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社会学>> 哈羅德·伊羅生 Harold R.Isaacs   美國 United States   現代美國   (1910年1986年)
群氓之族:群體認同與政治變遷
  本書從部落偶像、身體、名字、語言、宗教、民族、歷史起源、新多元主義8種角度,探討群體認同在政治變遷壓力下的自我塑造,對於民族主義方興未艾,終將改變世界的政治面貌,率先發出警訊。作者返回源頭,從人性的基本面,考察群體認同的各種因素,如何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環境,糾纏扭結,以致我們以各自的形態變成今天這副模樣。
第1節:自序 政治變遷壓力下的族群認同(1)
  自序
  政治變遷壓力下的族群認同
  哈羅德·伊羅生
  為撰寫本書,我進行了一係列的調查工作,在小石城待了一段時間。當時,聯邦軍隊進駐該城,9名黑人學生,每天上學都遭到一群憤怒的白人追打,美國社會正要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時間是1957年的10月。這個星期,1974年10月,有關基本群體認同的研究,我剛好告一個段落,波士頓街頭爆發了暴民與警察、黑人與白人的衝突,引爆點是種族隔離學校解禁,以巴士載送學生上學的計劃正式上路。也是同一個星期,10月8日,《紐約時報》電視新聞版上刊出一則這樣的報道:
  衛生、教育暨福利部贊助一項電視現場播出的公共服務活動,該項活動一反之前族群關係運動"熔爐"與"同胞之愛"的主題,強調……族群與種族之間的差異不容否認,少數族群並未"融入"一個同質性的社會,差異雖然是當前的問題,但絶對有其正面的價值。
  本書所要探討的正是這些差異,以及這些差異所呈現出來的問題;而這些引起敵對的問題也正是導因於這些差異。先前主張"同胞之愛"的電視節目,顯然未能弭平造成敵對的差異,新的電視節目無異於又在火上加油。這種情形充分反映了今天的現實,解開美國社會的分歧之謎,我們全都責無旁貸。
  3年前的一個晚上,我出席的一個小型聚會,也反映了相同的問題。與會的一位意大利裔美國人,來自紐瓦剋(Newark)。當時,黑人占多數的紐瓦剋市剛選出一位黑人市長,意裔美國人一夕之間淪為在野的少數,變成了紐瓦剋的新"黑鬼"。不再由白人治理的街頭,這位經由選舉産生的年輕政治人物,再也看不到攘臂嘶吼的場面,而那正是他的政壇前輩慣用的手段。跟那些新的叢林之王打交道,他必須學會談判。那天晚上他談起,在一次電視座談節目中碰到一位黑人好戰領袖。那位仁兄二話不說,衝着他就竪起一根指頭說:"你他媽的種族主義者!"這位意裔美國人不甘示弱地頂回去說:"沒錯,你也好不到哪裏去,你他媽的種族主義者!"兩人互瞪了一陣子,意裔美國人打破僵局,說道:"好吧,我們總算有一致的看法了,看看還有沒有其他事情,看法也能一致的。"就這樣,當着現場雙方各自帶來的他媽的種族主義人馬,兩位發言人繼續討論起問題來。這一幕充分說明,都市裏面新的族群政治正在打造市政的新組合。群氓之族Idols Of The Tribe自序
第2節:自序 政治變遷壓力下的族群認同(2)
  本書所談的,正是族群認同在政治變遷壓力之下的自我打造與塑造。同樣的情形不衹發生在紐瓦剋、在美國,而是發生在每個地方,在世界的各個角落。我之所以會研究群體認同的本質,可說是一種機緣。由於工作的關係,我曾經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他們全都生活在變遷的政治環境中。最早,我所從事的是報道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軍人在印度與中國的所見所聞。數年之後,那一次的經驗讓我興起一個念頭,想瞭解經過一段時間之後,他們對印度人與中國人的最初印象是否有所改變。從那裏出發,我繼續探討世界事務所造成的衝擊,尤其是1950年代非洲的崛起、美國社會的種族關係,特別是與美國黑人相關的部分。1957年我在小石城所做的調查就與此有關。接下來的7年,我又針對歷經變遷之痛的尼格羅(Negro,黑種美國人)展開一係列更廣泛的密集訪談,從中我瞭解到,在這個世界的其他地方,還有很多人同樣在這種經驗中打滾。於是我走出去,去探索以色列的美籍猶太人、印度的賤民、半島馬來西亞受英國教育的華人、脫離美國殖民的菲律賓人,以及從戰後灰燼中站起來的日本人。
  全心投入瞭解政治的某些本質,尤其是歷經政治變遷之後,我發現,對於基本群體認同的本質,我還需要下更多的工夫,而最佳的途徑莫過於從基本處着手,從它的源頭起步。唯有如此,我才能夠看清楚,族群認同這個因子是如何在政治中穿梭往來,又是如何使我們全都身陷其中。我所知道的,全都寫在這本書中。為了舉證說明,我大量引用自己過去做的功課,大都是在不同地方所做的個人訪談。註釋的用意是要加強說明這些事例,確認引用文句的出處,以及建議有興趣的讀者對相關主題做進一步研讀,畢竟本書在許多地方衹是蜻蜓點水而已。
  我的探索,讓我有機會在舊的土地上走過新的道路,用新的眼光去看舊的景象,用不同的音階去聽舊的聲音,為一些老問題找一些新的答案。談起我們的身體、語言、歷史與起源、宗教、民族,其實並沒有太多的"新"可言,除非正如我現在所做的,我們嘗試去瞭解它們是如何湊到一塊,用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環境,糾糾纏纏地扭成一團,以致我們以各自的形態變成今天這副模樣。一路走來,可以說飽嘗艱辛,也不知跌倒過多少回。但對我來說,這是一趟發現之旅,希望對於別人也能收到同樣的效果,儘管每個人的出發點和目的地都不盡相同。再怎麽說,"族群"一詞今天已經是大傢耳熟能詳的字眼,看過本書,至少可以比以前多瞭解一點它的概念。或許讀者也會像我一樣體會到,為什麽一個時代又一個時代,深藏於我們身體與精神中的那些東西,一再阻擋住我們最深沉的希望--引導出一個更人性化的人類存在。
首頁>> >> 社会学>> 哈羅德·伊羅生 Harold R.Isaacs   美國 United States   現代美國   (1910年198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