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天下>> 杂文>> 刘绍铭 Liu Shao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34年)
文字不是东西 Text is not something
  本书是作者的散文集,分为“旧时香港”、“写作这回事”、“文字岂是东西”、“文化瘾”、“寂寞翻译事”五辑。文章大率以文人、文学作品或自身文学经历为引抒发评论、阐述情怀,包括对旧时香港的追忆,对今夕文坛逸事的调侃,对文人琐事趣事的叙述,对文字“颜色”的点评,对文学翻译的独特体验,对文化现象的剖析。
第1节:新版自序
  文字不是东西
  新版自序
  江苏教育出版社给我的四本散文集出简体中文版,席云舒先生要我写个序文说说因由。四本集子中,《吃马铃薯的日子》稿龄最长。1968年我从美国回到出生地香港,任教中文大学。课余之暇,想到当年因拿的学位不受香港政府“认可”,无法在港谋生,就凭朋友资助的一张船票,竟贸然出洋“留学”;想到带去的全部家当,交了一个月的房钱后就所剩无几,马上“一贫如洗”;想到当年要不是老天爷照顾,开课前就找到唐人餐馆的侍者工作,一定会落得露宿街头的境地,最后逃不过移民局遣送出境的命运。想着想着,也暗暗佩服自己当年因眼前无路不惜“孤注一掷”跑去美国的勇气。我幼失怙恃,初中念了一年后就自食其力,后来以自修生名义考入台大就读外文系;后来又“赤条条”地冒险跑到美国念研究院,终于在印第安纳(Indiana)大学完成博士学位。我想着想着,自觉前半生不肯向命运低头在逆境中打滚的经历,记录下来,或许会对童年经历跟我相似的年轻人有鼓舞作用。想着想着,终于笔之于纸,以连载方式在香港的《大学生活》杂志发表。这么一说,已是三十多年前的旧事了。序《一炉烟火》、《文字不是东西》和《文字还能感人的时代》,其文字性质跟《吃马铃薯的日子》有所不同。独吃potato,滋味如何,是“个体”经验,因此文字有自传成分。其余三集所载文章,取材随心所欲,当然乃有感而发。所能奉告国内大雅君子的,就是我无论写的是什么题目,文字都会如洋人所说的user friendly,让各位“看得下去”。需要“脚注”、“尾注”、“剖腹注”、“追注”才能处理的那类学术文章,不会在这三个集子中出现。那类文章,应由学报承担。因为我为人老派,所写文字自己看来有些地方确也食古不化。譬如说我不会称呼阁下为“亲爱的读者”。大家素昧平生,怎么“亲爱”起来?我也不会写出“热烈欢迎某某”这种句子,因为我相信文字的功能有时真的是less is more。既要“欢”迎,心情当然“热烈”,何必说多余的话?因为老派,所以在阅读英文商业信件时,不会想入非非,看到dear就想kiss。国内读者读我这种“另类”书写时,也许能读出一些“异国情调”的味道来。请以平常心处之,因为这是一个不懂“汉语言”的“旧人类”文体的特色。是为序。
  2005年12月26日香港岭南大学目录
第2节:目录
  目录
  第一辑写作这回事
  且说床边故事
  另类专家
  赵元任与爱丽丝
  校园风景
  编辑的眼睛
  将相本无种
  遗老独白
  写作这回事
  memo狂想曲
  猎头校长
  浪得虚名
  眉批
  自我陶醉
  马丁尼之恋
  热辣辣的隐私
  寿则多辱
  无罪以当富贵
  作家的心理阻滞
  书看不完,怎么办?
  新狂人日记
  虚拟文本
  文字不是东西目录第二辑文字岂是东西
  林行止的两个世界
  董桥的散文
  文字岂是东西
  捉“字虱”之必要
  如是我闻
  不似旧时情
  写作以疗伤的“小女子”
  新井物语
  遛狗的莺莺
  千万别把哥儿们当真
  第三辑文化瘾
  商管·文学·互相发明
  人文教育的宗旨与精神
  忍令杜甫成夷狄
  剃头文章
  学术标准无华洋之别
  匿名文化
  周二之约
  文化瘾
  杏坛野叟
  “新派”小说与文评
  背书,背书?背书!
  向生命报复
  情书救语文
  长恨此身非我有
  听詹老师的话
  第四辑寂寞翻译事
  寂寞翻译事
  翻译的时代感
  《鹿鼎记》英译漫谈
  口袋的语言
  吃饭的工具
  英语算老几?
  一辈子的事
  你一定要爱英文
  别看到dear就想kiss
  对联英译识小
  死跟英文的恶例
首页>> 旅游天下>> 杂文>> 刘绍铭 Liu Shaoming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