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震评说苏东坡序
钟振振(一)
古人吾尚友,三不朽中卜。
持以论两宋,东坡尤所服。
为文不择地,涌似泉万斛。
一日泻千里,平地滔滔汩。
与山石曲折,赋形每随物。
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
辞章馀事耳,襟怀人难蓄。
上欲狎玉皇,下陪乞儿属。
不合入时宜,用填便便腹。
无怪黄惠儋,半生困贬逐。
诗穷而后工,福祸相倚伏。
赤壁有词赋,脍炙千秋读。(二)
央视开讲坛,百家论学术。
吾门子康子,颇有追星族。
谪仙说方罢,坡仙推又出。
唐宋两文豪,占籍巧皆蜀。
长江初发源,葡萄醅涨渌。
万里下南东,一气卷飞瀑。
恰似君辩才,悬河无断续。
嗟彼制片人,允称龙眼独。
书局贵中华,青睐催刊木。
索序不能辞,襞笺遥相祝。
学问上上乘,浅出而深入。
所以南宗禅,慧能能兴佛。
自注:予友台湾大学某教授伉俪,妇曰其许嫁之初,一日,婿谓曰:"台大诸师皆赞汝。"妇曰:"谓何?"婿曰:"赞汝为独眼龙。"妇诧曰:"安得有是语?"婿笑曰:"诸师皆赞汝独具只眼。非独眼龙耶?"予爱其言诙谐,故用之。又,主管此书出版事宜者、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先生,亦予友,"青睐"盖双关云。
钟振振(一)
古人吾尚友,三不朽中卜。
持以论两宋,东坡尤所服。
为文不择地,涌似泉万斛。
一日泻千里,平地滔滔汩。
与山石曲折,赋形每随物。
行于所当行,止于不可不。
辞章馀事耳,襟怀人难蓄。
上欲狎玉皇,下陪乞儿属。
不合入时宜,用填便便腹。
无怪黄惠儋,半生困贬逐。
诗穷而后工,福祸相倚伏。
赤壁有词赋,脍炙千秋读。(二)
央视开讲坛,百家论学术。
吾门子康子,颇有追星族。
谪仙说方罢,坡仙推又出。
唐宋两文豪,占籍巧皆蜀。
长江初发源,葡萄醅涨渌。
万里下南东,一气卷飞瀑。
恰似君辩才,悬河无断续。
嗟彼制片人,允称龙眼独。
书局贵中华,青睐催刊木。
索序不能辞,襞笺遥相祝。
学问上上乘,浅出而深入。
所以南宗禅,慧能能兴佛。
自注:予友台湾大学某教授伉俪,妇曰其许嫁之初,一日,婿谓曰:"台大诸师皆赞汝。"妇曰:"谓何?"婿曰:"赞汝为独眼龙。"妇诧曰:"安得有是语?"婿笑曰:"诸师皆赞汝独具只眼。非独眼龙耶?"予爱其言诙谐,故用之。又,主管此书出版事宜者、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先生,亦予友,"青睐"盖双关云。
一、少年成名
(引语)一个人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有时还需要一点点运气。对于苏轼,他的成功之路同样包括这些方面。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和一段段传奇佳话。
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我们沉醉留连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苏轼的诗词成为我们滋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其中蕴含着苏轼怎样的人生况味?
除了巨大的文学成就,苏轼在政治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曾担任过翰林学士,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参与重大朝政的决策,地位很重要;还担任过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大体上来说,相当于今天的国家部级干部,都是朝廷的要职。
我们不禁要问:苏轼是如何取得这么大的成绩的呢?
一个人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有时还需要一点点运气。对于苏轼,他的成功之路同样包括这些方面。我们还是从苏轼的出
生讲起吧。
眉山奇秀 人杰地灵
传奇人物的出生总是伴随着一连串的传奇故事,苏轼也不例外。
传说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的一天,四川眉山县原本郁郁葱葱、百草丰茂的彭老山,不知为什么忽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更奇怪的是,六十多年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的某一天,荒芜多年的彭老山忽然又重放光彩,恢复了蓬勃的生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据当地人说,在彭老山草木忽然败落的景祐三年,苏轼在眉山诞生了,彭老山的钟灵毓秀就都集中到苏轼的身上,被他带走了;而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江苏常州去世,这些钟灵毓秀就又回到了彭老山,彭老山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宋·张端义《贵耳集》)。
这显然是一个美丽而多情的民间传说,但我们倒宁愿相信这是发生在苏轼身上的真实的故事。故事中的苏轼不像传说中的诗仙李白,乘着酒兴,化作一道月光永久地离开了人间,充满了仙道之气;也不像传说中的杜甫,最终因食物中毒或溺水身亡结束了生命,结局沉重悲凉。
苏轼身上有让我们痴狂的神仙气,使我们对东坡无比的神往、向往,但更有让我们觉得亲切的人间气,使我们对东坡无比的贴近、亲近。这个传说是这么的富有情趣,灵动而超逸,却又如此的普通自然,似乎不过是身边的一件寻常之事。超逸却又亲近,空灵却又温情,执著却又洒脱,幻灭却又牵挂,这,也许正代表了苏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眉山三苏祠传说虽不可信,但苏轼的家乡四川确实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孕育了司马相如、陈子昂、李白等众多的大文人、大诗人。苏轼出生的眉山,地方虽然不大,但读书的风气却非常浓厚。苏轼和弟弟苏辙进京参加进士考试那一年,眉山县举荐参加进士考试的就有四十五人,考中进士的有十三人,中榜率近四分之一,这在古代科举时代可是很了不起的成绩。
苏轼的家庭是个典型的小康之家、耕读之家,家里有丰富的藏书。父亲苏洵一共有六个子女,三男三女。苏轼和苏辙的前面还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但他们都不幸早逝,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兄弟二人,日后竟然成为苏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
这兄弟俩可不得了!他们都是大文学家,与父亲苏洵一起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选,父子三人同在文坛上大放光彩,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同时,苏轼、苏辙兄弟在政治上也拥有很高的地位!苏辙曾经担任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二品大员。
严父慈母 言传身教
为什么苏轼兄弟会在文化与政治领域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呢?关键在于家庭教育。
怎样的家庭教育才造就了这样两个优秀的儿子?这首先要归功于他们的父亲苏洵。苏洵虽然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大官,但他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学者。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苏轼曾经在一首诗中记叙了小时候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情景: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dá)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夜梦》)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晚上梦见自己小时候贪玩儿的事,父亲对学习监督得很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当天本来应该读完《春秋》这部史书,结果才读到桓公庄公部分,不及全书的三分之一。心里担心父亲来检查家庭作业,所以感到提心吊胆总是不踏实,好像嘴里挂了鱼钩的小鱼一样焦虑不安。
(引语)一个人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有时还需要一点点运气。对于苏轼,他的成功之路同样包括这些方面。
在中国文化史上,苏轼犹如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以他的天才、渊博,他的超逸、多情,为后人留下了一笔笔精神财富和一段段传奇佳话。
当我们登高望远,面对滔滔江水,会禁不住高声吟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当我们中秋佳节合家团聚,望着皎皎明月,会禁不住深情吟诵:"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当我们徜徉在庐山风光中,会禁不住感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当我们沉醉留连西湖美景,会禁不住抒情:"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当我们遭遇人生的无常,会禁不住发出无奈的叹息:"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当我们面对生活的挫折,会禁不住宽慰失意的自己:"回首向来潇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苏轼的诗词成为我们滋养、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源泉,成为我们提升寻常生活趣味的涓涓溪流。那么,这些流传千古的名篇佳句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其中蕴含着苏轼怎样的人生况味?
除了巨大的文学成就,苏轼在政治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他曾担任过翰林学士,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参与重大朝政的决策,地位很重要;还担任过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大体上来说,相当于今天的国家部级干部,都是朝廷的要职。
我们不禁要问:苏轼是如何取得这么大的成绩的呢?
一个人的成功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既需要个人的努力,也需要良好的教育,有时还需要一点点运气。对于苏轼,他的成功之路同样包括这些方面。我们还是从苏轼的出
生讲起吧。
眉山奇秀 人杰地灵
传奇人物的出生总是伴随着一连串的传奇故事,苏轼也不例外。
传说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的一天,四川眉山县原本郁郁葱葱、百草丰茂的彭老山,不知为什么忽然花草凋零,树木枯萎;更奇怪的是,六十多年后,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的某一天,荒芜多年的彭老山忽然又重放光彩,恢复了蓬勃的生机。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据当地人说,在彭老山草木忽然败落的景祐三年,苏轼在眉山诞生了,彭老山的钟灵毓秀就都集中到苏轼的身上,被他带走了;而建中靖国元年,苏轼在江苏常州去世,这些钟灵毓秀就又回到了彭老山,彭老山又重新焕发了生机(宋·张端义《贵耳集》)。
这显然是一个美丽而多情的民间传说,但我们倒宁愿相信这是发生在苏轼身上的真实的故事。故事中的苏轼不像传说中的诗仙李白,乘着酒兴,化作一道月光永久地离开了人间,充满了仙道之气;也不像传说中的杜甫,最终因食物中毒或溺水身亡结束了生命,结局沉重悲凉。
苏轼身上有让我们痴狂的神仙气,使我们对东坡无比的神往、向往,但更有让我们觉得亲切的人间气,使我们对东坡无比的贴近、亲近。这个传说是这么的富有情趣,灵动而超逸,却又如此的普通自然,似乎不过是身边的一件寻常之事。超逸却又亲近,空灵却又温情,执著却又洒脱,幻灭却又牵挂,这,也许正代表了苏轼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
眉山三苏祠传说虽不可信,但苏轼的家乡四川确实是个人杰地灵的地方,孕育了司马相如、陈子昂、李白等众多的大文人、大诗人。苏轼出生的眉山,地方虽然不大,但读书的风气却非常浓厚。苏轼和弟弟苏辙进京参加进士考试那一年,眉山县举荐参加进士考试的就有四十五人,考中进士的有十三人,中榜率近四分之一,这在古代科举时代可是很了不起的成绩。
苏轼的家庭是个典型的小康之家、耕读之家,家里有丰富的藏书。父亲苏洵一共有六个子女,三男三女。苏轼和苏辙的前面还有一个哥哥三个姐姐,但他们都不幸早逝,而恰恰就是苏家硕果仅存的这兄弟二人,日后竟然成为苏氏家族中最著名的人物。
这兄弟俩可不得了!他们都是大文学家,与父亲苏洵一起名列"唐宋八大家"之选,父子三人同在文坛上大放光彩,这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是不多见的。同时,苏轼、苏辙兄弟在政治上也拥有很高的地位!苏辙曾经担任门下侍郎,相当于副宰相,二品大员。
严父慈母 言传身教
为什么苏轼兄弟会在文化与政治领域都取得如此耀眼的成绩呢?关键在于家庭教育。
怎样的家庭教育才造就了这样两个优秀的儿子?这首先要归功于他们的父亲苏洵。苏洵虽然一辈子没做过什么大官,但他是北宋著名的散文家、学者。苏洵对他这两个儿子的要求非常严格,苏轼曾经在一首诗中记叙了小时候父亲监督自己读书的情景:
夜梦嬉戏童子如,父师检责惊走书。
计功当毕《春秋》余,今乃粗及桓庄初。
怛(dá)然悸寤心不舒,起坐有如挂钩鱼。
……(《夜梦》)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晚上梦见自己小时候贪玩儿的事,父亲对学习监督得很严格,按照学习计划,当天本来应该读完《春秋》这部史书,结果才读到桓公庄公部分,不及全书的三分之一。心里担心父亲来检查家庭作业,所以感到提心吊胆总是不踏实,好像嘴里挂了鱼钩的小鱼一样焦虑不安。