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 为人处世
1.出现讨厌你的人时
人与人之间关系淡薄,通常不是因为彼此讨厌而不亲近,往往是本来就缺乏了解和沟通,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通常情况下,当与有权有势的人打交道时,大多数人往往会"畏畏缩缩",比如社长--这是一个让职员"畏畏缩缩"的典型代表。不管多有能力多有自信的人,只要进入社长室,就会吞吞吐吐,坐立不安。因为社长决定着自己的生死存亡,是无限权力的象征。进社长室之前自己仿佛就是全体职员的代表,踌躇满志;出来的时候则像一只落水狗,失魂落魄。这一进一出的巨大反差不禁让人感到可笑。可是谁都不敢保证这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管理者也会知道这些事实,因为他自己也曾是员工。韩非子曾主张以"法"代"礼",应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用赏罚而非人情去对待员工。在这样的背景下,倘若原本十分苛刻的人突然对我们有了点好感,我们就会感激涕零。所以一些管理者常常故意表现得很苛刻,让人摸不着头脑,然后施以小小的恩惠,从而激发出员工更大的工作热情。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是一个案例。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发生了一起人质绑架事件。在事件过程中,出现了人质帮助威胁自己安全的绑架者的病态现象。绑架者流露出富于人情的一面,使人质心理产生变化。人质在封闭的空间里,被掌握自己生死的绑架者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这种心理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就是说把枪口对着我们的人,若其表现出善良的一面,则容易将我们感化。
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里也会经常见到。平常看似讨厌我们的人如果突然亲切起来的话,我们会意外地觉得其实这个人也不错。两个人之间关系淡薄的时候,其中一个忽然对另一个好起来,后者也会对前者逐渐产生好感。如果首先示好的那个是领导或是有一定权力的人,这种情感产生的可能性会更高。对方地位越高,情感酝酿的时间也会越短。
人与人之间关系淡薄,通常不是因为彼此讨厌而不亲近,往往是本来就缺乏了解和沟通,从而产生抵触情绪。随着时间的流逝,通过相互了解,原来非常讨厌的人之间关系越来越亲密,最终信任取代了猜忌。
讨厌一个人通常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对方向你强加你不需要的东西,语气粗暴,不守信用等等,我们可以找出很多理由,但仔细想想这只是我们在自圆其说,和事实并不一定相符。实际上,法国心理学家蔡恩斯(Zions)甚至已经用实验证明:"人们对反复接触自己的人容易产生好感。"非常熟悉的人要你去做你不喜欢做的事,你也不会讨厌他。大不了说"我不做"就行了。就算他语气粗暴或缺乏礼仪也没关系,因为已经习惯他的语气,明白他其实心口不一。同样,经常迟到--也不会成为让你讨厌的理由。因为相信他很忙,或者知道他本来就是个慢性子,或者觉得这种小毛病可以理解。别的理由也一样。
最终,和别人亲密相处后会觉得别人的弱点和错误不是什么大事。对于别人的错误可以冷静地批评,一旦那人和自己亲近,就看不见他的错误了。所以用亲密为理由闭上眼睛,反而间接成为他犯错的唆使者。但是,在亲密之前却对这一切理解不了。
出现讨厌的人就要仔细想想,是不是因为你和他不亲近,所以在讨厌他……
◆出现讨厌你的人时
表现为
√ 不愿意去公司上班。
√ 有意识地回避那个人,并且回避关于那个人的话题或事件。
√ 讨厌周围的人,易冲动。
解决办法
1.微笑
使那些人无法让你受到伤害。若你因他们的行为而感到痛苦或生气,这正是他们所希望的。最好的办法是乐观地生活并微笑着。无论他们如何打击,保持这样的微笑是最有力的回击。
2.学习
有句话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无法避开、无视或者越过那个伤害你的人,那就向他学习。在他们身上分明就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要学习他们消极的一面,而要学习积极的一面。事实上,从他们消极的那一面也能学到一些东西。无论如何去学习,学到东西的同时,也就从伤害与被伤害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了。
1.出现讨厌你的人时
人与人之间关系淡薄,通常不是因为彼此讨厌而不亲近,往往是本来就缺乏了解和沟通,从而产生抵触情绪。
通常情况下,当与有权有势的人打交道时,大多数人往往会"畏畏缩缩",比如社长--这是一个让职员"畏畏缩缩"的典型代表。不管多有能力多有自信的人,只要进入社长室,就会吞吞吐吐,坐立不安。因为社长决定着自己的生死存亡,是无限权力的象征。进社长室之前自己仿佛就是全体职员的代表,踌躇满志;出来的时候则像一只落水狗,失魂落魄。这一进一出的巨大反差不禁让人感到可笑。可是谁都不敢保证这事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
管理者也会知道这些事实,因为他自己也曾是员工。韩非子曾主张以"法"代"礼",应用到现代管理中就是用赏罚而非人情去对待员工。在这样的背景下,倘若原本十分苛刻的人突然对我们有了点好感,我们就会感激涕零。所以一些管理者常常故意表现得很苛刻,让人摸不着头脑,然后施以小小的恩惠,从而激发出员工更大的工作热情。
"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是一个案例。1973年瑞典斯德哥尔摩发生了一起人质绑架事件。在事件过程中,出现了人质帮助威胁自己安全的绑架者的病态现象。绑架者流露出富于人情的一面,使人质心理产生变化。人质在封闭的空间里,被掌握自己生死的绑架者的人格魅力所吸引,这种心理被称为"斯德哥尔摩综合症"。也就是说把枪口对着我们的人,若其表现出善良的一面,则容易将我们感化。
这种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里也会经常见到。平常看似讨厌我们的人如果突然亲切起来的话,我们会意外地觉得其实这个人也不错。两个人之间关系淡薄的时候,其中一个忽然对另一个好起来,后者也会对前者逐渐产生好感。如果首先示好的那个是领导或是有一定权力的人,这种情感产生的可能性会更高。对方地位越高,情感酝酿的时间也会越短。
人与人之间关系淡薄,通常不是因为彼此讨厌而不亲近,往往是本来就缺乏了解和沟通,从而产生抵触情绪。随着时间的流逝,通过相互了解,原来非常讨厌的人之间关系越来越亲密,最终信任取代了猜忌。
讨厌一个人通常没有什么特别的理由。对方向你强加你不需要的东西,语气粗暴,不守信用等等,我们可以找出很多理由,但仔细想想这只是我们在自圆其说,和事实并不一定相符。实际上,法国心理学家蔡恩斯(Zions)甚至已经用实验证明:"人们对反复接触自己的人容易产生好感。"非常熟悉的人要你去做你不喜欢做的事,你也不会讨厌他。大不了说"我不做"就行了。就算他语气粗暴或缺乏礼仪也没关系,因为已经习惯他的语气,明白他其实心口不一。同样,经常迟到--也不会成为让你讨厌的理由。因为相信他很忙,或者知道他本来就是个慢性子,或者觉得这种小毛病可以理解。别的理由也一样。
最终,和别人亲密相处后会觉得别人的弱点和错误不是什么大事。对于别人的错误可以冷静地批评,一旦那人和自己亲近,就看不见他的错误了。所以用亲密为理由闭上眼睛,反而间接成为他犯错的唆使者。但是,在亲密之前却对这一切理解不了。
出现讨厌的人就要仔细想想,是不是因为你和他不亲近,所以在讨厌他……
◆出现讨厌你的人时
表现为
√ 不愿意去公司上班。
√ 有意识地回避那个人,并且回避关于那个人的话题或事件。
√ 讨厌周围的人,易冲动。
解决办法
1.微笑
使那些人无法让你受到伤害。若你因他们的行为而感到痛苦或生气,这正是他们所希望的。最好的办法是乐观地生活并微笑着。无论他们如何打击,保持这样的微笑是最有力的回击。
2.学习
有句话叫做"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果无法避开、无视或者越过那个伤害你的人,那就向他学习。在他们身上分明就有值得学习的地方。不要学习他们消极的一面,而要学习积极的一面。事实上,从他们消极的那一面也能学到一些东西。无论如何去学习,学到东西的同时,也就从伤害与被伤害的压力中解脱出来了。
2.见到想要对你说教的人时
事实上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大部分是两个人性格差异引起的矛盾。
一天,狮子叫住路过的一只羊,问道:"我的嘴有什么异味吗?"
那只羊闻了闻后,说道:"真是好臭啊!"
狮子听完后很生气,把羊吃掉了。
不久之后,狮子又叫住一只狼,问了同样的问题。
狼看了看狮子的眼色,说道:"异味?我闻不到什么啊!"
"你这个马屁精!"生气的狮子把狼也吃掉了。
最后狮子叫来了一只狐狸,又问了同样的问题。
狐狸说道:"对不起,我现在感冒了,什么味也闻不到。"
我们总是像故事里的狐狸一样,小心翼翼地接近对方,不把心里话都说出来。在用谎话试探后,讲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因为我们都明白,轻率而不加揣测的言辞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最终会伤害到自己。
但是有些人却希望别人对自己的缺点直言相谏。对这样的人,甜言蜜语和谎言如果被拆穿就会惹出大事。甚至包括为他着想的善意谎言都可能导致决裂。总之,关心别人的行为若得不到认可,那也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事实上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大部分是两个人性格差异引起的矛盾。有些人想听别人对自己说实话,有些人则不喜欢那些实话。有些人习惯于说话直来直去,也有些人不愿伤害别人,说话喜欢绕圈子。所以人们之间的矛盾一般不是某个人的性格问题,而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上班族经常会对自己不喜欢的同事或上司感到厌烦,甚至非议他们,原因通常是觉得责任在于对方。可是,在他们发泄不满的同时,却发现对方和其他同事相处得十分融洽,这时候把不满殃及所有人,恐怕不是明智之举。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他们就会发现隔阂不能归咎于一人,也许缺乏了解和沟通才是问题的关键。
《道德经》里对于关系有这样的论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就是说不要沉迷于找寻所谓的"美"和"善",这种行为本身就不美,也不是善事。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这些都是相对而言。把自己局限在某个圈子里去审视,得出的结论往往和事实大相径庭。原因在于我们下结论以前就已经怀有某种态度,而这种态度使我们无法客观和公正地去作出评判。过于执着地追求或者刻意去肯定和否定都会陷入误区,不能自拔。这时候,退一步反而会海阔天空,看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尽相同。性格相近的人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很容易,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之间相处则非常困难。刚开始觉得这个人挺不错,等过一段时间彼此了解以后,时常会觉得他的性格原来和你不太相像。问题的关键不是某个人,而在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不可忽视的是,确实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不顾彼此性格差异而一直关心和忍让着对方。
所以,我们要承认这样的事实:讨厌一个人并不是因为对方的性格怎么不好,而是你和对方的性格不和。如果我们讨厌一个人,真正受到伤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心。随着厌烦别人情感的逐渐积累,我们会越来越否定自我,内心充满矛盾和困惑,原本对生活的美好渴望将被报复和仇视完全替代。
深冬的夜晚,两只疲惫不堪的刺猬靠在一起取暖。靠得近了,身上的刺会伤害到彼此;靠得远了,却抵挡不住那凛冽刺骨的寒风。于是,它们不停地靠近、伤害、离开。反反复复几次以后,它们终于找到了一种距离,既不会被对方伤到,又可以相互取暖。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双方紧紧抱在一起会很温暖,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那样彼此会受到伤害。生活中,实话实说不是一件坏事,可是也会有伤害到对方的时候。像刺猬一样保持一定距离,维持一定关系,又不会被对方伤害,这种情况不是最好吗?
事实上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大部分是两个人性格差异引起的矛盾。
一天,狮子叫住路过的一只羊,问道:"我的嘴有什么异味吗?"
那只羊闻了闻后,说道:"真是好臭啊!"
狮子听完后很生气,把羊吃掉了。
不久之后,狮子又叫住一只狼,问了同样的问题。
狼看了看狮子的眼色,说道:"异味?我闻不到什么啊!"
"你这个马屁精!"生气的狮子把狼也吃掉了。
最后狮子叫来了一只狐狸,又问了同样的问题。
狐狸说道:"对不起,我现在感冒了,什么味也闻不到。"
我们总是像故事里的狐狸一样,小心翼翼地接近对方,不把心里话都说出来。在用谎话试探后,讲一些对方感兴趣的话题。因为我们都明白,轻率而不加揣测的言辞会让对方感到不舒服,最终会伤害到自己。
但是有些人却希望别人对自己的缺点直言相谏。对这样的人,甜言蜜语和谎言如果被拆穿就会惹出大事。甚至包括为他着想的善意谎言都可能导致决裂。总之,关心别人的行为若得不到认可,那也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事实上这不是谁对谁错的问题,大部分是两个人性格差异引起的矛盾。有些人想听别人对自己说实话,有些人则不喜欢那些实话。有些人习惯于说话直来直去,也有些人不愿伤害别人,说话喜欢绕圈子。所以人们之间的矛盾一般不是某个人的性格问题,而是两个人之间的关系问题。
上班族经常会对自己不喜欢的同事或上司感到厌烦,甚至非议他们,原因通常是觉得责任在于对方。可是,在他们发泄不满的同时,却发现对方和其他同事相处得十分融洽,这时候把不满殃及所有人,恐怕不是明智之举。静下心来仔细想想,他们就会发现隔阂不能归咎于一人,也许缺乏了解和沟通才是问题的关键。
《道德经》里对于关系有这样的论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
就是说不要沉迷于找寻所谓的"美"和"善",这种行为本身就不美,也不是善事。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和低,这些都是相对而言。把自己局限在某个圈子里去审视,得出的结论往往和事实大相径庭。原因在于我们下结论以前就已经怀有某种态度,而这种态度使我们无法客观和公正地去作出评判。过于执着地追求或者刻意去肯定和否定都会陷入误区,不能自拔。这时候,退一步反而会海阔天空,看到问题的关键所在。
每个人的性格都不尽相同。性格相近的人聚在一起相互交流很容易,性格完全不同的人之间相处则非常困难。刚开始觉得这个人挺不错,等过一段时间彼此了解以后,时常会觉得他的性格原来和你不太相像。问题的关键不是某个人,而在于两个人之间的关系。不可忽视的是,确实存在这样一些人,他们不顾彼此性格差异而一直关心和忍让着对方。
所以,我们要承认这样的事实:讨厌一个人并不是因为对方的性格怎么不好,而是你和对方的性格不和。如果我们讨厌一个人,真正受到伤害的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心。随着厌烦别人情感的逐渐积累,我们会越来越否定自我,内心充满矛盾和困惑,原本对生活的美好渴望将被报复和仇视完全替代。
深冬的夜晚,两只疲惫不堪的刺猬靠在一起取暖。靠得近了,身上的刺会伤害到彼此;靠得远了,却抵挡不住那凛冽刺骨的寒风。于是,它们不停地靠近、伤害、离开。反反复复几次以后,它们终于找到了一种距离,既不会被对方伤到,又可以相互取暖。
这个故事给了我们许多启示。双方紧紧抱在一起会很温暖,这是毋庸置疑的,可是那样彼此会受到伤害。生活中,实话实说不是一件坏事,可是也会有伤害到对方的时候。像刺猬一样保持一定距离,维持一定关系,又不会被对方伤害,这种情况不是最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