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輯:校園裏的美好展望
星空下的校園
作者簡介:王思泓,女,山西並州人,生於20世紀80年代,2006年考入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攻讀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性格開朗敏感,不乏詩性亦善於觀察記錄生活。高中時已出版個人文集《橙黃橘緑時》,其散文、小說亦頻見於《萌芽》、《山西文學》、《山西日報》、《太原晚報》、《中國中學生》等報刊。自入北大以來,懷揣《北大青年》記者證勤奮行走於燕園各角落,拜謁名師、見證大事,並逐漸將北大的氣質精神融入自身情懷思考。常以片語記之,久積成文,標記成長歷程中的處處。
衆裏尋它千百度
2007年3月14日陰
下午,出門流浪。
其實衹是去找萬泉河路上的一個地方。離北大很近的,聽說。但是萬泉河路,正如北京的其他路一樣,很長。於是衹好騎着車子,慢慢地走,走在還不甚熟悉甚至是有幾分"敬畏"的四環上--來北大衹有半年多,在環路上騎車實在是有繞暈的危險。但是不急,總還是沐浴在春風裏。還看到一樹桃花,剛剛綻出幾絲顔色。給陰沉沉的下午,也給我業已不耐煩的,找尋的心情。想起阿爾卑斯山上的路牌,"慢慢走,欣賞啊"。
終於在基本上走完了整條萬泉河路以後發現,要找的地方在一個旁支斜岔的小路上,而這條路的路口是我剛上萬泉河路就看到的。第一眼果然重要,無論你在找尋什麽東西。但是第一眼又往往可遇不可求,於是人們衹能在走了無數彎路後安慰自己一句"衆裏尋它千百度"。
但是,值得。譬如今天就有意外收穫。仿佛發現了世外桃源般,又仿佛是回到了人間的繁華熱鬧。說得這麽玄,其實就是發現了小學校旁邊的衆多路邊攤、小賣鋪。看來還活在中學時代沒有脫胎換骨,呵呵。但是,還是感覺北大這個地方"高處不勝寒"。這也是"衆裏尋它千百度"的結果,衹是個中滋味獨心知。
日記的記
2007年3月18日晴
曾幾何時,感覺生命是需要留下痕跡的。留下些歷史的東西,給自己,也許有一天還能給別人。當然這是後話。然而,立志寫日記是憑一時的激情,想堅持下來,卻是激情無多,慣性不夠。於是,層層遞退。
人的生活軌跡,如果衹有記憶和夢想,豈不是有點模糊,如同白霧迷茫的鄉間小路,也許是美的,卻容易以歧路為正道。但是人的軌跡若太清楚了,又像是筆直大道,沒有一點能引起人興味的地方,衹能是最普通的功能完成,就像毫無波瀾的生命。
所以,給自己這個理由,有一搭沒一搭的記下些東西,讓時間去讀,讓年華慚愧。
傳說的破滅
2007年4月3日
傳說,馬剋思在大英博物館裏看書留下了腳印。
這的確是一個傳說,勵志性很強,導致我在中學時代,在我們那個座位多人少的圖書館裏總坐在同一個位子上,妄圖續寫對它的實踐。可惜,不知是時間不夠還是腳力不夠,未遂。
但是今天在陳平原老師的課上,陳老師帶着狡黠的微笑用戲謔的語氣警醒夢中人。這裏錄其大意。
首先,馬剋思老先生也沒練過"千斤墜",他的腳力也未必能好到哪裏去。而在大英博物館的環形閱覽室裏,如此安靜的環境下,我們偉大崇高的導師馬剋思同志難道能讓自己的腳脫離大腦的指揮,不斷在地面上"婆娑"嗎?即使是這樣,我想他也沒有少林寺多少代武僧行路留痕的道行。
更可悲的是,大英博物館的環形閱覽室不是我那小小的中學圖書館,一個人恐怕難以持之以恆地始終坐在一個位置上,除非他像某些北大圖書館裏的double一樣,永遠把一本破書放在那個位子上。
這就是中國人對革命導師的想象,勵志得經不起推敲。
傳說,傳說……
中國人的磨砂生活(一)
2007年5月13日晴
中國人是喜歡磨砂的,在生存方面。
先從最早的生死世界觀上談起。在老子莊子那裏,他們追求的是什麽?不是絶對的真,絶對的清晰,恰恰相反,他們追求的是極限,變化的極限。極大與極小,是心之所嚮。老子莊子樂意談渺小微物,或談龐然不可言的大物。而畢達哥拉斯等等的西方人則不同,他們追求的是數、是穩固的常量、是客觀所見。中國人善變,正如易經之易,是中國文化的精髓。能變的東西,必然難以讓人看真,於是人們不再去追求那種呆板的"真"。
哲學,尤其是上古時代的哲學,探討的都是最樸素的生死問題。在生死大問題搞清楚之後, 因為諸多原因……
(未完待續)
中國人的磨砂生活(二)
2007年5月20日陰
種種原因,上篇日記居然被時間掐斷了脖子。不知現在能否"藉屍還魂"。
星空下的校園
作者簡介:王思泓,女,山西並州人,生於20世紀80年代,2006年考入北京大學藝術學院攻讀廣播電視編導專業。性格開朗敏感,不乏詩性亦善於觀察記錄生活。高中時已出版個人文集《橙黃橘緑時》,其散文、小說亦頻見於《萌芽》、《山西文學》、《山西日報》、《太原晚報》、《中國中學生》等報刊。自入北大以來,懷揣《北大青年》記者證勤奮行走於燕園各角落,拜謁名師、見證大事,並逐漸將北大的氣質精神融入自身情懷思考。常以片語記之,久積成文,標記成長歷程中的處處。
衆裏尋它千百度
2007年3月14日陰
下午,出門流浪。
其實衹是去找萬泉河路上的一個地方。離北大很近的,聽說。但是萬泉河路,正如北京的其他路一樣,很長。於是衹好騎着車子,慢慢地走,走在還不甚熟悉甚至是有幾分"敬畏"的四環上--來北大衹有半年多,在環路上騎車實在是有繞暈的危險。但是不急,總還是沐浴在春風裏。還看到一樹桃花,剛剛綻出幾絲顔色。給陰沉沉的下午,也給我業已不耐煩的,找尋的心情。想起阿爾卑斯山上的路牌,"慢慢走,欣賞啊"。
終於在基本上走完了整條萬泉河路以後發現,要找的地方在一個旁支斜岔的小路上,而這條路的路口是我剛上萬泉河路就看到的。第一眼果然重要,無論你在找尋什麽東西。但是第一眼又往往可遇不可求,於是人們衹能在走了無數彎路後安慰自己一句"衆裏尋它千百度"。
但是,值得。譬如今天就有意外收穫。仿佛發現了世外桃源般,又仿佛是回到了人間的繁華熱鬧。說得這麽玄,其實就是發現了小學校旁邊的衆多路邊攤、小賣鋪。看來還活在中學時代沒有脫胎換骨,呵呵。但是,還是感覺北大這個地方"高處不勝寒"。這也是"衆裏尋它千百度"的結果,衹是個中滋味獨心知。
日記的記
2007年3月18日晴
曾幾何時,感覺生命是需要留下痕跡的。留下些歷史的東西,給自己,也許有一天還能給別人。當然這是後話。然而,立志寫日記是憑一時的激情,想堅持下來,卻是激情無多,慣性不夠。於是,層層遞退。
人的生活軌跡,如果衹有記憶和夢想,豈不是有點模糊,如同白霧迷茫的鄉間小路,也許是美的,卻容易以歧路為正道。但是人的軌跡若太清楚了,又像是筆直大道,沒有一點能引起人興味的地方,衹能是最普通的功能完成,就像毫無波瀾的生命。
所以,給自己這個理由,有一搭沒一搭的記下些東西,讓時間去讀,讓年華慚愧。
傳說的破滅
2007年4月3日
傳說,馬剋思在大英博物館裏看書留下了腳印。
這的確是一個傳說,勵志性很強,導致我在中學時代,在我們那個座位多人少的圖書館裏總坐在同一個位子上,妄圖續寫對它的實踐。可惜,不知是時間不夠還是腳力不夠,未遂。
但是今天在陳平原老師的課上,陳老師帶着狡黠的微笑用戲謔的語氣警醒夢中人。這裏錄其大意。
首先,馬剋思老先生也沒練過"千斤墜",他的腳力也未必能好到哪裏去。而在大英博物館的環形閱覽室裏,如此安靜的環境下,我們偉大崇高的導師馬剋思同志難道能讓自己的腳脫離大腦的指揮,不斷在地面上"婆娑"嗎?即使是這樣,我想他也沒有少林寺多少代武僧行路留痕的道行。
更可悲的是,大英博物館的環形閱覽室不是我那小小的中學圖書館,一個人恐怕難以持之以恆地始終坐在一個位置上,除非他像某些北大圖書館裏的double一樣,永遠把一本破書放在那個位子上。
這就是中國人對革命導師的想象,勵志得經不起推敲。
傳說,傳說……
中國人的磨砂生活(一)
2007年5月13日晴
中國人是喜歡磨砂的,在生存方面。
先從最早的生死世界觀上談起。在老子莊子那裏,他們追求的是什麽?不是絶對的真,絶對的清晰,恰恰相反,他們追求的是極限,變化的極限。極大與極小,是心之所嚮。老子莊子樂意談渺小微物,或談龐然不可言的大物。而畢達哥拉斯等等的西方人則不同,他們追求的是數、是穩固的常量、是客觀所見。中國人善變,正如易經之易,是中國文化的精髓。能變的東西,必然難以讓人看真,於是人們不再去追求那種呆板的"真"。
哲學,尤其是上古時代的哲學,探討的都是最樸素的生死問題。在生死大問題搞清楚之後, 因為諸多原因……
(未完待續)
中國人的磨砂生活(二)
2007年5月20日陰
種種原因,上篇日記居然被時間掐斷了脖子。不知現在能否"藉屍還魂"。
在生死的大問題搞清楚之後,可以放棄談一些太玄的東西,而衹作清談觀了。
中國人的意識基本上在幾千年來都嚮一個東西看齊,那就是政治主流。不知這可不可以算歷史積澱的集體無意識。但是事實就是這樣,無論民衆願否承認,他們做人做事的參照係,是國傢的最高統治集團。而歷史的記載又多以帝王將相為多,這恐怕也是我們所能看到的"國人"。故,雖然扯了這麽遠,想要說的衹是中國人。但是因為要扯皇帝的事,所以遠了一點。中國人的磨砂生活,是從皇帝那裏開始的。作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皇帝追求的是什麽?高,遠。高,自不必說,高高在上。遠,一種統治的藝術,其實也是做人的藝術,那就是距離的控製。距離不能太遠,太遠了就是讓別人看不清自己的同時自己也看不清別人。當然也不能太近,皇帝不必說,就是平常人也不能沒有隱私。於是,皇帝給自己想出了一些方法:高高的寶座、密密的珠簾。(珠簾,是頭冠之珠簾而非垂簾聽政之珠簾。)珠簾擋住了臣子們的視綫,陰晴不定又模糊不清的皇帝的臉讓他們頓生敬畏之心,還要拿出很多的精力去猜測那被遮擋的臉孔和臉孔下更加讓人捉摸不定的心。他們還顧得上威脅統治嗎?理論上,不會。而恰在這時,皇帝透過珠簾,睥睨萬千。
普通人也是這樣。中國人喜歡磨砂的生活。給自己的生存加一層帷幕。掀開帷幕,你也許會看到傢財萬貫,也許會看到已經窮得揭不開鍋了。但是無論怎樣,人們不會輕易地掀開那層帷幕,有防範,是因為畏懼,有距離,是為了安全。帷帳裏面的人,裂縫以觀,妄圖看清外面的人事。但其實,所看到的仍是模糊。你在模糊別人,別人也在模糊你,因為你還不是君王。模糊之後,給你無窮的想象空間。優劣自選。
再回到最現實生活,中國人的短信事業據說是世界上少有的發達。中國人比較含蓄,這是客氣的說法。彎彎繞,希冀從堅實穩定在屏幕上的文字中看到些什麽而不是像流動的語言一樣什麽都抓不住,這恐怕纔是真正的原因。加上中國語言的豐富,同樣的話,往往會有很多種不同的品味。
中國人的磨砂生活,疏而不遠的生活,親而不近的生活。其實不僅女子小人,衹要是人,就會近而不遜。磨砂的含混,在生活中,是如水的交往。如水般自由,在壓力之下的自由,也許就是如此。老祖宗沒有給我們西方人暢所欲言的自由,卻留給我們變相的,心靈飛升的空間。一如散點透視的繪畫、"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的意象詩歌理論、重重宮闕中的舞動的飛檐等等,都是這種透過層雲呼吸天堂空氣的例證。
思路有點亂,不是奔騰,而是,交通堵塞,可能是車多,也可能是路窄。呵呵。匆匆作結,看來藉屍還魂就是難。
找椅子
2007年6月19日
偶然看到畿米的采訪視頻。有人拿着畿米的一幅滿是各色形態椅子的漫畫問畿米喜歡哪個、每個椅子是什麽意思之類的問題。但畿米語出驚人--我畫的其實是這麽多的墳墓。
不談接受美學的問題,衹說漫畫。
第一次看的時候,因其燦爛色彩的優美與繁多椅子的巨大的崇高美而被雙重震撼。繼而莫名的感觸。這麽多椅子,哪一個是我們在世間的位置?哪一個是我們墳墓的位置?或者,打拼一世,連一個座位都搶不到,最後衹是空轉一圈,回到原點,歸於空寂。或者,一時輝煌,找到一個豪華的椅子,但那終究衹是一個椅子,或一個墳墓,不是人生,生命的價值是以這個椅子為衡量嗎?當然不是。但奔忙又是為了什麽?還有一種可能,找到一個最平凡最樸素的椅子,坐上去,不虛華,但穩實,安靜。這是很多人鄙視其實根本達不到的美好狀態,這些人騎虎難下最痛苦。不敢承認自己內心真正的嚮往,衹是為維持外強中幹的精明強幹而不斷往自己身上加負擔。
"忙着去死,或忙着活。"港片的話往往俗而不爛。
忙着找椅子。這是我的人生的狀態,但不希望是唯一的人生狀態。
桃花依舊笑春風
2007年7月1日晴
十年前的今天,香港回歸讓我認識了流行文化。
九年前的今天,我生平第一次考到班裏45名這麽爛的成績,記憶中父親第一次流淚。
八年前的今天,七年前的今天,都因為自身的無足輕重而自動離開了記憶。
六年前的今天,五年前的今天,四年前的今天與以前的自然不同,但是衹有個模糊的概略記憶,不寫也罷。
三年前的今天,在蘇杭一帶留戀,覺得找到了消遣人生的去處。
二年前的今天,第一次開始用心做一些事情。
中國人的意識基本上在幾千年來都嚮一個東西看齊,那就是政治主流。不知這可不可以算歷史積澱的集體無意識。但是事實就是這樣,無論民衆願否承認,他們做人做事的參照係,是國傢的最高統治集團。而歷史的記載又多以帝王將相為多,這恐怕也是我們所能看到的"國人"。故,雖然扯了這麽遠,想要說的衹是中國人。但是因為要扯皇帝的事,所以遠了一點。中國人的磨砂生活,是從皇帝那裏開始的。作為帝國的最高統治者,皇帝追求的是什麽?高,遠。高,自不必說,高高在上。遠,一種統治的藝術,其實也是做人的藝術,那就是距離的控製。距離不能太遠,太遠了就是讓別人看不清自己的同時自己也看不清別人。當然也不能太近,皇帝不必說,就是平常人也不能沒有隱私。於是,皇帝給自己想出了一些方法:高高的寶座、密密的珠簾。(珠簾,是頭冠之珠簾而非垂簾聽政之珠簾。)珠簾擋住了臣子們的視綫,陰晴不定又模糊不清的皇帝的臉讓他們頓生敬畏之心,還要拿出很多的精力去猜測那被遮擋的臉孔和臉孔下更加讓人捉摸不定的心。他們還顧得上威脅統治嗎?理論上,不會。而恰在這時,皇帝透過珠簾,睥睨萬千。
普通人也是這樣。中國人喜歡磨砂的生活。給自己的生存加一層帷幕。掀開帷幕,你也許會看到傢財萬貫,也許會看到已經窮得揭不開鍋了。但是無論怎樣,人們不會輕易地掀開那層帷幕,有防範,是因為畏懼,有距離,是為了安全。帷帳裏面的人,裂縫以觀,妄圖看清外面的人事。但其實,所看到的仍是模糊。你在模糊別人,別人也在模糊你,因為你還不是君王。模糊之後,給你無窮的想象空間。優劣自選。
再回到最現實生活,中國人的短信事業據說是世界上少有的發達。中國人比較含蓄,這是客氣的說法。彎彎繞,希冀從堅實穩定在屏幕上的文字中看到些什麽而不是像流動的語言一樣什麽都抓不住,這恐怕纔是真正的原因。加上中國語言的豐富,同樣的話,往往會有很多種不同的品味。
中國人的磨砂生活,疏而不遠的生活,親而不近的生活。其實不僅女子小人,衹要是人,就會近而不遜。磨砂的含混,在生活中,是如水的交往。如水般自由,在壓力之下的自由,也許就是如此。老祖宗沒有給我們西方人暢所欲言的自由,卻留給我們變相的,心靈飛升的空間。一如散點透視的繪畫、"賦詩必此詩,定非知詩人"的意象詩歌理論、重重宮闕中的舞動的飛檐等等,都是這種透過層雲呼吸天堂空氣的例證。
思路有點亂,不是奔騰,而是,交通堵塞,可能是車多,也可能是路窄。呵呵。匆匆作結,看來藉屍還魂就是難。
找椅子
2007年6月19日
偶然看到畿米的采訪視頻。有人拿着畿米的一幅滿是各色形態椅子的漫畫問畿米喜歡哪個、每個椅子是什麽意思之類的問題。但畿米語出驚人--我畫的其實是這麽多的墳墓。
不談接受美學的問題,衹說漫畫。
第一次看的時候,因其燦爛色彩的優美與繁多椅子的巨大的崇高美而被雙重震撼。繼而莫名的感觸。這麽多椅子,哪一個是我們在世間的位置?哪一個是我們墳墓的位置?或者,打拼一世,連一個座位都搶不到,最後衹是空轉一圈,回到原點,歸於空寂。或者,一時輝煌,找到一個豪華的椅子,但那終究衹是一個椅子,或一個墳墓,不是人生,生命的價值是以這個椅子為衡量嗎?當然不是。但奔忙又是為了什麽?還有一種可能,找到一個最平凡最樸素的椅子,坐上去,不虛華,但穩實,安靜。這是很多人鄙視其實根本達不到的美好狀態,這些人騎虎難下最痛苦。不敢承認自己內心真正的嚮往,衹是為維持外強中幹的精明強幹而不斷往自己身上加負擔。
"忙着去死,或忙着活。"港片的話往往俗而不爛。
忙着找椅子。這是我的人生的狀態,但不希望是唯一的人生狀態。
桃花依舊笑春風
2007年7月1日晴
十年前的今天,香港回歸讓我認識了流行文化。
九年前的今天,我生平第一次考到班裏45名這麽爛的成績,記憶中父親第一次流淚。
八年前的今天,七年前的今天,都因為自身的無足輕重而自動離開了記憶。
六年前的今天,五年前的今天,四年前的今天與以前的自然不同,但是衹有個模糊的概略記憶,不寫也罷。
三年前的今天,在蘇杭一帶留戀,覺得找到了消遣人生的去處。
二年前的今天,第一次開始用心做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