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露的最後歲月
序
1955年4月的一天,瑪麗蓮·夢露正和作傢杜魯門·卡波特在紐約一起參加一個葬禮。
"我要去染一下頭髮,"瑪麗蓮對卡波特說,"可我總沒時間。"
她一邊說一邊撥開頭髮,把發縫上的一條深色印記指給他看。
"我怎麽這麽幼稚。我一直以為你的頭髮是百分之百的金色呢。"
"我的頭髮就是金色的,但沒有誰的頭髮天生就是純金色的。哎呀,你真煩。"
就像瑪麗蓮深淺不一的發色一樣,這部小說--或者說這些混在一起的小說--也是虛實難辨。與那些開篇就表明自己的故事"純屬虛構"的老電影不同,這部小說從真實事件中汲取了靈感,人物的姓名都是真實的,除非考慮到在世者的隱私。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也都經過核實,所引用的話也是從這些人物的傳記、筆記、信札、文章、談話、書籍和影片等當中摘出來的原話。
衹有下面一些東西經過了作者的加工,比如,將這個人說的話寫成是那個人說的;聲稱有一些話是從某人的日記中摘錄的,其實並沒有找到該日記。另外,還編造了一些文章或筆記,或給人物炮製了一些難以考證的心理活動等。
瑪麗蓮·夢露和她的最後一位心理醫生拉爾夫·格林遜原本是兩個毫無幹係的人,是命運的捉弄把他們聯繫在了一起。因此,在這場無關愛情的愛情故事裏,不必去探究哪些事情是真的,而哪些又像是真的。至少,我是依照人物原型在真實生活中的性格特徵來勾畫兩位主人公的,並以身臨其境的方式寫下了這個故事。
洛杉磯市中心,西第一大街
2005年8月
倒片。讓膠片倒回到頭,讓整個故事重新開始,重新回放一下夢露的最後一幕。很多東西往往得從最後開始。我很喜歡從畫外音開始的電影。畫面很簡單:一個遊泳池、一具漂浮着的人體、一棵受到震動而抖動着的棕櫚樹、一個被床單裹着的裸體女人,以及昏暗中隱約可見的玻璃碎片。有人在說話,在跟他自己說,為了不感到孤獨。一個逃跑的男人--一位私人醫生--也許是一位心理分析醫生--在銀幕那一端講述他的一生,所有經歷過的一切全都浮現在他眼前,特別是那些讓他死去活來的東西。他的聲音似乎在說:"請聽我講,因為我就是你。"仿佛構成故事的是他的聲音,而不是故事本身。
在瑪麗蓮·夢露的最後一位心理醫生拉爾夫·格林遜死後留下的文件中,人們發現了這些不知何時寫下的片斷。1962年8月5日的凌晨4點25分,刺耳的電話鈴聲突然在西洛杉磯警署響起,值班警官傑剋·剋萊蒙斯接起電話,聽到一個男人微弱的聲音:"瑪麗蓮·夢露服藥過量--已經死了。"這位吃驚的警官問:"什麽?"生硬的男聲又說:"瑪麗蓮·夢露死了。她自殺了。"
倒片。8月的洛杉磯,依然驕陽似火,污塵給整座城市蒙上了一層粉色的面紗,2005年的洛杉磯似乎比四十年前顯得更不真切、更工業化、更裸露,也更差勁了。市中心車來人往、擁擠喧囂,讓人的眼睛倍感疲勞。《洛杉磯時報》社位於西第一大街202號,記者福傑·W.貝剋萊特的辦公室裏,此時走進來一位高大、有點駝背的老人,他像個迷路的人那樣打量着周圍。
他叫約翰·麥納,八十六歲。作為該市地方檢察局法醫室的副主任,他正是當年給瑪麗蓮·夢露做屍體解剖的在場者之一。那天,法醫托馬斯·諾古奇提取了夢露的口腔、陰道和肛門的黏膜,麥納就在場。六年後,羅伯特·肯尼迪也死在這座城市裏,給他做屍體解剖的,也是這位驗屍官。人們曾經猜測是肯尼迪組織謀殺了夢露。給瑪麗蓮做完屍檢後,法醫們發現她的血液裏含有一種叫做戊巴比妥鈉的巴比妥類藥物,濃度達4.5%,但卻沒有找到任何註射或者口腔攝入的痕跡。最後,屍檢報告結論如下:可能為自殺。幾年後,麥納一直在體會這句話的用詞,起初的幾篇筆錄他衹寫了:自殺或應為自殺。最後定為:可能為……也許從心理層面講應該是這樣--麥納當時想。但這並未排除這位電影明星用了三十六年的時間纔做成這件事,也不能排除她為此利用了一隻罪惡的手。他當初在想能否用其他詞來表達同樣的意思:一個死亡遊戲。或者像"自殺預防組"裏的利特曼大夫所說的那樣:一個致命的遊戲。
序
1955年4月的一天,瑪麗蓮·夢露正和作傢杜魯門·卡波特在紐約一起參加一個葬禮。
"我要去染一下頭髮,"瑪麗蓮對卡波特說,"可我總沒時間。"
她一邊說一邊撥開頭髮,把發縫上的一條深色印記指給他看。
"我怎麽這麽幼稚。我一直以為你的頭髮是百分之百的金色呢。"
"我的頭髮就是金色的,但沒有誰的頭髮天生就是純金色的。哎呀,你真煩。"
就像瑪麗蓮深淺不一的發色一樣,這部小說--或者說這些混在一起的小說--也是虛實難辨。與那些開篇就表明自己的故事"純屬虛構"的老電影不同,這部小說從真實事件中汲取了靈感,人物的姓名都是真實的,除非考慮到在世者的隱私。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也都經過核實,所引用的話也是從這些人物的傳記、筆記、信札、文章、談話、書籍和影片等當中摘出來的原話。
衹有下面一些東西經過了作者的加工,比如,將這個人說的話寫成是那個人說的;聲稱有一些話是從某人的日記中摘錄的,其實並沒有找到該日記。另外,還編造了一些文章或筆記,或給人物炮製了一些難以考證的心理活動等。
瑪麗蓮·夢露和她的最後一位心理醫生拉爾夫·格林遜原本是兩個毫無幹係的人,是命運的捉弄把他們聯繫在了一起。因此,在這場無關愛情的愛情故事裏,不必去探究哪些事情是真的,而哪些又像是真的。至少,我是依照人物原型在真實生活中的性格特徵來勾畫兩位主人公的,並以身臨其境的方式寫下了這個故事。
洛杉磯市中心,西第一大街
2005年8月
倒片。讓膠片倒回到頭,讓整個故事重新開始,重新回放一下夢露的最後一幕。很多東西往往得從最後開始。我很喜歡從畫外音開始的電影。畫面很簡單:一個遊泳池、一具漂浮着的人體、一棵受到震動而抖動着的棕櫚樹、一個被床單裹着的裸體女人,以及昏暗中隱約可見的玻璃碎片。有人在說話,在跟他自己說,為了不感到孤獨。一個逃跑的男人--一位私人醫生--也許是一位心理分析醫生--在銀幕那一端講述他的一生,所有經歷過的一切全都浮現在他眼前,特別是那些讓他死去活來的東西。他的聲音似乎在說:"請聽我講,因為我就是你。"仿佛構成故事的是他的聲音,而不是故事本身。
在瑪麗蓮·夢露的最後一位心理醫生拉爾夫·格林遜死後留下的文件中,人們發現了這些不知何時寫下的片斷。1962年8月5日的凌晨4點25分,刺耳的電話鈴聲突然在西洛杉磯警署響起,值班警官傑剋·剋萊蒙斯接起電話,聽到一個男人微弱的聲音:"瑪麗蓮·夢露服藥過量--已經死了。"這位吃驚的警官問:"什麽?"生硬的男聲又說:"瑪麗蓮·夢露死了。她自殺了。"
倒片。8月的洛杉磯,依然驕陽似火,污塵給整座城市蒙上了一層粉色的面紗,2005年的洛杉磯似乎比四十年前顯得更不真切、更工業化、更裸露,也更差勁了。市中心車來人往、擁擠喧囂,讓人的眼睛倍感疲勞。《洛杉磯時報》社位於西第一大街202號,記者福傑·W.貝剋萊特的辦公室裏,此時走進來一位高大、有點駝背的老人,他像個迷路的人那樣打量着周圍。
他叫約翰·麥納,八十六歲。作為該市地方檢察局法醫室的副主任,他正是當年給瑪麗蓮·夢露做屍體解剖的在場者之一。那天,法醫托馬斯·諾古奇提取了夢露的口腔、陰道和肛門的黏膜,麥納就在場。六年後,羅伯特·肯尼迪也死在這座城市裏,給他做屍體解剖的,也是這位驗屍官。人們曾經猜測是肯尼迪組織謀殺了夢露。給瑪麗蓮做完屍檢後,法醫們發現她的血液裏含有一種叫做戊巴比妥鈉的巴比妥類藥物,濃度達4.5%,但卻沒有找到任何註射或者口腔攝入的痕跡。最後,屍檢報告結論如下:可能為自殺。幾年後,麥納一直在體會這句話的用詞,起初的幾篇筆錄他衹寫了:自殺或應為自殺。最後定為:可能為……也許從心理層面講應該是這樣--麥納當時想。但這並未排除這位電影明星用了三十六年的時間纔做成這件事,也不能排除她為此利用了一隻罪惡的手。他當初在想能否用其他詞來表達同樣的意思:一個死亡遊戲。或者像"自殺預防組"裏的利特曼大夫所說的那樣:一個致命的遊戲。
倒片。早已退休的約翰·麥納很想再次按下錄音機的按鈕,裏面最好放入一盤瑪麗蓮·夢露錄下的磁帶,那是錄給她的心理醫生的,錄音的時間為1962年7月末或8月初的頭兩天。拉爾夫·格林遜曾經在磁帶上貼了一張標簽:夢露的最後歲月。這些磁帶麥納四十三年前曾經聽過,並且抄錄過,但此後再也沒見到過或重新聽過。它們在這位心理醫生生前(或是死後,誰知道呢?)就找不到了。現在能找到的衹有麥納當初作為法醫時總結出來的那幾句話。
老人手裏顫顫巍巍地拿着一疊發黃發皺的紙,跟記者打招呼。貝剋萊特請他坐下,並遞上一杯冰水。
"為什麽事隔多年您想到了找報社?"
"拉爾夫·格林遜是個好人。夢露死前很多年我就認識他。我在研究刑法學之前讀的是醫科,當時我就在加州大學聽過他上的關於精神病學的課。我對他一直很尊敬,現在依然如此,他是個很有魅力的人。夢露死後兩天,他曾要求我再次找他問話,因為他想反悔當初他對警察說的話。對於報紙上登的那些關於他的話,他感到很不安,報紙上說他是'一個奇怪的心理醫生',是'最後見到活着的夢露的人,也是第一個發現她死去的人'。他執意要我聽兩盤夢露死前一天(也就是1962年8月4日星期六)寄給他的磁帶,還說要把磁帶留給我,讓我記下裏面的內容,條件是我不能把內容泄漏出去,即便對檢察官和驗屍官也不能。屍體解剖後,有太多的問題我們找不出答案,難以提供證言。所以我覺得還是藏在心裏比較好。"
"你跟他見過面?什麽時候?"
"是8月8日星期三,他剛參加完夢露的葬禮以後,我們長談了好幾個小時。"
"怎麽從來沒聽你談起過這次會面?"
麥納聲音有些顫抖地說道:"我記得他曾說過,有些事情不能說出來。即便流言四起,他也無法為自己辯白。想開口卻又不能說確實是一件令人不舒服的事情,但他實在是無法將所有的事情透露出去。我也就一直保守着秘密,沒有說出磁帶的事。但是近來那些傳記作傢又開始攻擊他當初對瑪麗蓮使用了暴力,甚至害死了她,我覺得我該站出來說話了。我已經見了一位名叫麥休·史密斯的英國記者,他後來就此寫了一本書。還有,在我今天重新拿出當年的筆記來見你之前,我已經徵得了拉爾夫·格林遜的遺孀希爾蒂的同意。"
福傑·貝剋萊特提醒他說希爾蒂·格林遜曾對《洛杉磯時報》說過她從未聽她丈夫講過關於磁帶的事。她對此一無所知。麥納說,那是因為格林遜有着很強的職業操守,嚴格為病人保密。
"為了格林遜,我也一直保守着秘密。我今天之所以打破沉默,是因為他已經去世二十五年了。另外,我答應過他的太太,必須反駁詹姆斯·霍爾、羅伯特·斯拉澤、唐·沃爾夫、馬文·博格曼之類的作傢,所有這些人都對夢露這位最後一任心理醫生産生過懷疑。還有其他一些人,比如唐納德·斯伯特,曾經指責他'身為心理醫生,卻罪惡地玩忽職守'。正是因為要替我所尊敬的格林遜回擊那些玷污他名譽的人,今天我纔想到要講講這些磁帶的事。"
倒片。夢露死後整整四十三年,洛杉磯又一個悶熱潮濕的夏日裏,麥納帶着激動而略帶遲疑的語氣,在另外一臺錄音機前嚮這位記者述說1962年8月他去拜訪格林遜的經過。
老人手裏顫顫巍巍地拿着一疊發黃發皺的紙,跟記者打招呼。貝剋萊特請他坐下,並遞上一杯冰水。
"為什麽事隔多年您想到了找報社?"
"拉爾夫·格林遜是個好人。夢露死前很多年我就認識他。我在研究刑法學之前讀的是醫科,當時我就在加州大學聽過他上的關於精神病學的課。我對他一直很尊敬,現在依然如此,他是個很有魅力的人。夢露死後兩天,他曾要求我再次找他問話,因為他想反悔當初他對警察說的話。對於報紙上登的那些關於他的話,他感到很不安,報紙上說他是'一個奇怪的心理醫生',是'最後見到活着的夢露的人,也是第一個發現她死去的人'。他執意要我聽兩盤夢露死前一天(也就是1962年8月4日星期六)寄給他的磁帶,還說要把磁帶留給我,讓我記下裏面的內容,條件是我不能把內容泄漏出去,即便對檢察官和驗屍官也不能。屍體解剖後,有太多的問題我們找不出答案,難以提供證言。所以我覺得還是藏在心裏比較好。"
"你跟他見過面?什麽時候?"
"是8月8日星期三,他剛參加完夢露的葬禮以後,我們長談了好幾個小時。"
"怎麽從來沒聽你談起過這次會面?"
麥納聲音有些顫抖地說道:"我記得他曾說過,有些事情不能說出來。即便流言四起,他也無法為自己辯白。想開口卻又不能說確實是一件令人不舒服的事情,但他實在是無法將所有的事情透露出去。我也就一直保守着秘密,沒有說出磁帶的事。但是近來那些傳記作傢又開始攻擊他當初對瑪麗蓮使用了暴力,甚至害死了她,我覺得我該站出來說話了。我已經見了一位名叫麥休·史密斯的英國記者,他後來就此寫了一本書。還有,在我今天重新拿出當年的筆記來見你之前,我已經徵得了拉爾夫·格林遜的遺孀希爾蒂的同意。"
福傑·貝剋萊特提醒他說希爾蒂·格林遜曾對《洛杉磯時報》說過她從未聽她丈夫講過關於磁帶的事。她對此一無所知。麥納說,那是因為格林遜有着很強的職業操守,嚴格為病人保密。
"為了格林遜,我也一直保守着秘密。我今天之所以打破沉默,是因為他已經去世二十五年了。另外,我答應過他的太太,必須反駁詹姆斯·霍爾、羅伯特·斯拉澤、唐·沃爾夫、馬文·博格曼之類的作傢,所有這些人都對夢露這位最後一任心理醫生産生過懷疑。還有其他一些人,比如唐納德·斯伯特,曾經指責他'身為心理醫生,卻罪惡地玩忽職守'。正是因為要替我所尊敬的格林遜回擊那些玷污他名譽的人,今天我纔想到要講講這些磁帶的事。"
倒片。夢露死後整整四十三年,洛杉磯又一個悶熱潮濕的夏日裏,麥納帶着激動而略帶遲疑的語氣,在另外一臺錄音機前嚮這位記者述說1962年8月他去拜訪格林遜的經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