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天下>> 散文>> 潦寒 Lao Ha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77年)
故乡在纸上:一个村庄的历史和命运
  作者在书里向读者打开了他的故乡栗门张村的大门展示了这个村庄的方方面面,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尤其因为他是个以动脑思考为习惯与爱好的人,还是个感觉敏锐感情细腻而丰富的人,更麻烦的是他又是个有正义感与悲悯情怀的人,这就注定了他对他看到并与之打交道的人和事不可能见惯不怪,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因为在他眼里这都是一个个问题和病症,有必要拉开帷幕让公众加以了解和认识,并进行思考。个体的历史和命运组成了一个村庄的历史和命运。
第1节:序一:为责任而写作
  文学的本质是回忆,而未来只有通过回忆才能变得更加清晰。
  --君特·格拉斯
  序一:为责任而写作
  李铁城
  为责任而写作的追求在近年的文坛大大地冷落了,似乎是不合时宜的守旧者的专用符号。而除了那些不堪一提的格调粗俗庸劣鄙下者外,还出现了一些标榜张扬个性以文艺复兴为己任的旗手,还有以追求个人愉悦"玩文学"的自娱者,还有以追逐时尚写一些莫知所云的弄潮者,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了潦寒的《故乡在纸上》,不能不使人刮目相看。
  潦寒,这个年轻人似乎有些"另类",你如果和他谈话,他总会时不时地冒出一些与人不同的"另类"观点,让人觉得是些奇谈怪论,但有的的确让人感到新颖而独特,有些不乏创见。其中有的颇有市场价值,如"文化产品营销"这一概念就是他创议的,在全国文化产业领域内产生不小的影响。潦寒生于中原农村,长于农民之家,由于亲历亲行、耳濡目染,他对农村和农民的情况可以说了如指掌。他在这本书里向读者打开了他的故乡栗门张村的大门,展示了这个村庄的方方面面,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尤其因为他是个以动脑思考为习惯与爱好的人,还是个感觉敏锐、感情细腻而丰富的人,更麻烦的是他又是个有正义感与悲悯情怀的人,这就注定了他对他看到并与之打交道的人和事不可能见惯不怪,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因为在他眼里这都是一个个"问题"和"病症",有必要拉开帷幕让公众加以了解和认识,并进行思考,如邪子华珍的风光和沦落,身怀绝技的宝德,孤独而高傲的二叔,聪明能干的父亲,儿子横死不讹人高贵的运发,能说出"做生意赔了下次还可翻本,娶媳妇娶错了可害八辈呀"警句的双河,绝唱的小文,逃婚的莲子,不幸婚姻的焕,自杀的军华,消失的文帝,神秘被杀的铁吨,众多的婚变、非正常死亡的故事,势利小人、奸诈之徒的行径,以及善良懦弱的人在不幸命运下的无奈、忍耐和坚忍,甚至愚昧无聊向生殖器打气致死、车裂小鸡的二犟的故事等等。他们的性格、个人品质、经历和命运千差万别,纷纭复杂,有的使人亲和敬仰,有的令人鄙视厌恶,有的让人扼腕叹息……一个个个体的历史和命运组成了一个村庄的历史和命运,并从中作者自觉和不自觉地流露出自己的爱恶悲喜。但令人感兴趣的是在这本书里与这些"主旋律"掺杂一起的还有一些怪力乱神的故事,如黑老婆的神秘,作者的子侄阔和蒙的不可解释的神秘遭遇,《古老的祭礼》中作者父亲对神灵的承诺带来的无奈及叫魂、遇鬼、被魇的奇闻逸事,这不仅使本书既反映了物质的农村世界,也反映了精神的农村世界,从而也反映了作者的两个故乡:肌体生存的现实的故乡和受传统文化势力影响的精神的故乡,甚至在这一部分题材中也体现了作者另类的独立思考的例证,如人蛇结合,人仙通婚的"门当户对"观点,对法海、王母娘娘的平反。正是有了这一部分更增加了这幅农村画卷的丰富性和深刻性。
  由于地域的广阔,人口的众多,时间的久远,积淀的深厚,中国的农村和中国的农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中国和中国人的原版照片。由于这个原因,作者为我们提供了一帧具有厚重历史感、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当代农村有趣的广阔现实画卷,提供了一个个生动具体、真实可信的"病例"和"标本",使不同职业、不同地位、不同权力持有者(相对也包括无权者)得以了解和警醒,探索和审视,研究和决策。这应该说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句话几乎已被人引用的滥了,其实并非所有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凡是合理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或者说是"凡是存在的都是有原因的"。再有一句话是"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也不够准确,应该说是"环境加性格决定命运";还有一句话"悲剧的可能性即是命运",那么喜剧的可能性呢,正剧的可能性呢?那不也是一种命运么。作者在每一部分前引用了一些这一类人云亦云的"格言",但我们从作者在这本书中提供的大量个案可以看出人物的行为和命运是由于众多复杂的原因决定的,首先是人性中共有的对财、色的爱好和追求(适度是合情合理的,过度便成为贪婪堕落);个人的性格和文化教养,当时的经济生活水平,当时的社会环境,传统观念与习惯势力,正是由于这些深层的原因才形成了人物形形色色的不同命运,而要改善或改变人的生存环境和生存质量,也非要从以上几方面着手不可。以上这些话正是笔者读过这本书后引起的思考,但希望不要引起读者的误解,似乎这本书是一部严肃枯燥的理论探讨,恰恰相反,它是一部一个个十分有趣的故事,读者只要展卷便可知所言非虚。
第2节:序二:春初新韭,秋末晚菘
  序二:春初新韭,秋末晚菘
  夏坚勇
  潦寒的书读完了,是一口气读完的。也许因为我是个在饥饿年代长大的乡下人吧,他的作品让我想起刚出锅的烙饼,新鲜、热香,咬一口有筋道,有余韵。这样的联想虽然粗俗,却也无伤大雅,汪曾祺先生就曾为他的文集这样介绍过: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说到底,美食与美文之间总是灵犀相通的。
  一本书,40篇文章,将近20万字,就写一个叫栗门张的村庄。写了村庄的历史和当下,日常生活和婚丧嫁娶,柴米油盐和风花雪月,才子佳人和村夫村妇,英雄豪杰和地痞流氓,还有逸闻、疑案、仇杀、偷情。真可谓光怪陆离,洋洋大观。从表面上看,笔调似乎很散漫,信马由缰,写到哪里是哪里。可仔细品味,无论是作品的精神指向还是语言形式都体现了民间写作的朴素真诚和原汁原味。更加难能可贵的是,潦寒的笔下流溢出强烈的悲悯情怀和追问精神,这种精神指向又并不是穿鞋戴帽,而是渗透在那"化不开的乡愁和近距离的伤感"之中,即使是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语句,如果稍稍琢磨与体味,一股淳厚而真诚的情感就会在我们的胸中升腾。在《一个人的消息》中,一开始有这样两段文字:
  "妇女们天黑以后才掌灯做饭,在熏得漆黑的厨房里扑嗒扑嗒地拉着有数十年历史的老风箱。"
  对厨房和老风箱的修饰用语看似寻常,但是我相信,没有长期农村生活经历的人是写不出来的。这是真正的民间生活形态。
  接着说到大伯的儿子走失,这样写:
  "我大伯的儿子也就是从效成家出来时,手里拎着碗往家返的途中走丢的。我大伯的儿子走丢了,碗也丢了。"
  文中的黑点是我加的,我觉得这样的文字很精彩。
  可作者还没有完,在这篇文章的末尾,又出现了这样一段:
  "一个三十多岁的大老爷们儿,晚上九点手里拎着碗从一百米外往家返的途中走丢了,如同被蒸发掉一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了,同时包括他手中的碗。"
  黑点当然还是我加的,老实说,这样的文字只要读上一两段,一个作家和一部作品的品位就大体有数了。
  按照某种约定俗成的观念,散文被认为是一种很精致的文体,特别是这些年来,所谓的晚报文体大行其道,那种浅近而抒情的散文几可铺天盖地,而笔底风光,要么充斥着贺卡式的甜腻和无病呻吟的伤感;要么就是油嘴滑舌,喋喋不休地卖弄小聪明。看惯了那样的文字,再来看潦寒的这本书,起先你可能有点小小的迷惑:这样的文字,一点花头也没有,是散文吗?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得承认,这是一本好看的书。等读完了全书,你发一阵呆,终于认定:这是一本有分量的书。
  好看和分量源于生活本身的魅力,那种不加雕饰的生命情态以及古老乡村的粗糙感和疼痛感被表现得笔酣墨满,形神具见。读过《父亲这一辈子》,我们就忘不了那个出自寒门又心灵手巧的"父亲",他学习绘画,是将一张黑漆大方桌当纸,买一瓶墨水掺些锅黑兑些水,这般因陋就简打下绘画基础的;他学做裁缝,是从村里老裁缝处用三包烟换回一本旧裁剪书,自己琢磨几天便学会全部手艺的;装耧大约是个技术含量相当高的活计,三叔跟着老木匠做了两年仍不得要领,父亲却只是独自捣鼓一阵又去老木匠那儿观摩一阵,很快就做出了自己的一张新耧。这种乡土民间生活标本式的实录,在潦寒的乡邻系列中也有文心独运的抒写,例如《二犟》里凡事论死理的农村青年二犟,《绝唱》里分不清戏里戏外的女演员小文,《想象四爷》里胳膊上跑马拳头上站人的热血男儿四爷,还有《羊的门》中把羊当亲人,把羊当命根子的孤老汉绑紧……作者不只勾画出了主人公们的一笑一颦,一抬头一回眸,他甚至还让我们听到了主人公内心深处幽眇而悠长的叹息。这就是潦寒的手艺。尼采说:"艺术家是一个呈现者。"潦寒就这样把他的乡亲们一个一个地"呈现"出来,从而完成了他关于故乡的整体呈现,也完成了他对精神故乡的深刻凭吊。这样,他的故乡就不仅是在纸上,而是以其鲜活的情态走进了我们心湖的深处。
首页>> 旅游天下>> 散文>> 潦寒 Lao Han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197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