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的本質是回憶,而未來衹有通過回憶才能變得更加清晰。
--君特·格拉斯
序一:為責任而寫作
李鐵城
為責任而寫作的追求在近年的文壇大大地冷落了,似乎是不合時宜的守舊者的專用符號。而除了那些不堪一提的格調粗俗庸劣鄙下者外,還出現了一些標榜張揚個性以文藝復興為己任的旗手,還有以追求個人愉悅"玩文學"的自娛者,還有以追逐時尚寫一些莫知所云的弄潮者,等等。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潦寒的《故鄉在紙上》,不能不使人颳目相看。
潦寒,這個年輕人似乎有些"另類",你如果和他談話,他總會時不時地冒出一些與人不同的"另類"觀點,讓人覺得是些奇談怪論,但有的的確讓人感到新穎而獨特,有些不乏創見。其中有的頗有市場價值,如"文化産品營銷"這一概念就是他創議的,在全國文化産業領域內産生不小的影響。潦寒生於中原農村,長於農民之傢,由於親歷親行、耳濡目染,他對農村和農民的情況可以說了如指掌。他在這本書裏嚮讀者打開了他的故鄉慄門張村的大門,展示了這個村莊的方方面面,描繪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尤其因為他是個以動腦思考為習慣與愛好的人,還是個感覺敏銳、感情細膩而豐富的人,更麻煩的是他又是個有正義感與悲憫情懷的人,這就註定了他對他看到並與之打交道的人和事不可能見慣不怪,熟視無睹,麻木不仁,因為在他眼裏這都是一個個"問題"和"病癥",有必要拉開帷幕讓公衆加以瞭解和認識,並進行思考,如邪子華珍的風光和淪落,身懷絶技的寶德,孤獨而高傲的二叔,聰明能幹的父親,兒子橫死不訛人高貴的運發,能說出"做生意賠了下次還可翻本,娶媳婦娶錯了可害八輩呀"警句的雙河,絶唱的小文,逃婚的蓮子,不幸婚姻的煥,自殺的軍華,消失的文帝,神秘被殺的鐵噸,衆多的婚變、非正常死亡的故事,勢利小人、姦詐之徒的行徑,以及善良懦弱的人在不幸命運下的無奈、忍耐和堅忍,甚至愚昧無聊嚮生殖器打氣致死、車裂小雞的二犟的故事等等。他們的性格、個人品質、經歷和命運千差萬別,紛紜復雜,有的使人親和敬仰,有的令人鄙視厭惡,有的讓人扼腕嘆息……一個個個體的歷史和命運組成了一個村莊的歷史和命運,並從中作者自覺和不自覺地流露出自己的愛惡悲喜。但令人感興趣的是在這本書裏與這些"主旋律"摻雜一起的還有一些怪力亂神的故事,如黑老婆的神秘,作者的子侄闊和蒙的不可解釋的神秘遭遇,《古老的祭禮》中作者父親對神靈的承諾帶來的無奈及叫魂、遇鬼、被魘的奇聞逸事,這不僅使本書既反映了物質的農村世界,也反映了精神的農村世界,從而也反映了作者的兩個故鄉:肌體生存的現實的故鄉和受傳統文化勢力影響的精神的故鄉,甚至在這一部分題材中也體現了作者另類的獨立思考的例證,如人蛇結合,人仙通婚的"門當戶對"觀點,對法海、王母娘娘的平反。正是有了這一部分更增加了這幅農村畫捲的豐富性和深刻性。
由於地域的廣阔,人口的衆多,時間的久遠,積澱的深厚,中國的農村和中國的農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國和中國人的原版照片。由於這個原因,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一幀具有厚重歷史感、豐富的人文內涵的當代農村有趣的廣阔現實畫捲,提供了一個個生動具體、真實可信的"病例"和"標本",使不同職業、不同地位、不同權力持有者(相對也包括無權者)得以瞭解和警醒,探索和審視,研究和决策。這應該說正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這句話幾乎已被人引用的濫了,其實並非所有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凡是合理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或者說是"凡是存在的都是有原因的"。再有一句話是"性格决定命運",這句話也不夠準確,應該說是"環境加性格决定命運";還有一句話"悲劇的可能性即是命運",那麽喜劇的可能性呢,正劇的可能性呢?那不也是一種命運麽。作者在每一部分前引用了一些這一類人云亦云的"格言",但我們從作者在這本書中提供的大量個案可以看出人物的行為和命運是由於衆多復雜的原因决定的,首先是人性中共有的對財、色的愛好和追求(適度是合情合理的,過度便成為貪婪墮落);個人的性格和文化教養,當時的經濟生活水平,當時的社會環境,傳統觀念與習慣勢力,正是由於這些深層的原因纔形成了人物形形色色的不同命運,而要改善或改變人的生存環境和生存質量,也非要從以上幾方面着手不可。以上這些話正是筆者讀過這本書後引起的思考,但希望不要引起讀者的誤解,似乎這本書是一部嚴肅枯燥的理論探討,恰恰相反,它是一部一個個十分有趣的故事,讀者衹要展捲便可知所言非虛。
--君特·格拉斯
序一:為責任而寫作
李鐵城
為責任而寫作的追求在近年的文壇大大地冷落了,似乎是不合時宜的守舊者的專用符號。而除了那些不堪一提的格調粗俗庸劣鄙下者外,還出現了一些標榜張揚個性以文藝復興為己任的旗手,還有以追求個人愉悅"玩文學"的自娛者,還有以追逐時尚寫一些莫知所云的弄潮者,等等。在這樣的背景下出現了潦寒的《故鄉在紙上》,不能不使人颳目相看。
潦寒,這個年輕人似乎有些"另類",你如果和他談話,他總會時不時地冒出一些與人不同的"另類"觀點,讓人覺得是些奇談怪論,但有的的確讓人感到新穎而獨特,有些不乏創見。其中有的頗有市場價值,如"文化産品營銷"這一概念就是他創議的,在全國文化産業領域內産生不小的影響。潦寒生於中原農村,長於農民之傢,由於親歷親行、耳濡目染,他對農村和農民的情況可以說了如指掌。他在這本書裏嚮讀者打開了他的故鄉慄門張村的大門,展示了這個村莊的方方面面,描繪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尤其因為他是個以動腦思考為習慣與愛好的人,還是個感覺敏銳、感情細膩而豐富的人,更麻煩的是他又是個有正義感與悲憫情懷的人,這就註定了他對他看到並與之打交道的人和事不可能見慣不怪,熟視無睹,麻木不仁,因為在他眼裏這都是一個個"問題"和"病癥",有必要拉開帷幕讓公衆加以瞭解和認識,並進行思考,如邪子華珍的風光和淪落,身懷絶技的寶德,孤獨而高傲的二叔,聰明能幹的父親,兒子橫死不訛人高貴的運發,能說出"做生意賠了下次還可翻本,娶媳婦娶錯了可害八輩呀"警句的雙河,絶唱的小文,逃婚的蓮子,不幸婚姻的煥,自殺的軍華,消失的文帝,神秘被殺的鐵噸,衆多的婚變、非正常死亡的故事,勢利小人、姦詐之徒的行徑,以及善良懦弱的人在不幸命運下的無奈、忍耐和堅忍,甚至愚昧無聊嚮生殖器打氣致死、車裂小雞的二犟的故事等等。他們的性格、個人品質、經歷和命運千差萬別,紛紜復雜,有的使人親和敬仰,有的令人鄙視厭惡,有的讓人扼腕嘆息……一個個個體的歷史和命運組成了一個村莊的歷史和命運,並從中作者自覺和不自覺地流露出自己的愛惡悲喜。但令人感興趣的是在這本書裏與這些"主旋律"摻雜一起的還有一些怪力亂神的故事,如黑老婆的神秘,作者的子侄闊和蒙的不可解釋的神秘遭遇,《古老的祭禮》中作者父親對神靈的承諾帶來的無奈及叫魂、遇鬼、被魘的奇聞逸事,這不僅使本書既反映了物質的農村世界,也反映了精神的農村世界,從而也反映了作者的兩個故鄉:肌體生存的現實的故鄉和受傳統文化勢力影響的精神的故鄉,甚至在這一部分題材中也體現了作者另類的獨立思考的例證,如人蛇結合,人仙通婚的"門當戶對"觀點,對法海、王母娘娘的平反。正是有了這一部分更增加了這幅農村畫捲的豐富性和深刻性。
由於地域的廣阔,人口的衆多,時間的久遠,積澱的深厚,中國的農村和中國的農民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中國和中國人的原版照片。由於這個原因,作者為我們提供了一幀具有厚重歷史感、豐富的人文內涵的當代農村有趣的廣阔現實畫捲,提供了一個個生動具體、真實可信的"病例"和"標本",使不同職業、不同地位、不同權力持有者(相對也包括無權者)得以瞭解和警醒,探索和審視,研究和决策。這應該說正是這本書的價值所在。
"凡是存在的都是合理的。"這句話幾乎已被人引用的濫了,其實並非所有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正確的說法應該是:"凡是合理的存在都是合理的。"或者說是"凡是存在的都是有原因的"。再有一句話是"性格决定命運",這句話也不夠準確,應該說是"環境加性格决定命運";還有一句話"悲劇的可能性即是命運",那麽喜劇的可能性呢,正劇的可能性呢?那不也是一種命運麽。作者在每一部分前引用了一些這一類人云亦云的"格言",但我們從作者在這本書中提供的大量個案可以看出人物的行為和命運是由於衆多復雜的原因决定的,首先是人性中共有的對財、色的愛好和追求(適度是合情合理的,過度便成為貪婪墮落);個人的性格和文化教養,當時的經濟生活水平,當時的社會環境,傳統觀念與習慣勢力,正是由於這些深層的原因纔形成了人物形形色色的不同命運,而要改善或改變人的生存環境和生存質量,也非要從以上幾方面着手不可。以上這些話正是筆者讀過這本書後引起的思考,但希望不要引起讀者的誤解,似乎這本書是一部嚴肅枯燥的理論探討,恰恰相反,它是一部一個個十分有趣的故事,讀者衹要展捲便可知所言非虛。
序二:春初新韭,秋末晚菘
夏堅勇
潦寒的書讀完了,是一口氣讀完的。也許因為我是個在饑餓年代長大的鄉下人吧,他的作品讓我想起剛出鍋的烙餅,新鮮、熱香,咬一口有筋道,有餘韻。這樣的聯想雖然粗俗,卻也無傷大雅,汪曾祺先生就曾為他的文集這樣介紹過: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說到底,美食與美文之間總是靈犀相通的。
一本書,40篇文章,將近20萬字,就寫一個叫慄門張的村莊。寫了村莊的歷史和當下,日常生活和婚喪嫁娶,柴米油????和風花雪月,才子佳人和村夫村婦,英雄豪傑和地痞流氓,還有逸聞、疑案、仇殺、偷情。真可謂光怪陸離,洋洋大觀。從表面上看,筆調似乎很散漫,信馬由繮,寫到哪裏是哪裏。可仔細品味,無論是作品的精神指嚮還是語言形式都體現了民間寫作的樸素真誠和原汁原味。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潦寒的筆下流溢出強烈的悲憫情懷和追問精神,這種精神指嚮又並不是穿鞋戴帽,而是滲透在那"化不開的鄉愁和近距離的傷感"之中,即使是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語句,如果稍稍琢磨與體味,一股淳厚而真誠的情感就會在我們的胸中升騰。在《一個人的消息》中,一開始有這樣兩段文字:
"婦女們天黑以後纔掌燈做飯,在熏得漆黑的廚房裏撲嗒撲嗒地拉着有數十年歷史的老風箱。"
對廚房和老風箱的修飾用語看似尋常,但是我相信,沒有長期農村生活經歷的人是寫不出來的。這是真正的民間生活形態。
接着說到大伯的兒子走失,這樣寫:
"我大伯的兒子也就是從效成傢出來時,手裏拎着碗往傢返的途中走丟的。我大伯的兒子走丟了,碗也丟了。"
文中的黑點是我加的,我覺得這樣的文字很精彩。
可作者還沒有完,在這篇文章的末尾,又出現了這樣一段:
"一個三十多歲的大老爺們兒,晚上九點手裏拎着碗從一百米外往傢返的途中走丟了,如同被蒸發掉一樣,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同時包括他手中的碗。"
黑點當然還是我加的,老實說,這樣的文字衹要讀上一兩段,一個作傢和一部作品的品位就大體有數了。
按照某種約定俗成的觀念,散文被認為是一種很精緻的文體,特別是這些年來,所謂的晚報文體大行其道,那種淺近而抒情的散文幾可鋪天蓋地,而筆底風光,要麽充斥着賀卡式的甜膩和無病呻吟的傷感;要麽就是油嘴滑舌,喋喋不休地賣弄小聰明。看慣了那樣的文字,再來看潦寒的這本書,起先你可能有點小小的迷惑:這樣的文字,一點花頭也沒有,是散文嗎?但隨着閱讀的深入,你得承認,這是一本好看的書。等讀完了全書,你發一陣呆,終於認定:這是一本有分量的書。
好看和分量源於生活本身的魅力,那種不加雕飾的生命情態以及古老鄉村的粗糙感和疼痛感被表現得筆酣墨滿,形神具見。讀過《父親這一輩子》,我們就忘不了那個出自寒門又心靈手巧的"父親",他學習繪畫,是將一張黑漆大方桌當紙,買一瓶墨水摻些鍋黑兌些水,這般因陋就簡打下繪畫基礎的;他學做裁縫,是從村裏老裁縫處用三包煙換回一本舊裁剪書,自己琢磨幾天便學會全部手藝的;裝耬大約是個技術含量相當高的活計,三叔跟着老木匠做了兩年仍不得要領,父親卻衹是獨自搗鼓一陣又去老木匠那兒觀摩一陣,很快就做出了自己的一張新耬。這種鄉土民間生活標本式的實錄,在潦寒的鄉鄰係列中也有文心獨運的抒寫,例如《二犟》裏凡事論死理的農村青年二犟,《絶唱》裏分不清戲裏戲外的女演員小文,《想象四爺》裏胳膊上跑馬拳頭上站人的熱血男兒四爺,還有《羊的門》中把羊當親人,把羊當命根子的孤老漢綁緊……作者不衹勾畫出了主人公們的一笑一顰,一擡頭一回眸,他甚至還讓我們聽到了主人公內心深處幽眇而悠長的嘆息。這就是潦寒的手藝。尼采說:"藝術傢是一個呈現者。"潦寒就這樣把他的鄉親們一個一個地"呈現"出來,從而完成了他關於故鄉的整體呈現,也完成了他對精神故鄉的深刻憑吊。這樣,他的故鄉就不僅是在紙上,而是以其鮮活的情態走進了我們心湖的深處。
夏堅勇
潦寒的書讀完了,是一口氣讀完的。也許因為我是個在饑餓年代長大的鄉下人吧,他的作品讓我想起剛出鍋的烙餅,新鮮、熱香,咬一口有筋道,有餘韻。這樣的聯想雖然粗俗,卻也無傷大雅,汪曾祺先生就曾為他的文集這樣介紹過:春初新韭,秋末晚菘,滋味近似。說到底,美食與美文之間總是靈犀相通的。
一本書,40篇文章,將近20萬字,就寫一個叫慄門張的村莊。寫了村莊的歷史和當下,日常生活和婚喪嫁娶,柴米油????和風花雪月,才子佳人和村夫村婦,英雄豪傑和地痞流氓,還有逸聞、疑案、仇殺、偷情。真可謂光怪陸離,洋洋大觀。從表面上看,筆調似乎很散漫,信馬由繮,寫到哪裏是哪裏。可仔細品味,無論是作品的精神指嚮還是語言形式都體現了民間寫作的樸素真誠和原汁原味。更加難能可貴的是,潦寒的筆下流溢出強烈的悲憫情懷和追問精神,這種精神指嚮又並不是穿鞋戴帽,而是滲透在那"化不開的鄉愁和近距離的傷感"之中,即使是那些看似平淡無奇的語句,如果稍稍琢磨與體味,一股淳厚而真誠的情感就會在我們的胸中升騰。在《一個人的消息》中,一開始有這樣兩段文字:
"婦女們天黑以後纔掌燈做飯,在熏得漆黑的廚房裏撲嗒撲嗒地拉着有數十年歷史的老風箱。"
對廚房和老風箱的修飾用語看似尋常,但是我相信,沒有長期農村生活經歷的人是寫不出來的。這是真正的民間生活形態。
接着說到大伯的兒子走失,這樣寫:
"我大伯的兒子也就是從效成傢出來時,手裏拎着碗往傢返的途中走丟的。我大伯的兒子走丟了,碗也丟了。"
文中的黑點是我加的,我覺得這樣的文字很精彩。
可作者還沒有完,在這篇文章的末尾,又出現了這樣一段:
"一個三十多歲的大老爺們兒,晚上九點手裏拎着碗從一百米外往傢返的途中走丟了,如同被蒸發掉一樣,無聲無息地消失了,同時包括他手中的碗。"
黑點當然還是我加的,老實說,這樣的文字衹要讀上一兩段,一個作傢和一部作品的品位就大體有數了。
按照某種約定俗成的觀念,散文被認為是一種很精緻的文體,特別是這些年來,所謂的晚報文體大行其道,那種淺近而抒情的散文幾可鋪天蓋地,而筆底風光,要麽充斥着賀卡式的甜膩和無病呻吟的傷感;要麽就是油嘴滑舌,喋喋不休地賣弄小聰明。看慣了那樣的文字,再來看潦寒的這本書,起先你可能有點小小的迷惑:這樣的文字,一點花頭也沒有,是散文嗎?但隨着閱讀的深入,你得承認,這是一本好看的書。等讀完了全書,你發一陣呆,終於認定:這是一本有分量的書。
好看和分量源於生活本身的魅力,那種不加雕飾的生命情態以及古老鄉村的粗糙感和疼痛感被表現得筆酣墨滿,形神具見。讀過《父親這一輩子》,我們就忘不了那個出自寒門又心靈手巧的"父親",他學習繪畫,是將一張黑漆大方桌當紙,買一瓶墨水摻些鍋黑兌些水,這般因陋就簡打下繪畫基礎的;他學做裁縫,是從村裏老裁縫處用三包煙換回一本舊裁剪書,自己琢磨幾天便學會全部手藝的;裝耬大約是個技術含量相當高的活計,三叔跟着老木匠做了兩年仍不得要領,父親卻衹是獨自搗鼓一陣又去老木匠那兒觀摩一陣,很快就做出了自己的一張新耬。這種鄉土民間生活標本式的實錄,在潦寒的鄉鄰係列中也有文心獨運的抒寫,例如《二犟》裏凡事論死理的農村青年二犟,《絶唱》裏分不清戲裏戲外的女演員小文,《想象四爺》裏胳膊上跑馬拳頭上站人的熱血男兒四爺,還有《羊的門》中把羊當親人,把羊當命根子的孤老漢綁緊……作者不衹勾畫出了主人公們的一笑一顰,一擡頭一回眸,他甚至還讓我們聽到了主人公內心深處幽眇而悠長的嘆息。這就是潦寒的手藝。尼采說:"藝術傢是一個呈現者。"潦寒就這樣把他的鄉親們一個一個地"呈現"出來,從而完成了他關於故鄉的整體呈現,也完成了他對精神故鄉的深刻憑吊。這樣,他的故鄉就不僅是在紙上,而是以其鮮活的情態走進了我們心湖的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