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天下>> 正史>> 欧阳修 Ouyang Xiu   中国 China   北宋   (1007年1072年)
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原名《五代史记》,是唐代设馆修史以后唯一的私修正史。撰者欧阳修(公元1007—1072年)。
  
  在已有了薛居正等主编的五代史以后,欧阳修为什么独出心裁,重又编出一部体例和写法不一样的新的五代史呢?《宋史·欧阳修传》中对此作了简约的说明:“自撰《五代史记》,法严词约,多取《春秋》遗旨。”所谓“自撰”,是说这部史书不是奉朝廷之意,而是私家所撰。而“《春秋》遗旨”即《春秋》笔法。欧阳修自己说:“呜呼,五代之乱极矣!”“当此之时,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而缙绅之士安其禄而立其朝,充然无复廉耻之色者皆是也。”他作史的目的,正是为了抨击这些他认为没有“廉耻”的现象,达到孔子所说的“《春秋》作而乱臣贼子惧”的目的。
  
  从他给尹洙、梅尧臣等人的信件看,在景佑三年(1036年)之前,已着手编写,到皇佑五年(1053年)基本完成,这是史学界公认的说法。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八月,在欧阳修去世一个月后,下诏命他的家人奏上。然后藏进国家图书馆。到金章宗时候,这本新的五代史才逐渐代替了《旧五代史》。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著名的史学家,奉命和宋祁领衔编撰《新唐书》。崇儒复古是他的政治主张,也是他修史的指导思想。他意禀承孔子的《春秋》笔法、“褒贬”义例,对《旧五代史》改编重修。在编排体例上,推翻《旧五代史》一朝一史的基本格局,取法《南史》、《北史》,打破朝代界线,把五朝的人事综合统编在一起,按时间顺序排列。
  
  《旧五代史》成书于宋建国后不久,所依据的史料多为五代实录。《新五代史》修撰时,距宋建国已有八九十年,距旧史的成书也已经60多年,这个时期又新出现了许多新的资料,这样就使得《新五代史》可以在《旧五代史》的基础上增加一些新的史料。《新五代史》全书七十四卷,包括本纪十二卷、列传四十五卷、考三卷、世家及世家年谱十一卷、四夷附录四卷。其中的列传,最有特色。它采用类传的形式,设立《家人传》、《臣传》、《死节传》、《死事传》、《一行传》、《唐六臣传》、《义儿传》、《伶官传》、《宦者传》、《杂传》等名目。每类传目,内寓特定涵义,用以贯彻作者的“褒贬”义例。臂如将相大臣,凡专事一朝的在《臣传》,历事几朝的则列《杂传》。又如根据死者忠的不同程度,分为两等,头等的进《死节传》,次等的入《死事传》。
  一般史书的“志”,《新五代史》称作“考”,仅有《司天考》、《职方考》,分别相当于《旧五代史》的《天文志》、《郡县志》。作者认为五代是个名分纲常颠倒的乱世,其典章制度一无可取,所以将《旧五代史》的“志”删除。这也是为了体现以“礼”修史的原则。
  
  本书的世家及世家年谱,大致相当于《旧五代史》的《世袭列传》和《僭伪列传》,明确将中原以外的割据政权分为吴、南唐、前蜀、后蜀、南汉、楚、吴越、闽、南平、东汉等十国。各小国的划分编排,条理清晰,首尾完具,显然胜于旧史。《四夷附录》相当于旧史的《外国列传》。
  
  欧阳修还恢复设表,《史记》创立十表,以后只有班固采用,欧阳修加以恢复。
  
  就整体而论,《新五代史》的史料价值比《旧五代史》要略逊一筹,这是欧阳修在删繁就简时,将不少具体资料也一同削去所造成的。至于他对旧“志”部分的大事砍削,人为造成史料空白,更是不足为训。但《新五代史》后出,采用了实录以外的笔记、小说等多种材料,在删削的同时也新增了一些史料。《新五代史》新增史料最多的是《十国世家》。列传人物部分也有补充,欧阳修采用了新的材料以及笔记、小说中的材料,补充了事实,使人物事迹更为生动、丰富。对于少数民族的记述,也有新的增加,如根据胡峤《陷虏记》,记述了在契丹的亲身见闻。在《于阗录》中记述了高如晦出使于阗时所见到的沿途各国的山川、风土情况。在《司天考》中,欧阳修将后周天文学家王朴的《钦天历经》4篇的主要内容记录下来,因为《旧五代史》这部分内容已经不全,所以欧阳修的记录在我国天文学史上是有重要贡献的。此外,欧阳修对所采用的史料进行了细致的考辨,订正了《旧五代史》和其他史籍的不少错误。由于《旧五代史》已非原帙,残缺不全,《新五代史》特有的价值就更不应低估。再从其它角度来着眼,欧阳修撰史,浑然一体,结构严谨,选材讲究,文字凝炼;思想上不像旧史那样大肆渲染“天命”而注重人事;创《职方考》用表的形式,将290余州郡的废置更易情况明白地显示出来。独树一帜,提纲挈领,眉清目秀,颇受称道,都是它的长处。总得来看,两部五代史互有短长,现存《旧五代史》全书是《新五代史》的两倍多,旧史列传人物460余人,新史只有256人;旧史有志10篇,新史只有2篇。新史的世家10卷,对十国历史的记述更为完备。在个别人物传的字数上也多于旧史。这两部史著都是研究五代十国历史的重要材料。
  
  由于欧阳修编写新五代史后于旧五代史,看到了旧五代史编撰者所没有看到的一些资料,他往往采用小说、笔记之类的记载,补充了旧五代史中所没有的一些史实。如王景仁、郭崇韬、安重诲、李茂贞、孔谦、王彦章、段凝、赵在礼、范延光、卢文纪、马胤孙、姚顗、崔税、吕琦、杨渥等传都或多或少地补充了若干事实,有些则插入比较生动的情节,以小见大,使读者加深对五代时期的人物和事件的了解。就历史资料方面而言,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是可以互为补充的。
  
  《新五代史》仿《春秋》笔法,用不同的字句表现微言大义,个人好恶往往影响了史实的记述,终于招致了后人的批评。但是,欧阳修是宋代著名的文学大家,古文运动的领导人和集大成者,所以《新五代史》文笔简洁,叙事生动,当时人就认为它的笔力与《史记》不相上下。《新五代史》的文笔之出色,的确在二十四史中是罕见的。
  
  《新五代史》问世后,即有徐无党注。但徐注旨在解释《春秋》笔法、阐述微言大意,对读者并无多少裨益。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明令立该书于学官,从此大行于世。
  
  对《新五代史》进行考订的著作主要有:宋吴缜撰《五代史纂误》3卷,专取五代史本文,摘其舛误,辑为一书;清吴兰庭撰《五代史记纂误补》6卷,主要是补吴缜《纂误》之作,共载309事;清人对“欧史”考补之作还有杨陆荣撰《五代史记志疑》4卷,杜贵墀撰《五代史记注削繁》以及牛坤撰《五代史续补》2卷(补义儿传93人)等。
  
  另外,两部《五代史》缺门也有不少,清人补作计有四种:周嘉猷《五代史纪年表》,陈恕的《五代地理考》1卷,顾檈三与宋祖骏各作的《补五代史艺文志》1卷。
  
  补:其他考订著作一览
  旧五代史考异(清邵晋涵)北京南京两图书馆均有抄本
  旧五代史辑本发覆3卷附薛史辑本避讳例1卷(今人陈垣)励耘书屋丛刻二集本
  二十四史订补(发覆)第10册第1-33页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271-302页
  五代史校勘札记(清刘光蕡)二十四史订补第10册第33-147页清刻本
  五代史补5卷(宋陶岳)汲古阁刊本紫藤书屋丛刊本扫叶山房刊本豫章丛书本附校勘记
  忏花?丛书本二十四史订补第10册第381-411页毛氏汲古阁刻本
  五代史阙文1卷(宋王禹偁)汲古阁刊本紫藤书屋丛刊本忏花?丛书本
  五代史记纂误3卷(宋吴缜)武英殿聚珍本福建广东江西覆聚珍本知不足斋丛书十七集本
  丛书集成第3857册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303-314页
  五代史记纂误补4卷(清吴兰庭)嘉庆8年桐乡冯氏刊本知不足斋丛书二十集本吴兴丛书本有附录
  丛书集成第3857册二十四史订补第10册第147-209页嘉庆刻本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315-335页
  
  五代史记纂误补续1卷(清周寿昌)光绪8年小对竹轩刊本广雅书局刊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10册第355-359页小对竹轩刻本
  五代史记纂误续补1卷(清吴光耀)二十四史订补第10册第209-355页光绪14年江夏吴氏刊本
  五代史补考24卷(清徐炯)适园丛书本二十四史订补第12册第1-261页
  五代史记志疑4卷(清杨陆荣)康熙59年刊本
  五代史补注(清钱师徵)见江苏采辑书目
  五代史考异4卷(清吴兰庭)未刊见五代史纂误补跋
  五代史记补注74卷(清彭元瑞、刘凤诰)道光8年彭氏刊本
  二十四史订补第10-11册题五代史记注补(清徐炯)清抄本
  五代史续补2卷附废朱梁论(清牛坤)道光24年自刊本补义儿传93人
  二十四史订补第10册第411-439页道光刻本
  五代史记注削繁(清杜贵墀)巴陵杜氏遗书本
  五代史校勘记74卷(清刘光蕡)陕甘味经书院刊本
  读五代史随笔1卷(近人王元稚)无暇逸斋丛书本
  五代诸王世表1卷五代诸国世表1卷五代将相大臣年表1卷五代诸国年表1卷五代诸镇年表1卷吴将相大臣年表刻本1卷又稿本1卷南唐将相大臣年表刻本1卷蜀将相大臣年表刻本1卷后蜀将相大臣年表刻本1卷南汉将相大臣年表刻本1卷北汉将相大臣年表刻本1卷
  吴越将相大臣年表刻本1卷吴越将相州镇年表1卷(清万斯同)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
  五代吴越世家疑辨1卷(明马?臣)嘉靖39年钱德洪刻本
  五代纪年表1卷(清周嘉猷)正觉楼丛刻本题孔广牧撰广雅书局刊本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据广雅本
  五代地理考1卷(清练恕)道光18年刊多识录卷3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
  新五代史四夷附录地理考证1卷(清丁谦)浙江图书馆一集本二十五史三编第7册第486-496页
  补五代史艺文志1卷(清顾櫰三)仰视千七百二十九鹤斋丛书二集本金陵丛刻本金陵丛书乙集本
  广雅书局刊本史学丛书二集影印广雅本二十五史补编第6册丛书集成第10册
  补五代史艺文志1卷(清宋祖骏)朴学庐全集本二十四史订补第11册第775-787页咸丰刻本
  五代春秋志疑(清华湛恩)二十四史订补第10册第359-381页光绪刻本
  补南唐书艺文志(清王之昌)二十四史订补第11册第787-?页光绪25年刻本
  《新五代史·吴越世家》补正(近人)徐映璞《两浙史事丛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88年10月。
卷一·梁本纪第一
  太祖神武元圣孝皇帝,姓硃氏,宋州砀山午沟里人也。其父诚,以《五经》教授乡里,生三子,曰全昱、存、温。诚卒,三子贫,不能为生,与其母佣食萧县人刘崇家。全昱无他材能,然为人颇长者。存、温勇有力,而温尤凶悍。
  
  唐僖宗乾符四年,黄巢起曹、濮,存、温亡入贼中。巢攻岭南,存战死。巢陷京师,以温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攻陷同州,以为同州防御使。是时,天子在蜀,诸镇会兵讨贼。温数为河中王重荣所败,屡请益兵于巢,巢中尉孟楷抑而不通。温客谢瞳说温曰:“黄家起于草莽,幸唐衰乱,直投其隙而取之尔,非有功德兴王之业也,此岂足与共成事哉!今天子在蜀,诸镇之兵日集,以谋兴复,是唐德未厌于人也。且将军力战于外,而庸人制之于内,此章邯所以背秦而归楚也。”温以为然,乃杀其监军严实,自归于河中,因王重荣以降。都统王鐸承制拜温左金吾卫大将军、河中行营招讨副使,天子赐温名全忠。
  
  中和三年三月,拜全忠汴州刺史、宣武军节度使。四月,诸镇兵破巢,复京师,巢走蓝田。七月丁卯,全忠归于宣武。是岁,黄巢出蓝田关,陷蔡州。节度使秦宗权叛附于巢,遂围陈州。徐州时溥为东南面行营兵马都统,会东诸镇兵以救陈。陈州刺史赵犨亦乞兵于全忠。溥虽为都统而不亲兵,四年,全忠乃自将救犨,率诸镇兵击败巢将黄鄴、尚让等。犨以全忠为德,始附属焉。是时,河东李克用下兵太行,度河,出洛阳,与东兵会,击巢。巢已败去,全忠及克用追败之于郾城。巢走中牟,又败之于王满。巢走封丘,又大败之。巢挺身东走,至泰山狼虎谷,为时溥追兵所杀。九月,天子以全忠为检校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沛郡侯。光启二年三月,进爵王。义成军乱,逐其节度使安师儒,推牙将张骁为留后,师儒来奔,杀之。遣硃珍、李唐宾陷滑州,以胡真为留后。十二月,徙封吴兴郡王。
  
  自黄巢死,秦宗权称帝,陷陕、洛、怀、孟、唐、许、汝、郑州,遣其将秦贤、卢瑭、张晊攻汴。贤军板桥,晊军北郊,瑭军万胜,环汴为三十六栅。王顾兵少,不敢出。乃遣硃珍募兵于东方,而求救于兗、郓。三年春,珍得万人、马数百匹以归。乃击贤板桥,拔其四栅。又击瑭万胜,瑭败,投水死。宗权闻瑭等败,乃自将精兵数千,栅北郊。五月,兗州硃瑾、郓州硃宣来赴援。王置酒军中,中席,王阳起如厕,以轻兵出北门袭晊,而乐声不辏晊不意兵之至也,兗、郓之兵又从而合击,遂大败之,斩首二万余级。宗权与晊夜走,过郑,屠其城而去。宗权至蔡,复遣张晊攻汴。王闻晊复来,登封禅寺后冈,望晊兵过,遣硃珍蹑之,戒曰:“晊见吾兵必止。望其止,当速返,毋与之斗也。”已而晊见珍在后,果止。珍即驰还。王令珍引兵蔽大林,而自率精骑出其东,伏大冢间。晊止而食,食毕,拔旗帜,驰击珍。珍兵小却,王引伏兵横出,断晊军为三而击之。晊大败,脱身走。宗权怒,斩晊。而河阳、陕、洛之兵为宗权守者,闻蔡精兵皆已歼于汴,因各溃去。故诸葛爽将李罕之取河阳、张全义取洛阳以来附。十月,天子使来,赐王纪功碑。硃宣、硃瑾兵助汴,已破宗权东归,王移檄兗、郓,诬其诱汴亡卒以东,乃发兵攻之,取其曹州、濮州。遂遣硃珍攻郓州,大败而还。十二月,天子使来,赐王铁券及德政碑。
  
  淮南节度使高骈死,杨行密入扬州,天子以王兼淮南节度使。王乃表行密为副使,以行军司马李璠为留后。璠之扬州,行密不纳。文德元年正月,王如淮南,至宋州而还。是时,秦宗权陷襄州,以赵德諲为节度使。德諲叛于宗权以来附。天子因以王为蔡州四面行营都统,以德諲为副。
  
  三月庚子,僖宗崩。天雄军乱,囚其节度使乐彦贞。其子相州刺史从训攻魏,来乞兵。遣硃珍助从训攻魏。而魏军杀彦贞,从训战死,魏人立罗弘信,珍乃还。张全义取河阳,逐李罕之。罕之奔于河东。李克用遣兵围河阳,全义来求救,遣丁会、牛存节救之,击败河东兵于沇河。
  
  五月,行营讨蔡州,围之百余日,不克。是时,时溥已为东南面都统,又以王统行营,而溥犹称都统。王乃上书,论溥讨蔡无功而不落都统,且欲激怒溥以起兵端。初,高骈死,淮南乱,楚州刺史刘瓚来奔,纳之,及王兵攻蔡不克,还,欲攻徐,乃遣硃珍将兵数千以东,声言送瓚还楚州。溥怒论己,又闻珍以兵来,果出兵拒之。珍战于吴康,大败之,取其丰、萧二县。遂攻宿州,下之。珍屯萧县,别遣庞师古攻徐州。龙纪元年正月,师古败溥于吕梁。淮西牙将申丛执秦宗权,折其足,将槛送京师;别将郭璠杀丛,篡宗权以来献。王遣行军司马李璠献俘于京师,表郭璠淮西留后。三月,天子封王为东平王。七月,硃珍杀李唐宾,王如萧县,执珍杀之,遂攻徐州。冬,大雨,水,不能军而旋。
  
  初,秦宗权遣其弟宗衡掠地淮南。是岁,宗衡为其将孙儒所杀,儒攻杨行密于扬州。淮南大乱,行密走宣州,儒入扬州。大顺元年春,遣庞师古攻孙儒于淮南,大败而还。四月,宿州将张筠以宿州复归于时溥,王自将攻之,不克。
  
  初,黄巢败走,李克用追之,至于冤朐,不及而旋。过汴,驻军于北郊,王邀克用置酒上源驿,夜以兵攻之。克用逾城而免,讼其事于京师,天子知曲在汴而和解之。至是,宰相张浚私与汴交,王厚之以赂,浚为汴请伐河东。唐诸大臣皆以为不可兴师。浚挟汴力,请益坚。天子不得已,许之。五月,以浚为太原四面行营都统,王为东南面招讨使。然王不亲兵,以兵三千属浚而已。浚屯于阴地。河东叛将冯霸杀潞州守将李克恭来降,遣葛从周入潞州。李克用遣康君立攻之,从周走河阳。九月,王如河阳。十月,天子以王兼宣义军节度使,遂如滑州,假道于魏,以攻河东,且责其军须,亦所以怒魏为兵端也。魏人果以谓非兵所当出,而辞以粮乏,皆不许。于是攻魏。十一月,张浚之师大败于阴地。二年正月,王及魏人战于内黄,大败之,屠故元城,罗弘信来送款。十月,克宿州。十一月,曹州将郭绍宾杀其刺史郭饶来降。十二月,丁会败硃瑾于金乡。景福元年二月,攻郓州,前军硃友裕败于斗门,王军后至,又败而还。冬,友裕取濮州,遂攻徐州。二年四月,庞师古克徐州,杀时溥。王如徐州,以师古为留后,遂攻兗、郓。
  
  乾宁元年二月,王及硃宣战于渔山,大败之。二年八月,又败宣于梁山。十一月,又败之于巨野。兗、郓求救于河东,李克用发兵救之,假道于魏。既而魏人击之,克用怒,大举攻魏。罗弘信来求救,遣葛从周救魏。是岁,李克用封晋王。三年五月,战于洹水,擒克用子落落,送于魏,杀之。七月,凤翔李茂贞犯京师,天子出居于华州。王请以兵赴难,天子优诏止之。又请迁都洛阳,不许。四年正月,庞师古克郓州,王如郓州,以硃友裕为留后。遂攻兗州。硃瑾奔于淮南,以葛从周为兗州留后。九月,攻淮南,庞师古出清口,葛从周出安丰,王军屯于宿州。杨行密遣硃瑾先击清口,师古败死。从周亟返兵,至于渒河,瑾又败之。王惧,驰归。
  
  光化元年三月,天子以王兼天平军节度使。四月,遣葛从周攻晋之山东,取邢、洺、磁三州。襄州赵匡凝自其父德諲时来附,匡凝又与杨行密、李克用通,而其事泄。七月,遣氏叔琮、康怀英攻匡凝,取其泌、随、邓三州。匡凝请和,乃止。十二月,李罕之以潞州来降。二年,幽州刘仁恭攻魏,罗绍威来求救。王救魏,败仁恭于内黄。四月,遣氏叔琮攻晋太原,不克。七月,李克用取泽、潞。十一月,保义军乱,杀其节度使王珙,推其牙将李璠为留后,其将硃简杀璠来降。以简为保义军节度使。三年四月,遣葛从周攻刘仁恭之沧州,取其德州,及仁恭战于老鸦堤,大败之。八月,晋取洺州。王如洺州,复取之。是时,镇、定皆附于晋。遂攻镇州,破临城,王镕来送款。进攻定州,王郜奔于晋,其将王处直以定州降。
  
  唐宦者刘季述作乱,天子幽于东宫。天复元年正月,护驾都头孙德昭诛季述,天子复位。封王为梁王。遣张存敬攻王珂于河中,出含山,下晋、绛二州。王珂求救于晋,晋不能救,乃来降。三月,大举攻晋。氏叔琮出太行,取泽、潞。葛从周、张存敬、侯言、张归厚及镇、定之兵,皆会于太原,围之,不克,遇雨而还。五月,天子以王兼河中尹、护国军节度使。六月,晋取慈、隰。
  
  自刘季述等已诛,宰相崔胤外与梁交,欲假梁兵尽诛宦者。而凤翔李茂贞、邠宁王行瑜等,皆遣子弟以精兵宿卫天子,宦官韩全诲等亦因恃以为助。天子与胤计事,宦者属耳,颇闻之。乃选美女,内之宫中,阴令伺察其实。久之,果得胤奏谋所以诛宦者之说,全诲等大惧,日夜相与涕泣,思图胤以求全。胤知谋泄,事急,即矫为制,召梁兵入诛宦者。十月,王以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兵七万,至于河中,取同州,遂攻华州,韩建出降。全诲等闻梁王兵且至,即以岐、邠宿卫兵劫天子奔于凤翔。王乃上书言胤所以召之之意。天子怒,罢胤相,责授工部尚书,诏梁兵还镇。王引兵去,攻邠州,屯于三原。邠州节度使杨崇本以邠、宁、庆、衍四州降。崔胤奔于华州。二年春,王退军于河中。晋攻晋、绛。遣硃友宁击败晋军于蒲县,取汾、慈、隰,遂围太原,不克而还,汾、慈、隰复入于晋。四月,友宁引兵西,至兴平,及李茂贞战于武功,大败之。王兵犯凤翔,茂贞数出战,辄败,遂围之。十一月,鄜坊李周彝以兵救凤翔,王遣孔勍袭鄜州,虏周彝之族,徙于河中,周彝乃降。是时,岐兵屡败,而围久,城中食尽,自天子至后宫,皆冻馁。三年正月,茂贞杀韩全诲等二十人,囊其首,示梁军,约出天子以为解。甲子,天子出幸梁军。遣使者驰召崔胤,胤托疾不至。王使人戏胤曰:“吾未识天子,惧其非是,子来为我辨之。”天子还至兴平,胤率百官奉迎。王自为天子执辔,且泣且行,行十余里,止之。人见者,咸以为忠。己巳,天子至自凤翔,素服哭于太庙而后入,杀宦者七百余人。二月甲戌,天子赐王“回天再造竭忠守正功臣”,以辉王祚为诸道兵马元帅,王为副元帅。王乃留子友伦为护驾指挥使,以为天子卫,引兵东归。天子饯于延喜楼,赐《杨柳枝》五曲。
  
  初,梁兵已西,青州王师范遣其将刘鄩袭据梁兗州。王已还梁,四月,如郓州,遣硃友宁攻青州。师范败之于石楼,友宁死。九月,杨师厚败青人于临朐,取其棣州,师范以青州降,而鄩亦降。友伦击鞠,坠马死。王怒,以为崔胤杀之,遣硃友谦杀胤于京师。其与友伦击鞠者,皆杀之。
  
  自天子奔华州,王请迁都洛阳,虽不许,而王命河南张全义修洛阳宫以待。天祐元年正月,王如河中,遣牙将寇彦卿如京师,请迁都洛阳,并徙长安居人以东。天子行至陕州,王朝于行在,先如东都。是时,六军诸卫兵已散亡,其从以东者,小黄门十数人,打球供奉、内园小兒等二百余人。行至谷水,王教医官许昭远告其谋乱,悉杀而代之,然后以闻。由是天子左右皆梁人矣。四月甲辰,天子至自西都。是时,晋王李克用、岐王李茂贞、楚王赵匡凝、蜀王王建、吴王杨行密闻梁迁天子洛阳,皆欲举兵讨梁,王大惧。六月,杨崇本复附于岐。王乃以兵如河中,声言攻崇本,遣硃友恭、氏叔琮、蒋玄晖等行弑,昭宗崩。十月,王朝于京师,杀硃友恭、氏叔琮。十一月,攻淮南,取其光州,攻寿州,不克而旋。二年二月,遣蒋玄晖杀德王裕等九王于九曲池。六月,杀司空裴贽等百余人。七月,天子使来,赐王“迎銮纪功碑”。
  
  王欲代唐,使人谕诸镇,襄州赵匡凝以为不可。遣杨师厚攻之,取其唐、邓、复、郢、随、均、房七州。王如襄州,军于汉北。九月,师厚破襄州,匡凝奔于淮南。师厚取荆南,荆南留后赵匡明奔于蜀。遂出光州,以攻寿州,不克。天子卜祀天于南郊,王怒,以为蒋玄晖等欲祈天以延唐。天子惧,改卜郊。十一月辛巳,天子封王为魏王、相国,总百揆。以宣武、宣义、天平、护国、天雄、武顺、佑国、河阳、义武、昭义、武宁、保义、忠义、武昭、武定、泰宁、平卢、匡国、镇国、荆南、忠武二十一军为魏国,备九锡。王怒,不受。十二月,天子以王为天下兵马元帅。王益怒,遣人告枢密使蒋玄晖与何太后私通,杀玄晖而焚之,遂弑太后于积善宫。又杀宰相柳璨,太常卿张延范车裂以徇。天子诏以太后故停郊。
  
  三年春,魏州罗绍威谋杀其牙军,来假兵以虞变,王为发兵北攻刘仁恭之沧州,兵过魏而绍威已杀牙军,其兵之在外者果皆叛,据贝、卫、澶、博州,王以兵悉杀之。遂攻沧州,军于长芦。刘仁恭求救于晋。晋人取潞州,王乃旋军。
卷二·梁本纪第二
  开平元年春正月壬寅,天子使御史大夫薛贻矩来劳军。宰相张文蔚率百官来劝进。夏四月壬戌,更名晃。甲子,皇帝即位。戊辰,大赦,改元,国号梁。封唐主为济阴王。升汴州为开封府,建为东都,以唐东都为西都。废京兆府为雍州。赐东都酺一日。契丹阿保机使袍笏梅老来。
  
  五月丁丑朔,以唐相张文蔚杨涉为门下侍郎,御史大夫薛贻矩为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戊寅,渤海、契丹遣使者来。乙酉,封兄全昱为广王,子友文博王,友珪郢王,友璋福王,友贞均王,友徽建王,侄友谅衡王,友能惠王,友诲邵王。甲午,改枢密院为崇政院,太府卿敬翔为使。是月,潞州行营都指挥使李思安及晋人战,败绩。六月甲寅,平卢军节度使韩建守司徒,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秋七月己亥,追尊祖考为皇帝,妣为皇后;皇高祖黯谥曰宣元,庙号肃祖,祖妣范氏谥曰宣僖;曾祖茂琳谥曰光献,庙号敬祖,祖妣杨氏谥曰光孝;祖信谥曰昭武,庙号宪祖,祖妣刘氏谥曰昭懿;考诚谥曰文穆,庙号烈祖,妣王氏谥曰文惠。八月丁卯,同州虸蚄虫生。隰州黄河清。九月,括马。冬十月己未,讲武于繁台。十一月壬寅,赦亡命背军髡黥刑徒。
  
  二年春正月丁酉,渤海遣使者来。己亥,卜郊于西都。弑济阴王。二月辛未,契丹阿保机遣使者来。三月壬申朔,如西都。丙子,如怀州。丁丑,如泽州。戊寅,封鸿胪卿李崧介国公,为二王后。壬午,匡国军节度使刘知俊为潞州行营招讨使。癸巳,改卜郊。张文蔚薨。夏四月癸卯,杨涉罢,吏部侍郎于兢为中书侍郎,翰林学士承旨礼部侍郎张策为刑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壬子,至泽州。五月己丑,潞州行营都虞候康怀英及晋人战于夹城,败绩。戊戌,立唐三庙。契丹遣使者来。六月壬寅,忠武军节度使刘知俊为西路行营招讨使,以伐岐。己酉,杀右金吾卫上将军王师范,灭其族。丙辰,刘知俊及岐人战于漠谷,败之。秋九月丁丑,如陕州,博王友文留守东都。冬十月丁未,至自陕州。十一月癸巳,张策罢,左仆射杨涉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十二月己亥,以介国公为三恪,酅国公、莱国公为二王后。
  
  三年春正月甲戌,如西都。复然灯以祈福。庚寅,享于太庙。辛卯,有事于南郊,大赦。丙申,群臣上尊号,曰睿文圣武广孝皇帝。二月壬戌,讲武于西杏园。甲子,延州高万兴叛于岐,来降。三月辛未,渤海国王大諲譔遣使者来。甲戌,如河中。山南东道节度使杨师厚为潞州四面行营招讨使。刘知俊取丹州。夏四月丙午,知俊克延、鄜、坊三州。五月己卯,至自河中,杀佑国军节度使王重师。六月庚戌,刘知俊执佑国军节度使刘捍,叛附于岐。辛亥,如陕州。乙卯,冀王硃友谦为同州东面行营招讨使。刘知俊奔于岐。丹州军乱,逐其刺史宋知诲。秋七月,商州军乱,逐其刺史李稠,稠奔于岐。乙丑,克丹州,执其首恶王行思。乙亥,至自陕州。甲申,襄州军乱,杀其留后王班。房州刺史杨虔叛附于蜀。八月辛亥,降死罪囚。辛酉,均州刺史张敬方克房州,执杨虔。闰月癸酉,契丹遣使者来。己卯,阅稼于西苑。九月壬寅,行营招讨使左卫上将军陈晖克襄州,执其首恶李洪。丁未,保义军节度使王檀为潞州东面行营招讨使。辛亥,韩建、杨涉罢。太常卿赵光逢为中书侍郎、翰林学士承旨工部侍郎杜晓为户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辛酉,李洪、杨虔伏诛。冬十一月甲午,日南至,告谢于南郊。己酉,搜访贤良。镇国军节度使康怀英伐岐。十二月,怀英克宁、庆、衍三州。及刘知俊战于升平,败绩。
  
  四年春正月壬辰朔,始用乐。丁未,讲武于榆林。二月己丑,阅稼于谷水。秋八月丙寅,如陕州。河南尹张宗奭留守西都。辛未,护国军节度使杨师厚为西路行营招讨使以伐岐。九月己丑,至自陕州。辛亥,搜访贤良。冬十一月己丑,宁国军节度使王景仁为北面行营招讨使以伐赵。赵王王熔、北平王王处直叛附于晋,晋人救赵。十二月癸酉,颁律令格式。
  
  乾化元年春正月丁亥,王景仁及晋人战于柏乡,败绩。庚寅,赦流罪以下囚,求危言正谏。癸巳,天雄军节度使杨师厚为北面行营招讨使。夏四月壬申,契丹阿保机遣使者来。五月甲申朔,大赦,改元。癸巳,幸张宗奭第。秋八月戊辰,阅稼于榆林。渤海遣使者来。戊寅,大阅于兴安鞠常九月辛巳朔,御文明殿,入阁。庚子,如魏州。张宗奭留守西都。冬十月丙子,大阅于魏东郊。十一月,高万兴取盐州。壬辰,至自魏州。乙未,回鹘、吐蕃遣使者来。二年春二月丁巳,光禄卿卢玭使于蜀。甲子,如魏州,张宗奭留守西都。次白马,杀左散骑常侍孙骘、右谏议大夫张衍、兵部郎中张浚戊寅,如贝州。三月丙戌,屠枣强。丁未,复如魏州。夏四月己巳,至自魏州。戊寅,如西都。五月丁亥,德音降死罪已下囚。罢役徒,禁屠及捕生。渤海遣使者来。是月,薛贻矩薨。六月,疾革,郢王友珪反。戊寅,皇帝崩。
  
  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伪也。至予论次五代,独不伪梁,而议者或讥予大失《春秋》之旨,以谓“梁负大恶,当加诛绝,而反进之,是奖篡也,非《春秋》之志也。”予应之曰:“是《春秋》之志尔。鲁桓公弑隐公而自立者,宣公弑子赤而自立者,郑厉公逐世子忽而自立者,卫公孙剽逐其君衎而自立者,圣人于《春秋》,皆不绝其为君。此予所以不伪梁者,用《春秋》之法也。”“然则《春秋》亦奖篡乎?”曰:“惟不绝四者之为君,于此见《春秋》之意也。圣人之于《春秋》,用意深,故能劝戒切,为言信,然后善恶明。夫欲著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篡。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则四君之罪,不可得而掩尔。使为君者不得掩其恶,然后人知恶名不可逃,则为恶者庶乎其息矣。是谓用意深而劝戒切,为言信而善恶明也。桀、纣,不待贬其王,而万世所共恶者也。《春秋》于大恶之君不诛绝之者,不害其褒善贬恶之旨也,惟不没其实以著其罪,而信乎后世,与其为君而不得掩其恶,以息人之为恶。能知《春秋》之此意,然后知予不伪梁之旨也。”
首页>> 旅游天下>> 正史>> 欧阳修 Ouyang Xiu   中国 China   北宋   (1007年107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