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城樓上報時之鼓,衹不過是一種標示,坊巷市井,直至四鼓後方靜,五鼓又有趁賣早市者,復起開張。時序,已被商業活動充滿……
晨景
當晨光還在城市臉龐上閃動,巷陌裏已傳來了鐵牌子的敲打聲了——
來自寺院的行者、頭陀,一手執鐵牌子,一手用器具敲打着,沿門高叫着“普度衆生救苦難諸佛菩薩”之類的佛傢用語,同時,以他們平日練就的念佛的嗓音,大聲地嚮坊裏深處報告着現在的時辰……
起初,報曉的本意是教人省睡,起來勿失時機念佛。這樣,行者、頭陀們在日間或當月,過節時便可以上門要相應的報償了:施主將齋飯、齋襯錢賜予他們。由於行者、頭陀所具有的喚醒癡迷的本色,加之他們每日恪守時間準確無誤,日子一久,行者、頭陀便成了職業的報曉者了。
這種職業的報曉者,甚至還從東京、臨安等中心城市走到村路之上,陸遊詩便是證明:“五更不用元戎報,片鐵錚錚自過門。”所不同的是在大城市中的報曉者,還擔負了嚮市民報告當天氣象的任務,晴報“天色晴明”,陰則報“天色陰晦”……
天氣的預報,表面看去是提醒市民註意冷暖,未雨綢繆,實際是受商品市場利益驅動的一種別緻的服務。“燒香點茶,挂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纍傢。”臨安的這一俗諺,非常形象地道出了任何輕微的服務性工作,都是要付以金錢的。
宋代木人報時圖
那麽,在報曉的同時兼報天氣,自然要增加酬勞的砝碼,這是可想而知了。這就如同東京乾明寺的尼姑,也將自己刺綉物件拿到大相國寺市場上出售的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臨安的天氣預報是非常準時的,無論風雨霜雪,報曉者也不敢稍有延誤。
說到報曉的行者、頭陀,使人不禁想起錢鐘書《管錐編》中所述:中世紀歐洲盛行的《黎明怨別詩》,說的是:報更夫或望風的友人代報曉雞,使情侶自酣睡中驚起。如果將此與宋代城市報曉者相比,顯見,中世紀歐洲的“報曉催起”,多為“私情幽媾”,而宋代城市的報曉者,念佛色彩漸褪,喚市民早起投入市場洪流的意識增強——
因為自宋以來,城市的功能發生了重要的轉變,漸由政治、軍事中心轉嚮商業中心,以至各地的城市構成了一個全國性的商業市場,其中,東京、臨安以其首都地位而獨領風騷,成為一個大市場。
這個大市場的晨景究竟如何?從宋話本中得知:在臨安候潮門外,纔到四更天,就有“無數經紀行販,挑着????擔,坐在門下等開門。也有唱麯兒的,也有說閑話的,也有做小買賣的”。
這像大戰前的寂靜,但已為正式開始的早市準備了華彩樂章。我們還可以從《清明上河圖》中再找到印證,這幅長捲的起首部分也是:早晨,樹木夾峙的郊野小路上,兩個人,一前一後,趕着一隊五匹馱載着煤炭的毛驢,嚮汴城走來……
《清明上河圖》中的城門口景象
這是宋代城市每天醒來的第一序麯,它透過這晨景勾勒出了中國古代城市和發達的郊區相結合佈局的特點,在宋代筆記中就有許多這樣的記載:每天一大早,東京南熏門外都有驢馱着麥子,成隊絡繹而來……
它標示出發達的郊區承擔着嚮城市輸送生活物品的任務,聯繫《清明上河圖》中汴河虹橋上下的五頭背馱着圓滾滾的糧袋子的毛驢,更可看清這一特點。這種喚作“馱子”的毛驢,是東京早市不可缺少的。
這些驢馱子馱載着的各式貨物,不僅僅來自郊區,還有來自遠方的兩浙布帛、廣東珠玉、蜀中清茶、洛下黃醅……又將都市作坊生産的和鋪席出售的各樣物品,如墨、筆、旗幟、香藥,馱載到四方,我們仿佛看得見在這驢馱子背上馱載出的一束束轉運貿易的歷史新曙光……
與驢馱子的橐橐蹄聲交相呼應的是汴河舟楫的舵、櫓擊水聲,舵、櫓攪碎了倒映在汴河上旭日的光影,攪碎了汴河堤岸酣睡市民的夢境……一艘艘滿載各種貨物、糧食的船衹,自汴河駛來,駛入東京——
像輸血一樣,將安邑之棗,江陵之橘,陳夏之漆,齊魯之麻,薑桂藁𠔌,絲帛布縷,鮐鯫鮑,釀????醯豉,米麥雜糧,一一輸入東京,可以說,無所不有,不可殫紀,這纔使東京變得無比鮮活。
從史籍看,東京經濟的生命綫為汴河,每年從這條河運來的江、淮、湖、浙數百萬石米,及至東南物産,百物重金,不可勝計。東京的糧食和使用的各種物資,主要依靠汴河船衹運輸的供給。
從《清明上河圖》的右面看去,有一艘停泊在汴河岸邊的貨船,役夫正從船上往岸上背糧袋子;在另一端的一艘貨船上,幾個役夫也正在船上往下扛貨物……這是繁忙的汴河運輸的一個縮影,正是從這裏,市場交易的帷幕纔逐漸拉開……
倘若站在汴河之畔高處一望,就會看得更加清楚,汴河集中着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客、貨、漕、渡各式船衹,船板交錯,重疊釘成,船首采用壓水艙式,即利用船首甲板的一部分,敞艙使水流由此自由通過。
船尾有可調節往後作縱嚮上翹的平衡舵,船中桅桿底座為人字形,根據需要可放倒或竪起,並用數十根繩索支張予以定位。船上居室、貨艙齊備,有槳有櫓,其櫓甚長,八人齊劃方行。
劃櫓的船工,一側四人前傾,一側四人後仰,擡頭低首,各具神態,齊心合力,用勁搏浪,使我們從他們身上受到一種勃勃的生命力量的感染,這確實是東京早晨最為動人的一幕。
當我們將目光從早晨時的汴河繁忙運輸景象,轉入汴河岸上,從東京城內最早開市的地方開始,我們就會看到早晨的“人力市場”,在每一街巷口處,都圍聚着一群群形形色色的人,他們中間有木竹匠人、雜作挑夫、磚瓦泥工、道士僧者……
這些“人力”們,一個個伸頸伫立,衹盼着來人呼喚。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力,之所以絶早出來出賣其勞力,就是因為在大城市裏,集中着一大批百萬巨賈、封疆大吏、權威勢要、衙門官署……這就需要一個龐大的人力市場為他們服務。
而每天早晨就是這些達官貴人選擇這些“人力”的最佳時候,更準確一點說是低級市民們,在等待着高級市民的雇傭。在雇傭者與被雇傭者雙方之間,活躍着經紀人。如政和年間在東京為官的王安國,
其兒媳婦有身孕,要找奶媽,有一女儈嚮他介紹:有一死去丈夫的女子,要求出賣自身,於是,王安國用三萬錢將那女子買來當奶媽。無獨有偶,政和八年(1118),湖北的孟廣威,其夫人生一男孩,急找奶媽,而且要找姿容美麗者。孟請來“牙儈”,提出這一要求。許多牙儈一並努力招募,纔找來這樣一位符合孟廣威所提標準的奶媽。
以上兩條史料中的女儈、牙儈均為經紀人之別名,它反映出了宋代城市中人力早市所擁有的商業經濟背景,即雇傭者與被雇傭者都要依靠着主持商品性質的交換而從中獲得酬勞的經紀人。
這就表明了人力市場已具有相當濃厚的商業性,從人力市場包容對象來看,女儈的出現,已經是大量的婦女涌入頗具商業色彩的人力市場的一個信號,可見其廣泛性、經常性和一定的規範性。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的人力市場上的低級市民們,支撐起了宋代城市的生活基礎,在早晨漸次展開的紛紜熙攘的城市畫捲中,放眼望去,到處都可以看到這些“人力”們忙碌的身影——
鋼鐵作坊裏,馬上要送到針鋪的針灸用針、縫衣刺綉針,及剪刀、鍋釜、耕具、利刃,迎着熹微的晨光而射出清光。雖然天色尚暗,但“般載”、牛車已停在機坊、織坊前,來搬運女工們製出的供應市場的精美布匹了。大道一旁,工匠正在為一爿即將開張的大店緊張紮縛一平面作梯形的檐子,每層的頂部都結紮出山形的花架,其上有鳥獸等各種飾物,檐下垂挂着流蘇的彩樓歡門。
作為一種新穎商品的紙畫兒,上面有人,有山,有花,有獸,有神佛,此時在大街上也擺成了琳琅滿目的長廊,等待人們購買。
自五更就響起的油餅店、鬍餅店的擀劑、翻拍,節奏不斷地與桌案輕輕交談,遠近相聞,為市民傳遞去趕早市的訊音。
客店燈燭還未全熄,窗欞已被又一批來貨賣的商販之聲推開了。寺廟的早禱磬鼓還沒有敲,鷹鶻店出售的鷹鶻已被挑選者驚醒,發出了鳴叫。健步如飛的菜農的擔子上閃爍着露珠的晶瑩,閃花了來買新鮮蔬菜市民的眼睛。開門的浴池散發着濃濃的香氣,與不遠處的香藥鋪席上的香味混合在一起,緩緩飄逸。青衣素裹、白發蒼蒼的婆婆步履從容,笑容可掬,沿街拍打着那高大的朱門,嚮顯貴之傢兜售珍珠。
是勞作奔忙的市民,使城市沸騰了!他們,有木匠、銀匠、鐵匠、桶匠、陶匠、畫匠,有箍縛盤甑的、販油的、織草鞋的、造扇的、弄蛇貨藥的、賣香的、磨鏡的、鬻紙的、賣水的、賣蚊藥的、賣粥的、賣魚飯的、鬻香的、販????的、製通草花的、賣豬羊血羹的、賣花粉的、賣豆乳的、貨薑的、販鍋餅餌蓼的……
千差萬別、填塞街市的衆多的市民,目標衹有一個,那就是奔嚮晨光中的市場。
當幞頭鋪擦洗的大字招牌被朝陽鍍亮,當染店又一匹新花布擺上櫃臺被朝陽染紅,當拉貨的太平車輪被朝陽飛速地閃耀,當朝陽走入紙坊為金紙銀紙抹上一束光澤,當朝陽開始逡巡在色彩紛呈的果子行,當朝陽照射在尼姑的綉作上升起一片暖意,宋代城市數百個行業,隨着趕早市的市民洪流一齊“亮相登場”了,其數量為洋洋大觀410餘行。
這是遠比宋代以前任何一個時代城市商業都豐富的行業的集中展示,這也是不弱於宋代以後的時代甚至遠比民國時期的商業都豐富的行業數目。宋代城市的商業已形成了龐大的網絡,這一網絡是由點面結合而構成的,點即是深入坊巷、遍布全城的各種商肆,面即是鋪店林立、位於全城中心地區的商業區。這種點面結合的商業佈局,是一種較早較新的營業方式。
市場既有特殊的商品,也有一般的商品,還有零售商品等等,出售這些商品的早市鋪席,各式各樣,五花八門,主要有——紙札鋪、桕燭鋪、刷牙鋪、頭巾鋪、粉心鋪、藥鋪、七寶鋪、白衣鋪、腰帶鋪、鐵器鋪、絨綫鋪、冠子鋪、傾錫鋪、光牌鋪、雲梯絲鞋鋪、縧結鋪、花朵鋪、摺叠扇鋪、青篦扇子鋪、籠子鋪、銷金鋪、頭面鋪、翠鋪、金紙鋪、漆鋪、金銀鋪、犀皮鋪、枕冠鋪、珠子鋪……小的如針鋪、顔色鋪、牙梳鋪、頭面鋪,大的如動輒以千萬計的肉市、菜市、米市、花市、珠子市……衹要有用,就可設置。甲市鋪席兼批發性質,就是故楮羽毛這類貨物,在臨安也有“鋪席發客”。所以,全國各地的諸行、鋪席買賣商販,都紛紛到臨安來“侵晨行販”,利用早市來批發貨物,以便進行自己一天的生計。許多鋪席之所以在早市上一現,熱鬧至飯前,市罷而收,原因也就在於此。
儘管早市是在早飯前這一段時光,但可以說白日所有上市的商店鋪席均在早晨的市場上一一展現了。像臨安的陳傢畫團扇鋪,顯然是陳姓者以畫團扇而出名的鋪子,它很可能是陳畫傢根據市民需求在團扇上作畫,因其畫技卓絶而贏得了贊譽,遂做此賣團扇生意的。
這也說明了宋代城市的早市經營者,已具備很強的品牌意識,一旦經營狀況看好,就以自己姓氏或特徵命名設店。這樣的商傢相當之多,如東京的醜婆婆藥鋪、潘傢黃耆圓、余家染店、王道人蜜煎、李慶糟薑鋪……
臨安的雙條八剗子店、李官人雙行解毒丸、許傢槐簡鋪、朱傢裱褙鋪、張傢金銀交引鋪等等,其中久經時間檢驗而享盛名的名牌店鋪亦不在少數。像東京大相國寺的書鋪,經營者都是些有很高鑒賞眼光的版本專傢,他們不僅售書,而且集編輯、刻印、出版、發行於一身。
實際上,這樣的書鋪,在臨安早市上並非一傢。如賈官人經書鋪、張官人諸史子文籍鋪、太廟前尹傢書籍鋪、陳宅書籍鋪等。它們都是非常有名的批發兼零售書鋪,在臨安書業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從遺存的這些書鋪所販賣的書籍來看,都有品牌的標明,如尹傢書鋪所出書均記有“臨安府經籍鋪尹傢刊行”等字。各地書商、書販、好書者蜂擁於早市書鋪,多是慕類似尹傢書鋪大名而來的,而各傢書鋪在早市批發零售書籍,在宋代城市中營造了一片書香的天地……
臨安早市上的精神商品可謂既佳又多矣,物質方面的商品在早市上也是可與之平分秋色的,像在早市上批發零售的溫州漆器鋪,自東京到臨安,始終在早市上都穩穩占有一個位置,這顯然是由於漆器有着非常好的銷路的緣故。
1959年,淮安出土的北宋紹聖元年(1094)楊氏墓葬中有七十餘件漆器,如八棱形漆盒、葵花瓣漆碟、漆碗、漆盤、漆鉢,其中就有“溫州□傢造”、“杭州鬍傢造”等黑書銘記。杭州出土的宋代漆碗、漆盤,也都在外口下朱書“壬午臨安府符傢真實上牢”的銘文,於此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東京、臨安早市上批發零售出去的溫州漆器是很多的,這是由於市民階層生活需要所形成的,也是與溫州漆器的製造精美分不開的。高濂在《遵生八箋》中為此贊嘆宋代漆器道:刀法之工,雕鏤之巧,儼若畫圖。這道出了宋代城市早市上的漆器鋪歷久不衰的一個原因。
的確,任何一種商品倘若沒有精美的外觀是很難打動顧客的,而這一點在宋代城市商品買賣中是特別講究的,每一種商品都是竭力美化,衹求吸引市民購買。這就使人想到宋代城市早市上那種特殊的叫賣時的吟唱——
在描寫宋代城市生活的作傢的筆下,外地到臨安來的人,見到頂盤挑架、遍路歌叫的商販,無不認為稀奇。這又使人想起英國著名作傢阿狄生所寫《倫敦的叫賣聲》中的一段話:
初來乍到的外國人或者外地鄉紳,最感到吃驚的莫過於倫敦的叫賣聲了。我那位好朋友羅傑爵士常說,他剛到京城第一周裏,腦子裏裝的全是這些聲音,揮之不去,簡直連覺都睡不成。相反,威爾·亨尼康卻把這些聲音稱為“鳥喧華枝”,說是這比什麽雲雀、夜鶯,連同田野、樹林裏的天籟加在一起還要好聽呢。
兩相比較,何其神似!不過阿狄生所寫的是18世紀的倫敦叫賣聲,這顯然比11世紀的宋代城市早市上的吟唱水平要遜色得多。這種歷史的巧合,標示出了宋代城市發展遠遠領先於西方城市的發展。從宋代城市早市上叫賣商品的吟唱,我們難道感受不到宋代城市早市商品發展的程度嗎?更不要說宋代市民是將早市上的叫賣聲,當成一種藝術景緻來欣賞的,這遠比18世紀倫敦關於叫賣應不應該和如何去叫賣的爭論先進得多,文明得多。據宋代《事物紀原》說:出賣商品的吟唱“必有聲韻,其吟哦俱不同”。以此我們可以去觀察四月東京早市上的賣花吟唱:
牡丹、芍藥、棣棠、木香種種上市,賣花者以馬頭竹籃鋪排,歌叫之聲,清奇可聽,晴簾靜院,曉幕高樓,宿酒未醒,好夢初覺,聞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懸生,最一時之佳況。
唐五代《賣花聲》麯調,為雙調,平聲韻,前後片各五句,共54字。北宋的張舜民曾以《賣花聲》麯調創作過兩首詞,這個麯調很有可能與宋代城市早市上的賣花吟唱接近。換言之,《賣花聲》詞至少在體製予賣花吟唱以很大影響。現無《賣花聲》的音韻詞調流傳下來,但從孟元老傳神的刻畫中,已經可以領略到宋代城市早市上這種賣花吟唱的獨特魅力了。而且孟元老在描寫東京“天曉諸人入市”時,曾用“吟叫百端”來形容東京早市上的吟唱景象,這種景象一定是十分熱鬧而又十分生動,所以到元代,有人寫了一出《逞風流王煥百花亭》,專用大段篇幅來記述宋代城市早市上水果商販的吟唱,足見當時商販為推銷商品而吟唱不絶已是早市上不可缺少的一景。
晨景
當晨光還在城市臉龐上閃動,巷陌裏已傳來了鐵牌子的敲打聲了——
來自寺院的行者、頭陀,一手執鐵牌子,一手用器具敲打着,沿門高叫着“普度衆生救苦難諸佛菩薩”之類的佛傢用語,同時,以他們平日練就的念佛的嗓音,大聲地嚮坊裏深處報告着現在的時辰……
起初,報曉的本意是教人省睡,起來勿失時機念佛。這樣,行者、頭陀們在日間或當月,過節時便可以上門要相應的報償了:施主將齋飯、齋襯錢賜予他們。由於行者、頭陀所具有的喚醒癡迷的本色,加之他們每日恪守時間準確無誤,日子一久,行者、頭陀便成了職業的報曉者了。
這種職業的報曉者,甚至還從東京、臨安等中心城市走到村路之上,陸遊詩便是證明:“五更不用元戎報,片鐵錚錚自過門。”所不同的是在大城市中的報曉者,還擔負了嚮市民報告當天氣象的任務,晴報“天色晴明”,陰則報“天色陰晦”……
天氣的預報,表面看去是提醒市民註意冷暖,未雨綢繆,實際是受商品市場利益驅動的一種別緻的服務。“燒香點茶,挂畫插花。四般閑事,不宜纍傢。”臨安的這一俗諺,非常形象地道出了任何輕微的服務性工作,都是要付以金錢的。
宋代木人報時圖
那麽,在報曉的同時兼報天氣,自然要增加酬勞的砝碼,這是可想而知了。這就如同東京乾明寺的尼姑,也將自己刺綉物件拿到大相國寺市場上出售的性質是一樣的。所以,臨安的天氣預報是非常準時的,無論風雨霜雪,報曉者也不敢稍有延誤。
說到報曉的行者、頭陀,使人不禁想起錢鐘書《管錐編》中所述:中世紀歐洲盛行的《黎明怨別詩》,說的是:報更夫或望風的友人代報曉雞,使情侶自酣睡中驚起。如果將此與宋代城市報曉者相比,顯見,中世紀歐洲的“報曉催起”,多為“私情幽媾”,而宋代城市的報曉者,念佛色彩漸褪,喚市民早起投入市場洪流的意識增強——
因為自宋以來,城市的功能發生了重要的轉變,漸由政治、軍事中心轉嚮商業中心,以至各地的城市構成了一個全國性的商業市場,其中,東京、臨安以其首都地位而獨領風騷,成為一個大市場。
這個大市場的晨景究竟如何?從宋話本中得知:在臨安候潮門外,纔到四更天,就有“無數經紀行販,挑着????擔,坐在門下等開門。也有唱麯兒的,也有說閑話的,也有做小買賣的”。
這像大戰前的寂靜,但已為正式開始的早市準備了華彩樂章。我們還可以從《清明上河圖》中再找到印證,這幅長捲的起首部分也是:早晨,樹木夾峙的郊野小路上,兩個人,一前一後,趕着一隊五匹馱載着煤炭的毛驢,嚮汴城走來……
《清明上河圖》中的城門口景象
這是宋代城市每天醒來的第一序麯,它透過這晨景勾勒出了中國古代城市和發達的郊區相結合佈局的特點,在宋代筆記中就有許多這樣的記載:每天一大早,東京南熏門外都有驢馱着麥子,成隊絡繹而來……
它標示出發達的郊區承擔着嚮城市輸送生活物品的任務,聯繫《清明上河圖》中汴河虹橋上下的五頭背馱着圓滾滾的糧袋子的毛驢,更可看清這一特點。這種喚作“馱子”的毛驢,是東京早市不可缺少的。
這些驢馱子馱載着的各式貨物,不僅僅來自郊區,還有來自遠方的兩浙布帛、廣東珠玉、蜀中清茶、洛下黃醅……又將都市作坊生産的和鋪席出售的各樣物品,如墨、筆、旗幟、香藥,馱載到四方,我們仿佛看得見在這驢馱子背上馱載出的一束束轉運貿易的歷史新曙光……
與驢馱子的橐橐蹄聲交相呼應的是汴河舟楫的舵、櫓擊水聲,舵、櫓攪碎了倒映在汴河上旭日的光影,攪碎了汴河堤岸酣睡市民的夢境……一艘艘滿載各種貨物、糧食的船衹,自汴河駛來,駛入東京——
像輸血一樣,將安邑之棗,江陵之橘,陳夏之漆,齊魯之麻,薑桂藁𠔌,絲帛布縷,鮐鯫鮑,釀????醯豉,米麥雜糧,一一輸入東京,可以說,無所不有,不可殫紀,這纔使東京變得無比鮮活。
從史籍看,東京經濟的生命綫為汴河,每年從這條河運來的江、淮、湖、浙數百萬石米,及至東南物産,百物重金,不可勝計。東京的糧食和使用的各種物資,主要依靠汴河船衹運輸的供給。
從《清明上河圖》的右面看去,有一艘停泊在汴河岸邊的貨船,役夫正從船上往岸上背糧袋子;在另一端的一艘貨船上,幾個役夫也正在船上往下扛貨物……這是繁忙的汴河運輸的一個縮影,正是從這裏,市場交易的帷幕纔逐漸拉開……
倘若站在汴河之畔高處一望,就會看得更加清楚,汴河集中着當時世界上最優秀的客、貨、漕、渡各式船衹,船板交錯,重疊釘成,船首采用壓水艙式,即利用船首甲板的一部分,敞艙使水流由此自由通過。
船尾有可調節往後作縱嚮上翹的平衡舵,船中桅桿底座為人字形,根據需要可放倒或竪起,並用數十根繩索支張予以定位。船上居室、貨艙齊備,有槳有櫓,其櫓甚長,八人齊劃方行。
劃櫓的船工,一側四人前傾,一側四人後仰,擡頭低首,各具神態,齊心合力,用勁搏浪,使我們從他們身上受到一種勃勃的生命力量的感染,這確實是東京早晨最為動人的一幕。
當我們將目光從早晨時的汴河繁忙運輸景象,轉入汴河岸上,從東京城內最早開市的地方開始,我們就會看到早晨的“人力市場”,在每一街巷口處,都圍聚着一群群形形色色的人,他們中間有木竹匠人、雜作挑夫、磚瓦泥工、道士僧者……
這些“人力”們,一個個伸頸伫立,衹盼着來人呼喚。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人力,之所以絶早出來出賣其勞力,就是因為在大城市裏,集中着一大批百萬巨賈、封疆大吏、權威勢要、衙門官署……這就需要一個龐大的人力市場為他們服務。
而每天早晨就是這些達官貴人選擇這些“人力”的最佳時候,更準確一點說是低級市民們,在等待着高級市民的雇傭。在雇傭者與被雇傭者雙方之間,活躍着經紀人。如政和年間在東京為官的王安國,
其兒媳婦有身孕,要找奶媽,有一女儈嚮他介紹:有一死去丈夫的女子,要求出賣自身,於是,王安國用三萬錢將那女子買來當奶媽。無獨有偶,政和八年(1118),湖北的孟廣威,其夫人生一男孩,急找奶媽,而且要找姿容美麗者。孟請來“牙儈”,提出這一要求。許多牙儈一並努力招募,纔找來這樣一位符合孟廣威所提標準的奶媽。
以上兩條史料中的女儈、牙儈均為經紀人之別名,它反映出了宋代城市中人力早市所擁有的商業經濟背景,即雇傭者與被雇傭者都要依靠着主持商品性質的交換而從中獲得酬勞的經紀人。
這就表明了人力市場已具有相當濃厚的商業性,從人力市場包容對象來看,女儈的出現,已經是大量的婦女涌入頗具商業色彩的人力市場的一個信號,可見其廣泛性、經常性和一定的規範性。
正是在這種背景下的人力市場上的低級市民們,支撐起了宋代城市的生活基礎,在早晨漸次展開的紛紜熙攘的城市畫捲中,放眼望去,到處都可以看到這些“人力”們忙碌的身影——
鋼鐵作坊裏,馬上要送到針鋪的針灸用針、縫衣刺綉針,及剪刀、鍋釜、耕具、利刃,迎着熹微的晨光而射出清光。雖然天色尚暗,但“般載”、牛車已停在機坊、織坊前,來搬運女工們製出的供應市場的精美布匹了。大道一旁,工匠正在為一爿即將開張的大店緊張紮縛一平面作梯形的檐子,每層的頂部都結紮出山形的花架,其上有鳥獸等各種飾物,檐下垂挂着流蘇的彩樓歡門。
作為一種新穎商品的紙畫兒,上面有人,有山,有花,有獸,有神佛,此時在大街上也擺成了琳琅滿目的長廊,等待人們購買。
自五更就響起的油餅店、鬍餅店的擀劑、翻拍,節奏不斷地與桌案輕輕交談,遠近相聞,為市民傳遞去趕早市的訊音。
客店燈燭還未全熄,窗欞已被又一批來貨賣的商販之聲推開了。寺廟的早禱磬鼓還沒有敲,鷹鶻店出售的鷹鶻已被挑選者驚醒,發出了鳴叫。健步如飛的菜農的擔子上閃爍着露珠的晶瑩,閃花了來買新鮮蔬菜市民的眼睛。開門的浴池散發着濃濃的香氣,與不遠處的香藥鋪席上的香味混合在一起,緩緩飄逸。青衣素裹、白發蒼蒼的婆婆步履從容,笑容可掬,沿街拍打着那高大的朱門,嚮顯貴之傢兜售珍珠。
是勞作奔忙的市民,使城市沸騰了!他們,有木匠、銀匠、鐵匠、桶匠、陶匠、畫匠,有箍縛盤甑的、販油的、織草鞋的、造扇的、弄蛇貨藥的、賣香的、磨鏡的、鬻紙的、賣水的、賣蚊藥的、賣粥的、賣魚飯的、鬻香的、販????的、製通草花的、賣豬羊血羹的、賣花粉的、賣豆乳的、貨薑的、販鍋餅餌蓼的……
千差萬別、填塞街市的衆多的市民,目標衹有一個,那就是奔嚮晨光中的市場。
當幞頭鋪擦洗的大字招牌被朝陽鍍亮,當染店又一匹新花布擺上櫃臺被朝陽染紅,當拉貨的太平車輪被朝陽飛速地閃耀,當朝陽走入紙坊為金紙銀紙抹上一束光澤,當朝陽開始逡巡在色彩紛呈的果子行,當朝陽照射在尼姑的綉作上升起一片暖意,宋代城市數百個行業,隨着趕早市的市民洪流一齊“亮相登場”了,其數量為洋洋大觀410餘行。
這是遠比宋代以前任何一個時代城市商業都豐富的行業的集中展示,這也是不弱於宋代以後的時代甚至遠比民國時期的商業都豐富的行業數目。宋代城市的商業已形成了龐大的網絡,這一網絡是由點面結合而構成的,點即是深入坊巷、遍布全城的各種商肆,面即是鋪店林立、位於全城中心地區的商業區。這種點面結合的商業佈局,是一種較早較新的營業方式。
市場既有特殊的商品,也有一般的商品,還有零售商品等等,出售這些商品的早市鋪席,各式各樣,五花八門,主要有——紙札鋪、桕燭鋪、刷牙鋪、頭巾鋪、粉心鋪、藥鋪、七寶鋪、白衣鋪、腰帶鋪、鐵器鋪、絨綫鋪、冠子鋪、傾錫鋪、光牌鋪、雲梯絲鞋鋪、縧結鋪、花朵鋪、摺叠扇鋪、青篦扇子鋪、籠子鋪、銷金鋪、頭面鋪、翠鋪、金紙鋪、漆鋪、金銀鋪、犀皮鋪、枕冠鋪、珠子鋪……小的如針鋪、顔色鋪、牙梳鋪、頭面鋪,大的如動輒以千萬計的肉市、菜市、米市、花市、珠子市……衹要有用,就可設置。甲市鋪席兼批發性質,就是故楮羽毛這類貨物,在臨安也有“鋪席發客”。所以,全國各地的諸行、鋪席買賣商販,都紛紛到臨安來“侵晨行販”,利用早市來批發貨物,以便進行自己一天的生計。許多鋪席之所以在早市上一現,熱鬧至飯前,市罷而收,原因也就在於此。
儘管早市是在早飯前這一段時光,但可以說白日所有上市的商店鋪席均在早晨的市場上一一展現了。像臨安的陳傢畫團扇鋪,顯然是陳姓者以畫團扇而出名的鋪子,它很可能是陳畫傢根據市民需求在團扇上作畫,因其畫技卓絶而贏得了贊譽,遂做此賣團扇生意的。
這也說明了宋代城市的早市經營者,已具備很強的品牌意識,一旦經營狀況看好,就以自己姓氏或特徵命名設店。這樣的商傢相當之多,如東京的醜婆婆藥鋪、潘傢黃耆圓、余家染店、王道人蜜煎、李慶糟薑鋪……
臨安的雙條八剗子店、李官人雙行解毒丸、許傢槐簡鋪、朱傢裱褙鋪、張傢金銀交引鋪等等,其中久經時間檢驗而享盛名的名牌店鋪亦不在少數。像東京大相國寺的書鋪,經營者都是些有很高鑒賞眼光的版本專傢,他們不僅售書,而且集編輯、刻印、出版、發行於一身。
實際上,這樣的書鋪,在臨安早市上並非一傢。如賈官人經書鋪、張官人諸史子文籍鋪、太廟前尹傢書籍鋪、陳宅書籍鋪等。它們都是非常有名的批發兼零售書鋪,在臨安書業中享有很高的威信。
從遺存的這些書鋪所販賣的書籍來看,都有品牌的標明,如尹傢書鋪所出書均記有“臨安府經籍鋪尹傢刊行”等字。各地書商、書販、好書者蜂擁於早市書鋪,多是慕類似尹傢書鋪大名而來的,而各傢書鋪在早市批發零售書籍,在宋代城市中營造了一片書香的天地……
臨安早市上的精神商品可謂既佳又多矣,物質方面的商品在早市上也是可與之平分秋色的,像在早市上批發零售的溫州漆器鋪,自東京到臨安,始終在早市上都穩穩占有一個位置,這顯然是由於漆器有着非常好的銷路的緣故。
1959年,淮安出土的北宋紹聖元年(1094)楊氏墓葬中有七十餘件漆器,如八棱形漆盒、葵花瓣漆碟、漆碗、漆盤、漆鉢,其中就有“溫州□傢造”、“杭州鬍傢造”等黑書銘記。杭州出土的宋代漆碗、漆盤,也都在外口下朱書“壬午臨安府符傢真實上牢”的銘文,於此可以得出這樣一個結論:東京、臨安早市上批發零售出去的溫州漆器是很多的,這是由於市民階層生活需要所形成的,也是與溫州漆器的製造精美分不開的。高濂在《遵生八箋》中為此贊嘆宋代漆器道:刀法之工,雕鏤之巧,儼若畫圖。這道出了宋代城市早市上的漆器鋪歷久不衰的一個原因。
的確,任何一種商品倘若沒有精美的外觀是很難打動顧客的,而這一點在宋代城市商品買賣中是特別講究的,每一種商品都是竭力美化,衹求吸引市民購買。這就使人想到宋代城市早市上那種特殊的叫賣時的吟唱——
在描寫宋代城市生活的作傢的筆下,外地到臨安來的人,見到頂盤挑架、遍路歌叫的商販,無不認為稀奇。這又使人想起英國著名作傢阿狄生所寫《倫敦的叫賣聲》中的一段話:
初來乍到的外國人或者外地鄉紳,最感到吃驚的莫過於倫敦的叫賣聲了。我那位好朋友羅傑爵士常說,他剛到京城第一周裏,腦子裏裝的全是這些聲音,揮之不去,簡直連覺都睡不成。相反,威爾·亨尼康卻把這些聲音稱為“鳥喧華枝”,說是這比什麽雲雀、夜鶯,連同田野、樹林裏的天籟加在一起還要好聽呢。
兩相比較,何其神似!不過阿狄生所寫的是18世紀的倫敦叫賣聲,這顯然比11世紀的宋代城市早市上的吟唱水平要遜色得多。這種歷史的巧合,標示出了宋代城市發展遠遠領先於西方城市的發展。從宋代城市早市上叫賣商品的吟唱,我們難道感受不到宋代城市早市商品發展的程度嗎?更不要說宋代市民是將早市上的叫賣聲,當成一種藝術景緻來欣賞的,這遠比18世紀倫敦關於叫賣應不應該和如何去叫賣的爭論先進得多,文明得多。據宋代《事物紀原》說:出賣商品的吟唱“必有聲韻,其吟哦俱不同”。以此我們可以去觀察四月東京早市上的賣花吟唱:
牡丹、芍藥、棣棠、木香種種上市,賣花者以馬頭竹籃鋪排,歌叫之聲,清奇可聽,晴簾靜院,曉幕高樓,宿酒未醒,好夢初覺,聞之莫不新愁易感,幽恨懸生,最一時之佳況。
唐五代《賣花聲》麯調,為雙調,平聲韻,前後片各五句,共54字。北宋的張舜民曾以《賣花聲》麯調創作過兩首詞,這個麯調很有可能與宋代城市早市上的賣花吟唱接近。換言之,《賣花聲》詞至少在體製予賣花吟唱以很大影響。現無《賣花聲》的音韻詞調流傳下來,但從孟元老傳神的刻畫中,已經可以領略到宋代城市早市上這種賣花吟唱的獨特魅力了。而且孟元老在描寫東京“天曉諸人入市”時,曾用“吟叫百端”來形容東京早市上的吟唱景象,這種景象一定是十分熱鬧而又十分生動,所以到元代,有人寫了一出《逞風流王煥百花亭》,專用大段篇幅來記述宋代城市早市上水果商販的吟唱,足見當時商販為推銷商品而吟唱不絶已是早市上不可缺少的一景。
宋代城市又一個深夜。
一陣又一陣,一段又一段,從酒樓、茶館伎藝人指下口中傳來的作樂聲,市民的歡笑聲,絲竹管弦之調,暢懷痛飲之音,傳入深宮,傳到仁宗的耳畔。仁宗不禁問宮人:這是何處作樂?當宮人告訴他說這是民間酒樓作樂,仁宗不由感嘆起自己在宮中冷冷清清,羨慕起高墻外面的夜市生活來了……
這是出自《北窗炙錄》的記敘,如果將這條史料放在整個古代城市生活史中去考察,就會發現這條史料是很珍貴,很有用的。因為皇帝羨慕城市夜生活,在宋代以前還未有過這樣的記錄,在宋代以後也不多見。這條史料所透露出的信息可以說是劃時代的,那就是在宋代城市裏,傳統的坊市已經崩潰,為商品交換開創新路,顯示着充沛生機的夜市生活,尤其是那素以清心寡欲自我標榜的仁宗也都産生歆羨之情的文化夜市,成為歷史趨勢的最鮮明的標志……
根據史傢的研究,中國古代城市最早的夜市出現在唐代的中晚期,其依據是當時的一些文人的詩作裏,出現過這樣的句子:
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
水門嚮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傢。
類似這樣的描寫,還可以搜羅出一些來,但數量不會太多。依筆者之見,這種夜市即使有,也是極其有限度的,因為唐政府有規定:城、坊、市門必須在日頭一落就關閉,城市裏面普遍夜禁,連燃燭張燈也有限製,若有違犯,要受到處罰。或者說,唐代的夜市衹出現在少數的商業繁盛區,而且多限於供達官豪吏縱情聲色的場所。它與宋代城市那種真正屬於市民自己的夜市,無論是在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每逢夜幕降臨,宋代城市又騰起一片片比白天還要喧囂的聲浪。這時,如果徜徉於夜色中的城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除了看不到奔馳的汽車,聽不見機器的轟鳴,人們恍如走入現代社會一樣——
一叢叢市民聚集在瓦捨勾欄裏,興致盎然地觀看一出由書會才人新編的《宦門子弟錯立身》雜劇。
一塊塊空地被比賽風箏、輪車、藥綫的少年們占滿,他們仰望夜空,欣賞着有史以來的對火藥的和平利用。
一爿爿鋪面敞開窗,打開門,像《清明上河圖》所繪的那樣,商品密佈,幹淨整齊,經營者嚮顧客獻上殷勤的微笑。
一行行團行、店肆,像春天的花朵,一齊競相開放,誰也不甘落後,那邊廂叫賣像黃鸝唱着歌兒,這邊廂的糖行又送來濃香。
一排排石質塌房,居水中央,將各地客旅寄藏的貨物收納於懷,為建設夜間防火、防盜的貨棧作出了示範。
一隊隊太平車,從城中出發,乘着夜色,緩慢而又穩健地走嚮汴河堤、浙江岸,為明日遠航的船衹送去貨物。
一條條水渠,流淌淙淙,清澈而又動聽,穿城入槽,四方貫通,夜間加工麥面、茶葉的水磨之聲在空中回響。
一扇扇被燈火照亮的作坊紙窗,將織工的精細,鐵工的辛勞,藥工的專註,印工的細緻……像剪影一樣,一一映現。
一簇簇果子,在攤床上爭芳鬥豔,在燭光下別是一番顔色,使最挑剔的市民也禁不住止步看上一眼。
一桿桿燈籠,像群群飛散的流螢,引着市民去馬行街,去蔣檢閱園圃,去一處處“勝地”,賞玩那裏的夜景。
宋代城市的夜市,對市民來說,是一杯暢懷的瓊漿,舒心極了,在這裏,聽不到官吏的呵斥,看不見怒馬甲胄的將軍,尋不着拖朱曳紫的宰相樞密……這是因為像張衡《西京賦》所說的“方軌十二,街衢相經;廛裏端直,甍宇齊平”的城市格局已不復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隨街設坊、面市建屋的生動的新風格。道路已打通,街區不封閉,市民可以像魚遊春水一樣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在夜市上漫步、吵鬧、打情駡俏,逐神怪於“露臺”下,迎“社火”於街道上……
宋代市民的夜市生活較之前代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以人們經常提起“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這一夜市現象,還被小說傢予以剪裁,寫成了話本《鬧樊樓多情周勝仙》:死而復生的癡情女子周勝仙,在夜深之時,到燈火齊明的樊樓上去尋找開這樊樓酒店的範二郎。小說傢以“樊樓燈火”為創作背景,足見夜市生活在市民心目中不可或缺的位置。以東京馬行街夜市為例,這條街長達數十裏,街上遍布鋪席商店,還夾雜官員宅捨,從而形成坊巷市肆有機結合的新格局。尤其是這裏的夜市,要比東京著名的“州橋夜市”景象更加壯觀。
用孟元老的話來說,這裏的夜市“比州橋又盛百倍”,其繁華熱鬧可想而知,以至在馬行街的夜市上,車馬擁擠,人不能駐足。具有百餘萬人口的東京,大概會有上萬上十萬或更多的市民到這裏逛夜市。
時間好像在馬行街上突然令人驚奇地放慢了腳步,成群的市民,含着香糖,打着口哨,邊逛邊看,仔細品評,悠閑地打發這似白天一樣的光陰。在這條街上,有說不盡的奇麗,數不完的雅趣。僅馬行街北就有密密麻麻的醫藥鋪:金紫醫官藥鋪、杜金鈎傢、曹傢獨勝藥丸子、柏郎中的兒科、任傢的産科……這些店鋪均打出獨具特色的商標招牌,或用形象,或用實物,就像饒州城市售風藥的高姓市民用手執叉鈎、牽一黑漆木豬的形象以為標記一樣。
這些藥鋪不僅僅能嚮市民提供周到服務,且有不小的觀賞性。如那傢賣口齒咽喉藥的,竟在鋪面裝飾了宋代最著名的李成的山水畫,這顯然是由於李成的山水畫享有“神品”的美譽。時人這樣評論李成:“凡煙雲變滅,水石幽閑,樹木蕭森,山川險易,莫不麯盡其妙。”所以連皇太後也爭購李成的畫,貼成屏風,讓皇帝來玩賞。藥鋪也裝飾上李成的山水畫,這無疑會擡高這傢藥鋪的品位。不用說,到這傢藥鋪觀看李成畫的市民,不在少數,反正在馬行街的夜市上什麽都可以看清。因為那又明又亮的燈火,足可以照天,可以將長達數十裏的馬行街輝映得如同白晝一般!即使夏日,整個天下都苦於蚊蚋,可是蚊蚋由於惡油,卻在馬行街的夜市上絶了跡!
怪不得大文豪蘇軾滿懷感慨地寫道:“蠶市光陰非故國,馬行燈火記當年。”此中流露出多麽深的對馬行街夜市的懷念啊。這是因為馬行街上的夜市是以服務性行業為勝的,以蘇軾的身份,他當然可以在這裏尋找到上乘的服務。由此而推及其他市民,無論是何等身份,出於什麽緣故,處於什麽樣的位置,衹要需要,衹要付出酬勞,都可以在夜市上找到適合自己情趣和嗜好的消遣方式,這是宋代城市夜市一個最為顯著的特點。如北山子茶坊,內建一“仙洞”,一“仙橋”,吸引得仕女結伴來此夜遊吃茶。又如有一官吏深夜回傢,礙於路遠,便到市橋賃得一馬;此時已是二更,但賃馬者服務極為周到,牽馬送至傢門。還如許多提瓶賣茶的小販,為了等待深夜才能歸來的官府衙門人員,竟整個夜晚在市場上守候着。這就形成了東京熱鬧之處,夜市通曉不絶的景象。即使尋常四梢遠靜去處,鼕月雖大風雪或陰雨,也有這種服務性夜市。
還有另一種單純的出售商品的夜市,如從黃昏就開始的東京潘樓大街夜市,長達數坊之地,集中賣頭面、冠梳、領抹、珍玩、動使之類的商品,持續時間最長。尤其七夕節時,儘管潘樓所賣“乞巧物”,“偽物逾百種,爛漫侵數坊”,可是市民仍蜂擁而至,竟使車馬不能通行,人進去就出不來。
到潘樓夜市的市民不一定都買得起價錢昂貴的“乞巧物”,像那可值一囊珠子的“泥孩兒”,就鮮有人敢問津。他們主要是來觀賞,鬧騰到深夜散去,纔算盡興。這就是畫史上真正開始以“狀京城市肆車馬”為題材的生活基礎,是繼宋代燕文貴畫《七夕夜市圖》後衆多此類畫作的源流。據此也不難想見這種季節性文化夜市是多麽的使人眷戀和嚮往了。
這就使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以與服務性商業性的夜市相媲美的文化夜市的景象,它是一種由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帶來的較為獨特的現象——
“夜行山步鼓鼕鼕,小市優場炬火紅。”陸遊所描述的小文化夜市在當時已屢見不鮮,像南宋後期嘉興府的烏青鎮上,竟也有幾處像模像樣的文化夜市,如有八間樓的八仙店南瓦子,鼓樂歌笑至夜深三更纔罷……文化夜市的出現,不單單賦予宋代城市市場以新的內容,同時也給宋代城市的文化,即主要是不斷壯大的市民階層的娛樂性文化,吹來一股強勁的新風。這在大城市中尤為突出,現僅就臨安夜色中的市場擷取幾個片斷,來感受一下文化夜市搖曳婀娜的多彩風姿——
在中瓦前,有那麽一位上了年紀的“點茶婆婆”,頭上戴着三朵花,老相卻偏要扮個俏容,使逛夜市的市民無不發出笑聲。可是她高門大嗓叫賣香茶異物,則是有板有眼,錯落有緻,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種伎藝表演。這種吟唱,本是在勾欄瓦捨中唱令麯小調、縱弄宮調的“嘌唱”的一種轉化,因為臨安市井裏的諸色歌吟賣物之聲,就是采合宮調而成的,和“嘌唱”有異麯同工之妙。況且,這位老婆婆,也是受過伎藝訓練的。因為《都城紀勝》說過:不上鼓面的“嘌唱”,“衹敲盞者,謂之打拍”。這位點茶婆婆,就是一面唱,一面敲盞,掇頭兒拍板,這表明了她對“嘌唱”的熟練,說她是賣茶湯,不如說她賣“嘌唱”來招顧客為合適。
這種一身二任,將自己的販賣加以伎藝表演的賣茶婆婆,在臨安夜市上不乏其人,可以說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如那一邊唱着麯一邊賣糖的洪進,白發老頭看箭射鬧盤賣糖,等等,統可稱之為“商業伎藝化”。
不應否認這種現象的文化品味,但它畢竟還是與出售商品有關。可是那種較為純粹的精神産品呢?卻也商業化了,像夜市上數量頗多的算卦攤。本來算卦先生的形象是方正的,開個卦肆,也要像宋話本《三現身包竜圖斷案》所寫:“用金紙糊着一把太阿寶劍,底下一個招兒,寫道:‘斬天下無學同聲’。”可是在臨安的夜市上,算卦先生卻不是這個樣子,打出的招牌就十分花俏,如中瓦子浮鋪的“西山神女”,新街融和坊的“桃花三月放”等。以“五星”自譽的就有:玉壺五星、草窗五星、瀋南天五星、野巷五星……
卦肆取稀奇古怪的名字,其目的是一目瞭然的,就是為了招引更多的顧客。有的算卦先生甚至高唱出了“時運來時,買莊田,娶老婆”的調子,特別是在年夜市上,在禦街兩旁的三百多位術士,竟抱着燈“應市”:有的是屏風燈,有的是畫燈,有的是故事人物燈,有的是傀儡神鬼燈……精通《周易》,善辨六壬的算卦先生,竟以多種多樣的燈為標示。儘管有時逢年節的因素,但這主要是投入商業競爭的一種手段,或可稱之為“伎藝商業化”。
據洪邁記敘:居臨安中瓦的算卦先生夏巨源,算一卦可得500錢。有這樣高的報酬,我們也就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麽一條禦街兩旁就能集中三百多名算卦先生了。如此之多的人集中一處,算卦先生當然要為突出自身特色而求新立異了。
像有的算卦先生就常穿道服,標榜為“鐵掃帚”,這就吸引了許多出賣勞力的下層市民找他算卦。這種將伎藝商業化的做法,在夜市上已形成了非常普遍的現象,如五間樓前坐鋪的“賣酸文”的李濟——
李濟,史書並無記載,但能以賣“酸文”討生活,定是身手不凡者。所謂“酸文”,有兩個層面的意思:
一是依其機敏智慧,針砭時弊,製造笑料,以文字的樣式出售給市民,鬻錢以糊口,如元雜劇《青衫淚》中所說:做“一個酸溜溜的賣詩才”。
二是可以引申為一種專以滑稽、諷刺取悅於人的伎藝樣式。像宋雜劇絹畫《眼藥酸》,圖中有一演員,身前身後挂有成串的眼睛球,冠兩側亦各嵌一眼睛球,冠前尚挑一眼睛球,身挎一長方形袋囊上亦繪有一大眼睛球。
聯繫李嵩《貨郎圖》所繪玩具擔上,即插有幾個類似的眼睛球,依此推之,眼睛球為宋代城市一種較為常見的玩具,也就是說以它標明為酸,為調笑。在雜劇裏以酸為調笑對象的劇目很多即可證明。將酸文賣出,這反映出了宋代夜市上已有大量的這樣供求雙方,一方是有知識的人,根據市民口味,編寫文章出售;一方是具有一定文化欣賞水平的市民,喜歡聽到看到或得到酸文或類似酸文這樣的娛情作品。
宋代城市中有不少這樣的事例可以證明夜市上賣酸文和買酸文是怎樣進行的——
據《夷堅志》載,在東京就有秀纔以賣詩為生,市民出題目讓詩人作詩,而且非要他以“浪花”為題作絶句,以紅字為韻,這秀纔作不好,便嚮市民推薦南熏門外的王學士,王按市民要求欣然提筆寫道:
一江秋水浸寒空,漁笛無端弄晚風。
萬裏波心誰折得?夕陽影裏碎殘紅。
市民們無不為王學士的才思敏捷而折服。還有南宋的仇萬頃就曾這樣立牌賣過詩,每首標價30文,停筆磨墨罰錢15文。一富傢做棺材,要求仇以此作詩,仇疾書道:
梓人斫削象紋衫,作就神仙換骨函。
儲嚮明窗三百日,這回抽出心也甘。
又有一位婦人以白扇為題,仇剛要舉筆,婦人要求以紅字為韻,仇不加思索寫出了:
常在佳人掌握中,靜待明月動時風。
有時半掩佯羞面,微露胭脂一點紅。
還有一婦人以蘆雁箋紙求詩,仇即以紙為題寫道:
六七葉蘆秋水裏,兩三個雁夕陽邊。
青天萬裏渾無礙,衝破寒塘一抹煙。
一婦女剛刺綉,以針為題,以羹字為韻,來嚮仇買詩,仇遂書云:
一寸鋼針鐵製成,綺羅叢裏度平生。
若教稚子敲成釣,釣得鮮魚便作羹。
以上可見,賣詩極需敏銳才情,非長期磨練才能做到,而且較難的是,賣詩者要根據不同職業、不同性別、不同需要的市民作詩,這就需要有廣博的知識,熟悉市民階層生活,才能應付自如。
至於賣酸文者,難度就更大了,他不但要根據隨時發生的事情,加以藝術生發,頃刻之時,捏合而成,而且還要有詼諧調侃摻滲其間,使市民心甘情願掏錢來聽、來看、來買,倘不具備這一點,便無法在夜市上生存。這就如同夜市上畫山水扇子的張人一樣,畫扇雖是一種繪畫藝術,但必須按照市場經濟運作的程序進行,衹有這樣,才能使賣買雙方都活躍起來。值得肯定的是,臨安夜市很好地使伎藝商業化了……夜色中李濟賣酸文、張人畫扇子等獲得了良性的發展,裝點得臨安文化夜市分外紅火,以至使一些剛剛從考場出來的舉子,都不顧疲倦,相率遊逛這文化夜市。為了應付類似這樣有閑情逸緻的人,許多商傢則徹夜營業——
錢塘門外的豐樂樓,有時將近二更,還有大船停泊靠岸,服飾鮮麗的貴公子,挾十幾個姬妾,登樓狂歡,歌童舞女,伴唱伴舞,一時間,喧沸的絲管弦樂,傳遍西湖上空,使人忘記了這是深夜……
在那大街上還有許多四處遊動裝有茶湯的車擔,賣茶湯的小販,其用意是想以此方便奔走纍了、唇幹舌燥的市民,讓他們呷一口香茶,飲一碗甜湯,提神爽氣,以繼續去那有“夜場”的勾欄瓦捨遊玩。一切都那麽充滿了文化情調,但又不失其商業性,二者有機結合,水乳交融,從而寫就了中國古代城市夜市最具光彩的篇章。
一陣又一陣,一段又一段,從酒樓、茶館伎藝人指下口中傳來的作樂聲,市民的歡笑聲,絲竹管弦之調,暢懷痛飲之音,傳入深宮,傳到仁宗的耳畔。仁宗不禁問宮人:這是何處作樂?當宮人告訴他說這是民間酒樓作樂,仁宗不由感嘆起自己在宮中冷冷清清,羨慕起高墻外面的夜市生活來了……
這是出自《北窗炙錄》的記敘,如果將這條史料放在整個古代城市生活史中去考察,就會發現這條史料是很珍貴,很有用的。因為皇帝羨慕城市夜生活,在宋代以前還未有過這樣的記錄,在宋代以後也不多見。這條史料所透露出的信息可以說是劃時代的,那就是在宋代城市裏,傳統的坊市已經崩潰,為商品交換開創新路,顯示着充沛生機的夜市生活,尤其是那素以清心寡欲自我標榜的仁宗也都産生歆羨之情的文化夜市,成為歷史趨勢的最鮮明的標志……
根據史傢的研究,中國古代城市最早的夜市出現在唐代的中晚期,其依據是當時的一些文人的詩作裏,出現過這樣的句子:
夜市千燈照碧雲,高樓紅袖客紛紛。
水門嚮晚茶商鬧,橋市通宵酒客行。
煙籠寒水月籠沙,夜泊秦淮近酒傢。
類似這樣的描寫,還可以搜羅出一些來,但數量不會太多。依筆者之見,這種夜市即使有,也是極其有限度的,因為唐政府有規定:城、坊、市門必須在日頭一落就關閉,城市裏面普遍夜禁,連燃燭張燈也有限製,若有違犯,要受到處罰。或者說,唐代的夜市衹出現在少數的商業繁盛區,而且多限於供達官豪吏縱情聲色的場所。它與宋代城市那種真正屬於市民自己的夜市,無論是在深度上還是廣度上,都是不可同日而語的。每逢夜幕降臨,宋代城市又騰起一片片比白天還要喧囂的聲浪。這時,如果徜徉於夜色中的城市,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除了看不到奔馳的汽車,聽不見機器的轟鳴,人們恍如走入現代社會一樣——
一叢叢市民聚集在瓦捨勾欄裏,興致盎然地觀看一出由書會才人新編的《宦門子弟錯立身》雜劇。
一塊塊空地被比賽風箏、輪車、藥綫的少年們占滿,他們仰望夜空,欣賞着有史以來的對火藥的和平利用。
一爿爿鋪面敞開窗,打開門,像《清明上河圖》所繪的那樣,商品密佈,幹淨整齊,經營者嚮顧客獻上殷勤的微笑。
一行行團行、店肆,像春天的花朵,一齊競相開放,誰也不甘落後,那邊廂叫賣像黃鸝唱着歌兒,這邊廂的糖行又送來濃香。
一排排石質塌房,居水中央,將各地客旅寄藏的貨物收納於懷,為建設夜間防火、防盜的貨棧作出了示範。
一隊隊太平車,從城中出發,乘着夜色,緩慢而又穩健地走嚮汴河堤、浙江岸,為明日遠航的船衹送去貨物。
一條條水渠,流淌淙淙,清澈而又動聽,穿城入槽,四方貫通,夜間加工麥面、茶葉的水磨之聲在空中回響。
一扇扇被燈火照亮的作坊紙窗,將織工的精細,鐵工的辛勞,藥工的專註,印工的細緻……像剪影一樣,一一映現。
一簇簇果子,在攤床上爭芳鬥豔,在燭光下別是一番顔色,使最挑剔的市民也禁不住止步看上一眼。
一桿桿燈籠,像群群飛散的流螢,引着市民去馬行街,去蔣檢閱園圃,去一處處“勝地”,賞玩那裏的夜景。
宋代城市的夜市,對市民來說,是一杯暢懷的瓊漿,舒心極了,在這裏,聽不到官吏的呵斥,看不見怒馬甲胄的將軍,尋不着拖朱曳紫的宰相樞密……這是因為像張衡《西京賦》所說的“方軌十二,街衢相經;廛裏端直,甍宇齊平”的城市格局已不復存在了,代之而起的是隨街設坊、面市建屋的生動的新風格。道路已打通,街區不封閉,市民可以像魚遊春水一樣無拘無束、自由自在地在夜市上漫步、吵鬧、打情駡俏,逐神怪於“露臺”下,迎“社火”於街道上……
宋代市民的夜市生活較之前代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以人們經常提起“憶得少年多樂事,夜深燈火上樊樓”。這一夜市現象,還被小說傢予以剪裁,寫成了話本《鬧樊樓多情周勝仙》:死而復生的癡情女子周勝仙,在夜深之時,到燈火齊明的樊樓上去尋找開這樊樓酒店的範二郎。小說傢以“樊樓燈火”為創作背景,足見夜市生活在市民心目中不可或缺的位置。以東京馬行街夜市為例,這條街長達數十裏,街上遍布鋪席商店,還夾雜官員宅捨,從而形成坊巷市肆有機結合的新格局。尤其是這裏的夜市,要比東京著名的“州橋夜市”景象更加壯觀。
用孟元老的話來說,這裏的夜市“比州橋又盛百倍”,其繁華熱鬧可想而知,以至在馬行街的夜市上,車馬擁擠,人不能駐足。具有百餘萬人口的東京,大概會有上萬上十萬或更多的市民到這裏逛夜市。
時間好像在馬行街上突然令人驚奇地放慢了腳步,成群的市民,含着香糖,打着口哨,邊逛邊看,仔細品評,悠閑地打發這似白天一樣的光陰。在這條街上,有說不盡的奇麗,數不完的雅趣。僅馬行街北就有密密麻麻的醫藥鋪:金紫醫官藥鋪、杜金鈎傢、曹傢獨勝藥丸子、柏郎中的兒科、任傢的産科……這些店鋪均打出獨具特色的商標招牌,或用形象,或用實物,就像饒州城市售風藥的高姓市民用手執叉鈎、牽一黑漆木豬的形象以為標記一樣。
這些藥鋪不僅僅能嚮市民提供周到服務,且有不小的觀賞性。如那傢賣口齒咽喉藥的,竟在鋪面裝飾了宋代最著名的李成的山水畫,這顯然是由於李成的山水畫享有“神品”的美譽。時人這樣評論李成:“凡煙雲變滅,水石幽閑,樹木蕭森,山川險易,莫不麯盡其妙。”所以連皇太後也爭購李成的畫,貼成屏風,讓皇帝來玩賞。藥鋪也裝飾上李成的山水畫,這無疑會擡高這傢藥鋪的品位。不用說,到這傢藥鋪觀看李成畫的市民,不在少數,反正在馬行街的夜市上什麽都可以看清。因為那又明又亮的燈火,足可以照天,可以將長達數十裏的馬行街輝映得如同白晝一般!即使夏日,整個天下都苦於蚊蚋,可是蚊蚋由於惡油,卻在馬行街的夜市上絶了跡!
怪不得大文豪蘇軾滿懷感慨地寫道:“蠶市光陰非故國,馬行燈火記當年。”此中流露出多麽深的對馬行街夜市的懷念啊。這是因為馬行街上的夜市是以服務性行業為勝的,以蘇軾的身份,他當然可以在這裏尋找到上乘的服務。由此而推及其他市民,無論是何等身份,出於什麽緣故,處於什麽樣的位置,衹要需要,衹要付出酬勞,都可以在夜市上找到適合自己情趣和嗜好的消遣方式,這是宋代城市夜市一個最為顯著的特點。如北山子茶坊,內建一“仙洞”,一“仙橋”,吸引得仕女結伴來此夜遊吃茶。又如有一官吏深夜回傢,礙於路遠,便到市橋賃得一馬;此時已是二更,但賃馬者服務極為周到,牽馬送至傢門。還如許多提瓶賣茶的小販,為了等待深夜才能歸來的官府衙門人員,竟整個夜晚在市場上守候着。這就形成了東京熱鬧之處,夜市通曉不絶的景象。即使尋常四梢遠靜去處,鼕月雖大風雪或陰雨,也有這種服務性夜市。
還有另一種單純的出售商品的夜市,如從黃昏就開始的東京潘樓大街夜市,長達數坊之地,集中賣頭面、冠梳、領抹、珍玩、動使之類的商品,持續時間最長。尤其七夕節時,儘管潘樓所賣“乞巧物”,“偽物逾百種,爛漫侵數坊”,可是市民仍蜂擁而至,竟使車馬不能通行,人進去就出不來。
到潘樓夜市的市民不一定都買得起價錢昂貴的“乞巧物”,像那可值一囊珠子的“泥孩兒”,就鮮有人敢問津。他們主要是來觀賞,鬧騰到深夜散去,纔算盡興。這就是畫史上真正開始以“狀京城市肆車馬”為題材的生活基礎,是繼宋代燕文貴畫《七夕夜市圖》後衆多此類畫作的源流。據此也不難想見這種季節性文化夜市是多麽的使人眷戀和嚮往了。
這就使我們看到了另一種可以與服務性商業性的夜市相媲美的文化夜市的景象,它是一種由高度發達的商品經濟帶來的較為獨特的現象——
“夜行山步鼓鼕鼕,小市優場炬火紅。”陸遊所描述的小文化夜市在當時已屢見不鮮,像南宋後期嘉興府的烏青鎮上,竟也有幾處像模像樣的文化夜市,如有八間樓的八仙店南瓦子,鼓樂歌笑至夜深三更纔罷……文化夜市的出現,不單單賦予宋代城市市場以新的內容,同時也給宋代城市的文化,即主要是不斷壯大的市民階層的娛樂性文化,吹來一股強勁的新風。這在大城市中尤為突出,現僅就臨安夜色中的市場擷取幾個片斷,來感受一下文化夜市搖曳婀娜的多彩風姿——
在中瓦前,有那麽一位上了年紀的“點茶婆婆”,頭上戴着三朵花,老相卻偏要扮個俏容,使逛夜市的市民無不發出笑聲。可是她高門大嗓叫賣香茶異物,則是有板有眼,錯落有緻,完全可以稱得上是一種伎藝表演。這種吟唱,本是在勾欄瓦捨中唱令麯小調、縱弄宮調的“嘌唱”的一種轉化,因為臨安市井裏的諸色歌吟賣物之聲,就是采合宮調而成的,和“嘌唱”有異麯同工之妙。況且,這位老婆婆,也是受過伎藝訓練的。因為《都城紀勝》說過:不上鼓面的“嘌唱”,“衹敲盞者,謂之打拍”。這位點茶婆婆,就是一面唱,一面敲盞,掇頭兒拍板,這表明了她對“嘌唱”的熟練,說她是賣茶湯,不如說她賣“嘌唱”來招顧客為合適。
這種一身二任,將自己的販賣加以伎藝表演的賣茶婆婆,在臨安夜市上不乏其人,可以說是一種普遍的現象,如那一邊唱着麯一邊賣糖的洪進,白發老頭看箭射鬧盤賣糖,等等,統可稱之為“商業伎藝化”。
不應否認這種現象的文化品味,但它畢竟還是與出售商品有關。可是那種較為純粹的精神産品呢?卻也商業化了,像夜市上數量頗多的算卦攤。本來算卦先生的形象是方正的,開個卦肆,也要像宋話本《三現身包竜圖斷案》所寫:“用金紙糊着一把太阿寶劍,底下一個招兒,寫道:‘斬天下無學同聲’。”可是在臨安的夜市上,算卦先生卻不是這個樣子,打出的招牌就十分花俏,如中瓦子浮鋪的“西山神女”,新街融和坊的“桃花三月放”等。以“五星”自譽的就有:玉壺五星、草窗五星、瀋南天五星、野巷五星……
卦肆取稀奇古怪的名字,其目的是一目瞭然的,就是為了招引更多的顧客。有的算卦先生甚至高唱出了“時運來時,買莊田,娶老婆”的調子,特別是在年夜市上,在禦街兩旁的三百多位術士,竟抱着燈“應市”:有的是屏風燈,有的是畫燈,有的是故事人物燈,有的是傀儡神鬼燈……精通《周易》,善辨六壬的算卦先生,竟以多種多樣的燈為標示。儘管有時逢年節的因素,但這主要是投入商業競爭的一種手段,或可稱之為“伎藝商業化”。
據洪邁記敘:居臨安中瓦的算卦先生夏巨源,算一卦可得500錢。有這樣高的報酬,我們也就比較容易理解為什麽一條禦街兩旁就能集中三百多名算卦先生了。如此之多的人集中一處,算卦先生當然要為突出自身特色而求新立異了。
像有的算卦先生就常穿道服,標榜為“鐵掃帚”,這就吸引了許多出賣勞力的下層市民找他算卦。這種將伎藝商業化的做法,在夜市上已形成了非常普遍的現象,如五間樓前坐鋪的“賣酸文”的李濟——
李濟,史書並無記載,但能以賣“酸文”討生活,定是身手不凡者。所謂“酸文”,有兩個層面的意思:
一是依其機敏智慧,針砭時弊,製造笑料,以文字的樣式出售給市民,鬻錢以糊口,如元雜劇《青衫淚》中所說:做“一個酸溜溜的賣詩才”。
二是可以引申為一種專以滑稽、諷刺取悅於人的伎藝樣式。像宋雜劇絹畫《眼藥酸》,圖中有一演員,身前身後挂有成串的眼睛球,冠兩側亦各嵌一眼睛球,冠前尚挑一眼睛球,身挎一長方形袋囊上亦繪有一大眼睛球。
聯繫李嵩《貨郎圖》所繪玩具擔上,即插有幾個類似的眼睛球,依此推之,眼睛球為宋代城市一種較為常見的玩具,也就是說以它標明為酸,為調笑。在雜劇裏以酸為調笑對象的劇目很多即可證明。將酸文賣出,這反映出了宋代夜市上已有大量的這樣供求雙方,一方是有知識的人,根據市民口味,編寫文章出售;一方是具有一定文化欣賞水平的市民,喜歡聽到看到或得到酸文或類似酸文這樣的娛情作品。
宋代城市中有不少這樣的事例可以證明夜市上賣酸文和買酸文是怎樣進行的——
據《夷堅志》載,在東京就有秀纔以賣詩為生,市民出題目讓詩人作詩,而且非要他以“浪花”為題作絶句,以紅字為韻,這秀纔作不好,便嚮市民推薦南熏門外的王學士,王按市民要求欣然提筆寫道:
一江秋水浸寒空,漁笛無端弄晚風。
萬裏波心誰折得?夕陽影裏碎殘紅。
市民們無不為王學士的才思敏捷而折服。還有南宋的仇萬頃就曾這樣立牌賣過詩,每首標價30文,停筆磨墨罰錢15文。一富傢做棺材,要求仇以此作詩,仇疾書道:
梓人斫削象紋衫,作就神仙換骨函。
儲嚮明窗三百日,這回抽出心也甘。
又有一位婦人以白扇為題,仇剛要舉筆,婦人要求以紅字為韻,仇不加思索寫出了:
常在佳人掌握中,靜待明月動時風。
有時半掩佯羞面,微露胭脂一點紅。
還有一婦人以蘆雁箋紙求詩,仇即以紙為題寫道:
六七葉蘆秋水裏,兩三個雁夕陽邊。
青天萬裏渾無礙,衝破寒塘一抹煙。
一婦女剛刺綉,以針為題,以羹字為韻,來嚮仇買詩,仇遂書云:
一寸鋼針鐵製成,綺羅叢裏度平生。
若教稚子敲成釣,釣得鮮魚便作羹。
以上可見,賣詩極需敏銳才情,非長期磨練才能做到,而且較難的是,賣詩者要根據不同職業、不同性別、不同需要的市民作詩,這就需要有廣博的知識,熟悉市民階層生活,才能應付自如。
至於賣酸文者,難度就更大了,他不但要根據隨時發生的事情,加以藝術生發,頃刻之時,捏合而成,而且還要有詼諧調侃摻滲其間,使市民心甘情願掏錢來聽、來看、來買,倘不具備這一點,便無法在夜市上生存。這就如同夜市上畫山水扇子的張人一樣,畫扇雖是一種繪畫藝術,但必須按照市場經濟運作的程序進行,衹有這樣,才能使賣買雙方都活躍起來。值得肯定的是,臨安夜市很好地使伎藝商業化了……夜色中李濟賣酸文、張人畫扇子等獲得了良性的發展,裝點得臨安文化夜市分外紅火,以至使一些剛剛從考場出來的舉子,都不顧疲倦,相率遊逛這文化夜市。為了應付類似這樣有閑情逸緻的人,許多商傢則徹夜營業——
錢塘門外的豐樂樓,有時將近二更,還有大船停泊靠岸,服飾鮮麗的貴公子,挾十幾個姬妾,登樓狂歡,歌童舞女,伴唱伴舞,一時間,喧沸的絲管弦樂,傳遍西湖上空,使人忘記了這是深夜……
在那大街上還有許多四處遊動裝有茶湯的車擔,賣茶湯的小販,其用意是想以此方便奔走纍了、唇幹舌燥的市民,讓他們呷一口香茶,飲一碗甜湯,提神爽氣,以繼續去那有“夜場”的勾欄瓦捨遊玩。一切都那麽充滿了文化情調,但又不失其商業性,二者有機結合,水乳交融,從而寫就了中國古代城市夜市最具光彩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