤注引,今归入赵?传。
  〔二二四〕「污七十二代」,书钞卷八引此五字。史记封禅书云:「管仲曰:「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正义引韩诗外传云:「孔子升泰山,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数者万数也。」说文解字叙云:「封于泰山者,七十有二代。」初学记卷九引桓谭新论云:「太山之上,有石刻凡千八百余处,而可识知者七十有二。」论虚篇云:「太山之上,封可见者七十有二。」是知封太山、禅梁父有七十二家,此为通行说法。
  〔二二五〕「三十二年」,此句至「勒石纪号」诸句原作「三十年,群臣复奏宜封禅。遂登太山,勒石纪号」。聚珍本同,惟「三十年」作「三十二年」。书钞卷九一引东观汉记光武纪云:「中元元年,群臣复奏言:「登封告成,为民报德,百王所同也。」」今据聚珍本改「三十年」作「三十二年」,又据书钞卷九一所引光武纪增补「群臣复奏言」云云四句。此段文字御览卷五三六亦引,收入本书郊祀志。
  〔二二六〕「中元」,原误作「中平」,聚珍本不误,今据改。
  〔二二七〕「中元元年」,此句至「独眇蹇者不差」诸句原无,聚珍本有,类聚卷九八亦引,今据增补。又御览卷八七三亦引此段文字,字句较为简略。中元元年即建武三十二年,是年四月改元。
  〔二二八〕「差」,御览卷八七三引同,聚珍本作「瘥」。按二字通。
  〔二二九〕「有赤草生于水涯」,此句至「上遂不听,是以史官鲜记焉」诸句原无,类聚卷九八引,今据增补。聚珍本亦有此段文字,惟「上遂」二字作「帝」,「记」作「纪」,又无「焉」字。余与类聚卷九八引同。稽瑞引云:「光武中元元年,有赤草生于水涯。」又引云:「光武中元元年,祀长陵,醴泉出京师,又赤草生于水涯。」所引皆甚简略。
  〔二三0〕「冬十月甲申」,此句至「四时上祭」诸句原无,御览卷一三六引云:「中元元年,告祠高庙曰:「高皇吕后不宜配食。薄太姬慈仁,孝文皇帝贤明,子孙赖福,延至于今,宜配食地祇高庙。今上薄太后尊号为高皇后,迁吕太后于园,四时上祭。」又卷五三一引云:「中元元年十月甲申,使司空冯鲂告祀高祖庙,吕太后不宜配食,以薄太后配。迁吕太后于园,四时上祭。」今综合两处所引增补。聚珍本有此段文字,仅个别字歧异。书钞卷二四仅引「太后慈仁,子孙赖福」二句。
  〔二三一〕「是岁,起明堂、辟雍、灵台,及北郊兆域」,此三句原无,聚珍本有,今据增补。初学记卷一三引云:「光武中元年,营造明堂、辟雍、灵台。」类聚卷三八引同。惟无「光武中」三字。御览卷五二七引云:「光武中元年,起明堂、辟雍、灵台及北郊。」三书所引皆有脱文。此三句下聚珍本尚有「宣布图谶于天下」一句,不知辑自何书。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中元元年载:「是岁,初起明堂、灵台、辟雍,及北郊兆域。宣布图谶于天下。」
  〔二三二〕「长吏」,原脱「吏」字,聚珍本同,今据范晔后汉书光武帝纪、后汉纪卷八所载光武帝遗诏增补。
  〔二三三〕「原陵」,通鉴卷四四胡三省注云:「帝王纪曰:「原陵,在临平亭东南,去雒阳十五里。」水经注:「光武葬临平亭南,西望平阴,大河径其北。」」
  〔二三四〕「或幽而光」,此条文选卷四三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李善注、卷四六王融三月三日曲水诗序李善注,玉海卷四六亦引,文字全同。书钞卷四引「炎精布耀」四字,文选卷五0范晔后汉书光武纪赞李善注引「汉以炎精布曜」六字,书钞卷三引「或幽而光」四字。按此条文字出自东观汉记光武帝纪序,文选卷一一、卷四六、卷五0和玉海卷四六于此条文字前皆冠有「东观汉记序」五字。
  〔二三五〕「传荣」,此二字有误,无从校正。
  〔二三六〕「身在行伍」,此条文字从内容上看,似为光武帝纪序中语。
  〔二三七〕「天然之姿」,此四字书钞卷五亦引。
  〔二三八〕「龙举云兴」,此四字书钞卷一三亦引。
  〔二三九〕「荡荡人无能名焉」,此条文字从内容上看,当是光武帝纪序中语。
  〔二四0〕「广开束手之路」,此条文字不见范晔后汉书、后汉纪,年代不可确考,姑系于篇末。以下各条文字情况相同。
  〔二四一〕「封余功臣一百八十九人」,聚珍本注云:「范书帝纪:「建武十三年,功臣增邑更封,凡三百六十五人。」与此异。」
  〔二四二〕「故皆保全」,此条文字聚珍本有,不知辑自何书。
  〔二四三〕「新野主」,原误作「新野王」,聚珍本不误,今据改。「吴侯」,当作「吴房侯」。范晔后汉书邓晨传云:「晨初娶光武姊元。……汉兵败小长安,……元及三女皆遇害。……光武即位,封晨房子侯。帝又感悼姊没于乱兵,追封谥元为新野节义长公主,立庙于县西。封晨长子泛为吴房侯,以奉公主之祀。」李贤注:「吴房,今豫州县也。」
  〔二四四〕「周均为富波侯」,聚珍本注云:「封均事范书不载。」
  〔二四五〕「外祖樊重为寿张侯」,范晔后汉书樊宏传云:建武「十八年,帝南祠章陵,过湖阳,祠重墓,追爵谥为寿张敬侯,立庙于湖阳」。
  〔二四六〕「重子丹为射阳侯」,封于建武十三年,见范晔后汉书樊宏传。
  〔二四七〕「孙茂为平望侯」。封于建武二十七年,见范晔后汉书樊宏传。
  〔二四八〕「寻玄乡侯」,原误作「彝乡侯」,今据聚珍本校改。据范晔后汉书樊宏传,寻于建武十三年封玄乡侯。
  〔二四九〕「从子冲更父侯」,「冲」字范晔后汉书樊宏传作「忠」。冲封更父侯在建武十三年,见范书。
  〔二五0〕「后父阴睦宣恩侯」,「睦」字原误作「隆」,「恩」字原误作「阳」,今据聚珍本改。书钞卷四七引东观汉记云:「建武三年,追尊贵人父睦为宣恩侯。睦,皇后父也。」聚珍本阴睦传「三年」作「二年」。范晔后汉书光烈阴皇后纪载,建武九年,下诏「追爵谥贵人父陆为宣恩哀侯」。陆即睦。
  〔二五一〕「子识原鹿侯」,封于建武十五年,见范晔后汉书阴识传。
  〔二五二〕「就为信阳侯」,范晔后汉书阴兴传云:「兴弟就,嗣父封宣恩侯,后改封为新阳侯。」李贤注:「新阳,县,属汝南郡,故城在今豫州真阳县西南。」「信阳」与「新阳」,二者未知孰是。范书虞延传、乐恢传,井丹传、吴良传皆称「信阳侯阴就」,冯衍传、朱晖传称「新阳侯阴就」。
  〔二五三〕「来歙征羌侯」,范晔后汉书来歙传云:建武十一年,歙遇刺亡,帝「使太中大夫赠歙中郎将、征羌侯印绶,谥曰节侯,……改汝南之当乡县为征羌国焉」。
  〔二五四〕「弟由宜西侯」,「西」字下聚珍本有「乡」字。范晔后汉书来歙传云:建武「十三年,帝嘉歙忠节,复封歙弟由为宜西侯」。李贤注:「东观记曰:「宜西乡侯」。」
  〔二五五〕「宁平公主」,李通娶光武女弟伯姬,是为宁平公主。「李雄」,李通少子。范晔后汉书李通传载雄封召陵侯,未言具体年月。
  〔二五六〕「后父郭昌为阳安侯」,追封于建武二十六年,见范晔后汉书光武郭皇后纪。
  〔二五七〕「流绵曼侯」,范晔后汉书光武郭皇后纪作「况绵蛮侯」。流之封在建武二年。
  〔二五八〕「兄子竟新郪侯」,范晔后汉书光武郭皇后纪云:建武十七年,「后从兄竟,以骑都尉从征伐有功,封为新郪侯」。
  〔二五九〕「匡发干侯」,范晔后汉书光武郭皇后纪云:建武十七年,「竟弟匡为发干侯」。
  〔二六0〕「冯邯为锺离侯」,不见范晔后汉书。
首页>> 旅游天下>> 别史>> 吴树平 Wu Shup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