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 由《論語》出發研究哲學的人喜歡定標簽,像唯心論、唯物論、理性論、經驗論,是西方所常用的,而理學、道學、心學、實學,則是我們自己的發明。定了標簽之後,就可以品評一番,因為任何立場皆有所見,亦有所弊。其結果,好像除了受品評的當事人之外,天下人都知道他的立場有什麽優點缺點,應該如何擷長補短。
但事情恐怕沒有這麽容易。以儒傢為例,光是熟習經典,入乎其內,大概就需十年八年,等到融會貫通,可以出乎其外,就不是時間的問題,或許要看造化了。因此,筆者近年來探討儒傢思想,總是避免兩件事:一是藉用西方的概念及術語,二是凌空比較儒傢與其他學派。就“藉用”而言,我相信越是瞭解西方哲學的人會越謹慎,因為即使藉用得尚稱妥當,讀者也未必能夠分辨及受益。就“比較”而言,則易流於空泛,說些儒道互補或相互援引之類的話。
當然,我們一方面不應盲目崇拜儒傢,好像孔子與孟子已經發現了宇宙與人生的一切真理;另一方面則須時時參考自己的經驗,發揮理性的反省作用。然而,這兩方面之間有一個重大的環節,必須先加辨明,那就是經典。由經典自然衍生“詮釋”的問題。漢代以來的學者,甚至上推到孔子的及門弟子,就發生因為詮釋不同而各立派別的情形,孔子之後,“儒分為八”。如果配合後來的孟子,亦即由孔孟這兩個定點,也許可以畫出一條直綫,作為後人詮釋的依據。有了上述瞭解,我們不妨由孔子着手。
《論語》是一部格言錄,其中記載四百九十九段文字,多為孔子所言或與弟子、時人相互問答的話。這些文字不可等量齊觀,而至少應該區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是孔子個人的人生體悟,最富理趣,值得細加玩味。第二層是孔子與一流弟子的對話,智慧之光閃現,生動活潑,最具啓發性。第三層是孔子與平凡弟子及時人的對話,較為落實,對於我們往往切中要害。第四層則是某些弟子的個人心得,未必有什麽卓越見解。
區分之後,需要統合。關鍵思想是“人”。孔子對“人”有何看法?這個問題原是奧秘,亦是古今聖哲各顯才華的所在。環繞着“人”,由生到死,由潛能到實現,由求知到行動,由抉擇到價值,由命運到苦樂,這一切如何說得透徹明白?
每次展讀《論語》,皆有一些心得,久之亦想公諸同好。我想表達的是孔子的整體思想,但扣緊的則是具體的章句。章句若有疑難,不妨“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並訴諸理性的討論。
序二 聆聽最愉快的聲音
以做人處事來說,我們需要的知識並不多。但是,這些知識必須經由實踐與體會,才能展現智慧的魅力。《論語》共有二十篇內容,如果“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是真的,那麽“半篇《論語》可以護一生”也是有效的命題。關鍵在於:如何確實把握其中的道理?
但事情恐怕沒有這麽容易。以儒傢為例,光是熟習經典,入乎其內,大概就需十年八年,等到融會貫通,可以出乎其外,就不是時間的問題,或許要看造化了。因此,筆者近年來探討儒傢思想,總是避免兩件事:一是藉用西方的概念及術語,二是凌空比較儒傢與其他學派。就“藉用”而言,我相信越是瞭解西方哲學的人會越謹慎,因為即使藉用得尚稱妥當,讀者也未必能夠分辨及受益。就“比較”而言,則易流於空泛,說些儒道互補或相互援引之類的話。
當然,我們一方面不應盲目崇拜儒傢,好像孔子與孟子已經發現了宇宙與人生的一切真理;另一方面則須時時參考自己的經驗,發揮理性的反省作用。然而,這兩方面之間有一個重大的環節,必須先加辨明,那就是經典。由經典自然衍生“詮釋”的問題。漢代以來的學者,甚至上推到孔子的及門弟子,就發生因為詮釋不同而各立派別的情形,孔子之後,“儒分為八”。如果配合後來的孟子,亦即由孔孟這兩個定點,也許可以畫出一條直綫,作為後人詮釋的依據。有了上述瞭解,我們不妨由孔子着手。
《論語》是一部格言錄,其中記載四百九十九段文字,多為孔子所言或與弟子、時人相互問答的話。這些文字不可等量齊觀,而至少應該區分為四個層次。第一層是孔子個人的人生體悟,最富理趣,值得細加玩味。第二層是孔子與一流弟子的對話,智慧之光閃現,生動活潑,最具啓發性。第三層是孔子與平凡弟子及時人的對話,較為落實,對於我們往往切中要害。第四層則是某些弟子的個人心得,未必有什麽卓越見解。
區分之後,需要統合。關鍵思想是“人”。孔子對“人”有何看法?這個問題原是奧秘,亦是古今聖哲各顯才華的所在。環繞着“人”,由生到死,由潛能到實現,由求知到行動,由抉擇到價值,由命運到苦樂,這一切如何說得透徹明白?
每次展讀《論語》,皆有一些心得,久之亦想公諸同好。我想表達的是孔子的整體思想,但扣緊的則是具體的章句。章句若有疑難,不妨“大膽假設,小心求證”,並訴諸理性的討論。
序二 聆聽最愉快的聲音
以做人處事來說,我們需要的知識並不多。但是,這些知識必須經由實踐與體會,才能展現智慧的魅力。《論語》共有二十篇內容,如果“半部《論語》可以治天下”是真的,那麽“半篇《論語》可以護一生”也是有效的命題。關鍵在於:如何確實把握其中的道理?
兩千五百年前的材料,可以跨越時空差異與文字隔閡,顯示其中藴藏的觀念嗎?這些觀念在今天還有多少可行性與正確性呢?腦中存着現代思潮,言行披上孔子衣冠,難免顯得格格不入;若是倒過來,心中領悟孔子思想,外表順應現代生活,則會産生意料不到的效果。
一次,有人問柏拉圖:“世界上最愉快的聲音是什麽?”柏拉圖回答:真理。孔子兩度以“一以貫之”描述自己的思想,表示他對於“與人生相關之事”找到了統合的觀點,可以充分說明有關遭遇、命運、苦樂、生死、鬼神、信仰等題材,更可以歸結為“仁”這一個字,其中涵蓋了“人生應該何去何從”的意旨。譬如,他鼓勵及指點學生“行善”,原因除了善是自我與群體互動的良性循環之外,也涉及人性“嚮善”的理解;至於擇善而行的目標,則是為了止於“至善”,亦即孔子為自己所定的志嚮:“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若是忽略“吾道一以貫之”這個原則,《論語》的啓發性與說服力都將大打折扣。整部《論語》扼要言之,就是“真誠”二字。處於春秋亂世,禮壞樂崩,人間規範瓦解,不知將伊與鬍底。孔子之挑戰不衹在恢復禮樂,更在揭示其本源,亦即人性的基礎。人性是什麽?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真誠”出發,體察內心有着“安與不安”的狀態,就是“嚮善”力量存在的明證。
其次,由於“善”的界定是“自我與別人(可以推及天下人)之間,適當關係之實現”,因此行善的難點在於如何判斷此一適當關係,以求“擇善固執”。弟子嚮孔子請教“仁”的地方,無不出於類似的考量。儒傢重視學習,認為“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孔子自己也從“志於學”,經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階段,步步往上提升。
如果“善”的效應在於自我與人群的安頓,那麽孔子還有求真與求美的生命特色,並且他對“天”更有深刻的信仰與依賴,展示嚮着超越界開放的終極關懷。現代人強調全人教育,請求全方位的生命發展,試圖建構旁通統貫的價值與人生觀,都可以在《論語》中獲得指引。
過去二十年來,《論語》一直是我研究及教學的重點。
1999年《論語解讀》在臺灣出版。2006年該書在大陸錢裝書局出版。並且,近年來在臺灣我已在社會上升辦了若幹期《論語》講授班。所論述者,無不出於周全的思慮,並且可以付諸實踐。對孔子的思想,雖不能至,心嚮往之!2005年在臺灣出版《論語解讀》CD版(52張)。以期廣為流傳。身為華人,一生之中仔細讀一遍《論語》或聽一遍《論語》,纔不愧身為此一語文及此一文化的後裔。推崇孔子的上策,就是理解及實踐他的理想,願共勉之。(本文係傅佩榮教授寫給《論語》CD出版品的前言)第一輯 立志學習與人生成長學什麽 如何學 為何學
一次,有人問柏拉圖:“世界上最愉快的聲音是什麽?”柏拉圖回答:真理。孔子兩度以“一以貫之”描述自己的思想,表示他對於“與人生相關之事”找到了統合的觀點,可以充分說明有關遭遇、命運、苦樂、生死、鬼神、信仰等題材,更可以歸結為“仁”這一個字,其中涵蓋了“人生應該何去何從”的意旨。譬如,他鼓勵及指點學生“行善”,原因除了善是自我與群體互動的良性循環之外,也涉及人性“嚮善”的理解;至於擇善而行的目標,則是為了止於“至善”,亦即孔子為自己所定的志嚮:“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若是忽略“吾道一以貫之”這個原則,《論語》的啓發性與說服力都將大打折扣。整部《論語》扼要言之,就是“真誠”二字。處於春秋亂世,禮壞樂崩,人間規範瓦解,不知將伊與鬍底。孔子之挑戰不衹在恢復禮樂,更在揭示其本源,亦即人性的基礎。人性是什麽?回答這個問題,必須從“真誠”出發,體察內心有着“安與不安”的狀態,就是“嚮善”力量存在的明證。
其次,由於“善”的界定是“自我與別人(可以推及天下人)之間,適當關係之實現”,因此行善的難點在於如何判斷此一適當關係,以求“擇善固執”。弟子嚮孔子請教“仁”的地方,無不出於類似的考量。儒傢重視學習,認為“不學詩,無以言;不學禮,無以立”;孔子自己也從“志於學”,經過“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的階段,步步往上提升。
如果“善”的效應在於自我與人群的安頓,那麽孔子還有求真與求美的生命特色,並且他對“天”更有深刻的信仰與依賴,展示嚮着超越界開放的終極關懷。現代人強調全人教育,請求全方位的生命發展,試圖建構旁通統貫的價值與人生觀,都可以在《論語》中獲得指引。
過去二十年來,《論語》一直是我研究及教學的重點。
1999年《論語解讀》在臺灣出版。2006年該書在大陸錢裝書局出版。並且,近年來在臺灣我已在社會上升辦了若幹期《論語》講授班。所論述者,無不出於周全的思慮,並且可以付諸實踐。對孔子的思想,雖不能至,心嚮往之!2005年在臺灣出版《論語解讀》CD版(52張)。以期廣為流傳。身為華人,一生之中仔細讀一遍《論語》或聽一遍《論語》,纔不愧身為此一語文及此一文化的後裔。推崇孔子的上策,就是理解及實踐他的理想,願共勉之。(本文係傅佩榮教授寫給《論語》CD出版品的前言)第一輯 立志學習與人生成長學什麽 如何學 為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