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旅游天下>> 学校>> 傅桦 Fu Hua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  
风雨百年——北大与祖国同行
风雨百年——北大与祖国同行
  这是一块圣地
  
  近百年来,这里成长着中国数代最优秀的学者。丰博的学识,闪光的才智,庄严无畏的科学思想,这一切又与耿直不阿的人格操守相结合,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精神魅力。爱国、进步、民主、科学,已成为这块圣地不朽的灵魂。
  
  王瑶先生曾在90周年校庆的一篇文章中写道,回顾90年来的历史,总的看来,它的经历是同中华民族的现代化进程同步的,“充满了弃旧图新的改革精神”,“如果要考察中国现代思潮变化发展的脉络和轨迹,是不能忽略北大在其中所发生的重要作用的。”
  
  再往前,1925年北大27周年校庆,鲁迅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我观北大》。时常有人称鲁迅为北大派,鲁迅引以为豪,他认为,“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鲁迅说这是北大的“校格”
  
  一、历史的使命
  
  每一所学校都有其超出校史的渊源,而这种渊源往往决定了这所学校的风格和使命。冯友兰、季羡林先生在谈论北大时曾说,它的创办虽然应当从1898年京师大学堂算起,但它的渊源则要上溯到汉朝的太学。如果从汉朝建武五年(公元29年)始设太学算起,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这样看来,北大当属世界上历史最古老的大学之一,也是其继承和集中了中国古老而优秀的东方文明之缘由。北大的校风,也承袭了太学之研习、互学之风。
  
  1898年,是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觉醒的中国人面对鸦片战争之后出现的社会危机,开始超越传统文化的局限去重新寻求思想的新方向。他们首先把目光放到了教育上,试图用新的高层次的教育方式,培养和造就代有现代文化知识的有政治觉悟的青年,以此来拯救苦难深重的国家。这种兴学图强的革新思想,经过多年的求索与抗争,终于找到了历史的契合点。
  
  就在这一年,中国的光绪皇帝在维新变法的旗鼓中颁布国是诏,明定在京师建为大学堂,这便是北京大学的前身。由此,中国第一所具有现代意义的国立综合性大学诞生了。它标志着中国现代国立高等教育的开端,具有划时代的影响。
  
  北京大学建立之初不仅是当时中国的最高学府,而且是全国教育行政领导机构。百年来,北京大学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起到了先锋的作用。她曾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发祥地,是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和民主科学思想的最初基地,也是中国建设现代化事业的教育中心和研究中心。
  
  北大的传统和中国知识分子精神是一脉相承的,饱含了以天下为己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患意识和“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探索精神。
  
  自第一位校长严复译《天演论》起,西方进步思想被介绍到中国。随后,北大成为中国新义化运动的中心,蔡元培、陈独秀、胡适、鲁迅、刘半农、钱玄同、沈尹默等一批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都汇聚北大,倡导“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推动着中国从旧的封建文化向新文化的变革。
  
  1919年5月4日,北大率先举起反帝反封建大旗,爆发了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开端的“五·四”爱国运动。
  
  作为新文化、新思想活跃的中心,北大又成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早基地。陈独秀、毛泽东、邓中夏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者,都与北大有着不解之缘。参加中共“一大”的13名代表中有5名曾在北大学习或工作过,而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两个支部之一——北方支部即由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宣布成立。
  世纪之初,西学东渐,汇于北大;世纪之末,东方文化固守北大,亦缘于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之风尚。北京大学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的影响,是无法取代的。
  
  二、精神的魅力
  
  北大的为学之道:求之在学,学之在深,互砌互磋,互琢互磨、自由平实,矢志不移。
  
  常年来,人们对北大的魅力讨论不休。许多人认为,北大的魅力不仅在于其兼收并蓄、兼容并包的学术风范,也不仅在于名师咸集,更不仅止于其革命的传统。
  
  大学之为学者,必有其为学之道。有人曾对北大和清华作过比较,认为水木清华,教学严谨,实行标准化管理,平均水准较高。而北大提倡自主、自立,不拘一格,故能人才辈出。
  
  张中行先生曾盛赞北大教学对课堂学生“来者不拒,去者不追”的大学风范,强调学生要有独立判断及自我设计能力。林语堂认为,这种自由的大学教育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古代中国“书院中师生态度之闲雅,看书之自由。”
  
  虽则自由,“北大的师生又被一种不成文的大法管辖着,这就是浓厚的学术空气”(张中行语)。学者认同的精神气质与追求精彩又注重平凡的北大校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氛围。为师者,名重学术界俯拾皆是,为学者,虽来自九洲,贫富不一,但人们注重的大多是为人和为学。北大学生常言“我们的北大”,被列为“我们”两个字的不仅是北大的氛围和北大人的精神气质,在这种氛围中产生的人格、学识或成就,才是成为“我们”的标准。
  
  关于北大,有许多求贤的故事,这些故事也构成了北大不拘一格选人才的无形标准。
  
  蔡元培先生任职北大时,年轻而饱学的梁漱溟先生以青年记者的身份拜访蔡先生,并以所著研究佛学的文字求救蔡元培。蔡先生说:“你的文章我在上海看过了,很好。”随即表示希望梁先生到北大任教,并说:“我此次来北大,重点要办好文科,文科中又以哲学为重,你就来哲学系讲印度哲学好了。”
  
  梁先生以涉足印度哲学尚浅,不敢承当。蔡先生转言说:“我们把一些喜爱哲学的朋友聚在一起,共同研究,互相切磋,你怎么可以不来呢?……你把到北大当作来共同学习好了。”
  
  梁先生在几十年后追忆说,蔡先生兼容并包的主张和当时新思潮的影响,共同形成了追求真理的浓厚空气,不仅感染了北大师生和其他高校,且影响及于社会。生活在此种气氛中怎能不向上奋进呢?
  
  北大兼容并包、兼收并蓄的办学方针,吸引了海内外大批学者,逐步确立了北大在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地位,成为群贤荟萃之地。严复、章太炎、蔡元培、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马叙伦、李四光、汤用彤、马寅初、王力、朱光潜、冯友兰、周培源、江泽涵、陈岱孙……一大批知名学者构筑起了北京大学丰博深邃的治学品格和科学民主的学术精神。
  
  现在,北京大学仍然拥有全国最强的师资力量,在北京大学目前的6900多名教学科研人员中,有教授814人,副教授808人,中国科学院院土、中国工程院院士29人,博士生导师53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人数均居全国高校首位。而曾在北大学习或工作过的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就达378名,几乎占了全国院土总数的一半。
  
  三、未名湖,心灵的湖
  
  我曾经领略过一种高尚的感怀,至今不能忘却,这是我的烦恼——歌德
  
  北大之子,才俊辈出,而北大学生对母校记忆最深的,还是那片心灵的湖。有人说,北大是美的园地,到过北大者,无不为北大之美而陶醉。
  
  北大之美,源于学术之厚重,学风之自由,人格之朴实正直,自然之和谐,理想之飞扬。北大是崇尚天性、助长正气、培植思想的地方,也是促你一生成就其理想的学堂。
  
  未名湖的水色天光、晨曦幕月中高耸的博雅塔、静卧的斯诺冢、漫步湖畔的莘莘学子……构成了北大浓厚的自然色彩。然而,未名湖给予学生的,更多是高远之志、平静之心和严谨求实的学风。
  
  在丰富而静美的环境中学习,正应了一句古语: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每一个学生在进入北大时,都会来认识未名湖,而当每一个学子奔赴天涯海角,未名湖就成了他们对母校最真实的眷念。有人说,未名湖是海洋,盛装着历史、现实和未来,西方、东方、中国的流水、老人的记忆、中年的奋斗和青年的热血。一个离开北大奔赴海南的学生在信中告诉朋友:“我们踏上这个岛时,心中竟异常豁达、自信与宁静,在未名湖边我们学到了许多许多。”
  
  有人说北大让人难以忘怀的是交流,梦想和激情、真诚和惦念、鼓励和嘉勉、痛苦和精彩、向往与追求,既可以独自承受,又可以互相沟通。
  
  还记得北大的草坪吗?还记得中秋之夜静静立在图书馆前的天文望远镜吗?在北大新建图书馆开工之前,无数的北大人在这片草坪上流连忘返。一些北大校友甚至从外地赶来,最后再看一看这片梦的园地。
  
  在这片草地,记者曾见到一位从海外归来的校友,她说怕一转身,就再也找不回完整的北大的记忆。
  
  在这里,我们曾有过共同的梦想,这里有北大承袭的追求卓越的精神。我们的志向、报国的理想,对人生的醒悟、对美好的执著,勇敢与朴实、虚心与宽容,都在这里得到培养。北大人无时不在以自己的努力,创造着精彩的生活。
  
  1997年,北京大学学生合唱团应邀参加了被称为合唱节中的“戛纳”的西班牙国际合唱节。7月,合唱团抵达了美丽而宁静的托列维哈,那是一座临海的小城。
  
  比赛前一天清晨,合唱团的学生们紧密地站在阳台上,站在大海的对面,一遍又一遍地练习那首《我们的海》。不知不觉中,她们的声音已与澄碧的地中海海水,与清晨西班牙最纯净的一缕阳光融合在一起。她们忘记了一切,在平静之中找到了音乐的灵魂——情感。
  
  第二天,在西班牙,在异域他乡,年轻的北大大学生合唱团战胜了来自10个国家的22个对手,战胜了俄罗斯、奥地利等音乐强国的专业合唱团,为中国大学生捧回了复调歌曲演唱第一名的奖牌。
  
  精彩的岂止是音乐。从这一片湖、这一片草地和这一所校园所领略的,又岂止是艺术、平静和志向,甚至对祖国的眷念,已经从未名湖盈盈地融进了每一个学子的心。
  
  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中国体育健儿王军霞一举夺冠。处在无比激动之中的王军霞忽然想到,此时此刻,若是手中挥舞一面国旗绕场一周那该有多好呀!这不仅是展示中国体育健儿的风采,更主要的是展示中国人的雄姿!可是,运动员手里并没有国旗。遗憾写在了每个中国运动员的脸上。
  
  突然,一个中国小伙子向地抛来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王军霞未及多想,利索地挥舞起神圣的国旗,神情庄重地绕场走了一圈。
  
  掌声,在赛场上空久久回荡。
  
  当王军霞下场后,那位送国旗的青年已悄然离开了。
  
  一年之后,几经周折,在上海电视台的帮助下王军霞找到了这位青年。他叫沈忠民,80年代初从北大毕业后就辗转赴美勤工俭学。临走,他除了携带必要的生活用品和书籍外,特意带上了这面国旗。
  
  这难忘的一瞬间,在北大人的心里只有一个字眼能够概括,这个名字就叫:《可爱的中国》。
  
  四、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抗日战争时期,北大南迁,并入西南联大。原北大的255名师生经过68天的长途跋涉,行程3360华里,历经颠沛艰险抵达昆明,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以刚毅坚卓之精神,坚持学习。著名学者杨振宁、李政道在回忆这段日子时说:“西南联大是中国最好的大学之一”
  
  北大学生的刻苦精神和勤学之风是有名的。为了满足学生们求学的欲望,北大不得不开设了“通宵教室”。
  
  正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北大创始之妆,就与一个民族负重前行的命运紧密相联。在现代化进程越来越依赖于科学的今天,北京大学“有为社会、回报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忧患意识,仍然是推动北大前进的原动力。
  
  1950年,毛泽东主席亲自为北大题写了校名,并为纪念“五·四”运动31周年题词:“团结起来,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北大师生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社会和学术活动中去,在极为艰苦的条件下,致力于尖端学科、空白学科的创建。我国第一个原子能系设在北大,第一批计算机、半导体人才出在北大,并第一次研制成功了人工合成的牛胰岛素,使人类第一次用人工手段合成了具有生物活力的蛋白质。
  
  文革期间,北大师生冲破重重困难,研制成功了我国第一台百万次电子计算机,并进行了众多尖端的基础学科研究。
  
  1981年3月20日夜,中国男排在世界杯排球赛亚洲区预选赛的夺魁战中力克世界劲旅韩国队。消息传来,北京大学4000多学生集队游行,高唱国歌,喊出了“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时代之音。1984年天安门国庆大典中,北大部分学生在游行队伍中举出“小平您好”的横幅,道出了千百万知识分子的心声。
  
  1987年,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首次发布“学术榜”,在全国30所名牌大学的科学计量排序中,北京大学名列榜首。
  
  五、治国平天下先自修身起
  
  在北大,学子们创办了各种各样的社团,以聚其志,励其行。其中最著名的爱心社和山鹰社,影响已远远超出了校园的范围。
  
  在短短的几年中,爱心社发展成为拥有600多名社员的重要社团,在北大爱心社的带动下,全国各地的爱心社也迅速建立,与北大爱心社有过联系的就有400多家。
  
  爱心社的初衷很简单:用最基本的行动奉献,唤醒社会的爱心。他们在黑板上贴上纸条:“请帮老师擦黑板”,在停车点挂上小木牌:“为了您和他人的方便,请扶起摔倒的自行车。”他们提出了爱心活动的四爱原则:“自爱、爱人、爱环境、爱国家。”
  
  爱心社社员们说:“我们不仅仅是擦了黑板,而是擦去了人们行动的迟疑;我们不仅仅是扶起了自行车,更是扶起了人们行动的勇气。”他们的爱心行动也逐渐延伸到老人服务、爱心捐助、社会关怀、社会救助和倡导社会文明上来。北大哲学系主任叶朗说,爱心社对校园内建设一种精神文化环境很有意义,学生不仅要培养一种文化素质,更应具备一定的文明修养。
  
  体现了北大人不断追求永远向上的北京大学登山队“山鹰社”,是我国第一个由学生自发组织自筹资金的群众性登山团体。北大登山队成立8年来已经代表北大攀登了6座6000米以上的雪峰。
  
  为了庆祝北大建校100周年,北大山鹰社将在1998年冲刺世界第六高峰—一海拨8201米的卓奥友峰。
  
  在回忆1996年攀登神秘的阿尼玛卿雪山时,北大登山队老队员朱建红说:“登山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的挑战,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懂得了登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默契。在没有掌声、鲜花、没有金钱、权势的蓝天白云下,令我们久久不能忘怀的不是登顶时瞬间的狂喜,而是清晨东方瑰丽的霞光映红雪山让人心悸的那份绝美,是静谧的雪山上枕雪而宿、舀雪而饮的与自然的那份亲近,是登山过程中那种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牺牲自我、保全大局的心心相连的那份情怀。
  
  治国平天下,先自修身起。这一切与刻苦学习、严谨的学风,正直的为人、积极进取的意识聚会成北大健康向上、生机勃勃的精神。北大的忧患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具有献身精神的北大之子。从建校到现在,北大之为国家培养了博士、硕士、本科生、专科生和其它类型的学生共计12万人。
  
  六、北大产业追求卓越
  
  以学术报国,在北大的另一群杰出人士眼里,则是实实在在的以产业报国。北大未名集团深圳科兴生物制品有限公司被誉为我国第一家生物工程企业,科兴的产品是中国“863”计划生物工程领域第一个实现产业化的重大科研成果,科兴所生产的国家一类新药赛若金a1b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以科兴为例,北京大学科技资源向产业转化的势头可见一斑。而科兴的管理以中外合资的形式率先实现了校园产业的股份化。北大年青的教授潘爱华博士率队伍南下深圳,全面主持管理工作。在生物工程研究方面卓有成效的北京大学副校长陈章良博士亲任科兴董事长。
  
  北大类似科兴这样的高科技校办产业目前已有46家,资产20多亿元。年产值超过60亿元,利润超过3亿元。他们正以全新的观念引导着中国科技产业向21世纪发展,其中北大方正已迅速壮大为中国信息产业的主力。
  
  对于中国的高科技产业来说,北大方正可谓成功和卓越的象征。北大方正集团作为校办产业始建于1988年,目前居全国电子行业百强第12位。凭借当年借贷的40万元,集团总资产现已超过20亿元。1997年,全年集团销售收入预计将近60亿元,利税3.3亿元。
  
  国家科委主任宋健这样评价:“方正是一个创举,是一个奇迹。方正开创了一条新的道路,创造了一个新起点。”
  
  一个自强自立、用高科技与世界竞争的新起点。短短10年间,方正集团在王选教授的率领下,彻底改变了中国和东南亚的印刷业,被称作“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革命。而目前,方正正由张兆东和他所率领的一批青年企业家进行着另一场管理的革命。
  
  方正的创始人王选和他的夫人均毕业于北大数学系,其学术基础来自于在数学系所受的培养。在解决汉字信息压缩技术方面他们采用了数学的方法,突破了中国古老的汉字文化与现代信息技术的屏障。当时国际上众多的科研机构都在研究汉字转化技术,但是,这一基础技术最终还是在流动着综合文化气息的北大得到了突破。
  
  这项技术的突破,对实现中国几千年传统文化与现代信息社会的对接,起到了极其关键的作用。
  
  王选说,只有北大这样的学校才会诞生方正这样的公司。当中国市场的一批电脑巨子纷纷落马时,方正保持了长盛不衰的势头,“勤奋、严谨、求实、创新”的北大学风为方正提供了充沛的学术资源,北大人对真理和创新的追求比其他公司更能产生新的构想,保证了方正的产品能不断赶上潮流。
  
  方正的成功,是企业家信念、先锋精神和学术抱负的成功,方正带来了中国知识界观念的转变。
  
  王选和他的回事们认为,中国只有靠科学技术、靠自强不息的努力,才能使古老的东方在21世纪走向富强。
  
  七、百年庆典世纪辉煌
  
  经历了一个世纪的风风雨雨,1998年5月4日,北京大学将迎来她的100周年华诞。这不仅是一所大学的校庆,而且是对整个中国新思想、新文化、新教育的历史的纪念。它不但是北京大学的大事,也是值得我们国家和所有炎黄子孙隆重庆祝的盛典,是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理想的汇集,和对中华民族智慧的检阅。
  
  让我们来看百年校庆的安排:
  
  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当新的世纪来临之际,当人类比任何时期都更加关心自身教育和文明程度之时,高等教育问题无疑成为世界性的话题。为此,北京大学发起倡议,在北大百年校庆期间,召开“世界著名大学校长论坛”,共同探讨21世纪人类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北京大学将在这次会议上阐述自己的见解,同时吸取别国的经验,为办成世界一流大学,为促进人类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新的贡献。会议拟定于1998年5月2日至3日在北京大学校内举行,届时,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牛津大学、东京大学等50所海外著名大学校长和若干国内著名大学校长将出席会议,一些高等教育问题的专家也将列席会议。本次会议规模之大,层次之高,在中国教育史上将属首次。
  
  庆典大会北京大学建校100周年庆典大会将于1998年5月4日在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这是北大人最盛大的节日,也是中国教育界、科技界、文化界的盛典。5月4日晚在北大校园举办的盛大晚会,将把庆典活动推向空前热烈的高潮。
  
  国际学术会议学校将有重点地召开汉学研究国际会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讨会、数学科学前沿展望讨论会等一系列高水平、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在校园里营造出一种浓厚的学术气氛。百年校庆期间,北京大学将迎来一批世界一流学者,其中包括数位诺贝尔奖获得者,这将是中国教育界、学术界的一次盛大节日。
  
  此外,还将举行图书馆新馆落成典礼、北大校史馆奠基仪式,并举行百年校史展览。邮电部将发行北大建校百年纪念邮票一枚。作为国家的名片,这是我国首次为纪念一所大学而发行的邮票。国际小行星中心命名委员会将把太空中由北大校友发现的一颗小行星命名为“北京大学星”。在国际上以一所大学的名字为小行星命名,还绝无仅有。
  
  北京大学的10多万校友已经在密切注视着这一天,有消息说一批海外校友将分批包乘专机返回母校。
  
  盛大的庆典将再现北大100年的光荣和历史,汇集北大人共同的心愿。
  
  庆典并不宣告一个世纪的结束,只是预示一个新世纪的来临。
  
  那是一个文明的新世纪。
  
  一个充满科学与民主的新世纪,一个中华民族振兴和富强的世纪。
  
  北大100周年校庆,将传送出古老而年轻的中国21世纪文明的第一缕钟声。
  
  (本文刊载于1998年1月21日《名牌时报》)
首页>> 旅游天下>> 学校>> 傅桦 Fu Hua   中国 China   现代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