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讲得,不仅是张爱玲地图,主要是张爱玲的一张生命的地图。我今天讲的主题那就是“花忆前生”,讲张爱玲不解的恋父情结,和她自恋的性格特征,以及和她作品之间的关系。花,就是这朵海上花:张爱玲;前生就是张爱玲在上海度过的前二十年她的重要经历。
我们知道,张爱玲最主要的作品是在23岁到25岁之间完成的,在以后她虽然不断地在书写,但是所有的文学成就,都比不上她这三年,她所有的写作,她的经验就是她前二十年:她的前生。她以后的书写,她的作品,只是在不断地咀嚼、涂抹,反复地利用她的这个前生。
所以我们现在来看一看张爱玲是如何在她的那个老房子里面,在上海孵育出她的恋父情结,以及她自恋的人格特征,并且这些自恋的人格特征,这些恋父情结是如何在她的作品当中,形成她的人物,形成她的情结,形成她苍凉的底色。
我们知道,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福克纳,他的一生就是生活在一个小镇上,他写作的全部源泉,也就是说他生命的原乡和他写作的原乡都是源自于这样一个小镇,而他的这个写作特点,和张爱玲特别相像。张爱玲她写作的原乡,她生命的原乡就是上海,甚至于可以说就是上海她居住过的老房子。她离开了上海,她离开了她曾经居住过的上海的这些老房子,她的生命好像是断了水一样。我们可以看到,她在美国是写过很多文章,但那些文章,都是她作品的稀薄影子,越写越淡了,因为她远离了上海,她的生命源被切断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张爱玲在上海,张爱玲在上海的老房子,不仅是张爱玲肉身的场所,并且也是她生命的一个场所,而对张爱玲来说,她完成她的这个写作的前生,这二十年,就是在她出生的那一栋老宅子里面完成的。我们一定要来见证一下这栋房子是如何孵化了张爱玲的恋父情结,以及她特殊的自恋的人格特征。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清末民初的房子,这栋老房子是李鸿章的产业,后来当李鸿章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张爱玲祖父的时候,这栋老房子便成了一份陪嫁,也就是说李鸿章在嫁女儿的时候,把这栋老宅作为陪嫁是嫁过来的。张爱玲出生在这一栋房子里面,并且也是在这一栋房子里面长大的。上海有很多老房子,由于资料的缺失,都已经缺少了言说的权利了,所以当我要找这栋老房子的时候,真的就是像考古一样的,一点一点地把它找出来,不过幸好找到了。这一张照片是我们爬到它对面的一栋四层楼的房子上面俯拍下来的,这是一个门头,我们从这栋房子里面,我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栋建筑的特点,就是说它虽然还是当时中国的那种石库门房子的结构,但是它的浮雕、包括它里面的花砖都已经引进了西方建筑的一些风格了。我在这栋老房子里面,在客厅的天花板上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铁钩子,我当时就在想,这个是不是以前腊肉、腊鸡挂在上面的。老一点的人就笑了,他说,淳子,你错了,这个钩子以前是上海没有电灯的时候,挂煤气灯的。这样一个很小的细节,就使我们知道了,这栋房子的历史。我查了一下历史,上海是在1881年7月的时候,开始有电灯的,那这栋老房子盖的时候还是用煤气灯的,所以这栋老房子至少它建造的日期是在1881年之前。这样一个钩子就让我算出了这栋老房子的年龄。当年李鸿章在上海搞洋务运动的时候,在租界、越界筑路的时候,他很有商业头脑,他买下了地块,所以日后,李鸿章他的商业投资的理念,就成了他的子孙后代享受的一个依据。
我走进这栋房子,于是有一种感觉,感觉张爱玲好像真的没有离开我们,她好像是一个导游,在引导我走,因为当你走进这栋老房子的时候,这栋老房子给你所有的感觉,都在张爱玲的许许多多的文章里面非常细致地出现过。
这栋房子现在是一个中专的夜校,白天是没有人的。我在大白天走进去,它的客厅如果不点灯的话,可以说真的是伸手不见五指,就像张爱玲在她的作品里面写的,这栋老房子黑的地方,暗的地方就有一种古墓的幽暗,而它亮的地方,有阳光的地方,给人一种昏沉沉的感觉,就是说你在亮的地方,在有阳光的地方,你坐久了,慢慢地就会有一种要沉下去,沉下去的感觉,就是有一种颓废的感觉。因为张爱玲生活在这栋房子里的时候,当她在阳光里的时候,她同时总是可以看到阳光里鸦片的烟雾,因为她的父亲是吸鸦片的,她后来的后母也是吸鸦片的,她后母的好朋友曾经和著名的诗人徐志摩搬演出一代爱情的陆小曼,也是经常到她们家里来玩麻将,然后一起躺在二楼的烟榻上面吸烟的。张爱玲所有的对这一栋老房子的回忆,都表现在了她的文字里面,而她的这些文字如此真实和细致,使得我们走进去的时候,就觉得张爱玲真的好像还是穿着那一双买来的绣花鞋在领我们往前走。
这是上海的摄影师打了很强的灯,才把这个二楼的楼梯拍出来的,在强烈的灯光下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老房子的做工是非常细致的,在每一个拐点,都有非常精致的雕花,充分地显示了当时李鸿章作为清朝的一个重臣,他对生活中的那种中国士大夫式的精致。在它楼梯口,在它的门头上,是有很多雕花非常精致,它的门砖、地转等等都是从意大利进口的,但他的生活方式还是非常传统的,也就是说在这栋老房子里面没有现代化的设施,没有煤气,没有自来水,没有浴缸。张爱玲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很大,有的时候看上去很豪华,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很破旧的这样一个房子里面。这些房间为什么会被改成一个学校,因为这栋房子它一共有二十多个房间,就是所有的房间都是围绕这个楼梯,这个楼梯一进去就是在客厅的正中央,绕着这个楼梯底楼十几个房间,然后二楼也是十几个房间。张爱玲和弟弟是住在一楼的,父亲是住在二楼的。用一句非常文学的语言来说,张爱玲在这儿出生,在这儿度过了她的童年,并且最后又把她的豆蔻年华埋葬在这里的。
那我们接下来,我们就要看看在这栋老房子里面,张爱玲是如何地产生了她一辈子都不能解开的一个死结,那就是恋父情结,并且由于恋父情结得不到回报,而产生内心退缩以后的一种自恋情结。在心理学上,我们把有严重的自恋情结的人,称为水仙子式的病人,就是顾影自怜,最后由于极度地自怜,所以死掉的一个人。张爱玲在这栋老房子里面就是形成了她的这样一个心理特征:一、是永远解不开的恋父情结,二、是永远没有办法逾越的一种自我疏离的气质,那就是源自于她的水仙子式自恋情结,我们现在就要来看看张爱玲在这个屋子里面如何地养成了她永远没有办法解脱的一个恋父情结。每个女孩子在她童年的时候,在她少年的时候,对父亲都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都有一种崇拜,每个女孩子,其实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恋父情结,但是大部分女孩子,在她成长的过程当中,她的恋父情结慢慢地会转移,她会成熟,她会投射到应该和她在一起的异性的身上,所以她往往是通过另外的一次异性的结合,来完成自己恋父情结的终结。但是张爱玲她没有终结她的恋父情结,她以后不断地和别的异性结合,只是为了延续她的恋父情结。
现在首先要讲的就是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她是怎么样形成的。张爱玲在4岁的时候,母亲离家出走了,母亲为什么离家出走呢?就是因为不满父亲,一、父亲的吸毒,二、父亲的嫖妓,三、父亲养姨太太,四、父亲颓废堕落,不理财、不养家、没有责任感。父亲和母亲住在一起的时候,父亲自己的钱不用,总是逼母亲把钱拿出来用,想把母亲的钱逼光,因为张爱玲的母亲也是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张爱玲的母亲嫁过来的时候,和张爱玲的祖母嫁到张家的时候是一样的,是带了一大笔丰厚的嫁奁过来的,所以她的父亲很清楚这一点,她的父亲就是要把她母亲的钱用光,而她的母亲也是一个非常有独立意识的女人,是一个湖南女子嘛。张爱玲一直说:我妈妈在我小的时候,一直对我说,我们湖南女人是最勇敢的。张爱玲的妈妈不愿意忍受这样一个男人对她的压迫,所以她就借陪张爱玲的姑姑出去读书,到了欧洲。
所以张爱玲在4岁的时候,其实就没有母亲了。张爱玲对母亲的离开,她不是想念,她是怨恨。张爱玲曾经写过她母亲离开她时的情形,张爱玲一直不能够忘记这个情形,张爱玲说,那个时候她4岁,船要开了,她的母亲其实不想走的。她真的是不想离开家,也不想离开自己的孩子,但是她的独立意识又使得她必须要离开家,所以她的母亲等到船要开的时候,就躺在床上哭,不肯走,于是佣人就把张爱玲领到母亲的面前,教她说,婶婶你要走了。为什么叫妈妈是婶婶呢?因为张爱玲从小是过继给别的亲戚的,所以她不叫妈妈是妈妈,是叫婶婶的,就是说婶婶时间到了,要走了,但是她的妈妈依旧是不管不顾地在那里大哭,于是张爱玲就呆掉了,不晓得干什么好了。张爱玲说我的佣人没有教我说别的,就教我说了这一句话,我这一句话说完了,妈妈还不走,所以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所以在张爱玲4岁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这种往内心退缩的性格,就是那种非常沉默的那种性格。但是妈妈最后还是被佣人架到船上去了。妈妈走了,于是妈妈留在张爱玲记忆当中,就是妈妈走的那天穿的衣服,妈妈走的那天穿的是苹果绿的旗袍,旗袍上面缀满了闪光的珠片,这就是张爱玲对妈妈走的一个记忆。很多小孩子对妈妈的离开会有一种恋恋不舍,但是张爱玲对妈妈的离开,她是有一种怨恨,因为她就觉得,妈妈其实是抛弃她了。
但是妈妈走掉以后,很快张爱玲又找到了自己的一份非常舒服的生活,因为她觉得她和父亲在一起也是蛮好的。家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张爱玲,一个是弟弟,而张爱玲从小就表现出一种勤奋好学的状态来,所以她的父亲非常喜欢她,她的父亲给她念诗,然后教她读书,给她很幼稚的作文眉批、总批,并且还把她很幼稚的作文装订成册。因为她父亲是一个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嘛,根本不用上班的,不用朝九晚五的,所以闲来无事的时候,就带张爱玲去咖啡馆,去夜总会,去吃点心,有的时候带她到妓院里面去,然后只是让她坐在妓院的客厅里面,找一个女人来陪她,来逗她玩儿,也就是说,她和她父亲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她好像是她父亲整个生活的一个见证人,就是说有她父亲的时候,就一定是有张爱玲的,就是父亲和女儿之间有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所以张爱玲虽然没有了母亲,但是她非常享受这种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
所以我们从张爱玲的一些文章里面,就可以看出,张爱玲对父亲的这样一种感情,比如说张爱玲已经到老年的时候,她忽然翻看旧书,然后看到了父亲的英文体的字迹,于是刹那之间她就有一种感觉,就是感觉到好像有一种春日迟迟的感觉,就是说一种很重的、温暖的感觉。所以张爱玲在这栋老房子里面,和父亲生活的日子里面,父亲等于是成为了她爱的所有的寄托,成为了她生命的一个支柱。但是后来这样的一种父女之间的感情被打破了,被谁打破了呢?因为张爱玲的母亲回到上海以后,发现张爱玲的父亲依旧没有改掉他前面的陋习,所以对张爱玲的父亲非常失望,她就提出了离婚。
根据张爱玲的记忆,每当父母吵架的时候,佣人就把她和弟弟领到这个阳台上来,然后她和弟弟就在阳台上静静地骑着自行车,张爱玲那个时候就觉得天好像要塌下来了,因为她就觉得父母要离婚了,她以后的生活不知道会怎么样。也就是在这个阳台上,她的弟弟打碎了一块玻璃,然后被她的继母痛打了一顿。张爱玲想要替弟弟报仇,但是没想到等到吃午饭的时候,弟弟已经把这件事情忘记掉了,张爱玲于是也就痛恨弟弟,觉得弟弟这个人怎么那样没有骨气。为什么弟弟那么容易忘记被打的经历,而张爱玲不能够忘记,这都是由于张爱玲的恋父情结造成的。因为她不希望自己的父亲被别人夺走嘛,所以她不希望自己的家里会出现另外一个女人来瓜分她和父亲的感情,所以她和她的继母永远是天敌,永远不可能调和的天敌。
好了,继母来了,我们要说说这个继母。
张爱玲的母亲离婚以后又出国了,又到了欧洲,于是张爱玲又和父亲住在一起了,但是不久就有人来说媒了,就是张爱玲的继母叫孙用蕃,这个孙用蕃也是出生在一个有头有脸的人家,孙用蕃她的父亲就是孙宝琦,曾经做过好几任中华民国的外交部长,也做过中华民国总理,可以说张爱玲的继母也是出生在一个很大的家族里面。后来孙宝琦退休了,他不做外交总长了,也不做中华民国总理的时候,他和李鸿章的后代一样,到上海做寓公,就是住在公寓里面。当时孙宝琦住在公寓里面,上海青红帮大头子,杜月笙也是要买他面子的。比如说他出面要搞一些慈善活动,他没有钱,他就会去找杜月笙,杜月笙就毕恭毕敬说您孙老要多少钱,我一定是要拿出多少钱来的。所以孙用蕃就是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面。但是孙宝琦家里好像也是穷,张爱玲也不懂,就是说官做得那么大,为什么也是穷,张爱玲就分析,也许是家里的姨太太太多,人口太多,所以家里就穷了。
这张照片,就是当时张爱玲继母的娘家,这是非常典型的上海石库门房子,这是一条弄堂,一排房子,每个姨太太住一栋,等到孙宝琦死掉以后,我听当时那些老作家说,大太太每到月头上的时候,就是一家一家地派生活费的。我去考证这条弄堂的时候,孙宝琦家的人,基本上已经没有了,但是我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弄堂底的这个门住的是康有为的儿子,现在的产权还是康有为的。上海真的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藏龙卧虎的地方,你随便一敲门,出来一个貌不惊人的老太太,跟你说上一段她的历史,都让你瞠目结舌。我在考证张爱玲后妈的这个过程当中,没有找到她后妈具体是住在哪一栋房子里面,但是就找到了康有为,并且康有为他的情况给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我们都是看过《半生缘》的,就是在这部电影里面,姐妹两个人成为一个男人的大小老婆,等于是曼桢和曼璐。其实这就是康有为家的演义。康有为的儿子就是有大小两个老婆,这大小两个老婆就是姐妹,在弄堂里面是同进同出的。所以像这样的一段历史,是张爱玲的后母讲给张爱玲听的,张爱玲在后面的写作当中,会把这样的情节,放在她自己的作品里面。
好了,我们现在对张爱玲的后母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她住在这儿,然后她嫁到了张爱玲家。张爱玲的后母为什么到了三十多岁还没有出嫁呢?她也是一个瘾君子,因为她也是吸鸦片的,所以就一直没有嫁过去,最后等于算是下嫁了,做了别人的填房。其实出生在这样一个大户人家,跑到张爱玲家里面做继母,也是不容易的。因为这个时候,张爱玲已经是一个少女了,她已经是读高中了,特别是张爱玲有着严重的恋父情结的这样一个女孩子,所以这个继母和她相处真的是很难的。其实继母刚刚嫁到她们家里去的时候,是想和张爱玲搞好关系的。继母知道张爱玲的身材和自己差不多,就带了很多很多自己年轻的时候穿的衣服给张爱玲,因为继母也是穷嘛,我们刚才说到了,家里人口多,比较穷,所以她也不舍得拿出自己的碎银子来,给自己的养女做新衣服,但是她是带了自己的旧衣服来给张爱玲穿的。从此,张爱玲穿继母旧衣服的这种委屈感也是影响到了她的一生。她以后拿到第一笔稿费,就是要给自己买口红,买衣服,她以后到了美国也是给自己买了无数非常夸张的鲜艳得不得了,她几乎是不可能穿出去的衣服。为什么?其实都是用一种非常消极的状态,对穿继母旧衣服的一种报复,一种宣泄。
我在考证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也是有疑问的。我就在想,张爱玲和陆小曼是同时代的人,两个人都是上海的女才子,并且两家人住得都是非常近的,为什么张爱玲评价过很多在上海的女作家,比如说丁玲,比如说箫红,也评价过冰心,甚至于她还评价过和她的创作风格、并且创作理念和精神境界完全不同的鲁迅,但是她偏偏从来不说陆小曼,而陆小曼的画一直是挂在她们家的,她从来没有点评过陆小曼。张爱玲出名以后,多次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女性沙龙,女作家的聚会,但是她就是故意忽略陆小曼,明白为什么吗?因为她把陆小曼归在继母那一档里面,因为陆小曼是她继母的好朋友嘛,而继母是夺走她父亲的那个女人,所以她连陆小曼一并恨过去了。但是这种恨是没有道理的,并且是不能言说的。但是她对这个直接夺走她父亲爱的这个女人继母,却敢于言说。我们知道,其实夸张的这种恋父情结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道德范畴里面都是被视为乱伦的,也都是不可以言说的,但是张爱玲实在是控制不了自己这种强烈的情绪,她还是言说了。她在她的自传体的散文《私语》里面写到:姑姑把父亲要再娶的消息告诉我的,当时是在一个小阳台上,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就觉得如果我的这个继母就在我的眼前,我就会把她从这个阳台上推下去,让她摔死掉。
张爱玲是一个很瘦弱的,很苍白的,你肉眼看上去都是很病态的一个女孩子,但是她内心的情感是那么强烈,想把继母从阳台上推下去,那是没有办法,那就是她的恋父情结。就是说一般女孩子的恋父情结都是在一个合理的范围里面,但是她的那个恋父情结已经是到了夸张和极端的那样一个情结里面。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来说,一个女孩子她没有办法解开的恋父情结,就是没有可能得到回报的时候,她往往是会走向内心,她会从失去的当中找一种补偿,那就是自恋。于是张爱玲在父亲的爱被别人夺走以后,她就形成了她一个水仙子的一个病态的人格特征,就是自卑、自恋、自爱、自私,而这种自卑、自恋、自爱、自私的人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好胜。所以她和她继母之间的关系是永远不可能缓解的,只有鱼死网破,于是有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来到了我们面前了。
那就是在1938年的时候,她高中毕业,她准备要考大学,她是想到香港去读大学的。她的母亲为了她能够考上香港的大学,日后能够去英国完成学位,特别花了很贵的金子,请了一个犹太教师教她英语。
1938年的时候,正好是日本人打进上海,张爱玲的家,那栋老房子离苏州河特别近,每天晚上都可以听到炸弹的声音。张爱玲就感到很害怕,那个时候张爱玲的母亲是住在上海最繁华的,最高尚的一条马路上,当时叫霞飞路,现在叫淮海路,现在依旧也是属于最高尚的一条商业街。她妈妈就跟她说,你要不就是来我这边住几天,避避风头。于是张爱玲就在妈妈那里住了两个星期,然后住了两个星期以后她回家。
那天是吃晚饭的时候,就回到了这栋老房子,晚饭已经是摆到桌上来了,张爱玲进门,正好她的继母孙用蕃从楼上下来,当时张爱玲还记得家里的情形,因为天还是比较热的,家里的竹帘子是放了下来的,在客厅里面有一个金鱼缸,金鱼缸里面的鱼都已经死光了,但是金鱼缸上面描着鲜艳的水草还在,张爱玲那天一进门时的情形,一直到她七十岁的时候还是历历在目:孙用蕃就问:“你到哪里去了,出去了那么多天。”
张爱玲就说,“我到妈妈那里去了”
在这个时候,我们设身处地替一个继母想,这个继母现在其实已经是事实上、法律上张爱玲的母亲了,但是自己的养女和自己一点都不亲,三天两头跑到自己亲母那里去,其实做继母的是蛮有挫败感的。所以当张爱玲说,我住到妈妈那里去的时候,那继母其实心里已经是不高兴了,于是继母就说,你住到妈妈那里去,应该跟我说一声,那么张爱玲就说,我跟爸爸说过了,那继母本来是不愉快,这下是生气了,她就说,那你从来没有把我放在眼里了。
我们看到过无数张爱玲的照片,张爱玲的那个形象是蛮硬的,蛮倔的,按我们现在喜欢用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蛮酷的,她的这种倔强,并且不言语,给她的继母造成一种很大的焦灼和焦虑了,所以她的继母当时也是非常本能的“唰”的一下,就是一个耳光。
那还得了,对不对,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凭什么给你打,所以张爱玲也是本能的“唰”的一下,就还了一下继母耳光。你要知道大人打小孩是天经地义的,一直到现在我们进步到现在,大人打小孩也是天经地义的,小孩打大人是拿不出去的。所以当时张爱玲的继母是没有思想准备的,她万万没有想到,她的养女会反抽她一个耳光,所以她当时就失态了,当时一个女人无依无靠无助就表现出来了。于是她也顾不得和张爱玲吵架,她就像一个女孩子一样发了疯地冲到二楼,就去找张爱玲的父亲了,就说不好了,你女儿打我了。那张爱玲的父亲也是蛮生气的,就是怎么家里两个女人搞得鸡飞狗跳。张爱玲的父亲当时是刚刚吸完烟,吸完鸦片,就听到继母披头散发哭着跑上来,张爱玲的父亲当时也是蛮冲动的,然后穿着拖鞋从二楼,因为父亲永远是在二楼的,烟室是在二楼的,就从二楼穿着拖鞋就下来了,下来以后看到张爱玲那种凶巴巴的样子,父亲也觉得自己的女儿是不成体统,然后就开始打张爱玲。张爱玲就没有想到,自己的父亲会打她,父亲一直是最爱她的,最疼她的,好吃的、好用的、好穿的都是给她的,平时她和继母有不愉快,父亲都在暗地里帮她的,但她没有想到,这一次她就觉得父亲打她就是彻底背叛了自己。所以张爱玲就是气得不得了,就大喊大叫,喊警察,说我要报警,那个时候没有110.但是因为张爱玲家是贵族,这栋老房子是豪宅,外面专门派了两个保安、警察守护的,所以张爱玲大喊大叫,说我要报警。
你想做父亲的听到女儿这样的不驯服就更气愤了,就更往死里打,我让你去报警,我打死你。这个时候佣人都上来劝,就把他们两个人拉开了,其实可以平息了,但是对张爱玲这样一个有强烈的恋父情结的人来说,她就受不了这个委屈了,她等到别人把父亲拉开以后,她就冲到她们家的大门口就砸门,她想通过砸门,想通过叫救命,来引起外面巡警的注意,然后让外面的巡警给她报警,因为家里大门的钥匙她是没有的。那她这个举动再一次激怒了她的父亲。因为家丑是不可外扬嘛,我打了你女儿,你女儿居然用那么过激的手段来对付我,然后就命令下面的人把张爱玲给关起来,就是关在一楼的那间房间里面,那关在这间房间里面,张爱玲也是不依不饶,往死里面踢门,大喊大叫,她越是这样一种强烈的一种自我保护的表现出来,离她的父亲越是远了。她其实想通过她这种过激的行为来换回她父亲对她重新的注意,但是她父亲是不喜欢这样的女儿的。父亲就喜欢女儿像猫一样,趴在他的脚上,等我抽完烟以后,你陪我说说话,我跟你说说我们的家族历史,然后你凭着你的天赋写一两篇小故事,然后我可以在我的亲戚朋友面前炫耀一下,你看我女儿多有才能,我要的不是你这样一个那么自恋,自恋以后,极端地分裂的这样一个女儿。所以,张爱玲就被关起来了。我们来看看因为被父亲关起来,张爱玲是用了多少的文字来表示自己心中的委屈,来对自己的自恋,就是说自己舔自己的伤口。
首先她在英文报上用英文写了一篇《这是什么样的家庭》这是一次涂抹;然后第二次涂抹,她是在她的自传体散文《私语》里面;第三次的涂写,就是在她的小说《半生缘》里面。她最近出了一本新的小说,是她七十年代写的小说,叫《同学少年都不贱》,她在这部小说里面,又一次把自己被父亲关押的这个情节,又涂抹了一次。
所以我们说张爱玲前二十年她全部的生活经历是她创作的一个生命的原乡,是她的前生,她日后所有的书写其实都是为了宣泄恋父情结的得不到回报,都是对自己自恋的那种特殊人格的一种自我安慰。所以张爱玲自己也说,我不断地舔着伤口,舔着舔着对伤口也有感情了。所以这个伤口就伴随她一生,永远永远伴随她,永远永远地出现在她的作品里面。
我们知道,张爱玲最主要的作品是在23岁到25岁之间完成的,在以后她虽然不断地在书写,但是所有的文学成就,都比不上她这三年,她所有的写作,她的经验就是她前二十年:她的前生。她以后的书写,她的作品,只是在不断地咀嚼、涂抹,反复地利用她的这个前生。
所以我们现在来看一看张爱玲是如何在她的那个老房子里面,在上海孵育出她的恋父情结,以及她自恋的人格特征,并且这些自恋的人格特征,这些恋父情结是如何在她的作品当中,形成她的人物,形成她的情结,形成她苍凉的底色。
我们知道,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福克纳,他的一生就是生活在一个小镇上,他写作的全部源泉,也就是说他生命的原乡和他写作的原乡都是源自于这样一个小镇,而他的这个写作特点,和张爱玲特别相像。张爱玲她写作的原乡,她生命的原乡就是上海,甚至于可以说就是上海她居住过的老房子。她离开了上海,她离开了她曾经居住过的上海的这些老房子,她的生命好像是断了水一样。我们可以看到,她在美国是写过很多文章,但那些文章,都是她作品的稀薄影子,越写越淡了,因为她远离了上海,她的生命源被切断了。所以我们可以这样说,张爱玲在上海,张爱玲在上海的老房子,不仅是张爱玲肉身的场所,并且也是她生命的一个场所,而对张爱玲来说,她完成她的这个写作的前生,这二十年,就是在她出生的那一栋老宅子里面完成的。我们一定要来见证一下这栋房子是如何孵化了张爱玲的恋父情结,以及她特殊的自恋的人格特征。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清末民初的房子,这栋老房子是李鸿章的产业,后来当李鸿章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张爱玲祖父的时候,这栋老房子便成了一份陪嫁,也就是说李鸿章在嫁女儿的时候,把这栋老宅作为陪嫁是嫁过来的。张爱玲出生在这一栋房子里面,并且也是在这一栋房子里面长大的。上海有很多老房子,由于资料的缺失,都已经缺少了言说的权利了,所以当我要找这栋老房子的时候,真的就是像考古一样的,一点一点地把它找出来,不过幸好找到了。这一张照片是我们爬到它对面的一栋四层楼的房子上面俯拍下来的,这是一个门头,我们从这栋房子里面,我就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这栋建筑的特点,就是说它虽然还是当时中国的那种石库门房子的结构,但是它的浮雕、包括它里面的花砖都已经引进了西方建筑的一些风格了。我在这栋老房子里面,在客厅的天花板上发现了一个很大很大的铁钩子,我当时就在想,这个是不是以前腊肉、腊鸡挂在上面的。老一点的人就笑了,他说,淳子,你错了,这个钩子以前是上海没有电灯的时候,挂煤气灯的。这样一个很小的细节,就使我们知道了,这栋房子的历史。我查了一下历史,上海是在1881年7月的时候,开始有电灯的,那这栋老房子盖的时候还是用煤气灯的,所以这栋老房子至少它建造的日期是在1881年之前。这样一个钩子就让我算出了这栋老房子的年龄。当年李鸿章在上海搞洋务运动的时候,在租界、越界筑路的时候,他很有商业头脑,他买下了地块,所以日后,李鸿章他的商业投资的理念,就成了他的子孙后代享受的一个依据。
我走进这栋房子,于是有一种感觉,感觉张爱玲好像真的没有离开我们,她好像是一个导游,在引导我走,因为当你走进这栋老房子的时候,这栋老房子给你所有的感觉,都在张爱玲的许许多多的文章里面非常细致地出现过。
这栋房子现在是一个中专的夜校,白天是没有人的。我在大白天走进去,它的客厅如果不点灯的话,可以说真的是伸手不见五指,就像张爱玲在她的作品里面写的,这栋老房子黑的地方,暗的地方就有一种古墓的幽暗,而它亮的地方,有阳光的地方,给人一种昏沉沉的感觉,就是说你在亮的地方,在有阳光的地方,你坐久了,慢慢地就会有一种要沉下去,沉下去的感觉,就是有一种颓废的感觉。因为张爱玲生活在这栋房子里的时候,当她在阳光里的时候,她同时总是可以看到阳光里鸦片的烟雾,因为她的父亲是吸鸦片的,她后来的后母也是吸鸦片的,她后母的好朋友曾经和著名的诗人徐志摩搬演出一代爱情的陆小曼,也是经常到她们家里来玩麻将,然后一起躺在二楼的烟榻上面吸烟的。张爱玲所有的对这一栋老房子的回忆,都表现在了她的文字里面,而她的这些文字如此真实和细致,使得我们走进去的时候,就觉得张爱玲真的好像还是穿着那一双买来的绣花鞋在领我们往前走。
这是上海的摄影师打了很强的灯,才把这个二楼的楼梯拍出来的,在强烈的灯光下面,我们可以看到这个老房子的做工是非常细致的,在每一个拐点,都有非常精致的雕花,充分地显示了当时李鸿章作为清朝的一个重臣,他对生活中的那种中国士大夫式的精致。在它楼梯口,在它的门头上,是有很多雕花非常精致,它的门砖、地转等等都是从意大利进口的,但他的生活方式还是非常传统的,也就是说在这栋老房子里面没有现代化的设施,没有煤气,没有自来水,没有浴缸。张爱玲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很大,有的时候看上去很豪华,但是更多的时候是很破旧的这样一个房子里面。这些房间为什么会被改成一个学校,因为这栋房子它一共有二十多个房间,就是所有的房间都是围绕这个楼梯,这个楼梯一进去就是在客厅的正中央,绕着这个楼梯底楼十几个房间,然后二楼也是十几个房间。张爱玲和弟弟是住在一楼的,父亲是住在二楼的。用一句非常文学的语言来说,张爱玲在这儿出生,在这儿度过了她的童年,并且最后又把她的豆蔻年华埋葬在这里的。
那我们接下来,我们就要看看在这栋老房子里面,张爱玲是如何地产生了她一辈子都不能解开的一个死结,那就是恋父情结,并且由于恋父情结得不到回报,而产生内心退缩以后的一种自恋情结。在心理学上,我们把有严重的自恋情结的人,称为水仙子式的病人,就是顾影自怜,最后由于极度地自怜,所以死掉的一个人。张爱玲在这栋老房子里面就是形成了她的这样一个心理特征:一、是永远解不开的恋父情结,二、是永远没有办法逾越的一种自我疏离的气质,那就是源自于她的水仙子式自恋情结,我们现在就要来看看张爱玲在这个屋子里面如何地养成了她永远没有办法解脱的一个恋父情结。每个女孩子在她童年的时候,在她少年的时候,对父亲都有一种特殊的感觉,都有一种崇拜,每个女孩子,其实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种恋父情结,但是大部分女孩子,在她成长的过程当中,她的恋父情结慢慢地会转移,她会成熟,她会投射到应该和她在一起的异性的身上,所以她往往是通过另外的一次异性的结合,来完成自己恋父情结的终结。但是张爱玲她没有终结她的恋父情结,她以后不断地和别的异性结合,只是为了延续她的恋父情结。
现在首先要讲的就是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她是怎么样形成的。张爱玲在4岁的时候,母亲离家出走了,母亲为什么离家出走呢?就是因为不满父亲,一、父亲的吸毒,二、父亲的嫖妓,三、父亲养姨太太,四、父亲颓废堕落,不理财、不养家、没有责任感。父亲和母亲住在一起的时候,父亲自己的钱不用,总是逼母亲把钱拿出来用,想把母亲的钱逼光,因为张爱玲的母亲也是出生于一个名门望族,张爱玲的母亲嫁过来的时候,和张爱玲的祖母嫁到张家的时候是一样的,是带了一大笔丰厚的嫁奁过来的,所以她的父亲很清楚这一点,她的父亲就是要把她母亲的钱用光,而她的母亲也是一个非常有独立意识的女人,是一个湖南女子嘛。张爱玲一直说:我妈妈在我小的时候,一直对我说,我们湖南女人是最勇敢的。张爱玲的妈妈不愿意忍受这样一个男人对她的压迫,所以她就借陪张爱玲的姑姑出去读书,到了欧洲。
所以张爱玲在4岁的时候,其实就没有母亲了。张爱玲对母亲的离开,她不是想念,她是怨恨。张爱玲曾经写过她母亲离开她时的情形,张爱玲一直不能够忘记这个情形,张爱玲说,那个时候她4岁,船要开了,她的母亲其实不想走的。她真的是不想离开家,也不想离开自己的孩子,但是她的独立意识又使得她必须要离开家,所以她的母亲等到船要开的时候,就躺在床上哭,不肯走,于是佣人就把张爱玲领到母亲的面前,教她说,婶婶你要走了。为什么叫妈妈是婶婶呢?因为张爱玲从小是过继给别的亲戚的,所以她不叫妈妈是妈妈,是叫婶婶的,就是说婶婶时间到了,要走了,但是她的妈妈依旧是不管不顾地在那里大哭,于是张爱玲就呆掉了,不晓得干什么好了。张爱玲说我的佣人没有教我说别的,就教我说了这一句话,我这一句话说完了,妈妈还不走,所以我也不知道怎么办。
所以在张爱玲4岁的时候,我们就看到了这种往内心退缩的性格,就是那种非常沉默的那种性格。但是妈妈最后还是被佣人架到船上去了。妈妈走了,于是妈妈留在张爱玲记忆当中,就是妈妈走的那天穿的衣服,妈妈走的那天穿的是苹果绿的旗袍,旗袍上面缀满了闪光的珠片,这就是张爱玲对妈妈走的一个记忆。很多小孩子对妈妈的离开会有一种恋恋不舍,但是张爱玲对妈妈的离开,她是有一种怨恨,因为她就觉得,妈妈其实是抛弃她了。
但是妈妈走掉以后,很快张爱玲又找到了自己的一份非常舒服的生活,因为她觉得她和父亲在一起也是蛮好的。家有两个孩子,一个是张爱玲,一个是弟弟,而张爱玲从小就表现出一种勤奋好学的状态来,所以她的父亲非常喜欢她,她的父亲给她念诗,然后教她读书,给她很幼稚的作文眉批、总批,并且还把她很幼稚的作文装订成册。因为她父亲是一个游手好闲的贵族子弟嘛,根本不用上班的,不用朝九晚五的,所以闲来无事的时候,就带张爱玲去咖啡馆,去夜总会,去吃点心,有的时候带她到妓院里面去,然后只是让她坐在妓院的客厅里面,找一个女人来陪她,来逗她玩儿,也就是说,她和她父亲之间的关系就是这样的,她好像是她父亲整个生活的一个见证人,就是说有她父亲的时候,就一定是有张爱玲的,就是父亲和女儿之间有一种相依为命的感觉,所以张爱玲虽然没有了母亲,但是她非常享受这种和父亲在一起的日子。
所以我们从张爱玲的一些文章里面,就可以看出,张爱玲对父亲的这样一种感情,比如说张爱玲已经到老年的时候,她忽然翻看旧书,然后看到了父亲的英文体的字迹,于是刹那之间她就有一种感觉,就是感觉到好像有一种春日迟迟的感觉,就是说一种很重的、温暖的感觉。所以张爱玲在这栋老房子里面,和父亲生活的日子里面,父亲等于是成为了她爱的所有的寄托,成为了她生命的一个支柱。但是后来这样的一种父女之间的感情被打破了,被谁打破了呢?因为张爱玲的母亲回到上海以后,发现张爱玲的父亲依旧没有改掉他前面的陋习,所以对张爱玲的父亲非常失望,她就提出了离婚。
根据张爱玲的记忆,每当父母吵架的时候,佣人就把她和弟弟领到这个阳台上来,然后她和弟弟就在阳台上静静地骑着自行车,张爱玲那个时候就觉得天好像要塌下来了,因为她就觉得父母要离婚了,她以后的生活不知道会怎么样。也就是在这个阳台上,她的弟弟打碎了一块玻璃,然后被她的继母痛打了一顿。张爱玲想要替弟弟报仇,但是没想到等到吃午饭的时候,弟弟已经把这件事情忘记掉了,张爱玲于是也就痛恨弟弟,觉得弟弟这个人怎么那样没有骨气。为什么弟弟那么容易忘记被打的经历,而张爱玲不能够忘记,这都是由于张爱玲的恋父情结造成的。因为她不希望自己的父亲被别人夺走嘛,所以她不希望自己的家里会出现另外一个女人来瓜分她和父亲的感情,所以她和她的继母永远是天敌,永远不可能调和的天敌。
好了,继母来了,我们要说说这个继母。
张爱玲的母亲离婚以后又出国了,又到了欧洲,于是张爱玲又和父亲住在一起了,但是不久就有人来说媒了,就是张爱玲的继母叫孙用蕃,这个孙用蕃也是出生在一个有头有脸的人家,孙用蕃她的父亲就是孙宝琦,曾经做过好几任中华民国的外交部长,也做过中华民国总理,可以说张爱玲的继母也是出生在一个很大的家族里面。后来孙宝琦退休了,他不做外交总长了,也不做中华民国总理的时候,他和李鸿章的后代一样,到上海做寓公,就是住在公寓里面。当时孙宝琦住在公寓里面,上海青红帮大头子,杜月笙也是要买他面子的。比如说他出面要搞一些慈善活动,他没有钱,他就会去找杜月笙,杜月笙就毕恭毕敬说您孙老要多少钱,我一定是要拿出多少钱来的。所以孙用蕃就是出生在这样的一个家庭里面。但是孙宝琦家里好像也是穷,张爱玲也不懂,就是说官做得那么大,为什么也是穷,张爱玲就分析,也许是家里的姨太太太多,人口太多,所以家里就穷了。
这张照片,就是当时张爱玲继母的娘家,这是非常典型的上海石库门房子,这是一条弄堂,一排房子,每个姨太太住一栋,等到孙宝琦死掉以后,我听当时那些老作家说,大太太每到月头上的时候,就是一家一家地派生活费的。我去考证这条弄堂的时候,孙宝琦家的人,基本上已经没有了,但是我有一个意外的收获,就是弄堂底的这个门住的是康有为的儿子,现在的产权还是康有为的。上海真的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藏龙卧虎的地方,你随便一敲门,出来一个貌不惊人的老太太,跟你说上一段她的历史,都让你瞠目结舌。我在考证张爱玲后妈的这个过程当中,没有找到她后妈具体是住在哪一栋房子里面,但是就找到了康有为,并且康有为他的情况给我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线索。我们都是看过《半生缘》的,就是在这部电影里面,姐妹两个人成为一个男人的大小老婆,等于是曼桢和曼璐。其实这就是康有为家的演义。康有为的儿子就是有大小两个老婆,这大小两个老婆就是姐妹,在弄堂里面是同进同出的。所以像这样的一段历史,是张爱玲的后母讲给张爱玲听的,张爱玲在后面的写作当中,会把这样的情节,放在她自己的作品里面。
好了,我们现在对张爱玲的后母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她住在这儿,然后她嫁到了张爱玲家。张爱玲的后母为什么到了三十多岁还没有出嫁呢?她也是一个瘾君子,因为她也是吸鸦片的,所以就一直没有嫁过去,最后等于算是下嫁了,做了别人的填房。其实出生在这样一个大户人家,跑到张爱玲家里面做继母,也是不容易的。因为这个时候,张爱玲已经是一个少女了,她已经是读高中了,特别是张爱玲有着严重的恋父情结的这样一个女孩子,所以这个继母和她相处真的是很难的。其实继母刚刚嫁到她们家里去的时候,是想和张爱玲搞好关系的。继母知道张爱玲的身材和自己差不多,就带了很多很多自己年轻的时候穿的衣服给张爱玲,因为继母也是穷嘛,我们刚才说到了,家里人口多,比较穷,所以她也不舍得拿出自己的碎银子来,给自己的养女做新衣服,但是她是带了自己的旧衣服来给张爱玲穿的。从此,张爱玲穿继母旧衣服的这种委屈感也是影响到了她的一生。她以后拿到第一笔稿费,就是要给自己买口红,买衣服,她以后到了美国也是给自己买了无数非常夸张的鲜艳得不得了,她几乎是不可能穿出去的衣服。为什么?其实都是用一种非常消极的状态,对穿继母旧衣服的一种报复,一种宣泄。
我在考证这一段历史的时候,我也是有疑问的。我就在想,张爱玲和陆小曼是同时代的人,两个人都是上海的女才子,并且两家人住得都是非常近的,为什么张爱玲评价过很多在上海的女作家,比如说丁玲,比如说箫红,也评价过冰心,甚至于她还评价过和她的创作风格、并且创作理念和精神境界完全不同的鲁迅,但是她偏偏从来不说陆小曼,而陆小曼的画一直是挂在她们家的,她从来没有点评过陆小曼。张爱玲出名以后,多次参加过各种各样的女性沙龙,女作家的聚会,但是她就是故意忽略陆小曼,明白为什么吗?因为她把陆小曼归在继母那一档里面,因为陆小曼是她继母的好朋友嘛,而继母是夺走她父亲的那个女人,所以她连陆小曼一并恨过去了。但是这种恨是没有道理的,并且是不能言说的。但是她对这个直接夺走她父亲爱的这个女人继母,却敢于言说。我们知道,其实夸张的这种恋父情结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道德范畴里面都是被视为乱伦的,也都是不可以言说的,但是张爱玲实在是控制不了自己这种强烈的情绪,她还是言说了。她在她的自传体的散文《私语》里面写到:姑姑把父亲要再娶的消息告诉我的,当时是在一个小阳台上,当我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就觉得如果我的这个继母就在我的眼前,我就会把她从这个阳台上推下去,让她摔死掉。
张爱玲是一个很瘦弱的,很苍白的,你肉眼看上去都是很病态的一个女孩子,但是她内心的情感是那么强烈,想把继母从阳台上推下去,那是没有办法,那就是她的恋父情结。就是说一般女孩子的恋父情结都是在一个合理的范围里面,但是她的那个恋父情结已经是到了夸张和极端的那样一个情结里面。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来说,一个女孩子她没有办法解开的恋父情结,就是没有可能得到回报的时候,她往往是会走向内心,她会从失去的当中找一种补偿,那就是自恋。于是张爱玲在父亲的爱被别人夺走以后,她就形成了她一个水仙子的一个病态的人格特征,就是自卑、自恋、自爱、自私,而这种自卑、自恋、自爱、自私的人的一个特征,那就是好胜。所以她和她继母之间的关系是永远不可能缓解的,只有鱼死网破,于是有一个重要的情节,就来到了我们面前了。
那就是在1938年的时候,她高中毕业,她准备要考大学,她是想到香港去读大学的。她的母亲为了她能够考上香港的大学,日后能够去英国完成学位,特别花了很贵的金子,请了一个犹太教师教她英语。
1938年的时候,正好是日本人打进上海,张爱玲的家,那栋老房子离苏州河特别近,每天晚上都可以听到炸弹的声音。张爱玲就感到很害怕,那个时候张爱玲的母亲是住在上海最繁华的,最高尚的一条马路上,当时叫霞飞路,现在叫淮海路,现在依旧也是属于最高尚的一条商业街。她妈妈就跟她说,你要不就是来我这边住几天,避避风头。于是张爱玲就在妈妈那里住了两个星期,然后住了两个星期以后她回家。
那天是吃晚饭的时候,就回到了这栋老房子,晚饭已经是摆到桌上来了,张爱玲进门,正好她的继母孙用蕃从楼上下来,当时张爱玲还记得家里的情形,因为天还是比较热的,家里的竹帘子是放了下来的,在客厅里面有一个金鱼缸,金鱼缸里面的鱼都已经死光了,但是金鱼缸上面描着鲜艳的水草还在,张爱玲那天一进门时的情形,一直到她七十岁的时候还是历历在目:孙用蕃就问:“你到哪里去了,出去了那么多天。”
张爱玲就说,“我到妈妈那里去了”
在这个时候,我们设身处地替一个继母想,这个继母现在其实已经是事实上、法律上张爱玲的母亲了,但是自己的养女和自己一点都不亲,三天两头跑到自己亲母那里去,其实做继母的是蛮有挫败感的。所以当张爱玲说,我住到妈妈那里去的时候,那继母其实心里已经是不高兴了,于是继母就说,你住到妈妈那里去,应该跟我说一声,那么张爱玲就说,我跟爸爸说过了,那继母本来是不愉快,这下是生气了,她就说,那你从来没有把我放在眼里了。
我们看到过无数张爱玲的照片,张爱玲的那个形象是蛮硬的,蛮倔的,按我们现在喜欢用的一个词来说,就是蛮酷的,她的这种倔强,并且不言语,给她的继母造成一种很大的焦灼和焦虑了,所以她的继母当时也是非常本能的“唰”的一下,就是一个耳光。
那还得了,对不对,是李鸿章的曾外孙女,凭什么给你打,所以张爱玲也是本能的“唰”的一下,就还了一下继母耳光。你要知道大人打小孩是天经地义的,一直到现在我们进步到现在,大人打小孩也是天经地义的,小孩打大人是拿不出去的。所以当时张爱玲的继母是没有思想准备的,她万万没有想到,她的养女会反抽她一个耳光,所以她当时就失态了,当时一个女人无依无靠无助就表现出来了。于是她也顾不得和张爱玲吵架,她就像一个女孩子一样发了疯地冲到二楼,就去找张爱玲的父亲了,就说不好了,你女儿打我了。那张爱玲的父亲也是蛮生气的,就是怎么家里两个女人搞得鸡飞狗跳。张爱玲的父亲当时是刚刚吸完烟,吸完鸦片,就听到继母披头散发哭着跑上来,张爱玲的父亲当时也是蛮冲动的,然后穿着拖鞋从二楼,因为父亲永远是在二楼的,烟室是在二楼的,就从二楼穿着拖鞋就下来了,下来以后看到张爱玲那种凶巴巴的样子,父亲也觉得自己的女儿是不成体统,然后就开始打张爱玲。张爱玲就没有想到,自己的父亲会打她,父亲一直是最爱她的,最疼她的,好吃的、好用的、好穿的都是给她的,平时她和继母有不愉快,父亲都在暗地里帮她的,但她没有想到,这一次她就觉得父亲打她就是彻底背叛了自己。所以张爱玲就是气得不得了,就大喊大叫,喊警察,说我要报警,那个时候没有110.但是因为张爱玲家是贵族,这栋老房子是豪宅,外面专门派了两个保安、警察守护的,所以张爱玲大喊大叫,说我要报警。
你想做父亲的听到女儿这样的不驯服就更气愤了,就更往死里打,我让你去报警,我打死你。这个时候佣人都上来劝,就把他们两个人拉开了,其实可以平息了,但是对张爱玲这样一个有强烈的恋父情结的人来说,她就受不了这个委屈了,她等到别人把父亲拉开以后,她就冲到她们家的大门口就砸门,她想通过砸门,想通过叫救命,来引起外面巡警的注意,然后让外面的巡警给她报警,因为家里大门的钥匙她是没有的。那她这个举动再一次激怒了她的父亲。因为家丑是不可外扬嘛,我打了你女儿,你女儿居然用那么过激的手段来对付我,然后就命令下面的人把张爱玲给关起来,就是关在一楼的那间房间里面,那关在这间房间里面,张爱玲也是不依不饶,往死里面踢门,大喊大叫,她越是这样一种强烈的一种自我保护的表现出来,离她的父亲越是远了。她其实想通过她这种过激的行为来换回她父亲对她重新的注意,但是她父亲是不喜欢这样的女儿的。父亲就喜欢女儿像猫一样,趴在他的脚上,等我抽完烟以后,你陪我说说话,我跟你说说我们的家族历史,然后你凭着你的天赋写一两篇小故事,然后我可以在我的亲戚朋友面前炫耀一下,你看我女儿多有才能,我要的不是你这样一个那么自恋,自恋以后,极端地分裂的这样一个女儿。所以,张爱玲就被关起来了。我们来看看因为被父亲关起来,张爱玲是用了多少的文字来表示自己心中的委屈,来对自己的自恋,就是说自己舔自己的伤口。
首先她在英文报上用英文写了一篇《这是什么样的家庭》这是一次涂抹;然后第二次涂抹,她是在她的自传体散文《私语》里面;第三次的涂写,就是在她的小说《半生缘》里面。她最近出了一本新的小说,是她七十年代写的小说,叫《同学少年都不贱》,她在这部小说里面,又一次把自己被父亲关押的这个情节,又涂抹了一次。
所以我们说张爱玲前二十年她全部的生活经历是她创作的一个生命的原乡,是她的前生,她日后所有的书写其实都是为了宣泄恋父情结的得不到回报,都是对自己自恋的那种特殊人格的一种自我安慰。所以张爱玲自己也说,我不断地舔着伤口,舔着舔着对伤口也有感情了。所以这个伤口就伴随她一生,永远永远伴随她,永远永远地出现在她的作品里面。
我们从张爱玲的作品中来分析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和她的自恋情结来看张爱玲是如何地反复咀嚼、吞吐、涂写,利用她自己这个前生的。张爱玲在23岁时候写的一部小说《心经》。《心经》里面也是一个女孩子小寒爱上了自己的父亲。在《心经》这部小说里面,张爱玲利用主人公这个身份宣泄了自己的情感,她不断地去诱惑父亲,希望父亲能够大胆地接受她的爱,但是当父亲不能接受她的爱的时候,张爱玲的做法,也就是小说中小寒的做法就是毁灭。后来张爱玲把她的恋父情结和自恋情结交织在一起同样涂写在一部《茉莉香片》里,所以这两部作品非常集中地表现了张爱玲的这种恋父不成,往内心退缩,成为一个自恋的、自我疏离的创作心理机制。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她的这种恋父的情结对她一生的影响。我们知道,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就是汉奸胡兰成。当时张爱玲认识这个汉奸胡兰成的时候,胡兰成其实还是有婚约在身的,那个时候张爱玲是23岁,胡兰成是38岁,非常符合只能和中年男子、只能和成熟男子交往的这样一个恋父情结的女性特征。而张爱玲渴望在胡兰成身上得到父爱,而胡兰成这个人虽然是一个中年男子,但是他没有父爱的情怀,所以这两个人在一起那就注定了张爱玲悲剧的人生,所以我们说悲凉、苍凉、残酷是张爱玲生命的底色,也是从头到尾她作品的底色。这是张爱玲的第一段婚姻。
我们来看张爱玲的第二段婚姻。因为她没有办法和胡兰成好下去,她就离开香港,去了美国。她到美国以后,她就在美国文艺营里面认识了赖雅,张爱玲遇到赖雅的时候是36岁,但是赖雅已经是60多岁了。像这样永远走不脱自己恋父情结的女人,她总是无可奈何地爱上中年男人,或者就是当她到中年的时候,她只能爱上老年男人。所以由于张爱玲的这种没有办法摆脱的恋父情结,既造就了她那种诡异的令后人不断地去改编的那些经典小说,也造就了她悲凉的,凄惨的人生。
(全文)
我们接下来就要从张爱玲的作品里面来分析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和她的自恋情结,来看张爱玲是如何地反复咀嚼、吞吐、涂写,利用她自己这个前生的。
我们现在看的这部影片的片断,是源自于《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的编剧是台湾的女作家三毛,三毛她自己也是一个有着非常严重的心理情结的一个女性作家,所以当她在演化张爱玲身世的时候,她非常敏锐地抓住了张爱玲的生命和创作之间的一个纠缠和包容的关系,那就是张爱玲如何地利用自己的前生来进行涂抹和书写的。
我们看到张爱玲被关押在房间里面,她不断地在念书,所有的这种镜头都是在文学上、在心理学上面具有象征意义的,像这种发了疯一样的那种状态其实都是一个自恋人格在失去爱,在感到抛弃时候的一种对自己的保护。
我们从张爱玲的性格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张爱玲性格的两个极端,一个就是沉默不说话,按照当年看到张爱玲的那些在上海的老作家和她同学的回忆,张爱玲是一个安静得不得了的人,这种安静用文学语言来说就是埋金埋沙的安静,但是用上海人的话来说没有办法形容,只能说她是安静得不得了,白是白得不得了,没有办法去形容她的安静,去形容她的那种白。就是这样一个安静得不得了的、白得不得了的一个女孩子,当她对父亲的爱被父亲背叛以后,她的那种要死要活,她就恨不得自己也死掉,恨不得把继母也杀死,这种人格都是那种极端自恋的人格表现,都是处于那种本能的自我保护以后会有的那种情形,她当时就觉得宁可自己就这样死去。她每天坐在那里,后来生了一场大病,大概生了有半年之久,她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面,有的时候听到木匠在外面敲钉子,她就好像觉得这是在敲棺材的声音。
我想让大家看的最有象征意义的镜头:就是说被父亲关押的那栋老房子,那栋老房子里面画满了中国字。当时三毛把张爱玲这一段前生写出来编成电影,其实是没有经过张爱玲同意的,所以张爱玲在美国的时候,她看到这部电影,非常生气,但是张爱玲是一个往内心退缩的人,她面对这种侵权,她也是没有办法的,她也只能写一封信,说我不高兴了而已。
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在很多作品当中看到。比如说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名字是叫安耐丝。宁,她的父亲是一个钢琴家,她从就是小被父亲抛弃的,然后慢慢地她长大了,她就不断写怀念父亲的文章,把自己写成了一个作家。她为什么要不断地写父亲?其实就是通过书写来弥补父亲爱的缺失,来弥补父亲的缺席。然后最后出版了一本书就叫《日记》。这本书里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由于夸张的极端的恋父情结,而演变成了一种具有乱伦倾向的情感。她整个文字非常地绵密,非常地美丽,也是非常的混乱,而这个安耐丝。宁的这一部小说《日记》,正好和张爱玲在23岁时候写的那一部《心经》是非常相似的。《心经》里面也是一个女孩子小寒,然后爱上了自己的父亲。张爱玲自己也说:女孩子有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去诱惑自己的父亲。
在《心经》这部小说里面,张爱玲利用主人公这个身份宣泄了自己的情感,她不断地去诱惑父亲,希望父亲能够大胆地接受她的爱,但是当父亲不能接受她的爱的时候,张爱玲的做法,也就是小说中小寒的做法就是毁灭,就像曹禺写的《雷雨》里面繁漪就是那种毁灭的性格,就是说摊牌,大家死光光,我得不到,我也不想让你得到。张爱玲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在她的小说当中,表现出这样一种极端的情绪。按照心理学的分析,张爱玲她被驱逐出了有父亲存在的具体的生活场景,而父亲、继母和自己三者之间,三个人是在竞争的,但是毫无疑问,张爱玲她是一个失败者。
而张爱玲这一次失败,使她在情感上再一次获得了一种悲凉的本质,而我们刚才说到了,恋父情结是张爱玲的一个死穴。什么叫死穴?就是说没有药可以诊治的,而这个药只有她自己的书写。她只有通过不断地书写,就是像美国女作家安耐丝。宁一样,她通过不断地书写来舔自己的伤口,来弥补父亲的缺席,来弥补父亲对她感情的一种背叛。
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在另外的一部电影当中也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一点。那部由英国导演拍摄的电影叫《枕边书》里面的日本女作家叫诺子,诺子也是由于极端的恋父情结不能得到,被背叛,然后开始书写,并且通过书写来弥补父亲的缺席,并且不断地进行宣泄和报复的。就是说《枕边书》里面,日本女作家诺子的表现和张爱玲的日后书写的表现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知道,张爱玲她在读中学的时候,在读圣玛利亚女中的时候,她的老师回忆起她来,就觉得她是一个萎靡不振的人,是一个很懒惰的人。当时圣玛利亚女校是一个贵族女校,她们规矩是很严的,比如说你不穿的鞋子,你一定要放到鞋柜里,如果你不放进鞋柜,女舍监就会把你的鞋子拿出来放在走廊里面示众,这对女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羞辱性的惩罚。但是张爱玲是很漠然的,张爱玲差不多每天她的鞋子都会被舍监拿到走廊里面示众。有的时候老师实在也看不惯了,老师就说,你为什么总是这样,我忘了呀。我有一张照片,那个时候张爱玲和她的同班同学在一起上钢琴课,所有的女孩子在青春少女的时候,脸上都有一种光,眼睛里面也都是有光的,但是只有张爱玲,头发梳得很短,然后穿了一件像男式的灰布大褂,又瘦又高,就憷在那儿,然后一脸的哀愁,和周围的人好像是不搭界的。她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就是由于那种自恋的特殊人格而造成的一种自我疏离。
很多人都说张爱玲是很清高的,经常有人形容张爱玲就会用一句话来形容张爱玲:“张爱玲不在”。为什么?就是说如果有人要拜访张爱玲,张爱玲的姑姑要是不在,没有办法替她挡驾的时候,张爱玲就会在自己的房间里说,“张爱玲不在”。所有的人都说张爱玲是一个很孤傲的人,派头大得不得了的人,是一个清末贵族的大小姐,其实不是这样的,她是有孤傲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自卑,她是因为自卑,所以她不敢见人。张爱玲自己也说,我成天是鬼鬼祟祟地躲着人。所以张爱玲的这种性格特征,完全把她挪到了她的小说《茉莉香片》聂传庆的身上。
《茉莉香片》写的是一个男孩子,但是这个男孩子是具有女人气质的,其实张爱玲是想要把真实的自己掩盖起来。所以她在写《茉莉香片》的时候,她故意把男主人公设计成一个男孩子,其实她处处写的都是自己。首先这个男孩子身世和她非常像,那就是4岁母亲离开了,然后他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父亲是抽鸦片的,然后父亲又结婚了,有了一个后母,于是这个聂传庆就和这个后母生活在一起。后来聂传庆在读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教授原来是很有可能成为自己父亲的,因为他的妈妈,原先爱的是这个教授,但是最后他的妈妈没有选择这个教授,因为当时是媒妁之言嘛,门当户对,他的妈妈就是嫁给了他现在的这个父亲,所以就有了现在这个聂传庆,而那个原本可能成为他父亲的这个人呢,不仅是一个非常有学识的,有责任感的一个学子,并且这个父亲有一个非常美满的家,这个父亲的家里,也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子,这个女孩子是叫言丹朱,这个言丹朱因为从小是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面长大的,所以她对所有的人,包括对聂传庆这样一个很变态的男孩子也是很关照的。
而聂传庆是一个具有极端变态性格的人,他渴望美丽女孩子的父亲是他的父亲,他又渴望爱这个美丽的女孩子,但是同时他又痛恨,他又觉得这个美丽的女孩子夺走了他的父亲,因为这个父亲本来应该是他的。所以当这个女孩子向他表示温情的时候,他去伤害这个女孩子。当然还好这个女孩子没有被他杀死。张爱玲把她的恋父情结和自恋情结交织在一起涂写在这部《茉莉香片》里,同时她对自己的母亲也充满了抱怨,她说:母亲嫁到这个家里来,是一种清醒的牺牲,因为母亲知道,你是不爱这个男人的,但是你为了家族的利益,是为了媒妁之言,为了门当户对,你嫁到了这个家里,你的牺牲是清醒的,但是我出生在这个家庭里面,我是没有选择的,我是被动的,我不仅被动,并且最后被你做母亲的抛弃了,你离家出走了,把我放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的家庭里面,让我生活在像古墓一样幽暗的房子里面。所以张爱玲在这个里面用了一句非常非常漂亮的比喻。
我们知道张爱玲的比喻也是具有惊心动魄的一种文学力量的。张爱玲就说,母亲把我生出来,然后又把我留在这个家里,其实就是在家里的红木屏风上面添了一只鸟,这只鸟看上去是栩栩如生的,但是它是被钉在屏风上的,永远是飞不动的。为什么永远飞不动,因为张爱玲虽然以后离家出走了,在肉体上,在物理空间上离开了父亲,但是她在心理情结上面,她在精神上,在感情上她从来没有离开过她的父亲,她在无数的文章里面用一种非常温情的口吻来写自己的父亲,但是她从来没有用这样的感情来写过她的母亲。她知道她对母亲的谴责是不公平的,她知道她母亲也是一个不幸的女人,但是由于她太爱父亲了,她不舍得谴责父亲,她只能很不公平地谴责女人,谴责她自己的妈妈,她对自己的这种谴责,也是很抱歉的。所以她在她的小说《茉莉香片》里面有这样一段描写:她说她躺在床上,看到窗口有一个人,她先是以为这个人是自己,但是看着看着,这个人就变成了她的母亲。
这种写法其实是很有象征意义的,因为张爱玲其实很明白,她虽然和母亲没有感情,她虽然是自恋她的父亲,但是她最终会是她的母亲,也就是说她和她的母亲在她的作品当中,她已经分不清了,她已经分不清哪个人是她自己,哪个人是她的母亲了。
所以非常集中地表现张爱玲的这种恋父不成,往内心退缩,成为一个自恋的自我疏离的性格特征的这样一个创作心理机制,我们是可以通过这两部作品,一个就是《心经》,一个就是《茉莉香片》来看到的,太明显了。至于张爱玲其他的很多作品,比如说《第一炉香》,比如说《多少恨》,在这些作品里面,我们都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这个里面都是没有母亲的,都是只有父亲,并且在这个里面,女主人公都是只能爱上中年男人的,就是具有父爱一样的男人,她是没有办法和青春勃发的男人在一起相处的。
我们刚才说到,在《茉莉香片》里面充分地表达了张爱玲涂抹前生的一个特征,并且充分地表现了她的一个心理特征,在这个里面,她还描写了自己家族的一个本质,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她们这个家族成员的冷酷。关于她们家族成员的冷酷,我们可以从她的代表作《金锁记》里面可以看到。那种变态的冷酷。在张爱玲的作品当中,包括在生活当中的张爱玲,包括在张爱玲最亲爱的那些亲人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冷酷在张爱玲体内的那种遗传。而这种冷酷也正是张爱玲那种自恋情结,自卑、自恋、自私的一种极端的表现。
比如说她的姑姑和张爱玲的父亲是一对姐弟,本来是为了自己的共同利益是去打官司的,但是最后张爱玲的父亲是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利益,把自己的妹妹,也就是把张爱玲的姑姑给出卖了,这是张爱玲家族的冷酷之一。冷酷之二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对自己的妻子,张爱玲的生母不断地逼迫,要把她的嫁妆全部逼光,把她的钱全部用光。然后第三,张爱玲离家出走以后,和她的姑姑住在公寓里面,她的弟弟来看她,就是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来看姐姐。姐弟两个人说话,说说就说到吃饭的时间了,然后她的姑姑就会跑出来说,吃饭的时间到了,我们是不留饭的,要留饭,你要预先通知的,然后就在吃饭的时候就把弟弟赶走了,这是一次冷酷。
还有一次冷酷,张爱玲从父亲家逃出来以后住在母亲的公寓里面,然后隔了几天,弟弟也逃出来了,弟弟逃出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带,就带了自己的一双旧的篮球鞋,用旧报纸包着,就来到妈妈这里,跟妈妈说,妈妈,我也要和你住。这个时候张爱玲的弟弟也是一个初中生。他的妈妈就跟他说,我要负担你姐姐已经是勉为其难了,而按照离婚协议,你们两个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应该都是你父亲承担的,所以我没有能力再养你了,你还是回去吧。张爱玲看到自己的弟弟又夹着这双破报纸包的篮球鞋就这样又回去了。每当讲到这里的时候,你就会特别辛酸,你就会觉得人怎么可以冷酷到这样的地步,但是像她们这样的一个家族,金钱是惟一的通行证,别的都不讲。关于金钱的重要性,我们在《金锁记》曹七巧的身上也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
我们再来看这种冷酷在张爱玲家族身上的表现。还有就是1952年的时候,张爱玲离开上海去香港,但她弟弟不知道,她弟弟又去公寓看姐姐。她的姑姑把门一开,是张爱玲的弟弟,就说你姐姐已经走掉了,就这一句话说完,“啪”一下门就关上了,没有第二句话的。这个做弟弟的就站在寒风里面一个人落泪,他就觉得他自己一个亲人也没有了。张爱玲的弟弟也是很可怜的,因为他的父母亲要抽鸦片,最后生活潦倒,张爱玲的家族是没有等到解放,就已经败光了。她们本来是住在那么大的一个豪宅,最后是住在十平方米的一个汽车房里面,终其一生的。
父亲根本不愿意为自己的儿子办婚事,因为办婚事是要花很多钱的,所以张爱玲的弟弟一辈子是没有结婚的。我听上海的一位老作家树棼告诉我,他说张爱玲的弟弟惟一有过一次结婚的机会。那个时候女方要的嫁妆是一块上海牌的手表,那个时候全钢上海牌手表是人民币120块钱,大概是相当于一个大学生两个半月的工资吧,但是她的弟弟就是拿不出这笔钱来,所以他的弟弟连最后一次婚姻的希望也没有了。所以她弟弟的死其实和张爱玲的死是一样的,也是一个人孤独地死在一间小房子里面。
我们知道,张爱玲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叫炎樱,她们两个人要好得真是无话不说,并且总是同吃、同穿、同住的,但是有一次炎樱就跟张爱玲说,你陪我回家,张爱玲就说,可以,我陪你回家,但是我回来的路费,你要替我付掉的。这个听起来是很公平的,我陪你回家,对不对,我回来的时候,我的路费当然应该是你付了,听起来很公平,但是我们有没有在这样的公平里面,听到一种冷?张爱玲她们的家族本身就遗传给她这种冷。她日后养成的那种自恋情结,使得她更加的自私,使得她更加的冷,因为她觉得自己一直被伤害,一直被抛弃,所以她总是用一种非常坚硬的,过分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这样一个小女子,一个弱女子,为什么会有这样极端的行为,那我们还是要归到刚才说的她的心理情结,她的自恋情结表现出来的一种过度的自我保护。
那我们下面就要再来看看她的这种自恋情结,她的这种恋父的情结,对她一生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女性比较典型的恋父情结的模式,往往是从朦胧的,暧昧的暗示到实际行动,从纯粹的倾慕依赖,到以性来颠覆父权。而这个期间,她是充满了非常复杂的,就是说很难分析的,很难解说的那种包孕和纠缠的关系。
举一个例子,日本的另外一位女作家叫柳里美,她也是因为被父亲毒打,离家出走的,她是5岁的时候,因为她和母亲共同不能够承受父亲的这种家庭暴力离家出走的,以后再也没有和父亲生活过。但是就是像这样一个女性作家,她却有着一种深深的恋父情结。她后来恋爱结婚,她只能和45岁以上的中年男子建立性关系,她只能和中年以上的,具有父爱的男子身上找到依托,而这个日本女作家柳里美,她的这种恋父情结,她的这种永远的中年男子的乡愁感,一式一样地表现在张爱玲的身上。
我们下面就要来看看张爱玲的两次婚姻。
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那就是汉奸胡兰成。当时张爱玲认识这个汉奸胡兰成的时候,胡兰成其实还是有婚约在身的,那个时候张爱玲是23岁,胡兰成是38岁,非常符合只能和中年男子、只能和成熟男子交往的这样一个恋父情结的女性特征。最开始是胡兰成先来拜访张爱玲的,那张爱玲还是老规矩了,让姑姑跑出来说,张爱玲不在。胡兰成也是一个很有经验的人,他把自己的名片从门缝里递进去,留下了地址,留下了电话就走了。张爱玲看了这张名片,第二天她就主动去找胡兰成了。
我们来看看当时胡兰成居住的地方。当时胡兰成居住的地方是叫美丽园,就是这栋房子,美丽园在上海是很有名的,无论是在老上海,还是在现在的上海,公交车到了这儿,不是报路名的,都是报“美丽园”到了。美丽园这个住宅是很著名的,胡兰成就住在这里面。
那天下午,张爱玲就自己跑到胡兰成这里来了。我们知道张爱玲是一个很害羞的人,是一个鬼鬼祟祟躲着人的人,但是她主动跑到了一个陌生男人的家里,并且在这个陌生男人家里,一坐就是一个下午,好像有讲不完的话,然后等到胡兰成把她送到弄堂口的时候,张爱玲有一种感觉,张爱玲人很高,她比胡兰成还要高,胡兰成他曾经回忆过他和张爱玲在一起坐三轮车,那个三轮车应该是一个人坐的,但是他们两个人那个时候比较亲密,要两个人坐,两个人坐,应该是女孩子坐在男人的膝盖上面,但是当时胡兰成感觉是什么呢?就是说我放来放去,没有办法把张爱玲放好,因为她太大了。胡兰成是一个像江南书生一样的形象人,胡兰成的形象和张爱玲父亲的形象真的是蛮像的。当时他们两个人走到弄堂口的时候,胡兰成也禁不住说,你怎么那么高大。张爱玲回去以后,就拿出一张自己的单人照片,在照片后面写了这样几行字:我见到你以后,我就变得很低很低。主动向胡兰成表示爱,这就是那种恋父情结不可遏制的一种情感倾向,她命里注定,她只能爱上像胡兰成这样的人。所以说,当一个女人她的恋父情结最后不能成熟的话,她只会通过异性的转移来延续恋父情结。而对我们很多成熟的女性来说,我们是会通过异性的转移来颠覆自己的恋父情结,区别就在这儿,后者被说成是成熟的,前者被说成是死穴。
我们接下来看张照片,这张照片叫常德公寓,在老上海叫爱丁顿公寓,那就是张爱玲和她姑姑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张爱玲写出她最重要作品的地方,张爱玲就住在这个地方,这个阳台就是她的,胡兰成就是把名片递到这里面去的。她是和姑姑合住一套公寓的,但是她和胡兰成好了以后,我们知道胡兰成是有婚约的,像张爱玲这样一个贵族人家的小姐,她最后居然不避嫌疑,让胡兰成住到了自己家里,因为她没有办法住到胡兰成家里去,因为胡兰成是有妻小的,所以她只能让胡兰成住到自己家里来。你就觉得这是一种爱,但这种爱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那种没有办法解脱的恋父情结。她爱上一个中年男子,她就是可以这样。我们知道她是很小气的,她是很斤斤计较的,她连自己弟弟的一顿饭,都不愿意留,但是她留下这个男人和她同居,应该说是同居了。有一位老作家告诉我,当时张爱玲在上海她不避嫌,她和胡兰成一起出去,在路上正好撞到了胡兰成的发妻,这个发妻当场羞辱张爱玲,但是张爱玲居然可以,我想她也是感到委屈的,我想她也是感到伤害的吧,但是张爱玲还是那么坚定的和胡兰成在一起。到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了,胡兰成害怕受到汉奸的处罚,就开始到处逃逸,他就逃到温州。有一年春节,张爱玲就是辗转到温州去看胡兰成。
我是想要体会一下张爱玲的那种寻夫的心情,我也是在一个春节,按照张爱玲的路线,照式照样地到了温州。那个时候,上海到温州没有直达的船,也没有直达的火车,她要辗转坐船,转长途汽车,然后再坐船,再转长途汽车,才能够到温州。我是一夜火车坐到温州的,我都觉得这个旅途辛苦得不得了,我到了温州以后,那个天冷得不得了。我是穿了一件棉大衣去的,冻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就是这样和张爱玲走一样的路线,在一样的气温下面,去走张爱玲的这条寻夫路。然后我也是蛮幸运的,就是说当年张爱玲找到胡兰成的那一栋老房子还在。
我们来看,当时胡兰成在逃亡当中是非常拮据的,住的房子很破烂的,他们就住在这个房子里面,还只是其中的一间,这样破烂的房子,房主说当时是怎么样的,现在还是怎么样的。当时张爱玲一是去看胡兰成,二是想和胡兰成在感情上做一个疏理。因为张爱玲知道,胡兰成在武汉的时候,有了一个相好,是一个护士叫小周。张爱玲希望胡兰成能够在她和小周之间做一个选择,当然张爱玲期待胡兰成选择她的,但是张爱玲没有想到,她千里迢迢,千辛万苦找到温州的时候,胡兰成身边又多了一个女人,那就是我们知道的那个村姑范秀美,他已经和范秀美住在一起了。张爱玲是他名正言顺的妻子,张爱玲只能对邻居谎称她是胡兰成的表妹。就是在这样一个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面,面对这样一个没有人格底线的胡兰成,张爱玲都没有办法放弃,她其实不是不知道胡兰成的为人,可是她就是没有办法离开胡兰成。那这个结论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能得出来了,那就是恋父情结是她的死穴,中年男子也是她致命的毒药,就是这样破烂的房子,胡兰成也赶她走,让她赶快回去,为什么呢?因为胡兰成害怕张爱玲的到来,暴露自己的身份,所以他赶张爱玲走。
张爱玲真的是不舍得走,但没有办法只好走。张爱玲上船以后就开始哭了。到了上海,隔了几个月以后,张爱玲那个时候自己的处境也是非常困难,因为她和汉奸结婚了,所以那个时候很多报纸也开始封杀张爱玲,张爱玲几乎已经是没有稿费的收入了。那个时候也是有人同情她,有一个导演叫桑弧的同情她,让她写了两个剧本,然后张爱玲把这两个剧本得到的所有稿费全部寄给胡兰成,并且给胡兰成写了一封绝交信说:我不爱你了,但是是你先不爱我的。
看啊,这是一个被动式,就是我不得不,have to 就是我不得不离开你,但是我在离开你的时候,我肉身离开你了,其实情感是没有办法离开你,所以我就是把我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得到的一笔钱,还是全部地寄给你。
还没有完,这个恋父情结,我们说是不会完的。到了1952年,我们都知道张爱玲申请护照的时候,她是说,她要到香港大学去,要把她的学业读完,其实不是的,知情的人知道,因为那个时候胡兰成正好逃到香港去了,张爱玲去香港还是想和这个中年男子续前缘的。但是张爱玲也是万万没想到,或者她也是冥冥之中也已经料到,就是到了香港以后,胡兰成的身边又有了一个女人,就是当时上海的,我们叫上海的白相人,也是黑社会一个头子的老婆,叫佘爱珍。这个佘爱珍当时在上海滩上也是何曾了得的一个女人,长得非常漂亮的一个女人,并且会用手枪的。而这个佘爱珍在逃出去的时候,是带了很多钻石的,他们说她的金刚钻就有那么大的一个化妆箱,一箱子。胡兰成也是出于自己生计的考虑,他再次没有选择一个穷学生:张爱玲,他再次选择了一个对他的生活,对他日后的生存有保障的一个女人。也就是说胡兰成这个人是随遇而安的,而我们说是一个没有人格底线的人,所以他会做汉奸嘛。而张爱玲这个人是有着严重的恋父情结的人,所以这两个人搭在一起,她是渴望得到父爱的,而胡兰成这个人虽然是一个中年男子,但是他没有父爱的情怀,所以这两个人在一起那就注定了张爱玲悲剧的人生,所以我们说悲凉、苍凉、残酷是张爱玲生命的底色,也是从头到尾她作品的底色。这是张爱玲的第一段婚姻。
我们来看张爱玲的第二段婚姻。因为她没有办法和胡兰成好下去,她就离开香港,去了美国。她到美国以后,也是因为穷途潦倒,于是她就进了一个文艺写作营。其实这个文艺写作营就是一个慈善机构,里面住的其实都是一些穷作家,她就在这个文艺营里面认识了赖雅,赖雅在认识张爱玲之前,是一个蛮叱咤风云的人物,赖雅曾经被人预言,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但是可惜这个预言从来没有实现过。当张爱玲认识赖雅的时候,赖雅也已经开始在美国的文坛上被人淡忘了,也就是说赖雅为什么也住到文艺营里面去,因为他没有收入嘛,他要依靠文艺营免费的午餐来维持自己的肉身。那一年我们来看,张爱玲遇到赖雅的时候是36岁,但是赖雅已经是60多岁了。像这样永远走不脱自己恋父情结的女人,她总是无可奈何地爱上中年男人,或者就是当她到中年的时候,她只能爱上老年男人,所以她的情结真的是注定了她终生的不圆满。爱上赖雅也是她主动,赖雅从文艺营里面的一个期限已经满了,他要搬出文艺营了,赖雅就住到一个小镇上。那天晚上是下着雨,张爱玲是连夜冒雨坐了火车,赶到那个小镇上,向赖雅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张爱玲和胡兰成结婚,从认识到结婚是用了八个月,而张爱玲和赖雅从认识到结婚是半年,而在这两桩婚姻当中主动的都是张爱玲。所以由于张爱玲的这种没有办法摆脱的恋父情结,既造就了她那种诡异的令后人不断地去改编的那些经典小说,也造就了她悲凉的,凄惨的人生。
下面我们再来看看她的这种恋父的情结对她一生的影响。我们知道,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就是汉奸胡兰成。当时张爱玲认识这个汉奸胡兰成的时候,胡兰成其实还是有婚约在身的,那个时候张爱玲是23岁,胡兰成是38岁,非常符合只能和中年男子、只能和成熟男子交往的这样一个恋父情结的女性特征。而张爱玲渴望在胡兰成身上得到父爱,而胡兰成这个人虽然是一个中年男子,但是他没有父爱的情怀,所以这两个人在一起那就注定了张爱玲悲剧的人生,所以我们说悲凉、苍凉、残酷是张爱玲生命的底色,也是从头到尾她作品的底色。这是张爱玲的第一段婚姻。
我们来看张爱玲的第二段婚姻。因为她没有办法和胡兰成好下去,她就离开香港,去了美国。她到美国以后,她就在美国文艺营里面认识了赖雅,张爱玲遇到赖雅的时候是36岁,但是赖雅已经是60多岁了。像这样永远走不脱自己恋父情结的女人,她总是无可奈何地爱上中年男人,或者就是当她到中年的时候,她只能爱上老年男人。所以由于张爱玲的这种没有办法摆脱的恋父情结,既造就了她那种诡异的令后人不断地去改编的那些经典小说,也造就了她悲凉的,凄惨的人生。
(全文)
我们接下来就要从张爱玲的作品里面来分析张爱玲的恋父情结,和她的自恋情结,来看张爱玲是如何地反复咀嚼、吞吐、涂写,利用她自己这个前生的。
我们现在看的这部影片的片断,是源自于《滚滚红尘》。《滚滚红尘》的编剧是台湾的女作家三毛,三毛她自己也是一个有着非常严重的心理情结的一个女性作家,所以当她在演化张爱玲身世的时候,她非常敏锐地抓住了张爱玲的生命和创作之间的一个纠缠和包容的关系,那就是张爱玲如何地利用自己的前生来进行涂抹和书写的。
我们看到张爱玲被关押在房间里面,她不断地在念书,所有的这种镜头都是在文学上、在心理学上面具有象征意义的,像这种发了疯一样的那种状态其实都是一个自恋人格在失去爱,在感到抛弃时候的一种对自己的保护。
我们从张爱玲的性格当中,我们就可以看到张爱玲性格的两个极端,一个就是沉默不说话,按照当年看到张爱玲的那些在上海的老作家和她同学的回忆,张爱玲是一个安静得不得了的人,这种安静用文学语言来说就是埋金埋沙的安静,但是用上海人的话来说没有办法形容,只能说她是安静得不得了,白是白得不得了,没有办法去形容她的安静,去形容她的那种白。就是这样一个安静得不得了的、白得不得了的一个女孩子,当她对父亲的爱被父亲背叛以后,她的那种要死要活,她就恨不得自己也死掉,恨不得把继母也杀死,这种人格都是那种极端自恋的人格表现,都是处于那种本能的自我保护以后会有的那种情形,她当时就觉得宁可自己就这样死去。她每天坐在那里,后来生了一场大病,大概生了有半年之久,她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面,有的时候听到木匠在外面敲钉子,她就好像觉得这是在敲棺材的声音。
我想让大家看的最有象征意义的镜头:就是说被父亲关押的那栋老房子,那栋老房子里面画满了中国字。当时三毛把张爱玲这一段前生写出来编成电影,其实是没有经过张爱玲同意的,所以张爱玲在美国的时候,她看到这部电影,非常生气,但是张爱玲是一个往内心退缩的人,她面对这种侵权,她也是没有办法的,她也只能写一封信,说我不高兴了而已。
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在很多作品当中看到。比如说美国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女作家,她的名字是叫安耐丝。宁,她的父亲是一个钢琴家,她从就是小被父亲抛弃的,然后慢慢地她长大了,她就不断写怀念父亲的文章,把自己写成了一个作家。她为什么要不断地写父亲?其实就是通过书写来弥补父亲爱的缺失,来弥补父亲的缺席。然后最后出版了一本书就叫《日记》。这本书里面表现了一个女孩子由于夸张的极端的恋父情结,而演变成了一种具有乱伦倾向的情感。她整个文字非常地绵密,非常地美丽,也是非常的混乱,而这个安耐丝。宁的这一部小说《日记》,正好和张爱玲在23岁时候写的那一部《心经》是非常相似的。《心经》里面也是一个女孩子小寒,然后爱上了自己的父亲。张爱玲自己也说:女孩子有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去诱惑自己的父亲。
在《心经》这部小说里面,张爱玲利用主人公这个身份宣泄了自己的情感,她不断地去诱惑父亲,希望父亲能够大胆地接受她的爱,但是当父亲不能接受她的爱的时候,张爱玲的做法,也就是小说中小寒的做法就是毁灭,就像曹禺写的《雷雨》里面繁漪就是那种毁灭的性格,就是说摊牌,大家死光光,我得不到,我也不想让你得到。张爱玲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在她的小说当中,表现出这样一种极端的情绪。按照心理学的分析,张爱玲她被驱逐出了有父亲存在的具体的生活场景,而父亲、继母和自己三者之间,三个人是在竞争的,但是毫无疑问,张爱玲她是一个失败者。
而张爱玲这一次失败,使她在情感上再一次获得了一种悲凉的本质,而我们刚才说到了,恋父情结是张爱玲的一个死穴。什么叫死穴?就是说没有药可以诊治的,而这个药只有她自己的书写。她只有通过不断地书写,就是像美国女作家安耐丝。宁一样,她通过不断地书写来舔自己的伤口,来弥补父亲的缺席,来弥补父亲对她感情的一种背叛。
这样的例子,我们可以在另外的一部电影当中也非常清楚地看到这一点。那部由英国导演拍摄的电影叫《枕边书》里面的日本女作家叫诺子,诺子也是由于极端的恋父情结不能得到,被背叛,然后开始书写,并且通过书写来弥补父亲的缺席,并且不断地进行宣泄和报复的。就是说《枕边书》里面,日本女作家诺子的表现和张爱玲的日后书写的表现是一模一样的。
我们知道,张爱玲她在读中学的时候,在读圣玛利亚女中的时候,她的老师回忆起她来,就觉得她是一个萎靡不振的人,是一个很懒惰的人。当时圣玛利亚女校是一个贵族女校,她们规矩是很严的,比如说你不穿的鞋子,你一定要放到鞋柜里,如果你不放进鞋柜,女舍监就会把你的鞋子拿出来放在走廊里面示众,这对女孩子来说其实是一种羞辱性的惩罚。但是张爱玲是很漠然的,张爱玲差不多每天她的鞋子都会被舍监拿到走廊里面示众。有的时候老师实在也看不惯了,老师就说,你为什么总是这样,我忘了呀。我有一张照片,那个时候张爱玲和她的同班同学在一起上钢琴课,所有的女孩子在青春少女的时候,脸上都有一种光,眼睛里面也都是有光的,但是只有张爱玲,头发梳得很短,然后穿了一件像男式的灰布大褂,又瘦又高,就憷在那儿,然后一脸的哀愁,和周围的人好像是不搭界的。她为什么会这样,其实这就是由于那种自恋的特殊人格而造成的一种自我疏离。
很多人都说张爱玲是很清高的,经常有人形容张爱玲就会用一句话来形容张爱玲:“张爱玲不在”。为什么?就是说如果有人要拜访张爱玲,张爱玲的姑姑要是不在,没有办法替她挡驾的时候,张爱玲就会在自己的房间里说,“张爱玲不在”。所有的人都说张爱玲是一个很孤傲的人,派头大得不得了的人,是一个清末贵族的大小姐,其实不是这样的,她是有孤傲的成分,但是更多的是自卑,她是因为自卑,所以她不敢见人。张爱玲自己也说,我成天是鬼鬼祟祟地躲着人。所以张爱玲的这种性格特征,完全把她挪到了她的小说《茉莉香片》聂传庆的身上。
《茉莉香片》写的是一个男孩子,但是这个男孩子是具有女人气质的,其实张爱玲是想要把真实的自己掩盖起来。所以她在写《茉莉香片》的时候,她故意把男主人公设计成一个男孩子,其实她处处写的都是自己。首先这个男孩子身世和她非常像,那就是4岁母亲离开了,然后他和父亲在一起生活,父亲是抽鸦片的,然后父亲又结婚了,有了一个后母,于是这个聂传庆就和这个后母生活在一起。后来聂传庆在读书的时候,发现自己的教授原来是很有可能成为自己父亲的,因为他的妈妈,原先爱的是这个教授,但是最后他的妈妈没有选择这个教授,因为当时是媒妁之言嘛,门当户对,他的妈妈就是嫁给了他现在的这个父亲,所以就有了现在这个聂传庆,而那个原本可能成为他父亲的这个人呢,不仅是一个非常有学识的,有责任感的一个学子,并且这个父亲有一个非常美满的家,这个父亲的家里,也有一个非常美丽的女孩子,这个女孩子是叫言丹朱,这个言丹朱因为从小是在一个有爱的家庭里面长大的,所以她对所有的人,包括对聂传庆这样一个很变态的男孩子也是很关照的。
而聂传庆是一个具有极端变态性格的人,他渴望美丽女孩子的父亲是他的父亲,他又渴望爱这个美丽的女孩子,但是同时他又痛恨,他又觉得这个美丽的女孩子夺走了他的父亲,因为这个父亲本来应该是他的。所以当这个女孩子向他表示温情的时候,他去伤害这个女孩子。当然还好这个女孩子没有被他杀死。张爱玲把她的恋父情结和自恋情结交织在一起涂写在这部《茉莉香片》里,同时她对自己的母亲也充满了抱怨,她说:母亲嫁到这个家里来,是一种清醒的牺牲,因为母亲知道,你是不爱这个男人的,但是你为了家族的利益,是为了媒妁之言,为了门当户对,你嫁到了这个家里,你的牺牲是清醒的,但是我出生在这个家庭里面,我是没有选择的,我是被动的,我不仅被动,并且最后被你做母亲的抛弃了,你离家出走了,把我放在这样一个没有爱的家庭里面,让我生活在像古墓一样幽暗的房子里面。所以张爱玲在这个里面用了一句非常非常漂亮的比喻。
我们知道张爱玲的比喻也是具有惊心动魄的一种文学力量的。张爱玲就说,母亲把我生出来,然后又把我留在这个家里,其实就是在家里的红木屏风上面添了一只鸟,这只鸟看上去是栩栩如生的,但是它是被钉在屏风上的,永远是飞不动的。为什么永远飞不动,因为张爱玲虽然以后离家出走了,在肉体上,在物理空间上离开了父亲,但是她在心理情结上面,她在精神上,在感情上她从来没有离开过她的父亲,她在无数的文章里面用一种非常温情的口吻来写自己的父亲,但是她从来没有用这样的感情来写过她的母亲。她知道她对母亲的谴责是不公平的,她知道她母亲也是一个不幸的女人,但是由于她太爱父亲了,她不舍得谴责父亲,她只能很不公平地谴责女人,谴责她自己的妈妈,她对自己的这种谴责,也是很抱歉的。所以她在她的小说《茉莉香片》里面有这样一段描写:她说她躺在床上,看到窗口有一个人,她先是以为这个人是自己,但是看着看着,这个人就变成了她的母亲。
这种写法其实是很有象征意义的,因为张爱玲其实很明白,她虽然和母亲没有感情,她虽然是自恋她的父亲,但是她最终会是她的母亲,也就是说她和她的母亲在她的作品当中,她已经分不清了,她已经分不清哪个人是她自己,哪个人是她的母亲了。
所以非常集中地表现张爱玲的这种恋父不成,往内心退缩,成为一个自恋的自我疏离的性格特征的这样一个创作心理机制,我们是可以通过这两部作品,一个就是《心经》,一个就是《茉莉香片》来看到的,太明显了。至于张爱玲其他的很多作品,比如说《第一炉香》,比如说《多少恨》,在这些作品里面,我们都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在这个里面都是没有母亲的,都是只有父亲,并且在这个里面,女主人公都是只能爱上中年男人的,就是具有父爱一样的男人,她是没有办法和青春勃发的男人在一起相处的。
我们刚才说到,在《茉莉香片》里面充分地表达了张爱玲涂抹前生的一个特征,并且充分地表现了她的一个心理特征,在这个里面,她还描写了自己家族的一个本质,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她们这个家族成员的冷酷。关于她们家族成员的冷酷,我们可以从她的代表作《金锁记》里面可以看到。那种变态的冷酷。在张爱玲的作品当中,包括在生活当中的张爱玲,包括在张爱玲最亲爱的那些亲人当中,我们都可以看到这种冷酷在张爱玲体内的那种遗传。而这种冷酷也正是张爱玲那种自恋情结,自卑、自恋、自私的一种极端的表现。
比如说她的姑姑和张爱玲的父亲是一对姐弟,本来是为了自己的共同利益是去打官司的,但是最后张爱玲的父亲是为了自己的一点点利益,把自己的妹妹,也就是把张爱玲的姑姑给出卖了,这是张爱玲家族的冷酷之一。冷酷之二就是张爱玲的父亲对自己的妻子,张爱玲的生母不断地逼迫,要把她的嫁妆全部逼光,把她的钱全部用光。然后第三,张爱玲离家出走以后,和她的姑姑住在公寓里面,她的弟弟来看她,就是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来看姐姐。姐弟两个人说话,说说就说到吃饭的时间了,然后她的姑姑就会跑出来说,吃饭的时间到了,我们是不留饭的,要留饭,你要预先通知的,然后就在吃饭的时候就把弟弟赶走了,这是一次冷酷。
还有一次冷酷,张爱玲从父亲家逃出来以后住在母亲的公寓里面,然后隔了几天,弟弟也逃出来了,弟弟逃出来的时候,什么都没有带,就带了自己的一双旧的篮球鞋,用旧报纸包着,就来到妈妈这里,跟妈妈说,妈妈,我也要和你住。这个时候张爱玲的弟弟也是一个初中生。他的妈妈就跟他说,我要负担你姐姐已经是勉为其难了,而按照离婚协议,你们两个人的生活费和教育费应该都是你父亲承担的,所以我没有能力再养你了,你还是回去吧。张爱玲看到自己的弟弟又夹着这双破报纸包的篮球鞋就这样又回去了。每当讲到这里的时候,你就会特别辛酸,你就会觉得人怎么可以冷酷到这样的地步,但是像她们这样的一个家族,金钱是惟一的通行证,别的都不讲。关于金钱的重要性,我们在《金锁记》曹七巧的身上也是可以看得很清楚的。
我们再来看这种冷酷在张爱玲家族身上的表现。还有就是1952年的时候,张爱玲离开上海去香港,但她弟弟不知道,她弟弟又去公寓看姐姐。她的姑姑把门一开,是张爱玲的弟弟,就说你姐姐已经走掉了,就这一句话说完,“啪”一下门就关上了,没有第二句话的。这个做弟弟的就站在寒风里面一个人落泪,他就觉得他自己一个亲人也没有了。张爱玲的弟弟也是很可怜的,因为他的父母亲要抽鸦片,最后生活潦倒,张爱玲的家族是没有等到解放,就已经败光了。她们本来是住在那么大的一个豪宅,最后是住在十平方米的一个汽车房里面,终其一生的。
父亲根本不愿意为自己的儿子办婚事,因为办婚事是要花很多钱的,所以张爱玲的弟弟一辈子是没有结婚的。我听上海的一位老作家树棼告诉我,他说张爱玲的弟弟惟一有过一次结婚的机会。那个时候女方要的嫁妆是一块上海牌的手表,那个时候全钢上海牌手表是人民币120块钱,大概是相当于一个大学生两个半月的工资吧,但是她的弟弟就是拿不出这笔钱来,所以他的弟弟连最后一次婚姻的希望也没有了。所以她弟弟的死其实和张爱玲的死是一样的,也是一个人孤独地死在一间小房子里面。
我们知道,张爱玲有一个最要好的朋友叫炎樱,她们两个人要好得真是无话不说,并且总是同吃、同穿、同住的,但是有一次炎樱就跟张爱玲说,你陪我回家,张爱玲就说,可以,我陪你回家,但是我回来的路费,你要替我付掉的。这个听起来是很公平的,我陪你回家,对不对,我回来的时候,我的路费当然应该是你付了,听起来很公平,但是我们有没有在这样的公平里面,听到一种冷?张爱玲她们的家族本身就遗传给她这种冷。她日后养成的那种自恋情结,使得她更加的自私,使得她更加的冷,因为她觉得自己一直被伤害,一直被抛弃,所以她总是用一种非常坚硬的,过分的方式来保护自己。这样一个小女子,一个弱女子,为什么会有这样极端的行为,那我们还是要归到刚才说的她的心理情结,她的自恋情结表现出来的一种过度的自我保护。
那我们下面就要再来看看她的这种自恋情结,她的这种恋父的情结,对她一生的影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女性比较典型的恋父情结的模式,往往是从朦胧的,暧昧的暗示到实际行动,从纯粹的倾慕依赖,到以性来颠覆父权。而这个期间,她是充满了非常复杂的,就是说很难分析的,很难解说的那种包孕和纠缠的关系。
举一个例子,日本的另外一位女作家叫柳里美,她也是因为被父亲毒打,离家出走的,她是5岁的时候,因为她和母亲共同不能够承受父亲的这种家庭暴力离家出走的,以后再也没有和父亲生活过。但是就是像这样一个女性作家,她却有着一种深深的恋父情结。她后来恋爱结婚,她只能和45岁以上的中年男子建立性关系,她只能和中年以上的,具有父爱的男子身上找到依托,而这个日本女作家柳里美,她的这种恋父情结,她的这种永远的中年男子的乡愁感,一式一样地表现在张爱玲的身上。
我们下面就要来看看张爱玲的两次婚姻。
张爱玲的第一任丈夫那就是汉奸胡兰成。当时张爱玲认识这个汉奸胡兰成的时候,胡兰成其实还是有婚约在身的,那个时候张爱玲是23岁,胡兰成是38岁,非常符合只能和中年男子、只能和成熟男子交往的这样一个恋父情结的女性特征。最开始是胡兰成先来拜访张爱玲的,那张爱玲还是老规矩了,让姑姑跑出来说,张爱玲不在。胡兰成也是一个很有经验的人,他把自己的名片从门缝里递进去,留下了地址,留下了电话就走了。张爱玲看了这张名片,第二天她就主动去找胡兰成了。
我们来看看当时胡兰成居住的地方。当时胡兰成居住的地方是叫美丽园,就是这栋房子,美丽园在上海是很有名的,无论是在老上海,还是在现在的上海,公交车到了这儿,不是报路名的,都是报“美丽园”到了。美丽园这个住宅是很著名的,胡兰成就住在这里面。
那天下午,张爱玲就自己跑到胡兰成这里来了。我们知道张爱玲是一个很害羞的人,是一个鬼鬼祟祟躲着人的人,但是她主动跑到了一个陌生男人的家里,并且在这个陌生男人家里,一坐就是一个下午,好像有讲不完的话,然后等到胡兰成把她送到弄堂口的时候,张爱玲有一种感觉,张爱玲人很高,她比胡兰成还要高,胡兰成他曾经回忆过他和张爱玲在一起坐三轮车,那个三轮车应该是一个人坐的,但是他们两个人那个时候比较亲密,要两个人坐,两个人坐,应该是女孩子坐在男人的膝盖上面,但是当时胡兰成感觉是什么呢?就是说我放来放去,没有办法把张爱玲放好,因为她太大了。胡兰成是一个像江南书生一样的形象人,胡兰成的形象和张爱玲父亲的形象真的是蛮像的。当时他们两个人走到弄堂口的时候,胡兰成也禁不住说,你怎么那么高大。张爱玲回去以后,就拿出一张自己的单人照片,在照片后面写了这样几行字:我见到你以后,我就变得很低很低。主动向胡兰成表示爱,这就是那种恋父情结不可遏制的一种情感倾向,她命里注定,她只能爱上像胡兰成这样的人。所以说,当一个女人她的恋父情结最后不能成熟的话,她只会通过异性的转移来延续恋父情结。而对我们很多成熟的女性来说,我们是会通过异性的转移来颠覆自己的恋父情结,区别就在这儿,后者被说成是成熟的,前者被说成是死穴。
我们接下来看张照片,这张照片叫常德公寓,在老上海叫爱丁顿公寓,那就是张爱玲和她姑姑居住的地方,也就是张爱玲写出她最重要作品的地方,张爱玲就住在这个地方,这个阳台就是她的,胡兰成就是把名片递到这里面去的。她是和姑姑合住一套公寓的,但是她和胡兰成好了以后,我们知道胡兰成是有婚约的,像张爱玲这样一个贵族人家的小姐,她最后居然不避嫌疑,让胡兰成住到了自己家里,因为她没有办法住到胡兰成家里去,因为胡兰成是有妻小的,所以她只能让胡兰成住到自己家里来。你就觉得这是一种爱,但这种爱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那种没有办法解脱的恋父情结。她爱上一个中年男子,她就是可以这样。我们知道她是很小气的,她是很斤斤计较的,她连自己弟弟的一顿饭,都不愿意留,但是她留下这个男人和她同居,应该说是同居了。有一位老作家告诉我,当时张爱玲在上海她不避嫌,她和胡兰成一起出去,在路上正好撞到了胡兰成的发妻,这个发妻当场羞辱张爱玲,但是张爱玲居然可以,我想她也是感到委屈的,我想她也是感到伤害的吧,但是张爱玲还是那么坚定的和胡兰成在一起。到了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了,胡兰成害怕受到汉奸的处罚,就开始到处逃逸,他就逃到温州。有一年春节,张爱玲就是辗转到温州去看胡兰成。
我是想要体会一下张爱玲的那种寻夫的心情,我也是在一个春节,按照张爱玲的路线,照式照样地到了温州。那个时候,上海到温州没有直达的船,也没有直达的火车,她要辗转坐船,转长途汽车,然后再坐船,再转长途汽车,才能够到温州。我是一夜火车坐到温州的,我都觉得这个旅途辛苦得不得了,我到了温州以后,那个天冷得不得了。我是穿了一件棉大衣去的,冻得连话都说不出来,就是这样和张爱玲走一样的路线,在一样的气温下面,去走张爱玲的这条寻夫路。然后我也是蛮幸运的,就是说当年张爱玲找到胡兰成的那一栋老房子还在。
我们来看,当时胡兰成在逃亡当中是非常拮据的,住的房子很破烂的,他们就住在这个房子里面,还只是其中的一间,这样破烂的房子,房主说当时是怎么样的,现在还是怎么样的。当时张爱玲一是去看胡兰成,二是想和胡兰成在感情上做一个疏理。因为张爱玲知道,胡兰成在武汉的时候,有了一个相好,是一个护士叫小周。张爱玲希望胡兰成能够在她和小周之间做一个选择,当然张爱玲期待胡兰成选择她的,但是张爱玲没有想到,她千里迢迢,千辛万苦找到温州的时候,胡兰成身边又多了一个女人,那就是我们知道的那个村姑范秀美,他已经和范秀美住在一起了。张爱玲是他名正言顺的妻子,张爱玲只能对邻居谎称她是胡兰成的表妹。就是在这样一个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面,面对这样一个没有人格底线的胡兰成,张爱玲都没有办法放弃,她其实不是不知道胡兰成的为人,可是她就是没有办法离开胡兰成。那这个结论我们现在每一个人都能得出来了,那就是恋父情结是她的死穴,中年男子也是她致命的毒药,就是这样破烂的房子,胡兰成也赶她走,让她赶快回去,为什么呢?因为胡兰成害怕张爱玲的到来,暴露自己的身份,所以他赶张爱玲走。
张爱玲真的是不舍得走,但没有办法只好走。张爱玲上船以后就开始哭了。到了上海,隔了几个月以后,张爱玲那个时候自己的处境也是非常困难,因为她和汉奸结婚了,所以那个时候很多报纸也开始封杀张爱玲,张爱玲几乎已经是没有稿费的收入了。那个时候也是有人同情她,有一个导演叫桑弧的同情她,让她写了两个剧本,然后张爱玲把这两个剧本得到的所有稿费全部寄给胡兰成,并且给胡兰成写了一封绝交信说:我不爱你了,但是是你先不爱我的。
看啊,这是一个被动式,就是我不得不,have to 就是我不得不离开你,但是我在离开你的时候,我肉身离开你了,其实情感是没有办法离开你,所以我就是把我最艰难困苦的时候得到的一笔钱,还是全部地寄给你。
还没有完,这个恋父情结,我们说是不会完的。到了1952年,我们都知道张爱玲申请护照的时候,她是说,她要到香港大学去,要把她的学业读完,其实不是的,知情的人知道,因为那个时候胡兰成正好逃到香港去了,张爱玲去香港还是想和这个中年男子续前缘的。但是张爱玲也是万万没想到,或者她也是冥冥之中也已经料到,就是到了香港以后,胡兰成的身边又有了一个女人,就是当时上海的,我们叫上海的白相人,也是黑社会一个头子的老婆,叫佘爱珍。这个佘爱珍当时在上海滩上也是何曾了得的一个女人,长得非常漂亮的一个女人,并且会用手枪的。而这个佘爱珍在逃出去的时候,是带了很多钻石的,他们说她的金刚钻就有那么大的一个化妆箱,一箱子。胡兰成也是出于自己生计的考虑,他再次没有选择一个穷学生:张爱玲,他再次选择了一个对他的生活,对他日后的生存有保障的一个女人。也就是说胡兰成这个人是随遇而安的,而我们说是一个没有人格底线的人,所以他会做汉奸嘛。而张爱玲这个人是有着严重的恋父情结的人,所以这两个人搭在一起,她是渴望得到父爱的,而胡兰成这个人虽然是一个中年男子,但是他没有父爱的情怀,所以这两个人在一起那就注定了张爱玲悲剧的人生,所以我们说悲凉、苍凉、残酷是张爱玲生命的底色,也是从头到尾她作品的底色。这是张爱玲的第一段婚姻。
我们来看张爱玲的第二段婚姻。因为她没有办法和胡兰成好下去,她就离开香港,去了美国。她到美国以后,也是因为穷途潦倒,于是她就进了一个文艺写作营。其实这个文艺写作营就是一个慈善机构,里面住的其实都是一些穷作家,她就在这个文艺营里面认识了赖雅,赖雅在认识张爱玲之前,是一个蛮叱咤风云的人物,赖雅曾经被人预言,可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但是可惜这个预言从来没有实现过。当张爱玲认识赖雅的时候,赖雅也已经开始在美国的文坛上被人淡忘了,也就是说赖雅为什么也住到文艺营里面去,因为他没有收入嘛,他要依靠文艺营免费的午餐来维持自己的肉身。那一年我们来看,张爱玲遇到赖雅的时候是36岁,但是赖雅已经是60多岁了。像这样永远走不脱自己恋父情结的女人,她总是无可奈何地爱上中年男人,或者就是当她到中年的时候,她只能爱上老年男人,所以她的情结真的是注定了她终生的不圆满。爱上赖雅也是她主动,赖雅从文艺营里面的一个期限已经满了,他要搬出文艺营了,赖雅就住到一个小镇上。那天晚上是下着雨,张爱玲是连夜冒雨坐了火车,赶到那个小镇上,向赖雅表达了自己的感情。张爱玲和胡兰成结婚,从认识到结婚是用了八个月,而张爱玲和赖雅从认识到结婚是半年,而在这两桩婚姻当中主动的都是张爱玲。所以由于张爱玲的这种没有办法摆脱的恋父情结,既造就了她那种诡异的令后人不断地去改编的那些经典小说,也造就了她悲凉的,凄惨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