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它从殷商甲骨文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岁月中,书法它几经变迁,有很多变化、发展、扬弃、整合,然后变成今天丰富多彩的书法艺术,从它的内容到形式,从它的内涵到外延,都有很多变化,最开始的书法和中国文字是密切结合的,咱们知道中国书法首先有一个条件,就是书法要写字这两个字,大家别小看这写字,这两个字。可以说书法是写字,但是写字呢,不一定就是书法,因为书法它是艺术,正因为书法是写字,就是文字对书法的规定性非常强,我们古代的书法艺术,它是伴随着文字的实用性而生发出来的
比如甲骨文,咱们说甲骨文,甲骨文的最开始出现,四千年前的文字,咱们最开始的时候并不认识它,我们古文字学界也不认识它,大概在一百年前吧,一百多一点,一百多年前,晚清有一个官叫做王懿荣这个人,他在有一次吃中药的时候,药店里抓来中药吃中药,有一味中药叫做龙骨,龙骨呢,他发现上面有很细小的文字,当时他确定不了是不是文字,就是细小的人工刻画的痕迹,王懿荣是一个大学者,他根据他学者的功夫和他敏锐的观察,他感觉到这个应该是最古老的文字,他就问中药店你这个骨头从哪儿来的,龙骨就是半化石状态的那种骨头,骨头埋藏时间很长,已经蓬松了那种骨头,这个药店就说,它是出在河南,我们河南的安阳,一个小屯村这个地方发掘出来的骨头,当地的农民就作为一味中药,这个中药上面有文字还觉得它不吉祥,就把文字刮下来,然后卖给药店,有的残存的,没刮掉的,就落到王懿荣手里,王懿荣就发现,他是个学者,发现以后呢,他就派人到了安阳就开始收购,开始逐渐的一门甲骨学就兴起起来,最开始的起源传说是这么开始的。
最开始的甲骨文呢,它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为什么刻在那上面,当时古人也有毛笔,四千年前是有毛笔的,甲骨文里这个“聿”字,“聿”就是一只手拿着一只毛笔的样子,它本身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里有笔它肯定有毛笔写出来那种痕迹的字,为什么今天看不到呢?它就是那些材料流传不下来,古人写在竹子上,木片上,树叶上,兽皮上这些文字流传不下来,当时没有纸张,只有作为算卦用的龟甲兽骨呢?它是占卜用的,刻在这种硬质材料上就流传下来了,它是那样的。我们今天把甲骨文看作一种艺术,但在古代它完全是一种实用文字,由于它特殊的刻锲方法不是毛笔写,是刻的,又由于它特殊的那种载体,它是硬的材料,用硬刀,当时没有铁器,用青铜刀,或者玉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那种文字,形成它特殊的线条美,和特殊结构的方折错落的美,所以古代书法的生成,它和文字的生成是紧密相伴的,和文字本身的结构,文字它的实用性,文字它的载体以及制作方法是密不可分的,由于这种种的这种变化呢,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古代的书法艺术样式。
你比如再往后,到了两周的时期,东周西周,春秋战国,到这个漫长时期主要代表性的就叫金文,或者叫做大篆,学术上有很多称呼,一般就是叫做“金文”,就是钟鼎文,就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两千五百年前,三千年前这个阶段,铸造的金属文字,这种文字呢,由于它是金属铸造的,所以它有种特殊的美,咱们今天看到的,咱们在字帖上看到的金文拓片,是黑底白字,这种字它是从青铜器上捶拓出来的,那么当时制作青铜器已经工艺很先进了。现在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着全套的楚国青铜器,那制作的非常精美,它那地方因为它那个青铜器加了大量的锡,所以楚国的青铜器基本上不上绿锈,都是黑锈,黑亮黑亮的青铜器,当时你就看出,当时制作青铜器的工艺相当先进,它已经有了精密铸造,就是用石蜡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青铜器上的文字呢,它是先刻在范模上,就是刻在范上,就是刻在模型上,然后通过青铜铸造金属溶液倒在模具里边,然后清沙金属冷却变成这种文字,它带有浓重的这种金属铸造的那种线条美,所以金文除了它结构的古朴,它线条本身的浑厚凝重,它是金属铸造的效果,所以古代的这种金文的艺术样式,它和制造的效果紧密相连的,这是古代的金石文字。
金石文字最有代表性的是叫做“石鼓文”,它是先秦的东西,石鼓文是四言诗,石鼓文它就近乎小篆,已经是大篆向小篆过渡之间的一种书体,它是咱们今天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刻在石头上,把石头刻凿平整之后,它可以从容的安排章法,这是书法艺术的章法来说,到了石刻,它是一种解放,石刻艺术以石鼓文为代表,石鼓文是非常有名的是个鼓形的东西,上面刻着四言诗,记述当时的秦王出征打仗狩猎的一些故事。这时候金石文字呢,因为石鼓文属于庙堂文字,它是铭功记德的,所以它刻得很庄重,很平整,它已经有了小篆后来的基本样式了。
大篆整个漫长的时期过了以后,就是小篆,小篆就是秦始皇那时候规定的一种标准文字,叫做李斯小篆,当时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采用“车同轨,书同文”。那么文字呢,他在《说文解字序》上有这么一段,就是:“始皇命赵高、李斯、胡毋敬取六国古文,或颇省改,设为小篆。”秦始皇命令赵高、李斯、胡毋敬这三个人,把六国古文拿来“或破省改”,什么意思呢?就是多少添去,去改造,成为小篆,这个过程大家听起来,到了秦始皇实际上他是在做一种文字改革,把不统一的六国古文,把秦楚齐燕韩赵魏六国不统一的古文到了秦始皇手里,把它标准化,统一化,实际上他是一个功劳,所谓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把文字给埋了,把书给焚了,他不是这样的,好多书,你比如种树的书,农业的书,治病的书,他并没有烧,文字呢,他取六国文字的精华,以秦国文字为基础,他创造了这种小篆,当时是一种功劳,现在称为“李斯小篆”,就传说是李斯写的,最典型的就是泰山刻石,这块刻石,现在泰山刻石拓片,就是咱们拓出来的文字能见到五十几个,实际上文字只能见到十三个,就在山东曲阜,传说是李斯写的。
但是咱们现在根据情理来讲,不可能是李斯写的。就是传为是李斯,李斯是河南人,为什么不可能是李斯写的?他身为宰相,他不可能每天去写那么工艺化的小篆,小篆是艺术性文字,工艺化非常强,它结体修长,线条都是等线体,那么这种文字就是在丞相李斯领导下的一个文字改革小组完成的,就把这个功劳都记在李斯一个人头上,实际上任何一种古代文字的形成,文字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积攒了很多人的智慧,最后形成一种书体,这是小篆。
到了汉代的时候,小篆就废止了,它就在流通文字中废止了,但是汉代的篆书有一个质的变化,就是它从实用文字变成了艺术文字,它从美用不分的文字变成一种追求美化的文字,这就是它开始艺术化,篆书开始有意识的走向艺术化是在汉代。
汉代通行的是隶书,那么隶书生成的年代是什么年代呢?有人说是西汉,有人说是东汉,有人说是秦,现在根据文献记载和地下资料出土,它应该是在战国末期,隶书已经生成了,大量的流传是在民间,为什么叫隶书呢?它隶书有一种隶属的意思,当时是篆书的辅助书体,隶属于篆书,还有一种说法呢,“隶”是“徒隶 ”,就是奴隶或者徒隶,是下层老百姓使用的文字,不是官方的标准文字是民间文字,但是正是这种民间文字,这种徒隶写的文字,这种隶属于篆书的附属文字,它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使用中的生命力,它逐渐取代了篆书。
这里有一个故事,它说隶书的生成是谁呢?创造隶书的也有一个故事,是程邈这个人创造了隶书,就好像传说是李斯造小篆一样,实际上隶书不可能是程邈一个人造的,它也是在文字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集中了很多人的智慧逐渐形成了隶书。那么对程邈有一段记载,说程邈得罪了秦始皇,得罪了秦始皇,秦始皇把他关在云阳狱中,就是“系云阳狱中”,把他关在监狱里,程邈就苦思冥想,在狱中十年,创造了隶书,就把这种隶书归在一个人头上,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记载或者传说,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早在程邈之前,隶书在战国时代已经有了,那么咱们知道,纸张的发明要晚,或者纸张的普遍使用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期,从两汉一直到三国,人们怎么写字呢?就写在竹简木牍上,当时写字就是把一个竹片削光了,大概有一尺长,叫做“竹简”,咱们现在谁给谁写信,写一封书简还从这儿来,简牍也从这儿来,尺牍都是从这儿来,它这个竹子为简,木头的叫“牍”,这叫“简牍书法”,当时叫“简牍”,当时没有纸张,人们就在竹片上和木简上写字,说这个人“学富五车”,“学富五车”这个意思呢?当时这个人非常有学问,能读五车书,五车书现在什么概念呢?它是写在这个竹简上的,不过一本新华字典而已,它没多少东西,它含量很小,它写在这个竹简上,单个的为简,简用绳子串起来,上面一条绳子,下边一条绳子,串起来之后,它叫“册”,现在一册书两册书还是从这儿来,把册卷起来叫“卷”,一卷书两卷书也从这儿来,这么一卷一卷,咱们在电视上看到,那么一卷一卷的书,它容纳的文字量很小。
正是为了使每只简,每片牍上容纳的文字多一点,所以这个书体修长的篆书到了汉简里面,到了隶书,就越写越扁,越写越扁,这样它一个简上容纳的字比较多,篆书的体态是修长的,隶书就是左右开阔,竖向它就越写越扁了,就是左右波拂分展,书法上叫“波拂分展”,竖的方向就是纵向比较收敛,形成特殊的隶书样式,这是两汉中,尤其是东汉,东汉有很多碑刻,著名的汉碑,大概现在能见到拓片的有五十几种,这就是汉代的书法艺术,汉代是一种雄浑博大的艺术,它崇尚质朴,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这种思想占统治地位,儒家的审美是什么呢?它讲究不激不励,风规自远,讲究中正冲和,讲究和平,雍容博大,它是这种艺术,所以汉代的书法呢,它是以简朴以质朴,包括汉代的印章叫汉印,都是以简朴为崇尚的,好像汉代的隶书里面并不丰富,比后世的行草书要简单多了,它靠一种很简单的又不断重复的这种节奏产生一种深邃感,往往是简单的东西,它有深刻性,往往是妍的东西,它是表面化的,汉代的艺术雄浑博大,具有深刻性,它恰恰代表了中华民族对美的一种追寻,所以汉代艺术是中国艺术一种代表性,高境界的艺术。
但是汉代以后,它就是以书家流派为代表,咱们看的“颜体”,一提“颜体”就是以颜真卿个人为代表,以他的风格为代表,那么“颜体”,我们想的不是他的哪件作品,而是颜真卿他的整个的风格。
书法不单单是一种技法、不单单是技巧,书法除了它的技巧,除了表面层的技巧之外,它的笔法、墨法、章法、字法等等之外,它有它的艺术形式,艺术形式的一种美,除了形式之外,它还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代表着一种文化,咱们说书法是每个人的字就是每个人的名片,每个人的字拿出来,就是不搞书法的人,你写出字,带着自己的性情,带着自己对美的理解,这是一种本能的,但是这种层次是比较低的,到了书法的时候,就是受制于书法艺术它自己的规范,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创作,那么书法艺术呢,它同书体上有真、草、隶、篆,但是这个不能概括,你比如草书里边它有狂草,有今草,有小草,还有章草,那么隶书它有西汉隶书、东汉隶书、简书、碑刻文字,那么楷书它有颜、柳、欧、赵,还有魏碑,魏碑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石刻的文字,还有后来的很多书家。
古代的书法家,都是文化人,都是文化名人,颜柳欧赵都是做大官的,官做得都非常大,苏东坡是苏大学士,风流的苏大学士,他不但是高官,而且是大文人,诗词书画都是相当精绝的,古代的特殊形式它构成了古代书法家的队伍是这样的,因为古代书法家拿书法作为副业,书法是“翰墨小道,壮夫不为”。就是翰墨它是小道,有一本《孙过庭书谱》,它就把书法和钓鱼和下棋并列起来,实际上它是一种对书法的蔑视,它认为经国大业,治国平天下这是大事,“翰墨小道,壮夫不为 ”。写字只是玩玩而已,古代的书法定位它没摆在一种固定的位置,要么它作为游于艺,它是玩的,要么它作为一种进仕途的敲门砖,它是用的,它惟独没有把书法作为庄严的、独立的、自完自足的,这种内在品质的艺术提出来。
从技法上它也是不断在变化,不断的演变,咱们说这毛笔,这个毛笔呢,它就跟着很多变化,根据人的使用在变化,由于汉代人,刚才谈到汉简的时候,汉代没有这么高的桌子,它是矮几,很矮的茶几,我在有些看到电视剧上汉代人写字用很高的桌子,也写纸,它是一种编故事,和历史事实不符的,有时候汉代的大将军还拿着大印在纸上盖,那个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汉代人用印章,当时没有印泥,它是盖在泥上,刚才说这一卷,串简为册,卷册为卷,把卷上缠上一条绳子,在绳结上放上一块泥,然后把这图章打到这泥上,“使物转徙而不可发也”,就是这件东西,这叫文书,一站一站地传递,不能打开,就是快马扬鞭,一站一站地送到北京,送到京城这个文件送去,送去以后这块封泥不能打碎,如果这块封泥碎了,就是什么呢?就是你泄露国家机密罪,或者是偷看了,这个就要杀头了,所以那个时候它用印是那样用的,它并不是盖在纸上去印的,所以汉代人他有许多特殊的,现代人不可想象的一种书写习惯,他的用印习惯,因为汉代人没有桌子,写字一手拿一个竹简,一手拿一个毛笔,简笔俱动这样去写,写一个横,这样两个都动,写一个竖呢,它因为竖着不容易,竖越写越短,这个隶书它就越写越宽。
当时用笔,最开始用枣核笔,枣核笔是什么意思呢?笔里头有一个硬芯,笔毛披在外边,它像咱们沾水笔一样,笔头用秃了可以去掉,再套上一个笔头去用,古代长沙出土的那些笔,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那些笔就是这样的。说王羲之写字他笔成冢,墨成池,他练字练得很勤奋,笔就埋了几个坟头,都是他写坏的笔,就是退笔冢,什么叫退笔冢呢?就是把笔头退下来,用大筐装着,越装越多,最后把它埋起来,成坟头,称笔冢,埋成坟头那么勤奋。
咱们有时候旅游,到曲阜看到旅游景点销售部里边挂着王羲之的对联,那肯定是假的,因为王羲之那时候没有大纸,就不可能写对联,当时也没有对联形式,对联形式一直到了明代中叶,人们才开始用对联作为书法创作出现,当时最早那个时候也没有那么大纸,也没有对联形式,那肯定是假的。纸张出现以后,就是开始出现了后人总结王羲之的笔法,叫做“古法用笔”,咱们现在谈到的书法的最基本的技法,就是笔法。实际上它不是金石文字的笔法,不是隶书的笔法,隶书时代还没有笔法,笔法是职业书法家出现之后,纸张出现以后,文人对写字用笔的一种总结,总结出一种规律,叫做笔法,那么随着这种笔法工具在逐渐改进。
刚才说到清代的碑学兴起,它开始写金石文字,开始写隶书、篆书。隶书、篆书追求什么呢?它追求一种金石效果,就是苍茫效果,除了写得很清爽的效果,它追求一种朦胧效果,模模糊糊的效果,它追求一种书法审美上和声效应,这个词我这么说,比如乐器,咱们在弹奏乐器的时候,这个乐器咱们弹钢琴的时候,这个手弹的是旋律,那么这个手弹的是和声,伴奏是和声,那么在碑派兴起以后,在大幅作品的时候,这种和声作用要出现,所以单靠一种短锋的硬毫毛笔它就完成不了这种大作品,金石文字,所以就出现了长锋羊毫,长锋羊毫笔在清代中叶普遍使用,实际上从明代开始,到了清代中叶普遍开始使用长锋羊毫,这个就是说,它用笔的方法,根据材料它紧随着时代在变化,当代书法变化是更为丰富多彩。
近二十几年,书法在我们全国兴起了一个书法热,爱好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书法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这是像我们是非常欢欣鼓舞的事,像我们从事书法专业的人来说,可以说如鱼得水,但是,早些年,像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是这样,我学书法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前,那时候很小,“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书法就作为“四旧”,作为封建糟粕都给清除了,当时就是谁要是写,你比如写颜真卿的字,有人说你是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你就不能写。历史上这些书家的东西,都作为封建糟粕,我那时候写字就是比如我偷偷地借人家一本字帖,承诺人家天亮要还,晚上借天亮要还,这时候我晚上回家连夜通宵不睡,就把这个帖描啊,用薄纸附在上,当时也没有复印机,什么都没有,就在那儿描,通夜不睡把这贴描完,天亮偷偷还给人家,也不是别人吝啬,就是他这个东西,还不能暴露,暴露了就要被抄家,就会有这种危险,当时文化大革命学书法是相当艰难的。但是后来,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就是1979年之后,迎来了文学艺术的春天,随着人们的思想解放,社会开放,书法艺术在这个春天的大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了。
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在这个前后各省的书法家协会都成立了,一直到各县、各市县一级都成立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现在有七千多会员,加上县市一级的,大概我们这个社会里边从事书法和欣赏书法的人,要以上千万人口计算,这样一个书法热的一种大的背景,这个书法艺术探索也越来越多,它在打破过去人们的习惯的审美定式,在追新,追求一种新,在这个过程之中,书法在发展,人们在个性化,就追求个性,在个性化的过程之中,很多人感到迷茫,我们感到迷茫,什么是书法美,越来越搞不清楚,有些人就觉得你们专家眼中的书法美,和我们普通人眼中的书法美距离怎么这么大,你们在全国获奖那些作品,我看起来怎么那么丑,他能获奖,为什么获奖?我这个老师,我学了四十年书法,全国展,我一投稿就落选了,我的学生跟着我学了三五年,他就入选了,他就能入选,这是为什么?他就有好多这种由于追求不同理念不同产生很多差异,有很多问题,这个也是目前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这个里边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什么叫书法?包括我们搞了几十年书法的人,如果问你,什么叫书法?你很难用一个准确的,或者几句话用一个概念的语言去说出来,所以对书法的认识不同,它就产生了对审美的很多差异,过去人对书法的认识,他是用美用结合式的书法,美和用结合,今天这个书法呢,它是多元的,多角度的,有些人认为书法是美用结合的,有人认为是纯欣赏性的书法,就好像咱们看到展览会上的那些作品,看到模特在走T型台那些衣服,看着很美,就是不能上街穿,咱们美用结合的衣服就是老百姓日常穿的衣服,既穿上舒服又要美,它是一种审美,但是更多的展厅艺术又是T型台艺术,实际上是服装的T型台艺术,所以它现在这个艺术在分化,古人欣赏艺术的方式它不一样,和现代人不一样,古人他是在品味书法,古籍上有这么几句话,就是“口诵其文,手楷其书,想见古人风采”。所谓“口诵其文”,古代人没有大纸,他这一篇书法就放在桌上,这么默默地读着这个文字内容,美妙的诗句,美妙的文章,默默地读,“口诵其文,手楷其书”就是用手或者用心玩味着他书法的美妙,笔势之间的关系,一笔一笔写过去,笔势之间的关系,想见其人风采,就是通过美妙的文字,通过美妙的书法,感受到这个人的人格力量,他的人格魅力,它是一种真善美合一式的欣赏,它是一种天人合一式的欣赏,这是古代的欣赏方式,这种欣赏方式一直延续几千年,带有浓重的古代文化的味道,它讲究很多,比如“书品即人品”这个关系,书品就是这个人他人品高书品自高,实际上它对书法的解读,就是对人生的解读,就是对道德的解读,它和现在人看书法不一样。
古人对书法是读,现代书法是看,全国展览,全国书法展览,一般早些年就是展出五百件,最近几届,我刚从全国八届书展评选我做评委回来,它入选要一千件,这个一千件作品你要去看展览,这个展厅中,你看三个小时就很疲倦,非常累了,三个小时一千件,那么一件能够看多长时间?三个小时,一百八十分钟,你要看一千件,大概一件作品能看二十秒都看不到,一件作品作者千辛万苦创作出来,你只能看到二十秒,这二十秒不能读只能看。看完了以后你很疲倦出来,出来有朋友问你,你觉得哪件作品最好,对你留的印象深,这个时候你可能说,西北角那件草书写得特别好,我印象特别深,这朋友继续问你,这件作品它写得什么内容?你可能茫然不知,没顾及它写的内容,就是你没有读,只有看,只有对书法的看,而没有对它进行读。
正是由于这种由读到看,看这个变化很简单,它实际上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古人的书法是读,是在书斋中,是静对着书法,今人的书法是在墙上挂着,在壁上观,在高大的展厅中、在众多的作品对比之下去读,这个时候众多的作品对比之下去看的话,哪件作品在形式上突出,首先就能打动你,打动你的是形式,比如咱们现在人们的审美方式在改变,人们的审美习惯也在变,我给大家举的例子很简单一些例子,你比如我们古代有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过去那种小农经济时代,一个村子我这家酒做得好,我的酒香,我住得再偏僻、巷子再深,这些老客户拿着酒壶来我这儿打酒,来我这儿喝酒,来我这儿聚会,酒好啊,我就靠这种酒好的诚信来吸引消费者,我不必要做什么,随着市场经济以后,就不行了,“酒香不怕巷子深”就过时了,你就必须做广告,巷子就必须不能深,广告做得要好,那么你这个货又必须是好,它比过去的农业时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两重的,酒要香,巷子又不能深,这个例子在艺术创作上同样是这样,我们古代的书法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不要张扬,古人他用儒家的理念去对待书法,书法要无意于佳乃佳,就是我不是刻意地追求一种美,但是我在不自觉中表现了一种美,我要若不经意,作品若不经意,我反对刻意经营,追求一种“胜似闲庭信步”那种感觉,古人是处于这种感觉去写,他反对作品的设计性,但是在今天的展厅时代,你作品如果没有这种设计性,在众多作品对比之下,一千件作品,就是你是个灰姑娘,你长得再漂亮,你这个灰姑娘,人家很容易忽略过去,所以它这种审美形式变了,古人他对作品细细地解读,今天到作品的看,这种理念的变化,他对作品的技法和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比如甲骨文,咱们说甲骨文,甲骨文的最开始出现,四千年前的文字,咱们最开始的时候并不认识它,我们古文字学界也不认识它,大概在一百年前吧,一百多一点,一百多年前,晚清有一个官叫做王懿荣这个人,他在有一次吃中药的时候,药店里抓来中药吃中药,有一味中药叫做龙骨,龙骨呢,他发现上面有很细小的文字,当时他确定不了是不是文字,就是细小的人工刻画的痕迹,王懿荣是一个大学者,他根据他学者的功夫和他敏锐的观察,他感觉到这个应该是最古老的文字,他就问中药店你这个骨头从哪儿来的,龙骨就是半化石状态的那种骨头,骨头埋藏时间很长,已经蓬松了那种骨头,这个药店就说,它是出在河南,我们河南的安阳,一个小屯村这个地方发掘出来的骨头,当地的农民就作为一味中药,这个中药上面有文字还觉得它不吉祥,就把文字刮下来,然后卖给药店,有的残存的,没刮掉的,就落到王懿荣手里,王懿荣就发现,他是个学者,发现以后呢,他就派人到了安阳就开始收购,开始逐渐的一门甲骨学就兴起起来,最开始的起源传说是这么开始的。
最开始的甲骨文呢,它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为什么刻在那上面,当时古人也有毛笔,四千年前是有毛笔的,甲骨文里这个“聿”字,“聿”就是一只手拿着一只毛笔的样子,它本身是一个会意字,甲骨文里有笔它肯定有毛笔写出来那种痕迹的字,为什么今天看不到呢?它就是那些材料流传不下来,古人写在竹子上,木片上,树叶上,兽皮上这些文字流传不下来,当时没有纸张,只有作为算卦用的龟甲兽骨呢?它是占卜用的,刻在这种硬质材料上就流传下来了,它是那样的。我们今天把甲骨文看作一种艺术,但在古代它完全是一种实用文字,由于它特殊的刻锲方法不是毛笔写,是刻的,又由于它特殊的那种载体,它是硬的材料,用硬刀,当时没有铁器,用青铜刀,或者玉刀,刻在龟甲兽骨上那种文字,形成它特殊的线条美,和特殊结构的方折错落的美,所以古代书法的生成,它和文字的生成是紧密相伴的,和文字本身的结构,文字它的实用性,文字它的载体以及制作方法是密不可分的,由于这种种的这种变化呢,产生了丰富多彩的古代的书法艺术样式。
你比如再往后,到了两周的时期,东周西周,春秋战国,到这个漫长时期主要代表性的就叫金文,或者叫做大篆,学术上有很多称呼,一般就是叫做“金文”,就是钟鼎文,就是铸造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两千五百年前,三千年前这个阶段,铸造的金属文字,这种文字呢,由于它是金属铸造的,所以它有种特殊的美,咱们今天看到的,咱们在字帖上看到的金文拓片,是黑底白字,这种字它是从青铜器上捶拓出来的,那么当时制作青铜器已经工艺很先进了。现在湖北省博物馆收藏着全套的楚国青铜器,那制作的非常精美,它那地方因为它那个青铜器加了大量的锡,所以楚国的青铜器基本上不上绿锈,都是黑锈,黑亮黑亮的青铜器,当时你就看出,当时制作青铜器的工艺相当先进,它已经有了精密铸造,就是用石蜡铸造法来铸造青铜器,青铜器上的文字呢,它是先刻在范模上,就是刻在范上,就是刻在模型上,然后通过青铜铸造金属溶液倒在模具里边,然后清沙金属冷却变成这种文字,它带有浓重的这种金属铸造的那种线条美,所以金文除了它结构的古朴,它线条本身的浑厚凝重,它是金属铸造的效果,所以古代的这种金文的艺术样式,它和制造的效果紧密相连的,这是古代的金石文字。
金石文字最有代表性的是叫做“石鼓文”,它是先秦的东西,石鼓文是四言诗,石鼓文它就近乎小篆,已经是大篆向小篆过渡之间的一种书体,它是咱们今天见到的最早的石刻文字,刻在石头上,把石头刻凿平整之后,它可以从容的安排章法,这是书法艺术的章法来说,到了石刻,它是一种解放,石刻艺术以石鼓文为代表,石鼓文是非常有名的是个鼓形的东西,上面刻着四言诗,记述当时的秦王出征打仗狩猎的一些故事。这时候金石文字呢,因为石鼓文属于庙堂文字,它是铭功记德的,所以它刻得很庄重,很平整,它已经有了小篆后来的基本样式了。
大篆整个漫长的时期过了以后,就是小篆,小篆就是秦始皇那时候规定的一种标准文字,叫做李斯小篆,当时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采用“车同轨,书同文”。那么文字呢,他在《说文解字序》上有这么一段,就是:“始皇命赵高、李斯、胡毋敬取六国古文,或颇省改,设为小篆。”秦始皇命令赵高、李斯、胡毋敬这三个人,把六国古文拿来“或破省改”,什么意思呢?就是多少添去,去改造,成为小篆,这个过程大家听起来,到了秦始皇实际上他是在做一种文字改革,把不统一的六国古文,把秦楚齐燕韩赵魏六国不统一的古文到了秦始皇手里,把它标准化,统一化,实际上他是一个功劳,所谓的秦始皇焚书坑儒,把文字给埋了,把书给焚了,他不是这样的,好多书,你比如种树的书,农业的书,治病的书,他并没有烧,文字呢,他取六国文字的精华,以秦国文字为基础,他创造了这种小篆,当时是一种功劳,现在称为“李斯小篆”,就传说是李斯写的,最典型的就是泰山刻石,这块刻石,现在泰山刻石拓片,就是咱们拓出来的文字能见到五十几个,实际上文字只能见到十三个,就在山东曲阜,传说是李斯写的。
但是咱们现在根据情理来讲,不可能是李斯写的。就是传为是李斯,李斯是河南人,为什么不可能是李斯写的?他身为宰相,他不可能每天去写那么工艺化的小篆,小篆是艺术性文字,工艺化非常强,它结体修长,线条都是等线体,那么这种文字就是在丞相李斯领导下的一个文字改革小组完成的,就把这个功劳都记在李斯一个人头上,实际上任何一种古代文字的形成,文字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积攒了很多人的智慧,最后形成一种书体,这是小篆。
到了汉代的时候,小篆就废止了,它就在流通文字中废止了,但是汉代的篆书有一个质的变化,就是它从实用文字变成了艺术文字,它从美用不分的文字变成一种追求美化的文字,这就是它开始艺术化,篆书开始有意识的走向艺术化是在汉代。
汉代通行的是隶书,那么隶书生成的年代是什么年代呢?有人说是西汉,有人说是东汉,有人说是秦,现在根据文献记载和地下资料出土,它应该是在战国末期,隶书已经生成了,大量的流传是在民间,为什么叫隶书呢?它隶书有一种隶属的意思,当时是篆书的辅助书体,隶属于篆书,还有一种说法呢,“隶”是“徒隶 ”,就是奴隶或者徒隶,是下层老百姓使用的文字,不是官方的标准文字是民间文字,但是正是这种民间文字,这种徒隶写的文字,这种隶属于篆书的附属文字,它具有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和使用中的生命力,它逐渐取代了篆书。
这里有一个故事,它说隶书的生成是谁呢?创造隶书的也有一个故事,是程邈这个人创造了隶书,就好像传说是李斯造小篆一样,实际上隶书不可能是程邈一个人造的,它也是在文字长期的使用过程中,集中了很多人的智慧逐渐形成了隶书。那么对程邈有一段记载,说程邈得罪了秦始皇,得罪了秦始皇,秦始皇把他关在云阳狱中,就是“系云阳狱中”,把他关在监狱里,程邈就苦思冥想,在狱中十年,创造了隶书,就把这种隶书归在一个人头上,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记载或者传说,实际情况并不是这样,早在程邈之前,隶书在战国时代已经有了,那么咱们知道,纸张的发明要晚,或者纸张的普遍使用是在魏晋南北朝的时期,从两汉一直到三国,人们怎么写字呢?就写在竹简木牍上,当时写字就是把一个竹片削光了,大概有一尺长,叫做“竹简”,咱们现在谁给谁写信,写一封书简还从这儿来,简牍也从这儿来,尺牍都是从这儿来,它这个竹子为简,木头的叫“牍”,这叫“简牍书法”,当时叫“简牍”,当时没有纸张,人们就在竹片上和木简上写字,说这个人“学富五车”,“学富五车”这个意思呢?当时这个人非常有学问,能读五车书,五车书现在什么概念呢?它是写在这个竹简上的,不过一本新华字典而已,它没多少东西,它含量很小,它写在这个竹简上,单个的为简,简用绳子串起来,上面一条绳子,下边一条绳子,串起来之后,它叫“册”,现在一册书两册书还是从这儿来,把册卷起来叫“卷”,一卷书两卷书也从这儿来,这么一卷一卷,咱们在电视上看到,那么一卷一卷的书,它容纳的文字量很小。
正是为了使每只简,每片牍上容纳的文字多一点,所以这个书体修长的篆书到了汉简里面,到了隶书,就越写越扁,越写越扁,这样它一个简上容纳的字比较多,篆书的体态是修长的,隶书就是左右开阔,竖向它就越写越扁了,就是左右波拂分展,书法上叫“波拂分展”,竖的方向就是纵向比较收敛,形成特殊的隶书样式,这是两汉中,尤其是东汉,东汉有很多碑刻,著名的汉碑,大概现在能见到拓片的有五十几种,这就是汉代的书法艺术,汉代是一种雄浑博大的艺术,它崇尚质朴,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这种思想占统治地位,儒家的审美是什么呢?它讲究不激不励,风规自远,讲究中正冲和,讲究和平,雍容博大,它是这种艺术,所以汉代的书法呢,它是以简朴以质朴,包括汉代的印章叫汉印,都是以简朴为崇尚的,好像汉代的隶书里面并不丰富,比后世的行草书要简单多了,它靠一种很简单的又不断重复的这种节奏产生一种深邃感,往往是简单的东西,它有深刻性,往往是妍的东西,它是表面化的,汉代的艺术雄浑博大,具有深刻性,它恰恰代表了中华民族对美的一种追寻,所以汉代艺术是中国艺术一种代表性,高境界的艺术。
但是汉代以后,它就是以书家流派为代表,咱们看的“颜体”,一提“颜体”就是以颜真卿个人为代表,以他的风格为代表,那么“颜体”,我们想的不是他的哪件作品,而是颜真卿他的整个的风格。
书法不单单是一种技法、不单单是技巧,书法除了它的技巧,除了表面层的技巧之外,它的笔法、墨法、章法、字法等等之外,它有它的艺术形式,艺术形式的一种美,除了形式之外,它还有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代表着一种文化,咱们说书法是每个人的字就是每个人的名片,每个人的字拿出来,就是不搞书法的人,你写出字,带着自己的性情,带着自己对美的理解,这是一种本能的,但是这种层次是比较低的,到了书法的时候,就是受制于书法艺术它自己的规范,形成一种个性化的艺术创作,那么书法艺术呢,它同书体上有真、草、隶、篆,但是这个不能概括,你比如草书里边它有狂草,有今草,有小草,还有章草,那么隶书它有西汉隶书、东汉隶书、简书、碑刻文字,那么楷书它有颜、柳、欧、赵,还有魏碑,魏碑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北魏石刻的文字,还有后来的很多书家。
古代的书法家,都是文化人,都是文化名人,颜柳欧赵都是做大官的,官做得都非常大,苏东坡是苏大学士,风流的苏大学士,他不但是高官,而且是大文人,诗词书画都是相当精绝的,古代的特殊形式它构成了古代书法家的队伍是这样的,因为古代书法家拿书法作为副业,书法是“翰墨小道,壮夫不为”。就是翰墨它是小道,有一本《孙过庭书谱》,它就把书法和钓鱼和下棋并列起来,实际上它是一种对书法的蔑视,它认为经国大业,治国平天下这是大事,“翰墨小道,壮夫不为 ”。写字只是玩玩而已,古代的书法定位它没摆在一种固定的位置,要么它作为游于艺,它是玩的,要么它作为一种进仕途的敲门砖,它是用的,它惟独没有把书法作为庄严的、独立的、自完自足的,这种内在品质的艺术提出来。
从技法上它也是不断在变化,不断的演变,咱们说这毛笔,这个毛笔呢,它就跟着很多变化,根据人的使用在变化,由于汉代人,刚才谈到汉简的时候,汉代没有这么高的桌子,它是矮几,很矮的茶几,我在有些看到电视剧上汉代人写字用很高的桌子,也写纸,它是一种编故事,和历史事实不符的,有时候汉代的大将军还拿着大印在纸上盖,那个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汉代人用印章,当时没有印泥,它是盖在泥上,刚才说这一卷,串简为册,卷册为卷,把卷上缠上一条绳子,在绳结上放上一块泥,然后把这图章打到这泥上,“使物转徙而不可发也”,就是这件东西,这叫文书,一站一站地传递,不能打开,就是快马扬鞭,一站一站地送到北京,送到京城这个文件送去,送去以后这块封泥不能打碎,如果这块封泥碎了,就是什么呢?就是你泄露国家机密罪,或者是偷看了,这个就要杀头了,所以那个时候它用印是那样用的,它并不是盖在纸上去印的,所以汉代人他有许多特殊的,现代人不可想象的一种书写习惯,他的用印习惯,因为汉代人没有桌子,写字一手拿一个竹简,一手拿一个毛笔,简笔俱动这样去写,写一个横,这样两个都动,写一个竖呢,它因为竖着不容易,竖越写越短,这个隶书它就越写越宽。
当时用笔,最开始用枣核笔,枣核笔是什么意思呢?笔里头有一个硬芯,笔毛披在外边,它像咱们沾水笔一样,笔头用秃了可以去掉,再套上一个笔头去用,古代长沙出土的那些笔,长沙马王堆出土的那些笔就是这样的。说王羲之写字他笔成冢,墨成池,他练字练得很勤奋,笔就埋了几个坟头,都是他写坏的笔,就是退笔冢,什么叫退笔冢呢?就是把笔头退下来,用大筐装着,越装越多,最后把它埋起来,成坟头,称笔冢,埋成坟头那么勤奋。
咱们有时候旅游,到曲阜看到旅游景点销售部里边挂着王羲之的对联,那肯定是假的,因为王羲之那时候没有大纸,就不可能写对联,当时也没有对联形式,对联形式一直到了明代中叶,人们才开始用对联作为书法创作出现,当时最早那个时候也没有那么大纸,也没有对联形式,那肯定是假的。纸张出现以后,就是开始出现了后人总结王羲之的笔法,叫做“古法用笔”,咱们现在谈到的书法的最基本的技法,就是笔法。实际上它不是金石文字的笔法,不是隶书的笔法,隶书时代还没有笔法,笔法是职业书法家出现之后,纸张出现以后,文人对写字用笔的一种总结,总结出一种规律,叫做笔法,那么随着这种笔法工具在逐渐改进。
刚才说到清代的碑学兴起,它开始写金石文字,开始写隶书、篆书。隶书、篆书追求什么呢?它追求一种金石效果,就是苍茫效果,除了写得很清爽的效果,它追求一种朦胧效果,模模糊糊的效果,它追求一种书法审美上和声效应,这个词我这么说,比如乐器,咱们在弹奏乐器的时候,这个乐器咱们弹钢琴的时候,这个手弹的是旋律,那么这个手弹的是和声,伴奏是和声,那么在碑派兴起以后,在大幅作品的时候,这种和声作用要出现,所以单靠一种短锋的硬毫毛笔它就完成不了这种大作品,金石文字,所以就出现了长锋羊毫,长锋羊毫笔在清代中叶普遍使用,实际上从明代开始,到了清代中叶普遍开始使用长锋羊毫,这个就是说,它用笔的方法,根据材料它紧随着时代在变化,当代书法变化是更为丰富多彩。
近二十几年,书法在我们全国兴起了一个书法热,爱好书法的人越来越多,书法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这是像我们是非常欢欣鼓舞的事,像我们从事书法专业的人来说,可以说如鱼得水,但是,早些年,像我们年轻的时候不是这样,我学书法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前,那时候很小,“文化大革命”的时候,书法就作为“四旧”,作为封建糟粕都给清除了,当时就是谁要是写,你比如写颜真卿的字,有人说你是地主阶级的孝子贤孙,你就不能写。历史上这些书家的东西,都作为封建糟粕,我那时候写字就是比如我偷偷地借人家一本字帖,承诺人家天亮要还,晚上借天亮要还,这时候我晚上回家连夜通宵不睡,就把这个帖描啊,用薄纸附在上,当时也没有复印机,什么都没有,就在那儿描,通夜不睡把这贴描完,天亮偷偷还给人家,也不是别人吝啬,就是他这个东西,还不能暴露,暴露了就要被抄家,就会有这种危险,当时文化大革命学书法是相当艰难的。但是后来,到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就是1979年之后,迎来了文学艺术的春天,随着人们的思想解放,社会开放,书法艺术在这个春天的大背景之下应运而生了。
198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在这个前后各省的书法家协会都成立了,一直到各县、各市县一级都成立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现在有七千多会员,加上县市一级的,大概我们这个社会里边从事书法和欣赏书法的人,要以上千万人口计算,这样一个书法热的一种大的背景,这个书法艺术探索也越来越多,它在打破过去人们的习惯的审美定式,在追新,追求一种新,在这个过程之中,书法在发展,人们在个性化,就追求个性,在个性化的过程之中,很多人感到迷茫,我们感到迷茫,什么是书法美,越来越搞不清楚,有些人就觉得你们专家眼中的书法美,和我们普通人眼中的书法美距离怎么这么大,你们在全国获奖那些作品,我看起来怎么那么丑,他能获奖,为什么获奖?我这个老师,我学了四十年书法,全国展,我一投稿就落选了,我的学生跟着我学了三五年,他就入选了,他就能入选,这是为什么?他就有好多这种由于追求不同理念不同产生很多差异,有很多问题,这个也是目前大家所关心的问题。
这个里边有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就是什么叫书法?包括我们搞了几十年书法的人,如果问你,什么叫书法?你很难用一个准确的,或者几句话用一个概念的语言去说出来,所以对书法的认识不同,它就产生了对审美的很多差异,过去人对书法的认识,他是用美用结合式的书法,美和用结合,今天这个书法呢,它是多元的,多角度的,有些人认为书法是美用结合的,有人认为是纯欣赏性的书法,就好像咱们看到展览会上的那些作品,看到模特在走T型台那些衣服,看着很美,就是不能上街穿,咱们美用结合的衣服就是老百姓日常穿的衣服,既穿上舒服又要美,它是一种审美,但是更多的展厅艺术又是T型台艺术,实际上是服装的T型台艺术,所以它现在这个艺术在分化,古人欣赏艺术的方式它不一样,和现代人不一样,古人他是在品味书法,古籍上有这么几句话,就是“口诵其文,手楷其书,想见古人风采”。所谓“口诵其文”,古代人没有大纸,他这一篇书法就放在桌上,这么默默地读着这个文字内容,美妙的诗句,美妙的文章,默默地读,“口诵其文,手楷其书”就是用手或者用心玩味着他书法的美妙,笔势之间的关系,一笔一笔写过去,笔势之间的关系,想见其人风采,就是通过美妙的文字,通过美妙的书法,感受到这个人的人格力量,他的人格魅力,它是一种真善美合一式的欣赏,它是一种天人合一式的欣赏,这是古代的欣赏方式,这种欣赏方式一直延续几千年,带有浓重的古代文化的味道,它讲究很多,比如“书品即人品”这个关系,书品就是这个人他人品高书品自高,实际上它对书法的解读,就是对人生的解读,就是对道德的解读,它和现在人看书法不一样。
古人对书法是读,现代书法是看,全国展览,全国书法展览,一般早些年就是展出五百件,最近几届,我刚从全国八届书展评选我做评委回来,它入选要一千件,这个一千件作品你要去看展览,这个展厅中,你看三个小时就很疲倦,非常累了,三个小时一千件,那么一件能够看多长时间?三个小时,一百八十分钟,你要看一千件,大概一件作品能看二十秒都看不到,一件作品作者千辛万苦创作出来,你只能看到二十秒,这二十秒不能读只能看。看完了以后你很疲倦出来,出来有朋友问你,你觉得哪件作品最好,对你留的印象深,这个时候你可能说,西北角那件草书写得特别好,我印象特别深,这朋友继续问你,这件作品它写得什么内容?你可能茫然不知,没顾及它写的内容,就是你没有读,只有看,只有对书法的看,而没有对它进行读。
正是由于这种由读到看,看这个变化很简单,它实际上产生了非常深刻的影响,古人的书法是读,是在书斋中,是静对着书法,今人的书法是在墙上挂着,在壁上观,在高大的展厅中、在众多的作品对比之下去读,这个时候众多的作品对比之下去看的话,哪件作品在形式上突出,首先就能打动你,打动你的是形式,比如咱们现在人们的审美方式在改变,人们的审美习惯也在变,我给大家举的例子很简单一些例子,你比如我们古代有句话“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过去那种小农经济时代,一个村子我这家酒做得好,我的酒香,我住得再偏僻、巷子再深,这些老客户拿着酒壶来我这儿打酒,来我这儿喝酒,来我这儿聚会,酒好啊,我就靠这种酒好的诚信来吸引消费者,我不必要做什么,随着市场经济以后,就不行了,“酒香不怕巷子深”就过时了,你就必须做广告,巷子就必须不能深,广告做得要好,那么你这个货又必须是好,它比过去的农业时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是两重的,酒要香,巷子又不能深,这个例子在艺术创作上同样是这样,我们古代的书法就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就是不要张扬,古人他用儒家的理念去对待书法,书法要无意于佳乃佳,就是我不是刻意地追求一种美,但是我在不自觉中表现了一种美,我要若不经意,作品若不经意,我反对刻意经营,追求一种“胜似闲庭信步”那种感觉,古人是处于这种感觉去写,他反对作品的设计性,但是在今天的展厅时代,你作品如果没有这种设计性,在众多作品对比之下,一千件作品,就是你是个灰姑娘,你长得再漂亮,你这个灰姑娘,人家很容易忽略过去,所以它这种审美形式变了,古人他对作品细细地解读,今天到作品的看,这种理念的变化,他对作品的技法和形式产生了深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