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賈誼上《治安策》,開頭有一段話,說"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他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現在呆在校園裏,我們也有這樣的感受。為國傢計,也為知識分子計,我以為目前的高校,有許多弊政亟待革除,即使不能根治,也應把矛盾縮小在合理的範圍內,否則不利於安定團结,也不利於穩定人心。
這些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它們當中,有些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和過渡的性質而造成,實出無奈,但也有些是人為造成,則屬火上澆油。比如工資統配、職稱統配,這些都是早已有之,是體現計劃經濟特點的東西,帶有大鍋飯和鐵飯碗的性質,就還沒有醫治的良方。
鐵飯碗,國外也有,比如美國大學的"終身職"(tenure),就是吃教書這碗飯人的夢寐以求,衹有把它拿到手,屁股纔坐得穩。我們這兒窮歸窮,但位子多,一水兒都是"終身職",課程滿打滿算沒多少,剩下一大堆時間可以搞科研(當然也可以讓某些人睡大覺或幹其他什麽事兒),我跟外國的同行吹,他們甭提多羨慕。這樣的鐵飯碗,我看還是有好處,或者至少在眼下有好處。它是保障知識分子生存,防止他們被商海淹死的"救生圈"。說穿了,是一種保險制度。
大鍋飯吃着,鐵飯碗端着,有些事,咱們就得忍着。比如"職稱",明明就是個"豬肉票",怎麽勻也勻不過來,怎麽評也評不合理。"二級評審,係為基礎",多少人的命攥在幾十個評委手中,他們是如今的"文章司命"。這些人要是老闆,雇誰開誰,大傢沒脾氣,但非得挂上個"評"字,問題就多了。一堆不同學科擱一塊,蘿蔔白菜怎麽比?
論資破格,雙軌並行,往往導致某些人用前者評自己或自己的朋友,用後者評自己的學生或自己朋友的學生,造成"托孤寄後"(而且往往是"祖孫相繼"),關係學的影響太大。量化管理,靠刊物分級,靠引用率,靠表格,靠打分,靠統計,表面上很科學,實際是為了堵別人的嘴,叫你有火沒處撒。有人"五項全能",科研立項、教學量、獲奬、著作、社會工作,樣樣行,衹因沒有"大樹"(強硬的導師),照樣淘汰出局。
本來就"僧多粥少",還一個勁搞"二桃殺三士",弄得一幫知識分子比范進還范進,老臉一抹,什麽都不顧。弄虛作假把自己吹得天花亂墜者有之,投書誣告他人者有之,提點心匣子到評委傢走動苦苦哀求乃至下跪大哭者有之,甚至賭氣輕生擱一摞書在路邊揚言到輪下討公道者也有之。汰優存劣,以中國之大,也許衹是局部,但埋沒人才絶不是少數。
比如我的同行,考古學家盧連城,古文字學家何琳儀,他們都比我年長,在同輩中成績很突出,無論橫比竪比,論年資,論水平,我都看不出有什麽道理,非把他們壓在下邊。當年,1948年,中央研究院評第一屆院士,有些人,如李濟先生,對郭沫若看法很壞,但講學問,還是承認郭的貢獻,照樣推選郭先生當院士,雖然郭先生自己不接受。
我們的評委怎麽就這麽沒氣量也沒眼光?對評職稱一事,現在大傢都習慣於拿"看開"二字安慰別人或自我解嘲。我不相信,這樣的事,拿眼睛"看"就能"看開",也不認為"駡"就能解决問題。因為駡歸駡,套擺在那裏,誰都得往裏鑽,衹要鑽進去就不駡了。但自己的看法也未見其高明,還是兩字:沒轍。
這些問題,不能一概而論。它們當中,有些是由於歷史的原因和過渡的性質而造成,實出無奈,但也有些是人為造成,則屬火上澆油。比如工資統配、職稱統配,這些都是早已有之,是體現計劃經濟特點的東西,帶有大鍋飯和鐵飯碗的性質,就還沒有醫治的良方。
鐵飯碗,國外也有,比如美國大學的"終身職"(tenure),就是吃教書這碗飯人的夢寐以求,衹有把它拿到手,屁股纔坐得穩。我們這兒窮歸窮,但位子多,一水兒都是"終身職",課程滿打滿算沒多少,剩下一大堆時間可以搞科研(當然也可以讓某些人睡大覺或幹其他什麽事兒),我跟外國的同行吹,他們甭提多羨慕。這樣的鐵飯碗,我看還是有好處,或者至少在眼下有好處。它是保障知識分子生存,防止他們被商海淹死的"救生圈"。說穿了,是一種保險制度。
大鍋飯吃着,鐵飯碗端着,有些事,咱們就得忍着。比如"職稱",明明就是個"豬肉票",怎麽勻也勻不過來,怎麽評也評不合理。"二級評審,係為基礎",多少人的命攥在幾十個評委手中,他們是如今的"文章司命"。這些人要是老闆,雇誰開誰,大傢沒脾氣,但非得挂上個"評"字,問題就多了。一堆不同學科擱一塊,蘿蔔白菜怎麽比?
論資破格,雙軌並行,往往導致某些人用前者評自己或自己的朋友,用後者評自己的學生或自己朋友的學生,造成"托孤寄後"(而且往往是"祖孫相繼"),關係學的影響太大。量化管理,靠刊物分級,靠引用率,靠表格,靠打分,靠統計,表面上很科學,實際是為了堵別人的嘴,叫你有火沒處撒。有人"五項全能",科研立項、教學量、獲奬、著作、社會工作,樣樣行,衹因沒有"大樹"(強硬的導師),照樣淘汰出局。
本來就"僧多粥少",還一個勁搞"二桃殺三士",弄得一幫知識分子比范進還范進,老臉一抹,什麽都不顧。弄虛作假把自己吹得天花亂墜者有之,投書誣告他人者有之,提點心匣子到評委傢走動苦苦哀求乃至下跪大哭者有之,甚至賭氣輕生擱一摞書在路邊揚言到輪下討公道者也有之。汰優存劣,以中國之大,也許衹是局部,但埋沒人才絶不是少數。
比如我的同行,考古學家盧連城,古文字學家何琳儀,他們都比我年長,在同輩中成績很突出,無論橫比竪比,論年資,論水平,我都看不出有什麽道理,非把他們壓在下邊。當年,1948年,中央研究院評第一屆院士,有些人,如李濟先生,對郭沫若看法很壞,但講學問,還是承認郭的貢獻,照樣推選郭先生當院士,雖然郭先生自己不接受。
我們的評委怎麽就這麽沒氣量也沒眼光?對評職稱一事,現在大傢都習慣於拿"看開"二字安慰別人或自我解嘲。我不相信,這樣的事,拿眼睛"看"就能"看開",也不認為"駡"就能解决問題。因為駡歸駡,套擺在那裏,誰都得往裏鑽,衹要鑽進去就不駡了。但自己的看法也未見其高明,還是兩字:沒轍。
給現在不合理的制度"火上澆油",突出問題有三個,我看,這纔值得請名醫會診,下良方猛藥狠治一下。
這三個問題,頭號問題是"工程熱"。知識分子搞科研,有人送錢,甭管國傢的錢,死人的錢,外邊的錢,誰說不是好事。問題不在錢。錢是"好東西",但一跟權力挂鈎,成為控製財力、人力,定人生死禍福,當"學術寡頭"的東西,就是一種腐蝕劑。再清高的人也趨之若騖,"人文精神"全都掉錢眼裏去了。
本來文科和理科不同,不一定非得強調集體協作,非得拿"修四庫"當學科建設,好像衹有資料長編式的大叢書(可配合圖書市場)纔算成果。在這個領域中,恐怕更應提倡的還是獨立研究、創造性的研究,當教授的和當學生的都要有這種精神。
可是有些人不是這樣,越是年紀一大把,勁頭不夠使,還越是熱衷"修長城",非巧立名目,弄一大把錢,拖一大批人,搞"大兵團會戰",不但造成金錢浪費,也造成人才浪費。"跨"上一個"世紀",這一堆人就埋在"長城"底下了。
現在,大傢一窩蜂地上大項目(有些項目可以高達上千萬),效益如何,值得懷疑。據說全國結項,大部分都完不成。這要擱在經濟領域,至少也是瀆職罪。大量資産流失且不說,還影響安定團结。
我的一位參加項目設計的朋友講,現在是花國傢的錢不幹事,評這評那,樣樣占先;不拿錢照樣出成果,反倒吃虧倒黴,樣樣沒份。特別是有些人簡直貪得無厭,舊項目啃兩口丟一邊,又衝新項目去了,自己報不成,就打學生的旗號,能霸一個算一個。這樣的風氣,我看是該殺一殺了。
這三個問題,頭號問題是"工程熱"。知識分子搞科研,有人送錢,甭管國傢的錢,死人的錢,外邊的錢,誰說不是好事。問題不在錢。錢是"好東西",但一跟權力挂鈎,成為控製財力、人力,定人生死禍福,當"學術寡頭"的東西,就是一種腐蝕劑。再清高的人也趨之若騖,"人文精神"全都掉錢眼裏去了。
本來文科和理科不同,不一定非得強調集體協作,非得拿"修四庫"當學科建設,好像衹有資料長編式的大叢書(可配合圖書市場)纔算成果。在這個領域中,恐怕更應提倡的還是獨立研究、創造性的研究,當教授的和當學生的都要有這種精神。
可是有些人不是這樣,越是年紀一大把,勁頭不夠使,還越是熱衷"修長城",非巧立名目,弄一大把錢,拖一大批人,搞"大兵團會戰",不但造成金錢浪費,也造成人才浪費。"跨"上一個"世紀",這一堆人就埋在"長城"底下了。
現在,大傢一窩蜂地上大項目(有些項目可以高達上千萬),效益如何,值得懷疑。據說全國結項,大部分都完不成。這要擱在經濟領域,至少也是瀆職罪。大量資産流失且不說,還影響安定團结。
我的一位參加項目設計的朋友講,現在是花國傢的錢不幹事,評這評那,樣樣占先;不拿錢照樣出成果,反倒吃虧倒黴,樣樣沒份。特別是有些人簡直貪得無厭,舊項目啃兩口丟一邊,又衝新項目去了,自己報不成,就打學生的旗號,能霸一個算一個。這樣的風氣,我看是該殺一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