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医养生(代序)
中医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健康的身体需要保养,亚健康时就要调养,病弱之躯则应补养。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就像保养汽车一样,夏天要注意保养空调系统而冬天要注意防冻。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比如我们冬季可以用一些温热的食物或药物来补养脾肾的阳气,秋季气候干燥则要多吃一些滋阴清热的食物以补充身体的津液;春夏季节又有不同。这就是四季养生的大意,当然这只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准确地说,中医四季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说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健康长寿的目的。
三、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
1。养精神,调情志
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治未病的最高境界是防病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也就是养精神,调情志。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人的情志及精神活动需要脏腑之气的支持才能完成,所以反过来说,调养精神,调节情志,也可养护脏腑之气,使五脏不受邪。所以保持健康的情志是养生防病的重要保障。
中医将人的情志变化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统称为"七情",七情紊乱是导致疾病的最主要的因素。"百病生于气",不良的情绪刺激可以使脏腑功能失调出现亚健康状态,而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就可能引起组织器官的实质病变,比如长期的紧张焦虑可以导致高血压病。所以在调养情志方面中医非常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即少思寡欲,随遇而安,对人对事要顺其自然,不要过于苛求;对金钱、权力不要过于贪婪,使情志达到清净、平和的境界,才能够颐养天年。
2。饮食调养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本能,谁还不会吃吗?实际上,大多数人真的没有学会科学地吃,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高血脂、高血糖等吃出来的疾病。现代营养学提出要保持健康就需饮食多样,营养平衡。其实,这是我们的祖先早就指出过的。中医认为,任何食物都有寒、热、温、凉的不同性质,而人的体质也有阴虚、阳虚的差异,如果没有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就会造成饮食失衡,不仅达不到补精益气的目的,久而久之还会损伤脾胃。中医把食物多种多样的特性及其功效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出其阴阳属性,应用于实践,收到了实效,所以就产生了"中医食疗理论"。该理论是中医对食物保健及治疗作用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性"、"味"、"归经"、"补泻"等。了解这些,将对我们在饮食中"吃什么"及"怎么吃"等养生盲点,起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中医养生,又称摄生、道生、养性、卫生、保生、寿世等等。所谓"生",就是生命、生存、生长之意;所谓"养",即保养、调养、补养之意。健康的身体需要保养,亚健康时就要调养,病弱之躯则应补养。总之,"养生"就是保养生命之意。就像保养汽车一样,夏天要注意保养空调系统而冬天要注意防冻。我们养生,也要顺应自然界春、夏、秋、冬的季节变化,通过不同的调养护理方法,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比如我们冬季可以用一些温热的食物或药物来补养脾肾的阳气,秋季气候干燥则要多吃一些滋阴清热的食物以补充身体的津液;春夏季节又有不同。这就是四季养生的大意,当然这只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准确地说,中医四季养生,就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天人合一"的理念,说明一年四季的气候变化规律及人的一些生理、病理现象,并揭示出人类应当如何在阴阳不停变换的四季中,恰当地调养自己的身体的阴阳,以顺应四季变化,达到阴阳平衡、气血畅通、健康长寿的目的。
三、中医养生的具体方法
1。养精神,调情志
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是治未病,治未病的最高境界是防病养生,而养生的最高境界是养心,也就是养精神,调情志。所以,就养生而言,"下士养身,中士养气,上士养心"。人的情志及精神活动需要脏腑之气的支持才能完成,所以反过来说,调养精神,调节情志,也可养护脏腑之气,使五脏不受邪。所以保持健康的情志是养生防病的重要保障。
中医将人的情志变化概括为喜、怒、忧、思、悲、恐、惊,统称为"七情",七情紊乱是导致疾病的最主要的因素。"百病生于气",不良的情绪刺激可以使脏腑功能失调出现亚健康状态,而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就可能引起组织器官的实质病变,比如长期的紧张焦虑可以导致高血压病。所以在调养情志方面中医非常强调"恬淡虚无"、"精神内守 ",即少思寡欲,随遇而安,对人对事要顺其自然,不要过于苛求;对金钱、权力不要过于贪婪,使情志达到清净、平和的境界,才能够颐养天年。
2。饮食调养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的本能,谁还不会吃吗?实际上,大多数人真的没有学会科学地吃,所以才会出现那么多高血脂、高血糖等吃出来的疾病。现代营养学提出要保持健康就需饮食多样,营养平衡。其实,这是我们的祖先早就指出过的。中医认为,任何食物都有寒、热、温、凉的不同性质,而人的体质也有阴虚、阳虚的差异,如果没有掌握这方面的知识,就会造成饮食失衡,不仅达不到补精益气的目的,久而久之还会损伤脾胃。中医把食物多种多样的特性及其功效加以概括总结,归纳出其阴阳属性,应用于实践,收到了实效,所以就产生了"中医食疗理论"。该理论是中医对食物保健及治疗作用的认识和经验的总结,主要内容包括"性"、"味"、"归经"、"补泻"等。了解这些,将对我们在饮食中"吃什么"及"怎么吃"等养生盲点,起着不可忽视的指导作用。
饮食之性
首先,饮食养生要讲"性"。"性"(或"气")是指食物有寒、凉、温、热这四种不同的性质,中医称为"四性"或"四气",这些并不是古人臆想出来的,而是人们通过几千年实践摸索总结出来,并经过历史验证屡用不爽的,因此成为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学饮食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凉性或寒性,并不是因口感而定的,而是能令热性体质和病症的人吃了以后感到舒服或症状有所缓解的食物,就属于凉性或寒性食物。如西瓜能缓解发热、口渴、烦躁等热象;梨能清热解渴、止咳化痰,治疗燥热的咳嗽、痰多等症;槐花蜜,性寒凉,能清热、解毒、润燥,可以治疗热性病及肠燥便秘。
温性或热性,与凉性或寒性正相反,凡能使寒性体质和病症的人吃了以后感到舒服或症状有所缓解的食物,就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比如有的人一吃香蕉或梨,胃就不舒服甚至拉肚子,而喝点儿姜水,胃就感觉舒服,中医认为这个人可能属于脾胃虚寒。而香蕉和梨都属于寒凉食物,所以吃后更伤脾胃阳气;而生姜属于温热性质,可以制约香蕉的凉性,鼓舞胃气。所以,喝了姜水后胃感到很舒服。这种体质的人就应该少吃寒凉的食物。
平性食物的性质是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之间的,适合于一般体质,无明显寒、热象之人或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用。平性食物多为一般营养保健之品,也是人们最常吃的食物。如米、面、黄豆、山芋、萝卜、苹果、牛奶等,久食不会造成人体的寒热失调,阴阳失衡。
据有关人士分析,历代中医食疗书籍所记载的三百多种常用食物中,平性食物最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最少。一般说来,常用食物都具有营养保健功效,而寒凉性食物属于阴性,还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的功效;温热性食物属于阳性,兼有温经散寒、通络助阳的功效。
饮食之味
"味"是指食物的味道。中医将食物的味分为五种,即"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有这五种味道的食物,不仅起到人类饮食的重要调味功能,而且可以促进食欲、帮助消化、补养脏腑,供给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中医认为,不同的味道具有不同的作用。如酸味有敛汗、止汗、止泻、止咳、涩精缩尿、固崩止带的作用,如乌梅止咳、石榴皮涩肠止泻等;苦味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降气通便等作用,如苦瓜泄脾胃积火且通便、苦杏仁清肺火、莲子心清心火等;甘味有补益、和中、解痉挛缓痛的作用,如红糖养血又治虚寒腹痛,桂圆肉、蜂蜜都对人体有滋补作用;咸味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多吃海带、紫菜能治大脖子病等;辛味有发散、行气血的作用,如风寒感冒时用生姜泡水或直接吃一顿麻辣火锅,里面有姜、葱、蒜等辛味的调味料,吃时全身发热,出一身汗,立刻会觉得身体轻松不少。因此,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就已明确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
首先,饮食养生要讲"性"。"性"(或"气")是指食物有寒、凉、温、热这四种不同的性质,中医称为"四性"或"四气",这些并不是古人臆想出来的,而是人们通过几千年实践摸索总结出来,并经过历史验证屡用不爽的,因此成为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学饮食起着举足轻重的指导意义。
凉性或寒性,并不是因口感而定的,而是能令热性体质和病症的人吃了以后感到舒服或症状有所缓解的食物,就属于凉性或寒性食物。如西瓜能缓解发热、口渴、烦躁等热象;梨能清热解渴、止咳化痰,治疗燥热的咳嗽、痰多等症;槐花蜜,性寒凉,能清热、解毒、润燥,可以治疗热性病及肠燥便秘。
温性或热性,与凉性或寒性正相反,凡能使寒性体质和病症的人吃了以后感到舒服或症状有所缓解的食物,就属于温性或热性食物。比如有的人一吃香蕉或梨,胃就不舒服甚至拉肚子,而喝点儿姜水,胃就感觉舒服,中医认为这个人可能属于脾胃虚寒。而香蕉和梨都属于寒凉食物,所以吃后更伤脾胃阳气;而生姜属于温热性质,可以制约香蕉的凉性,鼓舞胃气。所以,喝了姜水后胃感到很舒服。这种体质的人就应该少吃寒凉的食物。
平性食物的性质是介于寒凉和温热性质之间的,适合于一般体质,无明显寒、热象之人或寒凉、热性病症的人都可选用。平性食物多为一般营养保健之品,也是人们最常吃的食物。如米、面、黄豆、山芋、萝卜、苹果、牛奶等,久食不会造成人体的寒热失调,阴阳失衡。
据有关人士分析,历代中医食疗书籍所记载的三百多种常用食物中,平性食物最多;温、热性次之;寒、凉性最少。一般说来,常用食物都具有营养保健功效,而寒凉性食物属于阴性,还有清热凉血、泻火解毒的功效;温热性食物属于阳性,兼有温经散寒、通络助阳的功效。
饮食之味
"味"是指食物的味道。中医将食物的味分为五种,即"五味",是指酸、苦、甘、辛、咸这五种味道。有这五种味道的食物,不仅起到人类饮食的重要调味功能,而且可以促进食欲、帮助消化、补养脏腑,供给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物质。
中医认为,不同的味道具有不同的作用。如酸味有敛汗、止汗、止泻、止咳、涩精缩尿、固崩止带的作用,如乌梅止咳、石榴皮涩肠止泻等;苦味有清热、泻火、解毒、燥湿、降气通便等作用,如苦瓜泄脾胃积火且通便、苦杏仁清肺火、莲子心清心火等;甘味有补益、和中、解痉挛缓痛的作用,如红糖养血又治虚寒腹痛,桂圆肉、蜂蜜都对人体有滋补作用;咸味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和补益阴血等作用,如多吃海带、紫菜能治大脖子病等;辛味有发散、行气血的作用,如风寒感冒时用生姜泡水或直接吃一顿麻辣火锅,里面有姜、葱、蒜等辛味的调味料,吃时全身发热,出一身汗,立刻会觉得身体轻松不少。因此,在选择食物时,必须五味调和,这样才有利于健康;若五味过偏,会引起疾病的发生。《黄帝内经》就已明确指出:"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说明五味调和得当是身体健康、延年益寿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