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 言
讓理想與命運和解
最初想寫這本書的念頭起於1989年,那時的中國正發生着一些變化,我也發生着一些變化,離開了福建省北部的建陽地區,帶着許多夢幻般的理想,考取了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專業和研究方向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校的時間衹有兩年,雖然必修的課程很多,但我在課外還是特意選修了"蘇聯問題研究",師從著名的蘇聯問題專傢張康琴教授。那時,許多研究生都選擇研究西方,每周上張老師課的衹有兩個研究生。我是選修,另一個是必修。我對蘇聯始終充滿了嚮往,特別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和蘇聯的現代化,也始終認為蘇聯的變革探索是有意義的。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新思維,如煙花般的燦爛,我非常地着迷。當時的資訊不像現在這麽快捷,有關蘇聯改革的最新消息,報刊上隻言片語,好在張老師經常給我們許多內部資料,以及她的最前沿的俄文資料。記得我們曾經爭論過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成敗,我期盼並肯定他能成功,但張老師斷言他必定失敗,"他過於妥協了",她說。此前我從事過共青團和學生工作,對政治理想有如宗教般地虔誠。多年以後,我領會了她這句話的內涵。理想,尤其政治理想,在現實詰難面前是非常脆弱的。我的父母都是黨的農村基層幹部,我從小的信仰教育非常純粹,就是"時刻準備着",那是銘心刻骨的。後來看了蔡和森、瞿秋白等一批我們黨的早期領導人的資料,纔明白這種信仰非常的崇高和莊嚴,純粹得甚至付出整個生命去踐行和捍衛,仿佛是流淌在生命中的風。在北大期間讀了一本北大人寫的《精神的魅力》,我就有了想寫"統治的魅力"的念頭。
古今中外的君主和領袖們,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有的偉大、有的平庸,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遺臭萬年。這些領導者登上權力巔峰的過程,固然充滿了傳奇,但是他們如何駕馭權力、統治國傢、甚至創造一個時代,更是充滿魅力,儘管隱藏着殘酷。
1991年4月,我從北大畢業的時候,正是戈爾巴喬夫和他的改革窮途末路,同時也是美國的剋林頓、英國的布萊爾、日本的橋本竜太郎、秘魯的藤森、以色列的內塔尼亞鬍、俄羅斯的普京等年輕一代領袖,走上世界政治舞臺的開始。他們更多地展現了現代領導者的英氣、灑脫、陽光般的非凡魅力,一掃以往政壇的暮氣、狡詐、陰謀等病夫治國,給現代世界政壇註入了新的活力,也吹來了一股清新的風。即使是後來剋林頓沸沸揚揚的"拉鏈門"事件,我們已能夠更為客觀地評價和接受。因為這樣的領導者,他們把自己非常的一面和平常的一面,都展現給了世界,好比風行水上。
寫這本書,我做了近10年的準備。在我閱讀大量古今中外元首傳記的過程中,自己也逐漸從觀察政治、學習政治,到親歷政治、參與政治。從北大畢業後,我到黨委政策研究部門工作,後又給一位地級市的主要領導當秘書。曾任過縣委副書記,任過省委重點黨刊的常務副主編。當然,我的政治實踐可能非常表層、甚至是浮淺的,但感受深刻。
閱世事變遷,總有一段蒼涼爬上額頭。
我想,大到一個國傢,小到一個區域、一個組織、一傢企業,駕馭權力或者說統治的技術和藝術,總有共通的東西。正如2002年,我因工作關係,采訪了近70個縣、市委書記,他們中的許多人告訴我:此生當過"縣官"足矣。我理解他們這句話背後的東西,那是一種"統治"的感覺。把一個縣放大到一個國傢,從駕馭權力來說都差不多,不同的無非是多了外交和軍隊。當然,這麽比較可能過於簡單和機械,但有一點,那就是說,"統治"指的不僅僅是國傢的統治,可以理解為"駕馭權力"或者"運作權力"。換句話說,現代領導者,首先得是"強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強人"和"權威";然後是"民主",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人緣"和"開明";同時,還得擁有人格魅力,讓大傢從情感以及道德的層面,不由自主地被你所吸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嚮心力"和"凝聚力"。
實際上,這些要求在現實世界裏是非常苛刻的,也很難完整體現。俄羅斯總統普京說過:"政治的藝術就在於必要和可能之間找到黃金中點"。我們還可以加上一句:"統治的魅力就在於理想和現實之間找到黃金中點"。
這本書初稿完成的時候,2005年的日曆剛剛打開,世界正發生一些質的變化。在變化中,我國電影《孔雀》從柏林電影節捧回了一隻"銀熊"。我關註這部電影,是因為影片所表達的東西,和我的書稿想要折射出來的東西相似。這部電影講述的是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一個普通家庭三個孩子的成長故事。姐姐是理想主義,夢想鎸刻出執著、無奈和感傷;哥哥是現實主義,生存鎸刻出功利、忍辱和周旋;弟弟是悲觀主義,心靈鎸刻出放棄、决絶和逃避。如果說姐弟三人有什麽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堅韌地承受下滑的命運。影片的結尾,都已步入中年的姐弟三人和各自的家庭,相繼走過鼕季的公園,公園裏的孔雀沒有開屏。當他們淹沒在成千上萬的人群中時,孔雀開屏了,在庸常的醜陋中,突然綻放出剎那的美麗。
讓理想與命運和解
最初想寫這本書的念頭起於1989年,那時的中國正發生着一些變化,我也發生着一些變化,離開了福建省北部的建陽地區,帶着許多夢幻般的理想,考取了北京大學經濟學院研究生,專業和研究方向是"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在校的時間衹有兩年,雖然必修的課程很多,但我在課外還是特意選修了"蘇聯問題研究",師從著名的蘇聯問題專傢張康琴教授。那時,許多研究生都選擇研究西方,每周上張老師課的衹有兩個研究生。我是選修,另一個是必修。我對蘇聯始終充滿了嚮往,特別是戈爾巴喬夫的改革和蘇聯的現代化,也始終認為蘇聯的變革探索是有意義的。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與新思維,如煙花般的燦爛,我非常地着迷。當時的資訊不像現在這麽快捷,有關蘇聯改革的最新消息,報刊上隻言片語,好在張老師經常給我們許多內部資料,以及她的最前沿的俄文資料。記得我們曾經爭論過戈爾巴喬夫改革的成敗,我期盼並肯定他能成功,但張老師斷言他必定失敗,"他過於妥協了",她說。此前我從事過共青團和學生工作,對政治理想有如宗教般地虔誠。多年以後,我領會了她這句話的內涵。理想,尤其政治理想,在現實詰難面前是非常脆弱的。我的父母都是黨的農村基層幹部,我從小的信仰教育非常純粹,就是"時刻準備着",那是銘心刻骨的。後來看了蔡和森、瞿秋白等一批我們黨的早期領導人的資料,纔明白這種信仰非常的崇高和莊嚴,純粹得甚至付出整個生命去踐行和捍衛,仿佛是流淌在生命中的風。在北大期間讀了一本北大人寫的《精神的魅力》,我就有了想寫"統治的魅力"的念頭。
古今中外的君主和領袖們,有的成功、有的失敗,有的偉大、有的平庸,有的流芳百世、有的遺臭萬年。這些領導者登上權力巔峰的過程,固然充滿了傳奇,但是他們如何駕馭權力、統治國傢、甚至創造一個時代,更是充滿魅力,儘管隱藏着殘酷。
1991年4月,我從北大畢業的時候,正是戈爾巴喬夫和他的改革窮途末路,同時也是美國的剋林頓、英國的布萊爾、日本的橋本竜太郎、秘魯的藤森、以色列的內塔尼亞鬍、俄羅斯的普京等年輕一代領袖,走上世界政治舞臺的開始。他們更多地展現了現代領導者的英氣、灑脫、陽光般的非凡魅力,一掃以往政壇的暮氣、狡詐、陰謀等病夫治國,給現代世界政壇註入了新的活力,也吹來了一股清新的風。即使是後來剋林頓沸沸揚揚的"拉鏈門"事件,我們已能夠更為客觀地評價和接受。因為這樣的領導者,他們把自己非常的一面和平常的一面,都展現給了世界,好比風行水上。
寫這本書,我做了近10年的準備。在我閱讀大量古今中外元首傳記的過程中,自己也逐漸從觀察政治、學習政治,到親歷政治、參與政治。從北大畢業後,我到黨委政策研究部門工作,後又給一位地級市的主要領導當秘書。曾任過縣委副書記,任過省委重點黨刊的常務副主編。當然,我的政治實踐可能非常表層、甚至是浮淺的,但感受深刻。
閱世事變遷,總有一段蒼涼爬上額頭。
我想,大到一個國傢,小到一個區域、一個組織、一傢企業,駕馭權力或者說統治的技術和藝術,總有共通的東西。正如2002年,我因工作關係,采訪了近70個縣、市委書記,他們中的許多人告訴我:此生當過"縣官"足矣。我理解他們這句話背後的東西,那是一種"統治"的感覺。把一個縣放大到一個國傢,從駕馭權力來說都差不多,不同的無非是多了外交和軍隊。當然,這麽比較可能過於簡單和機械,但有一點,那就是說,"統治"指的不僅僅是國傢的統治,可以理解為"駕馭權力"或者"運作權力"。換句話說,現代領導者,首先得是"強勢",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強人"和"權威";然後是"民主",也就是通常所說的"人緣"和"開明";同時,還得擁有人格魅力,讓大傢從情感以及道德的層面,不由自主地被你所吸引,也就是通常所說的"嚮心力"和"凝聚力"。
實際上,這些要求在現實世界裏是非常苛刻的,也很難完整體現。俄羅斯總統普京說過:"政治的藝術就在於必要和可能之間找到黃金中點"。我們還可以加上一句:"統治的魅力就在於理想和現實之間找到黃金中點"。
這本書初稿完成的時候,2005年的日曆剛剛打開,世界正發生一些質的變化。在變化中,我國電影《孔雀》從柏林電影節捧回了一隻"銀熊"。我關註這部電影,是因為影片所表達的東西,和我的書稿想要折射出來的東西相似。這部電影講述的是20世紀70年代,中國的一個普通家庭三個孩子的成長故事。姐姐是理想主義,夢想鎸刻出執著、無奈和感傷;哥哥是現實主義,生存鎸刻出功利、忍辱和周旋;弟弟是悲觀主義,心靈鎸刻出放棄、决絶和逃避。如果說姐弟三人有什麽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堅韌地承受下滑的命運。影片的結尾,都已步入中年的姐弟三人和各自的家庭,相繼走過鼕季的公園,公園裏的孔雀沒有開屏。當他們淹沒在成千上萬的人群中時,孔雀開屏了,在庸常的醜陋中,突然綻放出剎那的美麗。
命運是理想的邊界。假如命運是一個牢籠,那麽,懷揣理想的我們就是在押犯,總想越獄。可能有極個別的越獄成功,過上了嶄新的生活;而更多的人都沒有成功,衹能留在命運的牢籠裏。漫長的歲月漸行漸遠,當我們終於有一天從命運的牢籠裏出來,如果還有理想,那就與命運和解吧。
現實世界所給予理想特別是政治理想,真的太吝嗇了;然而,權力一旦賦予政治理想,又得面對誘惑。或許,佛語中"無間道"的詮釋更為隱喻和救贖。
靜聽風起,笑看雲飛。在本書修改稿完成的時候,時間即將走出2007年,正值華語電影《色·戒》獲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奬。這部電影表達的依然是導演李安擅長的人在睏境中掙紮的主題,衹是表現得更為極緻。驀然回首,國際政壇的許多首腦、風雲人物,依然在權力遊戲的"風暴眼"掙紮。書中涉及的首腦,如俄羅斯總統普京兩任屆滿,"普京主義"的強勢政權、"普京路綫"的強國之道、"普京情結"的強人偶像,締造了"普京帝國",成為新"彼得大帝";再如葉利欽於2007年4月23日因病逝世,俄羅斯為他舉行隆重的國葬;又如薩達姆成為史上又一個被特別法庭審判的"總統",並於2006年12月30日被絞死。他們的功過是非盡可任人評說,一如灰飛煙滅卻處處皆"鏡子"。
國際政壇的另一些首腦,同樣在內政外交的睏局"旋渦"中呼吸、浮沉和爭鋒。如美國總統小布什,身陷伊拉剋戰爭和戰後政治重建的民主"泥潭"、身陷無休止的伊朗核問題"睏境"、身陷一個又一個的外交戰略"殘局",伴隨他連續兩屆美國總統任期的是"先發製人"、"新帝國論"的外交內政"夢魘",不得不感慨"我靠着上帝的肩膀哭泣"。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2006年10月,攜建設"美麗國傢"高調高位開局,隨之卻身陷日本派閥體係、金權政治、政黨體製的"頽局",一年後,身心俱疲地嘆息"我沒有凝聚力"而黯然出局,給日本政壇增添了許多詭異的"變數"。伊朗總統內賈德、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朝鮮黨和國傢首腦金正日,面對外部的"強權"、"霸權",依然"堅守"。菲律賓總統阿羅約、法國總統薩科齊、韓國總統盧武鉉,充分運用政治智慧和運作政治權力,成功地應對睏局和處置危機;泰國前總理他信,從草根到2001年2月登上權力頂峰成為"鐵腕總理",卻於2007年4月在國內政變中,被迫辭職,遠走他鄉。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2001年6月宣誓就任,2007年卻陷入內外交睏,權力"懸空"。南非主教圖圖說,"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假如可能,我想續寫"權力三部麯"的第二部《權力"睏局"》。
"我像一條魚,一直感受到水的壓力,原來衹因為我不懂得呼吸。"本書選擇的素材都是國外近年來發生的,我參閱了大量的記者們的新聞報道,以及學者們的研究理論。在此,要感謝這些未見面的學者、記者朋友,感謝你們無私的幫助。同時,感謝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和女兒,你們給了我許多親情和心靈的支撐。感謝北大以及張康琴教授和導師們,那裏始終是我的精神傢園。感謝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牛軍先生和新華社國際部副主任葛相文先生,在百忙中撥冗閱讀書稿並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特別要感謝賀鵬飛先生、王占英先生、劉存沛先生、阿正(鄭俊琰)先生,為本書的完稿和適時出版所給予的許多支持和幫助。
2007年12月3日
現實世界所給予理想特別是政治理想,真的太吝嗇了;然而,權力一旦賦予政治理想,又得面對誘惑。或許,佛語中"無間道"的詮釋更為隱喻和救贖。
靜聽風起,笑看雲飛。在本書修改稿完成的時候,時間即將走出2007年,正值華語電影《色·戒》獲第64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奬。這部電影表達的依然是導演李安擅長的人在睏境中掙紮的主題,衹是表現得更為極緻。驀然回首,國際政壇的許多首腦、風雲人物,依然在權力遊戲的"風暴眼"掙紮。書中涉及的首腦,如俄羅斯總統普京兩任屆滿,"普京主義"的強勢政權、"普京路綫"的強國之道、"普京情結"的強人偶像,締造了"普京帝國",成為新"彼得大帝";再如葉利欽於2007年4月23日因病逝世,俄羅斯為他舉行隆重的國葬;又如薩達姆成為史上又一個被特別法庭審判的"總統",並於2006年12月30日被絞死。他們的功過是非盡可任人評說,一如灰飛煙滅卻處處皆"鏡子"。
國際政壇的另一些首腦,同樣在內政外交的睏局"旋渦"中呼吸、浮沉和爭鋒。如美國總統小布什,身陷伊拉剋戰爭和戰後政治重建的民主"泥潭"、身陷無休止的伊朗核問題"睏境"、身陷一個又一個的外交戰略"殘局",伴隨他連續兩屆美國總統任期的是"先發製人"、"新帝國論"的外交內政"夢魘",不得不感慨"我靠着上帝的肩膀哭泣"。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2006年10月,攜建設"美麗國傢"高調高位開局,隨之卻身陷日本派閥體係、金權政治、政黨體製的"頽局",一年後,身心俱疲地嘆息"我沒有凝聚力"而黯然出局,給日本政壇增添了許多詭異的"變數"。伊朗總統內賈德、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朝鮮黨和國傢首腦金正日,面對外部的"強權"、"霸權",依然"堅守"。菲律賓總統阿羅約、法國總統薩科齊、韓國總統盧武鉉,充分運用政治智慧和運作政治權力,成功地應對睏局和處置危機;泰國前總理他信,從草根到2001年2月登上權力頂峰成為"鐵腕總理",卻於2007年4月在國內政變中,被迫辭職,遠走他鄉。巴基斯坦總統穆沙拉夫,2001年6月宣誓就任,2007年卻陷入內外交睏,權力"懸空"。南非主教圖圖說,"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假如可能,我想續寫"權力三部麯"的第二部《權力"睏局"》。
"我像一條魚,一直感受到水的壓力,原來衹因為我不懂得呼吸。"本書選擇的素材都是國外近年來發生的,我參閱了大量的記者們的新聞報道,以及學者們的研究理論。在此,要感謝這些未見面的學者、記者朋友,感謝你們無私的幫助。同時,感謝我的父母、我的妻子和女兒,你們給了我許多親情和心靈的支撐。感謝北大以及張康琴教授和導師們,那裏始終是我的精神傢園。感謝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牛軍先生和新華社國際部副主任葛相文先生,在百忙中撥冗閱讀書稿並提出了許多建設性意見。特別要感謝賀鵬飛先生、王占英先生、劉存沛先生、阿正(鄭俊琰)先生,為本書的完稿和適時出版所給予的許多支持和幫助。
2007年1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